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斗彩张骞乘槎图碗赏析

清康熙斗彩张骞乘槎图对碗

斗彩“张骞乘槎图”对碗是郎窑专为康熙六十大寿所烧制之贺礼。其造型轻盈优美,胎薄如纸,坚致白皙,釉质温润莹泽,至为可爱,青花幽靓而雅洁,彩料绚丽又清新,画笔生动,娇丽无匹。画中红日远升,仙鹤翱翔,寿山福海之中,张骞斜坐槎上,素冠云履,长须宽袍,双目凝视手中书卷,安详而自得。而槎下波涛翻滚,富具动感,一动一静之衬托令人渐入佳境。槎舟瘿节累累,屈曲之致。槎尾悬挂红彩葫芦,似随风摆动。两碗纹饰高度一致,惟以张骞所系之腰带色彩为别,一红一绿甚为巧妙。正合“贮玉液而自畅,泛银汉以凌虚”之佳境。

此碗所引纹饰之典故为“张骞乘槎”。张骞是西汉的著名外交官,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和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奉汉武帝之命两次出使西域,前后长达十九年之久,行程数万里,历尽艰辛磨难,得使西域各国相继归汉,横贯东西方的丝绸之路由此开辟,促进了汉代经济的发展。“张骞乘槎”是千百年来一段雅俗共赏、耐人玩味的仙话,诸如唐宋诗词、敦煌梵文、元明清戏剧均见引用化裁。杜甫《秋日夔府咏怀》中有“途中非阮籍,槎上似张骞。”之句

自元以降,“张骞乘槎”被广泛使用在各种工艺品的装饰之上,目前所知最早以“张骞乘槎”为工艺品题材是元代著名的冶银工匠朱碧山所制的银槎。至明中后期,犀角雕刻艺术中亦屡屡出现。而其作为瓷器上的纹饰可以追溯到为元代磁州窑彩绘罐,官窑瓷器最早见于成化一朝,上世纪九十年代在珠山御器厂遗址成化地层曾出土青花婴戏图大碗,其内心图案为“乘槎图”,此例一开,后世官民窑瓷器中亦喜此纹饰,以崇祯时期描绘最精,入清以后,则所见甚少。

扩展阅读

康熙青花五彩《十二月花神杯》赏析


农历的二月十二日相传为百花的生日,自古有“花朝节”,又称“花神节”。十二月花卉杯是根据传统花朝节的传说,选取百花中代表农历十二个月份的月令花卉绘制而成。因每只杯上按一年12个月中的每月指代一个花神,也有人称之为“花神杯”。 康熙十二月花卉杯其实是一组酒器,由十二只形似仰钟的小酒杯组成,每一只酒杯上绘制有十二个月份的代表花卉,也即传说中的花神,所以“十二月花卉”杯又可以称为“十二月花神”杯,亦可称十二月令花卉杯,再配以相应的诗句。

十二月花卉杯中的花卉种类依次为水仙、玉兰、桃花、牡丹、石榴、荷花、兰草、桂花、菊花、芙蓉、月季、梅花,代表了从一至十二月花神。 十二月花卉杯有青花五彩和青花两个品种,创始于清康熙时期,寂园叟《陶雅》中提到 :“康熙十二月花卉酒杯,一杯一花,有青花有五彩,质地甚薄,铢两自轻。彩花以有黄色小兔者为最美,菊与荷鸳者为下。昔者十二杯不过数金,所在多有,今则黄兔者一只,已过十笏矣。若欲凑合十二月之花,试戛戛乎其难。青花价值且亦不甚相悬也。” 青花五彩十二月花卉杯胎质坚致细薄,釉色莹润如玉,器型规整精巧,造型大小一致,彩绘一丝不苟。亦是文人文化的深刻反映,洋溢着浓郁文人气息,颇具文韵。构图疏朗清新,花卉、山石与兔、蝶、水禽等小动物安排错落有致,杯上都题写有用青花料书写的一首与之相对应的诗歌,这些诗歌大部分取自于《全唐诗》当中,意蕴古雅、相得益彰。

