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彩陶盆 古代瓷器知识

这只彩陶盆,名叫留白,直径约20厘米,宽边,折口,腹上圆而下敛。腹内一半彩绘,一半空白。该器是5年前从甘肃临洮一施工现场发现的,现藏于兰州彩陶艺术博物馆。留白腹内是水漩涡纹图案。水漩涡纹在盆腹部的下方,一个水漩涡,慢慢旋转,向左右上方扩散发展,变成两个水漩涡。两个水漩涡,继续扩散,形成了三个水漩涡。但画面上只有三排水漩涡纹,其余部分为半边空白,留给人无限遐想空间。

水漩涡纹是马家窑时期的典型特征。马家窑文化中,马家窑类型为水崇拜,多水漩涡纹;半山类型为土地崇拜,多锯齿纹;马厂类型为蛙崇拜!老子曾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道理,5000年前的马家窑人就懂了。这或许就是留白的价值之所在。

陶器中最多者为素陶,其次为彩陶。就价值而言,彩陶高,满工彩绘的彩陶则更高,而绘一半、留一半的留白彩陶盆却一反常态,令人惊疑。难道是半成品?不像,画工精细,笔力娴熟、老到。一气呵成。怎会是半成品?留白本是后人用在易经、书法、绘画、文章中的技巧,没有想到,先民们不仅掌握,还用得如此娴熟、大胆。

据介绍,当初发现者见到这只彩陶盆时,以为是一件当时还未完工的次品。而藏家搞收藏多讲究品相,器型完整、画工精美等等这些才是首选,又怎么会将一个只画了一半的彩陶盆看在眼中!留白无疑是一种智慧。水满则溢,月满则亏,即为此意。世间懂得留白的人多,识得留白的人少,会用者更是寥寥。在笔者看来,留白还是距离有了距离,则产生令人遐想的美。

延伸阅读

兰州彩陶艺术博物馆藏留白彩陶盆鉴赏 古代瓷器知识


留白彩陶盆 

 

这只彩陶盆(见图),名叫留白,直径约20厘米,宽边,折口,腹上圆而下敛。腹内一半彩绘,一半空白。该器是5年前从甘肃临洮一施工现场发现的,现藏于兰州彩陶艺术博物馆。留白腹内是水漩涡纹图案。水漩涡纹在盆腹部的下方,一个水漩涡,慢慢旋转,向左右上方扩散发展,变成两个水漩涡。两个水漩涡,继续扩散,形成了三个水漩涡。但画面上只有三排水漩涡纹,其余部分为半边空白,留给人无限遐想空间。

水漩涡纹是马家窑时期的典型特征。马家窑文化中,马家窑类型为水崇拜,多水漩涡纹;半山类型为土地崇拜,多锯齿纹;马厂类型为蛙崇拜!老子曾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道理,5000年前的马家窑人就懂了。这或许就是留白的价值之所在。

陶器中最多者为素陶,其次为彩陶。就价值而言,彩陶高,满工彩绘的彩陶则更高,而绘一半、留一半的留白彩陶盆却一反常态,令人惊疑。难道是半成品?不像,画工精细,笔力娴熟、老到。一气呵成。怎会是半成品?留白本是后人用在易经、书法、绘画、文章中的技巧,没有想到,先民们不仅掌握,还用得如此娴熟、大胆。

据介绍,当初发现者见到这只彩陶盆时,以为是一件当时还未完工的次品。而藏家搞收藏多讲究品相,器型完整、画工精美等等这些才是首选,又怎么会将一个只画了一半的彩陶盆看在眼中!留白无疑是一种智慧。水满则溢,月满则亏,即为此意。世间懂得留白的人多,识得留白的人少,会用者更是寥寥。在笔者看来,留白还是距离有了距离,则产生令人遐想的美。

