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陶瓷的几种鉴定方法

浅析古陶瓷的几种鉴定方法浅析古陶瓷的几种鉴定方法浅析古陶瓷的几种鉴定方法浅析古陶瓷的几种鉴定方法

浅析古陶瓷的几种鉴定方法

律海明

陶瓷器的仿古之风,自宋代始就已盛行。仿古的目的,有些是出于尊古法祖,传承发展前辈陶瓷技艺;有些是出于当时社会各阶层人士的个人喜好,按需而仿;有些则是出于纯粹的商业目的,仿而牟利。

鉴定古陶瓷,一般有四大任务,那就是:辨真伪、断窑口、定时代、评价值。四项任务的首要是辨真伪。古陶瓷真伪的鉴定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一种是传统的经验鉴定,另一种是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古陶瓷进行鉴定的科技鉴定。第三种就是物质自然老化痕迹的微观鉴定。以下就这三种鉴定方法进行简要分析:

一、传统经验鉴定的分析

所谓传统经验鉴定,是指鉴定者在长期的古玩鉴定实践中,依据个人所积累的经验,通过眼看、手摸、耳听、鼻闻等感觉器官,对器物进行鉴别的行为过程,包括“六看”,即看胎、看釉、看色料、看器形、看纹饰、看款识。因此,传统经验鉴定俗称“眼学”,又称“目鉴”。

传统经验鉴定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它是依据“标型学”,采用排比类推、考证等方法,找出被鉴器物在器形、釉色、纹饰和款识等方面,与所谓“标准器”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由此推断出被鉴器物的真赝,是一种定性判断的鉴定方法。

传统经验鉴定,在鉴定古陶瓷的文化背景方面,其优势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第一,方便、快捷;第二,能够对古陶瓷的人文社会属性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如被鉴器物的生产时代、窑口、器形、釉色、纹饰及其历史文化价值、艺术美学价值、科技工艺价值和市场经济价值。但是,人的肉体器官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手段,带有许多自然的、也就是天生的局限性。凭借人的感觉器官,是不可能深入触及到古陶瓷内部的微观层面,从而对其进行正确的认识与判断。就如同人的眼睛看不见物体内部分子运动的情况,分辨不出血液里的红血球、白血球;用人的鼻子闻不到潜在水中的鱼儿的腥味;用耳朵听不到无线电波传达的信息;用手触摸大地,判断不出地下有什么矿藏。也就是说由于人类天生的局限性,便决定了人们在鉴定古陶瓷时,必然存在局限性。自古以来,古陶瓷的仿制者、作伪者,也正是从古陶瓷这些表面特征入手,烧制出外观与真品相似、甚至毫无二致的仿品,以此欺骗收藏者,造成收藏者、甚至专家的误判。

再者,自古以来,鉴定前辈们对古陶瓷的认知,往往是以个人为单位进行的。他们在鉴定实践中,面对自己所遇到的真品与赝品,各自凭借自己的感官去认识、去鉴别,待形成对器物的初步认识后,通过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最后以记忆或文字的形式将这些特征和规律记录下来,这就形成了经验。这种形式的经验是直接经验,也正是由多个人的直接经验构成了广义上的传统经验。由于人的感觉器官存在着天生的局限性,这些直接经验本身也就难免存在不准确、不全面、甚至完全错误的情况,加之历史上遗存下来的传统经验,其中相当部分是通过口口相传、师徒相授而成为了间接经验。这些间接经验又因转述、传抄的失误,常常是变了味、走了调,甚至是面目全非。而这类不准确的间接经验又大量掺杂到传统经验之中,更增加了传统经验的局限性。

同时,我国古陶瓷烧造的历史源远流长,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生产陶瓷的窑口众多。在现实生活中,某类古陶瓷既有典籍记载、又确有实物在社会中留存,但至今为止尚未发现其窑址,如五代后周的柴窑、北宋的官窑等。如果袭用传统经验对它们进行鉴定,则无从断定其真伪。即使通过考古发掘已经找到窑址的器物,因其生产时间、地域、原材料的来源不同,加之生产工艺、技术的变化发展,如果按照有限的传统经验,特别是以某个窑口、某个时间段的数件产品作为“标准器”加以比鉴,其结果必然要把那些传统经验之外的器物予以否定,判断成仿品或赝品。这种现象在当今古陶瓷鉴定中是层出不穷、屡见不鲜的。

另外,在已经确认的中国历代古窑中,有的少则烧造几十年,有的烧造时间跨越几个朝代,延续数百年之久。特别是一些质量好、销路畅的窑口,不仅规模大、产量巨,而且因为竞相仿烧,形成了横贯东西、遍布南北的庞大窑系。由于窑口分布的地域广阔,器物胎、釉的材料来源不同、化学组成成分有别,加之各地的生活环境、文化习俗的差异,陶瓷器的造型、纹饰、制作工艺在当时就有一定区别;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更、人员的变化、工艺技术的改进,器物特征的变化也就会更大。所以,必须承认,任何人都不可能见到同一窑口所有器物,更不可能对它们进行深入地研究,把它们的各种特征烂熟于心。也就是说,包括专家在内的所有古陶瓷鉴定者,对某一古窑口产品所积累的经验还是不全面的、甚至是相当有限的。

还有,古代工匠在生产陶瓷器的整个过程中,从原料的采集、粉碎,到淘洗、练泥、拉坯成型、干燥以及施釉、装饰、彩绘、装烧等,都是凭经验手工操作,偶然因素较多。即使在同一窑中烧出的产品,因器物在窑炉内所放位置不同,受热温度的高低有异,烧成气氛把控的熟练程度有别,闭窑时降温速度的快慢等,都会造成产品特征上的差异。所以,传统经验对同一窑口、同一时期产品的认识,也是存在着某些局限性的。

正因为传统经验存在着诸多的主观性、片面性,所以在古陶瓷的鉴定实践中,所犯错误一方面表现在将“伪”判“真”,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把“真”断“假”,甚至发展到“宁可错判一万,也不放过一件”的将“真”断“假”的极端程度。