一月水仙花,题诗为“春风弄玉来清画,夜月凌波上大堤”。

二月玉兰花,题诗为“金英翠萼带春寒,黄色花中有几般”。

三月桃花,题诗为“风花新社燕,时节归春浓”。

四月牡丹,题诗为“晓艳远分金掌露,暮香深惹玉堂春”。

五月石榴,题诗为“露色珠帘映,香风粉壁遮”。

六月荷莲,题诗为“根是泥中玉,心承露下珠”。

七月兰花,题诗为“广殿轻香发,高台远吹吟”。

八月桂花,题诗为“株生无限月,花满自然秋”。

九月菊花,题诗为“千载白衣酒,一生青玄香”。

十月芙蓉花,题诗为“清香和宿雨,佳色出晴烟”。

十一月月季花,题诗为“不随千秋尽,独放一年红”。

十二月梅花,题诗为“素艳雪凝树,清香风满枝”。

古代瓷器:康熙青花五彩《十二月花神杯》赏析


农历的二月十二日相传为百花的生日,自古有花朝节,又称花神节。十二月花卉杯是根据传统花朝节的传说,选取百花中代表农历十二个月份的月令花卉绘制而成。因每只杯上按一年12个月中的每月指代一个花神,也有人称之为花神杯。康熙十二月花卉杯其实是一组酒器,由十二只形似仰钟的小酒杯组成,每一只酒杯上绘制有十二个月份的代表花卉,也即传说中的花神,所以十二月花卉杯又可以称为十二月花神杯,亦可称十二月令花卉杯,再配以相应的诗句。

十二月花卉杯中的花卉种类依次为水仙、玉兰、桃花、牡丹、石榴、荷花、兰草、桂花、菊花、芙蓉、月季、梅花,代表了从一至十二月花神。十二月花卉杯有青花五彩和青花两个品种,创始于清康熙时期,寂园叟《陶雅》中提到:康熙十二月花卉酒杯,一杯一花,有青花有五彩,质地甚薄,铢两自轻。彩花以有黄色小兔者为最美,菊与荷鸳者为下。昔者十二杯不过数金,所在多有,今则黄兔者一只,已过十笏矣。若欲凑合十二月之花,试戛戛乎其难。青花价值且亦不甚相悬也。青花五彩十二月花卉杯胎质坚致细薄,釉色莹润如玉,器型规整精巧,造型大小一致,彩绘一丝不苟。亦是文人文化的深刻反映,洋溢着浓郁文人气息,颇具文韵。构山石与兔、蝶、水禽等小动物安排错落有致,杯上都题写有用青花料书写的一首与之相对应的诗歌,这些诗歌大部分取自于《全唐诗》当中,意蕴古雅、相得益彰。

一月水仙花,题诗为春风弄玉来清画,夜月凌波上大堤。

二月玉兰花,题诗为金英翠萼带春寒,黄色花中有几般。

三月桃花,题诗为风花新社燕,时节归春浓。

四月牡丹,题诗为晓艳远分金掌露,暮香深惹玉堂春。

五月石榴,题诗为露色珠帘映,香风粉壁遮。

六月荷莲,题诗为根是泥中玉,心承露下珠。

七月兰花,题诗为广殿轻香发,高台远吹吟。

八月桂花,题诗为株生无限月,花满自然秋。

宫廷御用瓷——清康熙“十二月花神杯”


康熙对历代的瓷器很有研究十分欣赏,康熙十九年下令景德镇恢复御窑厂,研制新风格的各种瓷器。康熙二十五年景德镇御窑厂为宫廷烧制一套生活用瓷——“十二花卉纹杯”,第一次把“诗、书、画、印”在同一器皿上并用,每只杯上绘一种应时花卉,指代历史上的著名女性,并题上相应的诗句,惯称“十二月花神杯”。康熙皇帝十分喜爱,几次南巡都带在身边,他不仅喜欢花神杯瓷器的工艺更喜欢花卉配唐诗的文化意境。

十二月花神杯 规格:口径6.7厘米,足径2.8厘米,高4.9厘米

“十二月花卉纹杯”12件为一套,其外形特点为:撇口、深腹、浅圈足、胎体轻薄、器型精巧绝伦,造型规整优美,胎质乳白、器薄如纸、晶莹剔透;其外壁分别用一年十二个月中不同的花卉来装饰,并配以相应的诗句。康熙十二花卉杯上的花卉以水仙花开始,然后以此为迎春花、桃花、牡丹花、石榴花、荷花、兰花、桂花、菊花、芙蓉花、月季花和梅花,一杯一花,腹壁一面绘画,另一面题诗,诗句出自唐诗。每只杯上绘一种应时花卉,指代历史上的著名女性,并题上相应的诗句,惯称“十二月花神杯”。

