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上的釉是什么?

釉彩是陶瓷上的装饰颜色,是由色料和助溶剂混合后烧制而成。在人们的生活中应用广泛碗、盘、盆中有许多都是釉彩。

彩绘

用特制的彩料,在瓷器上绘制图案、纹饰和画面,以增加器物的美感,提高其艺术价值,这一工艺过程,称为“彩绘”。彩绘瓷器的出现,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明清两代,为我国彩绘瓷器的大发展时期。

釉上彩

釉上彩,系在已烧好的瓷器上进行彩绘,再在锦窑中烘烤而成。由于烤烧温度不高,经受得起这种温度的色料很多,因而色彩最为丰富。但由于画面在釉上,经使用摩擦和同酸碱接触之后,便易于褪损变色。釉上彩首创于宋磁州窑,是在低温色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始称“宋红绿彩”。到了明代,釉上单种彩和多种彩的制作,已经很发达。清以后,釉上彩更多创新,有五彩、珐琅彩、粉彩、斗彩等。

釉下彩

所谓“釉下彩”,是指在釉下进行彩绘,亦即在胎体上彩绘之后再罩上一层无色透明的釉,以13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与瓷器一次烧成。其特点是色彩光润柔和,清淡雅致,同时,于彩在釉下,不易磨损,不易变色。但由于釉下彩的色料要经高温烧成,而能经受高温的色调并不多,所以它的品种远不及釉上彩那么丰富。釉下彩为唐代长沙窑所首创。它开始是釉下褐彩,纹饰也 比较简单;然后发展为褐、绿两彩。宋元以后,便出现了包括青花、釉里红、釉下五彩等在内的许多新品种。

青花

青花是指应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再施透明釉,在13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其特点是:只使用一种颜色,一次高温烧成,工序较为简便,因此在瓷器装饰上应用广泛。青花以明宣德所制为佳。其青料来源于国外的一种含钴矿石,叫作“苏泥勃青”。成化以后,开始使用本国青料如“平等青”、“珠明料”等。

釉彩种类

瓷器釉彩种类繁多,每个种类中又有许多品种,主要有:

釉上彩,其品种有斗彩、五彩、粉彩、素云彩、珐琅彩等。

釉下彩,其品种有青釉褐绿彩、青花、釉里红、釉下三彩、釉下五彩等。

青釉,主要品种有粉青、梅子青等。

白釉,主要品种有卵白釉、甜白釉、象牙白釉等。

黑釉,主要品种有兔毫釉、油滴等。

红釉,又分铜红釉和铁红釉两类。铜红釉的主要品种有鲜红、朗窑红、宝石红、釉里红等;铁红釉的主要品种有矾红、珊瑚红等。

黄釉,主要品种有娇黄、姜黄、蜜蜡黄、蛋黄等。

低温釉,主要品种有胭脂红、孔雀绿等。

结晶釉,主要品种有鳝鱼黄、茶叶末等。

相关阅读

陶瓷文化鉴赏-古窑的含义是什么?


有狭义及广义两种含义,狭义的讲,古窑指古代的旧式窑炉,最初指新石器时代(距今约四千年)的陶窑,形式可分竖式穴窑和横式穴窑两种,通常是用土坯砌的窑床。商周(公元前十六世纪)以后,窑床由不固定到固定,烟窑也从窑膛上面转移到窑膛后面,但还只能烧造少量器物,火候或气氛无法控制。

到了东汉时期(公元61年前后),南方青瓷的出现,标志着一个从陶器跃升到瓷器,从陶窑跃升到瓷窑的新阶段。它也说明在窑炉技术上已能初步控制气氛,在窑炉结构上也渐趋完备。

隋、唐时代是我国瓷器发展时期,除了南方赿窑青瓷为瓷器的先驱外,出现了北方邢窑白瓷,与之并驾齐驱,盛行海内,驰名中外。宋代以来,由于积累了复烧和窑变色釉的丰富经验,各地名窑辈出,在北方以河北定窑和河南汝窑为代表,在南方以浙江龙泉窑为代表。红釉的创造,并发展到多种多样的颜色釉和空变花釉,此时为我国窑业和瓷器全面发展时期,给明清瓷器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明清时代是我国封建时期瓷器发展的鼎盛时期,这时,以江西景德镇窑为代表,集历代名窑之大成,由素瓷全面发展到彩瓷新阶段。特别是在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景德镇窑无论在新彩瓷、青花瓷和色釉等方面,其品质之精,造型之多样,釉彩之丰富。无不登峰造极,为后人所称颂。

