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瓷器的火石红

火石红是瓷器底部鉴别的方法之一,火石红的出现是由于瓷器胎土中含有铁,或者是窑内气氛中铁离子。窑内气氛中铁离子。对瓷器露胎部位的专门称谓。瓷器在烧制过程中,露胎部位由于含铁量较高,烧成后呈现出斑驳状不规则的红色与胎体本身的白色相结合的现象。这种现象多在明代瓷器上出现,是由于胎土淘洗不净、含铁量较多等原因造成的,其颜色恰似被火烧过后的泥土或石头,故称“火石红”。

“火石红”在瓷器鉴别中有人称作“窑红”、“黄溢子”、“黄衣子”或“火石釉”,火石红其表现形态和成因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分为“胎红”、“窑红”、“刷红”和“假红”四种不同的形式。 

火石红种类

一、顺火石红;由瓷器的足部,顺着胎釉的结合处向足端产生浓淡过渡的火石红。顺火石红也叫“胎红”是器物胎体内所含的铁元素在烧成过程中以铁离子状态向器物露胎处富集,在器物冷却过程中未及逃逸而被二次氧化并附着于露胎表面。所以一般“胎红”多表现为“散场效应”即越接近胎釉分界线越浓重,越远则越浅淡,“胎红”又可分为两种现象,一种是存在于无釉胎面的胎红,另一种是空气通过釉面棕眼和粗松的胎内空隙将未逃逸的铁离子二次氧化,从而在釉下出现了火石红现象。

二、倒火石红:紧靠于垫饼处的陶瓷涩胎上火石红浓,向上离之越远越淡。产生原因:胎釉虽然已晾干透,但在装坯时,用的是潮湿的垫饼,坯胎与垫饼靠置的足端不断地吸收垫饼内的水份,紧靠足端处吸收量大,离的越远越少,后在窑内升温的过程中,足端排斥,挥发水分的时间长,离之越远排斥、挥发水分的时间就越短,因此就能够产生倒火石红现象。此现象在元代晚期至明代空白期的陶瓷上较多。

三、阴阳面火石红:古瓷圈足的釉胎结合处,一边有火石红,一边无火石红或一边火石红浓、一边火石红淡。产生原因:在晾干坯胎的过程中,长期受一边风吹、这样就产生了坯胎的内部一边已脱水,一边还含有水分而造成。

四、点状火石红:整个圈足的釉胎结合处只见足墙外或足墙内有那么一两处(宽度有限,有的可见多处)有顺火石红现象。因为其宽度窄,固称其为点状火石红。产生原因是施釉时不够均匀,在胎釉结合处有粘渣积釉现象。还有就是做好坯后,无形中碰紧了足部某处坯胎,这种紧密的坯胎容易保存水份,这就是产生点状火石红的原因。

五、撒渣火石红:涩胎底板上粘有灰渣处火石红浓,离之越远越淡。产生原因是在装坏时,在垫饼上所撒的灰渣湿并且不匀,高处已挨到了坯胎的底板或虽然未及接触到,但其足可让涩胎底板上吸收到灰渣中的水分。五十年代的撒渣是一种灰白色叫碱渣的物质加上老糠灰的混合体。

六、记号釉斑火石红:在古瓷涩胎底板上的釉斑边沿,靠釉斑处浓,离之越远越淡。产生原因是在元明时期,有几户做坯人家合包烧一座窑炉的习惯,又因各家常有相同产品的坯胎要放在一窑之中烧造。固在坯胎进窑之前,需要在坯胎的底板上用釉浆做上自家的记号。临时在装坯时做得记号往往会产生火石红现象,在自家坯房里施釉时做上去的不一定会产生火石红现象,这要看坯胎的晾干程度。

七、捺水火石红:古瓷底板上的火石红面积很大,也有浓淡之分和一定的亮度。熟悉者可以看出捺水时的运动痕迹。其产生的原因是在装坯下窑时,发现胚胎在晾干的过程中,沉积了较厚的灰尘,便需用扫笔将上釉处的灰尘打扫干净,对于底板上的灰尘,则用只水笔,蘸上稀释的釉浆水进行捺水,一可清除灰尘,另还能使涩胎底板更加光滑。因多数捺的是稀释釉浆水,固会产生一定的亮度,其光亮的程度取决于所用釉浆水的浓度。如用的纯是清水,则不会有亮度。此现象常见于元明时期的大盘,大瓶,大碗的底板之上。

八、窑红:涩胎底板与足墙上到处都见有火石红,并且有些地方红的发紫,叫人分不出类别。这是因为所烧坯胎是放在一座新建的窑炉内,或是放在遇到梅雨季节,停歇了若干天,进行了修膳的窑炉之内。总之是窑内湿度较重,再干透的坯胎放置此类窑里烧造,都会重新吸收大量的水分。此类窑炉里烧造出的所有陶瓷,均会产生窑红现象,并且各类瓷病率会增多加大。所以,一般高档瓷器都不放入此类窑中烧造,宁可让其烧空窑或烧造新匣缽,元、明时期的粗瓷涩胎上常见之。

九、黄衣:在面积较大的涩胎上泛出一种浅淡的肉黄色,多数不具备深浅过渡之现象。其原因主要是在坯胎的配方中掺有一定量的麻仑土。掺有麻仑土的坯胎,虽然各烧造环节均已干透,但其涩胎之上仍会产生黄衣现象,看其碎片,内部却是白色。这种黄衣现象纯是麻仑土与高温接触中,产生了某种化学反应或硬是被高温熏黄而至。元代至明代万历朝之前的部分瓷器上常见有黄衣之现象。

十、综合式火石红:顾名思义,就是有两类型以上的火石红现象同时发生在一件陶瓷器皿之上。如:有顺火石红也有倒火石红。底板上有捺水所产生的火石红,胎足上又有黄衣等。综合式火石红是常有的正常现象,掌握了各类火石红现象的发色规律,也就不难分析综合式火石红了。

taoci52.com延伸阅读

瓷器火石红是怎样做的


玩瓷器收藏的朋友们都知道,瓷器的底部的颜色一般会被称之为“火石红”,但是这个“火石红”究竟是怎么来的呢?却是大部分瓷器收藏爱好者们所不知道的,今天小编就来给广大瓷器爱好收藏者们科普一下瓷器“火石红”究竟是如何做成的?

常年收藏瓷器的朋友们一定知道,我国的瓷器在烧制前所使用的原材料一般为高龄土,而这高龄土的主要成分有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铁、氧化钙、氧化锰等含铁的矿物质元素,在瓷器烧制的过程中其温度至少也要达到一千两百度以上。而在中学时期学过化学的我们就已经知道在高温的作用下,铁元素与氧气相结合会变成三价铁元素,其颜色也会因此变成红色或者是红褐色。因此从化学的角度上也是可以解释瓷器上“火石红”的来源。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仅用化学的角度来解释“火石红”的来源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瓷器的胎釉之中,铁元素的含量是在是太少了,不足以支撑形成收藏者们现如今所看到的“火石红”,我们只能说铁元素是形成“火石红”的重要因素。那么除了铁元素的因素之外,还有哪些因素可以导致瓷器底部形成“火石红”呢?

