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不同时期的青花瓷的特征

讯 明代一朝由于青花瓷器具有如此美艳、雅洁的艺术和优良的传统,而且一次烧成,永不退色,精粗瓷器都能应用。因此在明代三百年间的瓷器装饰史上,它一直居于主流地位,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各个时期,由于青花使用的原料不同,所以呈现不同风格。永乐,宣德青花之所以受世人推崇,传说这种瓷器所用的钴料来自南洋,俗名“苏泥勃青”。

这种钴料本来是一种玻璃,很难碎成极细的粉末,而且易熔于火。如用来绘制图案花纹很容易使颜色湮散,是一种极难实用的原料。TaOCi52.COM

15世纪前期的正统,景泰,天顺三朝,在中国历史上仅存在了短短的30年。这个时期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景德镇御窑厂基本处于停烧状态。从景德镇明代御窑厂遗址发掘看,情况也是如此,出土物非常少。

到了15世纪中期以后的成化、弘治、正德时期,青花的色调有了新的转变,颜色趋于清淡,尤以成化青花为典型器,与前期的青花的浓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成华瓷器在选料、成坯和烧制上非常讲究,胎薄釉润,淡雅宜人。在绘瓷的技法上,由单一的笔画平涂发展成用细笔画线,另用大号笔“分水”的渲染法,使画面更接近国画的笔墨效果。

明代中晚期,即16世纪20年代以后的嘉靖、隆庆、万历时期,青花色调又一次发生变化,成为蓝中泛紫的堇青色。纹饰题材一变过去的花卉、山石,而更多有道教色彩的云鹤、璎珞、八卦、及婴戏等图案,造型也与过去有所不同,可谓别开生面。

晚明时期是指16世纪晚期17世纪初期的泰昌、天启、崇祯时期。这个时期的青花在绘画方法上常采用单线平涂方式,青花料往往向外流散。由于采用上等浙料,青花色调再一次形成浅浅、雅致的风格,以天启青花为代表。崇祯时期改用“朱明料”绘画,形成青翠明亮色调,与清初顺治、康熙青花风格十分接近。

taoci52.com延伸阅读

宋代不同时期影青瓷的特征


宋代不同时期影青瓷的特征。

北宋早期,景德镇烧造影青瓷还处于摸索阶段,出产影青瓷胎质粗糙、疏松,釉料含有较多杂质,釉色偶有泛黄,釉层稀薄,釉面遍布细小纹片。北宋中晚期,景德镇产影青瓷胎质细密、胎壁轻薄,釉色白中闪青,釉如玉,釉面晶莹剔透。北宋早期的德化窑影青瓷处于初创阶段,出产瓷器胎质粗糙、颜色白中泛灰、黄米黄色;胎釉颜色呈现浅黄色或灰黄色,而青白色较少。北宋晚期,影青瓷制作处于鼎盛时期,德化窑出产影青瓷胎质细腻、瓷胎薄而坚韧;釉层虽薄,但是润泽莹亮,釉面没有细小纹片,偶有出现开片者;釉色深浅不一,从深绿至浅绿并一直淡到近白色,也有泛灰、泛黄色者,但不多见。

到了南宋时期,早期景德镇影青瓷质地细密、胎壁轻薄,釉色白中闪青,釉质如玉,釉面晶莹剔透,装饰纹饰丰富多样。到了中期以后,影青瓷制作走下坡路,出产瓷器质量大不如前。到了晚期,影青瓷已经不再盛行。而德化窑影青瓷在南宋早期、中期,延续了北宋晚期是德化窑产影青瓷特征,主要以生出产的影青瓷质地细腻,胎薄而坚韧,釉层薄,但是润泽光亮,胎釉颜色--青白色深浅不一,其中的绿色从深绿逐渐变淡,一直到接近白色,也有泛灰色、泛黄色的。到了南宋晚期,德化窑出产影青瓷胎釉洁白或灰白,细腻坚韧,但是与南宋早中期的相比还是略显粗糙。釉料颜色呈现青灰色、青绿色、比正常的青白釉颜色要深一些,釉料施于器足底以外器身所有地方,胎釉光亮且薄。

北宋时期,景德镇影青瓷没有装饰,因为是手工拉坯,所以瓷器多有旋纹,略显朴素。北宋中晚期景德镇影青瓷主要装饰手法有刻花、划花,并伴有印花逐渐流行的趋势;纹饰上多以花卉为主,有牡丹、菊花等,手法简练,技巧成熟。同时德化窑纹饰与之类似,多为素面,只在碗、盘的内底面划花、莲纹等,图案简洁并且对称。

南宋时期,景德镇影青瓷使用支圈覆烧、包金镶银、印花芒口等制作工艺,装饰纹饰丰富多样。同时德化窑产影青瓷装饰手法多使用模印法,纹饰有莲瓣纹、缠枝卷草纹、牡丹、菊瓣纹等。一些碗盘内足底印有莲纹、龙纹、菊瓣条纹。

