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彩瓷器

广彩瓷器是地方窑瓷器,是广州在清康熙年间成为对外贸易城市以后发展起来的出口的外贸瓷器品种。瓷器其所需白瓷胎是在景德镇烧造的,彩绘和烧彩则是在广州完成的,故有“广彩”之称。 广彩瓷器是在广州釉上织金彩瓷发展而来的,采用的低温釉上彩装饰技法,在各种白瓷器皿上彩绘而烧制而成的瓷器艺术品,广彩瓷器分为艺术瓷和日用瓷两大类。

广彩瓷器特点

广彩瓷器总体的特点是构图紧密、色彩浓艳、金碧辉煌,绘画方式是西方风格的艺术特点。

广彩用色浓重,料厚色艳,对比强烈,以红、黄、绿、黑、金为主色。料厚又用平涂晕染,更具遮盖力。广彩用色十分注重调子,并用金色和黑色压住原色。广彩所用色料不拘一格,有古彩、粉彩、珐琅彩、新彩和自制与兼用的等等。所用色料有厚的、薄的、透明的、不透明的、半透明的、光亮的、哑光的。

广彩的装饰风格是构图丰满,密难行针,紧而不乱,犹如万缕金丝织于白玉之上。它的另一个重要的装饰特点是满地加彩,不漏白胎。

早期广彩近于江西彩绘,融会外来艺术,虽然吸收西洋图案的组合形式,但色彩比较单纯,并未形成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从而更具时代特色,其辉煌浓重的艺术风格为海内外的人们所珍重,使广彩瓷达到鼎盛。

广彩的发展历史

广彩瓷器始于明代的广州三彩,到清代发展为五彩,并在乾隆年间逐步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当时广州工匠借西方传入的“金胎烧珐琅”技法,用进口材料,创制出“铜胎烧珐琅”,后又把这种方法用在白瓷胎上,成为著名的珐琅彩,这是广州彩瓷的萌芽。

1.广彩创烧的初期阶段

广彩瓷器的出现和发展是和广州所处的地理位置、对外贸易有关。广州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出入口岸,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解除海禁,外国商船随之增多,外国之重华瓷,或在广州订货,或来样加工,因而也促进了广彩瓷器的生产和发展。康熙中晚期至雍正早期,应是广彩的初创阶段,无论是师傅、颜料、素瓷都是从景德镇来,或依景德镇彩瓷纹样,或来样加工,岁无定样,故广彩的特色不太显著,国内流传下来的实物很少,或者见到也不清楚是广彩。

2.广彩的成熟阶段

大约在乾隆 、嘉庆时期,广彩瓷已显现出广彩的风格,并得到社会上的承认。开始,在一些著作中出现,把它作为“广窑仿洋瓷烧者,甚绚彩华丽”的基本特征记载下来,这一时期主要使用了广州所制的西洋红、鹤春色、茄色、粉绿等,有了这几种彩料,就使得广彩瓷像换了新装一样,显得多姿多彩了。在画面方面,除参考传统绘画瓷外,多仿照西洋画法,或来样加工,时间长了就行成了广彩特有的风格。

3.广彩的繁盛阶段

广彩到了清代后期的道光至光绪时期可说已达到了繁盛阶段。它既吸收了传统的工艺,亦吸收了欧美的艺术精华,完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其特点是绚彩华丽、金碧辉煌、热烈清新、构图丰满、繁而不乱,犹如万缕金丝白玉的“织金彩瓷”。这时的颜料已从初期的几种增加到十几种,使彩绘更加丰富艳丽。

