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贵人”因何而贵

菏泽出土了三件元青花,这一爆炸性新闻,随着沉船考古发掘的深入报道已成为世人关注的话题。文博界、收藏界、学术界为之瞩目,菏泽人为之欣喜,就连对元青花一知半解的百姓,也纷纷参与进来,欲探个究竟。于是,元青花的珍贵身价短期内不胫而走。元青花又被称为文物“蓝贵人”。请看——

“蓝贵人”因何而贵

11月23日,在菏泽沉船考古成果鉴定暨新闻发布会上,现场展示了9件出土文物,其中,备受世人瞩目的大件元青花“龙纹梅瓶”首次公开亮相。有人说,它值一个亿,也有人说,值三个亿,甚至更多。还有人说,“龙纹梅瓶”价值不可估量。元青花为何贵不可及?元青花出土的意义何在?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向国内有关专家学者进行了证询。

专家解释,关于元青花,元朝有关的记载中并没有提到,之前的朝代,也无人正式提出这一概念。直到上世纪50年代,美国的波普博士在大量研究元青花瓷器的基础上,提出了至正型青花的概念,使国际上产生了研究、收藏元青花瓷器的热潮。元青花存世量极少,比较公认的说法,也就三、四百件。2005年7月,在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纹故事罐”,以2.3亿元天价成交,首创近年来拍卖史上的高价先河。随着国内外各大博物馆、民间藏家等趋之若鹜的追捧,元青花的身价连年增高。元青花一器难求,大件尤其难得,已为文博、收藏界、学术界所公认。

元青花是汉族、蒙古族、伊斯兰多元文化的缩影。由于长期无史可稽、无人所识,一经亮相,其珍贵价值立现,成为当今无可争议的国宝级文物。在元青花陶瓷没出现以前,中国瓷器通常是以素面的表现手法为主,而元青花的出现,则打破了以往的一些素面表现手法,以青花为主体的彩瓷成为瓷器的主流品种,以往一贯占主流地位的色釉退居次要地位,陶瓷美学从以素雅为美的中古时代进入了五彩缤纷的近古时代,使艺术观赏和艺术价值有了一次质的飞跃,同时也推动了明清陶瓷艺术的快速发展。青花瓷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它以器型高大,纹饰精美,发色艳丽,层次繁多,富丽雄浑,成为中国青花瓷史上的顶峰之作,影响着世界古代艺术。元青花瓷器的创制,是陶瓷史、乃至文化史上划时代的大事。

元青花为何贵不可及?专家做出总结,元青花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开创了釉下彩的先河;其次,元青花的艺术表现手法比过去更丰富,更具立体感,更有艺术感染力;其三,元青花存量稀少,因此,更凸现了它的价值,即平常说的“物以稀为贵”;其四,它是一个时代文化符号的再现,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其五,对后世瓷器艺术发展的深远影响。

谈到菏泽“龙纹梅瓶”、“鳜鱼纹高足碗”、“元青花盘”的出土,专家说,元青花窖藏从目前掌握的一些情况看,在国内曾陆续发现过一些,比如说河北省保定市窑藏、北京元大都遗址、浙江省杭州元墓、新疆霍城县窑藏、安徽省安庆市元墓、江苏省南京明初墓葬、高安元青花窖藏等20多处,都有出土。菏泽这三件元青花,因为器形大、画工精美、气魄雄伟、特征明显,弥足珍贵。它们的出土,将会吸引国内外相关学界的关注,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其价值和影响,绝不仅仅局限于文物层面,它将逐步以外现的文化内涵,彰显菏泽的文化品位。可以说,伴随着人们对元青花的认知,菏泽的知名度也会大大提高。至于三件元青花的价值,不可轻易估量,因为价值也是随时而增高的。

记者在菏泽沉船考古成果鉴定暨新闻发布会上、现场展示的出土文物中看到,元青花“龙纹梅瓶”,器形工整,图案精细,层次丰富,据现场目测,瓶高约有40厘米、,宽约20 厘米左右,属元青花中的大件瓷器,着实稀世罕见。“龙纹梅瓶”为纯青色釉描绘,色彩沉稳,图案共有六个层次,其中,一、三、五为短层间隔辅纹,二、四、六属主纹图案,第二层画工十分精细,花样呈现为二方连续。龙纹是整个瓷瓶的主体部分,龙身腾云架雾,昂首挺胸中作回望状,动感十足。其线条优美,画工上乘,应为高手所绘。巧妙的是,第六层图案一反横式走向,改为竖式描划,使底足部分更趋稳重挺拔。据了解,“龙纹梅瓶”出土时基本完整,仅瓶口处有小残,展示时已做修复。即使如此,也属万分难得。难怪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在仔细观看“龙纹梅瓶”后说,这个梅瓶将来是菏泽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要精心保护。

