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瓷国蕴神奇 一束雅蕙香四海——秦胜照青花君子瓷

秦胜照青花《君子雅集兰竹》圆球瓶

秦胜照,高级工艺美术师。景德镇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景德镇高岭陶艺学会会员。2000年作品入选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获优秀奖,在瓷都巾国杯大奖赛中获优秀作品奖,作品发表于《》、《黄土线》、《陶瓷研究》、《中国书画报冯晓矛冯晓矛冯晓矛》等刊物中,曾与漫画家方成、雕塑家钱绍武共同作画交流,在北京创办“来居易”瓷坛坊“千年瓷国蕴神奇、一束雅蕙香四海”,这来自于大洋彼岸的一名华人学者的赞喻,无疑是对景德镇高级工艺美术师秦胜照女士的贴切写照.。

她擅画“梅兰竹菊”荷花等品质高雅的艺术题材,笔下的艺术生命不仅恬静润秀,春意盎然,充满了灵性和人格神韵。其作品“梅兰竹菊”四方镶器获“中国陶瓷艺委会,江西分会,首届陶瓷作品展二等奖。2000年“巾帼杯”大赛杯,石榴瓶获优秀奖。众多作品亦被海内外人士收藏。她面对自己的成绩,并不为之荣耀。她说:艺术之路很长,她将更加努力的探索,以便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该器胎质细腻,胎底色为洁白如玉,纯净无暇,上绘青花兰竹,雅致非凡,情形脱俗之感,整器形为圆球瓶,线条滑润流畅,可见非凡的创作手艺,“千年瓷国蕴神奇、一束雅蕙香四海”,这来自于大洋彼岸的一名华人学者的赞喻,无疑是对景德镇高级工艺美术师秦胜照女士的贴切写照。该器,形神具齐,极具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taoci52.com小编推荐

精选:青花瓷的雅,胜却人间春色


青花总是雅的深沉而含蓄,陶瓷坯体上描绘的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制,它的雅是由内而外的,是深藏在骨子里的雅。青花的雅又是及其古朴纯净的,没有浓笔重彩堆砌出来的色彩斑斓,它是蓝天大海投射出来的色彩,纯净得那么彻底。

青花一词,想来总有些许清寂的味道,还有些许怀旧的感伤,看着它,总会想起江南那些古老而悠长的青石巷,以及身着青花旗袍的高贵古雅的女子,她的眉梢眼底,总有那么一点触动人心的,浅淡却纯净的忧伤。或许,也因为我是一个怀旧的女子,心底里对青花总能觉出一种亲切来,似乎灵魂深处与它总是有着某些牵扯不断的联系。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喜欢这首歌里古典而略显忧伤的歌词,总觉得这是关于青花的文字里最美的一笔,是青花的魂。原本美丽素雅的青花因了这首歌而更显柔婉动人,一如菊花因陶公的东篱采摘而更显超凡脱俗。

一直在想,这青花总是雅的深沉而含蓄,陶瓷坯体上描绘的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制,它的雅是由内而外的,是深藏在骨子里的雅。青花的雅又是及其古朴纯净的,没有浓笔重彩堆砌出来的色彩斑斓,它是蓝天大海投射出来的色彩,纯净得那么彻底,面对它,总可以让你的心不经意间变得沉静而纯澈。

那平凡的泥土,经过几十道复杂的工序,最终成就了青花古朴典雅的独特风采。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有来太极生。清代龚轼先生的诗道尽了青花的高妙。青花的内里是高贵的,不然何以需要如此繁多细致的讲究?青花的外表又是素朴的,简单分明的青白二色,便胜却人间春色无数。

有人说,青花瓷似有佛般的意蕴,可以让人看到静远凝思,然后达到入神的状态。或许,这话是对的,我总觉得青花散发着一种孤傲,静谧的气息。看到它,总觉得这个词是安静娴雅的,一如抚摸青花瓷瓶那光滑如玉般的胎骨一样,那样的清凉与惬意。给人以一种凝重的虔诚。

翻阅青花瓷的历史,它从远古走来,历经唐,宋,明,清,几百年里历经岁月沧桑的洗礼,独占光华。不知道,是谁赋予它这么美丽优雅的名字,我想,那人骨子里一定是有着青花的风韵,清寂淡远,高贵而不自知。

