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章:中国美术馆有序开放 每日限额500人

中国美术馆有序开放 每日限额500人

5月13日上午9时整,中国美术馆有序开放。

新华网北京5月14日电(记者袁思陶 邢贺扬)中国美术馆自5月13日起有序开放,实行预约、错峰、限流参观。观众可通过中国美术馆官网、微信公众号平台,使用第二代身份证或护照信息预约7日内(不含当日)的参观,每日限额500人。每日开馆时间是9:00-17:00(16:00停止入馆),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5月13日开馆伊始,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静候在1号厅门前,向前五位入馆参观的观众赠送画册,感谢他们对中国美术馆的热情支持。

展览“向捐赠者致敬”时隔110天再度与公众见面。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110天”既是暂停展览的时长,也是一份安全的警示,时刻提醒我们安全意识不松懈,向公众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的同时,积极稳妥、安全有序地做好各项恢复开馆的工作。

据了解,中国美术馆有序开放公告及参观须知于5月11日发布后,引发广泛关注,近三天内的参观额度短时间内预约满员。m.taOcI52.cOM

中国美术馆自5月13日起有序开放,实行预约、错峰、限流参观。预约观众出示预约码和健康码,有序进入美术馆。

中国美术馆正在展出“向捐赠者致敬——中国美术馆藏捐赠作品展”,以全部展厅呈现自建馆以来接受捐赠的900件美术精品,这些作品是从3万余件捐赠作品中遴选而出的,使中国美术馆有了完整和丰富的收藏序列,构成了既涵盖中国古代书画,近现代美术作品,又不乏国际美术大家的藏品体系。“这些捐赠者们将最珍贵的作品捐赠给国家,造福于人民,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中国美术馆人最为感佩的。通过本次大展向支持中国美术馆事业发展,为国家文化事业发展作出贡献的捐赠者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吴为山说。

预约观众在中国美术馆展厅内参观“向捐赠者致敬——中国美术馆藏捐赠作品展”。

Taoci52.com扩展阅读

【精】自强不息—叶浅予自选速写作品研究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展出


自强不息—叶浅予自选速写作品研究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展出

展出时间

2020年7月30日—2020年8月31日

展览地点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展览主办

中国国家画院

展览承办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

展览协办

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

《中国美术报》社

中国国家画院信息中心

7月30日,“自强不息——叶浅予自选速写作品研究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开展。此次展览是中国国家画院整合本院学术力量,深入研究藏品,提升展览学术含量的年度重要展览之一,也是“中国国家画院典藏研究系列”展览的开篇之作。该展览已列入“2020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项目。

“我从漫画创作转到国画创作方面来了。速写是这二者之间的桥梁。”

“我之从漫画转向国画,也是在大千作品的引导之下成熟起来的……学到了不少手上功夫,比如用笔用墨之法,层层着色之法,重复勾线之法,衬底浣染之法,在心领神会之后,用到自己的人物造型中去,获得不少益处。”

“中国画的减笔写意一派如梁楷、徐渭、朱耷(八大山人)几位大师所造的简炼形象,十分近于速写,早已为中国的欣赏者所接受。将速写作为一种绘画体裁或表现手法,是有所继承的。”

——叶浅予

叶浅予(1907-1995)是我国著名漫画家、国画家、美术教育家。叶浅予早年致力于漫画艺术,为我国漫画艺术的先驱者。20世纪40年代后,以其深厚速写功力融入国画,开创了中国人物画新境界。叶浅予长期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主任,创立了“传统、生活、创造”三位一体及“临摹、写生、创作”三结合的中国画现代教学体系,对现代中国画发展影响深远。

叶浅予毕生从事速写艺术,本不离身、手不停笔。从上个世纪 30 年代到90年代 ,速写伴随了其艺术生涯始终,留下了大量速写作品,是他“自强不息”艺术精神的感人写照和极其宝贵的艺术遗产。

展览现场

叶浅予曾任中国国家画院的前身——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对画院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他为人正义刚直,生性淡泊豁达,将其一生的重要创作和收藏都化私为公,分别捐赠国家相关机构和家乡。或许是“中国画研究院”负有研究职责之原因,叶浅予捐赠给中国国家画院的作品,尤其是速写作品最成体系,盖由叶浅予亲自精心选出,并按年代先后和题材分类整理,基本涵盖了其艺术创作的完整时间跨度和全部题材类型,这也是展览以“自选”为题的原因。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作品系捐赠后首次展出,展品从叶浅予自选的700余件速写作品中遴选出 380件作品,以“各地采风”“戏曲人物”“舞蹈形象”“体育运动”“动物世界”“植物花木”六个单元分类,全面展示了叶浅予速写作品的魅力。