扩展阅读

紫砂壶:因壶适茶,因茶选壶


紫砂壶的起源一直可以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就是那位功成身退的与西施一起退隐江湖的“陶朱公”。数来已有二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不过,紫砂做成壶,那还是明武宗正德年间以后的事情,总所周知,紫砂茶具的优势在于茶,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联呢?

因壶适茶,因茶选壶,用茶养壶养出道理,愈是紫砂古壶、旧壶,愈能养出个名堂;愈是名人名作愈容易养出精神;愈是别人感到难养的壶,愈能养成好壶。如是不是紫砂名壶,或泥质不好的壶,通过养壶还都能把它鉴别出来。爱茶爱壶者应以适用的、实用的、时代的、科学的泡茶方法来泡茶。养好紫砂壶,把握着茶、壶、茶的量、壶的容积、水、水温、火候、时间,形成优选的结构,编成规范的泡茶之法,乃使紫砂壶供真茶,色、香、味皆蕴。养壶天趣,珍如珠玉。以自己的实践探索出紫砂壶确是世间茶具之首的科学道理,肌理之贵可与隋珠赵璧比美,方就能体会其中无穷的乐趣。

用养壶之法,也能养好紫砂盆、紫砂雕塑和整个紫砂艺,充分显示紫砂艺自发暗之光,入手可鉴,久且色泽生光明的真谛,还报人间。制陶(制壶)艺人,对泡茶、养壶能使紫砂艺术显现真、善、美的灵光实相。我们能从茶文化、陶艺术中得到我们要得到的东西,得到应得的成果,从中陶冶我们的性情,达到美的休闲紫砂文化之享受,使我们的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地。

斗彩瓷有何特点


斗彩又称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的一种彩瓷品种。斗彩这个名称,明代的文献里未见记载。最早使用“斗彩”这一名称并给予解释的,见于清雍正年间的《南窑笔记》:“成、正、嘉、万俱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种,先于坯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名曰斗彩”。《南窑笔记》的作者认为,凡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拼成完整图案的称为斗彩。陶瓷史上最为盛名的斗彩是明代成化斗彩,其中斗彩鸡缸杯更是精美绝伦,这与成化瓷器修胎极精致细薄和施釉极晶莹润白有关。清代康、雍、乾三朝也都有艺术价值极高的斗彩瓷器制作。斗彩是中国古代陶瓷历史中的一只奇葩,是由江西景德镇窑烧制的一种彩瓷。斗彩这种陶瓷的装饰方法,既不同于釉下青华的装饰,也不同于釉上五彩,釉上粉彩,釉上珐琅彩和素三彩等釉上彩绘的装饰,它是将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结合,一同装饰于同一件瓷器面上,形成釉下青花与釉上五彩相互争奇斗艳的艺术表现力。根据目前文物调查和考古发掘的结果,斗彩瓷器最早出现在明宣德时期的景德镇御窑厂。斗彩是预先在高温(1300°C)下烧成的釉下青花瓷器上,用矿物颜料进行二次施彩,填补青花图案留下的空白活涂染青花轮廓线内的空间,然后再次入小窑经过低温(800°C)烘烤而成。斗彩以其绚丽多彩的色调,沉稳老辣的色彩,形成了一种符合明人审美情趣的装饰风格。

品味十八酒坊,陶而不醉


“又是一年中秋到,十八酒坊飘香来。”神州大地的华人,合家团聚邀朋会友,举杯赏月其乐融融,十八酒坊陶藏年份酒带着醇柔情意与美好祝福款款而来,品陶藏美酒,感受团圆滋味十八酒坊,让您陶醉在中秋。

低醉酒度,小分子结构为健康之源。十八酒坊酒符合低醉酒度的标准,酒体微量成分只有100多种,酒体形成与众不同,全部为小分子结构,消费者品尝小分子结构的白酒,最容易与人体消化器官产生更大面积的接触,使其代谢加快,所以醒酒最快,陶醉而不醉。