在装饰花式设计方面,已改初期的“岁无定样”,而成为批量生产,使零碎、分散、单独的纹样联合起来,成为连续图案,或完整的构图。

广彩人物纹盘,清乾隆,高2.7cm,口径12.6cm,足径7.3cm。

盘敞口,浅弧壁,圈足。通体内外施白釉。盘外光素无纹饰,盘内绘有一欧洲妇女的半身圆形肖像,笔触细腻,形象逼真,具有强烈的立体感。 

广彩瓷盘是当时专门为适应欧洲市场对中国瓷器需要而特制的外销瓷。 

广彩花鸟纹盘,清雍正,高4.1cm,口径25.2cm,足径15cm。

盘敞口,浅弧腹,圈足。盘外施白釉,光素无纹饰。盘内白釉地以青花绘蝴蝶花卉纹边饰,中央以粉彩绘双凤戏于洞石花卉之间。

器物造型规整,设色艳丽,纹饰风格迎合了欧洲市场的需要,是广彩瓷器中的精品

taoci52.com编辑推荐

被世界遗忘的明珠 广彩瓷器收藏鉴赏


凝珍阁珍藏 清中期广彩瓷碗

此碗直径34厘米,内饰通景人物,共54个,品相完美,彩料画工很典型,嘉道广彩的顶峰之作。

广彩,即广州彩瓷,又称“广州织金彩瓷”,即利用各种颜色和金边在白瓷器上进行勾、描、填,产生金碧辉煌的效果,是广州独具特色的彩瓷品种。广彩出现于明末清初,至今有300多年历史,是著名的“外贸货”。当时,欧洲各国的王公贵族想要从陶瓷工艺闻名于世的中国订制瓷器,而广州是唯一的通商口岸,并且有一班能工巧匠,所以王公贵族们把订单、设计图案送到广州,再由广州本地的工匠为他们制作工艺陶瓷和日用陶瓷,因此不少广彩的图案都有“洋气”。广彩瓷器其特点是在白瓷胎上绘以红、绿等多种彩料,在施金彩组成花纹图案,创烧于中国清代康熙晚期,至雍正早期,成熟于乾隆嘉庆时期。

在许多人印象中,广彩都是一些不太精致的彩瓷,大红大绿、金碧辉煌、构图繁缛、图案程式化,俗不可耐,完全与中国传统雅致清丽的审美情趣相悖。可大家没想到的是一旦全面接触广彩,特别是早期的广彩,却是如此的精美绝伦。

清乾隆广彩精品

更重要的是,广彩的意义在于它曾承载着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在照相术未发明之前,除了部分绘画,广彩是最为重要的载体,是中国清朝对外交流最为亮丽的名片之一。特别在18世纪的欧洲,广彩更是贵族的宠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早期精美的广彩就是“外销官窑”。

但是,由于大量精美的广彩如今只能在欧洲皇宫古堡里面看到,流传在外的也有不少是后期粗糙的制品,世间对广彩的误解渐成主流。很多人没有看到的是,广彩的奇妙之处在于广州没有自己的窑址,却能创烧出令欧美等国痴迷200多年历史的彩瓷,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客观评价广彩,唯有如此,广彩的光复才有根基。

广彩十三行 广彩馆藏级珍品

现时,广彩的市场价位远低于景德镇彩瓷。普通的较为粗糙的广彩瓷几千元就有,而比较精美的早期广彩瓷也就是几万元到十余万元之间价位,甚至普遍比景德镇的民窑外销瓷价位低。而顶级的清三代早期广彩瓷最高也就是几十万元,远远不及动辄上亿元的景德镇产官窑。广彩瓷收藏门槛相对低,投资升值前景广阔,目前正是广彩“淘宝”的最佳黄金期。

广彩收藏的误区:并不是所有广彩都值得收藏的,晚清,民国,包括见过后批量生产的广彩无论其做工的精细程度,还是长远的收藏价值都是极其不好的,收藏广彩应该寻找清早中期的精品为上,清晚期精品为次。以人物绘画为上,花鸟鱼虫为次。其器物的价格也会因画片的内容,精美程度,和人物数量来决定。(华夏小邓/整理 报道)

堆雕水墨画革新广彩瓷欣赏


堆雕中国水墨画。

□本版文、图  信息时报记者 徐毅儿

应霍英东基金会邀请,旅澳艺术家连泽强近日来到广州南沙,参与组建南沙艺术中心,打造南沙文化名片。据了解,连泽强是一个游离于艺术群体的独立艺术追求者,他多年来致力于中国艺术研究,身体力行推广博大精深的中国陶瓷文化。现阶段,他除了继续完善、推广堆雕中国水墨画外,还将投身于广彩瓷器的革新事业中,力图为广州彩瓷注入新的活力。

独创立体堆雕陶瓷水墨画

连泽强于上世纪90年代移居澳大利亚进修艺术,长期以来致力于向西方国家推广中国书画艺术文化、陶瓷艺术文化,近年独创出“堆雕水墨画”。

连泽强告诉记者:“从上世纪中叶至今,‘西学东渐’,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我看来,上世纪90年代初,由外国资本推动、操控的,追求反传统、标新立异、自我宣泄甚至暴力和血腥的‘伪当代艺术’,是对中国的一种文化入侵。我希望尽自己的一点力量,拥护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向西方国家展现中国的传统艺术之美,用我们的真诚来感染他们,用真美善去打动他们,取得真正的话语权。”

“如何让西方人看得明白,并且爱上中国传统的水墨画?陶瓷就是能够让西洋画与中国画交汇融合的最好媒介!”连泽强告诉记者,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国内的一场博览会上,他看到了用陶瓷做成的盆景,于是“灵机一动”,触发了用立体堆雕陶瓷展示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灵感。就这样,连泽强奔走在中国与澳大利亚之间,在景德镇埋头苦干近10年,并最终研发、创新出“堆雕中国水墨画”。

