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宫廷画珐琅精品欣赏

清 畫琺瑯荷葉式盒 高6.2公分 口徑12.4x14.1公分

清 畫琺瑯風景渣斗 高9.8公分 口徑10.8公分

清 畫琺瑯纏枝花卉蓋碗及扥碗 高14.0公分 口徑14.4公

清 畫琺瑯風景人物蓋罐 高9.8公分 口徑12.1公分

清 畫琺瑯風景蓋罐 連座高14.5公分 腹徑13.8公分

清 畫琺瑯仿青花瓷盤 高3.3公分 口徑24.5公分

清 畫琺瑯瓜楞式手爐 高10.3公分 長16.1公分 寬13

清 畫琺瑯瓜楞式壺 高8.7公分 腹寬10.5公分

清 畫琺瑯福壽瓶 高13.4公分 口徑4.7公分

清 畫琺瑯壺式蓋罐 高17.2公分 口徑8.3X4.2公分

清 畫琺瑯花卉渣斗 高8.2公分 口徑8.8公分

清 畫琺瑯花鳥蓋罐 高12.5公分 腹徑12.1公分

清 畫琺瑯九子攢盒及蓋盒 高11.4公分 盒徑34.5公分

清 畫琺瑯花薰 高14.9公分 口徑22.5公分

清 畫琺瑯花式茶盤 高2.0公分 口徑24.7X24.2公分

清 畫琺瑯花鳥雙耳瓶 高15.1公分 腹徑10.2公分

清 畫琺瑯雷紋獸耳銜環蓋罐 高12.4公分 口徑6.4公分

清 畫琺瑯蓮瓣式蝶蟲蓋罐 高26.1公分 腹寬15.0公分

清 畫琺瑯靈芝花卉杯 高9.5公分 口徑7.5公分

清 畫琺瑯蘆雁圖瓶 高6.3公分 腹寬4.2x3.5公分

清 畫琺瑯西洋母子圖罐 高6.8公分 口徑5.2公分

清 畫琺瑯團花蓋罐 高38.3公分 腹寬23.5公分

清 畫琺瑯雙連蓋罐 高31.0公分 腹寬18.5公分

清 畫琺瑯山水人物 爐、瓶、盒

清 畫琺瑯西洋母子圖提梁壺 高9.9公分 足徑5.2公分

清 畫琺瑯西洋人物碟 高1.9公分 口徑13.2公分

清 畫琺瑯西洋人物觀音瓶 高21.1公分 腹徑9.9公分

清 畫琺瑯西洋人物牧羊圖碟 高1.7公分 口徑10.1公分

清 畫琺瑯西洋人物瓶 高36.4公分 腹徑21.0公分

清 畫琺瑯喜相逢滷壺 高8.0公分 口徑5.5公分

清 敬製款畫琺瑯番蓮紋蓋盒 高11.7公分 口徑16.4公分

清 內填琺瑯番蓮紋瓶 高13.1公分 腹徑8.8公分

清 內填琺瑯海棠式盒 高8.3公分 口徑30x25.7公分

清 內填琺瑯拐子龍紋瓶 高22.5公分 腹徑10.6公分

清 內填琺瑯番蓮紋五供一組

清 內填琺瑯番蓮紋提籃 高11.8公分 口徑13.4x14.tAoci52.coM

清 內填琺瑯嵌寶高足蓋碗

清 內填琺瑯貼金爐、瓶、盒

清 內填琺瑯西洋仕女執壺、盃、盤

清 掐絲琺瑯梵文高足碗 高14.0公分 口徑14.2公分

清 掐絲琺瑯方勝式盒 高8.0公分 最寬26.0公分

清 掐絲琺瑯水盛一對 高5.6公分 腹徑6.9公分

清 掐絲琺瑯天雞尊 高25.8公分 寬9.0公分

清 掐絲琺瑯唾盂 高9.8公分 口徑15.2公分

精选阅读

铜胎画珐琅碗鉴赏


真品铜胎画珐琅碗,直口圈足,图案繁密严谨工整,画工精致,外壁在明黄色珐琅釉的地子上作缠枝牡丹与芍药,近底足处加胭脂红花边,近口沿处加蓝料釉花边。碗内壁以白色珐琅釉为底,色如牛乳,口沿饰黑釉花边,下饰有5只蝙蝠和五色云彩,碗心为仙桃中捧出一个团“寿”字。碗纹饰的画法大部分继承前代的传统特点与风格,而如花卉小边、小叶却受巴洛克绘画风格的影响。碗的珐琅质釉色温润细腻而厚实,具有金属的坚固性和玻璃的光泽感。此时珐琅质釉色已发展至数十种,色彩华丽,鲜艳明快。碗的口沿及底足沿边作鎏金处理,金色淳厚泛黄。

该碗为紫铜胎,碗壁均匀,厚薄适中,手感沉甸甸的,系清乾隆时期广州地区的铜胎画珐琅器。该碗的用料、工艺制作、图案等均反映了清代乾隆时期为铜胎面珐琅的最繁荣时期。其在各方面都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仿品在紫铜胎的坦口碗上画珐琅人物画“香山九老图”,九老旁还有三个童仆和松树山石作衬景。该碗在白地上施彩,着意渲染,色彩丰富,多达二十余种。“香山九老”表现的是唐代白居易等九老集居香山吟诗论画、颐养天年均获高龄长寿的故事,故画意有祝寿的含意。底有蓝色珐琅小花款。

将该碗与上述乾隆画珐琅的花卉碗比较,仿品图案布局呆滞,人物分布相对平均,大小也几乎相同,这样主次、重点也就没有了。同时衬景也太少,很难表达出“香山”的本意。在珐琅的彩色上温润细腻凝练不足,有细小的砂眼,白釉有苍白感如杏仁露,色彩虽丰富但单薄,底足边缘处的蓝料釉回纹花边结体松,色彩艳,与乾隆碗口的鎏金沿处的蓝料釉花边相比差异很大。仿品的手感较轻,因其胎、釉均较薄。碗口、碗底处的鎏金亦色淡金薄呈黄铜色。

清代珐琅彩瓷器赏析


台北故宫藏 清▪雍正珐琅彩山水碗

台北故宫藏 清▪雍正珐琅彩蓝料山水把壶

瓷胎画珐琅是珐琅彩瓷的正式名称,是一种将铜胎掐丝珐琅彩技法移植到瓷胎上的一种釉上彩瓷。

清▪康熙紫红地珐琅彩折枝莲纹瓶

清▪雍正黄地珐琅彩梅花纹碗

清雍正珐琅彩梅花牡丹纹碗

清▪乾隆珐琅彩缠枝莲纹双连瓶

清▪乾隆珐琅彩缠枝花卉蒜头瓶

据清宫造办处文献档案记载,瓷胎画珐琅是在康熙皇帝的钦命旨意下,由清宫造办处珐琅作的御用匠师将铜胎画珐琅的技法移植到瓷胎上而创制的新瓷器品种。珐琅彩瓷本是专为清代宫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种精细彩绘瓷器,部分产品也用于皇帝犒赏有功之臣。

