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知识:中国八大名窑之《建窑》

建窑遗址

唐物建盏在日本

日本记载建盏最重要文献,是足利将军的朋友们对他收藏的唐物进行评鉴的记录,在1511年写的《君台观左右帐记》,将军收集唐物以优美和稀少作为标准。书中记载的建盏:曜变天目茶盏,是建盏之最,世上罕见之物,值万匹绢。油滴是仅次于曜变的第二重宝,值五千匹绢。兔毫盏,值三千匹绢。日本把所藏的视之为国宝。

宋建窑底款北宋黑釉供御款,黑釉供御款,兔毫黑釉供御款,青釉供御款。

宋阳文反体供御款垫圈,造□款,官字款,寅字款,上字款,新窑款,王尔字款,皿字款,黑釉一数字款,兔毫黑釉四数字款,兔毫黑釉八数字款,黑釉九数字款,兔毫黑釉十八数字款,两六数字款,黑釉四一数字款,柿红釉四六数字款,黑釉大碗五四数字款。

宋建窑黑釉兔毫碗

宋代盛行点茶、斗茶,为衬托白色茶汤及分辨水痕,厚胎保温的「建窑黑釉兔毫茶盏」成为当时士大夫、文人间的最爱,也是茶诗中最常被提及的茶器。本品属建窑黑釉器中的兔毫碗,胎骨厚重,胎色黛黑,镶金属口。内外全施黑釉,外壁挂釉不及底,釉厚,上薄下厚,底部淌釉有垂釉痕,内外黑釉面上带黄色条缕丝纹,纹理清晰,类似野兔毛毫,故名。兔毫碗属建窑茶器之名品,如北宋蔡襄《茶录》载: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继之久,热难冷,最为妥用,出他处者皆不及也。北京故宫藏有同类器。

建窑现在市场上最后拍卖成交价高达人民币一百多万元。

taoci52.com精选阅读

陶瓷知识:中国宋代八大名瓷之一:建盏


建盏,是中国宋代八大名瓷之一。该制品宋时为皇室御用茶具,传世并藏于日本的四只国宝级建盏“曜变天目”是饮誉世界珍宝。

产地

建盏产自建窑,“建窑”是我国著名的古窑之一,遗地位于武夷山下的建阳县水吉乡,它的制品在宋代已负盛名,由于宋时崇尚斗茶之风,故除了必需提供优质的茶叶之外,还需要有最适于斗茶所用的茶具。武夷山区宋时已出产天下名茶。在宋代所产的“建盏”又是当时上至至尊、下及士大夫们都认为是斗茶最佳的珍品。宋代的著名文人墨客就有一些名句来秒颂它。例如“兔毫紫瓯新”、“忽惊午盏免毫斑”、“建安瓷盌鹧鸪斑”、“松风鸣雷兔毫霜”、“鹧鸪碗面云萦字,兔毫瓯心雪作泓”、“鹧鸪斑中吸春露”等。

历史

这样有名的宋代建盏,当时已由留学我国的日本禅僧们带回国而传到国外。日本古籍亦有青兔毫、黄兔毫、建盏、建州垸等记载。15世纪以后,他们把建盏及黑釉器讹称为天目;今天“天目”已成为黑釉一类陶瓷器的国际通用名词。传世的建盏以日本最多,其中宋代的“曜变”、“油滴”等四只建盏已被定为日本国宝,是稀世之珍,极受重视,免毫盏反居次位。除日本外,美国许多著名博物馆也有建盏的收藏,由于J.M.普鲁玛曾调查过水吉的窑址,故密西根大学有较多的样品收藏。当然,我国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和他处也收藏有建盏的宝贵样品,然而目前最大的宝藏之一似乎可以认为是未经多少发掘和清理的建窑古窑址。

70年代末,福建省博物馆的考古学者和60-70年代厦门大学的师生对建阳芦花坪窑址的一、二次发掘,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确定了“建盏是在龙窑中烧成的”,证明了“建盏的烧造年代创于北宋,盛于南宋及元初,而停烧或废烧于元末以后。特别重要的是发现了一批青黄釉器,证明建窑早在晚唐、五代迟至北宋是烧制青瓷的地方。”

