曜变天目与稻叶天目

曜变天目与稻叶天目,均是宋代建阳窑烧制的黑釉窑变奇品。所谓曜变,就是在黑釉器上出现的灰色或漆黑小斑点,斑点周围有一圈银蓝色的晕环。所谓稻叶,就是在瓷器釉面上出现的黄褐色小圆点,犹如稻叶上的菌斑。而所谓天目,则是比喻这些黑釉器的斑点,犹如夜空中闪现的繁星,给人以神秘奇幻之感。陆建初先生在《古陶瓷识鉴讲义》一书中说:“闽中建窑又有今人所谓曜变盏一式,冠绝等论,其结晶状为褐色圆点,外围圈以银蓝光晕如日食月食之曜环;日本或称‘稻叶天目’,因其状似稻叶菌斑故命之,此物日本有收藏。”

《收藏拍卖导报》2月19日刊登的徐巍先生的文章《宋代黑釉独具诱色》一文,对曜变天目作了进一步介绍,说世界陶瓷史上,这种曜变天目被奉为至高无尚的珍品,世界上仅有4件曜变天目碗,被列为国宝级文物,收藏在日本。读了此文,真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国宝完好地保存在日本,如有日国宝回归,或能一见;忧的是世界上只有4件,笔者收藏的“曜变”、“稻叶”天目碗瓶,不知是真是假,如是真品,或可填补国内收藏之空白,现拿出请师友共鉴。

宋代建窑“曜变天目”玉壶春瓶,此瓶高11.3厘米,口径4.2厘米,足径4.3厘米,胎呈黄褐色,通体施黑釉,在瓶之表面,凸现漆黑的大小斑点,斑点周围幻化出蓝色晕环,蓝晕相连,形成4片较大的不规则蓝斑,分布于瓶颈四周,给人以小巧玲珑、端状奇幻之感,图录中刊登的和日本保存的“曜变天目”均为小碗,而此器却是玉壶春瓶,实不知专家学者们能否认可。TaOcI52.COM

宋代建窑“稻叶天目”兔毫盏,此盏高6.7厘米,口径12.4厘米,足径4厘米,胎呈灰褐色,黑釉地,盏内外从口至心,密布无数金黄色和黄褐色的大小圆点,洽如繁星闪烁在漆黑的夜空,而每一个小圆点下,又拖着一条细长的银蓝色尾巴,与蓝色的兔毫纹交织在一起,又仿佛流星划过无边的天际。

taoci52.com扩展阅读

一件曜变天目罐


在日本东京静嘉堂文库,有一件宋代黑釉盏,因黑釉面上受窑变的作用,产生了大大小小的圈形的结晶斑点,由于斑点周围有一些蓝绿色的光环的缘故,日本人称此盏为“曜变天目”,列为国宝。这种曜变天目在世界陶瓷史上也被尊为至高无上的珍品,因为它是从数十万个或百万个黑釉中偶然产生的稀有品种,是自然的意料不到的窑变形成,非人为的预先制定而成。这种曜变天目存留在世界上的较少。

本人收藏一件宋代“曜变天目”罐,而不是盏。该罐高14厘米,口径和底径均有11厘米,最大腹径为18厘米,黑胎,施釉不到底,有流釉痕,圆口直颈釉翻过口唇而入内口边缘2厘米左右,手抚釉面有非常明显的凹凸不平之感,口颈下罐内无釉。内胎不平,呈螺丝状。黑色釉面上因窑变作用满布大大小小不同形状的紫蓝色结晶斑点,每个斑点均晕散着黄白色的光环,斑点形状类似显微镜下看到的细胞或细菌模样,该罐与日本所存我国烧造的曜变天目盏相比有四点不同:第一是造型不一样,日本所存的是盏,我的是罐,形体比盏大;第二是曜变天目盏上的结晶斑点的颜色不是紫蓝色,而我的罐的结晶斑点是紫蓝色;第三是该盏结晶斑点周围晕散着蓝绿色光环,而我的罐上的结晶斑点周围晕散黄白色的光环;第四是该盏的结晶斑点的面积和数量没有我的罐多,仅是我罐的十分之一,形状也没有我罐复杂,我罐的结晶斑有数处块状的,而不是单一的点状形。从以上四点不同处,我们不难看出曜变天目瓷并非是单一的一个样的,它应当是多样的、复杂的,窑变同样也是多样的、复杂的。只要基本条件是一致的,都应为同属一种,即黑釉面上满布大小形状不一的结晶斑点,且斑点凸出釉面,斑点晕散着大小形状不一的光环。