展览同时展出院藏国画20件,目的在于以作品揭示叶浅予从漫画创作转向国画创作,速写作为二者之间桥梁的逻辑关系。

展览现场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还单独辟出以“自强不息”为主题的一个篇章,展出了从1947年起到1992年止,叶浅予所画的80册速写本。自20世纪30年代起,叶浅予即速写本不离身,展出的速写本仅仅是他所有速写本中的一部分,但几乎涵盖叶浅予一生的创作足迹,见证了他异常勤奋和“自强不息”的艺术道路。这批速写本学术价值还在于,其准确标注了速写的时间、地点、内容,对整理叶老诸多未署创作年代的作品提供了非常准确的判断标尺。

展览现场

据悉,展览将展至8月31日。

展览现场

众家谈

黄苗子:

叶浅予的国画革新

叶浅予的用色,主要是为了显出墨的光彩,色的作用只是用来烘托墨。这本来是明代的徐青藤、陈白阳,清代的扬州八怪以至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等花鸟画家的传统方法,叶浅予只不过是第一个把这种风格运用到人物画的创作中去罢了。叶浅予的用墨十分讲究,这也是他近20年来从齐白石、黄宾虹等花鸟、山水画的方法,借鉴到人物画中来的技法。叶浅予对于传统技法不是盲目继承,而是有选择、有目的地去借鉴的,是“古为今用”的。上世纪50年代以后,山水花鸟画有很多杰出的作家,他们有崭新的面貌和鲜明的时代精神。人物画方面,从徐悲鸿开始,就尝试着以中国传统的技法和工具,表现现代人物和现代生活。叶浅予是进行这种尝试的老画家之一,他的舞蹈作品是被公认为成功的。正如张仃在1963年读了叶浅予的人物画后写的,叶浅予的各种尝试,“在当时,对于国画的推陈出新,有它的重要意义。”这就是叶浅予在我国国画革新方面的贡献。

(选摘自黄苗子所作《裁得彩练当空舞——我所了解的叶浅予》)

周韶华:叶浅予的“情态结构”

叶先生对“情态结构”的创造,完全是心灵韵律的需要,是以抽象的运动线条为骨架的空间构造。它是以人的风采、气度、情愫、神韵为艺术表现中心的,是以形体的节奏美和运动结构美为基本特征的。因此,首先进入角色的是画家本人。……他完全进入了角色,有时几乎使你难于分辨出谁是画中人,谁是作画人。与其说那是画中人,不如说这是叶老在与画中人同欢乐共歌舞,情与画浑融一体了。

古稀之后,不耕砚田无乐事,情之所钟,笔墨洋洋洒洒,这些等等,不仅溢于言表,成为他为人的风格,而且也深藏在他的“情态结构”底蕴中。“情态结构”已经化为他心中的一束光,总在为整体运动结构而召唤,无时不在用情态节奏统率笔墨色彩,因为他心中没有什么掩饰,用不着雕凿,有真货就不必卖假药,绝对不以媚颜去讨好于人,情真意诚,美就在其中。他就是这样在把握自己。

(选摘自周韶华所作《叶浅予艺术特征概论》)

卢沉:叶浅予的舞台速写

画舞台速写,特别是捕捉瞬息多变的舞蹈动态,这需要特殊的本领。能画好舞台速写的可以说是寥寥无几。正是在这一高难度的领域,充分显示了叶老高超的速写才能和深厚的艺术功力。叶老的舞蹈速写有两种,绝大部分是在看戏看舞时当场画的铅笔速写,用笔快速、果断、一气呵成、形神兼备。我觉得捕捉动态的速写尤其精彩。叶老善于抓住最好看的瞬间动作,寥寥数笔,笔略而意周,许多生动的舞蹈速写如《天鹅湖》《快乐的罗嗦》等,富有动态的美妙神态,令人过目难忘。这类速写最能体现叶老独特的艺术造诣。还有一些用毛笔画的舞台形象,如收编在《舞台人物》速写集里的《天鹅湖》《刘三姐》《周信芳》和《盖叫天》等,形象和画面都比较完整,有的近于绣像,如茶馆人物,这大都是为了当时报刊刊用的需要,根据铅笔速写加工整理的。这与现场速写自有不同的品味。除了仍保持速写的生动性,线条里还增加了毛笔勾勒的书法趣味。这已不是通常概念的“速写”,有较多的艺术加工成分,也可以说是速写式的创作。