我国地下文物众多,随着史无前例、空前规模的基本建设的开展,加之盗掘古墓、盗挖古窑址、古遗址、古窖藏的非法活动甚嚣尘上,大量的地下文物被挖掘出来。其中不少器物在历史上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如果单纯依赖传统经验对众多的出土古陶瓷进行鉴定,显然是行不通的。因为在公立博物馆中,有些根本没有类似的器物存在,专门从事古陶瓷研究、鉴定的专家们,连见都没有见过这些东西,就更谈不上对它们的研究,以至于感性知识的积累和鉴定经验的总结了。

虽然,传统经验鉴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我们坚持认为:科学的经验鉴定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的、也是任何先进的科学仪器所无法替代的。

二、科技鉴定方法的分析

科学技术鉴定,就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古陶瓷进行分析、鉴定的方法,又称“科鉴”。目前,按照它们所依据的理论又可归纳为三类:第一,依据化学理论的有“元素成分分析法”;第二,依据光学理论的包括:“激光拉曼光谱仪分析法”、“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谱仪分析法”、“可移动式实体显微镜和不可移动式电子显微镜”;第三,依据物理化学理论的有:“中子活化分析(INAA)”、“电子探针(EMPA)”、“原子吸收光谱仪(AAS)”、“热释光分析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等。

科技鉴定方法的优势在于:第一,能够对被鉴器物的自然(物质)属性作出客观的、准确的定量分析和判断;第二,应用范围比较全面而广泛;第三,有利于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

但是,长期的鉴定实践业已证明,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具体表现在:第一,鉴定设备的体积庞大、价格昂贵;第二,又对需要建立准确、可靠、完整、系统的庞大数据库作支撑;第三,无法对古陶瓷的人文社会属性作出判断;第四,某些有损的测试模式,会破坏古陶瓷的完整性;第五,鉴定费用高,绝大多数收藏家难以承受;第六,不能广泛运用于社会市场,普及性差。我们在这里简要分析主要应用于市场的“元素分析法”和“热释光分析法”

1.元素成分分析法

元素成分分析法,是一种比较断代的科技鉴定方法。

根据陶瓷器物的胎、釉成分进行比较断代的“元素成分分析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微量取样,然后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另一种是无损辐射法,它是利用各种粒子(如电子、中子、质子)去激发受测器物的胎、釉,使其发出X射线能谱,再从谱线分析出各种主量、次量以及微量元素的含量,然后把它们与取自同样窑口遗址的标准样本的元素含量作比较,如果两者相符,就可确认被测器物的窑口与年代就是标准样本的窑口和年代;否则,受测器物的窑口和年代就不能确定。所以“成分分析法”同“目鉴”一样,也是一种比较断代、断源(窑口)的鉴定方法。

不难理解,用成分分析法鉴定古陶瓷,除了设备和技术方面的因素外,鉴定结论的正确与否,完全取决于所采集的窑址的标准件,以及用大量的标准件建立起来的庞大数据库。但是,除了少数官窑和一些著名的民窑外,标准件的采集与选定是非常困难的。这是因为,在中国近万年的古陶瓷历史中,同一窑系跨越的地域是十分广阔的(例如磁州窑,就是以河北磁州观台为中心,包括河南的鹤壁窑、修武当阳峪窑、禹县扒村窑、登封曲河窑,山西的介休窑、霍县窑,山东的淄博窑,江西吉安的吉州窑,以及福建泉州窑、四川广元窑等在内的庞大窑系),同一窑系不同产地的胎土和瓷釉的化学成分也有很大区别。一个完整的、可信赖的标本数据库,就应该采集到所有窑口或窑系历朝历代、不同地方所烧制的所有产品的样本,要做的这一点,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许多窑口早已湮没,或者被迭压,再也没有采到样本的可能。而在某一窑口或窑系完整、准确的数据库建立起来之前,元素成分分析法鉴定的可靠性、准确性就很难令人信服。

2.热释光分析法(也称“热释光测年法”)

热释光现象在300多年以前就已经被发现,1960年国外首次报道

了古陶瓷的热释光现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热释光断代已经在考古学和陶瓷的年代鉴定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热释光断代不需要依靠标准器进行比较,所以它是一种绝对断代

的方法。因为陶瓷的胎和釉中含有各种各样的矿物晶体,如石英、长石、方解石等,其中石英晶体含量最大,同时又具有最强的热释光效应。这些晶体当它们长期存在于自然界中时,都会不断地吸收和积累宇宙中各种放射性物质的射线所给予的能量。而这些能量当其在陶瓷烧制的窑炉内,经过900—1300°C的高温后,会全部释放掉,各种结晶体中的能量便归于零,就像是把“热释光时钟”重新拨归为零;但是,从陶瓷器物烧成之日起,该陶瓷器又将重新开始吸收并积累能量,相当于“热释光时钟”重新开始运转。能量积累的多少是与其烧成后存放的时间成正比的。热释光测年的方法,就是通过测量陶瓷器物中所积累的辐射能量,然后计算出该器物烧成后距离现在的时间。

热释光测年法作为一种绝对断代的科学检测方法,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但是它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弊端。首先,它要求在被鉴器物上钻孔取样才能进行检测,这对许多珍贵文物来说,是绝对不能允许的;再者,检测费用太高,非一般收藏爱好者所能承受。不仅如此,近些年来,人们对热释光测年法的准确性也提出了广泛的质疑。仅选择几点加以说明:

(1)热释光测年法,对低温陶瓷的检测比较可靠,而对高温瓷器则无法检测或无法准确检测。因为热释光测年法主要通过检测取样中石英、长石晶体吸收和释放能量的情况而达到目的。低温陶瓷烧制温度低,所含石英、长石晶体保存较好,热释光取样可得到充足含量的石英、长石晶体,因而可检性高;而经过1300°C以上的高温烧制出的瓷器则不同,石英晶体已经被高温熔化而受到破坏,所取样品会发生石英晶体不足的情况,因此也就无法检测或无法准确检测出古陶瓷生产的年代。