清▪乾隆珐琅彩双环瓶

清▪乾隆黄地珐琅彩开光西洋人物纹绶带耳葫芦瓶

清▪乾隆珐琅彩开光双戟小瓶

瓷胎画珐琅是在康雍乾三朝兴盛,在有清的200多年里都属宫廷垄断的工艺珍品。其所需的白瓷胎体全部由景德镇御窑厂供应,按照宫里下发的器物形状图稿,由御窑厂烧制成素胎,然后挑选无瑕疵的素胎解运至京,在素胎上绘制之前,所需的图式样稿先由清宫造办处如意馆拟稿,后呈皇帝御览,皇帝同意烧造后,再交由清宫造办处如意馆的宫廷画师彩绘、彩烧。

珐琅彩雉鸡牡丹纹碗

珐琅彩松竹梅纹瓶

珐琅彩瓷在清代前期、中期有大量的烧制,在后期也仍有少量烧制,但烧造场所已不在清宫之中,而是移至景德镇的御窑厂。清亡后,曾经一度被宫廷垄断的瓷胎画珐琅技艺,就传入了民间。

清代宫廷瓷器中的巅峰——雍正瓷


清雍正·菊瓣盘 大英博物馆馆藏

历史上的雍正皇帝,除开勤勉政事以外,其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审美趣味也令人称赞。事实上,不仅仅是康雍乾三代,纵观整个清朝,雍正的品味也是能脱颖而出的。尤其是雍正时期的瓷器,简直堪称屹立于审美巅峰的奇迹。纵向比可能没什么感觉,我们可以将其与西方的艺术设计思潮变革期所产生的器皿外形风格进行简要的对比。

在西方,摆脱巴洛克洛可可这种繁复缀余风格的标志是工艺美术运动,该运动兴起于19世纪下半叶;而以包豪斯思潮为代表的现代功能主义风格则兴起于20世纪初期,我们现代的主流审美正是沿袭于此。雍正时期的瓷器以精细著称于世,单色釉高贵彩瓷风雅,此种审美趣味与工艺美术运动(甚至包括其后的新艺术运动)和包豪斯思潮十分之类似。不过,雍正皇帝生活于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远早于西方的艺术审美革命思潮。

雍正瓷器的釉色

雍正皇帝性格严谨有序,审美趣味极高,据说素雅高贵的单色釉(颜色釉)正是他最喜欢的瓷器品类。雍正年间的单色釉瓷器颜色较之康熙时期更加精致和柔美,暗纹的绘制也更加的轻巧纤细,且注意构图,有密集有留白,甚至还有规律的几何形韵律纹饰。宫廷瓷器功能各有不同,例如蓝色釉就往往被用于祭祀活动。而根据遗留下来的瓷器来看,雍正在位期间最常见的单色釉釉色应该是红釉、黄釉和青釉。红釉是在康熙时期进行改制烧至巅峰的品类、黄釉和蓝釉则可能更接近于雍正自身的审美趣味。

清雍正·胭脂红釉盘 故宫博物院馆藏

清雍正·淡黄釉梅瓶 大英博物馆馆藏

清雍正·窑变釉双螭耳尊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清雍正时期彩瓷通常包括了五彩、粉彩和斗彩等传统彩瓷,而我们如今看到的珐琅彩一类在当时则被称为“洋彩”。不过在雍正时期,五彩并不流行,而粉彩倒是十分鼎盛。同时雍正时期的珐琅彩也十分有名,不过时至今日已存世不多。在雍正时期的彩瓷并未没落,而是在雍正精益求精的性格中蓬勃发展起来。相比于简洁素淡的单色釉,在富丽堂皇的粉彩瓷器上雍正皇帝自身的特征就更加明显。不同于其他时期的绚烂和堆砌,雍正时期的彩瓷图案明显有收敛之态,器身上绘制的人景花鸟均有明显的缩小和聚拢特征,纹饰绘制的笔触也更加纤细,这使得瓷面上的图画更加紧凑和错落有致,富于立体感。同时,雍正时期的彩瓷用色也相对比较淡雅,颜色柔和不艳,彩中带素。

清雍正·粉彩瓷碗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藏

清雍正·粉彩瓷碗 大英博物馆馆藏

清雍正·珐琅彩瓷碗 大英博物馆馆藏

清雍正·珐琅彩兰石纹碗 故宫博物院馆藏

雍正瓷器的器形

在雍正之前的康熙时期,瓷器的器形往往非常敦厚古拙,有浑厚敦实之感。雍正之后的乾隆时期,瓷器器形往往新奇有趣,风格华丽,但敦厚不如康熙时期的瓷器,秀美不及雍正时期的瓷器。雍正年间,瓷器器形的主流是胎薄体轻,工美妩媚。甚至连各类常见的生活用瓷的大小也有精致小巧的特征。当时的器形品类众多,单说瓷瓶就有抱月瓶、梅瓶、软棒槌瓶、赏瓶、葫芦瓶、天球瓶、橄榄瓶、弦纹瓶、云耳瓶、观音瓶等等。无论是瓷瓶、瓷碗还是壶、樽、罐乃至文房用具等,均是器态优美秀巧玲珑。

清雍正·粉彩抱月瓶 大英博物馆馆藏

清雍正·粉彩葫芦瓶 大英博物馆馆藏

这些瓷器大多古而有之,但独有雍正时期的瓷器,器形往往胎薄体轻,整体隽秀尔雅、小巧玲珑。这些瓷器形体比例协调观感柔和,被称为“曲线美”。雍正瓷器的外观线条美到什么程度呢?有人这样形容雍正时期的瓷器器形“增一分则拙,减一分则陋”。并且,雍正时期的瓷器器形通常都富于规律性和韵律感,具有几何形态的审美趣味。例如流行于雍正时期的折腰碗、菊瓣盘等,都非常符合现代的美学构成规律。此中趣味与我们如今的现代主义审美不谋而合。

雍正瓷器的纹饰

纹饰主要是指彩瓷上的瓷面装饰(当然单色釉上也存在朴素的暗纹)。雍正时期的瓷面装饰以绘画为主流,兼之以刻、印、划、堆塑和镂雕等工艺。受到“没骨画法”的影响,当时的瓷面图样风格清妍娟秀,气韵具足,设色相比康熙时期也更为淡雅秀丽,运笔勾勒相对比较精致细密,甚至连人物的体态也画的略显清瘦修长。当然,雍正时期的纹饰也有很多沿袭了康熙时期,例如龙凤图案、竹木题字等。

