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高安建陶产业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千亿产业

4月29日下午,“2019华中建陶产业发展峰会”在中国建陶基地会展中心举办。 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常务副会长缪斌,中共高安市委常委、统战部长万兰萍,江西省建筑陶瓷产业基地管委会党委书记席永春,高安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陈光辉,景德镇陶瓷大学客座教授、酷家乐硬装事业部总经理之余以及高安市陶瓷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单位、泛高安产区建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代表、终端经销商和10余家媒体代表等200余人出席了此次峰会。

中共高安市委常委、统战部长万兰萍致辞

在峰会致辞中,中共高安市委常委、统战部长万兰萍强调,新形势下,高安市委、市政府将紧紧抓住高安陶瓷产业纳入全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试点的重大发展机遇,始终坚持产业兴市、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力将高安建陶产业打造成为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千亿产业。

缪斌在主题演讲中指出,2018年陶瓷行业销售、利润与利润率等指标都呈下滑趋势,但“中国建陶行业的前景依旧灿烂”。行业将逐步进入规范、理性发展的新阶段,企业创新能力增强、行业集中度提高未来,瓷砖产品将向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新型装配式建筑的大力推广。

此次峰会上,主办方力邀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常务副会长缪斌、通利大理石瓷砖董事总经理张念超和酷家乐硬装事业部总经理之余,分别就《建陶产业趋势解读》、《全渠道营销时代,商业模式的重构与创新》和《设计赋能,打造新零售入口》等热点话题进行深入演讲。

延伸阅读

新余市艺术陶瓷产业发展探秘


洁白如玉的瓷盘上,衣袂飘飘的七仙女手持七种民族乐器,遥望人间的繁华盛景,在祥云、仙鹤的环绕下演奏起动人的仙乐,为人间播撒春光,带来瑞气……这件融合了景德镇制瓷工艺、国画大师高超技艺和新余仙文化特点的艺术精品,就是我市首批量产的艺术陶瓷——《仙乐图》。作品自今年5月30日面世以来,受到了业界的广泛好评和收藏爱好者的热烈追捧,为我市艺术陶瓷产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开端。

说到艺术陶瓷,很多人首先会想到千年“瓷都”景德镇。那么,新余发展艺术陶瓷的起因是什么?与景德镇相比优势何在?今后的发展方向如何?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进了新余市陶瓷艺术院。

景瓷与新余文化的唯美相遇

2010年8月召开的全市文艺工作座谈会,可以看作新余艺术陶瓷产业发展的起源。据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市陶瓷艺术院执行院长肖建新回忆,在座谈会上,市领导作出了“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大力发展艺术陶瓷”,推动我市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决策。这里提到的“本土资源”,既是指新余丰富的瓷土资源,也包括日益壮大的书画艺术家队伍。

同年9月,市文联组织召开书画艺术家座谈会,探讨我市发展陶瓷艺术产业发展的可行性和发展方向,制定出《新余文联关于发展陶瓷艺术产业实施方案》。10月,市文联发展陶瓷艺术产业领导小组带领相关专家,先后四次赴“瓷都”景德镇、“瓷城”醴陵,考察艺术陶瓷的制作工艺,并组织人员到景德镇进行陶瓷绘画、窑炉烧制等工艺培训。11月,由我市艺术家创作、在景德镇烧制的24件手绘釉上彩艺术陶瓷面向市民展出,引起强烈反响,也给领导小组成员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今年3月,由市领导亲自带队的考察团一行再次赶赴景德镇,全面考察艺术陶瓷的生产、制作和市场化流程。5月30日,新余市陶瓷艺术院正式挂牌成立,首批量产艺术陶瓷《仙乐图》面世,首批12位艺术家与陶瓷艺术院正式签约,标志着具有景瓷和新余文化双重血统的新余艺术陶瓷正式诞生。

让高雅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

其实,发展具有新余文化特色的艺术陶瓷,不仅是政府发展文化产业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许多本地艺术家的夙愿,《仙乐图》的作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新余市陶瓷艺术院艺术总监陈伯程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早在2002年,陈伯程就在景德镇尝试过艺术陶瓷创作,他画的一块瓷板当场被一位收藏者高价买下,令他对艺术陶瓷的市场价值有了全新的认识。2008年,在友人的建议下,陈伯程专程前往景德镇,拜名师系统学习陶瓷绘画。随着对颜料料性的逐步掌握,陈伯程对瓷器绘画“上了瘾”,很快就能熟练地将自己的国画技艺融入到瓷器绘画中,作品在收藏市场很受欢迎。

得知陈伯程开始画瓷器后,熟识的朋友都上门来求他的瓷器作品。可由于手绘艺术陶瓷耗时长、产量有限,难以一一满足大家的需求。陈伯程萌生了在新余发展艺术陶瓷产业的想法,并多次向市领导建言。他说:“这些年来,由于精力有限,我的纸画和瓷器作品都是在书画爱好者和收藏者中间流通,普通市民朋友很难见到我的作品,这是我非常遗憾的一件事。发展艺术陶瓷产业,不仅是我的作品,其他艺术家的作品也能让市民朋友欣赏、收藏,让高雅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一件好事。”