“堆雕中国水墨画,既有传统中国画高远、平远、深远之‘三远’意境,又具有油画的立体质感。同时,通过陶瓷这个中外文化交流‘使者’的亲和力,可让西方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中国传统水墨画。”连泽强如是说。

提出对广彩瓷优化工艺改革创新

连泽强透露,现阶段,他除了继续完善、推广堆雕中国水墨画外,还将投身于广彩瓷器的革新事业中,力图为广州彩瓷注入新的活力。“广彩是广州地区釉上彩瓷艺术的简称,指广州烧制的织金彩瓷及其采用的低温釉上彩装饰技法,亦称‘广东彩’、‘广州织金彩瓷’。”连泽强介绍,广彩的生产始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广彩曾经辉煌,远销世界各地。然而,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们传统的工艺和文化艺术却出现了倒退的现象。如何令广彩重新焕发活力,需要我们勇于革新。”谈到广彩的革新,连泽强指出了三点:“第一是优化工艺,第二是改革创新,第三是坚持传统。”

“在工艺优化方面,我们可以从坯胎、釉色、堆金、颜料等方面入手。以外销瓷为主的广彩,其坯胎多出于民窑,所以坯胎质量不能尽美尽善。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坯胎的质量已经大大超越前人。釉色方面,广彩讲究‘织于白玉之上’,强调‘白’和‘润’,可利用现代单色釉的发色技术,丰富和完善广彩瓷的釉色。同时,广彩工艺的堆金以阳金为主,如能大量利用本金和日本金,作品将会变得更华丽和辉煌。”

连泽强还提出,广彩瓷的改革创新,可从釉彩、器形和图案等方面切入:“传统的广彩瓷是一种釉上彩瓷,对此,我们可以作出多方面尝试,例如加入窑变、釉里红、青花等工艺,又或者尝试以釉上彩、釉下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创作。”“当然,广彩的革新,需要改革创新,更需要坚持传统,例如对中国画元素的加强,将中国书法元素进行有机融入等。”连泽强说:“只有深入回归传统、挖掘传统,才可以令广彩这门岭南传统工艺焕发新机!”据了解,连泽强的广彩革新方案已经得到社会各方的重视,正在实践当中。

彩瓷皇后——珐琅彩瓷器


瓷胎画珐琅是珐琅彩瓷的正式名称,也是汉族陶瓷艺术之瑰宝。将画珐琅技法移植到瓷胎上的一种釉上彩瓷。珐琅彩瓷的装饰工艺,即珐琅彩,也称为瓷胎画珐琅是专为清代宫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种精细彩绘瓷器,部分产品也用于犒赏功臣,其高超的烧造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

据清宫造办处的文献档案记载,其为康熙帝授意之下,由造办处珐琅作的匠师将铜胎画珐琅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制的新瓷器品种。珐琅彩盛于雍正、乾隆年间,属宫廷垄断的工艺珍品。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特制,解运至京后,在清宫造办处彩绘、彩烧。所需图式由造办处如意馆拟稿,经皇帝钦定,由宫廷画家依样画到瓷器上。珐琅彩瓷创烧于康熙晚期,雍正、乾隆时盛行。清代后期仍有少量烧制,但烧造场所已不在清宫中而移至景德镇。初期珐琅彩是在胎体未上釉处先作地色,后画花卉。康熙朝珐琅彩瓷器多以蓝、黄、紫红、松石绿等色为地,以各色珐琅料描绘各种花卉纹,其色彩、绘画、款式皆同于当时的铜胎画珐琅。

珐琅彩瓷器部分拍卖成交记录:

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盌编号:1309成交价:RMB160,399,200拍卖日期:2006-11-28拍卖专场:玉剪霓裳-张宗宪御制瓷器珍藏

御制珐琅彩「祥云瑞蝠」开光式「四季花卉」图纸搥瓶编号:2123成交价:RMB122,796,180拍卖日期:2010-10-07拍卖专场:彩华腾瑞──戴润斋清宫御瓷珍藏

清乾隆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编号:0188成交价:RMB122,408,800拍卖日期:2005-10-23拍卖专场:古月轩锦鸡花瓶

