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文化:玩壶的段位,你是几段?

围棋、跆拳道、空手道等体育项目有段位,钢琴、二胡、小提琴等乐器也有考级,那么,我想通过对紫砂壶段位的设置,来为砂壶爱好者点盏灯,让壶友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和选择好自己未来前进的方向。我姑且设置四生、三将、一帅共8个级别:

1、门外汉:知道紫砂壶是好的茶具,但对紫砂壶的专业知识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甚至认为中国很多地方都生产紫砂壶。

购买习惯:高过200元的紫砂壶是他们不能够接受的,在他们的判断里,紫砂壶就是比其他喝茶工具稍微贵一些的茶具而已,他们很多人甚至还没有一把紫砂壶。

2、一段生:已经有1至5把紫砂壶,开始经常使用紫砂壶泡茶,也具有了部分紫砂壶专业知识,一般不会问出不着边际的紫砂壶问题。但对紫砂壶做工的好坏还无法区分,对泥料的好坏完全不能够判断。

购买习惯:一般只买500元以下的紫砂壶,超过这个价位的紫砂壶他们不会下手。一是因为自己不能判断,二是认为紫砂壶不该这样贵。

3、二段生:对紫砂壶做工的好坏已经有基本判断,但对泥料的好坏还是无法鉴别;对做工不好的壶是不会轻易购买,但对自己家中原来购买的300至500元的壶还没有到舍弃的境界。

购买习惯:一般对300至500元的壶不会感兴趣了,如果买壶,他们会选择500至1000元做工好些的壶。他们还比较迷信做壶人的职称和名气,喜欢打听这是谁做的壶,然后再去看看这个壶做得好不好。

4、三段生:对紫砂壶做工的好坏已经有个比较正确的判断,对泥料的好坏也已有基本鉴别;对做工不好的壶是肯定不会去购买,对家中过去买的质量不怎么样的紫砂壶已经看不顺眼,而且已经不再使用。

购买习惯:只要是做工好的壶就会下手买,但由于对做壶人的职称和名气还是有些迷信,对于价位高又没有职称名气工手做的壶他们一般是不会舍得买的。价格在2000元左右的壶如果很合他们心意,他们会下决心购买。

5、四段将:对紫砂壶做工的好坏已经有很正确的判断,对泥料的好坏也已有比较正确的鉴别;已经不会去迷信工手的名气和职称,买壶只看泥料和做工,掌握了比较全的紫砂壶专业知识。

购买习惯:买壶已经有自己稳定的方向且持之以恒,对做工好的壶同时又是喜欢的风格就购买,但价位会考虑在5000元以内,超过5000元的壶,他们还是不舍得。家中1000元至5000元的紫砂壶已经有10至15把以上,而且还在继续买。有些人已经有自己的收壶原则:比如,专门收某些泥料的壶,或者专门收某些款式的壶,专门收某几个工手的壶。这些人已经不会迷信这个壶是否是工艺师做的壶等。

6、五段将:对紫砂壶做工好坏已经有十分准确的判断,对泥料的好坏通过一看二摸马上就可以判断得一清二楚,在很多场合可以帮朋友初步鉴定一下紫砂壶了。

购买习惯:做工不精致的壶他们一般已经不买了,他们坚持看壶但不轻易出手,出手必有其道理,他们同时已经有一定的捡漏功力,只要是好泥料、有特点、有历史意义的壶,他们就会购买,哪怕是过去的老壶做工不怎么样,只要泥料确实很好,他们也会购买。但对于单壶价格高于1万元的紫砂壶,他们仍然会犹豫,不太敢下手购买。在他们家里能够称得上好壶的紫砂壶一般已经有20把以上。

7、六段将:对紫砂壶做工好坏的判断力已经十分厉害,对泥料的好坏可以一眼看透,对泥料的真伪优劣可以很准确判断,对基本款式、基本泥料的紫砂壶鉴定已经轻车熟路。

购买习惯:在五段将的基础上,他们遇到好壶只要价格不超过5万元,他们都会下手购买。而且他们在朋友圈内已经小有名气,他们已经可以做到以藏养藏、以壶养壶完成紫砂壶自身造血功能,已不太需要用其他地方的资金用于购买紫砂壶。

8、七段帅:紫砂壶做工、泥料的判断这些问题对他来说已经根本不是问题了,对紫砂壶的鉴定工作已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且对紫砂壶的制作技巧和做假内幕、紫砂壶泥料做假内幕也是十分了解,同时他还具有很深厚的文化功底,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比较深的了解,同时还有自己的实力和外部条件使他能够介入到紫砂壶的设计和制作过程中。

购买习惯:他们已经到了手中有壶,心中无壶的境界,几十万元的壶,他们仍然会在使用,在他们心里,那壶就是他们身体的一部分,已经不存在贵贱之分,只有好坏之分。遇到心仪的壶,他们会一掷千金去购买,只为能够曾经拥有过这样的瑰宝,可遇到更加喜欢此壶的人,他们又会大义割让,只为了一个字:值!

