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知识:景德镇传统行业——“洲佬”与“卖步担”

破瓷店,雅名洲店,因店面全部集中在黄家洲,故称洲店。经营者被人称洲佬。当然,这洲佬,也非贬意,而是镇上人习称,就如搞彩绘的称红店佬,窑工称窑里佬,坯房工人则称坯房佬

黄家洲东至何家洼两端,西至沿江东路,以前此地是一片沙洲。提到黄家洲,那是赫赫有名。民国年间,根据真实的素材,曾有七字句说唱本《三打王家洲》流行于世。它反映了清朝苏湖会馆和首领欲霸占洲地,建店收租,引起洲佬不满,从而爆发了洲佬反会馆反官府的斗争。

旧时的瓷器按质量标准定为:青货、色货、次色、脚货(又称烂散或破烂瓷)四级,类于现在的一、二、三级和等外品。

黄家洲在清代就设有洲店,只有极少数都昌籍人在经营,说是店其实就是地摊,卖的全是破烂瓷。直到洲佬抗租胜利后,洲佬摆的地摊开始改变为竹棚,后陆续发展到板屋。开洲店的人也越来越多。

洲店按其资本和经营品种分为两类。第一类为上洲店帮,民国时,大约二三十家,这些洲店资本较雄厚,经营的是优质瓷;第二类为下洲店帮,这些洲店资金短缺,借东扯西向窑户家购些破烂瓷,作点加工修补再出售。下洲店帮有三四百家。为了生存,为了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还成立了行帮组织,其机构取个俗不可耐、令人窃笑的名称破碗公所。下洲店帮的洲佬实质就是苦力者,他们肩背洲篮上窑户家购来破烂瓷后,回到家中就要全面加工修补。加工和修补方法也较简单;缺了边的盘、碗、钵,用红磨石磨平;瓷器粘有碎瓷片或渣淬就用火镰刀凿下铲平;碗、盘边的裂缝用石灰拌桐油补平,再在表面涂白。

洲店卖的破烂瓷,购买者多是邻近县、乡的农村人,对产瓷的景德镇市民来说,极少有人问津。一个新的行当适时产生了,这就是老百姓称之的卖步担。卖步担者都是无业者,有失业工人、有窑户破产者,有经商倒闭户,有城市贫民,也有极少数农民。他们这些人架起了洲店与周边省、市(尤其是乡村)搞活瓷器流通的桥梁(准确说是破烂瓷的流通)。卖破烂瓷的洲佬,只是混碗饭吃,卖步担人更是生活在最底层。tAOCi52.cOM

绝大部洲店对来店赊瓷的卖步担人决不会拒之门外。还有卖步担的人为省点加工费自己学做破瓷修补活,他们在窑户老板家以低价购来脚货,品种以碗、茶壶、针匙(勺子)等日用瓷为主。脚货买回来中,要做一番修补,如打磨、粘合。他们用油石灰(石膏拌桐油)将豁口裂缝补平,补到一定程度再装篮。当然,这种简单的修补不能经久,一旦油石灰脱落就原形毕露。卖步担人多数是结伴而行,数十人合伙搭一船前往安庆、芜湖,甚至南京。也有人推车挑担徒步在省内弋阳、贵溪等地销售,个别因实在不能远行,只好在本地穿街走巷兜圈,这无疑是江边卖水.,弄个豆芽钱。卖步担的人坐在一起聊天,对于销往地点,搭什么船,行驶路线无不涉及。他们喝着廉价的平烧酒,嘴里嘎蹦着炒豆,时而忧郁,时而放声大笑,此时此刻,他们似乎忘记了卖步担途中的凶险和艰辛。他们常常走安徽安庆、芜湖等地,时间多则月余,少则20天。如到时不见亲人归,卖步担的亲属那是个个愁肠百结,焦灼不安。是啊!能不叫亲属担心吗?满载人和瓷器的一叶小舟闯鄱阳湖穿长江,沉舟人亡的事常有发生。望眼欲穿望到亲人回,卖步担的人除去途中花销,所剩无几,能买到一斗大米,就算赚头。

卖步担最头痛的是有时运到外地的瓷器滞销,忍痛贱抛也找不到买主,只好以物换物,胡乱在当地换得一些土产品。1955年,随着瓷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洲佬和卖步担的失业者纷纷走上合作化的道路。

taoci52.com延伸阅读

评论:景德镇传统陶瓷如何突破


景德镇市陶瓷产业要从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产品低端型向资源节约型、环境有为型、产业高端型发展。展望产业发展前景,今后陶瓷产业必须实现四大战略上的突破。第一是传统瓷在优化升级上突破;第二是日用瓷在挺进高端市场上突破;第三是在扩大高技术陶瓷上突破;第四是在陶瓷文化产业大繁荣上突破。本文首先谈谈对传统瓷业优化升级上怎样突破的一点意见。

景德镇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作为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代表了我国历史上瓷器制作的最高艺术成就,是景德镇争得世界瓷都的响亮名片,也是景德镇瓷器的最好品牌。从景德镇市传统瓷市场现状看,景德镇市四大传统瓷无论是器型、花面设计和制作技艺都有新的跨越,有的品种创造了世界之最。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分散的小作坊生产,多而不全,小而不强,形成不了规模企业的优势,发展道路步履维艰。国内外市场要求供货的订单,纷纷被国内其它产瓷区抢走,我们只能是望洋兴叹。无能为力。此时此刻,作为景德镇人怎能不伤感,怎能不引发我们的思考。