兰州彩陶艺术博物馆藏留白彩陶盆鉴赏


留白彩陶盆 

这只彩陶盆(见图),名叫“留白”,直径约20厘米,宽边,折口,腹上圆而下敛。腹内一半彩绘,一半空白。该器是5年前从甘肃临洮一施工现场发现的,现藏于兰州彩陶艺术博物馆。“留白”腹内是水漩涡纹图案。水漩涡纹在盆腹部的下方,一个水漩涡,慢慢旋转,向左右上方扩散发展,变成两个水漩涡。两个水漩涡,继续扩散,形成了三个水漩涡。但画面上只有三排水漩涡纹,其余部分为半边空白,留给人无限遐想空间。

水漩涡纹是马家窑时期的典型特征。马家窑文化中,马家窑类型为水崇拜,多水漩涡纹;半山类型为土地崇拜,多锯齿纹;马厂类型为蛙崇拜!老子曾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道理,5000年前的马家窑人就懂了。这或许就是留白的价值之所在。

陶器中最多者为素陶,其次为彩陶。就价值而言,彩陶高,满工彩绘的彩陶则更高,而绘一半、留一半的留白彩陶盆却一反常态,令人惊疑。难道是半成品?不像,画工精细,笔力娴熟、老到。一气呵成。怎会是半成品?留白本是后人用在易经、书法、绘画、文章中的技巧,没有想到,先民们不仅掌握,还用得如此娴熟、大胆。

据介绍,当初发现者见到这只彩陶盆时,以为是一件当时还未完工的次品。而藏家搞收藏多讲究品相,器型完整、画工精美等等这些才是首选,又怎么会将一个只画了一半的彩陶盆看在眼中!留白无疑是一种智慧。水满则溢,月满则亏,即为此意。世间懂得留白的人多,识得留白的人少,会用者更是寥寥。在笔者看来,留白还是距离——有了距离,则产生令人遐想的美。

半坡遗址出土“人面鱼纹彩陶盆” 古代瓷器知识


人面鱼纹彩陶盆仰韶文化,1955年陕西西安半坡出土。仰韶文化先民用瓮棺埋葬夭折的儿童,这件彩陶盆是儿童瓮棺的棺盖。

所谓"彩陶",是指以赤铁矿粉和氧化锰为颜料,使用类似毛笔的工具,在陶坯表面上绘制各种图案,入窑经火烧后,在橙红的底色上,呈现出黑、红、白等颜色的陶器。彩陶工艺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原始工艺艺术的主体之一。

仰韶文化的彩陶工艺达到了相当完美的程度,是中国原始彩陶工艺的典范。这件20世纪50年代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遗址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就是仰韶彩陶工艺的代表作之一。

此盆通高16.5厘米,口径39.5厘米,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盆内壁用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人面为圆形,额头左半部涂成黑色,右半部呈黑色半弧形,可能是当时的纹面习俗。人物眼睛细长,鼻梁挺直,神态安详,嘴旁分置两个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配上两耳旁相对的两条小鱼,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表现出制作者丰富的想像力。人像头顶的尖状角形物,可能是发髻,配以鱼鳍形的装饰,更显得威武华丽。此盆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人面鱼纹彩陶盆上的人与鱼题材,可能与古代半坡人的图腾崇拜和经济生活有关。这种鱼纹装饰正是他们生活的写照,也象征着人们期盼富足的美好愿望。人头上奇特的装饰,大概是在进行某种宗教活动时的化妆形象。而稍作变形的鱼纹很可能代表了鱼神的形象,表达出人们以鱼为图腾的崇拜主题。

船形彩陶壶 古代瓷器知识


船形彩陶壶仰韶文化,1958年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

该器为泥质红陶,口部呈杯状,器身横置,上部两端突尖,颇像一只小船。在两侧的腹部,各用黑彩绘出一张鱼网状的图案,鱼网挂在船边,似正撒网捕鱼,又像小船刚刚捕鱼回来,在晾晒鱼网。陶壶上端两肩上,横置两个桥形小耳,既便于提拿,又可穿绳背负,随身携带。