建盏(天目瓷)


建盏

建盏(天目瓷),是中国宋代八大名瓷之一。该制品宋时为皇室御用茶具,传世并藏于日本的四只国宝级建盏“曜变天目”是饮誉世界珍宝。

产地

建盏产自建窑,“建窑”是我国著名的古窑之一,遗地位于武夷山下的建阳县水吉乡,它的制品在宋代已负盛名,由于宋时崇尚斗茶之风,故除了必需提供优质的茶叶之外,还需要有最适于斗茶所用的茶具。武夷山区宋时已出产天下名茶。在宋代所产的“建盏”又是当时上至至尊、下及士大夫们都认为是斗茶最佳的珍品。宋代的著名文人墨客就有一些名句来秒颂它。例如“兔毫紫瓯新”、“忽惊午盏免毫斑”、“建安瓷盌鹧鸪斑”、“松风鸣雷兔毫霜”、“鹧鸪碗面云萦字,兔毫瓯心雪作泓”、“鹧鸪斑中吸春露”等。

历史

这样有名的宋代建盏,当时已由留学我国的日本禅僧们带回国而传到国外。日本古籍亦有青兔毫、黄兔毫、建盏、建州垸等记载。15世纪以后,他们把建盏及黑釉器讹称为天目;今天“天目”已成为黑釉一类陶瓷器的国际通用名词。传世的建盏以日本最多,其中宋代的“曜变”、“油滴”等四只建盏已被定为日本国宝,是稀世之珍,极受重视,免毫盏反居次位。除日本外,美国许多著名博物馆也有建盏的收藏,由于J.M.普鲁玛曾调查过水吉的窑址,故密西根大学有较多的样品收藏。当然,我国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和他处也收藏有建盏的宝贵样品,然而目前最大的宝藏之一似乎可以认为是未经多少发掘和清理的建窑古窑址。

70年代末,福建省博物馆的考古学者和60-70年代厦门大学的师生对建阳芦花坪窑址的一、二次发掘,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确定了“建盏是在龙窑中烧成的”,证明了“建盏的烧造年代创于北宋,盛于南宋及元初,而停烧或废烧于元末以后。特别重要的是发现了一批青黄釉器,证明建窑早在晚唐、五代迟至北宋是烧制青瓷的地方。”

器型种类及其造型特征

建盏多是口大底小,有的形如漏斗;且多为圈足且圈足较浅,足根往往有修刀(俗称倒角),足底面稍外斜;少数为实足(主要为小圆碗类)。造型古朴浑厚,手感普遍较沉。建盏分为敞口、撇口、敛口和束口四大类,每类分大、中、小型;小圆碗归入小型敛口碗类。①敞口碗:口沿外撇,尖圆唇,腹壁斜直或微弧,腹较浅,腹下内收。浅圈足。形如漏斗状,俗称“斗笠碗”。常见中、小型碗,偶见大型器)。②撇口碗:口沿外撇,唇沿稍有曲折,斜腹,浅圈足;可分大、中、小型。此类碗大型器比例相对 其他类碗较高,但成品率低,尤显名贵;中、小型器较常见)。③敛口碗:口沿微向内收敛,斜弧腹;矮圈足,挖足浅;造型较丰满。常见中、小型器,小型器比例较高,有的为圆饼状实足)。④束口碗:撇沿束口,腹微弧,腹下内收,浅圈足,口沿以下约1—1.5厘米左右向内束成一圈浅显的凹槽,作用在于斗茶时既可掌握茶汤的分量,又可避免茶汤外溢,该凹槽俗称“注水线”。此类碗腹较深,器型整体较饱满,手感重;常见中、小型器,中型器比例较高,为建盏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也是产量最大的建盏之一,出土或传世品最多 )。

