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天启崇祯青花瓷鉴识要点

收集古玩瓷器,对于初学者来说有两关比较难,那就是辨伪和断代。首先是识真伪。因为,如果你买了假货,断代也就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先要学会识真伪,然后再研究断代的问题。而且,断代又在某种意义上是辨伪的一种延续。

辨伪工作十分复杂,不是一二句话能说得清,即使对于鉴识专家来说,也不是一劳永逸之事。因此,只能具体问题具体讨论。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感受,探讨一下天启崇祯青花瓷的辨伪和断代问题。

对于天启崇祯的青花瓷,一般都是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谈。因为,青花瓷发展到万历之后,已明显走了下坡路,而天启、崇祯制瓷风格比较相近。那个时候,由于制瓷业的趋于衰落,官窑生产几近停顿,现在能见到的,大多是民窑器。此两朝的胎质显粗糙,盘碗类器的器底有点点黑疵,跳刀痕明显,部分有烧痕或有粘砂。官窑器较民窑器稍好,但总体均不如前朝。主要是三类产品:庙宇供器、一般日用瓷和销日本的外销瓷。就一般日用器皿而言,虽然也有精良之作,但大多制作较为粗糙。底足处理草率。釉色灰青。青花大都用石子青着色,少数也有用浙料的。色泽有鲜亮明快的,但大多数青花发色蓝中泛灰,有些甚至泛灰黑,无青翠之感。崇祯时还出现灰暗发褐者,青花多有晕散。天启崇祯之时,底釉的釉发青,并常见有橘皮纹出现。明代天启之时,在审美风格上已完全突破了官窑程式化的束缚,大凡山水、人物、花鸟、走兽、鱼虫、静物,大至龙凤神仙,小到虾虫之微,无一不可入画。而且,画风疏朗随意、俊逸活泼、写意天然,颇具水墨写意的风韵,山水画面常以细线画成。很多文人画为画瓷者所吸取。如果再看到兔款装饰,且底部见跳刀痕者,足尖略成尖状,一般就可以认为是明末之物。绘画风格上与万历相仿,青花器也用双线勾边,中间一抹平涂的画法来绘制。此外,崇祯时期的瓶、罐、笔筒之类,常在颈部和近底部位装饰二圈暗刻花的图案,部分器物上有酱口,这也是辨别崇祯之器的一个装饰特征。当然,仅以此理念去辨别,却往往会上当。笔者就因此而吃过药。

后来,在见到真正的天启崇祯青花瓷后,方才悟到,有些东西仿品完全可以依样而做得和真品无异。如窗格纹、白兔款、瓷釉色调、造型制式等等,这些特征后来人均可仿制,因此,不仔细辨认的话很容易上当。要鉴识真正的天启崇祯瓷,首先必须看得懂明代瓷器的釉色。明瓷与清瓷不一样,由于年代久远,传世品包浆厚重,故釉色较清瓷尤为清亮。凡釉色暗浑,釉面无亮润之色,青花呆滞毫无灵动之气者,即便纹样风格、制式造型、青花发色均对,也不要轻易认定。还有一点很重要,即嘉靖期瓷器的胎釉之间常有一线橙黃之色显现,而且自万历以后,在青花的涂抹处,已有指捺水印纹出现。而窗格纹装饰一般出现在万历之后,因此,如在釉色和青花发色上可认定是晚明之物后,如胎釉之间无橙黃色调,又可见指捺水印纹者,加上纹样上有窗格纹、白兔款和底部见跳刀修饰者,再参考其他特征,如均符合,则断为天启崇祯瓷应无大错。因年代久远而生出的包浆,虽然现在也有仿造者,但仔细辨认则不难区分。水印指捺纹较难仿造,当是鉴定时的一个主要依据。当然,这种断代也是大体而言的,因为,无论是水印指捺纹也好,胎釉之间的橙黃色调也好,均不是绝对的。应根据具体情况,才能做出相应的判断。

taoci52.com精选阅读

明代天启崇祯青花瓷如何辨识


明代天启崇祯青花瓷如何辨识。

收集古玩瓷器,对于初学者来说有两关比较难,那就是辨伪和断代。首先是识真伪。因为,如果你买了假货,断代也就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先要学会识真伪,然后再研究断代的问题。而且,断代又在某种意义上是辨伪的一种延续。

辨伪工作十分复杂,不是一二句话能说得清,即使对于鉴识专家来说,也不是一劳永逸之事。因此,只能具体问题具体讨论。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感受,探讨一下天启崇祯青花瓷的辨伪和断代问题。

对于天启崇祯的青花瓷,一般都是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谈。因为,青花瓷发展到万历之后,已明显走了下坡路,而天启、崇祯制瓷风格比较相近。那个时候,由于制瓷业的趋于衰落,官窑生产几近停顿,现在能见到的,大多是民窑器。此两朝的胎质显粗糙,盘碗类器的器底有点点黑疵,跳刀痕明显,部分有烧痕或有粘砂。官窑器较民窑器稍好,但总体均不如前朝。主要是三类产品:庙宇供器、一般日用瓷和销日本的外销瓷。就一般日用器皿而言,虽然也有精良之作,但大多制作较为粗糙。底足处理草率。釉色灰青。青花大都用石子青着色,少数也有用浙料的。色泽有鲜亮明快的,但大多数青花发色蓝中泛灰,有些甚至泛灰黑,无青翠之感。崇祯时还出现灰暗发褐者,青花多有晕散。天启崇祯之时,底釉的釉发青,并常见有橘皮纹出现。明代天启之时,在审美风格上已完全突破了官窑程式化的束缚,大凡山水、人物、花鸟、走兽、鱼虫、静物,大至龙凤神仙,小到虾虫之微,无一不可入画。而且,画风疏朗随意、俊逸活泼、写意天然,颇具水墨写意的风韵,山水画面常以细线画成。很多文人画为画瓷者所吸取。如果再看到兔款装饰,且底部见跳刀痕者,足尖略成尖状,一般就可以认为是明末之物。绘画风格上与万历相仿,青花器也用双线勾边,中间一抹平涂的画法来绘制。此外,崇祯时期的瓶、罐、笔筒之类,常在颈部和近底部位装饰二圈暗刻花的图案,部分器物上有酱口,这也是辨别崇祯之器的一个装饰特征。当然,仅以此理念去辨别,却往往会上当。笔者就因此而吃过药。