(2)热释光无法掌握和利用各地地质元素严重不同的事实,所以对不明出土地点的陶瓷器(民间收藏者所收藏的古陶瓷器基本都是不明出土地点的器物),在国际上都采用所谓“平均值”的方式,强行计量。这种不掌握实际情况的强行计量方法与直接掌握出土环境条件的测量计算大相径庭,经常发生严重误差,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3)热释光测试的射线的计量,是以地面上的传世品为标准计量,其中穿透力最强的射线对地表的穿透力是30厘米,这对地面上的传世品是适用的。但是,出土器物只有极少数是埋在靠近地表30厘米以上,多数是埋在100厘米甚至数百厘米以下,穿透力最强的射线也难以达到其深度,能量的储存和测量时的释放必然极少,热释光测量时,常常把这些深埋地下的出土器物,判定为50年以内的新产品,也就带有必然性。

(4)热释光检测人员无法考虑到瓷器烧成以后有第二次受热的可能性,加之目前还不掌握在受到100°C以上的高温后,在多长时间内会释放多少能量,测试结果会减少多少年。因此,凡是曾经高温蒸煮清洗或有其他方式受热的瓷器,热释光测试均不准确,有的减少年份,甚至在测试古老的器物时却得出50年以内新物的错误结论。而瓷器出土后经高温浸泡清洗,或受到某种射线照射的情况,在民间是常有的事。所以用“热释光分析法”给古陶瓷断代,其准确度要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局限性。

三、物质自然老化痕迹的微观鉴定

“微痕鉴定”作为一门科学,主要是通过对事件发生后的内在或外在的痕迹表现,推论出导致这些痕迹发生的原因或过程。痕迹学是对时间的反向指证,它同“与时间有关的所有信息”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微痕鉴定是研究过程系统中各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发生信息传递、交换的规律和特点,以及研究接收和破译这些信息。微痕鉴定发展到今天,已经广泛应用于侦查、文物考古、古陶瓷鉴定等多个领域。

陶瓷是由不同的晶相、玻璃相、气相等组成的复合体,它们的显微结构特征都要受到陶瓷的化学成分、晶体结构以及工艺过程等因素的影响。显微结构中包括主晶的含量、形态、大小,主晶相间的排列关系,主晶相与非主晶相的相互关系,晶相与其他矿物间的关系等。有鉴于此,现代科技便采用显微结构技术对古陶瓷进行研究和鉴定。显微结构分析技术就是利用光学系统或电子光学系统的设备,观察肉眼所不能分辨的微小物体形态结构及其特征的技术。

在古陶瓷的显微结构研究中,对其胎、釉尤其是中间层的晶相结构分析已成为常用的研究手段。针对古陶瓷这种复合多相材料而言,光学显微镜是一种非常实用的结构分析方法。通常情况下,在古陶瓷的胎、釉显微结构观察中,一般可观察到瓷胎中的主要物相为石英、长石、云母、莫来石、铁钛矿物和少量的其他矿物,还有少量的玻璃相。在釉中,除了大部分的玻璃相外,通常还有少量的残留石英、气泡,而在某些种类的古陶瓷釉中还存在一些析晶(如铁的氧化物析晶、钙长石析晶等)。根据这些显微结构观察的结果进而可对古陶瓷的胎釉配方、原料种类、原料处理,尤其是烧结状态等进行印证分析。例如,胎中莫来石晶体的大量出现就意味着烧成温度较高,而胎中玻璃相的出现也是胎体烧结的重要条件。

实际上,物质老化痕迹的微观鉴定是传统经验鉴定的延伸和发展,是在借助传统鉴定在判断古陶瓷的器形、纹饰、款识、价值等社会属性方面有显著优势的基础上,探索古陶瓷的内部,研究其内部的变化规律,和传统经验优势互补,使传统经验鉴定插上科学技术的翅膀,更好地为研究、鉴定、保护、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瑰宝——古陶瓷服务。

律海明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十九日

taoci52.com精选阅读

古瓷鉴定的传统方法


古瓷鉴定的传统方法包括看(造型、纹样、绘画特点、青花料及胎釉的质地、显微镜观看釉中气泡)、掂(分量过轻过重均不好,过轻可能为注浆)、听(用手指轻弹,看有无伤残并判定是柴窑、煤窑还是现代燃气窑烧造)、闻(判断是否经酸洗、碱烧)数种,鉴定内容上包括胎、釉、纹饰、造型、款识、烧造工艺、成型工艺(拉坯、接胎、挖足)等多方面。

由于热释光、古地磁、粘土谱系等理化测试手段尚未建立起科学完整的数据库,有些测试需取样有损测试,目前传统鉴定手法在古瓷断代中仍占有主导地位。

初入门的藏友集古瓷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要提高鉴定知识,从书籍中汲取经验。

目前收藏类书籍水平参差不一,有藏友用“尽信书不如无书”古语怀疑研究成果,这种提法过于偏颇了,老一辈陶瓷学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冯先铭先生的《中国陶瓷史》、《中国陶瓷图典》,耿宝昌先生的《明清瓷器鉴定》堪称首选入门读物。近年来各地方窑考古新成果颇丰富,修正了不少传统观点,可参阅《观台磁州窑》、《长沙窑》、《耀州窑系列报告》等一手考古报告。

切勿重官窑轻民窑。明清官窑在拍卖会动辄数十、上百万的身价着实吸引人,但明代景德镇珠山御窑厂除选检少量精品供应宫廷,其余淘汰品均捣碎掩埋,明代官窑瓷的生产成本几乎与白银铸造器皿等价,民间收藏的机会罕有。其实,在收藏品里,普通的工薪层藏友接触最容易和最多的就是民窑瓷器,民瓷涉及社会生活诸多方面,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

虽是民间寻常之物,却展现出极有韵味的瓷绘艺术。随着现代社会对艺术品喜爱的“返璞归真”,手绘民窑瓷收藏日渐升温,越来越受到收藏者的青睐。

切忌按图索骥,贪多求全。

现在从事古玩行业的人以千万计,以景德镇为代表的各地仿古瓷厂(坊)众多,到过景德镇的人一定会对樊家井小街上鳞次栉比的瓷器店印象深刻,现代信息、出版业空前发达,仿烧者除了照图生产大路普仿品,有的还比照真品残件,反复实验烧制高仿品,可说是无所不仿,你能想到的历史名瓷,市场上都可见其“依稀身影”,古玩摊主神秘兮兮地从蛇皮袋里取出沾满泥土的元青花、釉里红、明清官窑瓷来,再加上一段引人的故事,有些入行不久的藏友就忙不迭地付钱,生怕错过了这千载难逢的机遇,实际上现在从地摊上拾个大漏的机会已经很低了。

