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瓷器:景德镇窑元青花凤首扁壶

青花瓷在元代中期开始大量烧制,所烧瓷器有两类:一类器形高大,纹饰繁密,如大盘、大罐、梅瓶等,多发现于西亚等地区,具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格。另一类器形小巧,纹饰疏朗,为元代宫廷及贵族使用或行销国内,元大都出土的元青花均为此类。

景德镇窑元青花凤首扁壶元北京旧鼓楼大街豁口东元代窖藏出土

扁壶以昂起的凤首为流,以卷起的凤首为柄,凤身绘于壶体上部,双翅垂至两侧。凤首壶采用多种制作工艺,壶流为模制成型,壶柄以捏塑成型,构思别具匠心。

20世纪70年代初,为配合北京的城市改造,元大都遗址的探寻、勘察工作也开始紧锣密鼓的进行。十几处不同类型的建筑遗址,在考古工作者的精心清理下,逐渐显露出真容。随着发掘深入,更为不可思议的事出现了。在六铺炕地区元代居民遗址的清理中,一个神秘的地窖被发现,而这个窖藏中,一次就出土了10余件元代青花瓷器。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这件造型奇特的青花扁壶。因为它的壶嘴是一只凤头的造型,因此,人们就给它取名为青花凤首扁壶。

精选阅读

古代瓷器:[图片]景德镇民窑明代青花碗欣赏


以往对景德镇明代青花瓷的研究着重于官窑,对民窑青花的研究不多,尤其是对明代早期的民窑青花更是很少涉及。一是因为人们普遍认为明代早期民窑青花大多制作粗劣,无论在工艺方面还是艺术方面都比官窑逊色得多;二是明代早期民窑青花有纪年的器物很少,缺乏断代的标准器,很难对一时期的青花进行准确的断代。那么,明初民窑青花瓷碗真的如人们观念中的那么粗劣吗?这些通过明初匠人之手塑造的民用之物,到底有着怎样的时代风貌?

近年来,人们对景德镇民窑青花瓷的研究不断深入,但从展览及出版的9厘米,口径13.8厘米,足径4.8厘米。敞口微撇,浅弧腹,矮圈足。底足无釉,挖足浅,足墙两面斜切,足端呈鲫鱼背状。碗内光素无纹,碗心有一涩圈。外壁饰云气纹。釉面呈青灰色,青花呈灰黑色。

明洪武永乐青花云气纹碗

明洪武永乐青花云气纹碗,髙6.5厘米,口径14.3厘米,足径6厘米。撇口,深腹,圈足。底足无釉,圈足为里墙陡直外墙足端向内旋切,胎体厚重,碗底尤其厚实。碗内口沿及碗心各饰一道青花弦纹,碗心有一涩圈。外壁上半部饰两道弦纹和云气纹,用笔随意挥就,龙飞凤舞如书狂草有疾速感,线条粗细变化明显。釉面偏阴黄。青花呈灰青色,浓处呈灰黑色,且有黑褐色斑点。

云气纹为明早期尤其是洪武时期最常见的纹饰之一。洪武时期的云气纹构4厘米。撇口,深腹,圈足。圈足里墙平直,外墙略向内收,底足无釉,有明显的放射状跳刀痕。碗内口沿饰一道弦纹,碗心青花双圈内草书福字。外壁上半部饰结带绣球纹及弦纹,绣球纹的画法和布局与云气纹颇有几分相似,近底处装饰一周弦纹,纹饰草率随意。釉面为阴黄色,有用久后自然形成的细开片纹。青花呈灰黑色。

A.明永乐青花结带绣球纹梵文碗B.明永乐青花结带绣球纹梵文碗心

明永乐青花结带绣球纹梵文碗,高6.8厘米,口径15.2厘米,足径6.2厘米。撇折口,深腹,圈足,圈足里平直,外墙向内斜收,外足端斜削,圈足内无釉,底部可见明显的放射状跳刀痕。口沿施酱釉,碗心青花双圈内书梵文。碗外壁饰结带绣球纹,绣球状如钱纹,内有方穿。纹饰采用一笔点画,运笔流畅。釉面呈灰黄色,开细小片纹。青花呈灰黑色。