不同时期的龙泉青瓷都有什么不同特征


青瓷是中国陶瓷史上尤为著名的瓷器之一,其中以龙泉生产的青瓷尤为出名,龙泉青瓷主要是产自于浙江省龙泉市因此而得名的,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就已经有了龙泉青瓷的烧造,达到宋朝时达到了其鼎峰时期,是至今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中烧制年代最长、窑址分布最广、产品质量要求最高的一个名窑,也是生产规模以及销量的范围传播范围最广的一个历史名窑,足以可见龙泉青瓷的收藏价值、历史价值以及美学价值。

龙泉青瓷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于釉层较厚,但是其玻璃光感是非常强烈的,以及龙泉窑白胎青瓷,胎质是非常细腻的,白色中泛青,呈现出的色彩也是非常柔和的。龙泉青瓷主要分为两大类,分别是“哥窑”和“弟窑”,哥窑最大的区别就是存在开片瓷,而弟窑最大的区别就是没有开片瓷,在审美外观上就有着很大的变化。

由于龙泉窑发展时间较长,我们主要划分为三个时期来进行初步的了解。首先就是五代时期到北宋中期,这一段时期是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主要烧造单青釉的瓷器,胎质较为的细腻且器型非常的工整,胎壁的厚薄是均匀的,主要生产的瓷器是以日常生活用品为主,出现了纹饰题材“蕉叶”、“云纹”、“鱼虫”等作为装饰。

例如:北宋早期龙泉窑执壶,整体在花纹样式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包括其完整度以及光润度上都有着非常高的工艺水平,现由丽水处州青瓷博物馆所收藏,同类的收藏价格是在百万元上下浮动,在2015年秋季的一场拍卖会中其价格为七十四万元。

其次,就是北宋覆灭之后直到元代时期,这一时期的瓷器创烧出了非常符合当时的社会生活以及审美情趣,开阔了海外的瓷器市场,元代时期的龙泉窑也是宫廷烧造用瓷,其瓷器的风格更加偏向“薄”、“印花”等新颖的烧造瓷器,例如:元代龙泉窑印花宝杵纹洗,这件瓷器在当时的拍卖价格是在2003年,成交价格仅仅是三万元的价格,但是在当时却是一个天文数字。

最后一个时期就是从元代后期到至今,烧造的规模以及传播的范围更加的广泛,收藏价值仍是非常之高的。现在我国的瓷器市场中,龙泉青瓷在北宋时期的烧造价格为最高,品相较好的、保存较为完整的,其价格高达百万之上,而相对而言近两年烧造的价格就可能较低,市场价格在千元左右,所以大家在进行收藏的时候还是需要擦亮眼睛,慎重的进行收藏。

龙泉青瓷精品赏析及价格参考:

1:元初龙泉窑百条纹荷叶盖罐(一对),尺寸:高27厘米×2,估价:RMB 2,600,000 ~ 3,600,000,成交价: RMB 3,622,500 ,成交时间:2019.08.04,拍卖公司:保利(厦门)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保利厦门2019春季拍卖会。

盖拟取荷叶之状,曲线起伏平缓,给人以流动的韵律感,盖顶隆起,钮作瓜蒂形,盖口出沿,顶端隆起部分自钮处作出筋条棱为饰。罐短颈,溜肩,上腹饱满下腹斜收,矮圈足。外壁自颈部向下至足端以整齐排列的竖直出筋装饰。观其底部,可知是在成型后将底部挖空,然后填以比挖空略大的、向外微凸的饼状坯,再施釉烧成,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厚重的圈足开裂,为元代龙泉窑典型工艺。器造型稳重大方,浑厚淳朴而又不失秀媚,釉色苍翠丰腴,光泽感强,细腻温润,质感甚佳,极富设计感。荷叶盖罐为中国瓷器之名品,因器盖作成覆荷叶状而得名,其器型始见于南宋龙泉窑,至元代较为盛行。此对龙泉窑青釉荷叶盖罐,为元代龙泉窑之典型器物。其精巧荷叶盖帽是此龙泉窑百条纹盖罐最夺目的亮点,同时也因其荷叶边沿难以保存,值得一提的是,此百条纹荷叶盖罐成对出现,龙泉窑青瓷中当属罕见,其保存难度可见一般,完整保存至今,应是凤毛麟角,实属难得,当为爱者所宝,藏家所重。

2:明洪武龙泉缠枝花卉纹玉壶春,尺寸:高34厘米,估价:RMB 3,000,000 ~ 3,200,000,成交价: RMB 3,565,000 ,成交时间:2016.12.06,拍卖公司: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十周年秋季拍卖会。