后来,在见到真正的天启崇祯青花瓷后,方才悟到,有些东西仿品完全可以依样而做得和真品无异。如窗格纹、白兔款、瓷釉色调、造型制式等等,这些特征后来人均可仿制,因此,不仔细辨认的话很容易上当。要鉴识真正的天启崇祯瓷,首先必须看得懂明代瓷器的釉色。明瓷与清瓷不一样,由于年代久远,传世品包浆厚重,故釉色较清瓷尤为清亮。凡釉色暗浑,釉面无亮润之色,青花呆滞毫无灵动之气者,即便纹样风格、制式造型、青花发色均对,也不要轻易认定。还有一点很重要,即嘉靖期瓷器的胎釉之间常有一线橙黃之色显现,而且自万历以后,在青花的涂抹处,已有指捺水印纹出现。而窗格纹装饰一般出现在万历之后,因此,如在釉色和青花发色上可认定是晚明之物后,如胎釉之间无橙黃色调,又可见指捺水印纹者,加上纹样上有窗格纹、白兔款和底部见跳刀修饰者,再参考其他特征,如均符合,则断为天启崇祯瓷应无大错。因年代久远而生出的包浆,虽然现在也有仿造者,但仔细辨认则不难区分。水印指捺纹较难仿造,当是鉴定时的一个主要依据。当然,这种断代也是大体而言的,因为,无论是水印指捺纹也好,胎釉之间的橙黃色调也好,均不是绝对的。应根据具体情况,才能做出相应的判断。

明代天启崇祯的青花瓷如何鉴别?


明代天启崇祯的青花瓷如何鉴别?

收集古玩瓷器,对于初学者来说有两关比较难,那就是辨伪和断代。首先是识真伪。因为,如果你买了假货,断代也就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先要学会识真伪,然后再研究断代的问题。而且,断代又在某种意义上是辨伪的一种延续。

辨伪工作十分复杂,不是一二句话能说得清,即使对于鉴识专家来说,也不是一劳永逸之事。因此,只能具体问题具体讨论。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感受,探讨一下天启崇祯青花瓷的辨伪和断代问题。

对于天启崇祯的青花瓷,一般都是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谈。因为,青花瓷发展到万历之后,已明显走了下坡路,而天启、崇祯制瓷风格比较相近。那个时候,由于制瓷业的趋于衰落,官窑生产几近停顿,现在能见到的,大多是民窑器。此两朝的胎质显粗糙,盘碗类器的器底有点点黑疵,跳刀痕明显,部分有烧痕或有粘砂。官窑器较民窑器稍好,但总体均不如前朝。主要是三类产品:庙宇供器、一般日用瓷和销日本的外销瓷。就一般日用器皿而言,虽然也有精良之作,但大多制作较为粗糙。底足处理草率。釉色灰青。青花大都用石子青着色,少数也有用浙料的。色泽有鲜亮明快的,但大多数青花发色蓝中泛灰,有些甚至泛灰黑,无青翠之感。崇祯时还出现灰暗发褐者,青花多有晕散。天启崇祯之时,底釉的釉发青,并常见有橘皮纹出现。明代天启之时,在审美风格上已完全突破了官窑程式化的束缚,大凡山水、人物、花鸟、走兽、鱼虫、静物,大至龙凤神仙,小到虾虫之微,无一不可入画。而且,画风疏朗随意、俊逸活泼、写意天然,颇具水墨写意的风韵,山水画面常以细线画成。很多文人画为画瓷者所吸取。如果再看到兔款装饰,且底部见跳刀痕者,足尖略成尖状,一般就可以认为是明末之物。绘画风格上与万历相仿,青花器也用双线勾边,中间一抹平涂的画法来绘制。此外,崇祯时期的瓶、罐、笔筒之类,常在颈部和近底部位装饰二圈暗刻花的图案,部分器物上有酱口,这也是辨别崇祯之器的一个装饰特征。当然,仅以此理念去辨别,却往往会上当。笔者就因此而吃过药。

后来,在见到真正的天启崇祯青花瓷后,方才悟到,有些东西仿品完全可以依样而做得和真品无异。如窗格纹、白兔款、瓷釉色调、造型制式等等,这些特征后来人均可仿制,因此,不仔细辨认的话很容易上当。要鉴识真正的天启崇祯瓷,首先必须看得懂明代瓷器的釉色。明瓷与清瓷不一样,由于年代久远,传世品包浆厚重,故釉色较清瓷尤为清亮。凡釉色暗浑,釉面无亮润之色,青花呆滞毫无灵动之气者,即便纹样风格、制式造型、青花发色均对,也不要轻易认定。还有一点很重要,即嘉靖期瓷器的胎釉之间常有一线橙黃之色显现,而且自万历以后,在青花的涂抹处,已有指捺水印纹出现。而窗格纹装饰一般出现在万历之后,因此,如在釉色和青花发色上可认定是晚明之物后,如胎釉之间无橙黃色调,又可见指捺水印纹者,加上纹样上有窗格纹、白兔款和底部见跳刀修饰者,再参考其他特征,如均符合,则断为天启崇祯瓷应无大错。因年代久远而生出的包浆,虽然现在也有仿造者,但仔细辨认则不难区分。水印指捺纹较难仿造,当是鉴定时的一个主要依据。当然,这种断代也是大体而言的,因为,无论是水印指捺纹也好,胎釉之间的橙黃色调也好,均不是绝对的。应根据具体情况,才能做出相应的判断。