1、时间的积累。“火石红”的形成绝不是仅高温烧制就形成的,而是除了烧制之外,在经过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积累,瓷器自身经过数百年的环境因素与内部的化学元素发生一定的反应,从而使之形成了我们现如今所看到的“火石红”现象、

2、生活中的使用。瓷器作为古代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一种器具。古人在使用的过程中,一定会将瓷器表面所生成的一些化合物在不经意之间给磨损掉,磨损之处在于空气中的氧气相结合,使之发生一定的化学反应,从而形成“火石红”现象。

3、瓷器内部结构。收藏者们在观察瓷器时,一定会发现在瓷器胎釉的结合之处是存在一个小小的夹角,因此这里就会成为水分的聚集之处,更加有利于铁元素的氧化,从而形成“火石红”,但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形成,这个过程也是十分缓慢的。

说完这“火石红”的形成过程,咱们在来了解一下“火石红”的颜色。收藏者们常见的一种“火石红”的颜色为鲜艳的红色,这种红色会给人一块一块的感觉,是因为它是由许多红色的小颗粒组成的,在其胎釉的结合之处,还会给人一种类似水质感的薄膜,这是仿照瓷器所制作不出的,也是鉴别真假瓷器的主要方法之一。

这另外一种颜色虽不常见,但也是“火石红”的一种,就是收藏者们口中所所的橘黄色,其颜色给人一种柔和舒服的感觉,而且其局部的变化也是丰富多彩的,不会像仿制“火石红”瓷器那样一片一片的,没有什么变化。

高古瓷器赏析及成交价格参考:

1:元龙泉青釉贴「逐珠云龙」图双鱼龙耳瓶,尺寸:26.4厘米,估价:HKD 8,000,000 ~ 10,000,000,成交价: HKD 7,240,000 ,成交时间:2014-10-08,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4秋季拍卖会。

瓶小口,宽唇平折,长颈,双鱼龙曲耳,丰肩下渐收,外撇圈足内双阶式底。器腹贴四爪云龙,细鳞披、火焰发,破浪而出、逐珠而行。肩上隐约迭划莲瓣,下有凸弦,间贴五瓣小花。颈饰花纹二层,上为火珠,下为卷草。通体罩施青釉,晶莹至极犹如翠嫩梅子之色。

此龙泉窑瓶,装饰丰美,更形别致,展现元代装饰艺术之勇于创新,独具匠心,尝与日渐盛行之青花名品相竞。大异于宋朝简素之风,元匠开创一代全新审美典范。龙泉瓶器,堆饰如此繁复,甚为珍稀,本品,达此类样式之巅,或属唯一。

2:元仿官窑杏圆贯耳小壶,尺寸:10.5厘米,估价:HKD 4,000,000 ~ 6,000,000,成交价: HKD 6,640,000 ,成交时间:2013-04-08,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年春季拍卖会。

3:金至元钧窑天蓝釉紫斑双耳连座瓶,尺寸:17.4厘米,估价:HKD 2,000,000 ~ 3,000,000,成交价: HKD 4,300,000 ,成交时间:2017-04-05,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春季拍卖会。

此瓶连镂空底座,属钧瓷特有器形,紫斑洒彩颜色绚丽,由红入紫渐变多姿,精美绝伦。

天蓝釉紫斑钧瓷洒彩笔触具书法气韵,逸然随性,釉色华丽多变,甚为文人贵族所喜。

4:北宋/金黑釉铁锈斑盌,尺寸:直径11.8厘米,估价:HKD 1,500,000 ~ 2,600,000,成交价: HKD 4,685,000 ,成交时间:2019-11-27,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年秋季拍卖会。

5:元龙泉窑青瓷褐斑点彩玉壶春瓶,尺寸:高25厘米,估价:HKD 2,000,000 ~ 3,000,000,成交价: HKD 3,940,000 ,成交时间:2018-11-28,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年秋季拍卖会。

6:北宋/金钧窑天蓝釉葵花式盏托,尺寸:宽15.3厘米,估价:HKD 1,200,000 ~ 1,800,000,成交价: HKD 1,416,000 ,成交时间:2019-10-07,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香港2019秋季拍卖会。

传世的钧窑盏托历来稀少,所见者多为素身圆盘托杯式,花式造形偶见几例,但也只是在口沿处竖压几个短凹棱是为花口。拍品托盘部分整体塑作六瓣葵花状,美观典雅,特别罕见,目前尚未见它例。但此式葵花造型的盏托,在同时代的汝窑、官窑产品中屡见,这从侧面证明了本品的级别之高及稀罕程度,其也必是在此流行风气之下的精湛制作,时代风貌显见。盏托由托盘、托杯、圈足三部分组成。托盘浅盘式,塑作六瓣葵花形,口沿六出,转折含蓄。随沿起伏,内壁顺势出六道曲转的筋纹,柔美绵延,是为六个花瓣,甚是美观。托盘中央起圆托杯,中空敛口,与底部圈足相通,足底涩胎。葵花式造形当源自金属器,而托盘内壁温柔曲转的筋线则与漆作关系更为密切,宋代葵花式漆盘多见瓣瓣交迭,相交处现「S」曲线。整器施天蓝色釉,色泽匀净纯厚,莹润光亮,引人入胜,釉面见片纹。钧窑瓷器以釉色鲜丽多变、质感深厚着称,其单色釉制品中,以此天蓝色系为最尊贵。本品边沿、出筋等釉薄处色显姜黄,与淡雅的天蓝釉色相衬相映,韵味清雅。整器造型精妙,秀美挺拔,简约雅绝,五瓣葵花纤柔娇媚,乃最具代表性之宋代造形,与滋润的釉色浑然一气,尽显宋式优雅。工艺精湛,品级甚高,十分稀罕。

7:北宋定窑白瓷刻双鱼纹碗、双鱼纹盘(两件),尺寸:碗直径21.5厘米;盘直径21.5厘米,估价:HKD 800,000 ~ 1,000,000,成交价: HKD 1,092,500 ,成交时间:2013-04-05,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香港2013春季拍卖会。

以生产精细白瓷著称的定窑,为宋五大名窑之一,素来享誉盛名。其中,刻划花白瓷为主要产品,并以其优良质量广受后人喜爱。清宫旧藏中即有若干定窑刻划花白瓷器。此碗、盘即为定窑刻花白瓷器中的经典品类。碗、盘胎质精细,皆覆烧而成,故呈芒口。通体施白釉,圈足露胎。碗心及盘心刻双鱼纹为饰,两尾游鱼首尾相对,简洁传神。

8:元越窑青釉划花牡丹纹盖盒,尺寸:直径14.6厘米,估价:RMB 500,000 ~ 800,000,成交价: RMB 3,105,000 ,成交时间:2017-12-18,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十二周年秋季拍卖会。