笔者多年来都在四处奔走,呼吁景德镇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传统瓷优势,实现传统瓷优化升级,这是与瓷都地位息息相关,决不能失去传统瓷大市场,决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丢掉这千年的品牌。我曾经在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工作多年,那时国内外市场需要的传统瓷,几乎都被景德镇包了,特别是香港市场27家粉彩商,是常年供货的固定大客户。现在由于景德镇市没有能力接单,逐步失去了这些传统瓷市场,不少老客户只好另找货主。面对这种状况,笔者建议景德镇市传统瓷产业,应该优先升级,小作坊走农村合作社的路子,从小作坊走出来,自愿抱团,强强联合,以强大的实力和竞力争重新占领国内外传统市场。经过数年的市场洗礼之后,抱团共同整合资源,已经成了景德镇市许多陶瓷企业、陶艺家们的共识。抱团发展凸显集群效应,是集合资源延伸价值链和产业链的重要途径。景德镇市要形成集团化的大抱团,航母式的大合作,打造一批辐射力强、竞争力强的企业航母。如景德镇市吕艺陶瓷民营企业主要是生产玲珑传统瓷,去年玲珑瓷产量达到60万件以上。全市玲珑瓷生产企业就可以逐步进行大抱团,优势互补,逐步形成玲珑瓷航母。今年景德镇市生产青花瓷企业、粉彩瓷企业、颜色釉瓷企业有条件的也可以逐步抱团,形成青花瓷航母、粉彩瓷航母、颜色釉瓷航母,再现景德镇传统瓷生产的辉煌时期,重新夺回国内外失去的传统瓷市场,在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正本清源,保持瓷都的特色,重塑千年瓷都形象。

景德镇成立建陶行业知识产权维权中心


1月3日上午,产业创新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的专家向记者表示,2日上午在景德镇市鹏飞建陶有限责任公司成立的全国建陶行业首家企业知识产权维权中心,将成为国内众多陶瓷企业学习的一个标本。

景德镇市鹏飞建陶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欧阳琦告诉记者,鹏飞建陶早年研发的高耐磨、能擦出火花的烈火金刚系列产品曾轰动一时,后因市场仿冒严重而处于半停滞状态,产品销售萎缩,公司发展也遭遇瓶颈。最近一年来,该公司再次推出多款市场热销产品,但从未消失的仿冒大军一直阻碍着企业利用创新成果大踏步发展的脚步。“我在陶瓷行业这么多年,看到太多有创新产品却因被侵权仿冒而始终发展不起来,甚至是倒闭的企业。”他说。

“前段时间,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开展了打击侵权行动,取得不错的效果。”欧阳琦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我觉得,鹏飞作为一家得到政府支持、取得一定成绩的企业,有责任和义务在探索创新和保护如何并存共荣的路上先行一步,这就是我们作为民营企业成立国内建陶行业首家维权中心的目的。”

昨日上午,当地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的专家向记者表示,陶瓷企业成立知识产权维权中心,一方面说明企业维权意识高了,另一方面也说明企业对创新产品的保护意识提高了。鹏飞建陶已成为先驱者,该中心今后做的每一件事,都将成为其他陶瓷企业借鉴和学习的榜样,有利于更好更快地推动陶瓷创新企业的发展。

景德镇传统瓷窑保护 任重道远


景德镇传统瓷窑保护 任重道远

2010年1月21日,景德镇市召开“景德镇传统瓷窑保护利用暨明代葫芦窑复烧”新闻发布会:在2010年进行明代葫芦窑的恢复建设工作,并决定在瓷博会期间进行点火复烧。同时,计划逐步对景德镇历史窑炉进行恢复、复烧。对于如今盛极而衰、处于尴尬境地的景德镇,这一消息得到了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而早在2009年10月景德镇陶博会期间,景德镇曾成功地对清代镇窑进行复烧,同样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这应该是景德镇自我救犊发出的又一个重要信号。”业内人士对此分析认为,作为景德镇市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瓷窑的点火复烧折射出了该市在文化保护、传承上的一些新思路和新信息,这背后则是拯救“千年之都”的漫长之路。

瓷都

1月26日下午,记者走出景德镇长途汽车站,周边的陶瓷专卖店、陶瓷艺术展示等比比皆是,路两边的瓷灯柱、陶瓷雕塑亦格外醒目。

记者乘出租车走向市中心的路上,各式各样的陶瓷雕塑不时一闪而过,“千年瓷都欢迎您”的大招牌不时出现,而瓷都大酒店、瓷都大道也无不挑动着每一位来访者眼球与神经。在景德镇地图上,瓷厂、陶瓷公司及陶瓷研究院、研究所等与陶瓷相关的企业、地名填了个满满当当。更有意味的是《瓷都晚报》、《瓷都广播影视周刊》、《瓷器》等当地媒体也无不深刻着“千年瓷都”的烙印。

“每个景德镇人的血液里都浸透着陶瓷。”谈起景德镇的陶瓷,记者乘坐的出租车司机说,十几年前,他与这个城市里的其他许多出租车司机,大部分还在各大瓷厂倒闭之前的生产线上工作。如今在景德镇,许多家庭中的成员从事过的行业与陶瓷有着千丝万缕关联。