明永乐前后青花结带绣球寿字碗

明永乐青花结带绣球寿字碗,高6.5厘米,口径14.2厘米,足径6厘米。撇口,弧腹,圈足,挖足不过肩,底足无釉,中心有一乳突。碗心草书一寿字,外壁饰结带绣球纹,绣球的画法较独特,为一圆形中间画数条直线,结带在绣球的下端以双线画成连弧线,与常见的结带绣球纹样有别。釉面呈深卵青色,青花为灰蓝色。胎体较洪武时碗胎体要轻。

A.明宣德青花结带绣球纹福字碗B.明宣德青花结带绣球纹福字碗心

明宣德青花结带绣球纹福字碗,高6.8厘米,口径14.3厘米,足径8厘米。撇口,深腹,圈足,足墙较薄,釉底平坦,有极小的乳丁。内口沿饰一道弦纹,碗心青花双圈内隶书福字。外壁饰结带绣球纹与弦纹,绣球状如钱纹并有点饰,结带处饰有花卉纹。釉面呈卵青色,有开片纹。青花呈色靛青。结带绣球纹在明早期民窑青花器上被大量采用,这种纹饰的出现及流行与当时采用一笔点画的笔法有关,尤其是大量圆弧线的采用,使纹饰有不拘成法、游龙飞凤之势。人们常常将洪武时的结带绣球纹常与云气纹相混淆。永乐结带绣球纹的绣球或为旋转弧线,或为古钱纹形,内壁多光素无纹,口沿多施酱釉,碗心多有文字。宣德结带绣球纹的结带连接处多饰有花卉纹,碗心多隶书福字。

缠枝莲纹类

明洪武青花缠枝莲纹福字碗

明洪武青花缠枝莲纹福字碗,高5.9厘米,口径12.2厘米,足径5厘米。撇口,弧腹,圈足,底足无釉,呈圆窝形,有明显的旋坯痕和乳突。内口沿饰一道弦纹,碗心青花双圈内草书福字,外口沿及下腹部分别饰有一道和两道弦纹,弦纹之间以写意手法绘缠枝莲纹,花叶细长,状如卷云,花瓣片较长,花蕾处有较浓重的青花点色。釉面腴润水青,青花明丽。

A.明永乐青花缠枝莲纹梵文碗B.明永乐青花缠枝莲纹梵文碗心

明永乐青花缠枝莲纹梵文碗,高6.6厘米,口径14.8厘米,足径6厘米。撇口,弧腹,圈足,底足无釉,圈足内墙较直,外墙向内斜削,修胎不精,粘有沙粒。内口沿饰一道弦纹,碗心双圈内饰梵文。外壁绘缠枝莲纹,莲花为旋涡状,花朵之上、左、右三面有点饰的莲瓣状物,枝叶小而稀疏。釉面呈卵青色,青花蓝中略泛灰。

明永乐宣德青花缠枝莲纹福字碗

明永乐青花缠枝莲纹福字碗,高6.8厘米,口径14.7厘米,足径5.7厘米。撇口,深腹,圈足,底足无釉,中心有一小乳突,圈足较矮,内部旋削干净,外壁向内斜削,足端平切。碗内口沿饰一道弦纹,粗细不一,并有断线。碗心青花双圈内草书福字,外壁饰缠枝莲纹,花朵有的呈旋涡状,有的呈贝螺状,画法随意不拘一格,枝叶状如飞鸟。釉面呈卵青色,青花呈蓝灰色。胎体较重。

明宣德青花缠枝莲纹福字碗

明宣德青花缠枝莲纹福字碗,高6厘米,口径12.7厘米,足径4.8厘米。撇口,弧腹,圈足,底足无釉,有乳突。内口沿饰一道弦纹,碗心青花双圈内隶书福字,外壁饰缠枝莲纹,状如火焰。釉面肥润呈深卵青色,青花呈蓝中略泛灰色。