清康熙·青花瓷盘 大英博物馆馆藏

清雍正·青花瓷盘 大英博物馆馆藏

在纹饰的主题选择上,雍正瓷器似乎格外青睐花卉,牡丹、桃花、海棠、菊花、虞美人等均有入画。同时,盘、碗的纹饰由内延伸至外侧的“过墙龙”式纹样也在雍正时期兴起。而在康熙年间兴起的虞美人纹样和皮球花纹样,也在雍正手下达到了巅峰状态。据说,当时的督陶官唐英十分仰慕项羽,并对项羽和虞姬的故事十分敬佩,因此而偏爱虞美人花。曾有文学家考证,在景德镇御窑厂所在的珠山上,清代曾遍植虞美人花。因此在雍正年间的瓷器上,虞美人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纹样主题。

清雍正·虞美人“过墙龙”瓷碗 大英博物馆馆藏

当然,无论是什么纹样,真正让雍正时期瓷器在众多瓷器中脱颖而出的还是绘制纹样的手法和技巧。素雅浅淡的纹样颜色,错落有致的瓷面构图,纤细柔美的笔触线条,都使得雍正瓷器成为清代宫廷瓷器中的审美巅峰。

古代瓷器:清代珐琅彩瓷器赏析


台北故宫藏清▪雍正珐琅彩山水碗

台北故宫藏清▪雍正珐琅彩蓝料山水把壶

瓷胎画珐琅是珐琅彩瓷的正式名称,是一种将铜胎掐丝珐琅彩技法移植到瓷胎上的一种釉上彩瓷。

清▪康熙紫红地珐琅彩折枝莲纹瓶

清▪雍正黄地珐琅彩梅花纹碗

清雍正珐琅彩梅花牡丹纹碗

清▪乾隆珐琅彩缠枝莲纹双连瓶

清▪乾隆珐琅彩缠枝花卉蒜头瓶

据清宫造办处文献档案记载,瓷胎画珐琅是在康熙皇帝的钦命旨意下,由清宫造办处珐琅作的御用匠师将铜胎画珐琅的技法移植到瓷胎上而创制的新瓷器品种。珐琅彩瓷本是专为清代宫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种精细彩绘瓷器,部分产品也用于皇帝犒赏有功之臣。

清▪乾隆珐琅彩双环瓶

清▪乾隆黄地珐琅彩开光西洋人物纹绶带耳葫芦瓶

绝版的宫廷艺术品:雍乾珐琅彩瓷器


珐琅彩瓷器是在康熙皇帝的亲自授意下而创造的新品种,因仿制于铜胎画珐琅器,所以珐琅彩又称瓷胎画珐琅。珐琅彩瓷器的制作不同于其它瓷器,先由景德镇御窑厂制作优质素胎,送至皇宫,再由宫廷画师绘画,最后由清宫造办处的珐琅作坊进行二次烧制。

珐琅彩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在康雍乾三朝,是当时极为名贵的宫廷御器,过去俗称“古月轩”瓷器,但至于为什么叫“古月轩”,至今尚无定论。因为它这种尊贵的身份,每次在拍卖会出现,都是众人目光的焦点。

清乾隆蓝料款珐琅彩芦雁图小杯

洋为中用

康熙时期,珐琅彩初创,珐琅彩料来自西洋,俗称洋色,所制瓷器大多为盘、碗、杯、壶等小件器物,且多为色地,即在素胎上以红、黄、蓝、绿等色釉作地,然后彩绘花卉图案。如2002年5月,香港苏富比公司拍卖了一只清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碗,就是以胭脂红为地彩绘康熙时期典型的富贵牡丹花卉图案,花叶筋脉分明,画工严整细腻。此碗口径14.2厘米,底部为双方框“康熙御制”蓝料款。最终以700万港币成交(约合人民币742万元)。

查阅近二十年香港苏富比和香港佳士得的珐琅彩瓷器成交记录,康熙珐琅彩的数量相较于雍乾时期要多,价格从100多万到800多万港币不等,价格稍低的都是较早期拍卖的,近几年的价格大都在七八百万港币左右。

雍正时期的珐琅彩,相比康熙时期,制作工艺和技术都有进步,并且当时已能成功生产国产珐琅料,珐琅料不管从颜色还是品种,比康熙时期都丰富很多。所用素胎依然是景德镇御窑厂选送精品,有时也直接利用宫中的脱胎填白瓷器,以白地彩绘。彩绘图案也日趋丰富,器内器外,从花鸟竹石到山水人物一应俱全,并配有与画意相应的题诗,成为将诗、书、画相结合的艺术珍品,瓷器风格也更趋优雅。

清雍正珐琅彩题诗过墙梅竹纹盘

雍正皇帝在位虽只有十一年,珐琅彩瓷器存世量相对康乾时期要少得多,但不乏精品。2002年10月香港佳士德拍卖的清雍正珐琅彩题诗过墙梅竹纹盘,口径17.2厘米,双方框“雍正年制”蓝料款,所绘梅竹是典型雍正过墙花纹样,配有题诗“芳蕊经时雪里开”。拍卖时以3252.26万港币成交(约合人民币3447.55万元)。类似的珐琅彩盘,目前已知的仅有两件,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一件,日内瓦的某私人藏家有一件。

乾隆盛世 珐琅异彩

到了乾隆时期,瓷器的绘画题材更加广泛。珐琅彩瓷绘画除继续沿袭雍正时期的风格,还模仿西洋画意,画面人物题材增多。乾隆皇帝才华横溢,兴趣广泛,本就是一大玩家,此时无论瓷器、玉器,还是漆器、木器、景泰蓝等等,都有很大发展。珐琅彩瓷器的制作技术也更臻于完美。

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

2006年11月,著名收藏家张宗宪先生收藏的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在香港由佳士德拍卖公司拍卖,约以1.51亿港元成交。此碗珐琅彩绘杏林春燕图,弱柳扶风,杏花盛开,双燕飞翔其间,一侧行楷御题诗:“玉剪穿花过,霓裳带月归”。造型秀美,白釉温润,底为双方框“乾隆年制”蓝料款。工艺精湛,为乾隆珐琅彩杰作。1985年5月此碗曾在香港苏富比上拍,成交价为110万港币,短短二十年的时间,价格就翻了130多倍。