编辑推荐

陶瓷文化:“壶”在保护


与邻居宜兴相比,长兴紫砂在人才、工艺和影响上,确实逊色不少,这种事实和现象今后可能还会延续下去。但长兴紫砂经过近30年来的发展,也有自身的优势。许多长兴紫砂业界人士认为,只要措施得力,保护得法,在同一紫砂文化圈内,长兴紫砂是有可能大放异彩的。

这种优势首先是资源,长兴有丰富的紫砂矿藏,主要分布在小浦、槐坎等多个乡镇,吸引了不少宜兴紫砂业者越界至长兴购买,现在长兴一吨好的紫砂泥在宜兴最高可卖到8万元。如此好的收益当然使得不少长兴人趋之若鹜,然而资源再好、再多毕竟是不可再生的,它总有枯竭的时候。对此,一些长兴紫砂业者呼吁政府有关部门予以规划和保护,当然这种保护不是封闭的,而是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物尽其用。

其次是人才,长兴紫砂业者现有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6名,其中年已古稀的蒋淦勤先生还是国家陶瓷艺术大师荣誉的获得者,作为浙江紫砂工艺非物资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代表,蒋淦勤先生的声名已为国内紫砂业者、收藏者和爱好者所熟稔。

陶瓷文化:僧帽壶传奇


顾景舟大师代表作《僧帽壶》,现陈列于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江苏省宜兴市发生了一起盗窃大案。一夜之间,宜兴市陶瓷陈列馆被盗!壶艺泰斗顾景舟的紫砂壶作品全部丢失!其中,就包括这把僧帽壶。这把壶是顾景舟大师的代表之作,堪称绝世孤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除此之外,还有大师蒋蓉的蛤蟆莲蓬、荷叶、荷花等共75件紫砂壶作品,损失无法用价格来衡量。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宜兴市发生的最大一起盗窃案。案发后,宜兴市警方果断出击,在经过24个昼夜的奋战后,被盗的紫砂壶终于全部完璧归赵。这把精美的紫砂僧帽壶也终于失而复得,再次与广大壶艺爱好者见面。顾景舟大师对追回他多年积累创作出来的作品,也感到由衷的欣慰!

陶瓷文化:供春壶的故事


自古以来,文玩、收藏的行当就是坑多水深,而紫砂壶作为新生门类,在清末民初就有许多人在仿制明代老壶,其中最著名的就有顾景舟和蒋蓉。

我们来说一个非常传奇的故事,就是传说中的第一把紫砂壶供春的故事。

供春壶有三个名字,第一个叫供春,第二个叫树瘿,第三个叫龚春。

我们先来看看这三个名字的由来。

在各种传说故事中,供春是制作紫砂壶的始祖。明代成化年间在宜兴西南的金沙寺和一个叫智静的老和尚学习制作紫砂壶。而后通过观察古寺旁的银杏树树瘿得到了启发,将这种纹理通过工具制作在了紫砂壶上。

而最早关于供春壶的文字记载,明代书籍阳羡茗壶系上就已经有了。正始篇详细的介绍了制作方法,还特别提到后世有人认为他姓龚,把他的名字写作是龚春。但是周高起本人在吴颐山的家里看到了时大彬仿制的供春壶,上面刻着供春二字。随着阳羡茗壶系的影响越来越大,所以供春壶这三个名字,现在基本都统一为供春壶了。

这里讲两句题外话,周高起这个人,晚年住在江阴的山里面。后来被乱兵拿刀勒索,他反而破口大骂,也因此而卒。从这个事情当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性格非常刚烈正直,那他所写的书的内容可信度也比较高。

储南强和国博中那把供春壶的故事。大约是1928年,储老在苏州的文物市场闲逛。偶然间发现了一把供春壶,做工相当考究,而且颇有古味,储南强拿起来细细一看上面有供春两个字的刻款。

储老买下以后与苏州的收藏大家吴大徴先生两相印证,认为是明代的真品供春。当时买来的时候缺盖,特地找了号称当代陈鸣远,也是紫砂七老之一的裴石民配盖子。

储老的朋友画家黄宾虹建言,原来的瓜蒂盖子不太符合画理。经多方交流之后,裴石民就配了灵芝盖,这也是灵芝供春的由来。

之后这把供春壶声名鹊起,不仅在国内名声大热,而且还流传到了海外。英国大英博物馆闻讯以后有意出价2万块钱收购,而且日本人也是垂涎三尺。后来抗日战争时期,储老为了避免这把壶流落到日本人的手里,还特地跑到山里把这把供春壶给挖个坑藏了起来。直到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才把这把壶又重新挖了出来。