清乾隆珐琅彩人物纹胆瓶清乾隆珐琅彩人物纹胆瓶编号:0401成交价:HKD138,000,000拍卖日期:2013-10-27拍卖专场:瓷器

珐琅没有大的器物造型,绝大多数是盘、碗、杯、瓶、盒、壶,其中碗、盘最多,只是每一品种都有不同的变化。另外还有一个品种是宜兴紫砂陶胎外绘珐琅料彩,这也是难得一见的。珐琅彩瓷器在胎质的制作方面是非常讲究的。胎壁极薄,均匀规整,结合紧密。在如此的胎质上又施釉极细,釉色极白,釉表光泽没有桔皮釉、浪荡釉,更没有棕眼的现象,确可用“白璧无瑕”来赞誉。

中国瓷器广受喜爱,谈谈外销瓷(一)


最初葡萄牙人从中国买回的瓷器应该是普通的中国风格瓷器,这类瓷器现在也还常能在西方看到。但是很快的葡萄牙人就开始订制他们喜欢的西方风味的瓷器,例如于基督教题材有关的瓷器,大家族的徽章瓷器以及少量写有船员名字的瓷器。

但是当时因为葡萄牙人没有稳定的据点来进行瓷器贸易,而且贸易业是非常的不固定,因此订制的东西往往拿不到。所以这类瓷器往往都是为王室或上层贵族定制的。目前据知最早的一件订制徽章瓷器是1517-1521年间,葡萄牙人为葡王曼奴埃尔一世订做的一件青花瓷罐。而另外一件较早的青花水壶上的家族徽章则被认为是嘉靖时期到中国贸易的帕首投父子(Peixoto)的。

因为订做特殊瓷器在这一时期不太现实,而且数量少,价格高,不利于大量出口,因此中国瓷器商人特别设计生产了符合西方人审美要求的克拉克瓷器,给中国瓷器赋予了符合西方的审美要求的形式,因此很快就大批量生产出口到欧洲。

万历时期的克拉克小碗,青花采用浙料,明亮淡雅,胎质细腻,釉水滋润

从国外档案记载和中国窑业遗址的研究,目前知道最早的克拉克大概是万历初期出现的,而在此以前出口的瓷器大概都是明代的内销瓷器。最迟到崇祯时期,克拉克已经有多种样式可供选择。据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档案,1639年荷兰商人在定购瓷器时就按造样本指定了瓷器的模式和种类。可见当时的中国瓷器商人已经制作了不同种类的模盘供西方商人选择。

克拉克瓷器最早是由景德镇生产的,其布局多半采用外圈由多个开光或锦地开光图案组成边饰围绕中间主要图案的形式,图案主要是中国传统的花鸟、人物,吉祥物等样式,到后来也出现充满异国情调的繁密纹饰,新颖的郁金香纹样和西方的神话,宗教,人物和社会生活图案。

克拉克瓷器质地细腻,画工精美,胎体轻薄,釉水明亮,发色雅致,颇受欧洲贵族厚爱,几乎畅销整个十六世纪后期和十七世纪。高档的景德镇克拉克瓷器,“以高岭山优质高岭土(以土膏形态赋存的次生高岭土或伟晶岩的风化物)掺合瓷石制作。器壁薄腻,胎骨洁白,透光度好,青花呈色兰翠,优雅、明快、绘制萧洒生动,完全可以和明清官窑最佳瓷器媲美”。

崇祯时期的克拉克瓷盘,中国主题加荷兰郁金香文饰

摘自MauraRinald《KraakPorcelain》

当时内销的瓷器往往大都选用质量不太好的胎土,而克拉克瓷器则基本选用优质高岭土生产,秉承了中国人把优质产品出口到国外的一贯原则。这主要可能是因为出口瓷器的价格和利润高于内销而且可以大批量生产的原因。

除景德镇外,国内福建地区也在十六世纪后期开始大量仿制生产类似的瓷器,其中最有名的是福建的漳州所属的一些窑口。此外在国外,日本也开始仿制景德镇的克拉克瓷器。

福建漳州所属窑口从十六世纪中叶以后开始仿制克拉克瓷器,生产的这类瓷器的主题尤多见凤凰,麒麟,寿字,松鹿,渔藻,飞马,鸭戏荷塘等图案。而其开光中则往往爱画牡丹,莲纹,竹子,八宝等。汕头器的画工较景德镇的克拉克瓷器要粗糙,不过因为其用笔粗圹豪迈,毫不拘束,不少图案也显得相当有力度。

得益于地理位置临近当时的官方对外港口-月港,福建克拉克大量销往日本和东南亚,也有一些销往欧洲。到了十七世纪初期,外国海船等外国风味的图案叶开始在汕头器上出现[33],但是传统的主题一直占绝对主导地位。