失传七百年天目瓷重焕青春


河北唐山陶瓷艺人刘文坦历经二十载,潜心钻研天目陶瓷烧制技艺,终获成功。使失传七百多年的宋代天目系列瓷在“北方瓷都”唐山“复活”,重新焕发青春。天目是古代铁系黑釉陶瓷的统称,天目瓷器属宋代八大名瓷之一。据史料记载,在日本镰仓时代(十二世纪末到十四世纪),到我国浙江省天目山佛寺留学的日本僧侣们,曾带回去天目山的茶碗,天目这个名称就是由此而得名的。唐山陶瓷艺人刘文坦出身于陶瓷世家,从小耳濡目染陶瓷制作技艺。二十年前,偶有一次在开窖时无意中惊奇地发现一只日用白瓷大碗底部出现一斑块,并且在周围呈现出五道光晕。这一发现使他受到了启迪。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古今陶瓷知识,认定这就是失传已久的天目曜变。于是二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终于揭开了宋代天目瓷烧制工艺的神秘面纱。刘文坦研制开发的曜变天目系列产品和现存日本的宋代曜变天目茶碗相近,具有两大特点:一是有斑点,二是斑点周围闪耀着蓝色光彩。在此基础上,他又开发了宝石釉瓷、银圆釉瓷、彩云釉瓷、正点鹧鸪斑、绒球釉瓷、金圈釉瓷等曜变天目品种,是传统曜变天目铁系釉料的传承、创新和发扬,是同类的异晶体。据有关专家介绍,该品种既不失传统风格,又大胆地添加金圈、银圈、蓝圈等色彩,釉面晶莹光润,耐磨,虹彩经久不变,堪称陶艺精品,弥足珍贵。加之曜变天目之外的其他天目瓷:油滴、雨点、兔毫、毫变纹、玳王昌、茶叶末、木叶天目、黑釉天目、美试鹧鸪斑、铁红、金砂石等三十多个天目系列产品,因其烧制工艺之精深,每件成功瓷品都是收藏家们可遇而不可求的“孤品”,极富收藏价值。

宋代李封天目瓷古法烧造工艺


天目瓷是宋代八大名瓷之一,天目瓷是铁系结晶釉瓷器,以黑色和酱黄色为主。黑釉和酱黄釉在高温烧制过程中发生窑变,瓷器表面呈星状结晶体而发生曜变。油滴、兔毫、星盏、黑定盏、鹧鸪斑、玳瑁、黄天目等,为宋代铁黑结晶釉的通称。天目瓷的曜变艺术饮誉华夏,有“千金易得,一曜难求”之美誉。在宋代天目瓷属皇室御用珍品瓷器。

李封天目瓷窑遗址位于焦作市中站区李封村,一九八二年被誉为焦作市文物保护单位,南邻滔滔黄河,北依巍巍太行,距北宋国都开封仅一百多公里。这里文化底蕴丰厚,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府城早商遗址、许衡墓等古迹。李封天目瓷窑遗址面积约5600多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1至2.5米,地面上分布着大量的窑具和瓷器残片,其烧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宋金时期达到鼎盛,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天目瓷的古法制作工艺

天目瓷的古法制作工艺流程多达七十二项。瓷器主要工艺流程是:

一、采集,分选适合烧制的高岭土练成泥料;

二、制坯,选择手拉坯或者压坯;