龙泉窑是著名的青窑瓷场,窑址在今浙江省龙泉县境内,宋元时期烧造盛极一时,明代在元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龙泉窑相比前朝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明代重要的器皿中均有龙泉窑的遗迹,《大明会典》记有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凡烧造供用器皿等物,须要定夺样制……行移饶、处等府烧造”。即饶州府的景德镇和处州府的龙泉窑烧造瓷器。本品器形端庄挺拔,秀美隽雅,通体覆施青釉,厚润沉静,碧翠怡人。颈部剔刻蕉叶纹、回纹、忍冬纹;肩部饰如意垂云纹,内填花卉;腹部主纹饰为四朵缠枝牡丹,其下刻变形莲瓣;足墙饰回纹。布局繁密紧凑,层次过渡清晰,刻划豪放流畅,工艺精湛,所刻枝蔓花卉轻盈舒展,气脉连贯毫不逊色于笔绘之神韵,为明洪武龙泉官窑玉壶春瓶之佳妙隽品。

3:元龙泉窑青釉梅瓶,尺寸:高23.6厘米,估价:RMB 2,800,000 ~ 3,800,000,成交价: RMB 3,565,000 ,成交时间:2017.06.25,拍卖公司:保利(厦门)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保利厦门2017春季拍卖会。

此瓶小口、短颈,宽圆肩,敛腹,修长腹身,最宽径略低垂,下腹斜收,至近底端微外侈。全器满施釉,釉色青翠,釉层凝润,可与翡翠媲美,尤为难得。近底处刮削一圈,足端并无釉,胎色灰白,与釉接触呈朱褐色。平底内挖为圈足,底釉色浅淡。此瓶既无精美繁复的雕饰,也无艳彩浓抹的图案,唯以其造型之秀美,釉色之纯净取胜,显示出迷人的艺术魅力。它的釉色为典型的梅子青色,其色泽和质地之美,代表了我国历史上青釉烧制的最高水准。龙泉窑开创于晚唐时期,以烧造青瓷而闻名,但烧造规模不大,经过五代、北宋早期的不断发展,至北宋中期开始即已初具规模。南宋时,龙泉窑结合南北技艺,迅速走向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当时烧造的器物釉色纯正,粉青釉和梅子青釉,达到青瓷釉色之美的顶峰,进而大量进入皇宫,成为宫廷御用之物。元明时期的龙泉青瓷各有特点,元代光泽沉练,明代多浮光潋滟,然胎厚、釉厚、体型健硕是其共同的特征。龙泉瓷器难以辨别确切的年代,是这种大窑厂的一项特性,此件龙泉窑瓷釉层肥厚润泽,有淡雅如冰似玉的美感,应是南宋至元时期的作品。

4:明洪武龙泉青釉划花牡丹纹玉壶春瓶,尺寸:高33.5厘米,估价:RMB 2,000,000 ~ 3,000,000,成交价: RMB 3,450,000 ,成交时间:2018.01.08,拍卖公司:保利(厦门)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保利厦门2017秋季拍卖会。

本品器形端庄挺拔,秀美隽雅,通体施青釉,肥润沈静。瓶撇口,细颈,圆腹,圈足,无年款。自口至足通体以划花为饰,颈部饰蕉叶纹、回纹、忍冬纹;肩部饰垂云纹,内填花卉;腹部主体纹饰为四朵缠枝牡丹纹,其下为宽厚的莲瓣纹;足墙饰回纹。布局繁密紧凑,刻划豪放流畅,所刻枝蔓花卉轻盈舒展,气脉连贯毫不逊色于笔绘之神韵,为明代官窑玉壶春瓶的代表作。此瓶样式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转变时期,风格介于元代和永宣之间。元代玉壶春瓶的造型较为秀丽轻巧,而永乐年间的瓶颈较短,外观较为凝重,而本品正介乎两者之间。与元朝制品相比,此瓶的瓶腹较宽、重心较低,使收窄的瓶颈益显修长,以S形的优美曲线塑造出柔和匀称的造型,它的瓶腹重心虽低于元代瓷瓶,但仍有别于其后永乐瓷瓶下移至瓶胫的样式。此玉壶春瓶制作规整、造型优美,堪称极品。

5:明永乐龙泉青釉葵口折沿荔枝花卉纹大盘,尺寸:直径47厘米,估价:RMB 1,800,000 ~ 2,800,000,成交价: RMB 3,450,000 ,成交时间:2019.08.04,拍卖公司:保利(厦门)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保利厦门2019春季拍卖会。