(选摘自卢沉所作《叶浅予的速写艺术》)

杨力舟:叶浅予的格调精神

叶浅予先生秉性一向刚正孤傲,这也体现在他的艺术作品上。本事高强而才气充溢,然而不逞才、不使气,极其敛约。由于他对客观事物观察深刻,对古典戏曲人物和施演的京剧名家|>>>>|

陶瓷浅析:八大珍品亮相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八大珍品亮相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八大山人画作

近日,美国史密森尼弗利尔美术馆举办了一场名为“解谜:八大山人的艺术(1626-1705)”的展览,展出了其馆藏的43幅八大山人珍贵书画,为10多年来首次公开展出,这也是2016年弗利尔美术馆闭馆整修前最后一次展出馆藏的中国名作。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16年1月3日。

在此次大展中,最受瞩目的作品莫过于八大山人作于1684年的《黄庭内经》册页,据介绍,这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署名“八大山人”的画作。此外,作于1665年的《荷花图》也是非常罕见的早期册页,当时八大山人还是一名僧人,但这幅画别致的布局预示了他之后作品风格与题材的转变。八大山人在1760年代出家为僧期间的画作,17世纪末巅峰时期作品以及18世纪初人生最后阶段称为修道隐士后的后期作品在此次展览中亮相。

弗利尔美术馆中国书画部负责人史蒂芬·阿利表示:“弗利尔美术馆拥有最丰富的、最多元的,可以说是中国本土以外最具代表性的八大山人艺术收藏,八大山人作品的神秘特质将观者一次又一次地带回他的作品,人们试图参透绘画和书法中一些模糊的面貌,相信定有解开谜题的钥匙,以为或许在不经意间就能得到谜底。当然,没有人真正找得到答案——八大山人是如此特立独行的艺术家——然而探索总是有价值的,因为每一次仔细地审视总会带来新的乐趣和发现。”

“八大山人”是明末清初画家朱耷的字号,堪称中国画一代宗师,是明代皇室的后裔,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八大山人擅长书画,花鸟以水墨写意为主,传奇的一生留下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他的书画作品以其大胆的风格特质、独特的经营布局与深刻内涵而闻名。

弗利尔美术馆位于美国华盛顿,收藏的中国古代文物多达3万余件,其中中国古代书画收藏超过1200幅,数量为全美国博物馆之最。该馆藏品因为创办人遗嘱规定不能外借而无缘和中国观众见面。弗利尔美术馆的创始人查尔斯·朗·弗利尔在19世纪美国工业大发展时期成就了自己的财富,1900年,弗利尔在46岁之年退休,把人生余下的20年岁月都用来进行艺术收藏。他多次到亚洲旅行,购买了很多艺术品,并立志创立一个顶级的中国和亚洲的艺术品收藏体系。尤其醉心于中国和日本的古代艺术品。1919年,弗利尔在纽约病故,1923年,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美国第一个专业的亚洲艺术博物馆终于竣工,弗利尔身后留下的一笔不菲的基金成为之后几十年丰富馆藏的基础。

相关链接

美国藏有古中国绘画最多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有中国古代绘画众多,包括:《五百罗汉图》这套鸿篇巨制画作中的12件——周季常(南宋)所作《受胡输赆》、《云中示现》、《施财贫者》等作品以及林庭珪所作的《施饭饿鬼》等作品,还有传(北宋)宋徽宗《摹张萱捣练图》,还有《北齐校书图》、《古帝王图》、《文姬归汉图》、(传北宋)范宽《雪山楼阁图》、(南宋)陈容《九龙图》等。