目前的仿烧品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类为臆造型,造型、纹样自我创造;

另一类为克隆型,完全仿照古瓷的图片仿烧;

最迷惑人的一类当属改头换面型,即按真品的造型与纹饰稍加改造或重新组合,看上去似曾相识又有新鲜感。

作旧手法则有酸蚀、蒸煮、打磨、浸泡等,对那些书写古代书款和使用款的瓷器,尤需慎重对待,可逐步积攒一些残瓷标本,结合专业研究著作细心揣摸,不断总结收藏经验,适当学习一些历史学、美学、民俗学、工艺学知识,在集藏中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逐步培养眼力与经验,方能做到“去伪存真”。

瓷器鉴定的方法

瓷器的鉴定和鉴别有着很高的专业要求。投资收藏时一定要通过正规的渠道,委托专业人士掌眼购买,下面介绍几种必要的识别技巧:

1.看器形是否周正,有无变形。

2.看釉色是否光洁,色度是否一致,不要有砂包、气泡、脱釉等疵点。

3.看外观是否有缺陷,如开裂、斑点、欠釉、着色不均等。

4.看绘制技巧是否精细、工整、传神。

5.看瓷质是否洁润,是否有其它杂色。

6.听敲击的声音是否清脆悦耳。

7.看瓷质是否够硬,可用金属工具刻划,看是否有痕迹。

8.试导热速度,好的瓷器相对厚重,密度高,导热速度慢。

收藏投资现当代陶瓷主要是指艺术陶瓷,尤其是那些艺术水平和成就高的大师名人的被称为"新贵"的作品。

鉴定古瓷器年代的方法


古陶瓷鉴定是一非常复杂而又综合的技术,要掌握它,需要下一番功夫。有能力的鉴定师都要对中国几千年各地陶瓷的生产了如指掌,才能从胎质、釉色、造型、纹饰、款式甚至重量等方面作出准确的判断。而对初学者来说,可以通过掌握一些鉴定古瓷器年代的方法,继而循序渐进地来掌握诀窍。

简单地说,就是要根据各期陶瓷胎质、釉色的特点来判断。

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例如,距今25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这是因为当时采用沥釉方法进行施釉的缘故。

五代时的釉色为天青色。据传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指雨过天晴的天空,对向他请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员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钦定为天青色。这种釉釉色莹润,施釉较薄,青中闪着淡淡的蓝色。

宋代龙泉窑的梅子青釉。这是宋代龙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与高级翡翠媲美。釉层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开纹片,质莹如玉,其色近似梅树中生长着的"梅子"。

明代永乐、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乐时期白釉最负盛名,釉质肥厚,润如堆脂,纯白似玉,釉面光净晶莹;胎色纯白,胎质细腻,并且有厚薄不均现象。如在强光下透视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种粉红、肉红或虾红色的倾向。这一特征,是其它瓷器中所没有的。

明代宣德年间,与明永乐年间时间虽近,但瓷胎釉色却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乐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时大件琢器底部多无釉,露胎处常有红色点,俗称"火石红斑",还有铁锈斑点。清康熙、雍正时的仿宣德瓷器则无此特征。

清代康熙时瓷器的胎釉,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此外,这一时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两种白釉,器内、口缘、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较稀薄,往往见有小缩釉现象;底部还现有坯胎中旋纹痕迹。器身施亮青釉,其釉莹润光亮,胎釉结合极坚密。一件器皿施两种釉,是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的瓷器的最大特点。

此外,近年来,利用科学仪器检测技术来鉴别古陶瓷的年代也成为了一种常用的重要手段。

古瓷的底足很关键

根据鉴定专家的经验,要鉴定古瓷的真伪,底足是很关键的。底足是古瓷所含信息量最大的地方。透过底足,可以见其胎、其釉,可以见其胎釉结合情况、烧造工艺、老化程度等。那么,如何从底足鉴定古瓷真伪呢?首先也是要掌握各个朝代瓷器的特征,如足的形状,胎的质量等,还可从以下几方面鉴定古瓷真伪。

首先,底足是否有粘沙现象。明代以前的器物多有不同程度的粘沙现象,明清瓷器足内积釉处也有粘沙,而仿品却很少有粘沙。虽然仿品也有少数粘沙,但不像真品那样显得老化干燥。因仿品的烧造工艺高于古时,釉也施得不是那么厚,不会造成积釉,使之极少有粘沙。

其次,看底足露胎之处胎骨磨损情况。一般来说,仿品的磨损比较平滑,没有真品那么自然。真品的露胎处显得比较干燥,而仿品显得细腻。

然后,看底足露胎之处的火石红。各个时期瓷器的火石红不同,或多或少或无。如明代民窑瓷底足处火石红特别浓郁,而其仿品的火石红就完全不同,有的是用浆釉涂抹的,显得轻浮不定,有的颜色偏黄。

最后,看底足的垫烧痕迹。明以前的瓷器时常可以清晰地看到垫烧痕迹,只不过各窑有各窑的垫烧方法。如汝窑有芝麻钉支烧,哥窑有"跌足"等。

看各时期底足的特别之处,主要是观察各个时期瓷器底足露胎处的痕迹。如南宋瓷器有旋纹;元代多有旋坯痕并有鸡心点;明代则多有放射状的跳刀痕,旋坯痕较少;清代官窑瓷几乎看不到什么痕迹。

从古瓷的底足来判断的方法比较专业,适用于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的收藏爱好者。

古瓷鉴定真假的方法


古瓷鉴定真假的方法,收藏热令古瓷器鉴定成为瓷器收藏的一个重要环节,相应地也有各种类型的鉴定机构应运而生,然而因为目前我国还没有文物鉴定资质、资格管理制度,而类似权威的国家鉴定委员会这种机构又从来不对民间鉴定,所以对于民间鉴定来说,也就没有所谓的最权威的鉴定机构。那么古瓷鉴定真假的方法呢?