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

2005年10月香港苏富比拍卖的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高16.5厘米,“乾隆年制”蓝料款,卷草形双耳,肩部饰卷草如意,主题纹饰为锦鸡花石。此器为乾隆皇帝特别烧制的赏玩器,西洋画风和传统水墨相结合,惟妙惟肖,秀丽别致,“新枝含浅绿,晓萼散轻红”二句题诗,更添文人气息,为乾隆珐琅彩精品。在香港拍卖时以1.15亿港币成交(约合人民币1.22亿元)。此件瓷瓶伦敦佳士德曾在1975年拍卖过,当时的成交价1.6万英镑,30年的时间,价格增长了515倍。这样高的回报率,其他投资项目恐怕永远都无法做到。

清乾隆“古月轩”珐琅彩内佛手果子外花石纹题诗碗

2003年10月香港苏富比拍卖的清乾隆“古月轩”珐琅彩内佛手果子外花石纹题诗碗,“乾隆年制”蓝料款,碗心绘佛手果子纹,碗外壁绘花石纹,并配有“迎风似逐歌声起 宿雨那经舞袖垂”题诗。在香港拍卖时以2918.24万港币成交(约合人民币3093.33万元)。

投资空间巨大

雍正和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瓷器,每于题诗的引首、句后有朱文和白文的胭脂水或抹红印章,印面文字通常和图案、题诗内容相配合,文人气息很浓,往往能拍出高价。从近二十年的成交记录看,雍正珐琅彩的成交额从几百万到几千万不等,尚无过亿,其实雍正时期珐琅彩最为珍贵,但传世量非常少,而且大多都收藏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院。近两年乾隆珐琅彩频频走高,已有两件过亿,而且这两件都是以前曾经拍卖过的,近十年的成交额也一般都在千万以上,中国艺术品市场投资空间的巨大,可想而知。

珐琅彩瓷器从诞生、发展到渐渐衰落,只有百余年的时间,为清代宫廷垄断,专供皇帝、妃嫔玩赏和宗教、祭祀的供器之用,其制作风格和画意也是完全秉承统治者的旨意,其中不乏皇帝本人的亲自指点,因此更显得弥足珍贵。

纵观近二十年的中国古代艺术品拍卖市场,瓷器价格节节攀升,屡创新高,而珐琅彩的高贵出身,意味着珐琅彩流传到民间的数量非常有限,但是漫长中国的沧桑历史,也让很多不可能的事充满变数。如果能收藏一件确切无误的雍乾珐琅彩瓷器,等于在玩一场有十足胜算的游戏。

唐代鲁山花釉瓷精品欣赏


唐代 鲁山花釉瓷腰鼓 长58.9cm

唐代 鲁山花釉瓷双系罐 高19.9cm唐代 鲁山花釉瓷双系注子 高27.1cm

唐代 鲁山黑釉蓝斑壶 高15.6cm

唐代 鲁山花釉瓷盘

唐代 鲁山花釉瓷罐

唐代南卓《羯鼓录》中描述羯鼓(唐代拍鼓),有“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一语,可见鲁山花瓷做成的羯鼓,在唐代负有盛名。 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鲁山段店村窑址发现了花釉腰鼓碎片,从而证实了“鲁山花釉瓷”之说,说明唐代鲁山窑是花瓷的主要产地。田野考古还发现,河南郏县等地也生产同类花瓷,北方其他窑口,比如邢窑,也偶有出现。 根据考古发掘情况来看,鲁山窑创烧于唐代而终于元代。宋金时期,窑场扩大,除了烧制黑釉瓷器之外,也大量烧制磁州窑风格的瓷器,甚至还发现了汝窑系青瓷。可见鲁山窑是一个品种繁多、可以烧制高档瓷器的著名窑场。鲁山花瓷存世量不多,但艺术成就很高,油彩泼墨般的装饰效果,豪气奔放、气贯长虹,对后世陶瓷装饰艺术影响巨大,是一个需要特别介绍的品种。 鲁山花釉瓷中,拍鼓最为著名,完整器罕见,目前北京故宫博物院有一件完整的传世品。其他器型以罐、壶居多,间以少量盘碗。

唐代 鲁山花釉瓷罐唐山 鲁山花釉双系花口壶

唐代 鲁山花釉瓷四系罐

唐代 鲁山花釉瓷双系壶

唐代 鲁山花釉瓷盂

唐代 鲁山花釉瓷龙柄龙流三口壶

唐代 鲁山花釉双系罐

古代瓷器:清代宫廷瓷器中的巅峰——雍正瓷


清雍正菊瓣盘大英博物馆馆藏

历史上的雍正皇帝,除开勤勉政事以外,其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审美趣味也令人称赞。事实上,不仅仅是康雍乾三代,纵观整个清朝,雍正的品味也是能脱颖而出的。尤其是雍正时期的瓷器,简直堪称屹立于审美巅峰的奇迹。纵向比可能没什么感觉,我们可以将其与西方的艺术设计思潮变革期所产生的器皿外形风格进行简要的对比。

在西方,摆脱巴洛克洛可可这种繁复缀余风格的标志是工艺美术运动,该运动兴起于19世纪下半叶;而以包豪斯思潮为代表的现代功能主义风格则兴起于20世纪初期,我们现代的主流审美正是沿袭于此。雍正时期的瓷器以精细著称于世,单色釉高贵彩瓷风雅,此种审美趣味与工艺美术运动和包豪斯思潮十分之类似。不过,雍正皇帝生活于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远早于西方的艺术审美革命思潮。

雍正瓷器的釉色

雍正皇帝性格严谨有序,审美趣味极高,据说素雅高贵的单色釉正是他最喜欢的瓷器品类。雍正年间的单色釉瓷器颜色较之康熙时期更加精致和柔美,暗纹的绘制也更加的轻巧纤细,且注意构黄釉和青釉。红釉是在康熙时期进行改制烧至巅峰的品类、黄釉和蓝釉则可能更接近于雍正自身的审美趣味。

清雍正胭脂红釉盘故宫博物院馆藏

清雍正淡黄釉梅瓶大英博物馆馆藏

清雍正窑变釉双螭耳尊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清雍正时期彩瓷通常包括了五彩、粉彩和斗彩等传统彩瓷,而我们如今看到的珐琅彩一类在当时则被称为洋彩。不过在雍正时期,五彩并不流行,而粉彩倒是十分鼎盛。同时雍正时期的珐琅彩也十分有名,不过时至今日已存世不多。在雍正时期的彩瓷并未没落,而是在雍正精益求精的性格中蓬勃发展起来。相比于简洁素淡的单色釉,在富丽堂皇的粉彩瓷器上雍正皇帝自身的特征就更加明显。不同于其他时期的绚烂和堆砌,雍正时期的彩瓷梅瓶、软棒槌瓶、赏瓶、葫芦瓶、天球瓶、橄榄瓶、弦纹瓶、云耳瓶、观音瓶等等。无论是瓷瓶、瓷碗还是壶、樽、罐乃至文房用具等,均是器态优美秀巧玲珑。