青花女子,是有着水的轻柔,水的静谧,可以是轻轻缓缓穿林过渠的小溪,她的清亮里可以映衬出天空的碧蓝,树木的幽翠,雀鸟飞过的迅疾,蝴蝶翩飞的多姿,她是一首清丽的小诗,简单而意味悠长。

青花女子,是有着月的纯净,月的隽美,可以是斜挂柳梢的娇羞不语,可以是高悬碧霄的敞亮澄净,尘世间的浮沉起落,月缺月圆的轮回变迁,她总是安然地行走在自己的轨迹里,她知道,有些时候,沉默是更能积蓄智慧,沉淀生命。生命,是需要在不停地思索中前行。

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青花是美的,如青花般高贵雅致的女子更应该是美的极致。素白玉胚如你素面无华,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侧锋勾勒的玄青色牡丹如你回眸一顾的盈盈笑靥,含蓄美丽如含苞未放的花蕾。

青花女子应该是清凉如玉的,不骄不躁,不染红尘太多纷扰,静若处子,淡若清茶,一颦一笑,总是那么得体,优雅而大方。青花女子,该是饱览群书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的外貌妆扮可以让她或雍容华贵或风姿万千,而一个人内在的风韵则是从骨子里渗出来的,藏也藏不住,或许她相貌平平,可是却自有一种很是吸引人的内在的气质,让你不由得想去靠近她,仰慕她。

青花女子,是有着江南水乡的明媚与忧伤的,寂静地行走着,默默地欢喜着,如交织缠绕在高墙院壁上的葱绿的古藤,看似幽深,看似沧桑,实则只有她们自己才能懂得生命的真切与厚重,每一根茎上,缠绕的都是慎重而美丽的梦。

青花女子,茶样的清淡,茶样的隽永,用平淡真实的白开水,冲泡着沐浴了自然灵气的茶叶,用素简古拙的心怀解读着世事的沧桑,以自己的澄净清醇唤醒着尘心的迷茫,茶,是开在心灵之河里的一朵素朴的花。

不懂茶道,然而总是喜欢用自己拙劣的技艺,简易的茶具,随心的泡一盏清茶,喜欢看茶叶在杯盏里上下翻飞,慢慢舒展的身躯,便觉得这茶,其实也就是浓缩了的人生。初尝,略带苦涩,茶水清莹得可爱,再尝,略有甘甜,茶水已然清淡许多,最后一次品尝,是需要用心去品的,人生百味尽在其中,那是入口后在口腔,鼻腔慢慢回旋,然后慢慢溢满全身的一种气息,一种感觉。这时候的自己,仿佛是置身林间山道,那种清爽的感觉是传遍了每一个躯体细胞的,全身也似茶叶般舒展,轻松自在如游鱼飞鸟,这时候,只要静静地聆听着来自心灵深处的那股清幽,细细地品味着,感悟着,灵魂,是沉静的,眸角,是清凉的。

静坐窗前,凝神在那茶盏中的缓缓升腾的热气中,看她姿势优雅的化开,飘淡,那不是一位衣袂飘飞的女子么?我仿佛看见,一位身着青花旗袍的女子,执一柄素淡的纸伞,盈盈浅笑,从青花瓷瓶的牡丹深深处走出,轻盈而坚定的步履,袅娜而优雅的身姿,穿越过历史的苍茫,步着唐诗宋词的音韵,一路走来,一直走进一座茶盏里,垂眉敛目,凝思着。

就着这样清寂的时光,我静静地独坐着,沉思着,默想着,那素白玉胎上的青玄色牡丹,那优雅如青花样的女子,那古雅淡逸的茶盏里的热气,是否,都是流年里一幅素雅却醒目的水墨画,使我时时回想着,眷恋着,一次次在脑海里勾勒,涂抹,任岁月之手雕琢擦洗,总也斑驳不掉那份诗意的隽永,因为,那是深藏在灵魂至深处的。