对于艺术陶瓷产业的发展前景,陈伯程非常看好:“艺术陶瓷附加值高,人见人爱,特别是江西的瓷器很受欢迎。随着经济的发展,收藏队伍会越来越大,收藏市场也会越来越红火。新余有很多实力很强的艺术家,他们对陶瓷绘画也很感兴趣,只要有恒心,掌握好颜料的料性,我相信前面是一条金光大道。”

靠大联强实现规模化发展

“新余艺术陶瓷扎根于新余仙文化、天工文化、抱石文化,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征,这是其区别于景德镇陶瓷的最大特点。同时,我们也会充分发挥靠近景德镇的地缘优势,借重景德镇精湛的制瓷工艺,让新余艺术陶瓷实现文化内涵和制作工艺‘双绝’。”提及新余艺术陶瓷的优势,市文联副主席杨芳信心十足。

一个产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杨芳告诉记者,在对艺术陶瓷市场进行充分考察后,市文联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短、平、快“探路”,组织人员到景德镇进行陶瓷绘画、窑炉烧制等工艺培训,直接从景德镇厂家购进所需白胎,组织签约艺术家,采用釉上彩绘画工艺,用于礼品、收藏、装饰等,为发展陶瓷艺术产业积累经验;第二步引、合、靠“开路”,通过招商引资寻求合作伙伴,充分发挥文联组织的网络性、成员的广泛性等优势,为美术家们创作艺术陶瓷提供优质服务,吸引本地和周边的美术家们来新余艺术陶瓷院,与我们共创新余艺术陶瓷业辉煌;第三步规模化“上路”,将陶瓷艺术院制作的陶瓷品申请商标注册,形成从原材料到市场完整的产业链,丰富花色品种,逐步扩大新余艺术陶瓷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实现规模化发展。

千亿陶瓷产业园呼之欲出 醴陵将造文化地标


2月5日讯(记者张莉刘飞黄)一根红绳捆扎麻袋口,尽显古朴粗犷,包装上有黄永玉画的《酒鬼图》,还配有“酒鬼喝酒鬼,千杯不会醉。酒鬼出湘西,涓涓传万里”的诗。这样一个蕴含浓厚历史和文化内涵的酒瓶就出自瓷城醴陵,而这仅仅是醴陵大打“文化牌”,以文化助力经济腾飞的一个缩影。

2008年,醴陵市委、市政府出台《醴陵市文化发展战略纲要(2008-2020)》,将文化发展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该《纲要》中涉及的保护文化遗产、营销文化品牌、打造文化地标、繁荣文化产业、建立支撑系统等五大举措,以及先后启动的投资过百亿、以文化为龙头的50余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成为醴陵人全力以文化助推经济实现新一轮腾飞的强大支撑。

醴陵陶瓷被誉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年总产值已近300亿元的陶瓷产业一直稳居醴陵支柱产业之首。在醴陵,该产业的从业人员已逾18万人,也就是说,每10个醴陵人中,就有近两人从事陶瓷生产及相关工作。

瓷是文化的载体。醴陵将文化融入陶瓷,通过“生活陶瓷艺术化、艺术陶瓷生活化”的崭新定位,为这个传统产业插上文化艺术的翅膀,其产品的附加值也随之成倍递增。

目前,醴陵陶瓷产业的主舵,已由一批国家级及省部级工艺美术大师和高级工程师执掌。正是这些在中国陶艺美术界响当当的大师,赋予了醴陵陶瓷以艺术的精致与想象。

“一个普通的碗,作为日用瓷产品,它最高的价值也就几千元,但融入了艺术大师创作的手绘作品后,其价值即可提升至数万元甚至更高,这就是文化的力量。”醴陵市陶瓷产业局企业管理和产业信息化科负责人余武文称。

如今,醴陵的101家釉下五彩瓷企业和个人工作室,共有国家级大师18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15人,省级陶瓷行业大师112人。

政企联手,打造平台。去年醴陵建成的全国首家新世纪陶瓷艺术馆,赋予醴陵陶瓷产品更深厚的文化内涵。馆内古今陶瓷酒瓶精品展厅、酒文化展示厅、陶瓷研发试制中心、书画家联谊创作中心等一应俱全,成为该市新的地标和文化亮点。正在建设的中国醴陵世界陶瓷艺术城则囊括了陶瓷博物馆、李铎艺术馆等主体工程,将展示醴陵陶瓷未来发展的新高度。

与此同时,一系列保护、抢救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遗址、古窑址、古建筑,打造以渌江书院为代表的历史人文地标、以李畋故居为代表的产业文化地标、以云岩寺为代表的宗教文化地标、以渌江风光带为代表的山水洲城地标等工程相继启动。

今日醴陵,文化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千亿陶瓷产业园呼之欲出,花炮产业奋起直追,书院重兴、寺庙修缮也已提上议事日程……

“通过有效挖掘、培育和运作,文化将成为市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起到不可估量的带动作用。”醴陵市政协主席陈立耀称。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