本品器型硕大,纹样特殊,为同类器中佼佼者。盘葵口,平折沿,浅腹,圈足,平底。通体施龙泉青釉,釉面肥腴丰润,盘心刻荔枝花卉纹,枝蔓繁盛葱茏,丛丛叶片间偶有簇簇荔枝结伴而生,果实饱满盈然,富态可爱。内壁及外壁刻划花卉纹,刻绘精细。外底有一圈规整的环形露胎,为明代龙泉窑官器典型的装烧方法所致。折枝荔枝为永窑经典纹饰,谐音“利吉”,寓意祥瑞故为当世所宠,除本品外,亦可见同类青花器。拍品刻划装饰纹样与1994年景德镇珠山御窑厂出土的明代永乐青花缠枝花卉折枝荔枝纹盘如出一辙,与文献记载龙泉窑与景德镇窑地位平行对等皆按中央政府颁布的样制烧造供用瓷器相符。另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托普卡比宫亦收藏有一件与拍品主题纹样相同的折枝荔枝纹龙泉青釉盘,皆可互相比较参照。此外,荔枝纹在其余器形之上亦有出现,大英博物馆典藏永乐青花荔枝图扁壶为一典例。

6:明十五世纪龙泉青釉大盘,尺寸:63.5厘米,估价:HKD 2,200,000 ~ 2,800,000,成交价: HKD 3,250,000 ,成交时间:2019.10.08,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年秋季拍卖会。

7:宋龙泉青釉笔洗,尺寸:11厘米,估价:HKD 400,000 ~ 600,000,成交价: HKD 3,250,000 ,成交时间:2019.04.02,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年春季拍卖会。

8:明永乐处州龙泉官窑青釉暗刻碧桃翠竹梅瓶,尺寸:高38厘米,估价:RMB 2,500,000 ~ 3,500,000,成交价: RMB 2,875,000 ,成交时间:2014.12.04,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4秋季拍卖会。

本品为明永乐时期龙泉御窑烧制之精品,造型俊秀优美,口部划刻缠枝花卉纹,肩部饰以四个花卉云肩纹一周,腹部通景剔刻碧桃青竹图,其竹影挺秀。其下方饰以缠枝灵芝图案。青釉厚腴温润,碧翠怡人。保存至善,至为少见。

9:明永乐龙泉青釉牡丹纹莲瓣大盘,尺寸:直径47厘米,估价:HKD 2,000,000 ~ 3,000,000,成交价: HKD 2,440,000 ,成交时间:2015.06.03,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5年春季拍卖会。

什么是菊花纹?怎么辨识不同时期的菊花纹?


菊花,古代又名节华、更生、朱赢、金蕊、周盈、延年、阴成等别名。菊花是我国的传统花卉之一。《山海经·中山经》:“岷山之首曰女儿之山,其草多鹅”。菊花是“长寿”之花,据传在G县以北河岸上芳菊丛生,其水颇秀,有个叫胡广的人得了病,常饮此水,后大病痊愈,竟长命百岁。还传说朱孺子常饮用甘菊花和梧桐子泡的茶,后成了神仙。古人认为菊花能轻身益气,令人长寿有征。菊花还被看作花群之中的“隐逸者”,并赞它风劲斋逾远,霜寒色更鲜。故常喻为君子。菊和兰都是文人极喜爱的花,将菊花纹样赋予多种多样的含意。

菊花纹是瓷器装饰纹样之一。菊也作“鞠”,为中国十大名花之一,为极佳的观赏花卉,并可入药,农历九月开花,花色繁多,千姿百态。菊花在百花凋零之际盛开,被文人视为不畏强暴、坚毅的象征,多在瓷器画面上有所反映。

宋代菊花纹:宋代形式上刻、画均有,刻花以耀州窑为代表,画花以磁州窑系为代表。宋代的菊花比较写实。

元代菊花纹:元代菊花纹以青花瓷上为典型,特点是花瓣多不填满色,留白边。花蕊多,多画成网络状葵花形,或成由内而外旋的螺旋纹。大多菊花画成缠枝画花。

明代菊花纹:明初菊花还用得多,花单独用。明后期多同有关人物画在一起,如陶渊明爱菊图之类。明代菊花的特点是:花瓣变得比较小,花蕊变大作旋涡状。

清代菊花纹:清代菊花纹亦有画者,但无多少特征。雍正粉彩盖碗上所画菊花生动形象,色泽娇艳。(

明代崇祯时期的青花瓷器的显著特征


明崇祯时期战乱比较多,国力比较弱,景德镇的产量可以说是明朝历史最低时期了。因为没有钱和多余的时间去烧瓷器,所以好东西比较少,但是崇祯时期是明代最后一个时期,有人说这是明末清初的过度开始,我觉得崇祯只是延续了这个过度,过度早就开始了。下面咱们聊聊崇祯时期的青花的显著特征。

器型:崇祯的时期瓷器的生产工艺和质量都在下降。民窑瓷器的风格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因为连年战火,人们更期望平安和吉祥。所以崇祯青花瓷器品种明显减少,主要以花觚、香炉、烛台、净水盂等供品比较多。也有葫芦瓶、莲子罐、盘、洗、碗等日常生活用的,茶具、盘类、餐具一般都直接销往日本了。