明晚期漳州窑克拉克,摘自Christie"s《TheBinhThuanShipwreck》

福建生产的这类瓷器较景德镇的克拉克瓷器质地粗糙,发色灰暗,釉水浑浊,胎体厚重,采用颇釉的上釉方法,因此釉面不平整,与景德镇生产的克拉克瓷器区别比较明显,因此国外把这类福建生产的仿克拉克瓷器称为”汕头器“(因为他们开始误以为这些瓷器是由汕头生产的)。

福建生产的这类瓷器当时被称为“粗瓷”,这类瓷器大部分是出口东南亚用来换取香料而不是出口西方,西方人一般更喜爱质量高的多的景德镇克拉克瓷器。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商人维克他。斯宾科尔记载到:“这个季节来这里(爪哇)的中国人不会带来任何值得运到荷兰的瓷器”。而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材料也记载荷兰的商船也将中国粗瓷运往加尔各答销售获利。这类粗瓷除了销售东南亚外,在日本也格外畅销。在某些时期,这类粗瓷也有不少被销售到了欧洲,但总的说来比重不大。

景德镇的克拉克瓷器直到清早期景德镇还有少量生产,而福建窑口到清中期也还偶尔有生产。

克拉克瓷器应该算是早期出口瓷器中最主要的一种样式了,当然这种样式只是从总体上来说的,其细微的变化是多种多样的。这类试样是中国瓷器商人和工匠为西方商人设计的并大批量规模生产的,当然也有可能在设计过程中采用借鉴了西方的一些图案设计。

康熙晚期的西方主题的可拉可瓷器

斗彩瓷器


斗彩是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彩瓷瓷器,斗彩始见于明代宣德年间,因图案纹饰系由釉下青花与釉上诸彩拼凑而成,各种色彩争奇斗艳,故名曰“斗彩”。在我国历来就有珐琅第一,斗彩第二的说法。明代斗彩瓷器以成化年间斗彩为代表;清代斗彩瓷器以雍正斗彩为代表。

斗彩瓷器又叫逗彩,是以青花料在瓷坯上双勾出花鸟、禽兽、人物的轮廓线,施透明釉,入窑高温(1300°C)下烧成的釉下青花瓷器上,用矿物颜料进行二次施彩,填补青花图案留下的空白和涂染青花轮廓线内的空间,然后再次入小窑经过低温(800°C)烘烤而成。斗彩以其绚丽多彩的色调,沉稳老辣的彩釉瓷器。

斗彩技法萌发于明代宣德时期,发展于正统时期,成熟于成化时期,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各朝均有烧造,其中以成化斗彩最负盛名。成化斗彩瓷器釉质温润,色彩娇丽,画工精细,造型均为小巧的瓶、罐、盒、盘、碗、杯、碟等,给人以娟秀典雅之美感。

斗彩红龙凤盖罐,清康熙,通高13.1cm,口径4.6cm,足径10.4cm。

罐小口,矮直颈,丰肩,扁圆腹,卧足,带盖。腹部两面以矾红彩分别描绘龙、凤戏珠纹。斗彩只用作装饰颈、肩、胫、盖等次要部位的辅助纹样。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清康熙年制” 双行六字楷书款。

此器主题龙凤纹抢眼夺目,绘制精细,以斗彩作边饰,具有特殊的艺术效果,具体体现了康熙斗彩瓷器中综合装饰技法的运用。

斗彩的鉴别方法

一、从瓷器胎土方面。由于成化年间的斗彩早于雍正年间的珐琅彩,因而到了雍正年间,优质的胎土早已被用尽,所以仅从胎土上面来看,斗彩略高于珐琅彩的质量。通过对比可以很明显的看到成华斗彩胎土的显露部分色泽非常纯白而且油润。而雍正珐琅彩虽然绘制工艺到达了顶峰,也没法弥补“先天不足”的劣势。

二、从斗彩彩料方面。斗彩与珐琅彩所绘制的图案均突出胎体表面,但是仔细比较会发现斗彩略低于珐琅彩。

三、从纹饰方面。虽然都是宫廷御做,所绘图案都经过皇帝批准,画师都为宫廷御用画师。但是成化年间的斗彩,其绘画图案均为宫廷画师亲自创作,其线条生动流畅,笔法活泼。而雍正年间的珐琅彩图案,有很大一部分并非宫廷画家的“原创”,而是市面上其他精品画作经皇帝批准之后绘制于瓷器之上的,相比而言,虽然笔法依旧老练、准确,却缺乏了斗彩瓷器上团的自由之风,略显呆滞。

明清时期的广窑瓷器窑口指的是哪里


广窑瓷器窑口一般都认为是石湾窑,但是坊间传广窑有三种含义,

一是泛指广东地区的瓷窑;

二是以广彩讹为广窑;