器型种类及其造型特征

建盏多是口大底小,有的形如漏斗;且多为圈足且圈足较浅,足根往往有修刀,足底面稍外斜;少数为实足。造型古朴浑厚,手感普遍较沉。建盏分为敞口、撇口、敛口和束口四大类,每类分大、中、小型;小圆碗归入小型敛口碗类。①敞口碗:口沿外撇,尖圆唇,腹壁斜直或微弧,腹较浅,腹下内收。浅圈足。形如漏斗状,俗称“斗笠碗”。常见中、小型碗,偶见大型器)。②撇口碗:口沿外撇,唇沿稍有曲折,斜腹,浅圈足;可分大、中、小型。此类碗大型器比例相对其他类碗较高,但成品率低,尤显名贵;中、小型器较常见)。③敛口碗:口沿微向内收敛,斜弧腹;矮圈足,挖足浅;造型较丰满。常见中、小型器,小型器比例较高,有的为圆饼状实足)。④束口碗:撇沿束口,腹微弧,腹下内收,浅圈足,口沿以下约1—1.5厘米左右向内束成一圈浅显的凹槽,作用在于斗茶时既可掌握茶汤的分量,又可避免茶汤外溢,该凹槽俗称“注水线”。此类碗腹较深,器型整体较饱满,手感重;常见中、小型器,中型器比例较高,为建盏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也是产量最大的建盏之一,出土或传世品最多)。特点

建盏都用正烧,故口沿釉层较薄,而器内底聚釉较厚;外壁往往施半釉,以避免在烧窑中底部产生粘窑;由于釉在高温中易流动,故有挂釉现象,俗称“釉泪”、“釉滴珠”。这是建盏的特点之一。

建窑黑釉是一种析晶釉,属于含铁量较高的石灰釉,因此,具备烧成黑釉的基本条件;同时,石灰釉黏性强,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高温中容易流动,所以,建盏外壁底部往往有挂釉现象,而器物口沿釉层较薄,呈褐红色,有的近似芒口。

建窑黑瓷的胎质基本特征为:截面色黑或灰黑、黑褐,此为含铁量较高所致;胎骨厚实坚硬,叩之有金属声,俗称“铁胎”,手感厚重;含砂粒较多,故胎质较粗糙,露胎处手感亦较粗。从烧成工艺分析,建窑黑瓷为高温烧成,若胎土淘洗太细,则器物易变形。正由于建窑黑瓷中的建盏胎体厚重,胎内蕴含细小气孔,利于茶汤的保温,适合斗茶的需求,所以,在宋代成为最上乘的茶具之一。

陶瓷知识:宋五大名窑


定窑,宋属定州,以烧白瓷著称。碗、盘制品多采用覆烧工艺,口沿上不施釉,俗称芒口;其它部分满釉,芒口处往往镶上金、银、铜的边圈。芒口为定窑产品的一大特征。1965年,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河北省曲阳县涧瓷村发现定窑窑址。

哥窑,瓷造型端庄古朴,器身釉色滋润腴厚,传世者弥足珍贵,现主要藏于北京、上海、台湾等地博物馆,现在仍未找到窑址。

官窑,分为北宋和南宋官窑,官瓷胎骨坚薄,釉色翠美清新,腴润如脂,纹片纵横,飘逸流畅。2001年,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杭州市老虎洞下层发现修内司窑,专家确认为南宋官窑所在。该发现被评为当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北宋官窑文献记载相当少,对于其是否存在一直存在诸多争议,无法确认。2004年河南汝州张公巷窑取得重大考古发现,专家认为这里极有可能就是北宋官窑。

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钧窑瓷器


中国古代陶瓷的生产有长达万年连续不断的生产历史,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它的发展过程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科学技术和艺术内涵,成为中国古代珍贵的文化遗产。从距今一万多年前发明了陶器,到商周时期出现的原始青瓷,东汉晚期烧制出成熟的瓷器,经过秦汉两晋南北朝的持续发展,隋唐时期,制瓷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成为改变人民生活的一类重要器物。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陶瓷器生产的黄金时期,表现在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强烈影响下,各种制瓷传统蓬勃兴起,并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形成了瓷器生产百花齐放的局面。正是在这一时期,河南中西部地区一度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并涌现出一大批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瓷器品类和窑场。其中以釉色淡雅凝厚、色彩斑斓艳丽闻名于世的钧瓷就是最为引人注目的代表之一。