古瓷鉴定真假,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工艺:器物烧造方法及成型工艺,烧成温度及使用燃料的不同,在器物上都会有明显的特征。这些特征也是辨伪的一个重要依据。

2、彩料:瓷器的彩料也因时代而异,不同时期瓷器所采用的颜料质地不一,制法也不同,因而呈色也有明显区别。如元代和明初青花瓷的钴是进口的青花料,颜色深重并有结晶斑点,而明肛中期的青花料是国产青料。

3、款识:瓷器款识是用来表明本身的制造年代,但后代多有仿造。不同时期的款识,有不同的书体笔法结构和书写位置及字数等。只要认真体会和对比款识笔法的每一细微之处,就不难辨出真伪。

4、胎釉:每一件器物,从其胎质和釉色中可以初步看出其生产年代及窑口。因不同窑口瓷器所用胎釉含的成分不同,故质地颜色有所不一。宣德时期瓷器,大件器物底部均无釉,露胎处常有“火石红斑”,胎色白中微带灰青,釉泡大而层次多,并有桔皮凹凸纹,清康熙、雍正时所仿的器物则无此特征。

5、纹饰:把握不同时代瓷器的装饰纹样和艺术风格,也是瓷器鉴别的一个重要方法。瓷器上的花纹装饰是随着人们的审美观的不断提高而改变,特别是瓷器作为人民生活中的必须品,纹饰题材来自于人们生活内容,所以时代特点很强。每一时期都有自己的特点。例如:龙是中国瓷器上常用的纹饰之一。各时期龙纹造型都有所不同。元代的龙细颈、鼓腹、瘦尾、三爪;时代的龙则长嘴、眼睛在头部同侧等。元代青花瓷器纹饰层次多,图案复杂,而永乐、宣德时期青花瓷图案疏朗,这些都为辨别时提供依据。

6、造形:掌握历代瓷器的造型特点及发展演变规律,是辨别瓷器真伪的关健。原始青瓷造型多同青铜器、三国两晋时期瓷器造型由粗矮向瘦长发展,唐代瓷器造型浑厚饱满,宋代造型修长轻盈,元代瓷器造型厚重粗犷,明代造型秀丽古朴,清代瓷器造形制作精美。即使是同一品种,由于人们的审美观念不断变化,反应在器物造型处理上也有所不同。例如明代中期的瓶、罐、壶等器物,在腹部都有接胎痕迹,用手抚摸器物腹部感觉非常清楚,而清代以后的同类器物这种特征就很少。后代伪作品因制作过于精细,而忽视这一点,所以这一特点也可作为辨别真伪的一个依据。

几种陶瓷无损评价的检测方法


众所周知,陶瓷材料具有耐高温、耐腐蚀、耐磨损、密度小等优良性能,在燃气轮机、汽车、内燃机、热交换器等各种工作机械或精密工具中制成各种零部件以取代传统材料,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然而,陶瓷是典型的脆性材料,由于陶瓷材料制造工艺复杂工序多,即使在同样的工艺条件下,各零件的强度差异也很大,成批生产时质量不易准确控制。如果能够用无损评价(NDE)和断裂力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微观组织和理想的力学性能的关系,充分发挥材料的潜力,用无损检测技术(NDT),将在陶瓷制造初期时就剔除废品,可避免无价值的加工所造成的损失;和制造工艺结合,优化工艺,这样,不但可以挽回经济损失,避免构件失效,提高产品寿命,而且还缩短了材料开发制造周期,在陶瓷材料制造领域中,具有很大的意义。

用于陶瓷无损检测的方法除表面浸透检测外,主要有:X射线层析成像、红外热成像、超声A扫描及C扫描、声发射、微焦点X射线、超声显微镜等。近年来,这些方法已在自动化技术、探测器技术、信息处理和资料存储等方面取得很大的进展,特别是用于航天航空领域的陶瓷基复合材料构件的制造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X射线层析成像法(X—CT)

(X—CT)的特点是:(1)高的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通常<0.5%);(2)高检测范围(1~106);(3)成像的尺寸精度高,可实现直观的三维图像;(4)在有足够的穿透能量下,可不受试件几何结构的限制等。局限性表现为:检测效率低、检测成本高、双侧透射成像,不适于平板薄件的检测以及大型构件的现场检测。基于它的特点,其用途主要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非微观缺陷的检测;(2)密度分布的测量;(3)内部结构尺寸的精确测量;(4)装配结构和多余物检测;(5)三维成像与CAD/CAM等制造技术结合而形成的所谓反馈工程。

2、 红外热成像法

在红外无损检测中,当物体受到热激发时,热量将在其内部进行传递。当物体内部存在缺陷时,就会改变物体表面的热传导特性,热传导特性的改变将会导致热分布发生变化,从而使物体表面的温度发生差异。用红外热像仪检测出物体表面的这种温度差异,即可判断被测试样中是否存在缺陷以及缺陷存在的情况。

红外无损检测是在非接触、可远距离操作条件下进行,它具有以下优点:(1)灵敏度高,速度快;(2)检测仪器结构较简单;(3)使用安全,信号处理速度高,可建立自动检测系统;(4)受工件表面光洁度影响小;(5)检测用途广泛。它的缺点是:受产品表面及背景辐射的影响;灵敏度受缺陷大小和深度的影响;不能非常精确地测定缺陷的大小、形状和位置;温度记录曲线的解释困难,并且需要有专业操作人员。

3、超声检测

在陶瓷材料的无损检测中,超声检测是应用最广泛的技术,它不仅能检测分层、气孔、裂缝和夹杂等缺陷,而且在判别密度差异、弹性模量、厚度等特性和几何形状的变化方面也具有一定的能力。

激光超声陶瓷无损评价,克服了传统耦合法难以适应在线检测及高温、高湿条件下的陶瓷检测的缺点,具有非接触性、宽带、定量、多波型(能同时激发纵波、横波、表面波)、时空分辨率高等优点,使其既适于陶瓷制作过程监测,又能对成品进行质量评价。SLAM应用于重要部位陶瓷材料检测,如航空、航天构件。它对面型、体积缺陷有很好的检测能力,而且对内部裂纹及表面空穴的检测也有较好的效果,但是构件的表面状况对检测可靠性有很大的影响。