记者从入住的酒店出门不远,便是景德镇的瓷器街,一条街道上林立着大大小小的陶瓷店铺,不断地迎送着进出的客人。在景德镇市中心的人民广场,静静地有一排传统陶瓷手工艺人的青铜雕塑,更显示出了景德镇的独特。而在记者随后采访的几天里,与陶瓷有关的城市雕塑随处可见。采访中,景德镇一学者对景德镇的城市历史如此描述:因河建窑、因窑成市。景德镇从来没有筑过城墙,当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忙于用泥土修筑城墙的时候,景德镇却用泥土烧制出精美的瓷器并敞开胸怀,把他的物产运往全国,行销世界,“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

该学者告诉记者:“一个产业支撑了一座城市,同时成就了这座城市,在世界上只有陶瓷与景德镇。” 然而,景德镇的陶瓷业与中国曲折命运一样,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景德镇这一“千年瓷都”的变迁也历经几多故事。

辉煌

景德镇陶瓷业在历史上的辉煌不言而喻。据相关资料显示,瓷都的陶瓷业在新中国成立后依然是其当仁不让的脸面。1960—1980年代,当时景德镇市区人口不到40万,则拥有号称8万陶瓷工人,瓷业无疑成为景德镇的重要经济支柱。最辉煌时期,景德镇的陶瓷产值占全国的20%以上,陶瓷产业的规模,无论潮州还是曾与景德镇并称三大古瓷都的福建德化,均难望景德镇项背。

“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江西80%的外贸出口来自景德镇的陶瓷业。”陶瓷专家王志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在国内特别是在南方市场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即便西安羊肉泡馍用的大海碗都是来自景德镇,随之形成了著名的国营“十大瓷厂”。在景德镇人看来,“十大瓷厂”代表着景德镇陶瓷业最辉煌的一段历史,时值今天其仍是景德镇人的热门词。王志刚向记者介绍,“十大瓷厂”组建或改建于1949年至1958年之间,包括建国瓷厂、人民瓷厂、艺术瓷厂、景兴瓷厂、光明瓷厂、红星瓷厂、红旗瓷厂、宇宙瓷厂、为民瓷厂,无不体现着时代烙印。而景德镇有关业内人士则认为“十大瓷厂”应该是一个更为宽泛的意义,要包括雕塑瓷厂、红光瓷厂、曙光瓷厂在内。

景德镇“红叶”陶瓷红遍五洲四海


“红叶”陶瓷,姹紫嫣红,“瓷”名中外。这是股份有限公司走自主创新、实施品牌战略取得的丰硕成果。继2002年“红叶”牌陶瓷获得国家质检总局授予的原产地标识认证证书(目前国内日用陶瓷唯一获证单位),2003年荣获国家免检产品荣誉称号后,2005年,“红叶”牌陶瓷以其优良的品质和企业良好信誉荣获了“中国名牌”桂冠。同时,“红叶”陶瓷凭着自身特色和品牌优势,在国内高端顶级市场上拔得头筹,并逐步辐射到中端市场和低端市场,在市场上日益走俏。

作为国内技术装备一流、工艺技术一流、投资规模最大的大型现代化陶瓷生产企业,陶瓷股份有限公司在十多年的发展中不断挖掘瓷都深厚文化底蕴,通过对传统生产工艺、产品配方的改良,核心理念的确定,视觉形象的设计,营销方式的调整,品牌战略的实施等系统策划,全力打造了“红叶”牌陶瓷这一全新概念新型的高档日用陶瓷。

公司成立了以公司总经理为组长的品牌建设领导小组及新产品试制小组,以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和品牌策划为三条主线,全面实施和推进品牌的创建。在品牌创建中,他们调整思路,增加“红叶”牌陶瓷文化元素,确定了以“精品+时装”的产品定位方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档次。近些年,他们先后开发了“古典园林”、“吉祥如意”、“APEC会议用瓷绿金宝贵”、“国宴瓷”、“蓝金牡丹”等新品,因其品质好、款式新颖均作为国家用瓷。在此基础上,他们还开发出抗菌釉中彩高级细瓷、高级乳白炻瓷,这些产品技术属同行领先,填补了国内空白,各项主要指标均达国际领先水平。

随着“红叶”牌陶瓷品牌不断做大做强,“红叶”陶瓷逐渐在国内市场占绝对优势,其品质档次均属一流,但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强。如何利用其品牌优势,实现品牌效应的最大化,该公司积极调整市场定位,选择了以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区域性中心城市为基本依托,以这些城市的百货、超市为基本市场,以“精品+时装”带有浓厚文化气息的餐、茶具为主打产品参与竞争,同时辐射带动大中城市宾馆、酒店用瓷的销售,以最好的质量、最优质的服务全力占领国宴、国礼用瓷市场。同时在品牌推介中,他们还与国内外大型销售流通网络建立广泛合作关系,并大力推广电子商务,建立营销网络,扩大市场占有率。

品牌战略的实施,关键在人才。为此,该公司大力实施人才战略,与学院签订了合作建设材料学工程硕士点的协议,定向为该公司培养硕士研究生。同时,该公司还投资30万元组建了公司“技术创新中心”,建立了陶瓷CAD图形工作站,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能力。通过与科研院校的广泛合作,先进的科研成果很快得到转化,原料配方不断改进,烧成温度降低,中温白瓷和乌金釉的试制获得成功,炻器产品开发成功等等,一系列先进技术得到广泛运用,这样,该公司生产的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换代,为企业增强了源源不断的后劲和活力。