明宣德正统青花缠枝莲纹福字碗

明宣德正统青花缠枝莲纹福字碗,高7.4厘米,口径14.7厘米,足径5.9厘米。撇口,深腹,圈足,底面平坦施釉,圈足外壁向内斜收,足端无釉平切,修足干净。内口沿饰两道弦纹,碗心青花双圈内隶书福字,字体规范。外壁饰缠枝莲纹,莲花的画法已向写实的方向发展,花形较前清晰传神。釉质肥润,呈卵青色,有细长开片。青花色泽浓郁,深处有黑褐色铁锈斑痕。洪武时的缠枝莲纹以写意为主,较少有对于花瓣细节的描绘,运笔舒展随意,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永乐、宣德缠枝莲花朵的画法与洪武明显有别,花朵尖圆状如火焰,抑或状如漩涡。一般来说,饰有缠枝莲纹碗的碗心多书写有福字,洪武时多草书,永乐时字体较多,至宣德时一般为隶书。

鱼蝶纹类

明洪武青花鱼纹碗

明洪武青花鱼纹碗,高6厘米,口径14厘米,足径5厘米。撇口,弧腹,圈足,圈足内无釉,圈足里墙较直,外墙足端向内旋切,挖足浅而粗糙,碗内底有一涩圈。碗内口沿与底各有一道弦纹,外壁近口沿处绘有4条神态各异的青花鱼纹,近底足处饰有3道弦纹。釉面白中带青灰色,釉层薄亮,酷似青白釉。青色呈深靛青。胎体尤其底部较厚重。

明永乐宣德青花鱼纹碗

明永乐宣德青花鱼纹碗,高6.4厘米,口径15厘米,足径6.7厘米。撇口,弧腹,圈足,底部刷有一层护胎釉并有釉斑,圈足粘沙,底有小乳突。内口沿饰一道弦纹,碗心青花双圈内绘一条鱼,外壁口沿及底部饰弦纹,腹部绘4条鱼纹,并有暗刻水波纹。釉面呈卵青色,并有开片及许多缩釉点。青花呈靛青色。

明永乐宣德青花蝴蝶纹碗

明永乐宣德青花蝴蝶纹碗,高6.3厘米,口径12厘米,足径4.6厘米。口稍敛,深腹,圈足,底足无釉,呈圆窝形,足壁较厚,乳突明显。内口沿饰二道弦纹,碗心青花双圈内绘一蝴蝶,外口沿处饰旋纹与连弧纹,弧线内点饰短线条,腹部绘4只蝴蝶,近底足处饰3道弦纹,构3厘米,口径15.3厘米,足径5.8厘米。撇口,弧腹,圈足,底足无釉,圈足内墙较直,外墙向内旋切,足端平切,底心有明显的放射状跳刀痕。内口沿饰一道弦纹,碗心青花双圈内草篆福字,口沿饰酱釉,外壁饰青釉,内壁釉面呈深卵青色。青花蓝中略泛灰。

A.明宣德正统外青釉内青花月华纹碗B.明宣德正统外青釉内青花月华纹碗心

明宣德正统外青釉内青花月华纹碗高7.5厘米,口径14.5厘米,足径5.7厘米。撇口,深腹,圈足,圈足向内斜收较大,挖足已过肩,釉底平坦。内口沿一道弦纹,碗心青花双圈内饰月华纹。碗外壁施青釉,碗内与底部施白釉。

古代瓷器:明早期景德镇民窑青花碗赏析


9厘米,口径13.8厘米,足径4.8厘米。敞口微撇,浅弧腹,矮圈足。底足无釉,挖足浅,足墙两面斜切,足端呈鲫鱼背状。碗内光素无纹,碗心有一涩圈。外壁饰云气纹。釉面呈青灰色,青花呈灰黑色。

明洪武永乐青花云气纹碗(5厘米,口径14.3厘米,足径6厘米。撇口,深腹,圈足。底足无釉,圈足为里墙陡直外墙足端向内旋切,胎体厚重,碗底尤其厚实。碗内口沿及碗心各饰一道青花弦纹,碗心有一涩圈。外壁上半部饰两道弦纹和云气纹,用笔随意挥就,龙飞凤舞如书狂草有疾速感,线条粗细变化明显。釉面偏阴黄。青花呈灰青色,浓处呈灰黑色,且有黑褐色斑点。