陶瓷的超声C扫描是检测陶瓷内部缺陷位置、大小和分布状态的有效方法,能检测气孔、裂纹、夹杂和孔隙率等,特别是可以清晰地显示出所有的夹杂物,包括对X射线不敏感的非铁夹杂物,可根据成像图形测定缺陷的大小。超声波扫描检测精度高,但需要耦合剂和与部件两面接触,其优点是能检测多层层叠整个深度内的裂纹和不连续性。常规C扫描受到陶瓷材料气孔率的限制,在陶瓷检测中,一般使用高频来检测小缺陷。扫描声显微镜(SAM)比常规C扫描应用更为广泛,它的工作频率可达20~200MHZ,此时对表面及亚表面的检测可分辨率可达1~2μm。SAM的特点如下:(1)横向分辨率高,纵向分辨率低,适用于测量与声速垂直的面状缺陷;(2)可测曲面样品;(3)灵敏度与检测深度有关;(4)对表面光洁程度需求较高;(5)水中声速和陶瓷中声速差异使焦点变形大。信号处理技术应用于C扫描成像会更明显改善成像效果,如信号平均、滤波技术、合成孔径聚焦、时间渡越衍射、频谱分析等都能改善散射或衰减造成的影响。

4、声发射(AE)检测

AE是对陶瓷材料进行无损检测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它与超声密切相关,被视为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检测方法,特别是监测材料的固化和粘结情况,损伤程度定位以及预测最终强度方面很有发展前景。AE检测具有以下特征:可检测微裂纹;能检测裂纹位置,可适用于复杂形状的构件;由分析可得到微断裂面积、开裂时间的定量资料。

5、微焦点X射线

微焦点X射线检测有3种方法:(1)接触显微射线照相,即按常规几何射线照相,然后以光学或高倍放大射线照片;(2)使用很小焦点的X射线设备,在射线照相过程中进行几何放大;(3)非对称衍射,实际上是X射线透镜,放大低能X射线图像。

陶瓷显微X射线照相检验可以揭示表面和内部的小尺寸缺陷,可以检测的缺陷尺寸决定于在样品厚度上出现的对比度和由检测器的不清晰度及系统几何结构决定的系统的空间分辨率特征。空洞和低密度区,如其尺寸适于检验系统的分辨力和对比度也能够检测,例如100μm的空洞为5mm厚度样品的2%;对于良好的显微射线照相操作,这样尺寸和对比度的空洞是能够检验的。在适宜的条件下裂纹也是能够检测的,但裂纹的方位应与X射线的方向一致。陶瓷中与密度或厚度相关联的其它变化,如果与射线照相系统的性能相适应,也能检测出来。

6、结语

无损检测技术(NDT)在检测和评价陶瓷材料结构损伤和控制生产质量方面,仍将继续发展。在陶瓷材料领域,NDT将逐渐成为全面质量管理中的重要一环,这对保证陶瓷材料在工作中安全运行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仪器自动化程度以及数据处理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NDT不仅对缺陷探测愈加重要,而且将成为工艺控制的更有效的方法。

如何掌握中国古陶瓷的鉴定方法?


在今天假古董泛滥之时,如何去研究和鉴定古陶瓷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鉴定的对象是每个历史时期的新产品,以及后代仿前代的作品。在鉴赏古陶瓷的过程中,鉴定是基础,鉴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每件艺术品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都有自身的文化教育内涵,都有精粗、新旧之分。但如何去识别,广大博物馆工作者及收藏爱好者都有丰富的经验。笔者在这里谈一点个人体会。

“悟性”来源于实践

“实践是一个过程,认识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不可能在实践中一蹴而就地符合客观,必须经过反复地实践才能达到主观和客观相一致,实践的目的也是通过反复地实践才得以实现的。”这一段哲学道理也是我们认识古陶瓷,鉴定古陶瓷的过程。平日所说鉴赏古陶瓷要有一定的“悟性”或说要有一定的“品味”能力。而“悟性”、“品味”从哪里来的呢?就是从实践中反复认识而得来的,传统的鉴定经验就是在实践中不断的反复认识总结出来的。因此不论是真品还是赝品,都要广泛、经常、反复地接触,以提高自己判别真伪和优劣的能力。每当在触摸和观察中要细致入微地“品味”每件器物所具有的特征,也就是工艺家和艺术家所赋予的灵气、知识和艺术素养,有了灵感也就能鉴别了,同时要多看书,多参观博物馆,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和艺术素养、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例如可以同时对一件清康熙青花瓷器、一件晚清仿康熙青花瓷器、一件现代仿康熙青花瓷器作多年的反复比较认识。观察的结果应该是康熙的釉面坚实,青花色鲜亮、深沉,纹饰生动;光绪仿者地釉松软,青花呈色“洋蓝”飘浮,纹饰板滞;而现代仿品地釉洁白,青花呈色鲜艳,纹饰精美漂亮。这就是一种灵感也就是“悟性”,是从多年实践中总结得出来的。有条件的年轻博物馆工作者,应系统地学习古陶瓷发展史,掌握各个时代创新品种和特征,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为深一步的研究打基础。

鉴定态度应科学审慎

近二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物市场的兴旺繁荣,各类古代艺术品的赝品应运而生。以古陶瓷为例,可以说从彩陶到明清、民国各朝各代的品种无所不仿,赝品已呈泛滥之势。凡是书本上介绍过的器物,谈论过的器物特征,仿品都能做,仿制者采用了多种手法及骗术,让人误入其中。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博物馆的工作者以及收藏爱好者都需要重新学习,不仅研究老东西也要研究新东西,世界上一切的事物都在相关的条件下不断发展,人的认识必须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而进步、提高,更以科学审慎的态度去鉴定。

例如彩瓷的“晕光”(俗称蛤蜊光),新老作品都有此现象,我们要研究的是新老作品晕光的区别。彩釉表面的晕光从唐三彩开始就已经出现了,直到明清两代彩陶的表面往往发现有“彩虹”般的晕光。老器物上的晕光是因为器物年久受空气中氧化作用,在彩面上出现的是金属氧化物呈色的光泽,五颜六色犹如彩虹感,光感柔和浅淡,但也不是件件都具有此现象。现在仿品彩器中,彩面蛤蜊光有的鲜亮,有的污涂,仔细观察可发现是人为所致。