多样瓷枕传千年


瓷枕是我国古代夏季纳凉的寝具,北宋张耒在《谢黄师是惠碧瓷枕》诗中说:“巩人作瓷坚且青,故人赠我消炎蒸,持之入室凉风生,脑寒发冷泥丸惊……”这是古人对瓷枕的赞美。

瓷枕按用途分为生活实用枕、随葬冥器和医用脉枕。

瓷枕最早见于隋,唐以后大量生产,宋代以磁州窑系列制品最为丰富,有长方形、腰圆形、云头形、鸡心形、六角形、八方形、椭圆形等多种样式,也有塑成小孩、卧女等人形枕,卧虎、卧龙、双狮写实的卧兽形枕,以及镂雕成宫殿、戏台等建筑形枕。典型器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定窑白釉孩儿枕、江苏镇江出土的青白瓷卧女枕、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金代雀鸟纹虎枕等。

磁州窑在今河北邯郸地区,为北宋、金代著名民窑,装饰工艺多样化,有刻、划、剔、彩绘等技法,尤以白地釉下绘黑、褐彩和剔、划化妆土等纹样的制品最具代表性。装饰图案的题材多反映人们喜闻乐见的内容,具有清新、活泼的生活气息和浓厚的民间色彩。

金代磁州窑莲荷秋雁虎枕,长38厘米,瓷枕卧虎形,枕体中空。虎身施赭黄釉,毛发斑纹以黑彩绘成,耳、眉、眼和嘴则以白釉点缀,猛虎生威,栩栩如生。枕面白釉、黑彩勾勒一周,酱黑彩简笔绘摇曳的莲荷、南飞的秋雁,意境高远,笔锋老练、流畅。

千年景瓷来京“显摆”


昨日,“燃烧的辉煌”暨景德镇12至21世纪陶瓷艺术杰作展在王府井工艺美术大厦四楼拉开大幕,500余件陶瓷珍品让参观者大饱眼福。

本次展览展出精品500余件,纵贯宋代景德镇置镇以来的千年时间,其中不乏珍品、佳品、绝品。活动主办方景德镇市陶瓷文化传播协会秘书长王健称,在历史上取得过很大成就的民窑瓷器是本次展览的重点,如宋代瓷片、茶盏、花瓶等,当代中青年实力派如王强的《敦煌》等作品也占了相当大的展台。《敦煌》信报记者李方宇/摄

展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件名为《红色官窑7501》的一套茶具,通体细腻半透明,上有水兰梅花图案。据王健介绍,1975年,中央一个序号为7501的文件传达景德镇,要求给毛泽东主席制作一套茶具。当地政府立即组织了最好的工艺师烧制,烧制完成后将最好的一套送至中南海,其他的次品送给了职工作为福利。

王健介绍说,此批茶具目前世上仅存两套,另外一套曾在上海的一次拍卖会上拍出,价格高达12万元。“‘文革’期间,景德镇还能保持如此高的艺术水准是非常难得的,所以重要的不是价格,而是它具有的历史价值。”

据悉,此次展览是景德镇置镇千年大型纪念活动的一个部分。主办方特地在展览上展出了陶瓷制作原料、制瓷生产工具等实物资料,还对陶瓷的制作流程以及景德镇的风土人情做了介绍。

德化窑古瓷再现千年辉煌瓷史


收藏家协会成立暨“中国·德化窑收藏大展”侧记

6月15日上午,大雨瓢泼,但是县陶瓷博物馆依然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收藏家协会成立大会暨中国·德化窑收藏大展开幕式及捐赠仪式正在这里举行。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给我县收藏家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展示机会,进一步提高收藏者的鉴藏水平,还弘扬我县灿烂的陶瓷文化,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欧洲曾仿制德化瓷300年

“今年是马可波罗考察德化720周年,同时又是中国瓷器艺术影响欧洲文化300周年,以此为契机,我县举办了收藏家协会成立暨中国·德化窑收藏大展活动。”县陶瓷博物馆馆长郑炯鑫介绍道。