花神杯诗词

一月水仙花:春风弄玉来清书,夜月凌波上大堤。

二月迎春花:金英翠萼带春寒,黄色花中有几般。

三月桃花:风花新社燕,时节旧春浓。

四月牡丹:晓艳远分金掌露,暮香深惹玉堂风。

五月石榴:露色珠帘映,香风粉壁遮。

六月荷花:根是泥中玉,心承露下珠。

七月兰花:广殿轻香发,高台远吹吟。

八月桂花:枝生无限月,花满自然秋。

九月菊花:千载白衣酒,一生青女香。

十月芙蓉花:清香和宿雨,佳色出晴烟。

十一月月季花:不随千种尽,独放一年红。

十二月梅花:素艳雪凝树,清香风满枝。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该时期的诗词把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等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唐诗在历朝历代无不深受推崇。康熙四十四年(1705)三月,彭定求、沈三曾、中讷等十人奉敕编纂《全唐诗》,以明朝胡震亨的《唐音统签》、清初季振宜的《唐诗》两书为底本增订而成,共收集二千二百余人的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唐诗,成为史无前例的唐诗全集。在康熙花神杯所用十二首咏花诗词全部引用《全唐诗》或同时期的诗词。

唐三彩蒜头瓶赏析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唐三彩就是这一时期产生的一种彩陶工艺品,它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想来,中国的唐三彩也有着千年的历史了,其从产生到发展,很多人误认为唐三彩与定窑白瓷、龙泉哥窑青瓷等都属于瓷器的一种,其实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与大部分陶器不同的是唐三彩在陶器表面上釉。

其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于洛阳,亦有“洛阳唐三彩”之称。在其形成的1300多年的历史中,它吸取了国画、雕塑等传统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它是汉族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是中国古代陶器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唐三彩蒜头瓶

此瓶高33.8cm,仿自汉代青铜蒜头壶,长颈,削肩,圆腹,圈足,瓶口似蒜头。瓶周身施以蓝釉色,造型同于常规又加以特色,其蒜头饰有橘色兽耳,颈部用长方形条棱拼接,条棱向内凹陷,表面亦有雕刻,其肩更是别出心裁,三头牛首呈三角鼎立之势,橘色与墨绿刻画的牛角长而锋利,与蒜头上兽首处于同等方向,为此瓶增添一抹雄壮之势!

瓶身三面开光,开光处圆环上粗下细,其所绘之景大同小异,皆以橘色、草绿、白色和蓝色上彩,据悉,唐三彩最瑰丽色彩莫过于黄、褐、绿,而此唐三彩蒜头瓶,褐色极少,显得釉色更加耀眼明艳,观看此瓶,可以看到一位有着婀娜身姿的仕女正提裙迈步而出,在橘之釉色的勾勒下,更显姿容无双。在其身体两旁,蜿蜒的卷草纹盘旋而上,而釉色如楚河汉界般分为鲜明的蓝色和绿色,再加上偶尔的白色,更是如在梦境。

可以说唐三彩从另外一个侧面 也反映了唐王朝的政治、文化和生活,它跟唐代诗歌、绘画、建筑其他文化一样,共同形成了唐王朝文化的旋律,但是它又不同于其他的文化艺术,从现代的陶瓷史上认为,唐三彩在唐代陶瓷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因为在唐以前,只有单色釉,到唐代以后,它包容了各种文化,包括许多外来文化,这个时候从绘画、陶 瓷、金银器的制作,形成了一个灿烂文化的特点。

故此,唐三彩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它把中国陶文化的全部潜能、优势都充分展现出来,是中国陶文化经过漫长岁月,所积累的经验与技术、艺术感受与文化底蕴的光辉结晶,是中国的陶瓷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并且在特定的文化大环境和时代氛围中得到升华。唐三彩在国际市场上创下的天价,超过一切原料比它贵得多、年代久远得多和技术复杂得多的中国文物,说明它的价值在1000年后得到世界的高度尊崇与认可,可谓国之瑰宝!

明清瓷器:赏析斗彩团莲纹高足杯


明成化斗彩团莲纹高足杯

高7.2cm,口径6.7cm,足径3.4cm。

杯口微撇,深弧腹,瘦底,下承以中空高足。内、外近口沿处各有青花弦纹一道,近足处有青花弦纹两道。杯外壁斗彩装饰,腹部均匀分布团莲纹四组,间以上下对称的变形花叶纹。足内沿署青花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横排款。

此杯纹饰采用勾勒平涂施彩,色彩均匀,微微凸起,富有写实感,时代特征鲜明。故宫博物院珍藏数件成化斗彩高足杯,制作皆秀美,花鸟纹者。

明成化斗彩的胎质洁白细腻,薄轻透体。其釉色乳白柔和,更能衬托出斗彩的鲜丽清雅。它的色彩丰富,青花呈色幽倩淡雅并有透明感,釉上彩色则有红、黄、绿、紫四大类十几种,彩色配制灵活自如。