钧窑瓷器是中国古代陶瓷中的奇珍瑰宝。它以色彩斑斓、古朴典雅、风格独特而闻名遐迩。其厚釉、分相釉等生产工艺对南北方的许多窑场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多数钧釉瓷器施有凝厚而雅致的天青色乳浊状釉,明清时期则成为文人雅士们追逐、收藏的艺术品。人们以往在论及钧窑时,必称其为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都认为其是宋代用于贡御的“官窑”瓷器,近代研究者则将其列为宋代的六大瓷系之一,被赋予了在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中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开始对宋元时期的制瓷手工业进行区域性和阶段性的综合研究,钧窑瓷器又以其广泛的生产地域和巨大的产量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从艺术上讲,钧窑以雅致的乳浊状天青色釉和多彩的窑变而倍受人们的喜爱。特别是有效控制的铜红釉和铜红彩的应用,更是钧窑对中国古代制瓷工艺的一大贡献。在钧窑生产的早期阶段,红彩的施加没有一定之规,因而在釉面形成大片不规则的彩斑,十分美观,人们用“峪谷飞瀑兔丝缕,夕阳紫翠忽成岚”来描述钧瓷流云般优美的釉色和艳丽如彩霞的红彩。同时钧釉的釉色并不完全可控,成品的釉色有天青、月白、青黄、褐绿、紫蓝等多种颜色,同样配方的釉在烧成过程中由于不同的火候、烧成曲线和窑位,形成了千差万别的釉色,加上红彩的不规则呈现,被称为“窑变”,赋予了钧窑神秘而多变的特征,钧窑的产地流行着“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说法,来形容钧窑瓷器的丰富多彩的釉色。

【钧窑玫瑰紫釉菱花式三足花盆托】

钧窑玫瑰紫釉菱花式三足花盆托,北宋,高9cm,口径19cm,足距8.3cm。

花盆托呈六瓣菱花式。折沿,弧壁,底下承以三个云头形足。通体满釉,内施月白色釉,外施玫瑰紫色釉,口边及外底呈酱色。外底刻有数目字“十”,并留有支烧钉痕。

此花盆托为河南禹县八卦洞窑烧制的宋代宫廷陈设用瓷。

【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北宋,高15.8cm,口径22.8cm,足径11.5cm。

花盆呈六瓣葵花式。折沿,深腹,圈足,盆壁里、外分别凸起、凹进六条直线纹。内外满釉,釉色为窑变的玫瑰紫色,边、线呈酱色。底有五个渗水圆孔,外底刻划数字“七” 。

此花盆为河南禹州官钧产品,为宫廷陈设用瓷。北宋官钧窑瓷器的造型主要有花盆、花盆托、出戟尊等,釉则利用铁、铜的不同特点,以高温还原焰烧出铜红窑变或纯天青、月白等多种色釉,改变了以往单色釉占主导地位的局面。此花盆瑰丽的玫瑰紫釉及花瓣式的造型使其愈显精美、华贵。

据《宋史纪事本末》卷五十载,宋徽宗崇宁“四年十一月,以朱勔领苏杭应奉局及花石纲于苏州……”“嘉花名木,类聚区别”。这些花木,有的是作为盆景陈列的。而当时的钧窑自然要为宫廷烧造制作盆景所用的器皿,于是便有大量钧窑花盆及花盆托出现。此件花盆应就是其中之一。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菊瓣盘】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菊瓣盘,元,高4.7cm,口径21cm,足径9.9cm。

盘呈菊瓣形,敞口,浅弧腹,圈足。里、外施天蓝色釉,盘内点缀有四块玫瑰紫色斑块。

元代钧窑瓷器釉色主要为天蓝色和月白色,带玫瑰紫色红斑的较少。此盘造型优美,釉色鲜艳,天蓝色与玫瑰紫色交相辉映,绚丽典雅,不愧是元代钧瓷中的工细之作。

钧瓷之所以备受世人喜欢,驰名中外,主要原因是釉色绮丽多变而发生的艺术魅力,具有激烈的视觉美感。其共同的窑变技术与别的瓷器截然不一样。她不选用绘画、雕琢等表现方法,而是靠严格地操控瓷胎和釉料的化学成分,经过烧制进程中温度、冷却等要素,使瓷器外表的釉料涂层的颜色和斑纹千变万化,发生“窑变无双”,“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作用。因而颇受喜欢,身价不菲。