“红叶”陶瓷在国内外名气扶摇直上,品牌优势凸显,为企业新一轮发展夯实了基础。面对愈来愈激烈的市场竞争,该公司今年把新品开发作为全年工作重点乃至企业生死存亡的命脉来抓,在新品开发上力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尤其在产品包装方面大力推广高档化、系列化包装,力争全年推出新花面60个,新产品、新器型100个。同时在品牌推进中,该公司结合瓷都打造生态旅游都市的契机,大力推进陶瓷工业旅游,扩大企业及品牌的影响力。同时对全球连锁型的假日酒店、希尔顿酒店和国内的星级宾馆酒店及集团销售单位实行渠道销售法占领市场;与国内外大型销售网络建立合作关系,与国内外有一定陶瓷客户的知名进出口公司合作,与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第一百货、友谊集团、联华超市等国内外销售网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扩大同美国佛茨公司和雷诺斯公司的合作,建立直销、分销、渠道销售三级网络。通过全力打造品牌,力争使“红叶”牌陶瓷成为中国驰名商标,真正实现“红叶”陶瓷红遍五大洲。

瓷器知识:景德镇瓷器茶具辨别 景德镇茶具特点


景德镇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著称,用如此精品品鉴茶艺,是每个爱茶之人不能错过的妙事,那么景德镇茶具特点是什么?如何辨别景德镇瓷器茶具有没有瑕疵是不是正品呢?

景德镇茶具特点 景德镇瓷器茶具辨别

景德镇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著称,用如此精品品鉴茶艺,是每个爱茶之人不能错过的妙事,那么景德镇茶具特点是什么?如何辨别景德镇瓷器茶具有没有瑕疵是不是正品呢?下面随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吧!

景德镇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著称,用如此精品品鉴茶艺,是每个爱茶之人不能错过的妙事,那么景德镇茶具特点是什么?如何辨别景德镇瓷器茶具有没有瑕疵是不是正品呢?下面随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吧!

一、景德镇茶具的特点

1、景德镇的瓷器特点就是白瓷质如洁玉,釉质润得像镜子,而且和瓷胎纸一样薄,透过光能看透背面。

2、瓷杯轻轻互扣,发出的声音清脆如玉石。

景德镇茶具的特点

3、景德镇茶具的做工都非常精致器形周正,圆润自然,没有变形和别扭之感。

4、釉色光洁,色度一致,不会出现砂钉、气泡眼、脱釉的情况。

5、瓷器上绘制的图纹颜色不艳不晦,不浅不深,光泽内蕴。

景德镇瓷器茶具

二、景德镇瓷器茶具辨别

1、查看茶具底部

辨别景德镇瓷器茶具最简单的一个方法就是看茶具的底部,景德镇瓷器底部都会有“景德镇”、“景德镇制”、“中国景德镇”等字样,而其他地方的瓷器茶具是绝对不会有的,他们往往会在这茶具底部加上“景德镇彩”,很多朋友上当。

2、挑选手绘茶具

景德镇瓷器会有贴花和手绘两种,贴花价格较为便宜,而手绘通常会价格贵一点,但如果你购买手绘的景德镇瓷器茶具会有80%以上是正宗的,而贴花很大的可能会是假货。

景德镇瓷器茶具辨别

3、放在手心转一圈

把手指用水沾湿,把景德镇瓷器茶具放到手心进行转一圈,看能不能听到声音,正宗的景德镇瓷器茶具听起来声音清脆没有杂音。

4、细看细摸外表

景德镇瓷器茶具有很明显的特点: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故在挑选时可以细看茶具的做工是否光滑精细,细节等地方是否处理光滑。

小编提醒:选择购买景德镇瓷器茶具要去正规的店里,这样可以避免选择到假景德镇瓷器茶具。

以上就是小编为你分享的景德镇茶具特点,景德镇瓷器茶具辨别,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关于景德镇茶具的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装修选齐装,我们将为您提供更好的服务,10秒极速获取报价还能免费获取四套设计方案,更有装修管家全程跟踪服务,抓紧行动吧!

留住景德镇——读白明《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许多传统工艺正在急速地流失或面临着流失,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面临的就是这样一种窘境。传统正在当代中远去,现代景德镇的制瓷艺人,晓以传统工艺制瓷者能有几人?

景德镇的瓷器名扬天下,除当地“天赐”的优质黏土之外,最重要的是传统艺人们“鬼斧神工”的技艺将这些普通的“东西”变成了人类的“宠物”。景德镇的瓷器能成为全世界陶瓷文化中的审美经典,成为全世界共同接受的珍贵遗产和标准,与景德镇独特的传统制瓷工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由于教学的原因,清华美院教师白明每年3月份均带学生赴景德镇实习,在与老艺人的接触中,他体悟到传统制瓷工艺的魅力,也感受到传统工艺正在日益流逝的危机,萌生了将其真实地记录、整理出来的想法。

白明的记录、整理工作近似于田野考古的方式。田野考古追求的是资料的实效性,资料实效性如何,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能否反映这一工艺的全貌,这与资料的数量有关;二是能否代表所调查工艺的真实情况,这与资料的质量有关;三是能否尽快应用于研究工作并形成研究成果,这与资料的利用有关。

