现存最大南宋龙泉窑荷叶盖罐 胎质洁白细腻

南宋龙泉窑荷叶盖罐

1991年9月19日,在四川省遂宁县的金鱼村,几个农民正在地里干活,突然地上传出“哐”的一声,大家都被吓了一跳,这究竟是什么东西。被锄头打碎了的声音在空旷的野地显得格外刺耳,接着一个瓷瓶露了出来,人们把泥土逐渐拨开,更多的瓷器展现在大家面前,白花花的一片。有人高喊着:“挖着宝贝了!”

很快,文物专家对这批地下文物进行了发掘,在距地表1米处,出现一个椭圆形的土坑,坑内共出土器物1005件,其中瓷器985件,景德镇影青瓷600件、浙江龙泉窑青瓷342件,另外还有广元窑、定窑、耀州窑瓷器共43件,这些瓷器造型简单素朴,大多为生活用品,有碗、盘、碟、杯等。金鱼村出土的这些瓷器数量多、质量好,保存得又相当完整,在中国瓷器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1996年,四川遂宁迎来了一位赫赫有名的瓷器专家,他就是耿宝昌。耿宝昌对这些瓷器进行了认真的考证,瓷器形象素朴简约,颜色柔和而淡雅,从造型到器物特征都具有明显的宋代印记,耿老认定这批瓷器是中国南宋制品,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可是,这里既非墓葬,也不是寺庙建筑,小小的金鱼村怎么会出土这么多的宋代国宝呢?原来,700多年前的宋朝,遂宁县的金鱼村曾经是府衙所在地,南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蒙古骑兵深入到四川腹地遂宁,1242年,破了遂宁府,从此开始了长达七十年的统治。战乱中,许多大户人家纷纷外逃,金银瓷器等许多珍贵的宝贝不方便携带,所以就地掩埋,形成了这处窖藏瓷器。

在这批瓷器中,有一件器物很特别,它胎质洁白细腻,外施梅子青釉,釉色柔和淡雅,碧绿如翡翠,温润如春水,瓷器短颈、圆肩、鼓腹,盖中央隆起,有瓜蒂形钮,边沿起伏成荷叶卷曲状,非常漂亮。大家小心翼翼地打开瓷器一看,不禁大吃一惊,里面竟然有许多青瓷小碟子,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仔细一数,共有九十九件。专家认为,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长久之意,所谓“九九归一”,也就是希望长治久安。南宋时期,四川处于战乱之中,百姓流离失所,战乱中的人们特别渴望安定。主人摆放九十九个小碟子,意思就是希望早日平息战乱,国家安宁,家人团聚。

这件荷叶盖罐,通高31.3厘米,宽23.8厘米,腹径将近1米。造型相当别致,罐身圆润,盖子独特,盖沿弯曲呈荷叶状,给人流动的韵律感。整个荷叶盖罐器型大,色泽明亮,是难得一见的稀世珍宝。荷叶盖罐是中国瓷器中的一种,它丰肩鼓腹,罐身敦厚饱满,盖作荷叶形,盖沿的荷叶边曲线起伏平缓,钮较低,器物由此得名。荷叶盖罐有青花、青釉等不同质感,上面有牡丹纹、条纹、云龙纹、印花荔枝纹等,荷叶盖罐尺寸不一,一般较小的荷叶盖罐可能是用来装茶叶的,较大的荷叶盖罐用来装酒或者其他器物。值得一提的是这件青釉荷叶形盖罐是目前中国现存最大的南宋龙泉窑荷叶盖罐,被四川省遂宁县列为不可轻易展出的国宝级文物。

编辑推荐

南宋龙泉窑精品赏析


龙泉窑是历史悠久的一处南方瓷窑,以烧造青瓷享有盛名。其自成体系的生产始于北宋,衰落于清初,长达七八百年之久。窑址广泛分布于今浙江西南部,并进而影响到福建、江西、湖南乃至更远的地区,已发现的各时期青瓷窑址多达500余处,其中仅龙泉境内的古代窑址就有300多处,构成了我国历史上罕见的一个窑场众多、分布范围广阔、产量巨大的瓷窑体系。 两宋之际,社会动荡,全国各地包括浙江的其他瓷业都处于低潮,浙江瓷业生产的格局因此发生了重大变化,越窑、婺州窑、瓯窑已相继衰落,而地处偏远山区的龙泉窑却凭借它优越的制瓷条件,在原有基础上加速发展。此期的龙泉窑瓷业开始摆脱越窑等窑系的影响,烧造出以厚胎、薄釉、刻划花为标志的龙泉窑产品,确立了与众不同的独特风格。