云气纹为明早期尤其是洪武时期最常见的纹饰之一。洪武时期的云气纹构4厘米。撇口,深腹,圈足。圈足里墙平直,外墙略向内收,底足无釉,有明显的放射状跳刀痕。碗内口沿饰一道弦纹,碗心青花双圈内草书福字。外壁上半部饰结带绣球纹及弦纹,绣球纹的画法和布局与云气纹颇有几分相似,近底处装饰一周弦纹,纹饰草率随意。釉面为阴黄色,有用久后自然形成的细开片纹。青花呈灰黑色。

8厘米,口径15.2厘米,足径6.2厘米。撇折口,深腹,圈足,圈足里平直,外墙向内斜收,外足端斜削,圈足内无釉,底部可见明显的放射状跳刀痕。口沿施酱釉,碗心青花双圈内书梵文。碗外壁饰结带绣球纹,绣球状如钱纹,内有方穿。纹饰采用一笔点划,运笔流畅。釉面呈灰黄色,开细小片纹。青花呈灰黑色。

5厘米,口径14.2厘米,足径6厘米。撇口,弧腹,圈足,挖足不过肩,底足无釉,中心有一乳突。碗心草书一寿字,外壁饰结带绣球纹,绣球的画法较独特,为一圆形中间画数条直线,结带在绣球的下端以双线画成连弧线,与常见的结带绣球纹样有别。釉面呈深卵青色,青花为灰蓝色。胎体较洪武时碗胎体要轻。

8厘米,口径14.3厘米,足径8厘米。撇口,深腹,圈足,足墙较薄,釉底平坦,有极小的乳丁。内口沿饰一道弦纹,碗心青花双圈内隶书福字。外壁饰结带绣球纹与弦纹,绣球状如钱纹并有点饰,结带处饰有花卉纹。釉面呈卵青色,有开片纹。青花呈色靛青。

结带绣球纹在明早期民窑青花器上被大量采用,这种纹饰的出现及流行与当时采用一笔点画的笔法有关,尤其是大量圆弧线的采用,使纹饰有不拘成法、游龙飞凤之势。人们常常将洪武时的结带绣球纹常与云气纹相混淆。永乐结带绣球纹的绣球或为旋转弧线,或为古钱纹形,内壁多光素无纹,口沿多施酱釉,碗心多有文字。宣德结带绣球纹的结带连接处多饰有花卉纹,碗心多隶书福字。

缠枝莲纹类

9厘米,口径12.2厘米,足径5厘米。撇口,弧腹,圈足,底足无釉,呈圆窝形,有明显的旋坯痕和乳突。内口沿饰一道弦纹,碗心青花双圈内草书福字,外口沿及下腹部分别饰有一道和两道弦纹,弦纹之间以写意手法绘缠枝莲纹,花叶细长,状如卷云,花瓣片较长,花蕾处有较浓重的青花点色。釉面腴润水青,青花明丽。

6厘米,口径14.8厘米,足径6厘米。撇口,弧腹,圈足,底足无釉,圈足内墙较直,外墙向内斜削,修胎不精,粘有沙粒。内口沿饰一道弦纹,碗心双圈内饰梵文。外壁绘缠枝莲纹,莲花为旋涡状,花朵之上、左、右三面有点饰的莲瓣状物,枝叶小而稀疏。釉面呈卵青色,青花蓝中略泛灰。

古代瓷器:清代景德镇窑带托盖碗的精巧之美


清代饮茶风尚与明代无异,饮茶主要用盏、壶之类,除此之外,盖碗也是清代茶具的一大特色。盖碗一般由盖、碗及托三部分组成。盖碗出现于康熙时期,到中晚期出现了盖碗加茶托的三件套。盖碗的作用之一是防止灰尘落入碗内,起到防尘作用;其二是防烫手,碗下的托可承盏,喝茶时可手托茶盏,避免手被烫伤。清代景德镇窑大量生产带托盖碗,品种有青花、五彩、斗彩、粉彩、单色釉等。