在第一个方面,白明用了七年的时间,往返景德镇无数次,寻师父、进山区、入作坊,走访他能找到的传统制瓷艺人,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将传统制瓷不同的工艺和环节拍照、绘图2000余张,又从这2000余张艰辛收集、实地拍摄的图片中精选出600余张,编写成了这本几十万字图文并茂的著作《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将景德镇传统制瓷艺术完整地介绍给世人。

在第二个方面,为再现传统制瓷工艺的真实环节,他全部选用艺人在现场操作过程中自己拍摄的反转片及照片,在图片的美感与真实性产生矛盾的情况下,他断然地舍弃美感而追求真实,虽然由此会不可避免地出现部分片子的明暗及背景环境的某些不足,但有如田野考察,注重的是文献的史料意义,因此,图像绝对的真实性成为本书成功的“生命”支撑。

在第三个方面,白明对如何运用已有资料做了精心的安排,所选择的工艺环节都具有真实性、典型性、代表性,能切入和显示制瓷过程中的关键角度和部位,使图片拥有更强的针对性、学术性。比如淘泥、拉坯、修坯、彩绘等过程,白明认为这些都是景德镇制瓷技艺中的精华所在。这些不同的工艺步骤看似简单和普通,但其中却蕴含着相当多的合理性和惟一性,可谓博大精深。对这些工艺过程,白明用了大量照片,对环境、器具、工艺过程、泥料变化等等方面作了细致的、客观真实的再现。同时,他又用了简明扼要的文字对每张图片进行了注解,对一些特别需要说明的地方加以分析,使简单的图解具有不简单的内容。

值得玩味的是,白明此书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真实的时间过程。作者历时近7年拍摄图片,所拍环境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变化,细心的读者可以从一些图片中看出环境的变化,比如同一个工艺操作过程,场地可能并不一样,同一个场地,背景也许会有所不同;不同的作坊条件却是使用同一种技术,甚至连手法都是一样。作者并没有为了统一而重拍或补拍,而是保留了这种“缺陷”,就是想让读者从这些细节中切实地体味出一些属于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的“味道”和“气息”,在阅读中能真切地回到传统制瓷工艺的情境中去。

《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是中国第一本系统、全面、以图为主、图文并茂地介绍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的书籍。由于作者本人就是以景德镇材质制作作品而具有国际性影响的中国著名陶艺家,长期的教学、创作、研究、实践,不仅确保书中所介绍的工艺环节具有真实性、典型性、代表性,而且更能切入和显示传统制瓷过程中的关键角度和部位,使图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学术性。600余张历时7年艰辛收集、实地拍摄的图片,不仅对一些传统艺人不轻易示人的技艺做了完整的记录,也将这个千年古镇的神奇制瓷技术详尽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使这些图片资料本身具有了田野考古般珍贵的文献史料价值。

德昌陶瓷堪与景德镇媲美


德昌陶瓷堪与景德镇媲美

在西昌市文管所馆藏里,有2只一般人难得一见的盖碗茶杯。

仔细端详茶杯,发现瓷质非常好,透明、油润。市文管所负责人说:“德昌陶瓷胎薄,是精品。”

德昌所产瓷土品质高,故有“德瓷”之称。民国时期《康导月刊》曾载:“德昌瓷业,土质优良,堪与景德镇成品媲美。”

盖碗茶杯外表普通,“松鹤延龄”、“可以清心”字也寻常,不过盖上印有“德昌公司”,和杯身上的“乙酉春汉壁制于德昌公司”表明了其产于德昌,时间是1945年,主人是德昌当时的名人张汉壁。还有2件金瓜茶壶,上面有“西康”“汉壁”等字。其瓜形造型精致,上有柳扬燕飞图。

德昌瓷器制造始于民国初期。1914年德昌镇人曾硕安集资白银一万余两,创办德瓷公司于德昌土门子;张百禄便集资白银两万余两,创昌瓷公司于德昌角半沟。两公司都是请的江西景德镇技师。据说当时两厂互相攀比,办事铺张,特别是昌瓷公司每日杀猪宰羊。技师住麦岔去窑处约有20里,来去都要轿子滑竿接送。为稳定工人,瓷厂常锣鼓相伴。两厂所产日用细瓷器皿,甚受社会欢迎。后来,两厂均以大窑烧制技术无法解决,至1917至1918年间先后倒闭。

1939年,刘文辉在西昌设宁属屯垦委员会,为开发财源,决定开发宁属工业,德昌瓷被列入开发项目。

1940年,宁属屯委会与地方商人合资10万元,成立德昌瓷业有限责任公司,于土门子设厂,在四川延聘技师。通过小型烧制试验,1941年底首窑成功。所产器皿胎薄,色白,质地轻轻盈细嫩。

接着小批量生产,成品除本地销售外,还在西昌西街设一门市,由屯委会教育组长周星五家代销。品种以碗、盘、杯、碟、茶壶为大宗,又增加了花瓶、笔架、瓷盒、观音、罗汉等工艺品。因为造型美观,质地非常好,被誉为川瓷上品。