南宋龙泉窑青釉雕镶蟠龙盖瓶 故宫博物院藏

通高22.5厘米,瓶呈盘口,盖钮为一卧鹅,形象生动。瓶颈凸雕蟠龙一条,腹部一周饰浅浮雕莲瓣,通体施粉青釉。瓶口有损,用金粉补之。蟠龙瓶是宋代江南地区流行的一种陪葬器皿,大多数有盖,盖顶常饰虎、狗、鸡、鹅、鸟等禽兽形钮,以虎钮居多,故又常被称为“龙虎瓶”。

南宋龙泉窑青釉划花纹碗 故宫博物院藏

口径17.5厘米,碗身好似倒置的尖顶斗笠,是五代、宋以来流行的一种碗形。碗内壁釉下刻划极其少见的两组飘带绣球纹饰,线条清晰流畅。此器以其口沿包镶铜扣并拥有“清宫旧藏”的身份而显现非凡的身价。

南宋龙泉窑粉青釉印花粉盒 丽水博物馆藏 2005年12月南宋嘉定壬午年(嘉定十五年,1222年)李垕妻姜氏墓出土

口径8厘米,盒呈扁圆柱形,卧足。淡粉青色的厚釉匀净滋润,底部及子母口扣合处露深灰色胎,胎质细腻致密。润泽的质感、精致的做工,令人遥想墓主人生前优雅的生活。

南宋龙泉窑粉青釉盂形罐 丽水博物馆藏 2005年12月南宋嘉定壬午年李垕妻姜氏墓出土

高4.8厘米,口部露胎,盖顶平弧,罐身较矮。与同墓出土的粉青釉印花粉盒具有极相似的呈色及胎质,让人猜测是否为一窑所成之器。

南宋龙泉窑菊花鼓钉纹三足炉 丽水博物馆藏 2005年12月南宋嘉定壬午年李垕妻姜氏墓出土

三足炉是宋代开始流行的一种炉式,常呈筒状。此器造型小巧规整,高4.7厘米,釉呈透明的水绿色,器身上下各饰一周菊花鼓钉纹,为原本普通的造型平添几分秀美,推测为焚香用具。 南宋中期以后,在大窑等地的部分窑场,由于受到官窑的深刻影响,开始烧制明确具有仿官窑性质的黑胎青瓷和白胎青瓷两种高档厚釉制品。这种高档制品不仅被征作宫廷用瓷,而且其中的主打产品——白胎类厚釉青瓷还被远销到日本等海外市场。龙泉窑对青瓷的造型设计、胎釉配方、上釉技术和成型装饰等都作了重大改革,使产品釉层丰厚,制作精细,式样优美,种类繁多。尤其是光泽柔和的粉青色釉和碧绿的梅子青釉的烧成,使青瓷的烧制技术达到新的高峰。由于加厚了釉层,此前流行的刻花、印花纹饰容易被厚釉盖住而显现不出来,故这一时期产品器面的装饰性开始减少,更注重在造型上下功夫,装饰有浮雕、出筋和贴饰等,在厚釉的映衬下,显得安静素雅。此期的龙泉窑开始进入全盛时代,完全取代了越窑的历史地位,成为我国南方青瓷的中心产区,并由此而驰名世界。 南宋时期的龙泉窑,因其日益增长的海外贸易而为人所称道。事实上,其用于内销的量也非常大,就南宋时期的墓葬、窖藏而言,出土器皿中以龙泉窑数量最多。显然它在当时已占据了国内大半的瓷器市场。除此之外,高品质的南宋龙泉窑还是当时皇室及高层社会中相当普及的日用器物。在南宋皇城遗址和宋六陵墓地,大量出土龙泉青瓷就是有力的证明。