2008年,钧瓷烧制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宋代五大名窑之官窑


宋“五大名窑”之一,迄今尚未发现窑址,是专供宋朝官僚阶层及大内用瓷的名窑。又分为“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公元1127年,宋室南迁临安(今杭州)后,为了满足宫廷和达官贵人的用瓷需要,先后建立了修内司官窑和效坛官窑。历代对官窑评价很高,清代陈浏在《陶雅》中赞美道:“宋官窑者绝不经见,世人罕有识之者。”

北宋官窑创建于大观元年,烧制瓷的时间很短。胎骨与汝瓷极似,精细坚密,分为深、浅灰色。釉面光润,釉下并有一层深酱色“护胎釉”。

南宋官窑,制品造型端庄,线条挺健,釉色有粉青、月白、油灰和米黄等多种,以粉青为上,浑厚滋润,如玉似冰。其釉面上布满纹片,这种釉面裂纹原是瓷器上的一种缺陷,后却成为别具一格的装饰方法,因而名噪一时。纹片形状有冰裂纹、流水纹、鱼子纹、百圾碎等,以冰裂鳝血纹为上,梅花片、墨纹片次之。这种瓷器的底足部为铁褐色,口部隐呈紫色,称为“紫口铁足”。典型的官瓷,坯体的厚度仅为釉层的三分之一左右,坯薄釉厚。釉层中还攒聚着无数微小如珠的气泡,行家称之为“聚沫攒珠”,这是鉴别南宋官窑的重要特征之一。

官窑器物除了碗、盘、瓶、洗、炉外,仿商、周、秦、汉铜器及玉器者甚多,这是受北宋徽宗提倡的仿古复古风气的影响。这类仿古器物是宫廷的陈设和观赏品。

由于修内司官窑迄今尚未发现窑址,有的古陶瓷学家认为,传世哥窑就是南宋修内司官窑产品,这一论断有待于进一步证实。

中国五大名窑怎么区别?


中国五大名窑怎么区别?

中国宋代瓷器生产,以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五个窑口产品最为有名,后人统称其为“宋代五大名窑”。

一、官窑

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瓷器足部无釉,烧成后是铁黑色,口部釉薄,微显胎骨,即通常所说的"紫口铁足"。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

在琳琅眩目的中国瓷器中,"北宋官窑青瓷"出类拔萃,精美绝伦,古气盎然,朴人眉于,被视为瑰宝。官瓷是官办瓷窑制器,专供皇家使用,是北宋末年宋徽宗时代的宫廷御瓷,权臣贵胄也只能望瓷兴叹,可见而不可及。因而高贵、难得便成为人们对北宋官瓷的第一印象。

相传官窑造出以后,宫里的太监便来检查,发现有稍稍瑕疵的便摔碎。剩下的精品才可呈到皇宫里,供皇室使用。正因为这个,所以,官窑存世量极少。

特点:

1、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

2、官府经营的瓷窑。也泛指明、清时期景德镇为宫廷生产的瓷器。元代景德镇官窑称“枢府窑”。明清景德镇官窑,近代常以帝王年号分别命名,如;“宣德窑”、“成化窑”、“康熙窑”等。明清官窑亦称“御窑”,存世量极少。

3、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种开片与同期的哥窑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

二、汝窑

汝窑是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前后不足20年。窑址在河南汝州神垕镇(一说在河南省宝丰清凉寺),因此而得名。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盘等为主。汝窑传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贵。

窑址: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名。

特点:

1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

2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

汝窑为冠绝古今之中国瓷器名窑,传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贵。汝窑瓷器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其釉色。

三、钧窑

钧窑分为官钧窑、民钧窑。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县(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台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因钧瓷釉层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钧窑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纲"之需,以花盆最为出色。

窑址: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内的八卦洞。

特点:

1钧瓷的釉色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

2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

3因钧瓷釉层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

四、定窑

定窑为宋代民窑。始建于唐,兴盛于北宋,终于元代,烧造时间近七百余年。窑址分布于河北曲阳县磁涧、燕川以及灵山诸村镇,这里唐代属定州,故称为定窑。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黑釉、酱釉称为"黑定"、"紫定",也别具特色,制作精湛,造型典雅。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等。出土的定窑瓷片中,发现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样,这说明定窑的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造的。

窑址:今河北省曲阳涧滋村及东西燕村,在宋代属定州,故名。

特点:

1以产白瓷着称,兼烧黑釉、酱釉和釉瓷;

2胎薄而轻,质坚硬,色洁白,不太透明。

3定窑由上迭压复烧,口沿多不施釉,称为“芒口”,这是定窑产品的特征之一。

定窑瓷器以其丰富多彩的纹样装饰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

五、哥窑

哥窑,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据历史传说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有的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纹片的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其中仿北宋官窑的瓷器为黑胎,也具有"紫口铁足"。哥窑瓷胎体有厚有薄,釉色主要有粉青、月白、米黄数种,釉面光泽如肤之微汗,是为上品。器形以洗、炉、盘、碗为多。

窑址: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

特点:

1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

2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

宋代五大名窑之汝瓷


在汝州市蟒川乡境内,有个古称小窑沟的村庄(即现在的杨沟村),远在八百七十余年前的北宋王朝时期,这里汝窑遍布,工匠众多,有“汝瓷圣地”之称。其渊源流长的历史给这片土地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解放后,这里被国家文物部门列入古文物保护区。并在汝窑遗址处,设立了古文物保护区域标志,限制在本区域内不能修建房屋,挖土开矿,建造其他设施。

小窑沟古汝瓷遗址,位于杨沟南一华里处,垒草沟一带汝瓷遗址处,现仍留有少量瓷片和部分破碗笼。古瓷片多见于豆绿色和天兰色表面光亮有裂纹开片状。有碗、盘、瓶类瓷片较为常见。附近已经发现有制瓷用的耐火原料,颜色为黑褚色。经验证与古瓷片原料相同。

据世代相传,在汝瓷盛行的北宋王朝时期,小窑沟一带,瓷窑遍地,瓷器花色品种繁多,窑场内外,车水马龙,人山人海,工匠艺师艺术高超,汝瓷工艺做工精细,产品誉满九州。出自那些工匠艺师之手的件件精品中的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及形态各异的龙姿烧制的十分精美,光亮透影如雨过天晴般美丽,呈报皇上观看后,赞不绝口,即命把汝瓷定为宫廷御瓷。有一次皇上派使臣招来工匠艺师们,要按照汝瓷工艺做出一架龙床来奉献皇上,若制作成功,必有重赏,工艺师们便答道:“我等甘心情愿,尽心尽力孝奉皇上1

数月过后,经过工艺师们的精心设计,雕塑出一架由各种龙姿组成的汝瓷工艺品龙床造型制作完毕,装入瓷窑进行烧制。烧窑工匠日夜坚守窑门,细心烧制。他们深知这次的烧制不同往常。若因一时粗心,就会给全体工匠带来杀身之祸,灭顶之灾。由于用心过度,火温过高,将原工艺造型烧的走型变样。并且远远超出原工艺创作的范围,已形成锦上添花之美丽别致。

这一特殊工艺的龙床烧制成功,激起窑场全部工匠工艺师以及众人的喜悦之心,整个窑场上下,瓷场内外欢天喜地,三里五村,四面八方相互传颂,并立即呈报皇上得知。众人只有耐心待皇上给予加封尽赏的特大喜讯到来。

当今皇上得知此情,龙颜大悦,便立即派使臣前来察看,果然属实,使臣大喜。便命工匠艺师照此工艺在制作一架,立即回朝上报皇上而去。

使臣走后,全体工匠艺师转喜为忧各个闷闷不乐。他们深知龙床的造型的烧制不全是出自自己之手,要想制作出与此同样的造型是办不到的,若无同等工艺造型,就会得罪皇上,犯下欺君之罪,免不了遭遇灭顶之灾,株连家族及窑场众人,为此再三商定,终选走为上策,他们横下一条心舍财保命封闭窑门远走高飞,各奔前程。