毛晓沪品鉴清康熙花卉草虫纹盘


清康熙 花卉草虫纹盘

清康熙 花卉草虫纹盘局部

今年春拍,我在北京一家拍卖公司见到的一件清康熙釉上彩折沿盘。此盘为敞口,浅腹,圈足,通体施白釉,胎质细腻,釉水肥润,盘底中心用青花绘双圈,内书“大清康熙年制”楷书款。它最吸引我的地方是盘中所绘纹饰。根据盘沿上书写的“万寿无疆”四字,我们不难推断出它是为康熙六十年祝寿而作。“万寿无疆”为古时祝愿皇帝长寿之意,《诗经》有“乐只君子,万寿无疆”。陈浏《陶雅》记:“康窑七寸碟四周淡赭锦纹,分嵌‘万寿无疆’篆字,盖六旬庆典所制以赐大小臣工者也。画笔各体皆工,人物、鸟兽、山水,博古乃无一不备,而以花卉草虫为绝生动,且贤于雍窑彩盆也。” 类似盘子在国内外各大博物馆均有收藏,前些年在国内外拍卖会上也出现过,只是图案不同,多为花鸟纹

此盘主体纹饰是一株蚕豆花,整株花卉在盘中呈S形展开,在豆绿色的节径间生长着翠绿色的偶数羽状复叶,在茎叶交汇处绽放出一朵朵萼钟状蝶形花冠。它没有艳丽的色彩,只是在洁白兼有豆绿的花瓣上,跳跃着像眼睛一样美丽的黑色斑点,黑与白之间的鲜明反差,带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无限遐想。习习微风中徭役的蚕豆花,散发出阵阵幽香,一只“花金子”也不期而至,展开双臂准备拥抱这美丽的世界。整幅画面可谓独具匠心,既表现出绘画者所具有的文人雅趣,又是对他儿时嬉戏于田间的回忆。历史上喜爱花卉和昆虫的文人比比皆是,但以蚕豆花和花金子为所画对象者只见此一例。

蚕豆是我国南方最常见的农作物,多种于无人照料的田埂地头,具有极其顽强的生命力。蚕豆与长寿谐音,寓意万寿无疆。豆子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又有子孙满堂之说。我注意到此花主体节节向上,共有四节,硕花累累,再加上面两节花蕾,共六节,既有四世同堂之喻又有六十大寿之意,可谓用心良苦。

“花金子”是儿时我和小伙伴们对蜂鸟蛾的爱称。蜂鸟蛾被称为昆虫世界里的“四不象”。它有些像蝶,具有尖端膨大的触角和收放自然的长长喙管;它又像膜翅目的蜜蜂,在夏秋季节飞舞在百花丛中采食花蜜,并发出清晰可闻的嗡嗡声;它还像南美洲的蜂鸟,夜伏昼出,很少休息,在取食时,和蜂鸟一样,时而在花间急驶,时而在花前盘旋。在动物分类上,蜂鸟蛾属昆虫界里蛾类,为蝶类的同族“近亲”,只不过它属蛾亚目。蜂鸟蛾有很多独特的习性和特征:它与蝶不同,腹部粗壮,飞翔速度快;也与蜂不同,采花不携粉,采蜜不酿蜜,能原地悬空取食;又与鸟不同,盘旋飞翔时既能前进也能后退。我小时候在盛夏时节的庭院中经常可以看见它的身姿,忙碌于百花丛中,现今已经难觅踪影。

拍卖行标注此盘为康熙五彩,通常来说,这应当没错。但我还是发现它与一般意义上的康熙五彩存在明显差异。首先作者的绘画技法十分细腻,以所绘“花金子”为例。在方寸之间,它鳞翅间的斑纹和身体上的绒毛都刻画的丝丝到位,甚至连四只爪尖上的分叉都要用深浅两种黑色点染的栩栩如生,比起当代绘画大师齐白石的草虫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历史上任何一件五彩瓷器都不曾使用过的超写实绘画技法。

其次,绘画所用颜料也与传统五彩存在明显差异。盘中主题纹饰虽然用色不多,但可以看出它们都属于质地极佳的进口“洋彩”。无论是浅色的豆绿还是深色的翠绿都具有良好的透明度。黑色又分亮黑和浅黑两种。亮黑是画珐琅工艺中必备的洋彩料。传统五彩中多使用黑色或矾红勾勒纹饰轮廓线,未曾见有用进口洋彩中的赭石色者。此盘上描绘“花金子”使用的就是赭石料。它与上海博物馆馆藏“雍正画珐琅墨竹纹碗所用颜料如出一辙,亮黑、浅黑加赭石。此外,很少有人注意到,此盘中的花瓣处都点染有“玻璃白”,用以强调花瓣中的黑白对比。这更与传统五彩技法不同。