南宋龙泉窑粉青象钮盖罐 丽水博物馆藏 2005年12月南宋嘉定壬午年李垕妻姜氏墓出土

高14.9厘米,饼形盖,上塑立象为钮,生动传神。盖下有子口,筒形身。在灰白细腻的胎骨外,粉青釉醇厚润泽,光洁如玉。整件器物风格素雅,工艺精湛,是南宋龙泉窑中绝无仅有的造型,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南宋龙泉窑粉青釉渣斗 丽水市博物馆藏 2002年12月丽水市南宋墓出土

渣斗为古代贵族宴饮吐鱼骨或兽骨的承器。从东汉始出瓷质渣斗开始,一直持续到晚清,历朝历代都广泛使用,只是造型各有变化。此器高8.7厘米,整体施粉青厚釉,为龙泉窑精品。

南宋龙泉窑海棠盏 丽水市博物馆藏 1986年丽水市城西路出土

口径11厘米,此器优美而奇特的造型令人爱不释手,如玉般滋润的厚釉质感尽显“粉青”的风采。

南宋龙泉窑粉青水注 丽水博物馆藏 1998年丽水市中山街出土

水注又称砚滴,系文房用具,常与砚合用,用以贮水。此种器盛行于宋元时期,以龙泉青瓷为大宗。此器高8.9厘米,造型秀巧,圆润可爱,原物应配有盖。

南宋龙泉窑鱼耳炉 湖州市博物馆藏 1978年湖州市下昂乡石泉村坟山头墓葬出土

口径8.5厘米,宋代流行的一种炉的样式,将器耳做成鱼形,常见于龙泉窑、哥窑及南宋官窑产品。其整体造型模仿古代青铜器,多用于陈设或焚香。

南宋龙泉窑青瓷何仙姑像 浙江省博物馆藏

此像采用露胎氧化法烧造,通高17.5厘米,何仙姑端坐于山石之上,神态怡然自若。服饰及左手所执荷叶皆施青釉,开片,头、手、足及山石皆露胎呈深红色,工艺巧妙精湛。

南宋龙泉窑青瓷刻划花梅瓶  私人藏

梅瓶通高36.2厘米,通体施薄釉,釉色青中带黄,器身上下分饰莲花、荷叶及莲瓣纹。过去古陶瓷研究界常把此类器物归为北宋龙泉窑的典型产品。

南宋龙泉窑青瓷把杯 浙江省博物馆藏

高4.1厘米,通体施米黄色和灰青厚釉,遍布开片,紫口铁足,处处彰显龙泉窑“类官”产品的特色。

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款龙泉窑青瓷刻划花盒盖  私人藏

直径17.3厘米,盒盖盖面刻荷叶莲花纹,有粉蝶、蜻蜓穿行其间。盖壁边缘刻有“不忍自生祸,岁登无由自诊,万事大吉利也。乾道七年正月上。自记耳。□子”铭文。这件盒盖因其盖面刻划有与图11的梅瓶风格极为相似的荷叶莲花纹,为同类器物的断代提供了参照。

南宋龙泉窑莲瓣碗  丽水市博物馆藏 1963年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进士叶梦登妻潘孟光墓出土

口径18厘米,细密的莲瓣,在如水般淡雅柔和的绿釉映衬下,显得格外清新可人。这类广口小圈足的莲瓣碗是南宋龙泉窑的常见造型。

明代龙泉窑“折枝花果绶带八宝纹盖罐”


该罐高25.5、直径23厘米,系海外回流珍品,日本藏家旧藏,带日本原装木盒。

器盖平顶,直口,圆弧盖面以八棱均分,剔刻绶带八宝纹,口沿刻饰回字纹。器身直口,短颈,弧肩,鼓腹,胫部微束,暗圈足,内底凹,外底圜,为拼接底。自口至足以直棱均分成八个面,颈部刻如意云头纹,腹壁上下刻饰俯仰相对的蕉叶纹,腹壁主体剔刻两组折枝菊花和折枝荔枝,间隔以写法不同的四个繁体“龙”字。白胎略泛灰,胎体厚重,胎质坚密,釉色青绿,质感光洁温润。盖内口沿及罐身唇口、足端刮釉,其中唇口与盖内沿的支烧点痕迹完全吻合,说明盖子和罐身套烧,一体烧成,所以盖子与器身的釉色高度一致,几无色差。