此盒造型美观,盒呈扁圆形,子母口,直沿,底部满釉,中间内挖成圈足,内有六均匀分布的长条状支烧痕,可见胎色浅灰。通体内外满施釉,釉色青绿,釉层莹润,如玉清澈,积釉处呈湖绿色。盖面微鼓,边缘形成一道弦纹,盒盖又起三道弦纹,与最边沿处弦纹之间刻划有六朵流云纹。最内侧弦纹内剔刻并蒂牡丹两朵,花朵丰满富贵,枝叶舒卷婀娜,布局有致,繁而不乱。整器造型简洁,颇为雅致。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青瓷窑。窑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晚唐至北宋初是越窑工艺最精湛的时期,技艺不断精进,达到顶峰,所烧青瓷代表了当时青瓷的最高水准。是当时的第一名窑,也称“秘色窑”。唐代越窑青瓷已很精美,博得当时诗人的赞美,如颜况“越泥似玉之瓯”,许浑“越瓯秋水澄”,皮日休“邢人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陆龟蒙“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等。五代吴越时越窑瓷器已“臣庶不得用”,作为吴越王钱氏御用及贡品。本品满釉,釉层薄而匀,明显与唐代越窑不同。本品胎体轻薄,造型秀美,釉层透明莹润,剔刻精彩,堪称越窑粉盒精品。

9:元柿釉葵囗碗,尺寸:直径17.3厘米,估价:RMB 1,200,000 ~ 1,500,000,成交价: RMB 2,185,000 ,成交时间:2019-06-05,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9春季拍卖会。

此件斗笠式碗,六出花式广口,圈足,斜壁微弧,线条自然而流畅。器物满釉,施酱色釉,外部施釉不到底,足墙露胎,足底心有釉,釉色匀净、温和。胎质细腻、洁白。为定窑瓷匠高技艺之典范代表。定窑以白釉器居多,柿釉者较少见。紫定为定窑瓷器中较为难得的瓷种,加之定窑胎质轻薄,保存至本件品相极为难得。

古瓷器火石红的论述


“火石红”,有人把它称做“窑红”、“黄溢子”、“黄衣子”或“火石釉”,都是指古代瓷器特别是元明以来景德镇瓷器和龙泉窑瓷器露胎处所显现的橘红色或橙黄色的现象(其他古瓷窑产品中也有,恕不复述)。通过对大量有“火石红”的古瓷标本和有假“火石红”的现代仿古磁器的观察对比,笔者发现真假“火石红”在瓷器上的表现形式和产生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而我们现在对“火石红”的称呼过于笼统。如果不加区别地把瓷器露胎处或者薄釉处显现出来的橘红、橙黄色现象都称做“火石红”,不但在内外因关系上无法区别“火石红”的成因,也无法有效的揭示真伪“火石红”的本质区别,对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古瓷器中“火石红”出现的自然条件和工艺原因以及通过“火石红”来辨别古瓷的真伪,都会产生认识上的局限性,甚至出现判断上的错误。

笔者认为 ,应当从形成“火石红”的内外因关系上和自然产生与人工制作的区别上,把“火石红”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胎红、窑红、刷红、假红。

一、胎红

顾明思义,这种火石红的成因是与瓷器的胎土直接有关的,是瓷胎内因作用造成的。“火石红是由于胎中的铁质和可溶性盐类在干燥过程中在露胎的器底处富集,在烧窑结束后的冷却过程中由于二次氧化便出现这种色调” 。这种解释是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的科学结论,应当是有权威性的。

人们无法在瓷器烧制过程中直接观察到这种变化情况,但我们可以通过化学原理分析认识到:当瓷器胎土中含有较多的铁的氧化物(如氧化铁Fe2O3)和铁的非金属化合物(如青矾FeSO4.7H2O)等,在高温还原焰气氛中发生分解,铁元素脱离其化合物中的其他元素,以离子状态游离于熔融的胎中,并向瓷器的露胎处富集和向外逸出;或者氧化铁被高温分解出极不稳定的氧化亚铁(FeO),通过窑温冷却过程中的析晶变化而富集于无釉的胎面。它们被二次氧化并附着于瓷器的胎釉结合处,就形成了薄薄的橘红或橙黄色火石红结晶层。

这种关于胎红现象产生原理的解释,从两个方面得到实物标本的确证:一是笔者发现这种类型的火石红结晶都有一个共同的分布特点,甚至是一种规律性,即同胎面釉面结合圈成平行的、宽窄不同的火石红圈,在火石晶体密度分布上是浓淡不一的。越*近瓷器表面的胎釉结合线,火石红晶体密度越大,颜色就越浓重,然后随着向釉面的远离,在露胎部位火石红晶体的密度和颜色逐渐稀浅以至消失。它就像电影刚散场时的密度分布一样,影院出口处观众的密度最大,随着同影院距离的增大,观众的密度越来越小。笔者把这种现象称做“散场效应”。表现在瓷器上的火石红的“散场效应”,正是瓷胎中铁的化合物在高温分解后铁离子向胎釉结合处富集并逸去,或者高温分解出的氧化亚铁从釉下胎体中向露胎处析晶过程中,它们被二次氧化的真实反映。这种呈“散场效应”式的胎红不但广泛存在于有火石红的民窑瓷器中,甚至也存在于一些官窑瓷器中。尽管在官窑瓷器中这种胎红现象仅一线之宽,但它的存在却是不争的事实。

二是在明清民窑瓷器甚至官窑瓷器施白釉的圈足内,往往出现一种胎红的特殊表现形式,就是在瓷器露胎部位没有明显的胎红痕迹,但在接近胎釉结合线的釉面下却呈现出胎红的浅淡橘红颜色。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圈足内施白釉的器物中,有的不仅仅在临近胎釉结合线的釉下出现浅淡的胎红色,甚至在离胎釉结合线较远但釉层十分稀薄的釉面下,也出现浅淡的火石红色,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釉下胎红”。“釉下胎红”不但存在于明清景德镇瓷器中,也十分普遍的存在于宋元耀州窑瓷和宋元明龙泉窑及其他一些瓷窑的产品中。虽然笔者在陶瓷化学方面的知识十分浅薄,但从直观的观察分析,这种薄釉下的“釉下胎红”除非是铁的氧化物所呈现出的色泽外,是无法别作解释的,至于为什么在较厚的釉层下不会出现“釉下胎红”,而在稀薄的釉下铁离子或氧化亚铁会二次氧化而了出现“釉下胎红”,这是需要请陶瓷化学专家来为我们启迪愚钝的。

二、窑红

火石红现象的第二种形态就是瓷器在窑炉内烧制过程中外因作用造成的结果,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窑红。

古瓷上窑红的表现特征是:第一,窑红的色彩分布不像胎红那样围绕胎釉结合圈出现,而是在器物内外所有露胎处甚至大小缩釉处都可出现。第二,窑红的晶体不表现出“散场效应”,而是呈不规则的片状分布。第三,窑红有时在古瓷器上与胎红同时出现,有时单独出现,当然也有只出现胎红而没有窑红的。

这种火石红出现的不同时性,证明胎红和窑红在形成原因上的区别。即胎红产生于瓷胎内因,而窑红则产生于瓷器外因,二者之出现于古瓷器物上,并没有必然的关联性。作者曾见到一只清代乾隆时期民窑青花八角形山水纹暖砚。底部露胎处看不到胎红,说明胎内含铁元素稀少,但砚面因釉汗浓稠而产生的大大小小 30个缩釉露胎处均有浓重和火石红色,而且这些火石红几乎覆盖了所有的缩釉露胎面。这个实例说明,窑红不是来自瓷胎内部,而是产生自瓷外部的窑内氛围条件。