德化窑是中国古代颇负盛名的窑场之一,德化瓷素以“白如雪、明如镜、温如玉、声如罄”,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被推崇为“中国白瓷之冠”而风靡整个世界。据悉,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于1290年年底到德化考察,并详细记述了他的见闻。1470年,马可波罗的家乡意大利从《马可波罗游记》那里学到了德化制瓷法,由此引发了长达300年的欧洲仿制史。在德国德累斯顿,身为萨克森(Saxony)选帝侯和波兰国王的奥古斯都大力王,曾一度迷恋“中国白”瓷器。在奥古斯都大力王的推动与号召下,最终,由德国迈森(Meissen)皇家瓷厂仿制成功,1710年,世界著名的迈森瓷器制造厂成立,它是欧洲迄今为止最为古老的瓷器制造厂,并一度影响了法国和英国的瓷器制造业,由此开始,整个欧洲又开始了长达百年的以德化白瓷为样本的制瓷史。

德化白瓷,名副其实是“欧洲白瓷之母”。德化白瓷的传入,可以说在欧洲创立了欧洲白瓷和欧洲瓷塑两大系统,对欧洲陶瓷业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世界陶瓷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欧洲回流精品首次亮相

“太精美了,德化名瓷,‘天下共宝之’名不虚传。”在中国·德化窑收藏大展上,与会嘉宾们被我县一件又一件制作精细、质地坚密、晶莹如玉的德化白瓷所吸引,不禁连声赞叹。“我们这次展览上看到的这些东西,不管是老的古董艺术品,还是创新的现代艺术品都是非常精美的,德化瓷的最大一个特点就是它总能突破过去的条条框框和一些约定成俗的东西,创新度非常高。”中国收藏家协会对外联络部主任郭军说道。

本次中国·德化窑收藏大展,共展出300件宋、元、明、清、民国时期的古瓷物件。这是我县70多位收藏协会会员几十年来收藏的部分有代表性的德化窑作品,包括瓷雕作品、青花和白瓷杯、碗、炉、挂盘等各种器具。瓷雕作品均为何朝宗、林希宗、张寿山、陈伟、林子信、苏学金、许友义等明、清两代瓷塑大师的原作。许多展品为欧洲回流精品,其中10多件由国外回流的何朝宗精品更是几百年来首次在世人面前亮相,成为本次收藏大展的亮点之一。

省收藏家协会会长陈华棣就这样说道:“应该说,在整个世界的收藏馆里面,瓷圣何朝宗的艺雕人物作品都是作为他们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可想而知,德化瓷在世界上的名誉,它的名字在收藏界,尤其是在陶瓷界的影响地位是不可否认的。”

一千多年来,德化窑薪火相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德化瓷雕艺术,历代名家名作不断。独树一帜的“象牙白”,釉色乳白,如脂似玉、色调素雅,被称为中国白瓷的代表,享有“中国白”和“国际瓷坛明珠”的美誉。特别是道释人物瓷雕,造型逼真、格调高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达到了德化窑古代工艺技术成就的高峰。德化窑的艺术成就也奠定了在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应有的地位,德化白瓷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德化窑制作技艺被列为“中国民间民族文化保护工程”和“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发展对外贸易的一项富有特色的重要艺术品。

中国·德化窑收藏大展展现了我县悠久深厚的陶瓷历史,也将深化德化窑的研究,展示德化收藏风貌,让更多人了解德化窑,走进德化窑,推动德化发掘、收藏、保护、研究、鉴赏古陶瓷艺术的深入发展。

据了解,本次展览时间为一个月,从6月15日到7月15日。

盛世收藏丰富文化内涵

“德化窑白瓷雕塑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和成就,独步一时,收藏协会的成立,也将为我县收藏品市场的升温提供渠道和平台。”我县收藏协会首任会长陈明良表示。

近年来,“盛世收藏”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了解民族历史,丰富历史和文化知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丰收的重要方式。收藏爱好者兰志华告诉记者,他这次拿出了自己收藏的几件白瓷和青花作品展出,其中不少是自己收藏的精品,想通过这种形式,为展现我县陶瓷的历史文化,让更多的人关注德化窑,了解德化窑献出自己的一份力。县收藏家协会的成立,推动我县收藏事业向着更深一步发展,丰富我县收藏文化内涵,提升我县收藏、鉴赏事业及研究水平。

据了解,早在新世纪初,我县民间收藏爱好者就自觉地加入“福建省收藏家协会德化陶瓷专业委员会”,广大收藏爱好者广交各界朋友,扩大收藏视野;增长收藏知识,提高鉴赏能力。