明代崇祯青花瓷器的装饰特点


明代崇祯青花瓷器的装饰特点。

崇祯青花瓷所绘人物除了题材丰富以外,还有两大特点,一是此时开始大量出现带有祈求官爵升迁和吉祥平安的内容。如画面中绘一人物双手捧一放有官帽的托盘献给主人,意寓加官,有的绘两人分别捧一官帽、爵杯献与主人,意寓加冠进爵。

1、擅长以人物故事题材入画是崇祯青花瓷器装饰的最大特点

崇祯以前虽然也有不少青花瓷器以人物作装饰,但题材大多局限于八仙、仕女、婴戏、高士等,而崇祯青花瓷器的人物故事题材较前更为广泛,所见题材有十八罗汉、苏武牧羊、水淹七军、仙人乘槎、刘海戏金蟾、对弈图、兄弟联芳、仕女伎乐、庭院仕女婴戏、梦境图、加冠进爵图、进戟图、钟馗出猎图、东方朔偷桃、浴象图、携琴访友图、月宫图等。

崇祯青花瓷所绘人物除了题材丰富以外,还有两大特点,一是此时开始大量出现带有祈求官爵升迁和吉祥平安的内容。如画面中绘一人物双手捧一放有官帽的托盘献给主人,意寓加官,有的绘两人分别捧一官帽、爵杯献与主人,意寓加冠进爵。也有的绘一人物双手捧一插有三戟的花瓶献给主人,意寓平生三级。还有的绘浴象图,绘一人物捧一花瓶(意寓平安)献给骑在象(意寓吉祥)背上的主人,意寓平安吉祥。其次,受晚明高度发达的版画业的影响,出现大量取材于版画和小说插图的有关历史、戏剧故事的题材,如故宫博物院藏崇祯十年青花山水人物笔筒即取材于战国时期须贾向张禄赠绨袍的故事。此外,扬州文物商店藏青花人物故事莲子罐则是取材于三国演义中水淹七军的故事。

2、简单旋纹状的暗刻花纹

在笔筒、莲子罐、筒瓶等琢器的近口沿或肩部一周和近足际一周装饰釉下暗刻花纹,有的仅为简单的旋纹,系崇祯青花瓷器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3、人物故事的背景都绘有太阳或月亮

画面中的主人往往手指太阳,意寓指日高升。这种画法一直影响到清代顺治、康熙,我们在康熙十年辛亥中和堂制青花釉里红盆中仍能看到这种画法。

4、装饰倒垂的蕉叶纹

筒瓶、莲子罐等器物的口沿一周多装饰倒垂的蕉叶纹或倒垂的花枝,也有的为倒垂的城垛纹。筒觚等器物则多于中腹以下绘一周倒垂的蕉叶纹。倒垂的蕉纹最早见于万历年间,万历的倒垂蕉叶纹比较写实,见于筒瓶的口部。崇祯的倒垂蕉叶比较简洁,多为大小相间的形式,大蕉叶中间留白,为崇祯辅助纹饰中具有时代特点的装饰手法。

5、萱草和合欢树

此类器物的画面中几乎无一例外地画有萱草和合欢树。为什么此时人们喜用萱草和合欢树作为装饰呢?我们从嵇康所著《养生论》一书中找到缘由。康书日:“合欢蠲(免除)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崇祯、顺治年间社会动荡,人们以合欢、萱草为饰、籍此来免除他们心中因战乱、天灾而来的烦闷和忧虑。所绘萱草为鱼鳞状,合欢树的叶很小很密,由细小的叶子左右对称组成一小枝,再由若干小枝以放射状组成圆形,颇具特色。

6、左右回绕盘旋的云纹

在笔筒、筒瓶、莲子罐、净水碗、香炉等琢器的器身所绘画面中,往往绘有左右回绕盘旋的云纹,有的在器身一周留出一段绘以左右飘荡的括号状云,极富时代特征,这种括号状云一直延续至顺治,从上海博物馆藏顺治十四年青花人物净水碗中仍能看到这一特点。

7、画面中常以洞石芭蕉、洞石花卉作衬景

也有的以麒麟芭蕉、花鸟、博石花卉作为主题图案。传说麒麟有角不用,故被人视为仁兽并以之象征祥瑞。崇祯、顺治之际,社会动荡,百姓苦于战乱天灾,故此时瓷器常以麒麟为装饰,籍此企求吉祥平安。有的则于一件器物上同时描绘麒麟和大象(大象寓意吉祥),借以表达祈求吉祥平安的愿望,如《金明集瓷选录》中的青花麒麟芭蕉笔筒和《翰海95秋季拍卖会中国古董珍玩》中的青花大象麒麟缸。

8、画面空白处以隶书题写干支纪年、作者字号和摹绘的印记等

受绘画的影响,此类青瓷器往往于画面空白处以隶书题写干支纪年、作者字号和摹绘的印记,个别还题写诗句,开创了瓷器装饰艺术中诗、书、画、印相结合的先河。如上海博物馆藏崇祯十六年青花罗汉图笔筒画面空白处青花隶书题写“飞鸟遗址”蝉退亡壳。垂露成帷,张宵成幄。沆瀣当餐,九阳代烛。至心能变,违士拔俗。癸未夏日述古律,书为尔济词文轻政”并于款识末端摹绘圆形“竹”字、方形“景”字图章各一方。

9、人物衣饰上的特殊花纹

崇祯青花瓷所绘人物的衣饰上大多绘有“*”形花纹,这种“*”的衣饰,广泛见于明代绘画、版画等其他艺术领域,具鲜明的时代特征。

如何鉴识元代青花瓷?