后来新中国成立,储老把这把供春壶和登记在册的来历,一起献给了南京博物院。大约是1958年的时候,南京博物院再把这把供春壶转交至中国国家博物馆。

讲完了国博的供春,再来讲讲大收藏家施镇昌的供春壶和顾景舟的故事。

大收藏家施镇昌有一把供春壶,在55年的时候,储南强通过多次观察、仔细辨认,认为这把供春壶也是明代的真品供春壶。

一晃三十年过去,在1983年,施镇昌的儿子,带了大彬僧帽壶和真品供春,特地专程赶到了宜兴紫砂工艺厂请顾老为之鉴定。而顾老经过仔细辨认以后,认为大彬僧帽壶是紫砂七老的王寅春所仿,而这把供春壶则是清代的花器大家黄玉麟所仿。

对于这个鉴定结果,施公子难以接受。顾老不得不把紫砂厂陈列馆所藏的黄玉麟供春壶拿出来比对。从纹理的布局说到筋络的走向,以及工具的手法。最终施公子艰难的接受了这个鉴定,而潘持平大师也在旁边做了整个事情的见证。

一九九六年五月二十七日中午,顾老自感时日无多,让潘持平大师去医院做个记录。顾老他自己说一生看过一十三把供春壶,其中也包括国博那一把供春。每个藏家都说自己的藏的是明代真品供春壶,而且还有统一的故事:由于壶盖损坏,所以由黄玉麟所配。

顾景舟认为这一十三把供春壶,均为黄玉麟所做,他说,我对其中十二个人都说了真话,只有对唯一的一个上海的病体老人说了违心之言。所以他让潘持平大师把整个事情记录下来,待他去世后再行发表。

陶瓷文化:苏东坡和提梁壶的故事


紫砂陶艺家李占平作品《东坡提梁壶》

传说宋朝大学士苏东坡晚年不得志,弃官来到宜兴蜀山,闲居在蜀山脚下的凤凰村上。他喜欢沏茶,对沏茶也很讲究。此地既产素负盛名的唐贡茶,又有玉女潭,金沙泉好水,还有海内争求的紫砂壶。有了这三样东西,苏东坡吃吃茶、吟吟诗,倒也觉得比在京城做官惬意。但这三者之中苏东坡还感到有一样东西美中不足。是什么呢?就是紫砂茶壶都太小,怎么办呢?苏东坡想:我何不按照自己的心意做一把大茶壶?对,自己做茶壶自己用!他叫书僮买来上好的天青泥和几样必要的工具,开始动手了。谁知看似容易做却难,苏东坡一做做了几个月,还是一筹莫展。

一天夜里,小书僮提着灯笼送来夜点心,苏东坡手捧点心,眼睛却朝灯笼直转,心想:哎!我何不照灯笼的样子做一把茶壶?吃过点心,说做就做,一做就做到鸡叫天亮。等到粗壳子做好,毛病就出来了;因为泥坯是软的,茶壶肩部老往下塌。苏东坡想了个土办法,劈了几根竹片片,撑在灯笼壶肚里头,等泥坯变硬一些,再把竹片拿掉。

灯笼壶做好,又大又光滑,不好拿,一定要做个壶把。苏东坡思量:我这把茶壶是要用来煮茶的,如果像别的茶壶那样把壶把装在侧面肚皮上,火一烧,壶把就烧的乌漆墨黑,而且烫手。怎么办?他想了又想,抬头见屋顶的大梁从这一头搭到那一头,两头都有木柱撑牢,灵机一动说:有了!赶紧动手照屋梁的样子来做茶壶。经过几个月的细作精修,茶壶做成了,苏东坡非常满意,就起了个名字叫提梁壶。