三、干燥,不要太阳直晒,需慢慢自然阴干;

四、利坯,待坯体半干时进行修整;

五、素烧,在900℃多度高温下把泥胎烧成素胎;

六、天目瓷饰釉,因天目瓷不同的施釉方法,烧成的效果也大不一样;

七、天目瓷烧制,需要经过1300℃的高温烧制;

八、天目瓷出炉,火候得当才能烧出精美的瓷器。

陶瓷知识:李封天目瓷的前世今生


天目瓷的历史渊源

天目瓷在宋朝是皇室御用珍品,黑釉茶碗含蓄内敛的青黑特质与自然天成的神奇纹理非常适合宋人恬静中求变化的斗茶之风,也深受文人墨客、王公贵族的亲睐。北宋皇帝宋徽宗的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和兔毫连盏烹云液,能解红颜如醉乡,以及北宋大书法家黄庭坚的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等名句把黑釉茶碗推到了历史的高度。还有北宋苏轼、蔡襄、范仲淹等名人雅士的赞美之词比比皆是,奠定了黑釉在宋代陶瓷史中的重要地位。

天目瓷的烧制历史悠久,有史料依据的传承关系可追溯到元代。据《许衡传》记载,许衡择居李封,是因李封乃卧牛之地,除煤炭日产斗金外还盛产陶瓷。陶瓷做工精良、釉色细腻,碟子于酷暑季节盛菜两日不腐,除了给皇上上供外,远销黄河上下。此后百年间,许氏族人定居李封,逐渐掌握黑瓷的烧制技艺,通过口口相传,开始了长达几百年的传承。传至当代已有近30代。

天目瓷盖取窑变之美,釉面铁质浴火重生,凝华为星,星者,天之目,有油滴、兔毫、鹧鸪斑、玳瑁、曜变等诸相,尤以曜变最为名贵,即使在世界范围内,曜变茶碗的存世量也极少。我国有三件北宋天目瓷茶碗已流失到日本,这些光彩夺目极具传奇色彩的宝物被日本人视为国宝,每七年展出一次。1941年日本古陶瓷专家小山富士夫曾到焦作李封现场考察,并获得一定数量的宋代李封天目瓷。后主编《天目》专著一书,该书保鲜抑菌、使酒及饮品瞬间变得更加甘醇之功效,达到了观赏价值与自然养生价值的和谐统一。

李封窑烧制技艺深受宋金遗风的影响,品种以碗、盏、洗、钵、罐为主。天目瓷厚重内敛、饱满端庄,色彩绮丽,意境深远,非人为所致,而巧夺天工。

为了继承本土文化,早在1956年李封一村就有人烧制,成立了李封红星陶瓷合作社,1967年又正式改名为李封红星陶瓷厂。现在以柯君丽女士为代表的陶瓷艺人,热爱家乡文化,热爱陶瓷艺术,全身心投入到天目瓷文化的挖掘、研究上,立志重现北宋天目瓷的辉煌。她们就近取材,因地制宜,在继承传统的制作技艺同时,大胆实践,不断进取,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总结经验,对于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无怨无悔,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烧出来的瓷器古朴端庄,厚重内敛,釉面晶莹,纹理精美,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瓷出于泥土,经匠心独运,浴火涅槃,终成大器。名瓷通神,通神以德。天目瓷纳天地之精华,参自然之造化,可谓瓷之王者。容天下必以德者。唯有量大,方能虚心谦下,容人容物,方能成大器!品物喻人,容器养性。拥天目瓷以拥天下,德者可达。

吉州窑三大天目釉瓷指的是什么


吉州窑,因位于我国古代吉州、今江西吉安而得名,是我国古代制瓷业中一座举世闻名的综合性瓷窑。吉州窑,是以汉民族文化为底蕴的一座制瓷窑口,在发展过程中也深入结合了吉州当地的风土人情,其瓷器作品精美丰富,历来受到人们的盛情赞许。在吉州窑众多瓷器品类中, “三大天目釉”最为著名。而今天我们要说的,正是这三种天目釉瓷器。