现代作伪手法多多,我们要研究它,但前提是找机会多接触老东西。老东西给我们的感觉是自然、随意、成熟的古朴美。掌握了这种感觉即使没见过的东西,也是不难区分新与旧的。假品、仿品再好,也是无法再现上百年或上千年的历史底蕴。切忌抱着赝品对着书本与真品“共同点”,按图索骥。再听新编的生动的流传故事,在自己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又怕失掉良机,从而上当。要以科学审慎的态度搞鉴定。除新老器物都要研究外,还要注意考古发掘资料的累积,古墓葬、古窑址、古窑藏以及古代沉船中出现的文物,都是我们参考的重要实物资料,因为这些都有确切年代,是鉴定工作中可靠的标本,也是更准确的科学依据。

中国古陶瓷鉴定方法介绍


欧洲人把中国青釉瓷器称为“雪拉同”。这个名词来源于是6世纪晚期,法国作家杜尔夫的长篇小说《牧羊女亚司泰来》被子搬上舞台。剧中男主角雪拉同穿的一件青色衣服极惹人喜爱,这种颜色一下就成为法国流行的颜色了。正巧中国的青瓷第一次传入法国,那青翠欲滴的釉色使法国人为之倾倒。以至一时找不到适当的名称呼它,只有雪拉同那件衣服的颜色可以与之匹敌,于是人们就称这种青瓷为“雪拉同”。直到今天,欧洲许多人还常常这样称呼中国的釉瓷器。

青釉瓷器是以铁质为着色剂的高温颜色釉品种。考古学家们说青瓷是中国瓷器的鼻祖。古人写出了“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句脏赞咏青瓷。青瓷不但包括蓝、绿,而其质方面也有深浅不同。是因为釉层厚度和差别,烧成后呈现不同色调的缘故。

景德镇烧制青釉瓷器远在唐代即已开始。《中国青瓷史略》介绍,“离镇二十里,在湘湖田间,地名白虎湾的公路上,发现糖代烧造的青釉碎片极多,公路上,发现一般较厚,薄的较小,盘子底有釉,色泽极似长沙出不士的东西,青釉带黄。青的程度已接近越窑的艾色(即橄榄色)。施釉薄,有极细纹片,外面有凹痕,个一切制作显然是唐代的风格,后于湖田镇南入山约两三里,地名胜梅(俗称杨岭)的山坡,又发现当年烧造时成叠的窟底货之长,证实了当年景德镇也是烧造青器的“。

宋代,景德镇取各地名窑之长,在虾青、秘色以及白定的基础上创制了影青瓷,它的特点是瓷质极薄,釉面白而青,暗雕塑花纹,内外都可映光,故有人以叫隐青、或罩青。《竹陶说》载“近来出土之器甚多,有一种碗蝶,质薄而色白,微似定,市肆人呼为影青,以其釉色白,微带青色也。

【陶瓷文化】如何掌握中国古陶瓷的鉴定方法


中国彩瓷

在今天假古董泛滥时期,如何去研究和鉴定古陶瓷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鉴定是对象每个历史时期的新产品,以及后代仿前代的作品,在鉴定古陶瓷的过程中,鉴定是基础,鉴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每件艺术品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都有自身的文化教育内涵,都有精粗,新旧之分。但如何去识别,广大博物馆工作者及收藏爱好者都有丰富的经验。笔者在这里谈一点个人体会。

“悟性”来源于实践

“实践是一个过程认识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不可能在实践中一蹴而就地符合客观必须经过反复地实践才能达到主观和客观相一致.实践的目的也是通过反复地实践才得以实现的。“这一段哲学道理也是我们认识古陶瓷,鉴定古陶瓷的过程。平日所说鉴赏古陶瓷要有一定的“悟性”或说要有一定的“品味”能力。而“悟性”、品味从哪里来的呢?就是从实践中反复认识而得来的,传统的鉴定经验就是在实践中不断的反复认识总结出来的。因此不论是真品还是赝品,都要广泛、经常、反复地接触,以提高自己判别真伪和优劣的能力。每当在触摸和观察中要细致入微地“品味”每件器物所具有的特征。也就是工艺家和艺术家所赋予的灵气、知识和艺术素养,有了灵感也就能鉴别了同时要多看书,多参观博物馆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和艺术素养、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例如可以同时对一件清康熙青花瓷器、一件晚清仿康熙青花瓷器、一件现代仿康熙青花瓷器作多年的反复比较认识。观察的结果应该是康熙的釉面坚实青花色鲜亮、深沉.纹饰生动:光绪仿者地釉松软青花呈色“洋蓝”飘浮纹饰板滞;而现代仿品地釉洁白,青花呈色鲜艳纹饰精美漂亮。这就是一种灵感也就是“悟性”,是从多年实践中总结得出来的。有条件的年轻博物馆工作者,应系统地学习古陶瓷发展史掌握各个时代创新品种和特征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为深一步的研究打基础。

鉴定态度应科学审慎

近二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物市场的兴旺繁荣,各类古代艺术品的赝品应运而生。以古陶瓷为例,可以说从彩陶到明清、民国各朝各代的品种无所不仿,赝品已呈泛滥之势。凡是书本上介绍过的器物,谈论过的器物特征,仿品都能做,仿制者采用了多种手法及骗术,让人误入其中。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博物馆的工作者以及收藏爱好者都需要重新学习不仅研究老东西也要研究新东西.世界上一切的事物都在相关的条件下不断发展人的认识必须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而进步、提高,更以科学审慎的态度去鉴定例如彩瓷的“晕光”(俗称蛤蜊光)新老作品都有此现象我们要研究的是新老作品晕光的区别。彩釉表面的.光从唐三彩开始就已经出现了,直到明清两代彩陶的表面往往发现有“彩虹”般的晕光。老器物上的晕光是因为器物年久受空气中氧化作用,在彩面上出现的是金属氧化物呈色的光泽五颜六色犹如彩虹感光感柔和浅淡但也不是件件都具有此现象。现在仿品彩器中,彩面蛤蜊光有的鲜亮有的污涂,仔细观察可发现是人为所致。