教授恢复失传千年技艺:天目瓷


讯:大自然中的真实树叶经过一千多度的高温烧制,能叶脉清晰地出现在黑色陶瓷碗内——这一失传千年的宋代吉州窑“天目木叶”技艺,现身“艺脉相承——鄂湘赣皖当代漆艺、陶艺作品展”上一件名叫《秋声》的陶艺作品中。

此展览正在湖北美术馆展出,这件作品的作者是湖北美术学院教授李正文。《秋声》由16只黑釉碗排列组成,从外表看,这些黑亮的陶瓷碗并无特别,技巧都在碗内。每只碗的一侧内壁上,均“烙”有一片金黄色的叶子,叶脉上的“虫蛀”也清晰可辨。

李正文教授说,碗内的叶子是采自大自然的真实树叶。

烧制陶瓷需要上千度高温,按常理,这些叶子早烧成灰了,何以还能如此真实地呈现在碗中?“这种工艺不是我的发明,它是已经失传千年的宋代吉州窑‘天目木叶’绝技。”李正文介绍,江西吉州窑是宋代著名窑场,金兵犯境时,大批北方工匠南迁至此,创造了这种烧瓷工艺,即将真实的树叶烧制于碗内。当地人称之为“木叶碗”。吉州窑在元初消亡,“木叶碗”传入日本后,备受珍视,被称为“天目”。时至今日,日本人仍将此物视为“国宝”珍藏。

年届七旬的李正文早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曾任湖北美术学院陶艺研究所所长。他告诉记者,关于“天目木叶”仅在史料上有记载,技艺早已失传。2000年,他带学生到吉州窑遗址考察时,有学生从当地人手中买到木叶碗的残片。残片上纹脉清晰的、临风飞舞的树叶让他震撼,这也是他第一次看到实物。李正文由此决意重现“天目木叶”技艺。

经过十多年的摸索和成百上千次的反复试制,李正文找到了“窍门”。从树上采摘的叶子,经过特殊处理后,将之粘在瓷胎上,喷上釉,然后采取1264度的高温烧制。“说起来简单,其实烧制过程极为艰难。”李正文说,不是所有的树叶都能烧制成功,试过上百种叶子,成功的仅有桑树、枫树、桂花树、菩提树等十余种树叶,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叶酸含量多。

展览上,李正文教授的另一件作品《幻—叶如花》则是将此技艺用于陶艺造型的尝试。据悉,这是“天目木叶”技艺试制成功后,首次在省内公开展出。

创新是千年瓷艺常青之道


人物名片

徐才提,1973年3月出生,国家一级高级技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十大名窑创新者,德化县陶瓷艺术领军人才。现任德化阿凡提陶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艺术总监,才提陶瓷艺术馆馆长。

文化融入提升陶瓷艺术内涵

“根植传统,结合现代的手法来表现,打破常规才能更好地创新。”徐才提生长在中国瓷都德化,自幼耳闻目染这里一代代陶瓷艺术家为千年瓷艺发展所付出的不懈努力。他深知只有创新的作品才能更加触动现代人的心灵,也只有创新才能让千年古瓷都再创辉煌。

徐才提说,创新赋予陶瓷作品强大的生命力,文化融入能让陶瓷艺术更有内涵和深度。这一点他有着深切的感受,北京奥运会他创作的《悟》系列作品轰动了陶瓷界,这一系列作品首创以中国特有的卷书为主体,采用研究所最新研制成功的窑变青花瓷为背景,一道道可遇不可求的窑变裂纹,象征着“大千世界千变万化,功到自然成”的禅宗思想。作品立意高远,构思新颖,精雕细琢,工艺精湛,人书合一,妙趣天成,创造性地表现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佛教文化内涵。

“这件作品的创意是受奥运会开幕式"中国画卷"的启发,也是自己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陶瓷艺术的代表作品之一。”徐才提说,这个系列作品的成功让自己荣膺“首届当代十大名窑创新奖”,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当代名窑颁奖大典上接受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阎振堂颁发的这一奖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艺术创作理念。