清雍正粉彩抱月瓶大英博物馆馆藏

清雍正粉彩葫芦瓶大英博物馆馆藏

这些瓷器大多古而有之,但独有雍正时期的瓷器,器形往往胎薄体轻,整体隽秀尔雅、小巧玲珑。这些瓷器形体比例协调观感柔和,被称为曲线美。雍正瓷器的外观线条美到什么程度呢?有人这样形容雍正时期的瓷器器形增一分则拙,减一分则陋。并且,雍正时期的瓷器器形通常都富于规律性和韵律感,具有几何形态的审美趣味。例如流行于雍正时期的折腰碗、菊瓣盘等,都非常符合现代的美学构成规律。此中趣味与我们如今的现代主义审美不谋而合。

雍正瓷器的纹饰

纹饰主要是指彩瓷上的瓷面装饰。雍正时期的瓷面装饰以绘画为主流,兼之以刻、印、划、堆塑和镂雕等工艺。受到没骨画法的影响,当时的瓷面竹木题字等。

清康熙青花瓷盘大英博物馆馆藏

清雍正青花瓷盘大英博物馆馆藏

在纹饰的主题选择上,雍正瓷器似乎格外青睐花卉,牡丹、桃花、海棠、菊花、虞美人等均有入画。同时,盘、碗的纹饰由内延伸至外侧的过墙龙式纹样也在雍正时期兴起。而在康熙年间兴起的虞美人纹样和皮球花纹样,也在雍正手下达到了巅峰状态。据说,当时的督陶官唐英十分仰慕项羽,并对项羽和虞姬的故事十分敬佩,因此而偏爱虞美人花。曾有文学家考证,在景德镇御窑厂所在的珠山上,清代曾遍植虞美人花。因此在雍正年间的瓷器上,虞美人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纹样主题。

清雍正虞美人过墙龙瓷碗大英博物馆馆藏

当然,无论是什么纹样,真正让雍正时期瓷器在众多瓷器中脱颖而出的还是绘制纹样的手法和技巧。素雅浅淡的纹样颜色,错落有致的瓷面构图,纤细柔美的笔触线条,都使得雍正瓷器成为清代宫廷瓷器中的审美巅峰。

清代“炉钧釉”器物欣赏


清代“炉钧釉”器物欣赏

清雍正炉钧釉双鳅耳炉

清雍正炉钧釉铺首耳壶

清雍正炉钧釉水丞

清雍正炉钧釉棕式瓶

大清雍正炉钧釉茶壶

雍正款炉钧釉菱花式三足花盆托

清 炉钧釉九芝如意

清代炉钧釉随形笔

清炉钧釉四方水丞

乾隆款炉钧釉双耳三足炉

清乾隆炉钧釉直口瓶

清嘉庆 炉钧釉墩式碗

清同治炉钧釉大盘

民国炉钧釉方盆

文革时期紫砂胎炉钧釉器

清乾隆宜兴紫砂胎炉钧釉茶壶

清乾隆宜兴紫砂胎炉钧釉茶壶

炉钧釉创于清雍正年间,盛行于雍正,乾隆二朝,因低温炉内烧成仿宋钧釉而得知其名。

《南窑笔记》说:“炉钧一种,乃炉中所烧,颜色流淌中有红点者为佳,青点次之。”《景德镇陶录》亦载,“炉钧釉,色如东窑、宜兴挂釉之间,而花纹流淌变化过之。”

炉钧釉原本便是仿钧釉器,但没有钧釉色彩那种浓烈的大开大合,而是如小泉柳溪一般,细腻缠绵!炉钧色调丰富,几乎月白、葱翠、钧红、朱砂红等诸色皆备。由于使用了熔块釉,所以光泽性强,外表华美、艳丽。

又据清代阮葵生《茶余客话》云:“近时宜兴砂壶复加饶州之鎏(饶州即景德镇旧称),光彩射人却失去本来面目”,文中所指即炉钧釉。阮葵生,字安莆,又字宝成,号唐山,又作吾山,江苏山阳人(今淮安),乾隆十七年壬申举人,官至刑部右侍郎,著有《七录斋集》。

根据阮葵生生活及成书年代可知,宜兴炉钧釉装饰紫砂茶壶在乾隆朝已有记载,但实际时间可能会更早。

仿钧窑紫红斑所作的低温颜色釉。有“素炉均釉”与“浑炉均釉”两种。素炉均釉面呈蓝绿相间的麻点纹,在素坯上底喷翡翠(以氧化铜着色的粉彩颜料),面喷广翠(以氧化钴着色的粉彩颜料)。浑炉均釉面呈红绿相间的麻点纹(红釉以胶体金着色)。800℃左右烧成。以清雍正、乾隆时期景德镇制品最精。 釉中含有粉剂,故而釉厚不透明。釉面均开细小纹片,其结晶呈色多种,深浅不一,有红,兰,紫,绿,月白等色(如同有铅器表面的反射光泽)并熔于一体。在器物釉面上形成长短不一的垂流条纹,有的弯曲,有的垂直,还有的似山岚云气与斑点交混在一起,布满器身。如同五彩缤纷的孔雀尾羽一样,整齐美丽。釉中的红色并不太艳,红中泛紫,犹如刚成熟的高粱穗色。兰釉则如水波状,雍正年间的炉均釉基本上都保持这一特征。

磁州窑各时期陶瓷精品欣赏〈一〉


白釉黑剔划白折枝喇叭花叶形枕北宋长30.7厘米宽28厘米后高22.3厘米前高7.5厘米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收藏

枕面为叶形,前端翘起,墩座为规整的五边形。青灰胎。枕面采用剔黑留白划花技法,在黑色地子上剔出并划出三朵大叶喇叭花,黑地白花中黑色深沉,白花鲜明,黑白色彩对比强烈,突出了主题花纹。