胎釉:崇祯的青花一般胎质都不是很精细,胎比较厚,修胎手法很粗,白砂底足的情况比较多,一般都有明显的重刮削痕和放射状跳刀痕。但是崇祯的釉面是有进步的,亮青的感觉明显减弱,有逐渐靠向清代风格的趋势,能感觉到一种过渡。釉面比较薄,有的青花发色重的地方有黑色的斑点,大多数有晕散现象。但是也有发色比较稳定,色泽很亮丽的。釉底的器物一般都有粘砂,有时有细小的缩釉点。

纹饰:崇祯青花的人物故事流传下来的比较多,题材很丰富。这个时期的题材需要注意的地方是出现了带有祈求官爵升迁和吉祥平安的内容,因为战乱影响比较大,这也体现了人们渴望平安的一种寄托吧。在笔筒、莲子罐、筒瓶等器物的口沿或肩部一周和底足之上往往装饰釉下暗刻花纹。有的就是简单的旋纹,有的就是明显的明代纹饰。这也是崇祯青花比较显著的地方。人物故事纹饰一般都画太阳或月亮,画面中的主人往往手指太阳,意思是指日高升。崇祯青花的大蕉叶纹饰的中间留白,这个也是崇祯时期纹饰的主要特征,可以辅助我们断代的特征。崇祯的云纹一般都是左右回绕盘旋的云纹,有的就是左右画法的括号云,这个括号云也是非常主要的特征。这个括号云一直用的了很久,顺治时期也有的,这一点需要注意一下。

观察一件瓷器还是要仔细观察细节的,因为有些细节就是非常明显的时代特征。就比如我上一篇文章写的那个青花五彩,那个青花的小鸟回头纹饰就是康熙时期的明显特征。多多观察细节,不对的瓷器做的在怎么逼真,也总能在细节发现他的蛛丝马迹的。

明代青花瓷的时代特征


明洪武民窑青花的青花呈深靛青,凝聚处有黑褐色斑点,经历了一个从最初的晦暗沉滞到明丽浓艳的过程。早期的胎骨粗松,含灰或含黄,至洪武晚期则呈现白色。纹饰均采用一笔勾勒,线条圆劲飞动,有花草禽鸟纹,也有各种几何纹。

明永乐民窑青花瓷钴蓝发色和洪武民窑大体相似,以靛青为基调,流散现象或多或少存在,胎大多比较白净,也有少数呈浅灰白色。普遍存在缩釉现象。器型以碗、盘、杯、盏等日用品为多。装饰花纹以自然物为多,如动物、花草等,绘画生动,笔意流畅,用笔简约是其重要特征。

宣德青花瓷胚体为瓷石高岭土二元配方,白净,瓷化程度好,但亦有胎松质粗的。大部分器物为淡卵青釉,釉质润亮,釉表具细桔皮纹,另有部分为灰黄或灰青色。青花料有国较和进口两种。宣德民窑青花瓷的主题纹饰较洪武、永乐朝简单。

正统、景泰、天顺处于宣德瓷雄伟凝重和成化瓷轻盈俏丽的过渡阶段,瓷的造型、纹饰、胎釉等方面都反映了这个变化过程。釉色肥厚,纹饰自然,装饰纹饰多具写意风格,缠枝和折枝花卉、麒麟、犀牛、仙神、婴戏都是常见的,有的纹饰奇谲怪诞,带有神秘色彩。

成化和弘治民窑青花有很多相似之处,用平等青料。青料发色以靛青为基调,淡雅清丽,很少幽深灰黑。除成化早期制品外,几不见明初青花上黑褐色斑点。绘画风格有了变化,笔法既非明早期的纯粹“勾勒点染”,也非完全的明后期的“单浅平涂”而采用了染色的方法,染色俗称“分水”。纹饰多数较明初繁复,这是其时代特点。

明正德民窑青花一般用江西上高县产的名为“无名子”的土青。这类青料呈色带灰,以灰青淡穆为基调,亦有的呈靛青色而色明丽。分水只有淡浓两种色阶,淡色则不能清莹而带浑浊。在装饰纹样上,构图趋于疏朗,已不见满填小叶的繁缛缠枝花纹饰,用笔较为工致,线条细瘦。在纹饰中,缠枝莲仍属常见,开始用阿拉伯文题铭或作装饰。在器物形制上,有一些新创造。

嘉靖民窑青花瓷所用青料有进口“回青”和国产“土青”两种。用回青的青花呈幽菁,用国产土青的则青花发色趋于黑灰。装饰纹样用双钩分水画法,在装饰纹饰上带有道教色彩的内容较为普遍。自嘉靖开始,青花瓷上的题字骤增,除了帝王年号本款外,还有寄托款、吉语佳句等。在形制上,出现了四方罐、瓜楞罐等造型独特的器物。

万历民窑青花瓷的胎质白腻,胎体趋薄,所用青料为几种不同的国产料。青花呈色由于青料的不同而有三种:或为扬艳泛紫;或为青灰沉滞;或为色泽艳丽,色阶清晰的靛青。在装饰纹样上,道教色彩的题材仍占相当比例。