三是指石湾窑。

石湾窑有三个,一是宋、元、明、清时期的佛山石湾窑,

二是宋代阳江的石湾窑,

三是明代博罗的石湾窑。其中佛山石湾窑最为著名,明清两代盛极一时,其产品善于仿钧窑釉色,世称“广钧”,亦称“泥钧”。其釉色富于变化,在蓝釉中流淌雨点及丝纹状的葱白斑点,气象万千,耐人寻味。其品种主要有盘、碟、罐之类的日常生活用器皿及笔洗、花盆、仿古花瓶类的陈设品以及瓦脊等建筑用材和以“渔樵耕读”为主题的陶塑。其陶塑作品形神兼备,为石湾窑的现代陶塑开创了先河。

广窑荷叶式洗

广窑荷叶式洗,高4cm,口径10.4cm。洗作荷叶舒卷式,卷沿深腹,造型别致。瓷器胎体厚实,器身施天青釉,釉色莹润,通体开片,且纹片大小不一,纹理自然,体现了文房用具的清新雅致。

广窑塑贴螭虎纹方瓶

广窑塑贴螭虎纹方瓶,明,高14.6cm,口径6.8cm×6.7cm,足径5.1cm×5.0cm。

瓶呈四方体形,唇口,直颈,腹部略鼓,腹下渐收,方圈足。通体施釉,釉色光润而细腻,釉面有细碎开片纹,足露黑胎。瓶身两侧各饰一凸螭虎纹,显得颇有气势。无款识。

广窑楸叶式洗

广窑楸叶式洗,明,高6.7cm,长26.3cm,宽18.9cm。

洗通体仿楸叶形,内外雕刻凹凸的叶脉,叶边堆贴4朵盛开的花,并刻出7枚花蕾。胎体厚重,釉层凝厚,深蓝色釉中渗化出葱白色雨点状花斑。此洗造型新颖,窑变花釉挥洒自如,卷曲的叶边仿佛被微风吹动,颇有天然韵致。

广窑狮耳炉

广窑狮耳炉,清,口径24cm,底径19.2cm,高14cm。

广窑虽然是地方窑口,但是瓷器釉色和开片异常精美,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瓷胎不够细腻,显着比较粗燥。

五彩瓷器


五彩分为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跟斗彩一样是彩瓷瓷器品种之一,属于硬彩。“五彩”不是专指就有五种颜色,只是概数而已,但是五彩一般来说其中必含红彩。五彩在已高温烧成的白瓷或已绘局部图案的青花瓷上以红、绿、黄、紫、黑、蓝等彩描绘图案纹饰,再经彩炉低温烧成。再配以其它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粉彩就是在五彩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瓷器品种。

五彩是在宋、元釉上加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宣德时已有五彩,但明代釉上彩以红、绿、黄三色为多,嘉靖、万历时期的官窑釉上彩瓷,以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彩相结合,称青花五彩。康熙五彩在明代五彩的基础上又创造性地使用釉上蓝彩与金彩,使五彩的颜色愈加丰富。蓝彩厚而浓艳,彩之外围有一层光晕。黑彩漆黑光亮。特别是由于金彩的广泛使用,使五彩瓷更加富丽堂皇。康熙五彩瓷器以其优美的造型、鲜丽精致的纹饰而成为康熙朝瓷器中较有代表性的品种。使釉上五彩成为彩瓷的主流。自雍正朝始,粉彩盛行,五彩只作为仿古瓷少量生产。五彩烧成温度略高于粉彩,不如粉彩般有柔软感,故又称“硬彩”或“古彩”。

1. 五彩雉鸡牡丹纹瓶,清康熙,高45cm,口径12.3cm,足径14cm。

瓶撇口,直颈,颈间凸起弦纹一道,丰肩,垂腹上丰下敛,束胫(jìng音敬),近足处外撇,圈足。内外施白釉,外壁五彩装饰。颈部绘洞石菊花,腹部的主题图案为洞石雉(zhì音智)鸡牡丹纹,一只色彩绚丽的雉鸡立于茂密树丛掩映的洞石之上,牡丹花盛开其间,彩蝶在花卉中飞舞。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明成化年制” 三行六字仿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此瓶造型端庄古朴,构图疏密有致,纹饰画工精细,用色考究,所绘内容寓意吉祥。

清康熙时的五彩分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两类,其中釉上五彩最能显示和代表康熙五彩的艺术特色和成就。清宫所藏康熙五彩器是官窑或“官搭民烧”的上等品。这时期的五彩器造型以古朴、凝重、挺劲见长。五彩器的款识式样颇多,除本朝款,还有仿前朝款、堂名款等。仿前朝款以仿“大明成化年制”居多。