毫无疑问,这种附着于瓷器露胎处的窑红仍然是铁元素在窑炉中的二次氧化物。那么,在古瓷中烧制过程中是哪些因素造成瓷器露胎处出现窑红的呢?第一,是来自瓷胎内析出而散发于窑内的铁离子或氧化亚铁。第二,是来自瓷匣钵,特别是新用匣钵体经高温分解出来的铁离子或氧化亚铁。第三,是瓷窑窑壁窑床,特别是新窑的窑壁窑床中在高温下分解出来的铁离子或氧化亚铁。由于这些窑内铁离子或氧亚铁的存在,当烧窑结束,窑内温度降低并且富氧空气进入时,这些铁离子或氧化亚铁就会被二次氧化,并以结晶体的形态融附于瓷窑内各种可附着的物体上:附着于窑壁则成为“窑汗”的组成部份;附着于匣钵内外则使匡架钵表面发红乃至发黑;而附着于瓷器露胎处则成窑红。由此推测,新窑、新匣钵容易使瓷器产生窑红,老窑、老匣钵则相反。

三、刷红

刷红是人工制造出来的火石红现象。

这种人造火石红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古代瓷器生产时的一种工艺手段,元代和明早期露胎瓷器底部常有这种工艺的使用。《中国陶瓷》一书中讲到到洪武青花瓷时说:“糙底的盘、碗之类底部有护胎釉,且多数有明显刷纹。” 景德镇仿古瓷专家杨国喜把这种刷红称做“火烧红”。他说:“火烧红是指洪武年间瓷器底部显出的红颜色。当时,大器是浇釉,浇好后,要用刷子刷去底部沾上的釉,所以器底表面留下了刷痕。元明早期,烧大件不用匣钵,烧窑时,由于胎与火直接接触,胎表面的铁质就泛出了红色。”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古瓷生产过程中不管是在器物露胎底部刷上“护胎釉”,还是刷上含铁质量较高的桨水,但都是在入窑烧制前的工艺手段,这些器物烧成后,所刷物质经过高温烧制已同器物结为一体,在高倍放大镜下也显示出结晶结构。

另一种刷红是现代仿古瓷制作假火红的一种方法。景德镇现代新仿的明清官窑瓷器中,有的为了表现胎釉结合部的一线胎红,于是在瓷器制作过程中也用含铁质较多的桨水或近似火石红色的彩料,在器物圈足胎釉结合部露胎处用笔细心涂上细细一圈,烧成后有类似淡火石红的感觉。而在仿制元及明初砂底器时,也事先刷上一层富铁桨水或类似火石红彩料,以达到仿真的目的。

四、假红

假红就是伪、仿品人为制作的假火石红。

这种假火石红既不是瓷器胎内铁质高温析出经二次氧化而成,也不是窑壁窑床及匣钵等所含铁质在高温下析出经二次氧化而附着于瓷器露胎处。因为现代瓷器生产的工艺流程中许多环节已同古代制瓷有了巨大的区别:胎土已不是人力、畜力或水力粉碎,而是球磨面粉碎;胎泥已不用人工淘制陈腐而是真空揉制、强磁除铁;绘画彩料已从天然着色剂改用化学色料;施釉方法已从蘸釉、吹釉和刷釉改为压缩气泵喷釉;窑炉已从柴窑必为液化气、煤气或天然气窑;瓷器入窑后烧制的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已从几天缩短为最短四五个小时;瓷器烧制中的温度变化曲线也决然相异。

古瓷还要包括几百年世代家传的制瓷工艺上各种关键环节的绝技秘方,这一切都使古瓷要达到乱真的地步是很不容易的,其中火石红就是仿制难关之一。

景德镇仿古瓷专家杨国喜说:“(仿古瓷)火石红的效果不太好做出来,有的烧出了火石红,瓷器却烧坏了;其他因素达到要求时,火石红又烧不出来。” 笔者也曾在景德镇访问过几位烧制仿古瓷的朋友,他们都说仿古瓷中其他特征较容易接近真品,包括过去认为比重点鉴定瓷器80%多的器型(含“手头”)和纹饰,惟独古瓷器上那种胎红和窑红难以烧成。特别是明清一些官窑器上胎釉结合部的一线胎红和釉下胎红更是无法再现的难题,于是万不得已地在制作精美、几近乱真的仿古瓷上用前述刷红方法来制作假胎红和假窑红,给鉴瓷高手留下难逃慧眼的破绽。

古瓷器火石红概述


“火石红”,有人把它称做“窑红”、“黄溢子”、“黄衣子”或“火石釉”,都是指古代瓷器特别是元明以来景德镇瓷器和龙泉窑瓷器露胎处所显现的橘红色或橙黄色的现象(其他古瓷窑产品中也有,恕不复述)。通过对大量有“火石红”的古瓷标本和有假“火石红”的现代仿古磁器的观察对比,笔者发现真假“火石红”在瓷器上的表现形式和产生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而我们现在对“火石红”的称呼过于笼统。如果不加区别地把瓷器露胎处或者薄釉处显现出来的橘红、橙黄色现象都称做“火石红”,不但在内外因关系上无法区别“火石红”的成因,也无法有效的揭示真伪“火石红”的本质区别,对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古瓷器中“火石红”出现的自然条件和工艺原因以及通过“火石红”来辨别古瓷的真伪,都会产生认识上的局限性,甚至出现判断上的错误。

笔者认为 ,应当从形成“火石红”的内外因关系上和自然产生与人工制作的区别上,把“火石红”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胎红、窑红、刷红、假红。

一、胎红

顾明思义,这种火石红的成因是与瓷器的胎土直接有关的,是瓷胎内因作用造成的。“火石红是由于胎中的铁质和可溶性盐类在干燥过程中在露胎的器底处富集,在烧窑结束后的冷却过程中由于二次氧化便出现这种色调” 。这种解释是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的科学结论,应当是有权威性的。

人们无法在瓷器烧制过程中直接观察到这种变化情况,但我们可以通过化学原理分析认识到:当瓷器胎土中含有较多的铁的氧化物(如氧化铁Fe2O3)和铁的非金属化合物(如青矾FeSO4.7H2O)等,在高温还原焰气氛中发生分解,铁元素脱离其化合物中的其他元素,以离子状态游离于熔融的胎中,并向瓷器的露胎处富集和向外逸出;或者氧化铁被高温分解出极不稳定的氧化亚铁(FeO),通过窑温冷却过程中的析晶变化而富集于无釉的胎面。它们被二次氧化并附着于瓷器的胎釉结合处,就形成了薄薄的橘红或橙黄色火石红结晶层。