师出名门勇攀艺术高峰

千年瓷都,薪火相传。徐才提,就是德化近年来涌现出来的青年陶瓷艺术家的杰出代表。他师承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柯宏荣和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陈桂玉夫妇,擅长传统瓷雕、白瓷创作、精品花卉、窑变青花,兼通烧成技艺、瓷种开发。其作品章法严谨而富于变化,生动传神、内涵丰富,极具艺术魅力。他自踏入陶瓷创作的殿堂,凭着智慧和理性,让生命与艺术同步,融造型艺术与陶瓷工艺于一体。

“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作品,不能按自己的想法意愿去表达艺术,那是一种精神上的残酷折磨。”徐才提坦言,每一位爱思考的艺术家必然要经历思想的诸多挣扎与蜕变,承受破茧的阵痛,方能迎来化蝶的风光。他就是这样一位有思想的陶瓷艺术家,从最初一个到处投师求艺的学徒起家,怀着对瓷雕艺术的朴素情感与美好向往,多年来从未放弃自我追寻的执著,终于开创出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徐才提独创研制的中国白窑变青花瓷雕艺术作品自推出之初就备受瞩目,他开创了新的瓷种,特别是窑变青花版《三十六计》成功问世后,为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遗产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凭一股敢闯敢拼的精神,徐才提很快成为德化富于创新精神的陶瓷艺术领军人才,其作品先后参加国内外精品大展并荣获众多奖项,其中获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金奖12件,在中国—东盟青年艺术品创作大赛中获得瓷艺类最高奖;作品还被英国珍宝博物馆、淄博中国陶瓷馆、中国陶瓷博物馆、福建博物院等收藏。因在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中国骄傲·第12届中国时代新闻人物颁奖盛典上,他还荣获“中国骄傲·中国时代杰出艺术成就奖”。

“洋为中用”是艺术创新重要之道

“作为一名陶瓷工作者,很荣幸出生在"东亚文化之都"泉州,有这么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可以让每位陶瓷工作者自由创作,我认为还是要多吸收西方的文化、多交流,才能碰撞出新的火花。”徐才提说。

我国刚刚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时,徐才提就深切地感受到千年瓷都德化又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他说,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为陶瓷之路,数百年来精美的陶瓷艺术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远销世界各地。前不久陆上丝绸之路成功“申遗”,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身在中国瓷都德化的广大陶瓷艺术工作者应该承担起更大的历史使命。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徐才提认为这是陶瓷艺术创新发展最重要的两大渠道。泉州曾为东方第一大港,拥有博大精深的海洋文化,作为新时代的陶瓷艺术家更应该拥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放眼接受全球最新的艺术理念,服务当代陶瓷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四川乐山出土千年白瓷 改写中国陶瓷史?


昨日,乐山市五通桥区陶瓷收藏家曹洪打进本报新闻热线称,在乐宜高速公路施工现场,挖掘机挖出不少古代瓷器,其中许多精美的白瓷碎片和瓷具更是吸引了一些收藏爱好者前去寻宝。

乐山收藏届人士表示,这些瓷器的发现,为乐山西坝窑遗址的考古提供了有力证据,并有可能由此改变中国陶瓷史上“彭县(今彭州市)是目前在四川发现的唯一白瓷窑址”的说法。

大量瓷器吸引村民“寻宝”

昨日下午,记者冒雨来到乐宜高速路施工路段———五通桥区西坝镇建益村,工地上随处可见一些破碎的瓷器碎片。工人李某说,在12月底和本月初这里的确挖出过很多瓷器之类的东西,完好的瓷器已经被附近村民拿走了。

记者随后走访了几个捡回“宝贝”的村民。在建益村一组,村民张德平家的院坝里堆放着近百件残缺的瓷器。据他称,小时候他就听长辈说过这里以前是个窑址。这次乐宜高速路开建,大家都想看看地下到底有没有“宝贝”。结果,12月30日那天,挖掘机竟真的挖出了一些瓷器。听说工地里挖出了“宝贝”,近百名村民赶来寻宝,“大家都往家里捡,好的瓷器差不多都被一些陶瓷爱好者买走了。”

精美白瓷改写陶瓷历史?