我国古窑的结构及形状,据考证,由于我国南北地区制瓷原料,工艺,燃料,地形以及产品品种等等的差异,经过长期沿革演变,形成南北两地陶瓷窑炉的不同类型。南方窑炉由龙窑演变为阶级窑和景德镇式柴窑;北方窑炉则由马蹄形窑演变为馒头式平焰窑。

所有这些旧式窑炉的特点:结构简易,建造投资少,速度快,易于修筑,燃料损耗少,烧成成本低,产量大,品种多,周转快,质量较好,匣钵损耗较少。但缺点是装窑和出窑的劳作较麻烦。古窑,广义的则指陶瓷器的产地及其制品,例如邢窑定窑分别指唐,宋时邢洲,定州的窑场所制的瓷器。明清时还以封建帝王的建年命窑,如“宣德窑”、“成化窑”等。

小议青花釉下彩与青花釉上彩的区别


一日,朋友问:是青花釉下彩好、还是青花釉上彩好?

青花瓷是一种釉下彩绘瓷,瓷器在半成品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用一种含钴元素的矿物质为着色剂然后罩青白釉,最后入窑经高温还原烧制而成,器物表面的釉料遇热后融化成无色透明的玻璃质,釉层下的氧化钴经窑炉内的化学反应后呈青蓝色,发色热烈而稳定,便形成了“青花瓷”这种釉下彩瓷。

青花瓷世外桃源四件套陶瓷茶杯

青花瓷成熟期在元代的景德镇。元代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集中各地的能工巧匠,博采众长,使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并有“瓷都”之美称,制瓷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和创新。元青花的纹饰人物、动物、植物、诗文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

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继承传统,在青花瓷器的烧制上有很大发展,以其胎釉精细、色调浓艳、造型多样、纹饰优美而久负盛名。造型种类繁多,生产数量增大,产品除供给宫廷与民间日常之需外,还作为赠物及商品大量流向海外。

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虽在清末(光绪)时一度中兴,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

青花经历了元、明、清三朝的历练,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面貌,无论是御窑青花的富丽堂皇,还是民窑青花的清雅碧玉,都有其自己的艺术特色,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艺术成就,同时,也确立了传统青花艺术的基调,在雅致清丽之中渗透文人气息,端庄典雅之余蕴含幽古之韵味。

转到朋友的问题上:釉下彩还是釉上彩好?原因是什么?

首先要从其实用制作工艺、环保价值和收藏雅玩的角度及从其的历史年代和文化背景上做解析:

青花釉下彩从历史年代上分析:初始于唐、成熟于元、兴于明、盛于清,釉下彩是生坯或经素烧坯胎或釉胎上饰纹加彩、罩釉,经1340℃左右高温一次烧成,色料充分渗透于坯釉之中,色泽光润耐酸碱无铅毒。画面被釉层覆盖,器物表面上光亮、平整,手感光滑,具有永不褪色,永不掉色,安全健康卫生的优点,延续现今在日用瓷及实用器皿瓷类运用颇多。

青花釉上彩从历史年代上分析:始于明、兴于清,延续至今。在艺术瓷类运用多,彩在釉上,因而易磨损,易受酸碱等腐蚀,易褪色,但因烧温低,着彩选料鲜艳,品种丰富而艺术性强,多用于陈设器皿及摆件,欣赏价值较高。

国家质检总局对陶瓷器具曾进行过质量抽查,结果显示,餐具的不合格率竟达四成,其中,金属含量超标已经成为陶瓷餐具普遍存在的问题。陶瓷餐具颜色越鲜艳,重金属就越容易超标。不合格的原因是由于烤烧彩釉料温度达不到釉层熔融的程度,所以花面不能沉入已成瓷的釉中,釉彩颜色含有重金属成份。为了追求色彩鲜艳的效果,釉彩里加入一些重金属添加剂。据记古罗马时代,豪门贵族曾流行使用铅制餐具,将其作为身份炫耀的象征,结果后代矮小、虚弱,酿成不少悲剧。