镇江市西津渡清代遗址道光年间瓷器窖藏,出土近100件套瓷盖碗、果盘等残器,其中茶碗有冬青釉和青花两种。

如这件清代景德镇窑冬青釉带托盖碗,高11.2厘米,口径12.4厘米,底径5.4厘米。盖弧面,盖顶饰环形捉手,盖扣于碗的内口;碗敞口,圆唇,斜腹弧收,圈足;盖捉手、碗足内有的仿大清嘉庆年制款,有的为画押款。冬青釉即青釉器,查看清代以来文献,记载青釉器名称较多,有豆青、东青、粉青、龙泉釉等。唐英《陶成纪事》载:一仿龙泉釉,有浅、深二种。一仿东青釉,有浅、深二种。但很难细分,一般将呈色深且浓者称为豆青;呈色稍淡、青中略泛绿者称为冬青;色泽更淡、青中泛粉白者,称为粉青。

再如这件清景德镇窑青花缠枝喜字纹带托盖碗,高11.4厘米,口径12.5厘米,底径5.4厘米。盖弧面,盖顶饰环形捉手,盖扣于碗的内口;碗敞口,圆唇,斜弧腹,圈足;托,敞口,圆唇,斜弧腹,圈足。有的在盖捉手、碗足、托足内有大清道光年制款。青花盖、碗、托外壁绘对称的三组喜字,间以缠枝灵芝、蝙蝠纹。

镇江博物馆还收藏有一件清代景德镇窑白地粉彩人物纹带托盖碗,通高9.7厘米,盏口径12厘米,足径4.3厘米。盖弧面,盖顶饰环形捉手,盖扣于碗的内口;器敞口,深腹,圈足。托口沿外撇,中空,圈足。盖捉手、碗圈足内有仿同治年制官窑款。整器绘西厢记人物故事。碗盖画面为庭院深深,芳草青青,手执折扇的张生、莺莺与红娘正站在庭院中说着什么;碗腹画面为张生手执折扇与前来送别的莺莺情别,赴京赶考。

带托盖碗茶具盛行于清代,上至皇室、下至百姓皆喜用带托盖碗,主要是既可以防灰尘落入碗内,又可防烫手。

景德镇窑的釉


唐青釉双系盘口壶

景德镇窑的釉有4个要素,即釉果、釉灰、着色剂和助熔剂,它们需要人工配比。 景德镇窑行话将粉碎得很细的优质瓷土称为釉果,它专门为配釉而制。釉果加水搅和成泥浆,再配入釉灰、着色剂和助熔剂而成釉浆。釉灰的制作方法是先将石灰石块置于石灰窑中烧成石灰,再用适量的水使之水解成氢氧化钙,然后再与一定比例的凤尾草或狼鸡草相间而叠并煅烧,所得之物即为釉灰。釉灰也是高温釉的助熔剂,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此外,还含有少量硅、铝、镁、钾、钠、铁的化合物。釉灰和釉果按比例调制,比例不当会影响釉的质量。晚清时期出现波浪釉,釉面不平整,釉果和釉灰配比不当是重要原因之一。

元代卵白釉印龙纹碗

郎窑红四方琵琶瓶

影青釉开光山水图瓶

着色剂在明代以前有铁、铜、钴和锰4种,清代又多了锑和金,它们以氧化物的形式出现。釉色与釉中着色剂的比例,助熔剂的成分,窑炉中的温度和化学气氛有关。着色剂在釉中的比例从百分之零点几到百分之几不等,白釉中的铁含量在1%以下,釉浆中铁含量3%左右是青釉瓷,5%左右是褐釉瓷,8%以上是黑釉瓷。铁在高温下的呈色有青(绿)、红、褐、黑和米黄色,低温下的呈色有红、黄色;铜在高温下的呈色有红、绿两色;钴在高温下呈蓝色,低温下为紫色;锰在高、低温下都呈灰蓝色;以锑和金为着色剂的都是低温釉,分别呈黄色和粉红色。有的釉烧成前后的颜色不同,磁州窑的黑釉烧制前为赭色,烧成后才呈黑色。古陶瓷和仿古陶瓷的着色剂以天然矿物或者石头的形态出现,例如,祭红釉配方中的着色剂为天然的寒水石(一种方解石)。