黑釉长腹白唇注壶北宋早期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私人收藏白沙唇口长颈长腹矮圈足

白地外壁剔花花口大碗北宋口径21厘米底径9.5厘米高9.2厘米私人收藏

圆唇,荷口,深腹略呈瓜棱形,腹壁稍内曲,圈足。白釉,半木光。裹足支烧。青灰胎。白釉剔花。外壁剔刻缠枝牡丹纹。剔刻技法娴熟、古拙。

白地刻花牡丹纹大腕北宋口径25.5厘米底经6.7厘米高7.7厘米私人收藏

唇口,浅腹,腹壁斜内曲,圈足。白釉泛青灰,光润,施釉不到底。青灰胎,胎质细腻。白釉剔花。内壁剔刻缠枝牡丹花纹,一花头六叶。剔花技法娴熟、古朴。

白釉划曲带波涛纹深腹钵北宋口径14.4厘米足径7.4厘米腹径18.2厘米高16.4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尖唇,敛口,鼓腹下垂,最大腹径下移,腹变浅,高圈足外撇。白釉泛青灰,光亮,施釉不到底。灰褐胎,细腻,坚致。白釉划花。颈下划曲带纹,腹部划连续波涛纹,蓖纹地。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白地黑剔花缠枝牡丹纹矮腹瓶北宋口径6.3厘米底径16厘米腹径20厘米高19.3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盘口近平,直颈微束,颈较长,斜折肩,扁腹,隐圈足。过烧而使釉面起泡。黑剔花。白釉泛青灰,有许多酱色铁锈斑,较光亮。裹足刮釉。胎色深灰,坚致。黑彩呈酱棕色,由于彩料的配制原因和过烧而严重晕散。缠枝牡丹纹,肩、腹部各四朵花,花头相对排列。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黑釉仿定酱斑盏北宋口径12.6厘米足径3.8厘米高5.5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卷沿,双曲腹,上腹微内曲,下腹微外鼓,矮圈足,挖足很浅。黑釉酱彩斑,外壁为棕红色酱釉,内壁漆黑光亮,布满酱色彩斑。袖色温润,光亮。裹足刮釉支烧。浅灰胎,细密,坚致。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黑釉仿定玳瑁盏北宋口径12.7厘米足径3.8厘米高5.1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口沿稍卷,双曲腹,上腹微内曲,下腹微外鼓,内底有一小平面,矮圈足,挖足很浅。黑釉酱彩。黑酱色釉,盏内为玳瑁纹,盏外黑釉泛灰,釉色极莹润。裹足支烧。白胎,细密,坚致。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黑釉仿定兔毫盏北宋末期口径13.6厘米足径4.4厘米高5.4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方唇,侈口,斜壁微曲,矮圈足,近似假圈足。釉色漆黑光亮,有小棕眼,施半釉,釉极厚,有垂釉。露胎部施棕褐色护胎釉。棕黄胎,较粗。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

黑釉茶盏金代口径15厘米底径4厘米高4.8厘米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黑釉玳瑁斑双耳罐北宋末期口径16.8厘米足径12.5厘米高24.4厘米

直口,凸唇,短颈,三棱形双系,长腹微鼓,矮圈足。黑釉上带玳瑁斑,下腹无釉,外施半釉。下腹部有灰黑色落砂。胎色青灰,坚致。

左:白仿定折腹花口盘宋末期口径13.2厘米足径5.4厘米高5.8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尖唇,折腹,上腹内曲,直圈足。白釉泛青灰尖唇,有长条状开片,晶莹光亮。裹足刮釉。白胎,细密,坚致,有少量杂质和极少的气孔。六曲花瓣口,上腹有瓜棱。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右:白仿定敞口高足碗北宋末期至金代前期口径19.2厘米足径6.2厘米高8.7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尖唇,侈口,口下有一棱,腹微曲,高圈足近直。三角形支钉支烧。白釉呈灰褐色,有黄色铁锈斑,木光,施满釉。褐灰胎,细密,坚致。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白釉仿定高足碗北宋末期口径11.6厘米足径4.8厘米高5.4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尖唇,折沿下斜,浅曲腹,高圈足稍外撇。白釉呈精褐色,有稀疏开片,光润。浅灰胎,稍粗。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白釉仿定小盒北宋末期至金代前期口径10.8厘米腹径12.4厘米底径10厘米高10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筒形,尖唇,子口内倾,腹壁斜直,上粗下细,平底。近口部有一圆饼形乳钉。白釉泛青,有大块开片,晶莹温润,子口、底及内部无釉。内外底部均残留三角形支钉痕(套烧)。器物因升火过快而炸裂。浅灰胎。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白釉仿定筒形盒北宋末期至金代前期口径15.4厘米腹径17.5厘米高16.9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竖长的筒形,长子母口内倾,深腹稍外鼓,近底部有一短短的斜折,大平底。近口部有一附加圆形乳钉,大约是与盒盖对应的标志。白釉略呈青灰色,有长条状开片,晶莹光亮,子口和底无釉。浅灰胎,细密,坚致。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仿紫定碗宋中期口径14厘米足径5.6厘米高7.5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尖唇,敞口,斜直壁,下腹圆折,高圈足稍内敛,内底有一平面。有四枚乳钉状支钉痕。内白釉外酱紫色釉:白釉泛青灰,光亮;酱紫色釉,光亮可鉴人。裹足刮釉支烧。口沿芒口,胎白,细密,坚致。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白釉直领瓜棱罐北宋口径11.2厘米足径7.6厘米腹径14.8厘米高13.4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尖唇,侈口,长直领,球形腹,玉环足稍外撇。卵白色釉,光洁,施釉至下腹。灰胎,细腻,坚致。瓜棱较深。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白釉素面大盆北宋盆径37.8厘米底径23.8厘米高12.8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圆唇,平折沿,双折腹,在腹中部和下部各有一折,隐圈足。内底有五枚较大的三角形支钉痕。白釉稍泛黄,布满小块开片,半木光,盆外施半釉。灰黄胎,较粗。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珍珠地元宝形枕北宋早期长22.4厘米宽10厘米高9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枕面曲凹,平底,四侧壁均斜收,侧壁及面、底相接处均以泥条加固,有划纹接痕,每面用一片接成。珍珠地划花。白釉泛青绿,釉厚处呈青色,有细碎开片,釉极晶莹光润。灰色胎,坚致。枕面划卷草纹,两侧壁划半圆形大叶纹,空白处饰珍珠地纹,两端划大叶纹,划纹内填黑褐色彩料,仅上半部填彩。1987年磁县观合窑遗址发掘出土。

白釉珍珠地划大叶纹束腰形枕北宋长22厘米宽12厘米高11.9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两枕端为正方形,其余枕侧壁均内曲,稍缓,边部圆折。珍珠地划花。釉色光润。黄灰胎。枕面和枕端分别装饰卷云纹和缠枝大叶纹。珍珠地划纹内填黑褐色彩料。

珍珠地划折枝牡丹纹卧虎枕北宋长25厘米宽15.4厘米高11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卧虎形枕,一虎伏卧,虎头左向扭,两前爪放于领下,双目圆瞪,嘴微张,背部驮一长方形枕面,长尾盘于后腿旁。模制。釉色粉白,木光。黄褐胎。珍珠地划花,枕面内划大朵折枝牡丹花,珍珠地划纹内填红褐色彩料。造型生动,神态逼真,划花流畅自如。