弗利尔美术馆购入的名作有郭熙《溪山秋霁图》和(南宋)无款《洛神赋图》卷等,馆里收藏有不少名画,如南宋阎次于《山店图(松磴精庐图)》方页、龚开《中山出游图》卷、元人邹复雷《春消息图》卷等。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中国古画藏品有很多都来自同一名收藏家——王季迁(1907—2003)。他转让给大都会博物馆的作品阵营惊人,包括传董源《溪岸图》轴、李公麟《孝经图》卷、陆广《丹台春晓图》轴、罗稚川《古木寒鸦图》轴、赵原《晴川送客图》轴等。大都会还有白人收藏家顾洛阜的大批旧藏。

美国藏有中国古书画精品比较著名的还有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以及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文/闻信

精品文章:中国美院举办三场学术展览展示多国陶艺漆艺之美


中国美院举办三场学术展览展示多国陶艺漆艺之美

中国美术学院从25日起举办三场学术展览,展示多国的陶艺漆艺之美。

这三场学术展览包括两场陶艺展和一场漆艺展,分别是“泥土之相——2018杭州国际当代陶艺双年展暨第十一届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和“髹漆之意——2018杭州国际当代漆木艺术展”,分别展出来自中国、英国、瑞士、法国、丹麦、西班牙、韩国和日本的38位陶瓷艺术家的400件作品,以及来自中国、日本、韩国、法国的31位漆木艺术家的60余件作品。

“以‘泥土之相’为主题,是基于对陶瓷艺术本体持续的观照。泥土经过窑火的熔炼,幻化为人文的化石,其背后蕴涵着人类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对于策展主题,中国美院手工艺术学院院长周武教授解释说,“而髹漆是不断地上手涂刷和打磨,从一层层遮蔽中寻找生命的意义,在抹去重来的过程中修正思想。”

根据展览安排,第十一届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还开设了“青年陶艺家工作室开放日”,杭州市有10所工作室对公众开放,让大家近距离感受陶艺手工的魅力。周武说,这也是为社会提供一次与手工艺术全面交流的机会。

精品文章:中国瓷器发展史(下)


中国瓷器发展史(下)