现代作伪手法多多,我们要研究它,但前提是找机会多接触老东西。老东西给我们的感觉是自然随意、成熟的古朴美。掌握了这种感觉即使没见过的东西,也是不难区分新与旧的。假品、仿品再好,也是无法再现上百年或上千年的历史底蕴。切忌抱着赝品对粉书本与真品“共同点”。按图索骥。再听新编的生动的流传故事,在自己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又怕失掉良机,从而上当。要以科学审慎的态度搞鉴定。除新老器物都要研究外,还要注意考古发掘资料的累积,古墓葬、古窑址、古窑藏以及古代沉船中出现的文物,都是我们参考的重要实物资料因为这些都有确切年代,是鉴定工作国可靠的标志,也是更准确的科学依据。

鉴定古陶瓷的传统“五大要素”

目前鉴定古陶瓷的方法,除凭传统经验外还有几种科技方法:热释光测年法、X射线荧光分析法.碳14断代技术等。这几种技术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已开始推广到文物鉴定工作中,但因为有一定的局限性,也出现过错误的判断。直到今天,科学仪器鉴定还不能起决定作用.必须要与传统经验鉴定相结合,才能得到更为准确的鉴定结果。传统经验鉴定强调“五大要素”,“五大要素”即古陶瓷的胎(包括制作工艺)、釉、造型、纹饰、款识。这五个方面.在陶瓷发展史上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器物上,具有不同的特征对从事古陶瓷研究的专业工作者,收藏爱好者来说这是学习鉴定古陶瓷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每件瓷器断定年代时.都要通过眼睛的观察、用手抚摸的感觉,分析它的胎、釉、造型、纹饰、款识等方面的特点,才能作出判断。一般这种鉴定的方法称为传统的目测手试法。这种方法是几代古瓷研究者经过相当长的实践不断总结出来的,有坚实的实践基础,也是科学的。只有掌握了真品五大要素的特征,才能进一步去鉴赏.才能有很好的“悟性”。当今社会上造假仿古泛滥,目测手试法牢牢掌握极为重要。现代制作瓷器的生产条件、技术手段及工匠文化素养都较古代工匠更为进步,因此现代仿古瓷不仅在技术手段方面下功夫,同时还针对一些痴迷者的心态下功夫,达到诱惑人的目的。“五大要素”掌握不牢就会上当受骗。例如款识问题,有的收藏者很痴迷款识,凡有铭文的器物都收藏。制假者也是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查找资料,所以在伪品中写的铭文都是有据可查的。尤其供奉款的瓷器,上面不仅有供奉人的姓名、地址、还有供奉的庙宇。收藏者买到仿品,到图书馆、档案馆中核对资料“爬山涉水”去查找仿品中所书写的供奉地点、庙宇等,最后都核对上了但收藏者就是没有从器型、胎釉.纹饰等方面去研究就将仿品当成真的。这是作假者在款识上“作”的文章。“五大要素”的特征是鉴定古瓷的依据。中国至今有两千年的烧瓷历史加何掌握和熟悉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笔者初到北京故宫.孙瀛洲老先生除传授经验外平日谆谆教导我们学习鉴定必须做到“三多”多看、多问、多比:“三勤”勤学、勤问、勤记“三心”细心、信心、恒心。这是老师教给我们的诀窍。多年下来.我们就可以积累下大量的鉴定知识,渐渐地都储存在大脑里。人类的大脑犹如一台活的计算机。平时不断储存信息资料一旦需要,通过感觉器官表达出来。当然,如果脑海里储存的资料不丰富,就可能出现错误的判断;反之,储存的资料越丰富,出现错误判断几率就越少。总之“五大要素”的特征是从事古陶瓷专业人员或收藏爱好者必须掌握的武器掌握它才能搞好鉴定,不懂鉴定就无法谈鉴赏。要想熟练地掌握好鉴定,需要持之以恒地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还要有科学的态度需要新旧全面研究,这样才会取得较大的收获。

陶瓷文化:中国古陶瓷鉴定方法介绍


欧洲人把中国青釉瓷器称为“雪拉同”。这个名词来源于是6世纪晚期,法国作家杜尔夫的长篇小说《牧羊女亚司泰来》被子搬上舞台。剧中男主角雪拉同穿的一件青色衣服极惹人喜爱,这种颜色一下就成为法国流行的颜色了。正巧中国的青瓷第一次传入法国,那青翠欲滴的釉色使法国人为之倾倒。以至一时找不到适当的名称呼它,只有雪拉同那件衣服的颜色可以与之匹敌,于是人们就称这种青瓷为“雪拉同”。直到今天,欧洲许多人还常常这样称呼中国的釉瓷器。

青釉瓷器是以铁质为着色剂的高温颜色釉品种。考古学家们说青瓷是中国瓷器的鼻祖。古人写出了“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句脏赞咏青瓷。青瓷不但包括蓝、绿,而其质方面也有深浅不同。是因为釉层厚度和差别,烧成后呈现不同色调的缘故。

景德镇烧制青釉瓷器远在唐代即已开始。《中国青瓷史略》介绍,“离镇二十里,在湘湖田间,地名白虎湾的公路上,发现糖代烧造的青釉碎片极多,公路上,发现一般较厚,薄的较小,盘子底有釉,色泽极似长沙出不士的东西,青釉带黄。青的程度已接近越窑的艾色(即橄榄色)。施釉薄,有极细纹片,外面有凹痕,个一切制作显然是唐代的风格,后于湖田镇南入山约两三里,地名胜梅(俗称杨岭)的山坡,又发现当年烧造时成叠的窟底货之长,证实了当年景德镇也是烧造青器的“。

宋代,景德镇取各地名窑之长,在虾青、秘色以及白定的基础上创制了影青瓷,它的特点是瓷质极薄,釉面白而青,暗雕塑花纹,内外都可映光,故有人以叫隐青、或罩青。《竹陶说》载“近来出土之器甚多,有一种碗蝶,质薄而色白,微似定,市肆人呼为影青,以其釉色白,微带青色也。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浅析古陶瓷的几种鉴定方法》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浅析古陶瓷的几种鉴定方法》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瓷器鉴别方法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