对于青花瓷器来说,元代是一个重要的年代。虽然元代以前,在唐代和宋代,已发现有青花瓷器的生产,但是,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器到了元代才真正达到了烧制的成熟期。20世纪40年代以前,元青花瓷还不大被人注意。至上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玻普根据英国达维德基金会所藏带有“至正十一年”(1351年)题记有青花云龙象耳瓶,对照中亚地区土耳其、伊朗宫廷和寺院所藏青花瓷瓶进行研究,将其定为标准器,定出一批所谓“至正型”青花瓷,元青花才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和重视。正因为对于元青花认识时间不长,因此,历史上没有元青花的仿品,现在市场上见到的仿器,均是当代人所为。

成熟的元青花官瓷胎质紧密洁白,釉色纯净透明,运用进口或国产青钴料产生蓝色的图案花纹,已熟练地掌握了釉下彩绘的工艺技术;因此,鉴识元青花可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去进行辨别。

元代的青花瓷,特别是其中晚期景德镇窑所烧造的产品,可以代表元青花的最高水平,其胎釉和青花用料上通常有以下一些特点:其胎骨厚重,形制一般较大;胎质坚密洁白,但当时胎料的淘练技术不如明清时精细,尤其在一些民窑产品上,露胎处可见到有砂眼、刷痕和铁质斑点。官瓷产品情况要好得多,有些铁斑和砂眼,但不影响整体胎质的坚密和洁白度。底足和缩釉处常能见到一种火石红斑;

元青花施釉较厚,但不是十分均匀,烧成质量较好,釉面光亮滋润,给人一种如堆脂般的油润感,这是重要鉴别依据。在釉薄处透过釉面能见到胎上泛出的一种近似肉红的颜色,这一点,也是鉴识元青花和明代永乐瓷的胎釉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如遇釉色干枯单薄,又没有肉红色从釉下透出的所谓元青花,十有八九是后仿之品。

元青花使用的青花钴料有国产和进口两种。国产钴料产地以浙江、云南、江西为主,由于内含成分高锰低铁,因此发色灰暗。这些大都为云南玉溪窑、浙江江山窑所生产的民用瓷;元青花官用瓷所使用的进口钴料俗称“苏麻离青”,主要用于生产外销瓷,少量流入国内市场。这种料的特点是低锰高铁成分,烧成后其色料全部熔融于釉中,形成蓝色玻璃相。青花绘画大都采用涂抹的方法,发色浓艳,但在蓝中也泛出一定程度的灰度,有晕散现象,青色浓厚之处,常有黑色铁斑析出,产生一种点染似的特殊效果。这种效果,是检验是否运用“苏麻离青”料的一个依据,但烧造得好的精品元青花也未必一定有黑色斑点析出,铁质黑斑毕竟是一种缺陷,在土耳其伊斯坦堡博物馆所藏的大量元青花瓷就都没有黑斑,因此,鉴识元青花所用的进口料,黑斑既是一个重要特征,但又不是唯一的依据。有人说是用的两种料,即用“苏麻离青”料的有黑斑;而用“苏泥勃青”料的则没有黑斑。这种说法是无知的表现。本人以为,并没有什么两种进口料,两种叫法只是翻译的不同,而有无铁斑,关键还在于烧造技术上的差异。鉴别时主要还是要看这种青钴料在釉下的熔融状况。真品烧造得好的元青花看上去就像蓝宝石一样闪闪发光,既好看,又耐看。

明代早期官窑青花瓷鉴定要点


明洪武官窑青花瓷鉴定

因缺少可靠的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洪武官窑的设置时间及烧造情况,历来是陶瓷史研究者未解开的研究课题,但随着20世纪70年代考古实物的不断出土,洪武官窑已不再扑朔迷离,逐渐开始清晰起来。目前尚未有正式发掘洪武官窑的报告问世,我们仅能根据已发表的零散资料,对其进行简单的归纳总结。

明洪武红彩云龙纹残盘

南京博物院在明代故宫玉带河遗址发现的一批瓷片,揭开了洪武官窑的面纱。这批瓷片虽不见年款,且数量及品种也不多,但其工艺制作精细,纹饰颇具时代特征,非洪武官窑莫属。其中一件白釉红彩云龙纹残片,胎质洁白细润,釉色匀净,画工娴熟精细,龙纹介于元代和永乐之间,爪为五爪,小头、长身、细颈,头部出现平直后掠的披发。其总体感觉貌似元代龙纹,但刚健凶猛之风不如元代明显,流云的朵流云呈“品”字形排列。另外尚有外酱釉里霁青釉暗花凸云龙大碗及青花云龙纹残片等,其龙纹特征亦如此。其他纹饰也与元代略有差异,如蕉叶纹,元代青花其中茎满色,洪武青花则中茎留白。再如牡丹纹,元青花叶肥大工整,洪武青花则叶瘦俏,花瓣内填色后外加单线勾边。还有回纹,元青花均是同向回纹,洪武青花则多正反两个组成一个单元。

洪武时期的青花料,呈色多为灰蓝色,铁结晶斑点不明显。铁结晶斑是指青花瓷用进口苏麻离青料烧制后,色彩浓艳的青花纹饰泛出的点点银黑色结晶斑。这种青料比国产青料钴和铁的含量丰富,锰含量低。明代永乐、宣德的青花瓷多采用进口青料烧制,所以,结晶斑明显。以后各朝进口青料渐少,烧青花瓷多使用国产青料,结晶斑随之消失。青花料若不罩在釉下,烧出后则为黑色,近似耀州窑唐代白地黑色作品,如果罩在釉下,则为灰蓝色。有人曾用其窑址资料做过模拟试验,将其罩上青白釉复烧,得到的是洪武青花蓝色。

总之,洪武官窑青花是承前启后的一代产品,继承了元青花传统,但工整有余,变化不多,款式题材以程式化的花卉纹为主,布局趋于简单,造型以盘、碗、罐为主。其艺术成果虽不能与元代及永、宣比美,但却为永、宣青花高潮的到来铺平了道路。根据典型的洪武青花瓷器观察,尤其是大盘子,其底足虽然在感官上区别不大,但是如果用手去摸,元代的不扎手,洪武的则扎手,这是二者最明显的区别。