白釉珍珠地划三栏十字大叶纹叶形枕北宋长30.2厘米宽27.5厘米前高7.5厘米后高17.5厘米

枕面为叶形,前端翘起,墩座稍小,为规整的五边形。珍珠地划花,釉色粉白,光润。棕褐胎。花纹分四层,第一层为卷草纹,第二层为钱纹,第三层为斜十字大叶纹,第四层为卷草纹。珍珠地划纹内填粉红色彩料。造型端庄,花纹规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私人收藏。

黑釉喇叭口短流球腹注壶北宋口径8.3厘米底径7.5厘米高22.3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肿唇,喇叭口,长束颈,短流,泥条柄,肩部有一周凸棱,圆球腹,圈足外撇。黑釉不到底,釉光亮。灰褐胎。造型端庄、雅致。

白釉剔半圆大叶纹豆形枕北宋长19厘米宽16.5厘米后高9厘米前高7.8厘米私人收藏

椭圆形,前端翘起,枕面与枕侧壁圆角相接。白釉剔花,釉色光润。青灰胎。枕面花纹分三层,上层剔相对大叶,中层隔曲带纹,下层剔半圆大叶纹。花纹规整、古朴。

白釉素面委角形枕北宋长25厘米宽19.5厘米后高9.5厘米前高11.5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委角形,两端稍翘起,枕面与枕侧壁圆角相接,侧壁近垂直,四角内曲成委。白釉光润。黄灰胎。

白釉书“风吹前园竹”诗文豆形枕金代长26厘米宽11.5厘米后高11.5厘米前高9厘米私人收藏

椭圆形,两端稍翘起,枕面与枕侧壁圆角相接,侧壁近垂直。白釉褐彩,釉色光润。黄灰胎。枕面褐彩书写“风吹前园竹,雨洒后亭花”。字体秀丽潇洒。

白釉书“子孝妻贤”诗文豆形枕金代长25厘米宽19.5厘米后高9.5厘米前高11.5厘米私人收藏

椭圆形,两端稍翘起,枕面与枕侧壁圆角相接,侧壁近垂直。白釉褐彩,釉色光润。黄灰胎。枕面褐彩书写“父母无忧因子孝,夫无横祸为妻贤”。字体工整,遒劲有力。

白釉书“见贤思齐”文豆形枕北宋末年长30厘米宽22.8厘米后高11.5厘米前高9.5厘米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私人收藏

椭圆形,两端稍翘起,枕面与枕侧壁圆角相接,侧壁近垂直。白釉褐彩,釉色光润。黄灰胎。枕面中央褐彩书写“见贤思齐”四字,两侧分别书写“山花插宝髻,石竹绣衣裳”。字体挺拔,遒劲有力。

白釉书“树白梅交粉”诗文豆形枕金代长26.1厘米宽18.5厘米后高11.9厘米前高9.2厘米私人收藏

椭圆形,两端稍翘起,枕面与枕侧壁圆角相接,侧壁近垂直。白釉渴彩,釉色光润。黄灰胎。枕面揭彩书写“树白梅交粉,云低雁失行;只将天一色,可共月交光”。字体娟秀、优美。

白地划曲带大叶纹筒形罐北宋末期至金代前期口径15.4厘米底径11.1厘米高13.7厘米 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方唇,侈口,内部有一凸台,成子母口形,直壁稍敞,深腹,下腹部斜折,平底。划花。直白釉稍泛灰,光润,施满釉。灰白胎,较细。口沿下有一周乳钉纹,中层为曲带纹,下腹一周为连续大叶纹,均加蓖纹地。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红褐釉喇叭口小瓶东魏口径7.6厘米底径5.8厘米高17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唇口外卷,束颈,丰肩,上腹鼓,下腹斜内收,饼足。红褐釉,施釉不均匀,光润。褐色胎。造型丰满,典雅,是东魏时期的典型器物。磁县东陈村尧赵氏墓出土。

红褐釉双系盘口壶东魏口径4.5厘米底径4.5厘米高15.5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圆唇,盘口,束颈,圆肩,瘦长腹,下腹内收,平底,肩部贴两个系,柄残。红褐釉,施釉不均匀,光润。褐色胎。造型修长,秀美。磁县东陈村尧赵氏墓出土。

酱釉丰肩四系罐东魏口径9厘米底径7.8厘米高14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敛口,沿面略凹,丰肩,瘦长腹,平底,肩部安塑四系。满酱褐釉,上浓下淡,光润。土黄色胎。造型丰满,典雅,是东魏时期的典型器物。磁县东陈村尧赵氏墓出土。

酱釉丰肩四系罐东魏口径8.7厘米底径7.6厘米高13.5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敛口,沿面略凹,丰肩,瘦长腹,平底,肩部安塑四系。满酱褐釉,上浓下淡,光润。土黄色胎。造型丰满,典雅,是东魏时期的典型器物。磁县东陈村尧赵氏墓出生。

青釉四系堆莲纹盖罐东魏口径10.5厘米底径10厘米高25.5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直口,短颈,溜肩,鼓腹,平底,肩部贴四个桥形系,腹中部刻外翘覆莲瓣,盖上堆塑双层仰莲瓣。青黄釉,细腻,光润,开片,施釉不到底。灰白胎。磁县大冢营村茹茹邻和公主墓出土。

青釉深腹碗东魏口径8.9厘米底径3.6厘米高7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尖唇,深腹,直壁,实足。青黄釉,细腻,光润,开片,施釉不到底。近底微露青白细胎。磁县东陈村尧赵氏墓出土。

青釉蜡烛台盆北齐盘径20厘米底径11.5厘米高11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大盘正中有一粗管,出土时尚存残蜡,盘下有大圈足。满青釉,杂质多,开片。红褐胎。磁县东槐树村高润墓出土。

青瓷龙柄凤首壶北齐口径11厘米底径12.8厘米高46.1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盘口,细长束颈,圆肩,鼓腹,下腹斜内收,平底。细长颈装饰三道深弦纹,双泥条长柄,柄端捏塑龙头衔盘口,与柄相对的肩部塑昂首凤,肩部安四个桥形方纽。青黄釉,光润。胎较白,坚硬。造型挺拔、大气。磁县东槐树村高润墓出土。

青釉大罐北齐口径10.5厘米底径12.6厘米高25.5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唇口外翻,束颈,丰肩,鼓腹,下腹斜内收,平底。青黄釉,施釉不均匀,光润。红褐胎。造型端庄、丰满、大气。磁县东槐树村高润墓出土。