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先简略地了解一下吉州窑的兴衰历史。吉州窑始建于晚唐时期,最开始烧造酱褐釉、乳白釉瓷器。经历了五代时期的波折发展,吉州窑在宋代已经逐渐兴盛,在南宋步入鼎峰。北宋时期,吉州窑的酱褐釉瓷停烧,乳白釉瓷则继续烧造,同时开始烧制黑釉瓷。南宋年间,吉州窑黑釉瓷的品种已经相当丰富,成就也很巨大。元代以后,吉州窑瓷器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彩绘瓷上,海涛纹、连续几何、纹锦地开光图案以及镂空乳钉纹等都是当时盛行而宋代基本不见的纹样。

在吉州窑的发展历史中,我们今天所说的天目釉及天目釉瓷器,实际就是铁质黑釉和黑釉瓷。天目釉是日本语言中的称谓,后被国内引用接受。虽然天目釉属于黑釉范畴,但由于是铁质结晶釉,因此瓷器的釉面釉色,实际上几乎都是黑色与酱黄色并存的。

吉州窑的天目釉瓷器以釉面和纹样的变化多端而闻名,有一种别样的实用艺术性和朴素风格。而其中的剪纸贴花、木叶纹及玳瑁纹“三大”天目釉瓷器,更是饮誉内外。

①剪纸贴花天目釉瓷器,是一种仅见于吉州窑的瓷器珍品。这种瓷器装饰技法,是先用薄纸剪刻出纹样图案,然后使它在素瓷坯或施底釉的瓷坯上贴伏平整,施釉后揭去剪纸再入窑烧制而成。将剪纸与瓷器结合,是吉州窑窑工独创的装饰技法,其古朴自然的韵味难以超越。

②木叶纹天目釉瓷器,它与剪纸贴花技法一样,也是一种仅见于吉州窑的装饰技法。作木叶纹天目釉瓷的步骤,与剪纸贴花技法相同,只是需要先将树做过特殊处理。叶肉在高温下熔与釉中,但叶形不变而叶脉分明,灰烬堆积成质感层次,整叶纹理亚光突显,用手摸之又与黑釉相平。木叶纹天目釉瓷存世异常稀少,目前馆藏亦几乎不见。

③玳瑁纹天目釉瓷:这种瓷器以黑釉为底釉,在底釉上再施一层黄色或白色的面釉,就能烧出黄褐相间的斑纹,与玳瑁身上的花斑极为相似,故称。这种技法烧出的纹样可以通过窑温来改变形态,因此改变上釉手法或者窑温,也能烧出虎皮纹、鹧鸪纹等多种天目釉瓷器。

建盏和天目瓷是什么关系?


建盏(天目瓷),黑瓷代表。是中国宋代八大名瓷之一。该制品宋时为皇室御用茶具,传世并藏于日本的四只国宝级建盏“曜变天目”是饮誉世界珍宝。因产地为宋建州府建安县,因此称为建盏。建盏和天目瓷是什么关系?

建盏产自建窑,“建窑”是我国着名的古窑之一,遗址位于今建阳市水吉镇后井村(原属建州瓯宁县,今建瓯市),它的制品在宋代已负盛名,由于宋时崇尚斗茶之风,故除了必需提供优质的茶叶之外,还需要有最适于斗茶所用的茶具。建州宋时已出产许多贡茶如建瓯北苑贡茶、武夷山御茶,“建盏”又是当时上至至尊、下及士大夫们都认为是斗茶最佳的珍品。宋代的着名文人墨客就有一些名句来秒颂它。例如“兔毫紫瓯新”、“忽惊午盏免毫斑”、“建安瓷盌鹧鸪斑”、“松风鸣雷兔毫霜”、“鹧鸪碗面云萦字,兔毫瓯心雪作泓”、“鹧鸪斑中吸春露”等。