这种关于胎红现象产生原理的解释,从两个方面得到实物标本的确证:一是笔者发现这种类型的火石红结晶都有一个共同的分布特点,甚至是一种规律性,即同胎面釉面结合圈成平行的、宽窄不同的火石红圈,在火石晶体密度分布上是浓淡不一的。越*近瓷器表面的胎釉结合线,火石红晶体密度越大,颜色就越浓重,然后随着向釉面的远离,在露胎部位火石红晶体的密度和颜色逐渐稀浅以至消失。它就像电影刚散场时的密度分布一样,影院出口处观众的密度最大,随着同影院距离的增大,观众的密度越来越小。笔者把这种现象称做“散场效应”。表现在瓷器上的火石红的“散场效应”,正是瓷胎中铁的化合物在高温分解后铁离子向胎釉结合处富集并逸去,或者高温分解出的氧化亚铁从釉下胎体中向露胎处析晶过程中,它们被二次氧化的真实反映。这种呈“散场效应”式的胎红不但广泛存在于有火石红的民窑瓷器中,甚至也存在于一些官窑瓷器中。尽管在官窑瓷器中这种胎红现象仅一线之宽,但它的存在却是不争的事实。

二是在明清民窑瓷器甚至官窑瓷器施白釉的圈足内,往往出现一种胎红的特殊表现形式,就是在瓷器露胎部位没有明显的胎红痕迹,但在接近胎釉结合线的釉面下却呈现出胎红的浅淡橘红颜色。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圈足内施白釉的器物中,有的不仅仅在临近胎釉结合线的釉下出现浅淡的胎红色,甚至在离胎釉结合线较远但釉层十分稀薄的釉面下,也出现浅淡的火石红色,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釉下胎红”。“釉下胎红”不但存在于明清景德镇瓷器中,也十分普遍的存在于宋元耀州窑瓷和宋元明龙泉窑及其他一些瓷窑的产品中。虽然笔者在陶瓷化学方面的知识十分浅薄,但从直观的观察分析,这种薄釉下的“釉下胎红”除非是铁的氧化物所呈现出的色泽外,是无法别作解释的,至于为什么在较厚的釉层下不会出现“釉下胎红”,而在稀薄的釉下铁离子或氧化亚铁会二次氧化而了出现“釉下胎红”,这是需要请陶瓷化学专家来为我们启迪愚钝的。

二、窑红

火石红现象的第二种形态就是瓷器在窑炉内烧制过程中外因作用造成的结果,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窑红。

古瓷上窑红的表现特征是:第一,窑红的色彩分布不像胎红那样围绕胎釉结合圈出现,而是在器物内外所有露胎处甚至大小缩釉处都可出现。第二,窑红的晶体不表现出“散场效应”,而是呈不规则的片状分布。第三,窑红有时在古瓷器上与胎红同时出现,有时单独出现,当然也有只出现胎红而没有窑红的。

这种火石红出现的不同时性,证明胎红和窑红在形成原因上的区别。即胎红产生于瓷胎内因,而窑红则产生于瓷器外因,二者之出现于古瓷器物上,并没有必然的关联性。作者曾见到一只清代乾隆时期民窑青花八角形山水纹暖砚。底部露胎处看不到胎红,说明胎内含铁元素稀少,但砚面因釉汗浓稠而产生的大大小小 30个缩釉露胎处均有浓重和火石红色,而且这些火石红几乎覆盖了所有的缩釉露胎面。这个实例说明,窑红不是来自瓷胎内部,而是产生自瓷外部的窑内氛围条件。

毫无疑问,这种附着于瓷器露胎处的窑红仍然是铁元素在窑炉中的二次氧化物。那么,在古瓷中烧制过程中是哪些因素造成瓷器露胎处出现窑红的呢?第一,是来自瓷胎内析出而散发于窑内的铁离子或氧化亚铁。第二,是来自瓷匣钵,特别是新用匣钵体经高温分解出来的铁离子或氧化亚铁。第三,是瓷窑窑壁窑床,特别是新窑的窑壁窑床中在高温下分解出来的铁离子或氧化亚铁。由于这些窑内铁离子或氧亚铁的存在,当烧窑结束,窑内温度降低并且富氧空气进入时,这些铁离子或氧化亚铁就会被二次氧化,并以结晶体的形态融附于瓷窑内各种可附着的物体上:附着于窑壁则成为“窑汗”的组成部份;附着于匣钵内外则使匡架钵表面发红乃至发黑;而附着于瓷器露胎处则成窑红。由此推测,新窑、新匣钵容易使瓷器产生窑红,老窑、老匣钵则相反。

三、刷红

刷红是人工制造出来的火石红现象。

这种人造火石红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古代瓷器生产时的一种工艺手段,元代和明早期露胎瓷器底部常有这种工艺的使用。《中国陶瓷》一书中讲到到洪武青花瓷时说:“糙底的盘、碗之类底部有护胎釉,且多数有明显刷纹。” 景德镇仿古瓷专家杨国喜把这种刷红称做“火烧红”。他说:“火烧红是指洪武年间瓷器底部显出的红颜色。当时,大器是浇釉,浇好后,要用刷子刷去底部沾上的釉,所以器底表面留下了刷痕。元明早期,烧大件不用匣钵,烧窑时,由于胎与火直接接触,胎表面的铁质就泛出了红色。”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古瓷生产过程中不管是在器物露胎底部刷上“护胎釉”,还是刷上含铁质量较高的桨水,但都是在入窑烧制前的工艺手段,这些器物烧成后,所刷物质经过高温烧制已同器物结为一体,在高倍放大镜下也显示出结晶结构。

另一种刷红是现代仿古瓷制作假火红的一种方法。景德镇现代新仿的明清官窑瓷器中,有的为了表现胎釉结合部的一线胎红,于是在瓷器制作过程中也用含铁质较多的桨水或近似火石红色的彩料,在器物圈足胎釉结合部露胎处用笔细心涂上细细一圈,烧成后有类似淡火石红的感觉。而在仿制元及明初砂底器时,也事先刷上一层富铁桨水或类似火石红彩料,以达到仿真的目的。

四、假红

假红就是伪、仿品人为制作的假火石红。

这种假火石红既不是瓷器胎内铁质高温析出经二次氧化而成,也不是窑壁窑床及匣钵等所含铁质在高温下析出经二次氧化而附着于瓷器露胎处。因为现代瓷器生产的工艺流程中许多环节已同古代制瓷有了巨大的区别:胎土已不是人力、畜力或水力粉碎,而是球磨面粉碎;胎泥已不用人工淘制陈腐而是真空揉制、强磁除铁;绘画彩料已从天然着色剂改用化学色料;施釉方法已从蘸釉、吹釉和刷釉改为压缩气泵喷釉;窑炉已从柴窑必为液化气、煤气或天然气窑;瓷器入窑后烧制的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已从几天缩短为最短四五个小时;瓷器烧制中的温度变化曲线也决然相异。

古瓷还要包括几百年世代家传的制瓷工艺上各种关键环节的绝技秘方,这一切都使古瓷要达到乱真的地步是很不容易的,其中火石红就是仿制难关之一。

景德镇仿古瓷专家杨国喜说:“(仿古瓷)火石红的效果不太好做出来,有的烧出了火石红,瓷器却烧坏了;其他因素达到要求时,火石红又烧不出来。” 笔者也曾在景德镇访问过几位烧制仿古瓷的朋友,他们都说仿古瓷中其他特征较容易接近真品,包括过去认为比重点鉴定瓷器80%多的器型(含“手头”)和纹饰,惟独古瓷器上那种胎红和窑红难以烧成。特别是明清一些官窑器上胎釉结合部的一线胎红和釉下胎红更是无法再现的难题,于是万不得已地在制作精美、几近乱真的仿古瓷上用前述刷红方法来制作假胎红和假窑红,给鉴瓷高手留下难逃慧眼的破绽。