瓷业公司也造一些精美的东西,如有一种睡佛肚里能装水,即当茶又供摆设,很受欢迎。还有一种裸体美人立像,造型优美,如东方维纳斯,一出窑便被抢购一空。

该公司还为客户订制铭文瓷品,可按客户要求在瓷器上题字作画,作馈赠礼品。张汉壁是当时德昌地方势力代表人物,西昌市文管所内藏的有“汉壁”字样的瓷器,应该是他向公司订制的铭文瓷品。

曾经的“德瓷”辉煌已过去半个多世纪,因为当时投资环境差,政局动荡,矛盾众多,加之管理与技术条件还落后,造成了“德瓷”最终沉寂。而不多的“德瓷”成品也随之流散,西昌市文管所所藏的几件茶具、碗盏也更显珍贵。如今,德昌规划要建一个陶瓷厂。德昌有陶瓷生产的基础,且当地原材料非常好,加上现代先进的管理和技术,“德瓷”有望再现辉煌。

陶瓷知识:瓷都景德镇的世代传承


近年从景德镇湖田窑、湘湖窑等古窑址挖掘出的各时代瓷器

1369年,朱元璋开国后的第二年,着令在景德镇珠山设置专供烧造宫廷用瓷的陶厂,即后世所称洪武官窑。自北宋年间尚未从农业中分离的制瓷小镇,到明初主要的官家窑场,景德镇在三百年间完成了一场华丽的蜕变。北宋末年至元前期,因北方战乱频仍,北方各窑口工匠南迁带来成熟的制瓷技艺和窑炉技术,景德镇瓷业获得发展契机,开始从农村向镇市集中,出现了独立的家庭手工业作坊,瓷窑内部开始形成初步的技术分工,而一群离开土地进入城镇,将世代以制瓷技艺为生的职业匠人也随之开始出现。元代,政府在此建立浮梁瓷局,瓷石掺和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初次应用于制瓷工艺中,将烧制温度提高到1300摄氏度以上,最大限度地减少瓷胎在高温条件下的变形,保证了大件器物的制造,这一时期烧制出的青花瓷,实现了中国制瓷业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景德镇在全国各大窑口中的地位有了质的转变。

洪武年间设立的从事生产的官窑,同后来宣德年间设立的御器厂是有一定分别的。这一时期景德镇生产的官窑瓷器主要供宫廷日常用瓷、礼祭器等。

但为防止落选品流出,已开始如后世御窑厂一般集中打碎掩埋。宣德元年,宣宗朱瞻基继位之初,诏令在景德镇设置御器厂,并派督陶官监察御用瓷的制造,御用瓷自此从官用瓷中分离出来,专门生产御用瓷的御器厂作为一种特殊的官窑而存在,并一直延续至清末。

宣德十年间,盛世太平,是中国陶瓷史中的黄金十年,宣德官窑以其产品量多而质优,被称为历代官窑之冠。从1982年发掘出宣德官窑之后,考古所在1983年、1984年、1988年和1993年相继在明御窑厂故址一带发现数以万计的宣德官窑瓷片,落选品尚且如此庞大,可见当时生产之巨。

明代官窑和御用瓷的出现,集中了最好的原料、高技艺工匠,并内官监出的样式、严格的生产制度,在各个时期皆生产出代表性的精美品种。如永宣时期的甜白瓷、薄胎瓷、青花;成化时期的脱胎瓷、斗彩、孔雀绿;正德时期的素三彩,而时人认为,本朝以宣、成二窑为佳,宣窑以青花胜,成窑以五彩,宣窑五彩,堆填深厚,而成窑用色浅淡,颇成画意,故宣不及成。然二窑皆当时殿中画院人遣画也。

江建新对比了考古所历年发掘的永乐、宣德、成化官窑青花瓷片复原后的瓷器,推测人们之所以尤为青睐宣德青花,或许是因为宣德青花色泽既有永乐青花深厚浓丽,又有成化青花清新淡雅,二者相映成趣,形成一种别有韵味的色调。除此之外,宣德官窑器纹饰丰富,出现永乐青花中少有的花果并存线描人物苦绿、水绿三种,紫有茄花紫和丁香紫二色,其色域比宣德宽广,因而显得灵巧雅致。刘新园先生后来曾著文说,成化斗彩在中国彩瓷中有如荷叶上滚动的露珠,具有一种极为特殊的轻盈、晶莹美,这也许是清代热闹的五彩和丰富的珐琅彩未能取代它的原因吧。

刘先生最后一次回品陶斋是下世前的半个月,为景德镇湖田窑出书撰写序言而来,先生的学术生涯起步于湖田窑的研究,最后竟也终于湖田窑。江建新去病房探望时,老人已语不成句,却依旧记挂着品陶斋,这里安放了他人生中最好的二十多年,也盛放着自洪武二年至万历三十六年间大批珍贵的官窑遗物,景德镇最好的230余年。他将它们一并托付给了自己二十多年前选择的后生,嘱他将来也要交给可靠的人手里,千万莫要散失,那是最后一面。

天光渐暗的时候,雨也下得轻巧了些,室内寂然,只听得碎瓷间的磕碰声,江建新在瓷片堆里扒拉了几下,终于找到那只宣德官窑的甜白釉罐散落的最后一块碎片。

1949年,长亭暮

1949年4月,景德镇解放。中共浮梁地委准备着手恢复和发展陶瓷生产,建立第一个国营性质的瓷厂时,才正视到从明洪武初年至清亡,在长达五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作为明清两代官窑而始终冠绝全国的景德镇窑场,已经在自清末至民国间的混乱局势中奄奄一息。曾经二十里长街半窑户的景德镇市区,到解放前夕,能正常开工生产的不到200户,不足总数的10%,其余都处于半停工和停工状态,失业近万人。写下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炸天,夜令人不能寝的明人王世懋应不会料到,三百多年后的景镇民窑竟会落至如此田地。