明永乐、宣德青花瓷鉴定

永乐、宣德青花瓷器是青花瓷器中的骄子,历来受到世人好评。主要原因是那淋漓尽致的刚健画风,体现出中国传统绘画入木三分的雄劲美感。代表其艺术水平的作品,仍是官窑产品。永乐、宣德两朝共计30余年,青花作品艺术风格大体一致,但在造型及纹饰、工艺等方面略有差异,对二者详细分辨,也只是近30年的事情。

永乐瓷器书青花款的仅有一种,即压手杯。此杯现在世界仅存有3件完整的,另有破碎的一件,均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明谷应泰著《博物要览》记载的青花款心花纹有三种:双狮款、鸳鸯款、葵花心款,现传世3件不见鸳鸯款。双狮款和葵花款皆在杯内心书“永乐年制”四字篆款。压手杯为永乐青花绝品,后世多仿,明万历及清康熙、光绪时均有仿品,但仿品造型不对,尺寸大于真品,胎体厚重,画风亦显粗犷。只要见过真品,一望便知其为赝品。20世纪80年代初,故宫博物院曾派耿宝昌和刘伯昆先生携真品到景德镇仿制了数百件,其中精者有数十件,造型、纹饰及青花色调均绝类真品,是历代仿古青花最成功的作品。当时作为旅游产品在故宫博物院的“外宾服务部”销售,销售价格是100元。但当时仅仿了葵花心款的一种,见到此种款识的,一定要提高警惕。

宣德青花有款的比较多,款多为楷书,极个别的也有篆书款,其书款部位没有定式。有写在器底的,也有写于器身的,其字体不一样,但总体风格较为一致。楷书款的“德”字均在“心”上少一横,这是鉴定时要注意的。另外,也有不具年号的,而以青花篆书“大德吉祥场”或楷书“坛”字的,也属官窑所产。孙瀛洲先生积一生经验总结宣德款识,作有歌诀:“宣德年款遍器身,楷刻印篆暗阳阴,横竖花四双单圆,晋唐小楷最出群。”先生的经验来源于仔细的观察和认真的总结。我们要想学会鉴定其款识的要决,最好的方法还是看几件真物的款识,熟记其书法风格,这样自会融会贯通。后世仿宣德款的最多,从成化到今,从未间断,但均具本朝特点,与真品不一样。

永乐、宣德青花造型主要有壶、盘、碗,杯等类,受西亚影响很明显。

壶类有执壶、三系竹节壶、僧帽壶等。执壶以玉壶春瓶为壶体,两侧各加一柄一流,在流与壶颈之间连一花形薄片,起支撑、固定作用,是为避免造型烧造过程中变形而设计的。另有一种执壶,长颈,壶身为圆筒式,云形流附于颈部上端,流口为葫芦形,柄为如意形曲柄。三系竹节壶仅北京故宫博物院存一件。僧帽壶元代始有,永宣继续生产,因其上端类似僧帽,故得名僧帽壶。

瓶类造型变化丰富,有梅瓶、玉壶春瓶、双系扁瓶、天球瓶等。梅瓶在宋、元时底端瘦,多配座,明代时不配座,故底端加宽,方能保持瓶的稳定性。玉壶春瓶在宋、元时瓶体瘦俏,明代时圆腹渐丰硕。双系扁瓶有画花草的,也有画人物的。天球瓶为明永宣时流行的造型,直颈,腹体为圆球体形,纹饰多为海水龙纹,有青花龙和青花地白龙纹两种。

盘类中除常见的日用器皿外,以直径在30—40厘米之间的大盘最有代表性。大盘口沿有圆口及菱花口两种。与元代不同的是其画面十分简洁,如故宫博物院所藏宣德青花枇杷绶带纹盘,为宣德典型杰出作品。该盘心绘三层花纹,边缘绘卷枝纹,纹里又绘一层折枝花纹,中心绘枇杷绶带纹,布局十分疏朗,画面简洁,估计画稿当出自宫廷画院。

碗类以一种广口、厚胎的大碗最有代表性,多绘花草纹。可能是赌博时投掷色子的用具。

此外,折沿盘、花浇、烛台、扁瓶、带盖瓷豆、筒形器座等,均是直接受西亚文化影响产生的新造型。

明永乐宣告官窑青花纹饰主要有花草、动物和人物等。花草纹有莲花、牡丹、菊花、灵芝、瓜果、葡萄、松竹梅、山茶等,动物纹有龙、凤、狮子、海兽等,人物纹有婴戏、胡人乐舞、仕女等。除此之外,梵文、藏文也常出现于青花器上。

对永乐、宣德官窑青花,只要把握其造型和青花颜色的特征,一般是不容易鉴定错的。尤其是解放前的仿品,尽管造型逼真,但青花颜色始终未仿成功。比较困难的是区别永乐和宣德两朝的瓷器,但景德镇永乐、宣德官窑发现后,这个难点也基本解决。二者主要区别有如下几点:

从款识看,永乐青花仅见压手杯一种四字篆款,其他均无款识;宣德青花多有款,常见者为六字楷书款。

永乐胎体轻巧,纹饰纤细,釉面无橘皮纹;宣德胎体重,釉面有橘皮纹;宣德胎体厚重,釉面有橘皮纹,纹饰粗放。同一种造型,永乐轻、宣德重。

永乐青花纹饰带有明显的元代遗风,宣德青花则完全摆脱了元代遗风,自成风格。如永乐龙纹身体瘦长,但比元代略肥,常见者为直披发和竖披发两种姿态,爪比元代肥实。宣德龙纹身体变肥有披发、竖发及前首披发等数种姿态。永乐凤纹较少,宣德则凤纹多见,或龙凤并用,或凤纹与番莲、云纹相配。