最后我们再分析一下此盘折沿处的辅助纹饰。先看一下故宫(微博)馆藏康熙五彩麻姑献寿纹盘。它的边沿仅使用深浅两种红色描绘花朵和锦地龟背纹。该盘在此基础上又用珊瑚红料做了进一步的渲染并绘以金边,使其显得更加华贵热烈。它又与盘中沉静淡雅的主题纹饰形成了强烈对照,更突显出此盘的非同凡响。

综上所述,此盘绝对不是人们所说的康熙“五彩”,而是一件极其罕见并具有承前启后创新价值的康熙宫廷瓷胎画珐琅器,俗称珐琅彩。瓷胎为景德镇御窑厂生产,彩绘应为宫廷画师,至少原稿应出自宫廷画师之手。尽管它所用笔墨不多,但是已经可以从中窥见日后雍正画珐琅的踪迹。

明早期景德镇民窑青花碗赏析


以往对景德镇明代青花瓷的研究着重于官窑,对民窑青花的研究不多,尤其是对明代早期的民窑青花更是很少涉及。一是因为人们普遍认为明代早期民窑青花大多制作粗劣,无论在工艺方面还是艺术方面都比官窑逊色得多;二是明代早期民窑青花有纪年的器物很少,缺乏断代的标准器,很难对一时期的青花进行准确的断代。那么,明初民窑青花瓷碗真的如人们观念中的那么粗劣吗?这些通过明初匠人之手塑造的民用之物,到底有着怎样的时代风貌?

近年来,人们对景德镇民窑青花瓷的研究不断深入,但从展览及出版的图书资料来看,人们更多地把目光投向那些具有一定观赏性的瓶、罐、炉等琢器,而对数量庞大的碗、盘、杯等日用类瓷器关注不多。但从景德镇明代早中期民窑制瓷业的两处主要遗址——湖田窑和瑶里窑的发掘调查结果来看,其主要产品是青花和素白瓷碗、盘、杯等日用器,其中尤以各式碗最为常见。

明代早期民窑缺少断代的标准器,并且也不像官窑器那样有严格的规范,作坊、窑厂众多,即使同一窑室内不同窑位之间,产品的外观也不尽相同,本文以江西省博物馆馆藏明代各期景德镇民窑青花碗为例,作些整理和研究,对其作初步的断代。

明早期青花碗给人的整体印象是烧造比较粗糙,精细者不多,胎质较粗较厚,尤其是洪武时期的碗,一般碗底厚重。明早期青花碗多为砂底,常见有乳突或放射状的跳刀痕,挖足浅而粗糙;圈足最常见的造型是内墙陡直,外墙向内斜收,也有两面斜削的;足端或平切,或外足端斜切一刀,或两面斜削呈“鲫鱼背”状,总的来说修足从粗糙向精细发展,足墙由厚向薄发展。宣德时开始出现釉底。碗的造型最常见的为撇口深腹圈足碗,洪武时的碗心内常见叠烧留下的涩圈。

常见纹饰为缠枝莲纹、云气纹、结带绣球纹。一般来说,这些纹饰绘在碗外壁,碗内口沿处绘一道弦纹,碗内壁光素无纹,碗心青花双圈内常书写“福”字或“寿”字,或一梵文。此外还见有鱼纹、蝴蝶纹等。纹饰采用一笔点画的技法,线条流畅、洒脱,粗细变化明显。

釉面多呈灰青色或灰黄色,有细小开片,也见有釉色腴润的卵青色。青花呈色既有灰蓝色甚至灰黑色,也见有较为明亮的蓝色。另外,还有一种外施青釉、内饰青花的产品。

这些分析只是从江西省博物馆的藏品出发,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局限性和片面性。一般来说,无款识无纪年无地层关系的民窑产品的断代很难具体到某一代,就明代民窑青花产品来说,一般只断为明早期、“空白期”、中期、晚期,这样的准确性高,但未免过于笼统。在此,笔者尝试对深藏在江西省博物馆库房内的一批明初青花瓷的具体时代作推断。