元青花瓷器的火石红


火石红是元青花瓷器的一个重要特征,但不是所有的元青花底足都带火石红,火石红可充分表现出元代青花瓷器的风采,也成为元青花鉴别的重要条件之一。

麻仓土胎元青花瓷器烧制或润生出的这种火石红的颜色为桔红褐黄的融合色,表面有一种半金属光泽。在瓷器釉滴边缘或在底足胎釉结合处渗出窄窄的线状桔红褐黄色来。虽然是一种桔红褐黄色,但颜色却融为一体,并无黄色显露,即有时偏桔红,有时略有褐,绝不会偏出黄色来(人造假火石红边缘经常会偏出暗污的黄色来)。

再就是在元青花瓷器底足的表面渗出点点桔红褐黄色,往往伴着底足出现的一些黑渣点共生存在。个别器物火石红特别多的时候,其底足呈现出大面积的色素覆盖,即全被火石红遮住。

元代时,麻仓土开始用于青花瓷胎体的制作。麻仓土产于景德镇附近一座叫麻仓山的地方,属于一种含有较多铁分子结构的优质高岭土。由于含有铁成份,在和主要制胎材料瓷石配合成胎土料烧制后,会在某些地方产生火石红。比如底足表面、底足胎釉结合处、胎内浪荡釉滴的边缘处(口沿内表、胎内表均会有这种釉滴)。

除了在烧制过程中会产生火石红外,一些出土的器物在出土前也会在所埋藏土层的湿润环境中润发出火石红,或在湿润闭塞的环境中使原有火石红特征增强。

元青花真火石红和假火石红鉴别

真火石红和假火石红的本质区别用两个字概括就是符合不符合“自然”。真火石红生成的因素就相当于自然界中的“基因”,这种“基因”是深藏于麻仓土和古代瓷石中的“密码”,只有在合适的条件下,这种“基因”自然而然地使胚胎生出美丽的火石红。没有这种“基因”,就是使再大的劲儿也没用。比如景德镇造假者研究出火石红是一种含铁较多的晶体析出物,便往现代胎土里面掺些极细的铁分子之类,又在胎体中保留湿气采取垫烧留有空隙增加氧化量,或在足底事先刷一种含铁量较大的浆料,烧出前面说的如同刷出来的褐色,即薄薄贴在底足下一种四不像的发亮的附着层。其毛病之根本就是忘了“自然”,不知道铁分子不等于“基因”。不错,麻仓土中确实含铁多,但铁再多,如没有其中的结构性微因子作用,火石红也不可能生成。故现代火石红难以仿成古代火石红,其关键就在于没有结构性微因子的给力。

火石红现象的模仿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人们常说景德镇能仿出火石红,但其仿照的最高超者和真品火石红相比差距还是很大,就像刷出的一层红褐色浆状物烤在了底足上,或像薄薄一层附在胎骨上的皮层,没有渗出感、浸润感,没有半金属光泽,更像一层发亮的褐红色薄漆。因此连造假者本身也觉得很泄气,现在干脆不做火石红,直接做成无火石红器物来冒充真品。因为元青花瓷中的确有一部分无火石红。这也成了造假者冒充元青花瓷的借口。

什么是红瓷


相信很多人家里都有收藏红瓷的瓷器,红瓷的颜色非常鲜艳,而红色又是代表中国,所以红瓷的瓷器是非常有中国味的,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红瓷。

“中国红”因其瓷种独特、工艺复杂、制作难度大而受到各方的好评,产品相当高档。故宫博物馆曾收藏了一件“中国红”瓷器产品——一座1米高的“箭筒 ”,并评价“中国红”“代表了该领域的最高水平”。“中国红”的技术门槛高、烧制难,因此产品的价值不菲,作为奖品颁发给获奖者,更能体现出他们应该获得的荣誉,“让世界既能领略到体坛的中国红魅力,又能领略到瓷器中国红的独特韵味。”

红瓷简介一直以来中华瓷器千姿百态、包罗万象,却单单缺了大红瓷器,这是因为大红釉料烧制艰难,成本极高,有“十窖九不成”之说,历来为皇家贵族所珍藏。红色是中华民族的颜色,可是这种加工工艺在历史的长河中几度失传,最后一次至今已有几百年。经过现代人的努力,不断改进加工工艺,终于纯正的大红釉在陶瓷上得以重视,并被意味深长的命名为“中国红”,这种红色鲜艳如五星红旗,故此又被称作“国旗红”。

网上有很多红瓷产品销售,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登录网看看。

什么是郎窑红?


什么是郎窑红?朗窑红为我国名贵的传统红釉之一,因其于十八世纪始产于清朝督陶宫郎廷极所督烧的郎窑,故称“郎窑红”美人醉釉。又称粉红釉、孩儿脸釉、 豇豆红釉、桃花片釉等,初创于明代,清代有很大发展。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社会经济比较繁荣,制瓷工艺达到我国历史高峰。凡是明代已有的品种不仅都能烧造,而且大多有所提高或创新。

由于乾隆皇帝酷爱艺术,在他的倡导下,郎红器比康熙更成熟和多有极精的产品问世。另有,乾隆时期郎红中的薄釉器,色如鸡血,称为“鸡血红”;釉层较厚,色彩深艳,犹如初凝的牛血,称为“牛血红”。郎红釉是以铜为着色剂,用1300℃高温烧成。由于对烧成的气氛、温度要求很严,烧制一件成功的产品非常困难。因此当时有民谚说:“若要穷,烧郎红。”所以郎红器在当时就很昂贵。

高温铜红最早出现在唐代的长沙窑,另在唐长沙窑和宋代均窑中还作纹饰使用过。真正烧成浑然一色的铜红釉瓷器始于元代的景德镇窑,釉色为暗红色。它为后世铜红釉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到明早期的永乐、宣德年间景德镇窑才真正烧成通体鲜红的高温铜红釉瓷器。可是到明代中期这种烧造技术就失传了。直到200多年前的清代康熙朝,在郎窑中才又成功地烧制出高温铜红釉瓷器。

郎窑红是铜红釉中较鲜艳的一种,其釉面光洁透亮,有玻璃质感,开纹片并有牛毛纹,釉色深浅不一。色深者红艳,有“”明如镜、润如玉、赤如血“”的特征,其釉色莹澈浓艳,仿佛初凝的牛血一般猩红,光彩夺目。色浓者泛黑,色浅者粉红,色淡者暗褐。

清代康熙时,着名督窑官郎廷极,在瓷都景德镇龙珠阁御窑厂用铜红釉仿照明朝永乐,宣德二代精美红釉瓷器,烧制出又一新品种,获得巨大成功,使铜红釉烧得更加出色。从此,自明朝中期铜红釉烧造失传的技术,在200年后的康熙朝重新获得了生产,并且各方面都有进一步的发展。后人为纪念其功绩,并把其窑产品以姓氏名义加以称誉,史称“郎窑”。

清代乾隆皇帝是古瓷器收藏狂热的痴迷者,对唐宋名贵瓷器大肆收罗,再陈设于宫廷,日夜相伴赏鉴。对郎红器也情有独钟,曾赋诗赞美:“晕如雨后霁霞红,出火带加微炙工。世上朱砂非所拟,西方宝石致难同。插花应使花羞色,比尽翻嗤画是空”。

以上是由小编搜集整理的“什么是郎窑红?”的相关知识,更多收藏知识,请持续关注我们。

什么是红釉? 红釉有哪些种类?