景德镇的民营陶瓷手工作坊发迹于嘉靖时期,在此之前因官窑的限制,规模不大,嘉靖之后,由于宫廷瓷器需求量骤增,御器厂的生产仅能满足每年工部颁发的额定烧造量,对于宫廷临时加派的任务量无法完成,于是采用官搭民烧的方式,官窑器大多数在御厂内完成制坯成型的工序,然后在民窑中搭烧,形成了官窑、民窑竞争的局面。这一形式一直延续至清朝,康熙十九年之后,官搭民烧形成一种固定的制度,御用器基本全搭入民窑,形成城区延袤十三里许,烟火逾十万家,陶户与市肆当十有七八的局面。

明清时期,景德镇瓷业生产几乎都集中在市区,随着民营手工作坊的成熟,分工愈加细致,一器之成,过手七十二,对匠人的需求也随之增加,景镇周围乡村和县市人口迅速涌向镇市,成为雇工,其中以乐平和鄱阳籍居多。万历之后,都昌人势力逐渐扩大,都帮垄断了柴窑业和圆器业,都帮和徽帮之外的杂帮则主要从事琢器业、红店以及其他与瓷业相关的服务行业。两帮工人世代沿袭,不跨行生产,也不能隔行授艺。这种行帮制度直至1958年,南昌人胡家旺进建国瓷厂做学徒时,仍恪守森严。

1949年8月,景德镇市政府将江西瓷业公司作为官僚资产予以没收,筹建建国瓷业公司,即建国瓷厂前身。江西瓷业公司成立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由实业家张謇和袁秋舫、瑞征等人发起建立,厂址设在御窑厂内。清逊后,御窑厂解散,公司接收了工厂和一大批原御窑厂技艺高超的匠人,在风雨飘摇的民国年间创作了不少富有新意的精品瓷器。但终究没能抵过连绵的战火,在被建国瓷厂接收时已几近名存实亡,窑坯厂停业,工人流散。

为尽快恢复生产,在资金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浮梁政府拨给10万元和150石大米作为恢复生产的启动资金,并开展生产自救活动。最初聘用的180名工人没有固定工资,在集体食堂吃饭,工厂发一些大米拿回家养家糊口,景德镇瓷业在这种情况下开始了缓慢的复苏之路。

1952年,建国瓷业公司更名为建国瓷厂。景德镇的陶瓷总产量从1949年的6350万件增长到9022万件,陶瓷生产开始走上正轨。在之后的十余年里,景德镇又相继成立了九个国营瓷厂,景德镇瓷业开始了计划经济时期的十大国营瓷厂时代。每一家瓷厂都有其生产特色,艺术瓷厂集中了众多名家之后,如民国时期珠山八友的后裔等画工精湛的艺人,集中生产粉彩、仿古瓷和装饰性瓷器。曙光瓷厂生产大件陈设瓷和传统仿古瓷,雕塑瓷厂创建于1956年,由民间艺人和瓷雕作坊组成,生产传统雕塑,行销东南亚多个国家。红旗瓷厂重点研制和生产釉下彩,光明瓷厂生产青花玲珑为主,建国瓷厂以颜色釉见长,建立之初,便延请了许多精于配置颜色釉、绘画青花、雕刻等技艺的民国老艺人归来参与生产,恢复了多年停止生产的均红、茶叶末、玫瑰紫、美人醉、釉里红等颜色釉瓷。是国家定点生产传统高温颜色釉瓷的唯一瓷厂,也因此在各大窑厂纷纷改用现代窑炉时,唯有这里直到1990年代改制时仍保留了柴窑,用以烧制高温颜色釉瓷。在建国瓷厂做了二十多年颜色釉瓷研究和制作的邓希平发现,因为釉色工艺的难把握、投入成本高,历代以来颜色釉瓷器只在官窑生产,这让建国瓷厂多少带有一丝现代官窑的意味。

计划经济的前三十年里,景德镇瓷器仿佛重回昔日辉煌,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几万名工人日夜不息地在不同的工艺流程岗位上劳作,工厂效益在1980年代攀至巅峰,制瓷技艺和窑炉工艺皆有所发展。

改制其实来得并不突然,只是方式比较绝烈,几乎是一夜之间,十大国营瓷厂全部改制,且只有关停,没有并转。国营瓷厂到1980年代末已经初现暮气,工人技艺下降,工厂生产风气流俗,久之影响产品质量。1990年代的市场开放,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1995年,建国瓷厂改制,已经是把桩师傅的胡家旺和总工程师邓希平下岗,翌年,瓷厂最后一座大型柴窑停烧。

2014年,业不与时偶

樊家井在南市,一条两公里长的陋巷,挤满了500余家做中低档仿古瓷的手工作坊,从汉代到清朝,不同时期的不同器物,各有专攻。全国古玩市场大半的仿古瓷器都来自于这里。

樊家井形成于1990年代初,巷子一头是火车站,另一头是做仿古瓷的国营东风瓷厂。彼时市场开放,国营瓷厂改制,工人自谋生路。技艺加上市场,便有了这条仿古街。但终究是换了时代,若依旧循着旧时样子将作,烧出的瓷器亦不过是与韶光共憔悴,那堪看。