云气纹类

明洪武青花云气纹碗(图1) 高4.9厘米,口径13.8厘米,足径4.8厘米。敞口微撇,浅弧腹,矮圈足。底足无釉,挖足浅,足墙两面斜切,足端呈“鲫鱼背”状。碗内光素无纹,碗心有一涩圈。外壁饰云气纹。釉面呈青灰色,青花呈灰黑色。

明洪武—永乐青花云气纹碗(图2) 髙6.5厘米,口径14.3厘米,足径6厘米。撇口,深腹,圈足。底足无釉,圈足为里墙陡直外墙足端向内旋切,胎体厚重,碗底尤其厚实。碗内口沿及碗心各饰一道青花弦纹,碗心有一涩圈。外壁上半部饰两道弦纹和云气纹,用笔随意挥就,龙飞凤舞如书狂草有疾速感,线条粗细变化明显。釉面偏阴黄。青花呈灰青色,浓处呈灰黑色,且有黑褐色斑点。

云气纹为明早期尤其是洪武时期最常见的纹饰之一。洪武时期的云气纹构图随意草率,永乐宣德时期的云气纹构图较前丰满,绘画认真,但画法均为一笔点画。

结带绣球纹类

明洪武—永乐青花结带绣球纹福字碗(图3) 高7厘米,口径14.4厘米。撇口,深腹,圈足。圈足里墙平直,外墙略向内收,底足无釉,有明显的放射状跳刀痕。碗内口沿饰一道弦纹,碗心青花双圈内草书“福”字。外壁上半部饰结带绣球纹及弦纹,绣球纹的画法和布局与云气纹颇有几分相似,近底处装饰一周弦纹,纹饰草率随意。釉面为阴黄色,有用久后自然形成的细开片纹。青花呈灰黑色。

图4 明永乐青花结带绣球纹梵文碗

明永乐青花结带绣球纹梵文碗(图4) 高6.8厘米,口径15.2厘米,足径6.2厘米。撇折口,深腹,圈足,圈足里平直,外墙向内斜收,外足端斜削,圈足内无釉,底部可见明显的放射状跳刀痕。口沿施酱釉,碗心青花双圈内书梵文。碗外壁饰结带绣球纹,绣球状如钱纹,内有方穿。纹饰采用一笔点划,运笔流畅。釉面呈灰黄色,开细小片纹。青花呈灰黑色。

图5 明永乐前后青花结带绣球寿字碗

明永乐青花结带绣球寿字碗(图5) 高6.5厘米,口径14.2厘米,足径6厘米。撇口,弧腹,圈足,挖足不过肩,底足无釉,中心有一乳突。碗心草书一“寿”字,外壁饰结带绣球纹,绣球的画法较独特,为一圆形中间画数条直线,结带在绣球的下端以双线画成连弧线,与常见的结带绣球纹样有别。釉面呈深卵青色,青花为灰蓝色。胎体较洪武时碗胎体要轻。

图6 明永乐前后青花结带绣球寿字碗

明宣德青花结带绣球纹福字碗(图6) 高6.8厘米,口径14.3厘米,足径8厘米。撇口,深腹,圈足,足墙较薄,釉底平坦,有极小的乳丁。内口沿饰一道弦纹,碗心青花双圈内隶书“福”字。外壁饰结带绣球纹与弦纹,绣球状如钱纹并有点饰,结带处饰有花卉纹。釉面呈卵青色,有开片纹。青花呈色靛青。

结带绣球纹在明早期民窑青花器上被大量采用,这种纹饰的出现及流行与当时采用一笔点画的笔法有关,尤其是大量圆弧线的采用,使纹饰有不拘成法、游龙飞凤之势。人们常常将洪武时的结带绣球纹常与云气纹相混淆。永乐结带绣球纹的绣球或为旋转弧线,或为古钱纹形,内壁多光素无纹,口沿多施酱釉,碗心多有文字。宣德结带绣球纹的结带连接处多饰有花卉纹,碗心多隶书“福”字。

缠枝莲纹类

图7 明洪武青花缠枝莲纹福字碗

明洪武青花缠枝莲纹福字碗(图7) 高5.9厘米,口径12.2厘米,足径5厘米。撇口,弧腹,圈足,底足无釉,呈圆窝形,有明显的旋坯痕和乳突。内口沿饰一道弦纹,碗心青花双圈内草书“福”字,外口沿及下腹部分别饰有一道和两道弦纹,弦纹之间以写意手法绘缠枝莲纹,花叶细长,状如卷云,花瓣片较长,花蕾处有较浓重的青花点色。釉面腴润水青,青花明丽。