什么是红釉?红釉有哪些种类?

釉里红

瓷器釉色之一,属高温颜色釉器种,首创于元代。因以铜为呈色剂的釉(含铜0.3%0.5%)施于坯体,在高温还原气氛下烧制而成,故又称“铜红釉”,是我国颜色釉中的名贵品种。由于铜在高温下易挥发,对窑室烧成气氛非常敏感,烧成技术不易掌握,故而初创阶段红釉呈色不够纯正,发色暗红。明初烧成永乐“鲜红”与宣德“宝石红”名贵品种,质料细腻、红而深沉、釉汁莹厚,器口一周洁白宛如玉带,为后人所重,有“以鲜红为宝”的评价。嘉、万时期,鲜红器多以矾红代之,这是由于铜红釉难以烧成所致。

钧红

宋代钧窑利用铜的氧化物为着色剂,是最早的陶瓷红色釉。当时的釉料配置不够精细、准确,除了铜以外,还混杂着其他金属氧化物。因此钧红釉具有红里泛紫的色调,近乎玫瑰花、海棠花的紫红色,义被称为“玫瑰紫”和“海棠红”。钧红制品中,还常出现红、蓝、紫三色互相交错、如火如霞的绚丽画面。明代的宝石红、霁红,清代的郎窑红、桃花片及一些窑变釉的出现,都与钧红有关。

霁红

铜红釉的一种,创烧于康熙后期,盛于康、雍、乾三代。是一种纯粹的深红釉,特点是:釉汁凝厚,釉面密布细小的棕眼,如同桔皮;色调深红,似暴风雨后晴空中的红霞,所以得到了“霁红”这一得意的名称。

抹红

抹红属于低温红釉,为珊瑚红的一种。它不是采用吹釉法上釉,而是刷抹釉,故称“抹红”。抹红釉层不均匀,并有刷痕,但色泽清丽、温润。抹红出现于明代,而以清康熙时的成就最为突出。

豇豆红釉

豇豆红是清康熙时的铜红品种之一,品种名贵。釉色浅红,釉面多绿苔点。这种绿色苔点本是烧成技术上的缺陷,但在浑然一体的淡红中,掺杂点点绿斑,反而显得幽雅清淡、柔和悦目。由于铜在各部分的密度不同,烧成后呈色各异:有的在匀净的粉红色中泛着深红斑点或红点密集成片,有的则在浅红色中映露着绿斑或色晕。

鲜红釉

成书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的王世懋撰《窥天外乘》载:“永乐、宣德年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棕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贵。”但明末以来的谈瓷之书在谈及永、宣高温铜红釉瓷时,名称比较混乱,计有“宝石红”、“祭红”、“霁红”、“宣烧”、“宣德宝烧”、“积红”、“济红”、“鸡红”、“极红”、“醉红”、“大红”、“牛(鸡)血红”等,名目繁多,实为一物,现在统称为“红釉”。曰“宝石红”,是因这种红釉闪闪发光,具有天然红宝石般美丽的色泽;曰“祭红”,是因从明代典章制度看,红釉、蓝釉、黄釉、白釉瓷器等均可派作祭祀用;曰“霁红”,盖因其釉色颇似雨过天晴之霞霁;曰“宣烧”或“宣德宝烧”,是由于宣德年间这种产品尤为突出,或因以红宝石人釉烧造。

郎窑红釉

清康熙时期仿明宣德宝石红釉所烧的一种红釉。因康熙时郎廷极督理景德镇窑务时仿烧成功,故以其姓氏命名,又称郎红。它以铜为着色剂,用1300℃以下的高温还原焰烧成,在烧造过程中对烧成的气氛、温度等技术指数要求很高,烧制一件成功的产品非常困难,所以郎窑红器价格在当时就很昂贵,民谚有“若要穷,烧郎红”的说法。郎窑红器的特点是色泽浓艳,犹如初凝的牛血一般猩红,又称牛血红。而红釉过薄,则会出现色如鸡血一般的鲜红器。郎窑红釉泡小而闪闪发亮,釉色极润,常有小白点,釉面开裂纹片,釉清澈、透亮有垂流现象,底足内呈透明的米黄或浅绿色,俗称米汤底或苹果底,也有较少的本色红釉底。口部因釉层较薄,铜分在高温下容易挥发和氧化,多露胎骨,呈现粉白、淡青或浅红色的“灯草边”。越往器体下部,红色越浓艳,这是由于釉在高温下自然流淌,集聚器下之故,但底足旋削工艺高超,流釉不过足,不会出现粘釉的缺陷,有“脱口垂失郎不流”之称。郎窑红釉色鲜艳夺目,釉面有大片裂纹,并有不规则的牛毛纹。

矾红釉

矾红釉是以青矾煅烧后得到的氧化铁加入铅粉和牛胶配合,在氧化气氛中烧制而成的低温红釉,色泽略显橙红。清蓝浦的《景德镇陶录》卷三载:“矾红釉,用青矾炼红加铅粉、广胶合成”,因此称“矾红”。矾红是一种以氧化铁为着色剂,在氧化气氛中以900℃左右温度烧制而成的低温红釉,故又称“铁红”。矾红釉虽没鲜红釉呈色浓重艳丽,但其最大特点是呈色稳定,容易烧造。

火焰釉

清雍正年间景德镇烧出的一种仿钧釉。仿钧釉中的窑变花釉,是用多种不同色釉施于一器之上,经高温焙烧后,呈现出火焰状的色彩和图案。火焰红的出现,说明花釉的颜色发展到了十分丰富的程度。故宫博物院陶瓷展出的一件雍正窑变耳瓶,就是一件杰出的成功之作。釉里散着闪红的紫斑。瓶颈至圈足,都是以火红颜色为基本釉色,其间闪青、闪黄、青白、青蓝等颜色呈针状由上向下放射,整个瓶子就像燃烧得极为旺盛的火焰一样瑰丽。

胭脂水

雍正时创烧,胎体极其薄、里釉极白,因外釉映照能发出一种美丽的粉红色,娇嫩欲滴,状如胭脂水,故名。

如何练就辨别真假火石红的本领


胎底

一、顺火石红;由瓷器的足部,顺着胎釉的结合处向足端产生浓淡过渡的火石红。有人称此种浓淡过渡现象为散场现象。产生原因是晾坯时日短、胎釉中所含的水份未及干透。

二、倒火石红:紧靠于垫饼处的陶瓷涩胎上火石红浓,向上离之越远越淡。产生原因:胎釉虽然已晾干透,但在装坯时,用的是潮湿的垫饼,坯胎与垫饼靠置的足端不断地吸收垫饼内的水份,紧靠足端处吸收量大,离的越远越少,后在窑内升温的过程中,足端排斥,挥发水分的时间长,离之越远排斥、挥发水分的时间就越短,因此就能够产生倒火石红现象。此现象在元代晚期至明代空白期的陶瓷上较多。