明天启民窑青花瓷的青花发色明朗,呈靛青色,分得出浓淡色阶,无黑色氧化斑疤和其他杂色斑疤,不见青花流散现象。明天启民窑青花瓷装饰风格上古朴脱俗,流行豪放夸张的减笔写意画。主题纹饰内容广泛,人物刻划采用变形手法,颇具特色。天启民窑青花瓷(包括五彩瓷)绘有一些特有或常见的装饰图纹,如细腿麋鹿、八字树枝、梦幻图景等。

晚明时景德镇所用青料有数种。其中民窑所制日用粗瓷用丰城所产品质较次的青料。崇祯民窑青花发色稳定,呈靛青色,略带幽灰,不见流散。崇祯后期青料研磨加工更细,使青色阶增多。分水沈淡层次分明,色泽也凝翠欲滴。绘画方法以单线平涂为主,但渲染大多超出轮廓线,成团成片而浑浊淋漓。装饰题材广泛,构图生动自然。画法上大量采用变形、夸张手段,画风荒诞为其特色。

明代永宣牡丹纹青花瓷的特征差异


明代永宣牡丹纹青花瓷的特征差异。

在购买古瓷时,不光要掌握基本的瓷器知识,更要对各个年代瓷器的特点进行分析和把握,这样才能够少吃亏、买假货。在这里作者将介绍:青花牡丹纹,元代与明洪武的容易区分,洪武与永乐和宣德的也容易区分,而永乐与宣德的则很难区分。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探讨一下。

元代与明洪武时期是青花瓷发展的一个较为重要的阶段。因明洪武时期瓷器生产是在元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洪武瓷与元瓷很相似,往往被人误认为是元瓷。不过以元代及明洪武时期常见的牡丹纹青花瓷器为例,从其纹饰特征上,还是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区别的。

经过研究得出永宣青花鉴定的核心结论:

一、缠枝波形纹,所在器型为玉壶春瓶者,多为永乐的,为高足碗、罐、缸、钵者,多为宣德的。

二、缠枝条状圆形纹,多为永乐的。

三、缠枝块状圆形纹,所在器型为玉壶春瓶者,多为永乐的,为方流执壶为宣德的。

四、折枝纹,所在器型为方流执壶者,多为永乐的,为高足碗和盆者多为宣德的。

五、青花瓷盘,上有穿牡丹龙纹者多为宣德的。

六、青花12棱折沿盘和花口盘,12折枝花的折端裸露者,多为永乐的,有大叶遮盖者,多为宣德的。

七、画在盘上的牡丹花朵与别种花朵糅在一起的缠枝波形纹,7种或11种花朵者,多为永乐的。8种或12种花者,多为宣德的。

八、牡丹花叶芽,尖细如小柳叶形者,多为永乐的。

九、牡丹花瓣边缘有留白联珠式勾边者,多为永乐的。

清代各时期青花瓷风格有什么不同?


清代各时期青花瓷风格有什么不同?在我国青花瓷素有“国瓷”之美誉,历来就受到文人墨客的追捧。青花瓷始于唐宋年间,成熟完善于元代,并在明清得到更大发挥。中国清代的青花瓷器主要采用浙江产的钴料,大量烧造。由于各朝鉴赏艺术的风尚、所用青花钴料以及工艺与技术水平等的变化,形成了各时期青花瓷的不同风格特征。

顺治时期

此期署官窑年款的青花器很少,其造型风格敦厚古朴,胎体厚重,釉面呈卵青色,多以酱黄釉涂口边,所绘浙料青花纹饰的色调,既有青翠的正蓝色,也有深沉、晕散的墨蓝色,宛如其后康熙朝前期的作品。这时署干支纪年款的民窑青花器颇为丰富。造型以香炉、筒瓶、花觚、净水碗等佛前供器为主。纹饰内容多绘斑片云龙、麒麟芭蕉、瑞兽、竹林僧人、罗汉、进爵图等,并常题写“梧桐一叶生,天下尽皆春”等诗文,时代特征十分鲜明。此时传世的“官搭民烧”的青花瓷器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顺治十五年题款的青花人物大盘,其青花人物与景致沿器口旋转而绘,满饰盘心,不留空边,堪称顺治青花的代表作。

康熙时期

与明代青花迥然不同,别具时代风格。其青花钴料的来源,没有确切的文献记载,但景德镇工匠中有着康熙青花用云南珠明料的说法。这时的制瓷工匠不仅掌握了制作青花器的精湛技术,还将中国传统的水墨画晕染法运用到瓷画中,使青花器清新明快,晶莹透澈,如采用中国水墨画的“分水法”,可使同一青花呈现浓中有浓、淡中有淡的多种色阶,使瓷画中的山川景致富有层次,花鸟树木栩栩如生,具有丰满的立体感,被艺术家们誉为“青花五彩”。这一时期中,有官窑年款者少于无款器,前者造型、纹饰均呈规格化,后者造型丰富,绘工豪放,画意洒脱,青花色调艳丽,皴染得富有层次,意境深邃。图案纹饰除传统的龙凤纹外,取材十分广泛。