图8 明永乐青花缠枝莲纹梵文碗

明永乐青花缠枝莲纹梵文碗(图8) 高6.6厘米,口径14.8厘米,足径6厘米。撇口,弧腹,圈足,底足无釉,圈足内墙较直,外墙向内斜削,修胎不精,粘有沙粒。内口沿饰一道弦纹,碗心双圈内饰梵文。外壁绘缠枝莲纹,莲花为旋涡状,花朵之上、左、右三面有点饰的莲瓣状物,枝叶小而稀疏。釉面呈卵青色,青花蓝中略泛灰。

图9 明永乐—宣德青花缠枝莲纹福字碗

明永乐—宣德青花缠枝莲纹福字碗(图9) 高6.8厘米,口径14.7厘米,足径5.7厘米。撇口,深腹,圈足,底足无釉,中心有一小乳突,圈足较矮,内部旋削干净,外壁向内斜削,足端平切。碗内口沿饰一道弦纹,粗细不一,并有断线。碗心青花双圈内草书“福”字,外壁饰缠枝莲纹,花朵有的呈旋涡状,有的呈贝螺状,画法随意不拘一格,枝叶状如飞鸟。釉面呈卵青色,青花呈蓝灰色。胎体较重。

图10 明宣德青花缠枝莲纹福字碗

明宣德青花缠枝莲纹福字碗(图10) 高6厘米,口径12.7厘米,足径4.8厘米。撇口,弧腹,圈足,底足无釉,有乳突。内口沿饰一道弦纹,碗心青花双圈内隶书“福”字,外壁饰缠枝莲纹,状如火焰。釉面肥润呈深卵青色,青花呈蓝中略泛灰色。

图11 明宣德—正统青花缠枝莲纹福字碗

明宣德—正统青花缠枝莲纹福字碗(图11) 高7.4厘米,口径14.7厘米,足径5.9厘米。撇口,深腹,圈足,底面平坦施釉,圈足外壁向内斜收,足端无釉平切,修足干净。内口沿饰两道弦纹,碗心青花双圈内隶书“福”字,字体规范。外壁饰缠枝莲纹,莲花的画法已向写实的方向发展,花形较前清晰传神。釉质肥润,呈卵青色,有细长开片。青花色泽浓郁,深处有黑褐色铁锈斑痕。

洪武时的缠枝莲纹以写意为主,较少有对于花瓣细节的描绘,运笔舒展随意,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永乐、宣德缠枝莲花朵的画法与洪武明显有别,花朵尖圆状如火焰,抑或状如漩涡。一般来说,饰有缠枝莲纹碗的碗心多书写有“福”字,洪武时多草书,永乐时字体较多,至宣德时一般为隶书。

鱼蝶纹类

图12 明洪武青花鱼纹碗

明洪武青花鱼纹碗(图12) 高6厘米,口径14厘米,足径5厘米。撇口,弧腹,圈足,圈足内无釉,圈足里墙较直,外墙足端向内旋切,挖足浅而粗糙,碗内底有一涩圈。碗内口沿与底各有一道弦纹,外壁近口沿处绘有4条神态各异的青花鱼纹,近底足处饰有3道弦纹。釉面白中带青灰色,釉层薄亮,酷似青白釉。青色呈深靛青。胎体尤其底部较厚重。

图13 明永乐—宣德青花鱼纹碗

明永乐—宣德青花鱼纹碗(图13) 高6.4厘米,口径15厘米,足径6.7厘米。撇口,弧腹,圈足,底部刷有一层护胎釉并有釉斑,圈足粘沙,底有小乳突。内口沿饰一道弦纹,碗心青花双圈内绘一条鱼,外壁口沿及底部饰弦纹,腹部绘4条鱼纹,并有暗刻水波纹。釉面呈卵青色,并有开片及许多缩釉点。青花呈靛青色。

图14 明永乐—宣德青花蝴蝶纹碗

明永乐—宣德青花蝴蝶纹碗(图14) 高6.3厘米,口径12厘米,足径4.6厘米。口稍敛,深腹,圈足,底足无釉,呈圆窝形,足壁较厚,乳突明显。内口沿饰二道弦纹,碗心青花双圈内绘一蝴蝶,外口 沿处饰旋纹与连弧纹,弧线内点饰短线条,腹部绘4只蝴蝶,近底足处饰3道弦纹,构图疏简,蝴蝶画得潇洒古朴。釉面白中泛青灰色,布满细小开片。青花灰蓝。