昨日下午,记者找到了四川省收藏家协会会员、乐山市收藏家协会理事曹洪。听说乐宜高速路施工现场发现瓷器后,他曾连续十多天挨家挨户去村民家中筛选。他指着收集回来的残片告诉记者:“从碎片的切面可以看出,这些瓷器有可能属于宋、元、明时期,但具体情况还有待文物专家鉴定。”而更令他兴奋的是,他竟从中发现了此前在西坝窑陶瓷产品中从未发现过的白瓷系列。

“你看,这个白釉褐花的瓷瓶釉面光亮,釉色呈乳白色,瓶身布满了盛开的牡丹花,多漂亮啊。”曹洪激动地说,“看到白瓷瓷品,我很震惊,这堪称陶瓷史上的一大重要发现。”据曹洪介绍,为了稳妥起见,1月19日在乐山市收藏家协会成立大会上,他特意请众多陶瓷爱好者现场鉴定,从碎片的质地和风格大家一致认可,这些出土的陶瓷瓷品及碎片属于白瓷系列。

据曹洪介绍,此前西坝窑盛产黑釉、紫金釉系列陶瓷产品,从未记载过出产白瓷。而在专业的陶瓷鉴赏书中,也称只有彭县是目前在四川发现的唯一白瓷窑址。记者随后找到了1990年7月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陶瓷鉴赏》一书,在其中一节中明确写道:“彭县专烧白瓷,是目前在四川省发现的唯一白瓷窑址。”在另一本1993年11月四川大学出版社的《中国古陶瓷鉴定基础》一书中,第六章也明确写道:“彭县窑是四川已发现的古代唯一生产白瓷的窑址。”

52岁的陶瓷收藏家贺德平收藏有近千件西坝窑瓷品。昨日,捧着这些质地和图案都非常精美的白瓷,他啧啧称奇。“我收藏了十多年,还是第一回看见在西坝出土的白瓷。”据他讲,1996年至1999年,他曾用四年时间在西坝窑旧址蹲点收集,淘回了近千件西坝窑,但从不知道西坝窑还生产有白瓷系列产品。

西坝瓷窑期待得到有力保护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乐山市五通桥区志》上有这样的记载:“西溶镇(西坝镇旧称)庙沱古窑址,是五代时期遗迹。约一万平方米,前临沫溪,后为斜坡、高山,左离西坝三千米。该窑址是五代时期烧制土陶和瓷器的民间烧窑。至今陶片随处可见。”

贺德平说,由于没有进行科学考古发掘,他不敢确定,不过从出土的瓷器、瓷片的数量判断,两宋时期应是西坝窑的鼎盛期。但不知何故,乐山西坝窑遗址自发现以来似乎一直没有进行过正式的考古发掘。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因修建乡村公路,西坝庙沱子一带大面积破土动工,古窑遗址终于面世,大大小小的瓷窑竟然断断续续绵延四五公里,堪称西坝古窑遗址群,有的地方窑渣堆积物厚达五米多,其中有数不清的各色瓷器、残器、瓷片和窑具。贺德平表示,这属于乐山的文化遗址,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加以重视。

如今西坝窑又出土了具有上千年历史的白瓷,有关部门是否会对这里加以保护呢?本报将继续关注。

相关链接

西坝窑位于距乐山市约20余公里的五通桥区西坝镇。该镇原名西溶镇,因境内有溶江而得名,自古为水陆交通要冲,是南方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窑址分布于岷江支流沫溪河右岸的瓦片山、窑头、谢家山、曾家山、圆通寺等地,绵延约5公里,主要集中于庙沱村一带。

四川乐山出土千年白瓷 将改写中国陶瓷史


乐宜高速路施工现场挖出三朝瓷器,收藏家称,这可能改写“彭县是四川发现的唯一白瓷窑址”的说法。

昨日,乐山市五通桥区陶瓷收藏家曹洪打进本报新闻热线称,在乐宜高速公路施工现场,挖掘机挖出不少古代瓷器,其中许多精美的白瓷碎片和瓷具更是吸引了一些收藏爱好者前去寻宝。

乐山收藏届人士表示,这些瓷器的发现,为乐山西坝窑遗址的考古提供了有力证据,并有可能由此改变中国陶瓷史上“彭县(今彭州市)是目前在四川发现的唯一白瓷窑址”的说法。

大量瓷器吸引村民“寻宝”