如小说、戏剧类有封神演义、列国故事、三国志、水浒、西厢记、西游记等;祈福求祥的有八仙庆寿、海屋添筹、洪福齐天、万寿无疆、松鹤、鹤鹿同春、四美十六子等;反映文人士大夫风尚的有兰亭流觞、竹林七贤、饮中八仙、黄山九老、王羲之爱鹅、陶渊明爱菊等;表达民俗的有耕织图、渔家乐等;树木花草类则以双猗牡丹、荷叶莲花、月影玉兰、冰裂梅、博古插花、竹兰梅菊四君子等为多见。此时,新兴并盛行的装饰是以行草或隶楷在瓷器上书写长篇诗词歌赋,内容有圣主得贤臣颂、出师表、临怀素帖、秋声赋、四景读书乐等。

这一时期创新与流行的主要器形有棒槌瓶、油槌瓶、荸荠扁瓶、观音尊、凤尾尊、琵琶尊、将军罐及鱼缸等大小器皿。造型质朴凝重,淘炼精细,质白缜密的胎骨与细润平静的釉面浑然一体,宛如玉石一般。康熙青花器釉面分为坚白釉、粉白釉与亮青釉等数种,以其衬托着青翠明艳的青花,显示出绚丽多姿的不同艺术效果。此时还有刻意追摹明成化薄胎青花器淡雅色调的品种,虽终不及成化青花润泽,却也显得深沉而无漂浮感。由康熙青花瓷派生繁衍的品种还有豆青釉青花、天蓝釉青花、洒蓝釉青花、黄釉青花、绿釉青花、浆胎青花、青花矾红彩和青花五彩等,虽色釉地各异,但青花纹饰均青翠明快。

康熙青花官窑器中,盘、碗、杯、碟、壶、琢器瓶、尊、罐、缸、盆及文房四宝洗、砚、笔架、笔搁等,通常都不署年款,而大量使用花押、图记,或仿写明代洪武、永乐、宣德、成化、嘉靖、万历等年款,其中以宣德、成化二朝仿款最多,少数署“大清康熙年制”的官窑器,多为楷体,篆书极为罕见。

雍正时期

此时青花原料有多种来源,青花瓷也是多色并存。早期的青花色泽淡而深沉,略有晕散,与康熙五十年(1711)前后的色泽大抵相同。此外还有灰蓝与深蓝色。中期以后,出现了最富时代特色的仿宣德青花瓷,典型器有梅瓶、玉壶春瓶、宝月瓶、鸡心碗及大盘等,造型、胎釉、青花乃至纹饰均以原件为规范。色泽清新幽菁,发色晕散外溢,纹饰用笔纤细。为追摹明永乐、宣德青花苏尼勃青料的自然晕散斑点,特意由工匠于纹饰线条中用笔刻意点染,但这些大大小小的点痕却不能象苏尼勃青自然晕散斑那样渗入胎骨,意趣天然,留下了人为修饰的痕迹。

雍正青花器除仿宣德青花外,还有仿明代各朝不同风格的品种。其中,仿成化的青花,色调灰青淡雅,釉面乳白莹润。如青花八宝高足杯,除部分署“大清雍正年制”款外,其款识、器型乃至纹饰均与成化器一样,庶几乱真。而仿嘉靖、万历时的青花瓷则风格又迥然不同,为追摹其时的回青色而使青花呈色浓深泛紫。

雍正青花器的装饰技法有:淡描、双勾轮廓线填色、重染等,同时有些还进一步加施黄、绿彩釉或金、银彩釉为地衬托,显得雍容华贵。其青花与釉里红并用构图者,青、红两色均艳丽非凡。纹饰内容以龙凤为主,并多用碧桃、牵牛花、团菊、菊花、束莲、天竺、灵芝水仙、缠枝莲、宝相花、松竹梅、葫芦、三果、石榴、福山寿海、人物故事、梵文、八宝等图案。其画面布局疏朗,笔触纤细,加上明丽的青色,堪为典雅的艺术佳品。青花瓷的造型有大量的创新之作,如橄榄瓶、莲蓬口瓶、瓜棱瓶、海棠式瓶、四方倭角瓶、双陆尊、如意尊、觯及各式新颖的花浇、盘、碗、杯、碟等,器型隽秀,线条优美。一些仿青铜器的大器,如罍、投壶、双螭尊、蒜头尊等,器身高大却不拙笨,给人雍容典雅之感。