而在城市的另一端,改制过去了近二十年,在建国瓷厂杂芜混乱的厂房和家属楼间,一些人在怀念中蹒跚老去,而另一些人选择了在辟为私营作坊的车间里,继续与泥土为伴,技艺永远是独立于时代之外的。

景德镇又恢复成民营手工作坊林立的样子,原料和制瓷工艺及围绕制瓷而生的技艺依旧都在,在三宝的乡野间的水碓旁,在马鞍山路上的毛笔店里,在雕塑瓷厂路线错综复杂的老厂房之间一如这里的许多手艺人挂在嘴边的那句话,景德镇是一座活着的千年窑口,但如何在传统的沃土上培育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奇葩,或许还要静待时间来润养。

水车制釉

每天早上5点和傍晚5点,老胡都要骑着电动车穿越三宝村,到他的水车边工作。用水车敲碎釉石,制作釉果,是景德镇传承千年的传统工艺,老胡家几代人以此为生,老胡从18岁开始学,到今年已经30多年了。这工作得有体力,更得靠经验。从前,仅在三宝村就有十几架水车,如今已然寥寥无几,许多木匠甚至也不再会制作水车。

拉坯

吴江钟的镇尚三宝陶瓷文化交流中心,一直以来以生产大件器皿为主,在历朝历代的传统器型中,大件器皿并不多见,因而他也只能在继承传统之外自己慢慢摸索去做创新。

像这样一个一人多高的大瓶子要分成六节来拉坯,如果在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在晒干后修坯时就会拼不起来,因而和直观的小件器皿拉坯相比,大件难度比较大,成本也高很多。大件器皿的拉坯师傅一般年龄不能超过40岁,因为拉坯是体力活,而且在拉的过程中需要控制呼吸的节奏,呼吸一乱整个器形就会有变化,所以在做了20多年后,吴江钟已经不再拉坯。现在拉坯的师傅都是年轻人,时间最长的已经做了十几年,短的三年,在拉坯的过程中三个人有固定的站位,需互相借力才能将泥拉起来并成形。

釉壶

76岁的雷细善,13岁就开始做釉壶。他的父亲是锡匠,请另一位师傅教的他,觉得有一门手艺,可以生存。为了做好釉壶,雷细善学过吹釉,也会研究不同釉的特性,考察不同距离的颗粒度。现在眼睛不行了,儿子和儿媳继承了他的手艺。雷家的釉壶远近闻名,花费的精力很大,价格其实并不高。2两的釉壶,25块一个,一天最多做10个。

制笔

盛松柏今年79岁,依旧每天早上7点开始坐在他惯用的桌子旁做瓷用毛笔。他14岁跟父亲学这门家传手艺,盛家三代做毛笔,如今在景德镇提到瓷用毛笔,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做得最好的仍是盛记笔店。毛笔的制作从挑选采购原料到用石灰水浸毛、去脂,从梳理用毛长短到匀毛、分毛,从毛的扎线、晾挂到装入笔杆,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纯熟的技艺。费时最长的工序是扎头。在毛一端扎上第一道线后一般需要悬挂放置一周,扎第二道线又需3-4天。青花料笔、粉彩料笔与普通画笔相比更为复杂,只能选用无锡、南通等地的羊毛,经过分类挑选,用剁碎的毛竹作为燃料熏制半个月后羊毛变硬,弹性大,适合在坯体上画青花。由于手工制作瓷用毛笔耗时长,产量低,经济效益不高,愿意学的人越来越少,一般都是家族传承,现在盛松柏的小女儿在跟他学习这门手艺。

青花

景德镇在元代烧制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青花瓷,盛行至今。年过古稀的罗晓涛老师擅长画青花、青花斗彩、水晶刻花,兼长红绿彩、古彩瓷绘,曾被称为景德镇青花公主,她的青花作品笔力清晰、画面灵动,颇具新意。

题款

46岁的刘骏鹏,是圈内有名的题款师傅,他对明清时代的主要题款了如指掌,尤其是大清乾隆年制,足以乱真。题款是一门家传手艺,从高祖开始代代相传。刘骏鹏从小写毛笔字,学欧体、颜体较多,从21岁正式学题款,也画画,因为书画同源。他曾在陶瓷职工大学学习,那里出了很多省级以上的大师。在纸上书写和在瓷上书写,区别很大,吸水性、大小比例都很难控制,不同时代的字体风格也不同。题款题了20多年,如今一身的毛病,腰酸背痛。

绘画

孙茂盛创办的仿古工作坊,这些年他一直在研究清三代的陶瓷风格。招募的画工都是自己的同乡,他觉得他们能吃得了苦,做事扎实。描线、上色各司其职,大多数师傅都已经有十多年、二十多年的经验。上色的许师傅来自九江,十几年前来到景德镇,跟随一位老师傅学习这门技艺,三年后出师,来到这里工作。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陶瓷知识:景德镇传统行业——“洲佬”与“卖步担”》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陶瓷知识:景德镇传统行业——“洲佬”与“卖步担”》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景德镇古代瓷器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