古代瓷器: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瓷器欣赏〈二〉


明代宣德青花缠枝花卉纹单把壶

明代宣德青花螭龙纹大盖罐

明代永乐青花海浪仙山纹双耳三足大香炉

明代永乐青花海浪刻白龙纹大扁壶

明代永乐青花缠枝花卉纹大扁壶

明代宣德青花螭龙纹梅瓶

明代宣德青花缠枝花卉纹梅瓶

明代永乐青花开光龙纹执壶

明代永乐青花折枝花卉纹盖罐

明代永乐青花松树小景纹大盘

明代永乐青花六出开光莲花纹花口折沿大盘

明代永乐青花并蒂莲花纹折沿大盘

明代永乐青花湖石鸡冠花纹大盘

明代永乐青花牡丹纹折沿大盘

明代宣德青花缠枝莲花纹碗

明代宣德青花海兽纹大盘

明代宣德青花戏珠龙纹鼓腹钵

明代宣德青花缠枝花卉纹方流直颈壶

明代宣德青花六开光缠枝花卉纹烛台

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瓷器赏析

古代瓷器: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瓷器欣赏〈一〉


明代永乐青花瓜纹折沿盘

明代永乐青花荔枝纹窝盘

明代永乐青花海水龙纹爵、歇爵山盘

明代永乐青花菊纹执壶

明代永乐青花折枝秋葵纹玉壶春瓶

明代永乐青花五龙纹玉壶春瓶

明代永乐青花缠枝莲花纹玉壶春瓶

明代宣德青花龙纹僧帽壶

明代宣德青花缠枝牡丹纹军持

作为瓷都,景德镇珠山御窑遗址的考古发掘尤其引人关注。历时一年多的考古发掘成果斐然:出土遗迹有晚清江西瓷业公司发行所一处,明初官窑窑炉遗迹四座,埋藏明永乐后期与宣德早期官窑落选贡品遗存两处,出土了大量珍贵的官窑瓷器标本。

这批稀世遗珍,是窑址出土物,因年代可靠,学术价值高,享有最权威的断代标尺,为我们广大古代陶瓷集藏爱好者及鉴赏投资人士提供了最为可靠的物证资料。

12345下一页

景德镇的古窑


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景德镇尚未发现唐代及唐以前的窑址,在已发现的窑址中属早期的有胜梅亭、石虎湾、黄泥头等窑,均为五代时期。宋代窑址已发现的有湖田、湘湖、南市街、柳家湾竺窑,都烧青白瓷。

胜梅亭窑

胜梅亭窑又叫杨梅亭窑,是景德镇的一处五代至宋代瓷窑。窑址在景德镇湖田进南山二公里处的胜梅亭村,是目前所发现的南方地区烧造白瓷的最早窑址之一。胜梅亭窑烧造青瓷和白瓷。青瓷釉色偏灰,其显亮部分,微带绿色。白釉色调纯正,洁白度达到70%。器形有壶、盆、水盂、盘、碗等,造型与五代出土的白瓷相同。青瓷、白瓷都用支烧方法,碗的外底及碗心均有支烧痕。胜梅亭窑和这里的石虎湾窑、黄泥头窑白瓷烧造的成功,对于景德镇地区宋代青白瓷的烧制,以及元、明、清时期瓷业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入宋以后,胜梅亭窑仍继续烧造,但已该烧青白瓷。

石虎湾窑

石虎湾窑是景德镇的又一处五代至宋代的瓷窑,位于湘湖与湖田之间的石虎湾,离景德镇约十公里。同胜梅亭窑一样,这里也同时烧造青瓷和白瓷。青瓷胎骨一般较厚,偶尔也有很薄的,钧呈灰色。青釉带黄,像一般人所称的蟹壳青;釉层极薄,有极细的纹片。瓷釉洁白,器形有盘、碗、洗等。盘底宽边,叠烧而成,宽边上有支烧的痕迹;盘心里也有敲去支烧的遗存部分;底心有釉。石虎湾窑入宋以后,改烧青白瓷。

柳家湾窑

柳家湾窑是一处青白瓷窑场,窑址在景德镇东南二十公里的寿安乡境内。遗物堆积面积约达一万平方米。烧瓷年代为北宋中晚期至元代。柳家湾窑产品以盏、杯、碗为大宗。釉色多呈淡青,也有湖绿、粉青、浅绿、米黄等色,均清亮光洁,幽倩雅淡。它的瓷器装烧,均采取单件仰烧。器底垫泥饼,与匣钵相隔;饼径均小于器物圈足内。烧出的瓷器,圈足端光洁而有釉。