青釉三环足大盘北齐盘径29厘米高9厘米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收藏

圆唇,敞口,浅直壁腹,稍内斜,曲平底外凸,三个环足。青黄釉,施釉均匀,细腻,光润,底部不施釉。灰白胎。器形形少见。1985年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羊角铺砖厂出土。

青釉四系盖罐隋口径6.5厘米底径7.2厘米高17.5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直口,短颈,丰肩,鼓腹,下腹斜内收,饼足,肩部贴四个双泥条系,腹中部有凸棱一周,圆弧形盖,中央安圆平纽。青绿釉,细腻,光润,开片,施釉不到底。青灰胎。

青釉兽面扁壶隋口径3.9厘米底径5.6厘米高11.4厘米河北省邯郸市博物馆收藏

圆唇,直口,短颈,溜肩,扁腹,饼足。肩部通双系孔,腹部连珠纹开光内贴塑兽面纹。面目狰狞、凶猛。青绿釉,施釉均匀,细腻,光润,开片,底部不施釉。灰白胎。

绿彩执壶唐代口径7厘米底径6.8厘米高14.9厘米河北省邯郸市博物馆收藏

圆唇外撇,直颈,溜肩,腹部微鼓,下腹斜内收,饼足外撇。肩颈部安双泥条柄,肩部安小嘴。白地洒绿彩,流淌自然,细腻,光润,满釉。河北省邯郸市砖场出土。

棕黄釉划团花纹行炉五代至北宋早期口径13厘米边径21.3厘米足径11.2厘米高16.3厘米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宽平沿,扁直腹,大喇叭形足。棕黄釉,有小开片,光润,外部施釉至底足,腹内施釉仅及口部。灰白胎,细密,坚致。划花,沿面上划云头状团花,腹部划半圆形团花。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棕黄釉珍珠地划花行炉五代末至北宋早期口径12.8厘米边径21.2厘米残高9.2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宽平沿,扁直腹,大喇叭形足。棕黄釉,釉色不均匀,温润透明。灰白胎,细密,坚致。珍珠地划花,沿面上划缠枝卷草纹,腹部划半圆形团花。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黑釉白唇行炉五代末至北宋早期口径12.8厘米边径21.2厘米足径10.6厘米高15.6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尖唇,直口,宽平沿,宽扁腹,腹壁内倾,喇叭形足。黑釉白边,黑褐色釉,转折处呈酱红色(紫边)。沿边部施一道白釉。灰白胎,细腻,坚致。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白地剔花莲瓣纹行炉北宋高8.9厘米口径11.6厘米底径6.3厘米河北省邯郸市博物馆收藏

尖唇,直口,宽平沿稍下曲,宽扁腹,腹壁稍内倾,喇叭形足,足沿上卷。土黄胎。施白化妆土,上透明釉,施釉不到底,釉光莹润。白地剔花,沿面剔莲瓣,喇叭形足中部有一圆箍。

白地剔花高喇叭足行炉金代口径5.6厘米边径17.2厘米内径8.2厘米底经10厘米高19.2厘米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釉素面炉北宋口径4厘米边径12.7厘米足径7.6厘米高14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圆唇,直口,宽曲沿下卷,长腹,腹壁内曲,束腰台喇叭形足。直白釉泛灰青,有长条状开片,光洁,施釉近底。浅灰胎,细腻,坚致。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白釉绿彩斑小灯三件五代末至北宋早期灯沿有绿彩斑片,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釉褐彩梅花点纹小行炉北宋外径10厘米底径3.5厘米高4.3厘米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收藏。

平沿下斜,宽沿扁腹,较浅,腹壁稍内倾,矮实足,底部稍内凹。白釉酱彩,白釉泛青灰色,半木光,施满釉。褐黑酱彩,沿面饰六点梅花点纹。褐色胎,坚致。1958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白釉褐彩梅花点纹双耳小罐北宋

小口直领,双带耳,鼓腹,下腹急收,矮圈足。腹部有褐彩梅花点纹。1958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白釉褐彩梅花点纹鼓腹罐北宋口径10.2厘米底径6.2厘米高6.7厘米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肿唇,卷沿,束颈,鼓扁腹,下腹收,圈足。白釉,光润,施釉不到底。褐彩,腹部饰五点梅花点纹。下腹露土黄胎。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白釉褐彩梅花点纹扁腹罐北宋口径10.2厘米底径6.2厘米高6.7厘米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收藏

芒口,圆唇,口与腹之间为一周内凹,圆扁腹,圈足。白釉,光润。釉上褐彩,腹部装饰六点梅花五组。青灰胎。器物典雅古朴。1958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黑釉(酱红釉)弦纹梅瓶北宋口径5.2厘米底经14.7厘米高36.8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小盘口,短颈,广肩,瘦长腹,底部较大,隐圈足。棕色酱釉,腹部由拉坯形成凸弦纹,光润,施釉近底。土黄色胎,较较腻。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黑釉麻花双耳葫芦口瓶北宋口径1.8厘米足径4.2厘米高9.3厘米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尖唇,小口内敛,束颈,麻花形双系,长圆形腹,矮圈足。稍残。满身黑釉,光亮可鉴人,施釉不到底,圈足处露粗胎。黄白,细密,坚致。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黑釉麻花双耳葫芦口瓶北宋口径2.5厘米高22.5厘米

1960年磁县观合窑遗址第二次考古发掘出土。现存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时代和造型与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第一期发掘出土的葫芦瓶上图相同,只是此瓶釉色乌黑,这是因蘸釉工艺露出一些胎。

黑轴(芝麻、修轴)麻花双耳葫芦口瓶北宋早期口径2.4厘米足径8厘米高24.8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葫芦形,方唇,敛口,束颈,瘦长腹,颈部有麻花形双系,圈足外撇。釉墨绿发酱色,半木光,施满轴,蘸釉露胎。黄灰胎,坚致。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白釉喇叭口注壶北宋口径14.2厘米足径8.8厘米腹径17.7厘米高30.4厘米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收藏

喇叭形口,长颈,束颈有棱,制法为接口。流残,三棱形柄,圆肩,鼓腹,最大腹颈下移,喇叭形矮圈足。直白色釉,光润,施釉近底足。黄灰胎,坚致。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白釉喇叭口长流注壶北宋口径13.4厘米腹径15.7厘米足径3.8厘米,高28.8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小盘口,喇叭形,长颈,束颈处有棱,长直流微曲,柄残,从根部看为三棱形,折肩,鼓腹,腹壁稍短,喇叭形矮圈足。白釉,木光,施釉近底。胎色不均匀,灰到棕黄色,较粗。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