酒船是容量较大的一种酒器,用船形壶装酒,人们会觉得酒就像船下的水一样永远饮之不尽。可见,当时人们不仅喜欢喝酒,而且对装酒的器具还特别重视。

酒大约产生于距今六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酒器的产生应与酒的产生大致相同,亦应是距今六千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从酒器的产生到公元前21世纪我国第一个国家夏王朝的建立,大约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时间,这段时间正处于我国原始社会时期,此间所使用过的酒器,我们称之为史前酒器。目前可确知的人工史前酒器,从质料上可分为陶酒器和漆酒器两种。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艺术 古代瓷器知识


舞蹈纹彩陶盆马家窑文化,1982年青海民和阳山墓地出土。

锯齿纹彩陶鼓马家窑文化,1982年青海民和阳山墓地出土。彩陶鼓近鼓面处有一圈乳丁,以便蒙包兽皮。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甘肃临洮的马家窑村而得名,年代约为距今5000年-4000年。

马家窑文化以彩陶器皿为代表,它的器型丰富多姿,图案极富于变化和绚丽多彩。其制陶业非常发达,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爽朗的风格,但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比仰韶文化有进一步的发展,艺术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陶器大多以泥条盘筑法成型,陶质呈橙黄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细腻。许多马家窑文化遗存中,还发现有窑场和陶窑、颜料以及研磨颜料的石板、调色陶碟等。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马家窑文化的制陶工艺已开始使用慢轮修坯,并利用转轮绘制同心圆纹、弦纹和平行线等纹饰,表现出了娴熟的绘画技巧。彩陶的大量生产,说明这一时期制陶的社会分工早已专业化,出现了专门的制陶工匠师。彩陶的发达是马家窑文化显著的特点,在我国所发现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马家窑文化彩陶比例是最高的,而且它的内彩也特别发达,图案的时代特点十分鲜明。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艺术,是人类远古先民创造的最灿烂的文化之一,是世界彩陶发展史上无与伦比的奇观,也是彩陶艺术发展的顶峰。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随着大量新出土材料的积累,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研究,越来越受学术界关注,逐渐形成为史前文化研究中的一大热点。

隋代白瓷的经典佳作 古代瓷器知识


白瓷是一种胎和釉都呈纯净洁白色的瓷器,它是在青瓷的基础上,通过对原料的进一步选择淘洗,并降低胎、釉中铁含量而烧成的,中国最早的白瓷出现于北朝北齐,至隋代已烧制出胎质洁白,釉面光润的白瓷。隋代的白瓷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白瓷鸡首壶隋大业四年,1957年陕西西安李静训墓出土。此壶为盛水器,盘口外侈,丰肩,鼓腹下渐收,平底。肩部一侧塑一鸡首高冠圆目,昂首张口作啼鸣状,与之相对的是一直体曲颈形龙柄,肩部置对称环式耳,均作双瓣重合状。整体造型挺拔秀丽,线条优美。

白瓷龙柄传瓶隋大业四年,1957年陕西西安李静训墓出土。此器为隋代的盛水器,两瓶身相连,盘口,单颈,双腹相联,肩部左右两侧各塑一修长的龙形柄,龙首探入瓶口内,似在贪婪地吸吮瓶中的玉液琼浆。这件隋代白瓷器,胎、釉已完全不见白中泛青的现象。

白瓷束腰盖罐隋大业六年,1954年陕西西安姬威墓出土。此罐圆形侈口,上有子口,深腹,腹中部束腰,平底。带盖,弧顶,中央有一宝珠形钮,盖形如僧帽状。器身内外施白色釉,胎色洁白纯净,胎质坚硬,釉色光泽莹润,通身有细小冰裂纹。此器造型独特别致,是隋代白瓷的成功佳作。

以上这三件白瓷器物,是隋代白瓷的代表之作。隋代白瓷在烧制工艺上逐渐克服了由于含铁量偏高、烧制温度偏低所带来的白中泛青等问题,白瓷的色调日趋稳定,器形更加精巧秀丽,成为深受上层社会喜爱的日用器,为唐代白瓷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半坡遗址出土“人面鱼纹彩陶盆”