永乐官窑做工精细,瓶罐等立体造型接痕修整细致,不像元代及明初那么明显,而宣德时则少有接痕。永乐大盘底足多砂底,亦修整得十分细腻,仅泛出小块的铁红斑,一般器物则以釉底为主,釉底白釉匀净,釉薄处泛黄色,厚处呈浆白色或闪青白色,有一部分底釉开有细片纹。宣德亦如此,但砂底比永乐略欠细腻,且火石红斑重于永乐。

后世仿宣德青花的产品很多,官窑。民窑均有仿制品,明成化官窑即出土过书“大明宣德年制”款的青花瓷器。官窑仿官窑,有两种情况:一是皇帝好古,特命官窑仿官窑;二是宫中传世瓷器破损,故命官窑仿制补缺。无论哪种情况,官窑仿品都十分精致,所书款识亦十分认真。前一种情况仿品不重造型,纹饰却逼真,多是本朝产品,仅书宣德款识。后一种情况则追求造型纹饰均逼真,清代康、雍、乾三朝均有官窑仿宣德青花产品,有书宣德款识的,也有书本朝款识的。虽然其造型、纹饰仿得成功,但是宣德青花的铁结晶斑却难仿,只好用重笔点染而成,只追求个貌似而已。除此之外,仿品造型的底部未作特殊处理,仍沿袭了本朝的习惯做法,如大盘底部,清代修坯时留有旋削纹,宣德时则打磨得十分光洁;再如大盘底足内外墙多垂直于底面,宣德时则外墙内倾,内墙外倾成楔形等等。

民窑仿宣德青花,明清以来历代均有。这些仿品并不追求造型、纹饰的近似,创作时十分自由潇洒,均有十足的本朝风格,但底部均有宣德款。如“大明宣德年制”“宣德年造”“宣德年置”“大明宜德年造”五种。宣德青花款识中未见有“造”和“置”字的,凡有二字的,一望便知是后仿。署“制”字的,也不难辨别,只要牢牢记住宣德青花那种入木三分的铁结晶斑,就可以发现,后仿者仅是貌似,没有原物那种刚劲的自然风格。

仿宜德青花到清代成了一个传统,参加过修订《景德镇陶录》的编校者之一的龚鉽,曾在《景德镇陶歌》的第十二首诗中写道:“画坯罩釉事完全,干定仍车碗足舷。盖线交他图记手,总题宣德大明年。”诗后注曰:“坯先有柄长三寸,便于画料吹釉,工毕旋去。盖线挖足落款,另归一工。”该诗记述的是清嘉庆、道光时期景德镇生产青花瓷器的工序实况,由此可知在当时题宣德款,似乎成为一种习惯。实际上,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清末。

“空白期”青花瓷

正统、景泰、天顺三朝30余年,政局动荡,外敌侵入,几乎打进北京,而内部又争权夺利,三朝换了4个皇帝,使得经济生产受到很大影响。此三朝文献记载有官窑产品,但传世品中至今未见一件书官窑纪年款的官窑瓷器,所见书纪年的瓷器均为民窑所产,故学术界有“空白期”和“黑三代”之称。学术界所称原指官窑,并非指民窑。近年出于一种畸形的觅宝心理,许多人连其“空白期”内涵均未搞清,就拿出一些民窑产品及民国仿品来,到处宣传添补了“空白期”之缺。历史常识告诉我们,任何社会动乱都不会使生产中断。正、景、天三代亦是如此,民窑生产从未间断,官窑生产也未间断,只是官窑瓷器未署款识,产量和质量均略差于宣德和成化。因考古资料尚未详细归纳整理,一般仅就零星资料来看,三代官窑青花有如下特征:胎体比永乐、宣德时厚重,造型有罐、瓶、炉、碗等,釉色青色中泛青,纹饰以云纹为多,并以云纹作主体装饰,青花铁结晶斑不如永乐、宣德那么入木三分,多有流淌之感,铁结晶斑变为褐色斑点,青花颜色比永乐、宣德时发灰。常见纹饰有花草、人物、动物等。三代官窑青花的详细断代,只有景德镇考古研究所将发扬资料完全整理后方能定论,现在谈其分期,为时过早。

明代崇祯时期的青花瓷器的显著特征


明崇祯时期战乱比较多,国力比较弱,景德镇的产量可以说是明朝历史最低时期了。因为没有钱和多余的时间去烧瓷器,所以好东西比较少,但是崇祯时期是明代最后一个时期,有人说这是明末清初的过度开始,我觉得崇祯只是延续了这个过度,过度早就开始了。下面咱们聊聊崇祯时期的青花的显著特征。

器型:崇祯的时期瓷器的生产工艺和质量都在下降。民窑瓷器的风格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因为连年战火,人们更期望平安和吉祥。所以崇祯青花瓷器品种明显减少,主要以花觚、香炉、烛台、净水盂等供品比较多。也有葫芦瓶、莲子罐、盘、洗、碗等日常生活用的,茶具、盘类、餐具一般都直接销往日本了。

胎釉:崇祯的青花一般胎质都不是很精细,胎比较厚,修胎手法很粗,白砂底足的情况比较多,一般都有明显的重刮削痕和放射状跳刀痕。但是崇祯的釉面是有进步的,亮青的感觉明显减弱,有逐渐靠向清代风格的趋势,能感觉到一种过渡。釉面比较薄,有的青花发色重的地方有黑色的斑点,大多数有晕散现象。但是也有发色比较稳定,色泽很亮丽的。釉底的器物一般都有粘砂,有时有细小的缩釉点。