从此以后,这里的汝瓷工艺走向绝路,遍地却留下了间间作坊,座座瓷窑与那堆堆瓷片。后来在这附近的人们把那些瓷场作为耕地,种植庄稼,把作坊改为住宅世代生活,并把这个地方取名小窑沟。

关于宋代汝瓷话龙床之事,后来人也曾有过种种不同的说法。解放后,国家为了恢复汝瓷研制,对此地作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考察,收集了大量的古汝瓷片作为标本带走进行研究。并把此处定为汝窑遗址,作为我汝州的一处文物保护区。

五大名窑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烧制瓷器的国家。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大量烧制原始青瓷,到东汉烧制出成熟瓷器,以后瓷业不断发展,唐宋时进入中国瓷器制作技术的繁荣鼎盛时期,明、清时景德镇成为瓷器制造的中心。自唐以后,名家辈出,名窑林立,为全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出了贡献。在古代优秀名窑中,主要有:烧制青瓷闻名的越窑、以烧制白瓷闻名的邢窑、以烧制釉下铁绘闻名的长沙窑和磁州窑、以烧制黑瓷闻名的建窑、以烧制紫砂陶器闻名的宜兴窑、以烧制釉下彩绘和釉上彩绘等闻名的景德镇窑,此外,还有官窑、汝窑、定窑、钧窑、龙泉窑、德化窑等等。它们之中有专供烧制朝廷日用和观赏品的官窑,也有烧造实用的普及品和观赏品为民众生活需要的民窑。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它们相互补充、相互影响,携手共进,推动了人类陶瓷制造技术的发展。

陶 器

用泥土等无机物质做原料,采取手工或其他方法做成所需要的形状,经过800℃至900 ℃温度焙烧硬化而成的物品。一般为日用盛器、炊器、建筑构件及艺术陈设品。器体不透明,有小孔,有吸水性。中国历史上的陶器种类很多,相继出现了红陶、灰陶、黑陶、白陶、彩陶、彩绘陶和釉陶等品种。中国制作陶器的历史十分悠久,根据考古调查,有一万多年的历史。从旧石器时代结束、新石器时代开始的时期,就发明了制陶术,所以陶器发明是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

瓷 器

以瓷土即高岭土为原料,经拉坯成型、施釉、入窑焙烧制成的器物。瓷器经1300 ℃以上高温烧成,胎体烧结后呈白色或灰白色,致密坚硬,扣之能发出清脆的铿锵之声。表面的一层玻璃质透明釉与胎体结合紧密,釉层不易剥落,几乎不吸水。瓷器根据釉色可以分为青瓷、黑瓷、白瓷、彩瓷四大类。瓷器源于中国,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即生产出原始青瓷,公元2世纪的东汉时期烧制出比较成熟的青瓷。烧造瓷器的窑口遍布南北方各地,经过南北朝、隋唐的发展,到宋代已是窑口林立,产品各具特色,出现了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南宋至元代开始,中国瓷业中心逐渐集中到江西景德镇,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的发明开创了一个新局面,明清釉上彩瓷又大大改变了瓷器的审美倾向,使之走向精美华丽,使瓷器烧造工艺达到历史上的顶峰。

青 瓷

釉面基本色调呈青绿色的瓷器。3000年前的商代中期开始出现的原始青瓷,为我国最早的青瓷。东汉时期青瓷进入成熟阶段。六朝时期,青瓷工艺水平迅速提高,隋唐时期青瓷生产更加繁荣,越窑、瓯窑、岳州窑、长沙窑等生产出了犹如千峰翠色般的青瓷。宋代青瓷达到巅峰,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中的汝、官、哥三大窑都生产青瓷。民间的龙泉窑、哥窑、临汝窑、耀州窑等南北方窑厂都生产精美的]青瓷。青瓷的美在于它的釉色,唐代越窑烧制出湖水绿般的优雅釉色,晚唐五代又烧制成功青瓷极品秘色瓷,使釉色更为清幽雅致。南宋官窑和龙泉窑发明的石灰碱釉新工艺,让青瓷釉色呈现出粉青、梅子青等如假玉器的色泽,将青瓷之美发挥到了极至。青瓷上还采用划、刻、捏塑、拍印等工艺技法装饰胎体,在浙江地区和湖南长沙窑还相继发明了高温釉上彩和高温釉下彩美化瓷器。常见的纹样有弦纹、水波纹、斜方格纹、网纹、联珠纹、卷枝蔓草、莲瓣纹等。元明清景德镇成为中国瓷器生产的中心,白釉、红釉、蓝釉、蓝釉描金等瓷器高度发展,彩瓷逐渐受到青睐,青瓷在社会生活中渐渐失去了主导地位。