乾隆时期

由于社会安定,国力增强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当时政府又荟萃了一代制瓷名师高手,使景德镇的陶瓷业得到了空前发展,达到历史高峰。器物造型制作精美,色彩缤纷,图案装饰追求新颖,华缛多姿,令人感到新奇。除传统的青花继续烧制外,大量的各种颜色釉新品种不断出现,如青釉、青白釉、粉青釉、黄釉、红釉、蓝釉、霁蓝釉、炉钧釉、孔雀绿釉、茶叶末釉,此外,还有仿官窑、仿汝窑、仿哥窑、仿木纹、仿柳条纹、仿漆剔红、仿象牙色、仿玉器、仿竹器,如此等等,无所不仿。

由于色彩上的百花斗艳,而青花已不是主流,所烧青花虽然仍很精致,但青花上的层次还不如雍正,最多1—3层,乾隆青花缠枝花双耳瓶就属这种情况,所仿制的明宣德”苏麻离青”青花,其效果大体与雍正相同,但又差于雍正。总之雍正、乾隆两朝青花没有新的突破,正如《陶雅》上卷所言“雍正、乾隆两朝之青花盖远不逮康熙,然则青花一类,康熙不及明青花之浓艳者,亦可独步本朝矣”。

乾隆以后直至清末

由于政治腐败,战争不断,财力逐渐衰竭,景德镇的制瓷业也越加不景气。虽然嘉庆、道光时开始流行一种堆粉青花,这种青花工艺特点与传统青花不同,是先在胎体上用白粉画出图纹轮廓,再于白粉上用钴料画出图纹的全部,上罩一层豆青色釉,入窑高温一次烧成。使釉下青花与釉上的豆青色对比,显得格外醒目,有较好的立体感。这种青花虽然在釉色上与其它青花不同,但由于烧制工艺上粗糙而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永宣时期的青花瓷


作为明王朝创业之初,永乐朝政局稳定,国力进一步加强,社会经济空前繁荣。永乐三年,郑和首次率庞大的船队出使西洋,标志着明朝的政治、经济步入发展正轨。郑和的船队发展贸易,他们在推销中国瓷器、丝绸的同时,又从西域带回了烧制青花瓷的上等色料“苏尼勃青”,也称“苏麻离青”。这是波斯语音译,意为“青金蓝色料”。

这就是永宣青花一直被收藏家津津乐道的基矗苏青料发色浓烈,晕散不匀,蓝中泛有黑斑,结晶处深入胎骨,用手抚之有凹感,过去鉴定永宣青花以此为要点,并认为后世没有仿制成功过。但近些年,高额利润的驱使,加上景德镇高手的不懈努力,使得仿永宣青花瓷器大获成功,确有肉眼观之与真品无二者,这对鉴定专家是个新难题。

郑和出使西洋把中国瓷器推向国外市场,随之而来的是海外市场对青花瓷的大量需求,不仅极大地刺激了永宣青花瓷的生产能力,同时对提高这一时期青花瓷的品质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由于国外普遍喜爱青花瓷而使景德镇开始改变“宋瓷尚雅、元瓷尚白”的传统而全力地投入到青花瓷器的生产之中。“青花”一词也是在此时正式出现于文献记载。

由于洪熙朝只有一年,所以永乐、宣德两朝等于是相连的,它们的青花瓷器有许多类似的地方,早年曾有“永宣不分”之说,可见它们的相似程度。后来经过较长时间的研究比较,专家学者们已将永宣青花较准确地分开,大致如下:永乐的大件器皿比宣德为少;永乐署款器明显少于宣德;永乐器物胎体较轻,而宣德较重;永乐的纹饰秀气,宣德粗犷一些等等。但这些要点比较抽象,还需要收藏者耐心比较,尽可能实践。

注重永宣青花的特点对收藏家很重要。器型上,永宣青花一改元代的厚重风格,变为清秀优美,影响了明清两代的瓷器烧制趋向。另外,值得重视的是:永宣青花仿金属器造型很多。这类器型无需上圆盘拉坯成型,比如绶带葫芦瓶、绶带扁壶、扁平大背壶、僧帽壶、花浇、水注、军持等等,这些金属器造型的青花瓷器,一看便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与传统造型大异。这是因为西域仅有陶器,不能盛水,所以金属器皿发达。金属延展性好,易于焊接,但制作深度过大的容器在拉深时受限;而瓷器反之,拉坯成型易,但对扁型不能上圆盘的琢器制作困难。因而在永乐之前,少见金属样式的瓷器。西域文化的输入,给陶工们带来新的思路,产生了这些外来造型的瓷器,并只有在永宣两朝风行;纹饰上,波斯纹饰常见,比如轮花、卷草等等。受西亚文化影响,是永宣青花很重要的一面。这说明了当时中国西方文化交流的兼容性。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明代不同时期的青花瓷的特征》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明代不同时期的青花瓷的特征》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不同时期瓜棱形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