建盏多是口大底小,有的形如漏斗;且多为圈足且圈足较浅,足根往往有修刀(俗称倒角),足底面稍外斜;少数为实足(主要为小圆碗类)。造型古朴浑厚,手感普遍较沉。建盏分为敞口、撇口、敛口和束口四大类,每类分大、中、小型;小圆碗归入小型敛口碗类。①敞口碗:口沿外撇,尖圆唇,腹壁斜直或微弧,腹较浅,腹下内收。浅圈足。形如漏斗状,俗称“斗笠碗”。常见中、小型碗,偶见大型器 )。②撇口碗:口沿外撇,唇沿稍有曲折,斜腹,浅圈足;可分大、中、小型。此类碗大型器比例相对 其他类碗 较高,但成品率低,尤显名贵;中、小型器较常见 )。③敛口碗:口沿微向内收敛,斜弧腹;矮圈足,挖足浅;造型较丰满。常见中、小型器,小型器比例较高,有的为圆饼状实足 )。④束口碗:撇沿束口,腹微弧,腹下内收,浅圈足,口沿以下约1—1.5厘米左右向内束成一圈浅显的凹槽,作用在于斗茶时既可掌握茶汤的分量,又可避免茶汤外溢,该凹槽俗称“注水线”。此类碗腹较深,器型整体较饱满,手感重;常见中、小型器,中型器比例较高,为建盏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也是产量最大的建盏之一,出土或传世品最多 )。

建盏都用正烧,故口沿釉层较薄,而器内底聚釉较厚;外壁往往施半釉,以避免在烧窑中底部产生粘窑;由于釉在高温中易流动,故有挂釉现象,俗称“釉泪”、“釉滴珠”。这是建盏的特点之一。

建窑黑釉是一种析晶釉,属于含铁量较高的石灰釉,因此,具备烧成黑釉的基本条件;同时,石灰釉黏性强,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高温中容易流动,所以,建盏外壁底部往往有挂釉现象,而器物口沿釉层较薄,呈褐红色,有的近似芒口。

建窑黑瓷的胎质基本特征为:截面色黑或灰黑、黑褐,此为含铁量较高所致;胎骨厚实坚硬,叩之有金属声,俗称“铁胎”,手感厚重;含砂粒较多,故胎质较粗糙,露胎处手感亦较粗。从烧成工艺分析,建窑黑瓷为高温烧成,若胎土淘洗太细,则器物易变形。正由于建窑黑瓷中的建盏胎体厚重,胎内蕴含细小气孔,利于茶汤的保温,适合斗茶的需求,所以,在宋代成为最上乘的茶具之一。

宋代福建建阳窑系生产的黑瓷,主要生产是陶瓷茶盏,建窑黑釉茶盏简称“建盏”。窑址在福建建阳吉水镇,是宋代瓷器名窑之一。因宋人尚斗茶,茶色洁白,黑盏宜于比试,故黑釉茶盏大量生产,胎为污泥黑色。有的釉面呈条纹状结晶纹,细如毛尖,称兔毫盏。兔毫有黄白两色称金银兔毫,又有玉毫、银毫、兔毛斑、兔褐金丝等名称。呈油滴结晶状的,称鹧鸪斑。更有少数窑变花釉,在不规则的油滴周围出现窑变蓝色,是尤为珍贵的收藏品。

天目瓷是一种黑色带有紫及酱色釉彩的瓷器,原指福建的建窑瓷器。约在日本的镰仓时代(1192—1333年),日本来我国留学的僧人曾从天目山把这种瓷器带到日本,并称它为“天目”,于是后来人们习惯上便把黑釉瓷称为“天目瓷”,也称“天目釉”,主要指古代福建建窑和江西吉州窑的黑釉窑变瓷器。此外河北磁州窑、定窑、山东博山窑、河南、山西、陕西也有出产约在日本镰仓时代,日本僧人来我国留学,从浙江天目山带去建窑瓷盏,并称这种瓷盏为"天目"。后来人们把黑瓷统称天目瓷,并在国内外有关陶瓷的论着中普遍使用。