一、汝 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河南汝州,即今天的宝丰县。北宋后期,汝窑成为为宫廷烧制御用瓷器的专用窑场,制品为青瓷,传世器物有盘、碟、洗、瓶、樽、碗、盏托、水仙盆等。汝窑瓷器在历史上一直是倍受重视的珍品。从传世品看,胎体较薄,胎质细腻。器物成型和修坯工艺一丝不苟,烧制也十分考究,器物底部的支烧痕迹小得如同芝麻粒,底部施满釉。它的釉色为天青釉,色彩青幽含蓄,釉质厚如凝脂,釉面开细碎的冰裂纹。汝窑烧造御用瓷的时间大约只有20年,作品极少,目前传世的汝窑器物不足百件,分别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以及英国、美国、日本、香港等地。

宋 汝窑天青釉三足樽

二、官 窑官窑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广义的官窑泛指历代由朝廷督办、专门烧制御用瓷的瓷窑;狭义的官窑则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文献记载,北宋后期在东京汴梁,即今河南开封设置过官窑。但至今未找到窑址。南宋官窑在浙江杭州,其中的一座郊坛下官窑已经过科学发掘,发现了窑炉、窑具及瓷器碎片。出土的器物主要有青瓷盘、碗、碟、洗、炉及仿商周秦汉古铜及玉器的造型。官窑瓷器胎土呈黑灰或黑褐色,胎体较薄,施釉较厚。釉色是官窑瓷器技术和艺术上的最高追求,它创造出青釉的高档品种粉青、月白、米黄等釉色,这些釉色色泽幽雅,透明感降低,釉层厚而匀净。由于胎体中含铁量较高,大部分器物的口、足沿等釉层较薄的部位泛出铁红色,古代文献称为“紫口铁足”。南宋官窑瓷器还有一个特征,就是釉面上分布着长短、深浅不一的裂纹,叫作“开片”。它原本是一种釉面缺陷。瓷胎比瓷釉的膨胀系数大,瓷器烧成冷却的时候,收缩幅度大的胎体就会把玻璃质的釉层拉碎,釉面出现开片。而艺术素养高的宋代工匠们巧妙地利用了这种缺陷,人为地把它变成一种釉面装饰,让自然延伸、交错的冰裂纹与温润的青釉搭配和谐,相得益彰,给单色的器物平添了天然的美感。

南宋 官窑粉青釉弦纹瓶

三、哥 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浙江龙泉。烧制的青瓷有各式碗、盘、瓶、炉等,造型幽雅有古韵,典型器物有琮式瓶、贯耳瓶、鬲式炉、莲瓣碗等。有的器物有刻划、堆塑等装饰,哥窑瓷采用多次施釉的工艺,使青釉浓厚青翠,色彩幽深,创出了粉青、梅子青等绝顶釉色,把青瓷的美,推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哥窑青瓷釉上有细碎的开片,称作“百圾碎”,更小的叫“鱼子纹”,把原本是缺陷的开片变成瓷器表面自然天成的装饰,说明工匠们已经掌握了开片的规律,可以人为地加以控制和利用,这只有在制瓷工艺达到高峰的宋代才能做到。

南宋 哥窑双耳三足炉

四、定 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是当时最有名的白瓷窑口。定窑白瓷胎体洁白,质地坚实。釉是象牙白色。不论碗、盘还是瓶、罐,常常装饰着划花、刻花或者印花,纹饰题材有莲瓣、龙凤、牡丹、莲池游鸭、婴戏、鸳鸯等。定窑还发明了一种烧制碗类器物的先进的装烧技术,叫做“覆烧”,把过去一个匣钵里正着装一件碗坯,变成多件器物扣叠在一起,形成一个筒形的组合式匣钵,这样就大大增加了装烧量,提高了生产效率。但是,覆烧的瓷器口沿不能上釉,于是工匠们又在这些芒口的碗、盘口上镶包了金、银或铜口,成为一种特殊装饰。定窑除了大宗的白釉瓷器,还烧制少量的酱釉或绿釉器,酱釉器又称“紫定”,是传世稀少的珍品。