三、阴阳面火石红:古瓷圈足的釉胎结合处,一边有火石红,一边无火石红或一边火石红浓、一边火石红淡。产生原因:在晾干坯胎的过程中,长期受一边风吹、这样就产生了坯胎的内部一边已脱水,一边还含有水分而造成。

四、点状火石红:整个圈足的釉胎结合处只见足墙外或足墙内有那么一两处(宽度有限,有的可见多处)有顺火石红现象。因为其宽度窄,固称其为点状火石红。产生原因是施釉时不够均匀,在胎釉结合处有粘渣积釉现象。还有就是做好坯后,无形中碰紧了足部某处坯胎,这种紧密的坯胎容易保存水份,这就是产生点状火石红的原因。

五、撒渣火石红:涩胎底板上粘有灰渣处火石红浓,离之越远越淡。产生原因是在装坏时,在垫饼上所撒的灰渣湿并且不匀,高处已挨到了坯胎的底板或虽然未及接触到,但其足可让涩胎底板上吸收到灰渣中的水分。五十年代的撒渣是一种灰白色叫碱渣的物质加上老糠灰的混合体。

六、记号釉斑火石红:在古瓷涩胎底板上的釉斑边沿,靠釉斑处浓,离之越远越淡。产生原因是在元明时期,有几户做坯人家合包烧一座窑炉的习惯,又因各家常有相同产品的坯胎要放在一窑之中烧造。固在坯胎进窑之前,需要在坯胎的底板上用釉浆做上自家的记号。临时在装坯时做得记号往往会产生火石红现象,在自家坯房里施釉时做上去的不一定会产生火石红现象,这要看坯胎的晾干程度。

七、捺水火石红:古瓷底板上的火石红面积很大,也有浓淡之分和一定的亮度。熟悉者可以看出捺水时的运动痕迹。其产生的原因是在装坯下窑时,发现胚胎在晾干的过程中,沉积了较厚的灰尘,便需用扫笔将上釉处的灰尘打扫干净,对于底板上的灰尘,则用只水笔,蘸上稀释的釉浆水进行捺水,一可清除灰尘,另还能使涩胎底板更加光滑。因多数捺的是稀释釉浆水,固会产生一定的亮度,其光亮的程度取决于所用釉浆水的浓度。如用的纯是清水,则不会有亮度。此现象常见于元明时期的大盘,大瓶,大碗的底板之上。

八、窑红:涩胎底板与足墙上到处都见有火石红,并且有些地方红的发紫,叫人分不出类别。这是因为所烧坯胎是放在一座新建的窑炉内,或是放在遇到梅雨季节,停歇了若干天,进行了修膳的窑炉之内。总之是窑内湿度较重,再干透的坯胎放置此类窑里烧造,都会重新吸收大量的水分。此类窑炉里烧造出的所有陶瓷,均会产生窑红现象,并且各类瓷病率会增多加大。所以,一般高档瓷器都不放入此类窑中烧造,宁可让其烧空窑或烧造新匣缽,元、明时期的粗瓷涩胎上常见之。

九、黄衣:在面积较大的涩胎上泛出一种浅淡的肉黄色,多数不具备深浅过渡之现象。其原因主要是在坯胎的配方中掺有一定量的麻仑土。掺有麻仑土的坯胎,虽然各烧造环节均已干透,但其涩胎之上仍会产生黄衣现象,看其碎片,内部却是白色。这种黄衣现象纯是麻仑土与高温接触中,产生了某种化学反应或硬是被高温熏黄而至。元代至明代万历朝之前的部分瓷器上常见有黄衣之现象。

十、综合式火石红:顾名思义,就是有两类型以上的火石红现象同时发生在一件陶瓷器皿之上。如:有顺火石红也有倒火石红。底板上有捺水所产生的火石红,胎足上又有黄衣等。综合式火石红是常有的正常现象,掌握了各类火石红现象的发色规律,也就不难分析综合式火石红了。

现今仿制的火石红现象

一、在已经晾干的仿古瓷的涩胎底板上,进窑前用氧化铁水涂抹,烧造后能得到块状的火石红斑,多数浓淡过渡层次不清晰、浓处不及,薄处泛成黄色。为了掩盖不足,往往进行做旧处理,在假火石红上又增添了沥青或黑鞋油色。

二、仿古瓷坯胎下窑前,依照器型的足墙涂以氧化铁水,靠釉胎结合处多涂抹一次,开窑后也能得到是是如非的火石红,其浓处还是不及真品的红色,且过渡层次生硬,散场效应不好,多用来仿瓶足,仿清中晚期至民国时瓶足较多。

三、彩绘人员购买仿古白瓷胎,因有些仿古白瓷胎是没有烧造假火石红的,经过釉上仿绘五彩与粉彩瓷后,在烧红炉之前,用绘瓷颜料凡红在胎釉结合处涂上一圈,再用细海棉将其扑拍成过渡层,经过红炉的烧烤,其仿制的假火石红有较理想的散场现象,但其色素与真品仍有差别。真品是在高温窑中产生,假品是在中温炉中仿出,终究是不可能相同一致的。

四、少数做高档仿古瓷的作坊,为了仿出自然的火石红现象,花高费用到浙江某地购买瓷土,用此瓷土做成的坯胎,在晾坯未干透的情况之下进窑烧造,出窑时确实能够得到真火石红,但发色距离短,没有冲力,只能和老的一线红相似。老的一线红现象是因为坯胎内水分基本干透,在窑内升温的过程中,由于缺乏足够的水气要蒸发,铁分子只是缓慢地溢出而造成。鉴别这种仿制的现代火石红时,主要是细察其胎色,因各地瓷土中所含有的矿物质成份区别较大,烧成瓷后的胎色也就有所区别。外地购土,成本增高,此法多用在做高档仿古瓷上。

以上所述,为益运居多年来潜心研究古代陶瓷产生火石红这一现象的总结,属于一己之见,加之本人对物理学、化学知识的不胜了解,难免有不通与疏漏之处,希望能得到这方面专业人士的更正。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火石红这种现象是窑内烧造出来的,绝对不是后天能够生长出来的,对未从事过陶瓷生产的人员来讲,在研究古陶瓷所产生的各类现象的过程当中,再不可走闭门造车的老路了,不结合实际情况,不通过实践来检验,只是凭个人的想像、臆造出一些理论来,闹的笑话已经是够多的了,何时才能够休止呢?

古瓷当中,能够产生火石红之现象的窑口也还有磁州窑、龙泉窑等,这些窑口的产品同样地不是件件都会产生火石红的。掌握好古代陶瓷产生火石红现象的原理及其类别,有助于古陶瓷鉴定水平的提高,普及这方面的相关知识,对于古陶瓷爱好者及收藏者来说,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什么是瓷器的火石红》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什么是瓷器的火石红》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什么是瓷砖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