这样有名的宋代建盏,当时已由留学我国的日本禅僧们带回国而传到国外。日本古籍亦有青兔毫、黄兔毫、建盏、建州垸等记载。15世纪以后,他们把建盏及黑釉器讹称为天目;今天“天目”已成为黑釉一类陶瓷器的国际通用名词。传世的建盏以日本最多,其中宋代的“曜变”、“油滴”等四只建盏已被定为日本国宝,是稀世之珍,极受重视,免毫盏反居次位。除日本外,美国许多着名博物馆也有建盏的收藏,由于J.M.普鲁玛曾调查过水吉的窑址,故密西根大学有较多的样品收藏。当然,我国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和他处也收藏有建盏的宝贵样品,然而目前最大的宝藏之一似乎可以认为是未经多少发掘和清理的建窑古窑址。

另有一说,认为这种黑色并略带青紫、酱褐色的瓷器,最早发现于福建建安的天目山,所以叫天目瓷。

以上是由小编搜集整理的“建盏和天目瓷是什么关系”的相关知识,更多收藏知识,请持续关注我们。

教授恢复失传千年技艺:天目瓷


讯:大自然中的真实树叶经过一千多度的高温烧制,能叶脉清晰地出现在黑色陶瓷碗内——这一失传千年的宋代吉州窑“天目木叶”技艺,现身“艺脉相承——鄂湘赣皖当代漆艺、陶艺作品展”上一件名叫《秋声》的陶艺作品中。

此展览正在湖北美术馆展出,这件作品的作者是湖北美术学院教授李正文。《秋声》由16只黑釉碗排列组成,从外表看,这些黑亮的陶瓷碗并无特别,技巧都在碗内。每只碗的一侧内壁上,均“烙”有一片金黄色的叶子,叶脉上的“虫蛀”也清晰可辨。

李正文教授说,碗内的叶子是采自大自然的真实树叶。

烧制陶瓷需要上千度高温,按常理,这些叶子早烧成灰了,何以还能如此真实地呈现在碗中?“这种工艺不是我的发明,它是已经失传千年的宋代吉州窑‘天目木叶’绝技。”李正文介绍,江西吉州窑是宋代著名窑场,金兵犯境时,大批北方工匠南迁至此,创造了这种烧瓷工艺,即将真实的树叶烧制于碗内。当地人称之为“木叶碗”。吉州窑在元初消亡,“木叶碗”传入日本后,备受珍视,被称为“天目”。时至今日,日本人仍将此物视为“国宝”珍藏。

年届七旬的李正文早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曾任湖北美术学院陶艺研究所所长。他告诉记者,关于“天目木叶”仅在史料上有记载,技艺早已失传。2000年,他带学生到吉州窑遗址考察时,有学生从当地人手中买到木叶碗的残片。残片上纹脉清晰的、临风飞舞的树叶让他震撼,这也是他第一次看到实物。李正文由此决意重现“天目木叶”技艺。

经过十多年的摸索和成百上千次的反复试制,李正文找到了“窍门”。从树上采摘的叶子,经过特殊处理后,将之粘在瓷胎上,喷上釉,然后采取1264度的高温烧制。“说起来简单,其实烧制过程极为艰难。”李正文说,不是所有的树叶都能烧制成功,试过上百种叶子,成功的仅有桑树、枫树、桂花树、菩提树等十余种树叶,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叶酸含量多。

展览上,李正文教授的另一件作品《幻—叶如花》则是将此技艺用于陶艺造型的尝试。据悉,这是“天目木叶”技艺试制成功后,首次在省内公开展出。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曜变天目与稻叶天目》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曜变天目与稻叶天目》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砖与地板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