因为这种紫砂茶壶别具一格,后来就有一些艺人仿造,并把这种式样的茶壶叫做东坡提梁壶,或简称提苏。

陶瓷文化:陶壶鼻祖供春与供春壶


彼新奇兮万变,师造化兮元功。信陶壶之鼻祖,亦天下之良工。这是清代学者吴梅鼎在他所著的《阳羡茗壶赋》中对陶壶鼻祖供春的赞句。

供春,又称龚春、龚供春,明代正德年间宜兴人,原是一个吴姓显宦的家僮,也有人说是婢女。据《宜兴县志》记载:明正德年间,提学副使吴颐山,携带书僮供春,读书于湖父金沙寺中。吴骞《阳羡名陶录》说:供春,学宪吴颐山家僮也,颐山读书金沙寺中,春给使之暇,窃仿老僧心匠,亦淘细土抟坯,茶匙穴中,指凉内外,指螺纹隐起可按,胎必累按,故腹半尚现节腠,视以辨真。今传世者,栗色,暗暗如古金铁,敦庞周正,允称神明垂明矣。吴梅鼎《阳羡茗壶赋》的序言里说:余从宜拳石公读书南山,携一童子,名供春,见土人以泥为缶,即澄其泥为壶,极古秀可爱,世所称供春壶是也。据查考,吴颐山名仕,字克学,宜兴人,极有文名,是吴门画家唐寅的好友。明正德甲戌进士,以提学副使擢四川能政,供春。实颐山身旁一个髻龄颖异家僮。

金沙寺,在宜兴西南境湖山间,原是唐代宰相陆希声晚年隐居的地方,称陆相山房,又称遁叟山居。建筑宏伟。这所在地当君山之隅,东溪之上,古谓湖者。古时寺旁有一棵四五人合抱的大银杏树,据说满100年才结一个树瘿,100年以后每年结一个,色式非常奇特。当时供春侍候主人吴颐山住在金沙寺里读书,见一老僧炼土制壶,成品精美,就在空闲的时候仔细研究老僧的制陶技术。久而久之,他掌握了这一套复杂的技术。他私下取了一点老僧制壶后洗手沉淀在缸底的陶土做坯,把寺旁的大银杏树的树瘿作为壶身的表面花纹,做成几把茶壶。当时,他没有工具,只有一把茶匙用来挖空壶身,并完全用手指按平胎面,捏炼成型。因此,他的茶壶烧成后,茶壶表面上就有指螺纹隐起可按的痕迹,显得古秀可爱,很像三代的古铜器。

有一次,供春做的茶壶被主人吴颐山看到了,以为质朴古雅,便叫供春照样再做几把,一面又请当代名流加以鉴赏。不消几年,供春竟然出了名,他的作品为时人所珍爱,收藏家况相搜购。从此,供春就离开了吴颐山家,摆脱了仆僮的生活,专门从事制陶事业。他的制品也被称为供春壶。

供春壶造型新颖精巧,温雅天然,质地薄而坚实,时已经负有盛名,所谓供春之壶,胜于金玉。清代诗人周澍曾有这样的诗句赞誉供春的作品:寒梧垂荫日初晴,自泻供春蟹眼生。疑是闭门风雨候,竹梢露重瓦沟鸣。又在《台阳百咏注》中记述:台湾郡人,茗皆自煮最重供春上壶,一具用之数十年,则值金一笏。可见供春壶的工艺成就和当时的社会声望。

《项子京历代名瓷一名龚春圆形变色壶,并加注:项氏历代名瓷宜兴一窑出自本朝武庙之世,有名工龚春者,宜兴人,以粗砂制器,专供茗事,往往有窑变者如此壶,本褐色贮茗之后则通身变成碧色,酌一分则一分还成褐色,若酌完则通身复回褐色矣,岂非造物之奇秘泄露人间,以为至宝耶?与下朱壶咸出龚制,予曾一见于京口靳公子家,其后俱为南部张中贵以五百金购去。一名龚春六角宫灯变色壶,并加注:又纪龚春窑变朱色壶云:怪诞之物,天地之大,何所不有,余之未信者,未曾余自见也!今见此二壶项氏所记,把供春壶描写成神奇的器物,不足为信。已有后人驳其所言云:案壶用久则茶渍深,贮茗略现碧色,理或有之,非窑变色也。若如项氏说,通身转变,分明若此,似不近情。这个批评是以科学态度分析的,当然不无道理。

供春所制茶壶,款式不一。他还创作过龙蛋、印方、刻角印方、六角宫灯等新颖式样,而尤以树瘿壶为世所宝重。此壶乍看似老松树皮,呈栗色。凹凸不平,类松根,质朴古雅,别具风格。也许是出于对自己绝技的矜重受惜,供春的制品很少,流传到后世的更是凤毛麟角。清代吴骞编《阳羡名陶录》一书里,对紫砂壶搜罗极广,记载详尽,可是单单缺少供春壶,吴氏以未曾亲眼见过供春壶为终身遗憾。稍后的张叔未自诩为陶壶鉴赏家,平生看到过不少紫砂壶,但在他的《清仪阁杂咏》中,也自叹福薄,没有看到过供春壶,甚至还感慨地说:这个瑰宝,世间已经不复存在了!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