此类盖罐无疑从宋元龙泉窑中常见的荷叶盖罐发展而来,但至明时,胎釉特征、装饰风格及烧制工艺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妨作一简单梳理,荷叶盖罐最初以荷叶式盖子为突出特征而得名,宋元时多光素无纹,或只以出筋条棱为饰,元时也见有腹壁装饰海水龙纹者,如上海市南汇区出土,现藏于上海市文管会的“元青釉贴刻花龙凤纹荷叶形盖罐(通高28.6厘米)”,在腹壁贴饰行龙,盖面贴饰翔凤,是较少见的例子。此外,较为常见的还有一种胫部刻饰窄莲瓣,腹壁主体刻饰花卉纹的盖罐。这类盖罐在烧制时间上大都被定为元代,这与荷叶盖罐被认为是元代龙泉窑的典型品种不无关系。实际上,断为元代缺乏可靠的依据,从大窑枫洞岩窑址出土的相关标本来看,莲瓣纹刻花盖罐的时代主要集中于明代早中期。结合传世品及相关考古资料来看,明代龙泉窑仍大量生产盖罐,多数胎体厚重,纹饰繁缛,或以缠枝花卉为主的横式布局,或自盖至足均分为多个装饰面,以折枝花卉为主的纵式布局,部分罐盖的式样已不再作边缘起伏的荷叶边式,而简化成圆边或如本品的直口边。

与宋元相比,明代龙泉盖罐的最大特色是纹饰精美,修饰性强,如本品折枝花果绶带八宝纹盖罐即是一例杰作。该器自盖至足,共六层纹饰,八棱而下,纵横交织,井然有序,既有主次,亦有疏密,还有对称呼应,颇有“规矩”。工艺上,暗刻与剔刻相结合,使图案的主次更加分明与立体。构图上,既以直棱形成装饰单元,又巧妙利用直棱为蕉叶纹的叶脉,而蕉叶纹的轮廓线又构成花瓣形开光;盖面虽亦有八棱间隔,上下端更进一步剔刻成弧形,既显工整,又与凸棱形成新的图案。条棱的运用既使装饰格局井井有条,又灵活多面,形成一环套一环的巧妙布局。

历史地看,刻花是龙泉窑青瓷的传统装饰手法之一,北宋时期的刻划花装饰曾经盛极一时,但到了南宋,由于石灰碱釉的运用和多次上釉技术的掌握,龙泉窑青瓷往往素面朝天,转向以釉色取胜。其实釉色的玉质感固然是世之所好,但釉层一加厚,原先的刻划花很容易被厚釉所覆盖。所以到了元代,又流行露胎、贴花、模印等凌驾于釉色之上的装饰手法。明初龙泉官窑器则恢复刻花传统,以深邃的刻花来对抗厚釉,从而使刻花装饰工艺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但官窑器的刻花不仅耗时耗工,成品率也很低,从我们处州青瓷博物馆征集到的大量龙泉官窑标本来看,烧成后刻花变模糊的不在少数,也只有官窑器才能如此不计工本。相比之下,如本品盖罐的剔刻法可以说是明早期官器刻花的进一步发展,其具体烧制时代主要是明代中期,此从大窑枫洞岩窑址明代中期地层出土的相关标本中可得印证。剔刻法纹饰轮廓清晰,线条有力,具有浅浮雕般的修饰效果,尤其契合胎体厚重,器型硕大的一类器物。而如本品的八棱式构思布局则主要也是便于剔刻法的运用。类似纹样装饰风格除盖罐之外,还见于同时期的执壶、梅瓶、石榴尊等。

明龙泉窑青瓷八角酒会壶

类似本品盖罐的传世品非常少见,其中较为接近的一例是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珍藏的“明龙泉窑青瓷八角有盖壶(酒会壶,通高41厘米,)”。此外,这类盖罐见有“美酒清香”四字饰于腹壁者,可知其用途为酒器,以其容量,造型风格而言,或即为“酒海”一类。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