明朝建立以后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对工商业采取了降低商业税率等政策。改变了元代对手工业工人采取的工奴制度。明洪武时规定“凡工匠二等:曰‘轮班’,三岁一役,役不过三月,皆复其家;曰‘住坐’,月役一旬”(王鸿绪《明史稿》第五十四卷)。“住坐之匠月上工十日,不赴班者输罚班银月六钱,故谓之输班”(《明史》第七十八卷)。这种“轮班”和“住坐”的封建性超经济的剥削制度,对于明朝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起了很大的阻碍作用。但和元代的工奴制相比,则轮班匠三四年中除了为官工业服役三个月外,可自由经营手工业,而住坐匠户若能每月交纳六钱罚班银后,也能从事自己的业务,这对于当时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无疑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明朝初年,社会相对安定,洪武、永乐年间,除了原有的城市继续有所发展外,南北各地又出现了一批新的商业中心。明成祖朱棣把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以后,疏浚会通河,修整自济宁至临清的一段运河,畅通潜运,使运河沿线的一些城市也繁荣起来。城市的繁荣,增加了对手工业产品的需求。 明朝洪武年间,曾一度实行海禁,使外贸受到一定的影响,但瓷器的出口并没有停止,只是限制政府对外国的赠予。永乐年间以后瓷器输出的途径更多:政府的对外馈赠、入贡国使节的回程贸易、郑和的大规模远航贸易和民间的海外贸易等等。通过这些渠道,明朝的瓷器不仅继续畅销亚洲各国,而且也大量销售到欧洲。同时外商还根据本国的生活习俗和民族习俗,在造型、纹饰等方面提出要求,订购所需瓷器;我国许多窑场也适应西方市场的需要,生产专供外销的瓷器。明代瓷器不仅从海路输出,而且还从陆路对外销售。据万历年间刊刻的《野获编》记载,阿拉伯各国来我国进行贸易的商人,回去时所带的瓷器多达数十车。出口的瓷器,既有官窑的产品,也有民窑的产品。在品种上,不仅有青花瓷,也有釉上红绿黑三彩瓷。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六年(1431年),尤其是郑和八次出使西洋,既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更刺激了瓷器生产的繁荣。 到16世纪,明代的社会经济中资本主义因素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的重要手工业,如纺织、冶铁、采煤、印刷和瓷器制造业,都有一部分进入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时期。明代的瓷器生产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明代的日用瓷器,除了宋元时期的大窑场如磁州、龙泉等地仍有烧造外,不同程度的粗、细陶瓷器生产遍及山西、河南、甘肃、江西、浙江、广东、广西、福建等省。其中,山西的法华器、德化的白瓷和江苏宜兴的紫砂器更是这一时期的特殊成就。 法华又称珐华,是明代中期以后在晋南一带盛行的具有特殊装饰效果与独特民族风格的日用器皿。法华器的胎与琉璃器完全一样,釉的配方也和琉璃器大体相同,只是助熔剂有差异:硫璃以铅作助熔剂,而法华所用的助熔剂是牙硝。《南窑笔记》说:“法蓝、法翠……本朝有陶司马驻昌南,传此二色,云出自山东琉璃窑也。其制用涩胎上色,复入窑烧成者。用石末、铜花、牙硝为法翠,加入青料为法蓝。”这里的法蓝、法翠很可能就是指法华的蓝色和孔雀绿色。在古代华和花是一个字。为什么在色彩上要加一个法字,它的最早记载见于何时,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法华的装饰方法,是“采用彩绘中的立粉技术,在陶胎表面上用特别带管的泥浆袋,勾勒成凸线的纹饰轮廓,然后分别以黄、绿、紫釉料,填出底子和花纹色彩,入窑烧成”(高寿田:《山西琉璃》,《文物》1962年4、5期)。山西所制的法华器,一般都是小件的花瓶、香炉、动物之类。景德镇在嘉靖前后也仿制法华器,但它和山西法华不同。首先是景德镇用瓷胎而山西法华用陶胎,因而烧成的温度就不一样。景德镇的器物有饰以花鸟、人物的瓶、罐、钵等。在器物的底色上,琉璃一般是黄、绿二色,但法华则以紫或孔雀绿为主,缀以黄、白、孔雀蓝的花纹,就更能突出艺术效果。 德化窑的白瓷在宋代已有生产,但成为全国制瓷业中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品种,是在明代开始的。万历十四年(1612年)刊刻的《泉州府志》说:“磁器出晋江磁灶地方,又有色白次于饶磁……又有白瓷器,出德化程寺后山中,洁白可爱。”关于德化的古代窑址,福建省博物馆于1976年再次调查,据现有资料,明代的窑址计十八处:在浔中公社的有祖龙宫、屈斗宫、岭兜、后窑、西门头、大草铺、后所;在三班公社的有内坂、新乾寨、窑垅山、桐岭、旧窑、新窑、啤坝窑;在刈坑公社的有石坊、双溪口、苏田;在上涌公社的有许坑林等。

精品文章_陶瓷制作流程


陶瓷工艺流程

一、淘泥 高岭土是烧制瓷器的最佳原料,千百年来,多少精品陶瓷都是从这些不起眼的瓷土演变而来,制瓷的第一道工序:淘泥,就是把瓷土淘成可用的瓷泥。

二、摞泥 淘好的瓷泥并不能立即使用,要将其分割开来,摞成柱状,以便于储存和拉坯用。

三、拉坯 将摞好的瓷泥放入大转盘内,通过旋转转盘,用手和拉坯工具,将瓷泥拉成瓷坯。

四、印坯 拉好的瓷坯只是一个雏形,还需要根据要做的形状选取不同的印模将瓷坯印成各种不同的形状。

五、修坯 刚印好的毛坯厚薄不均,需要通过修坯这一工序将印好的坯修刮整齐和匀称。

六、捺水 捺水是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即用清水洗去坯上的尘土,为接下来的画坯、上釉等工序做好准备工作。

七、画坯 在坯上作画是陶瓷艺术的一大特色,画坯有好多种,有写意的、有贴好画纸勾画的,无论怎样画坯都是陶瓷工序的点睛之笔。

八、上釉 画好的瓷坯,粗糙而又呆涩,上好釉后则全然不同,光滑而又明亮:不同的上釉手法,又有全然不同的效果。

九、烧窑 千年窑火,延绵不息,经过数十道工具精雕细 的瓷坯,在窑内经受千度高温的烧炼,就像一只丑小鸭行将达化一只美天鹅。

十、成瓷 经过几天的烧炼,窑内的瓷坯已变成了件件精美的瓷器,从打开的窑门中迫不及待地脱颖而出。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