宋 定窑白釉印花云龙纹盘

五、钧 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因所在地河南禹县古称“钧州”而得名。钧窑器物有碗、盘、洗、花盆等。钧窑的特点在于它的釉色。它虽然属于青釉,但是釉层不透明;由于釉料中含有铜,釉色呈现天蓝、月白等多种变化,还出现玫瑰紫、海棠红等不规则的彩色斑块,装饰在花瓣形的花盆、笔洗、香炉等器物上,别有一番自然天成的韵味。北宋时期,钧窑有一部分窑场专烧御用瓷,被称为“官钧”。这部分产品设计高雅优美,制作时不惜工本,质量精益求精,成为历代收藏的珍品。钧窑还影响到周围的许多窑场竞相烧造钧釉器物,形成一个瓷窑体系。

北宋 钧窑玫瑰紫釉盆托

中国瓷器四大名窑都是谁


国的瓷器拥有非常久远的历史,早在几千年前,我国就开始烧制瓷器,制瓷技术引领世界。同时,全国大江南北遍布了大大小小的瓷窑,经过时间的历练,有的瓷窑渐渐没落,而有的瓷窑因为烧制的瓷器品质上乘,外形精美,渐渐成为闻名于世的名窑。同时,有的瓷窑还受到官方的重视,特命专门为皇室和贵族烧制瓷器。这些瓷窑历经千年,有的甚至延续至今。现代,最具特色的瓷窑有四个,被称为四大名窑,它们烧制的瓷器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征,分别是福建的德化窑、江西的景德镇窑、河北磁州窑、浙江的龙泉窑。

河北磁州窑拥有着非常庞大的派系,自我国宋朝以来,北方窑场几乎都烧制磁州窑风格的瓷器,其中风格独特,品质优良的瓷器有鲁山窑、淄博窑、登封窑、长治窑等等。在同一时期,南方也有一些窑场烧制同类风格的瓷器,如吉州窑等。历经南宋一直到明清,河北磁州窑从未停止过烧制,制瓷历史非常悠久,留下来的瓷器也非常多,许多人只听说过著名的瓷窑景德镇,但是对于河北磁州窑却鲜有耳闻,磁州窑因为黑白釉花而闻名于收藏界;白釉白如牛乳,黑釉有铁锈花,工艺十分精良,业界将磁州窑与景德镇相提并论。

福建的德化窑也始于中国的宋代,到了明代,德化窑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主要以烧制白瓷而著名,其中有一种被称为“象牙白”的瓷器可以与景德镇烧制的“甜白瓷”相比较;德化窑是一种纯度比较高的纯白釉器,胎质较为紧密,其釉面光滑晶莹,纯净如绢,通体透明。如果将之放到光下,还能够隐约看出乳白或肉红的色调,胎质与釉层结合得非常紧密,融于一体,几乎看不出来。德化窑还有一个特点,作品均不以突出装饰的花纹为主,而是着重在材料和质地上力求达到更高的品质。

浙江的龙泉窑是四大名窑中特色最为明显的一种瓷器,兴许是产于浙江的原因,龙泉窑多产青瓷。这种瓷器色泽明艳葱翠,釉彩上多有碎纹,但丝毫不影响其釉面明艳的光泽,外形如梅子初熟,十分美观。龙泉窑始于三国两晋时期,一直到清朝才逐渐没落,前后经历了一千六百多年。

而景德镇窑更不用说,他是至今依然非常著名的瓷窑,早在618年前,景德镇就开始烧制瓷器。因为烧制的瓷器种类多,品质佳,历史上的景德镇窑曾一度被官府控制,强迫瓷工烧制瓷器,如若犯错,轻则惹来牢狱之灾,重则丢掉身家性命。可见它在我国瓷器领域的重要性。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陶瓷知识:中国八大名窑之《建窑》》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陶瓷知识:中国八大名窑之《建窑》》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知识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