昨日下午,记者冒雨来到乐宜高速路施工路段———五通桥区西坝镇建益村,工地上随处可见一些破碎的瓷器碎片。工人李某说,在12月底和本月初这里的确挖出过很多瓷器之类的东西,完好的瓷器已经被附近村民拿走了。

记者随后走访了几个捡回“宝贝”的村民。在建益村一组,村民张德平家的院坝里堆放着近百件残缺的瓷器。据他称,小时候他就听长辈说过这里以前是个窑址。这次乐宜高速路开建,大家都想看看地下到底有没有“宝贝”。结果,12月30日那天,挖掘机竟真的挖出了一些瓷器。听说工地里挖出了“宝贝”,近百名村民赶来寻宝,“大家都往家里捡,好的瓷器差不多都被一些陶瓷爱好者买走了。”

精美白瓷改写陶瓷历史?

昨日下午,记者找到了四川省收藏家协会会员、乐山市收藏家协会理事曹洪。听说乐宜高速路施工现场发现瓷器后,他曾连续十多天挨家挨户去村民家中筛选。他指着收集回来的残片告诉记者:“从碎片的切面可以看出,这些瓷器有可能属于宋、元、明时期,但具体情况还有待文物专家鉴定。”而更令他兴奋的是,他竟从中发现了此前在西坝窑陶瓷产品中从未发现过的白瓷系列。

“你看,这个白釉褐花的瓷瓶釉面光亮,釉色呈乳白色,瓶身布满了盛开的牡丹花,多漂亮啊。”曹洪激动地说,“看到白瓷瓷品,我很震惊,这堪称陶瓷史上的一大重要发现。”据曹洪介绍,为了稳妥起见,1月19日在乐山市收藏家协会成立大会上,他特意请众多陶瓷爱好者现场鉴定,从碎片的质地和风格大家一致认可,这些出土的陶瓷瓷品及碎片属于白瓷系列。

据曹洪介绍,此前西坝窑盛产黑釉、紫金釉系列陶瓷产品,从未记载过出产白瓷。而在专业的陶瓷鉴赏书中,也称只有彭县是目前在四川发现的唯一白瓷窑址。记者随后找到了1990年7月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陶瓷鉴赏》一书,在其中一节中明确写道:“彭县专烧白瓷,是目前在四川省发现的唯一白瓷窑址。”在另一本1993年11月四川大学出版社的《中国古陶瓷鉴定基础》一书中,第六章也明确写道:“彭县窑是四川已发现的古代唯一生产白瓷的窑址。”

52岁的陶瓷收藏家贺德平收藏有近千件西坝窑瓷品。昨日,捧着这些质地和图案都非常精美的白瓷,他啧啧称奇。“我收藏了十多年,还是第一回看见在西坝出土的白瓷。”据他讲,1996 年至1999年,他曾用四年时间在西坝窑旧址蹲点收集,淘回了近千件西坝窑,但从不知道西坝窑还生产有白瓷系列产品。

西坝瓷窑期待得到有力保护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乐山市五通桥区志》上有这样的记载:“西溶镇(西坝镇旧称)庙沱古窑址,是五代时期遗迹。约一万平方米,前临沫溪,后为斜坡、高山,左离西坝三千米。该窑址是五代时期烧制土陶和瓷器的民间烧窑。至今陶片随处可见。”

贺德平说,由于没有进行科学考古发掘,他不敢确定,不过从出土的瓷器、瓷片的数量判断,两宋时期应是西坝窑的鼎盛期。但不知何故,乐山西坝窑遗址自发现以来似乎一直没有进行过正式的考古发掘。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因修建乡村公路,西坝庙沱子一带大面积破土动工,古窑遗址终于面世,大大小小的瓷窑竟然断断续续绵延四五公里,堪称西坝古窑遗址群,有的地方窑渣堆积物厚达五米多,其中有数不清的各色瓷器、残器、瓷片和窑具。贺德平表示,这属于乐山的文化遗址,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加以重视。

如今西坝窑又出土了具有上千年历史的白瓷,有关部门是否会对这里加以保护呢?本报将继续关注。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千年瓷国蕴神奇 一束雅蕙香四海——秦胜照青花君子瓷》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千年瓷国蕴神奇 一束雅蕙香四海——秦胜照青花君子瓷》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神奇瓷器物件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