2.五彩天马纹盖罐,明嘉靖,通高18.0cm,口径8.5cm,足径8.7cm。

罐直口,短颈,圆腹,圈足。附伞形盖,盖顶置宝珠形纽。通体釉上五彩装饰。腹部绘4匹天马在云海间跃奔。颈部绘蕉叶纹,肩部绘缠枝莲纹,近足处绘变形莲瓣纹。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明嘉靖年制” 双行六字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此罐胎坚釉润,构图严谨,突出使用红、绿二彩,并以黄、黑、紫彩作局部的点缀,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

明嘉靖五彩器造型既有秀气的盘、碗、杯、瓶等,也有胎厚体大的罐,还有新创的器形方斗杯、方盖罐等。通常画面多用红、绿二彩,黄彩、黑彩等有时仅作为一种点缀,遂使红艳绿翠的装饰色彩热烈生动。

3.五彩牡丹玉兰纹花觚,清顺治,高38.7cm,口径18cm,底径12.3cm。

觚(gū 音孤)撇口,直腹,中间略凸,胫(jìng 音敬)部外撇,平底。通体白釉闪青,口沿施酱釉。器身以青花五彩装饰。画面分三层,上部绘月影洞石花卉,牡丹、玉兰等众多花卉簇拥在洞石周围,竞相开放,五彩斑斓。腰部绘两组饱满的石榴纹。胫部绘垂枝海棠。外底涩胎。无款识。

顺治五彩瓷器造型基本保留了晚明时期古拙的风格,多以色调对比强烈的红、绿彩描绘粗犷的纹饰。此觚胎体致密,釉面光亮,釉色白中闪青,构图疏朗,以釉下青花来描绘洞石,青花色泽蓝中闪灰。花卉则以釉上黄、绿、红等彩描绘,各色彩料均鲜艳明亮,给人以清晰雅致之美感。

4.五彩镂空云凤纹瓶,高49.5cm,口径15cm,足径17.2cm。

瓶洗口,长颈,垂腹,圈足。颈两侧贴饰狮耳。通体以褐色或赤褐色勾勒轮廓,用釉下青花及红、黄、绿、茄紫、孔雀绿诸彩装饰,全器共绘八层纹饰。瓶腹镂雕9只凤凰飞翔于祥云之间,构成了器物的主题纹样。瓶口镂空如意云头纹,颈部环绘五彩蕉叶纹,并镂雕若干飞舞的蝴蝶。颈部两侧堆雕的狮耳上有青花篆书“寿”字。颈下饰朵花和八宝纹。无款识。

整个器物自口至底,层层花纹密布,无纤毫隙地,可称艳丽之至。这时期的五彩,一反明成化时彩瓷之疏朗、优雅、宁静,变为浓艳热烈的风格,纹饰繁密杂乱,布满器身。华丽俗艳有余而高雅秀美不足,为万历年五彩之特征,此瓶即典型器物。

这件镂空云凤纹瓶不仅成功地运用了五彩装饰,而且以熟练的镂雕技艺,给人以巧夺天工之感。如此繁密的镂空与五彩装饰相结合的工艺,反映出当时瓷匠们高超的技能,是万历时期官窑五彩瓷中的稀世珍品。

5.黄地金八喜五彩百蝶纹奓斗,清同治,高8.3cm,口径8.4cm,足径5.9cm。

奓斗敞口,圆腹,圈足。造型小巧秀丽。内施白釉,外通体黄釉色地,上彩绘各种蝴蝶纹饰,中间插金彩“喜”字。上下以描金弦纹做边饰。底白釉红彩书“同治年制”4字楷书款。

清代独有的瓷器——墨彩瓷器


瓷器装饰彩品种之一,是以黑色为主,兼用矾红、本金等彩料在瓷器上描绘图案,经彩炉烘烤而成。墨彩为五彩、珐琅彩、粉彩瓷器中常见色彩之一。浓黑如墨的彩料或深或浅、或浓或淡的与如雪的白釉相互映衬,颇有传统的水墨画效果,因此又有“彩水墨画”之美称。

墨彩瓷的烧制方法是在烧成白中泛青的次优上绘画上水墨彩,然后经低温烧成。墨彩以水墨彩绘为主,并加以部分粉彩,如蓝粉、淡黄等彩色、但在每件器物画面上所施加的粉彩面并不大,仅起到点缀的作用,这种画面处理方法以雍正时期最为突出。而现代墨彩瓷中宝瓷林的器物仍然保持着这个传统。