人面鱼纹彩陶盆 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1955年陕西西安半坡出土。仰韶文化先民用瓮棺埋葬夭折的儿童,这件彩陶盆是儿童瓮棺的棺盖。

所谓"彩陶",是指以赤铁矿粉和氧化锰为颜料,使用类似毛笔的工具,在陶坯表面上绘制各种图案,入窑经火烧后,在橙红的底色上,呈现出黑、红、白等颜色的陶器。彩陶工艺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原始工艺艺术的主体之一。

仰韶文化的彩陶工艺达到了相当完美的程度,是中国原始彩陶工艺的典范。这件20世纪50年代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遗址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就是仰韶彩陶工艺的代表作之一。

此盆通高16.5厘米,口径39.5厘米,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盆内壁用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人面为圆形,额头左半部涂成黑色,右半部呈黑色半弧形,可能是当时的纹面习俗。人物眼睛细长,鼻梁挺直,神态安详,嘴旁分置两个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配上两耳旁相对的两条小鱼,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表现出制作者丰富的想像力。人像头顶的尖状角形物,可能是发髻,配以鱼鳍形的装饰,更显得威武华丽。此盆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人面鱼纹彩陶盆上的人与鱼题材,可能与古代半坡人的图腾崇拜和经济生活有关。这种鱼纹装饰正是他们生活的写照,也象征着人们期盼富足的美好愿望。人头上奇特的装饰,大概是在进行某种宗教活动时的化妆形象。而稍作变形的鱼纹很可能代表了“鱼神”的形象,表达出人们以鱼为图腾的崇拜主题。

古代瓷器:马家窑彩陶文化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马家窑遗址而得名,年代约为距今5000年4000年。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洮河西岸的马家窑村麻峪沟口,1923年1924年,1.85传奇私服瑞典地质学家兼考古学家安特生在甘肃、青海一带调查,其助手们在1924年发现马家窑遗址并进行了发掘。1957年开始,甘肃省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多次调查,发现了马家窑类型叠压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之上的地层关系。马家窑文化和马家窑类型均由该遗址而得名。

马家窑文化的命名人著名考古学家夏鼐。

马家窑类型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和青海东北部、宁夏南部地区,在甘肃东部的泾、渭水上游与西汉水、白龙江流域都有不少遗存。兰州附近及黄河沿岸西至青海的贵德盆地以及湟水、大夏河、洮河、庄浪河、祖厉河,宁夏的清水河流域与河西走廊武威以东地区均有分布。已发现的马家窑类型遗址达300多处,年代约为距今5000年4700年。陶器以橙黄陶为主,有少量的灰陶。这一时期的彩陶展现了新的辉煌,数量增多,彩陶的比例占到20%50%。彩陶器型丰富多样,纹饰精美,以旋涡纹、水波纹、同心圆纹为主,线条流畅,图案明丽。马家窑类型彩陶受仰韶文化的影响较大,但又有了新的发展。随着人们定居生活的稳定,陶器器形也出现了变化,虽仍以盆、钵、碗等饮食器为主,但贮藏器瓮、罐、瓶逐渐增多,还出现了最早的打击乐器彩陶鼓。从总的发展趋势看,这时的器型线条变得更加流畅,各部分的比例更加匀称,更加实用。这说明农业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制作工艺很成熟,数量特别繁盛,占各类陶器总和的25%50%。在陪葬陶器中,彩陶多达80%。马家窑的彩陶多为红陶,分有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彩绘幅面很大,许多泥质细陶往往口沿、外壁都绘有花纹,还盛行内彩,纹饰绘于器物内壁。甚至一些作为炊器的夹砂陶也有彩绘,极为少见。花纹繁缛瑰丽,富于变化而有规律。大多数的夹砂陶表面饰以绳纹,少数饰数道平行线、折线、三角或交错的附加堆纹。马家窑文化的陶器在造型上具有自己的显著特点,器形有碗,钵,盆,罐,壶,瓶,杯等。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