鱼纹与蝴蝶纹也为明早期纹样之一,但远不如上述三种纹饰常见。

外青釉内青花类

图15 明永乐—宣德外青釉内青花福字碗

明永乐—宣德外青釉内青花福字碗(图15) 高6.3厘米,口径15.3厘米,足径5.8厘米。撇口,弧腹,圈足,底足无釉,圈足内墙较直,外墙向内旋切,足端平切,底心有明显的放射状跳刀痕。内口沿饰一道弦纹,碗心青花双圈内草篆“福”字,口沿饰酱釉,外壁饰青釉,内壁釉面呈深卵青色。青花蓝中略泛灰。

图16 明宣德—正统外青釉内青花月华纹碗

图16 明宣德—正统外青釉内青花月华纹碗心

明宣德—正统外青釉内青花月华纹碗(图16) 高7.5厘米,口径14.5厘米,足径5.7厘米。撇口,深腹,圈足,圈足向内斜收较大,挖足已过肩,釉底平坦。内口沿一道弦纹,碗心青花双圈内饰月华纹。碗外壁施青釉,碗内与底部施白釉。

古代瓷器:毛晓沪品鉴清康熙花卉草虫纹盘


清康熙花卉草虫纹盘

清康熙花卉草虫纹盘局部

今年春拍,我在北京一家拍卖公司见到的一件清康熙釉上彩折沿盘。此盘为敞口,浅腹,圈足,通体施白釉,胎质细腻,釉水肥润,盘底中心用青花绘双圈,内书大清康熙年制楷书款。它最吸引我的地方是盘中所绘纹饰。根据盘沿上书写的万寿无疆四字,我们不难推断出它是为康熙六十年祝寿而作。万寿无疆为古时祝愿皇帝长寿之意,《诗经》有乐只君子,万寿无疆。陈浏《陶雅》记:康窑七寸碟四周淡赭锦纹,分嵌万寿无疆篆字,盖六旬庆典所制以赐大小臣工者也。画笔各体皆工,人物、鸟兽、山水,博古乃无一不备,而以花卉草虫为绝生动,且贤于雍窑彩盆也。类似盘子在国内外各大博物馆均有收藏,前些年在国内外拍卖会上也出现过,只是它与蝶不同,腹部粗壮,飞翔速度快;也与蜂不同,采花不携粉,采蜜不酿蜜,能原地悬空取食;又与鸟不同,盘旋飞翔时既能前进也能后退。我小时候在盛夏时节的庭院中经常可以看见它的身姿,忙碌于百花丛中,现今已经难觅踪影。

拍卖行标注此盘为康熙五彩,通常来说,这应当没错。但我还是发现它与一般意义上的康熙五彩存在明显差异。首先作者的绘画技法十分细腻,以所绘花金子为例。在方寸之间,它鳞翅间的斑纹和身体上的绒毛都刻画的丝丝到位,甚至连四只爪尖上的分叉都要用深浅两种黑色点染的栩栩如生,比起当代绘画大师齐白石的草虫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历史上任何一件五彩瓷器都不曾使用过的超写实绘画技法。

其次,绘画所用颜料也与传统五彩存在明显差异。盘中主题纹饰虽然用色不多,但可以看出它们都属于质地极佳的进口洋彩。无论是浅色的豆绿还是深色的翠绿都具有良好的透明度。黑色又分亮黑和浅黑两种。亮黑是画珐琅工艺中必备的洋彩料。传统五彩中多使用黑色或矾红勾勒纹饰轮廓线,未曾见有用进口洋彩中的赭石色者。此盘上描绘花金子使用的就是赭石料。它与上海博物馆馆藏雍正画珐琅墨竹纹碗所用颜料如出一辙,亮黑、浅黑加赭石。此外,很少有人注意到,此盘中的花瓣处都点染有玻璃白,用以强调花瓣中的黑白对比。这更与传统五彩技法不同。

最后我们再分析一下此盘折沿处的辅助纹饰。先看一下故宫(微博)馆藏康熙五彩麻姑献寿纹盘。它的边沿仅使用深浅两种红色描绘花朵和锦地龟背纹。该盘在此基础上又用珊瑚红料做了进一步的渲染并绘以金边,使其显得更加华贵热烈。它又与盘中沉静淡雅的主题纹饰形成了强烈对照,更突显出此盘的非同凡响。

综上所述,此盘绝对不是人们所说的康熙五彩,而是一件极其罕见并具有承前启后创新价值的康熙宫廷瓷胎画珐琅器,俗称珐琅彩。瓷胎为景德镇御窑厂生产,彩绘应为宫廷画师,至少原稿应出自宫廷画师之手。尽管它所用笔墨不多,但是已经可以从中窥见日后雍正画珐琅的踪迹。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