墨彩始见于清朝康熙中期,流行于雍正、乾隆朝并一直延续直清末、民国时期。康熙时的墨彩色泽浓重,彩釉配制纯净,上涂一层玻璃白,烧就的墨彩漆黑莹亮;有以绿彩为底者,更为莹亮浓郁。其制品白釉地多微闪青色,纹饰多以花鸟为主,画风深受同时代画家的影响。到雍正、乾隆年间。墨彩多用国产料仿烧水墨珐琅效果的瓷器,犹如白纸作画,浓淡相宜,洁净素雅。清末、民国时期亦多有仿造,但不及康、雍、乾时制品精美。

墨彩最早是运用在明代的五彩瓷器上,主要用来勾绘纹饰轮廓线,到清代雍正时期创烧成墨彩瓷画。雍正墨彩颇负盛名,最常见的造型是笔筒,其次有尊、盖碗、套杯、盘等。纹饰方面以山水人物为主,画面犹如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上海博物馆藏的墨彩山水图笔筒(图一),为清代雍正的典型器。器身墨彩画的是和谐宁静、舒适安闲的山村景色,此图构思巧妙,墨彩有浓有淡,景致有近有远,画面清新秀润。类似这样的墨彩瓷器国内外都有收藏。英国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藏一件以木纹釉为地开光墨彩山水人物笔筒(图二),器内及外壁上下边缘施以木纹理的彩釉,外壁中部通绘墨彩绘画,为一幅张果老骑驴的神话故事图。其画面以墨彩为主,缀点天蓝、浅粉、浅黄、淡绿等色,非常精美,是件难得的佳作。器底有雍正年制款,属官窑制品。

原清宫旧藏中有墨彩与粉彩组合装饰的长方笔筒,非常精美。笔筒从前后两面分别绘墨彩山间会友及墨彩人物骑驴进山图,两幅墨彩画重峦叠嶂,树木成林,人物形象生动,表现出作画者有很深的绘画功力,以墨彩为主,蓝、白、赭作点缀,画面清淡优雅。此笔筒无款识,但不失雍正官窑的品味。另有墨彩乡村景色盖碗,碗盖及碗身均绘山间的小村,有山有树及人物和茅草屋,碗盖顶及底均用红彩绘一蝙蝠。这两件墨彩瓷器,色彩浓淡有序,绘画技巧水平较高,结合造型与胎釉应是雍正时期官搭民烧的好作品。

民窑墨彩洗口大尊为雍正典型器,在民间及博物馆中均有收藏。如上海文物商店的墨彩人物洗口尊,此尊上下布满墨彩人物纹饰,有老者有幼童,是表现福禄寿的人物画,画面以黑色为主,人物的面部、手部及衣褶用淡淡的矾红勾勒及晕染,增加了画面的立体感。图中的博古有香炉、花瓶作陪衬。此器从造型、用彩及绘画均属雍正时代的艺术风格。沙底无釉,有旋纹,无款识,为典型民窑产品。

乾隆时期的此期墨彩的独立品很少,墨彩主要用来勾勒粉彩、五彩器物的纹饰线,或绘器物的局部纹饰,或墨书诗句。值得提出的是乾隆时期督陶官唐英自书、自画、自制的一些小型墨彩文具,如仿官釉墨彩行书诗句水丞、仿官汝墨彩行书诗句笔筒(图三)、白地墨彩四体书笔筒、白地墨彩行书笔筒、白地墨彩篆书寿字笔筒(图四)等。更精巧的是石纹釉为地连方开光墨彩山水人物诗句小笔筒,器形特殊,由两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笔筒相套在一起,小笔筒跨在大笔筒的一侧,器外边角绘墨彩石纹花釉,共有四个开光,两个开光内墨书诗句,另两个开光为墨彩竹石图及山水人物。据诗文瓷器为乾隆八年唐英亲笔写画的。

香港暂得楼捐赠香港中文大学一件“蜗寄唐英”款墨彩云龙诗句小笔筒,笔筒外壁一条墨龙,仿佛从云海中跃出,墨彩浓重,又渲染一点淡淡的赭色,在笔墨上表现得酣畅淋漓。以上几件唐英自制的墨彩文具都用红彩署有唐英的别号,如“榷陶使者唐英制”、“蜗寄居士”、“陶铸”、“甄陶”、“俊公氏”。除这些款识外,可考的唐英别号还有“隽公”、“叔子”、“蜗寄老人”、“沐斋居士”、“陶人”、“陶成堂”、“古柏堂”、“古泉堂”等,都是唐英使用过的款识,对研究唐英的作品有重要参考价值。

2015大型法国罗浮宫展览征集中,现在全面向全国(包括香港,澳门及海外)征集中,瓷器专场,玉器专场,字画专场,杂项专场。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