湖田窑

湖田窑是我国古代的一处著名窑场,《陶记》、《南窑笔记》、《景德镇陶录》等古文献中都有关于这个瓷窑的记载。窑址在景德镇市东南竞成乡的湖田村。窑场遗迹与遗物堆积达四十万平方米。从调查、拭掘的资料看,这处窑场兴烧于五代,至明代隆庆、万历之际才结束,延续烧造了六百年。就烧瓷品种而论,五代产品有灰胎青瓷和白胎白瓷两类。入宋以后,已无灰胎青瓷的生产,全是青白瓷。到南宋后期,釉色有白、青两种。元后期的主要品种是卵白釉制品,即所谓的“枢府器”;还出现青花、釉里红等品种。明代只见青花和纯白两类。 湖田窑的产品,以宋代的青白瓷、元代的卵白釉和青花最有成就。这里发现的青花瓷器都属元代后期,在菲律宾、伊朗、土耳其等国家都有这类器物出土。湖田窑经过初步挖掘出土大量珍贵文物为世人瞩目,有“世界陶瓷文化宝库”之称。

龙江窑

龙江窑或称大龙缸窑。缸窑,是明代的官窑之一。窑场也在景德镇。龙江窑专烧大缸,因缸上多画云龙,故统称龙缸。明代初年有龙缸大窑三十二座,后因青窑数量小,龙缸窑空闲,将其中的十六座改砌为青窑,仍存十六座烧龙缸。 烧制龙缸的工艺较为特殊,烧时要先溜火达七昼夜。溜火时火力缓小起初缓缓起火,使水汽渐干渐热;然后紧火烧两昼夜,到缸匣红而复白,前后皆明亮时,方可止火封门。待过十日窑内冷却后,方开窑。所烧之器有青双云龙宝相花缸、青双云龙缸、青双云龙莲瓣大缸、青花白瓷缸、青龙四环戏潮水大缸等种类。

青窑

时代御器厂的窑分六种,即:风火窑、色窑、大龙缸窑、锦窑、匣窑、青窑,这里的风火窑是总称,匣窑是烧匣钵的,真正烧器的只有龙缸窑和青窑。青窑就是官窑中烧造除大件龙缸外的各种瓷器的瓷窑。所谓“青”并不是指青色,而是指瓷器的成色。明以来,景德镇瓷器的成色是“上品为青”,如呼“头青”,“提青”,“三色青”之类。为了保障瓷器的成色质量,青窑的窑制都很小。

军窑

有些曾记载“景瓷”历史方面的书内,提到景德镇有过“军窑”,说是“钧”窑之误。其实“军窑”是有的,不过宋朝有,明朝也。明朝景德镇有几种窑:一为御窑厂(又称官窑),一为民窑。军窑是凡在军籍的,在景德镇的瓷窑,就叫军窑,与民窑性质大致相同。浮梁县志陶政编(物产志)就有“除见厂役官匠窑座外,诸凡‘军’、‘民’新旧窑座”一语,可为证明。景德镇为什么有“军窑”呢?原来在元代末年,农民纷纷起来革命,有位都昌人于光,带领都昌农民占据了景德镇附近各县,于光把景德镇的珠山作为大本营。后来于光归附了朱元璋,朱元璋用调虎离山之计,把于光个人调往西北去负责军事,他的部下仍留在镇。他们在明朝都已入了军籍,不回都昌,就在景德镇营窑业,所以有“军窑”之名。

小南窑

小南窑是以地名窑,窑在景德镇。据《陶录》记载,小南窑的窑室很小,窑包与伏着的青蛙相类,当时称作“虾蟆窑”。文献中说其产品“器粗整,土填黄,体颇薄而坚。唯小碗一式,色白带青,有青花;花只兰朵竹叶二种。其不画花,唯碗口周描一二圈者称白饭器。又有敝坦而浅,全白者仿宋碗,皆盛行一时。”这里所谓的“白饭器”,直到今天还是人们常使用的碗类之一。

景德镇的古窑还有“陶窑”、“霍窑”、“臧窑”、“年窑”、“郎窑”“、“唐窑”等。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