笔者倡导:杜绝潜在的健康危害,拒绝釉上彩的美丽诱惑;把住健康这一关,需眼看、心辨,去细细甄别,真正的青花餐具会给您带来健康

景德镇的陶瓷业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景德镇是世界闻名的瓷都,但其陶瓷业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这个问题迄今尚无定论。据《浮梁县志》称:“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江西通志》称:“镇瓷自陈以来名天下。”《景德镇陶录》说:“水土宜陶,自陈以来,土人多业此。”根据以上记载,景德镇的陶瓷业是从公元一世纪左右,即东汉时代开始的。我们知道在八、九千年前,人类即发明了陶器,也就是把制陶用的粘土,经水湿润后,塑造成一定的形状,干燥后,用火加热到一定的温度,使之烧结成为坚固的陶器。汉代景德镇制作的陶器还是很粗糙的少量日用品,东晋开始在新平建镇,晋人赵慨成为景德镇的佑陶之神,也都有线索可寻。到了六朝之陈,景德镇的陶瓷才有正式记载,江西通志:“陈至德元年(公元583年),大建宫殿于建康,诏新平以陶础贡,巧而弗坚,再制,不堪用,乃止。”有人把此时就作为景德镇瓷业的开端。景德镇的瓷器,是由烧大件再发展到烧小件的,用今天的话来讲,即以烧陈列品开始而再发展到烧日用瓷。因此在开始烧造陶础。到隋代就烧狮象大兽。这与原料的优越性是分不开的,不过当时在造瓷技术上,对大件烧成没有掌握到火候,所以遭到了失败。

到了唐代,景德镇出产的瓷器已经颇具名声了,据《景德镇陶录》载:“陶窑,唐初器也,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镇钟秀里人陶氏所烧造。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从景德镇石虎湾,胜梅亭等古窑地出土的古瓷片看,有些碎瓷片胎骨色白而坚,吸水率很低,釉也美观,可见早在晚唐五代的时候,景德镇的瓷器就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了。但从全国来说,那时南方盛称越窑,北方盛称邢窑,景德镇窑和它们相比还略输一筹。

最早的艺术品创造是什么


艺术品一般指造型艺术的作品,艺术品是现代人们装点生活的最爱,是个人品味的彰显,一些大师艺术作品更是现代收藏爱好者收藏的热门。那么,你知道最早的艺术品创造是什么吗?今天小编就来和您说一说。

人曾以“古玩地摊上寻找失落文明的考古者”来形容民间收藏家,这是一个高品位的光环,唯美而深沉。但民间收藏与考古涉及的范围是有差异的。考古在历史相关范围内无所不及,民间收藏则侧重以历代艺术品、工艺品和各种器物为主要收藏品。说起人类最初的艺术创造当然非陶器莫属。

民以食为天,器以食为先。原始器物的出现也必然因饮食而起,所以饮食具总是最早的器物。在人类学会使用火并且开始定居生、估以后,谷物或水产等成了人们的主食时,用于水煮食物的烹饪容器成了迫切的需求。有人说,每一次容器革命都是人类文明的坐标。视角很独特,想来又是妙趣横生。经过漫长的实践,先民们终于在火的作用下凝土成陶,朴拙的坛坛罐罐满足了生活的需要,也在人类文日月_史上定位了第一个容器坐标。

早在一万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发明并开始广泛使用陶器。但是由于找不到发明人,便把功劳给了神农,还煞有介事地将此事记载于《周书》。于是可爱的先民们又赋予了圣人爱护百姓的美吏象,并以此来解释陶的起源。

现代生活中,眼皮子底下的实用陶器大概就剩下朴实无华的陶泥花盆了。但是这朴实的容器在史前意义可是非比寻常的。浴火的陶泥曾经照亮了人类的史前黑暗时代。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物件。

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风格粗犷、朴实大方的灰陶、红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后来,虞舜依照夷人发明的方法改进了制陶,夏桀用陶土建造房屋。周朝的礼制注重使用陶器,故设官吏专门掌管制陶。在战国时发明了铅釉陶器。秦代有兵马俑,缶、量之类的陶制器具,汉代有砖瓦,三国有精美的陶制器具,南北朝时有土佣,隋唐时有陶制的佛像及杂物,唐代的三彩釉陶达到了一个顶峰。到了五代末期,瓷器发明了,制陶工艺也就不再改进。历经宋、元、明、清数代,制陶之法沿袭并无太多改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