纹饰:崇祯青花的人物故事流传下来的比较多,题材很丰富。这个时期的题材需要注意的地方是出现了带有祈求官爵升迁和吉祥平安的内容,因为战乱影响比较大,这也体现了人们渴望平安的一种寄托吧。在笔筒、莲子罐、筒瓶等器物的口沿或肩部一周和底足之上往往装饰釉下暗刻花纹。有的就是简单的旋纹,有的就是明显的明代纹饰。这也是崇祯青花比较显著的地方。人物故事纹饰一般都画太阳或月亮,画面中的主人往往手指太阳,意思是指日高升。崇祯青花的大蕉叶纹饰的中间留白,这个也是崇祯时期纹饰的主要特征,可以辅助我们断代的特征。崇祯的云纹一般都是左右回绕盘旋的云纹,有的就是左右画法的括号云,这个括号云也是非常主要的特征。这个括号云一直用的了很久,顺治时期也有的,这一点需要注意一下。

观察一件瓷器还是要仔细观察细节的,因为有些细节就是非常明显的时代特征。就比如我上一篇文章写的那个青花五彩,那个青花的小鸟回头纹饰就是康熙时期的明显特征。多多观察细节,不对的瓷器做的在怎么逼真,也总能在细节发现他的蛛丝马迹的。

鉴识雍正和乾隆瓷要点


当下的古瓷收藏界,对清三代的瓷器青睐有加。这是因为,清三代是清代制瓷的高峰,而传世的清三代瓷器,尤其是官窑器则越来越见少。在清三代瓷器中,除了康熙以外,就要数雍正和乾隆瓷了。因为其珍贵而少,仿品也就层出不穷,在收藏时需要特别小心鉴别。

要鉴识雍乾瓷,先看瓷胎。应当说雍正时期的胎骨与康熙朝的差不多,也是洁白、坚硬、紧密、细腻的,放大镜下可见糯米状。但其胎质较之康熙时期稍差一点,胎骨也要稍薄一点。到了乾隆朝,初期与雍正期差不多,中期之后就比雍正朝的更显逊色了,虽然胎质尚可,可无论精细、硬度或洁白程度,均已不如雍正朝,同时,胎壁也大都比雍正期的略厚。这一点,尤其是初学者只有在实物比较之中方能领悟。

很重要的一点是看瓷釉。这个时期的制品,烧制工艺和火候掌握均较前有所提高,因此,瓷釉细润,胎釉结合紧密,器物显得精细。相对而言,乾隆朝的釉质稍粗。但无论雍正还是乾隆,在放大镜下均可见到釉面的普遍特征是有细微的橘皮纹,乾隆朝尤甚,有些器物底部釉面还会出现波浪纹。当然,不是所有的雍乾瓷都有,但在多数瓷品中均可发现这种现象。这也是一个重要鉴别依据。

雍乾时期,一道釉的品种较前有所增加,而且盛行仿制宋代名窑的青釉瓷器。在收藏时要特别注意其时代特征。比如,雍正期的颜色釉器口沿一般均有一条清晰整齐的白边,俗称“灯草边”;雍正期的青釉器达到非常成熟的程度,前后各朝的制品均不能与其匹敌,但要确定其雍正年代,必须注意其釉面的橘皮纹和圈足的润滑程度;而乾隆期的青釉器虽品种与雍正时差不多,但制法与质量则略有不同。乾隆青釉器不论官窑或民窑,常见有在圈足上涂一层黑色酱釉,而且多数有剥落痕。另外,乾隆期的一道釉器胎釉的结合处常不呈一条齐线状,而是出现极小的锯齿纹特征。这在鉴识上也是一个重要特征。

两朝彩瓷均较前朝有发展。清三代的白釉均非常洁白、晶莹,尤其是雍正朝的白釉更显滋润,比乾隆朝玉质感更强。另一种是白中闪青,也是晶莹滋润的,但比较而言,闪青的程度康雍乾三朝是逐渐減轻。乾隆白釉的釉质虽然较之前两朝稍次,但仍是很洁白滋润的,此外,乾隆白釉在釉面的转折积釉处,常会呈现出浅淡的黄绿色。这也是识别乾隆瓷的一个特征。青花器在雍正朝其青翠、艳丽不如康熙,着色层次也不像康熙多,一般只有2-4个层次,晚期颜色深一些,层次更少,总的说此期青花色调较为柔和秀丽。乾隆朝的青花初期与雍正期差不多,以后的质量就不如前朝精细了。颜色也更深沉些,成为蓝中微闪紫色,层次也更少,立体感较差。炉钧釉在雍正朝新创,其主要特点是流淌的蓝釉中,其间又出现红色或青色小点,雍正期这类釉器在器物里外及底部均施釉,这是重要特征。到乾隆朝多数已为仅有青色小点。此外,雍正期的蓝色釉成水波状,而乾隆朝后则成为密集的点状蓝釉。

在彩绘风格上,较之康熙的古拙苍老而言,雍正朝则显淡雅柔和、疏朗俊秀,而乾隆朝则是华缛多姿、讲求对称。青花瓷在此期无论官窑民窑都有大量烧造。雍正前期类同康熙,后来出现不同,色彩的青翠、艳丽和染色层次均不如康熙,到晚期色调更深,层次更少。色调显柔和秀丽。乾隆朝的青花料质又不如雍正朝精细,颜色更见深沉,蓝中微显紫色,层次更少,立体感较差。两朝均有仿明宣德“苏麻离青”料的青花器。可从其析出黑斑的不同效果以及施料方法的一笔涂抹中加以区别。永宣时期用“苏麻离青”出现的铁斑系烧制过程中自然形成,色深处出现的铁斑是吸进釉里的;而清代后仿的“苏麻离青”铁斑效果系人为做出,是浮于表面的,有的凹进的效果,也是人工点厾而成。

两朝官窑器及民窑精品的底足多现糯米粉感的所谓“泥鳅背”状。与康熙朝的缺口齿咬状有很大不同。

仿品器物往往胎骨过重,仿雍正朝的却在上下胎壁上无厚薄变化。仿品的纹饰多粗率,青花色调多漂浮。款识文字书写常草率粗放。有些器型和饰件为后人臆造。但要识其真伪,最终还要看其有无旧气。而在这一点上,又要细心去排除人为的作旧。初学者最好的办法只有对照真品,反复去比较研究。

明代崇祯青花瓷器的装饰有什么特色?


明代崇祯青花瓷器的装饰有什么特色?崇祯青花瓷所绘人物除了题材丰富以外,还有两大特点,一是此时开始大量出现带有祈求官爵升迁和吉祥平安的内容。如画面中绘一人物双手捧一放有官帽的托盘献给主人,意寓加官,有的绘两人分别捧一官帽、爵杯献与主人,意寓加冠进爵。

1、擅长以人物故事题材入画是崇祯青花瓷器装饰的最大特点

崇祯以前虽然也有不少青花瓷器以人物作装饰,但题材大多局限于八仙、仕女、婴戏、高士等,而崇祯青花瓷器的人物故事题材较前更为广泛,所见题材有十八罗汉、苏武牧羊、水淹七军、仙人乘槎、刘海戏金蟾、对弈图、兄弟联芳、仕女伎乐、庭院仕女婴戏、梦境图、加冠进爵图、进戟图、钟馗出猎图、东方朔偷桃、浴象图、携琴访友图、月宫图等。

崇祯青花瓷所绘人物除了题材丰富以外,还有两大特点,一是此时开始大量出现带有祈求官爵升迁和吉祥平安的内容。如画面中绘一人物双手捧一放有官帽的托盘献给主人,意寓加官,有的绘两人分别捧一官帽、爵杯献与主人,意寓加冠进爵。也有的绘一人物双手捧一插有三戟的花瓶献给主人,意寓平生三级。还有的绘浴象图,绘一人物捧一花瓶(意寓平安)献给骑在象(意寓吉祥)背上的主人,意寓平安吉祥。其次,受晚明高度发达的版画业的影响,出现大量取材于版画和小说插图的有关历史、戏剧故事的题材,如故宫博物院藏崇祯十年青花山水人物笔筒即取材于战国时期须贾向张禄赠绨袍的故事。此外,扬州文物商店藏青花人物故事莲子罐则是取材于三国演义中水淹七军的故事。

2、简单旋纹状的暗刻花纹

在笔筒、莲子罐、筒瓶等琢器的近口沿或肩部一周和近足际一周装饰釉下暗刻花纹,有的仅为简单的旋纹,系崇祯青花瓷器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3、人物故事的背景都绘有太阳或月亮

画面中的主人往往手指太阳,意寓指日高升。这种画法一直影响到清代顺治、康熙,我们在康熙十年辛亥中和堂制青花釉里红盆中仍能看到这种画法。

4、装饰倒垂的蕉叶纹

筒瓶、莲子罐等器物的口沿一周多装饰倒垂的蕉叶纹或倒垂的花枝,也有的为倒垂的城垛纹。筒觚等器物则多于中腹以下绘一周倒垂的蕉叶纹。倒垂的蕉纹最早见于万历年间,万历的倒垂蕉叶纹比较写实,见于筒瓶的口部。崇祯的倒垂蕉叶比较简洁,多为大小相间的形式,大蕉叶中间留白,为崇祯辅助纹饰中具有时代特点的装饰手法。

5、萱草和合欢树

此类器物的画面中几乎无一例外地画有萱草和合欢树。为什么此时人们喜用萱草和合欢树作为装饰呢?我们从嵇康所著《养生论》一书中找到缘由。康书日:“合欢蠲(免除)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崇祯、顺治年间社会动荡,人们以合欢、萱草为饰、籍此来免除他们心中因战乱、天灾而来的烦闷和忧虑。所绘萱草为鱼鳞状,合欢树的叶很小很密,由细小的叶子左右对称组成一小枝,再由若干小枝以放射状组成圆形,颇具特色。

6、左右回绕盘旋的云纹

在笔筒、筒瓶、莲子罐、净水碗、香炉等琢器的器身所绘画面中,往往绘有左右回绕盘旋的云纹,有的在器身一周留出一段绘以左右飘荡的括号状云,极富时代特征,这种括号状云一直延续至顺治,从上海博物馆藏顺治十四年青花人物净水碗中仍能看到这一特点。

7、画面中常以洞石芭蕉、洞石花卉作衬景

也有的以麒麟芭蕉、花鸟、博石花卉作为主题图案。传说麒麟有角不用,故被人视为仁兽并以之象征祥瑞。崇祯、顺治之际,社会动荡,百姓苦于战乱天灾,故此时瓷器常以麒麟为装饰,籍此企求吉祥平安。有的则于一件器物上同时描绘麒麟和大象(大象寓意吉祥),借以表达祈求吉祥平安的愿望,如《金明集瓷选录》中的青花麒麟芭蕉笔筒和《翰海95秋季拍卖会中国古董珍玩》中的青花大象麒麟缸。

8、画面空白处以隶书题写干支纪年、作者字号和摹绘的印记等

受绘画的影响,此类青瓷器往往于画面空白处以隶书题写干支纪年、作者字号和摹绘的印记,个别还题写诗句,开创了瓷器装饰艺术中诗、书、画、印相结合的先河。如上海博物馆藏崇祯十六年青花罗汉图笔筒画面空白处青花隶书题写“飞鸟遗址”蝉退亡壳。垂露成帷,张宵成幄。沆瀣当餐,九阳代烛。至心能变,违士拔俗。癸未夏日述古律,书为尔济词文轻政”并于款识末端摹绘圆形“竹”字、方形“景”字图章各一方。

9、人物衣饰上的特殊花纹

崇祯青花瓷所绘人物的衣饰上大多绘有“*”形花纹,这种“*”的衣饰,广泛见于明代绘画、版画等其他艺术领域,具鲜明的时代特征。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明代天启崇祯青花瓷鉴识要点》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明代天启崇祯青花瓷鉴识要点》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青花瓷砚台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