会呼吸的酒,吐纳之间成就醇柔。十八酒坊采用地缸发酵、陶坛窖藏、陶瓶封装,生产全程隔绝泥土,不受杂菌干扰,不产生有害物质。陶质容器,使酒在生产全程都与外界保持物质交换,就像人呼吸一样,代谢新陈。十八酒坊就这样伴随光阴流逝,渐渐成长,慢慢老熟,宛若青涩孩童,出落成温婉动人的女子,时间愈长,愈有韵味。

地缸发酵,隔绝邪杂孕育健康。十八酒坊特选的陶缸,缸壁内外的釉质涂层,确保酒醅水分、酒精不向外散发,保持缸内温湿环境;密度适宜的缸体,阻挡大分子物质的进入,让酒醅邪杂不侵。

陶坛窖藏,时光历练的醇香。十八酒坊在精心酿制之后,封坛入窖。特别定制的巨型陶坛,质密坚硬。在陶藏陈酿过程中,陶坛多微孔网状结构和极大的表面积特性,能够有效保存高沸点香味物质,排除低沸点物质;祛新酒之青涩,减新酒之辛辣。酒更陈,香更醇。隔着陶坛静静地呼吸吐纳,在呼吸之间,时光流逝,酒色更清冽,酒味更柔美。

陶瓷瓶封装,期待启封的精彩。陶坛储酒,酒体与酒性都在这特制的陶坛里完成老熟。此后十八酒坊用陶瓷瓶封装,借助于陶瓷瓶的特性,继续保持着生命活力。十八酒坊继续在陶瓶里沉静岁月,等待启封时惊艳于世。

唐代首创钴蓝辉煌


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把钴蓝作为着色剂最早应用在战国时期,河南淮阳平粮台战国楚墓出土的蓝色玻璃珠就是用钴蓝着色的。钴蓝在陶瓷上最早得到应用的实物当数唐三彩蓝釉和唐青花。它们可以佐证:唐代已升始在陶瓷釉、彩上使用钴蓝作为着色剂。

唐三彩乐伎(残,头部修复)(图1)。高8厘米。乐伎双手击鼓呈表演状。白胎。蓝、绿、黄棕四色釉,其中蓝釉成色纯正蓝艳。

唐三彩杯(残,修复过)(图2)。高3.4厘米,口径5.5厘米,足径2.8厘米。唇口、鼓腹、平底。白胎。蓝、绿、黄三色釉。蓝釉中钴蓝成色浓重、鲜亮。

唐三彩(罐)盖残片(图3)。尺寸为8厘米×5.5厘米。土黄胎略泛红。蓝、黄彩。釉下钴蓝点彩,成色青雅明快,晕散。

唐钴蓝点彩梅花纹饰残片(图4)。残片大约是原碗的五分之二,有天有地,据此可推算出原碗的大小:高6.5厘米,口径15.5厘米,足径9厘米。敞口、鼓腹、圈足。胎色泛黄。口沿以钴蓝点彩,呈带状;碗心以钴蓝点为瓣,棕黄色点为蕊,组成梅花状纹饰。钴蓝成色青蓝,晕散。

唐钴蓝点彩碗口沿残片(图5)。尺寸为5厘米×3厘米。白胎。釉下钴蓝点彩,钴蓝成色翠蓝,晕散。

从以上钴蓝在实物上所呈现出的亮丽蓝色风采,有力地证实了唐代将钴蓝作为着色剂在陶瓷釉彩上的应用已经取得成功。综合实物及文献资料可知:

首先,先民不断寻求和探索绘画陶瓷纹饰的着色剂。据文献记载,唐代钴蓝釉彩陶瓷非常稀少,当时我国钴土矿还未大量开采,所用的钴蓝都是靠进口,来之不易,比较珍贵,不可能大量应用。但是先民们不满足于单色釉和刻划纹饰的现状,对陶瓷在绘画纹饰的着色剂进行了长期艰苦的实践和探索。铁作为点绘纹饰的呈色剂,就是唐代早期的产物和成就。如1988年10月河南盒壁博物馆发现的一件残碗,平底假圈足,胎质粗糙,黄灰色,施有化妆土。化妆土之上绘有褐色团花,并有黑色斑点和晕散现象,其造型为典型的初唐风格,胎质和釉色也具有北方唐代早期白瓷的特征。很久以来此残碗一直被视为唐青花而写进著作和文章里。实际上残碗上纹饰的着色剂是铁而不是钴。它和图6所示梅花纹饰残片(3厘米×2.5厘米)上点绘梅花所用的着色剂是一样的。此片经过郑州大学科研人员用能谱仪测试,证实其梅花纹饰着色剂是铁而不是钴。关于河南鹤壁博物馆藏的残碗纹饰究竟用的是什么呈色剂,在1993年张浦生先生所著《青花瓷器鉴定》一书中:"特别指出的是在河南鹤壁集窑址中,曾出土过一件唐代早期铁绘芍药纹饰碗。"虽然此残碗不是唐青花,但也有它的历史价值,其一,旁证了唐青花产地为河南巩县窑而不是河南鹤壁集窑;其二,对先民们不断寻求陶瓷绘画纹饰着色剂的实践和探索经历,提供了实物佐证。

其次,唐代钴蓝和元、明永宣所用钴蓝虽同属进口料,但化学组成成分和特征又有所不同,不能混为一谈。大唐盛世,贸易发达,迸口钴蓝料成就了唐代陶瓷钴蓝釉彩的辉煌。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利用能量色彩x射线荧光分析技术,测定了国内玻璃珠,唐、元、明、清陶瓷钴蓝釉彩百个样本的钴蓝化学组成成分得出:唐代近口钴蓝为低锰、低铁、含铜等,所以唐代陶瓷钴蓝釉彩发色鲜艳、晕散,但没有铁锈斑。图1至图5的实物上钴蓝釉彩的发色也证实了这一点;而元、明永宣进口料一般为低锰、高铁型钴蓝料。这时期瓷器上的钴蓝彩成色青翠沉着和青泛紫,但有铁锈斑。

最后唐代掌握了钴蓝发色技术,创造了钴蓝在陶瓷釉彩上成色纯正的辉煌。有了钴蓝料,将它应用到陶瓷钴蓝釉彩上,还需要相应的烧造工艺技术。钴蓝釉彩对窑内火焰气氛有很高要求,要以还原焰烧成。这是一种在烧窑时由于空气供给不充分,在燃烧不完全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火焰气氛,在这种气氛下,窖内温度高低对钴蓝釉彩成色影响极大,温度过低钴蓝成色不纯正,温度过高钴蓝成色蓝中带黑。从实物上钴蓝釉彩的发色可以看到,十分鲜艳纯正。这充分说明在唐代已经掌握了钴蓝成色技术。

钴蓝也就是青料,唐代陶瓷钴蓝釉、彩包含有唐三彩和唐青花。实物可以佐证,唐代创造了钴蓝在陶瓷釉、彩上呈色的辉煌,同时也创造了原始青花瓷。虽然钴蓝釉、彩成色存在晕散;虽然原始青花瓷不及元、明、清青花瓷那么成熟、标准,但唐代恢宏博大的文化,毕竟为我国创造了似天蓝、似海蓝,融合天地于一体的陶瓷钴蓝釉彩,增添了永放光芒的陶瓷品种。

景泰蓝的由来


景泰蓝是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北京工艺品。这种工艺品为什么叫景泰蓝?在民间有这样一段传说。

在某朝年代。一天夜里,皇宫里起了一场大火,把摆满奇珍异宝的金銮殿烧成了一片灰烬。皇上大怒,就拿宫女、太监们撒气,有的挨棍棒,有的进牢门,有的被砍头。皇上撒够了气,就吆喝来一帮人,给他从灰烬中过筛过箩地清点宝贝。他站在旁边亲自监督。忽然,有个太监捧来了一只瓶子,接着又一个太监捧来一个小罐儿。皇上一见,紧锁的双眉一下子舒展开了。咦!这是什么宝贝?怎么从来没有见过呀!他询问左右近身侍臣,也都连连摇头。只见这瓶子和小罐儿,色彩斑斓,品莹闪耀。皇上爱不释手,当即传下一道圣旨,调集京城能工巧匠,限期三月仿造成,如若不然,决不轻饶。

皇上的圣旨一下,这下子可忙坏京城里九九八十一家手工艺作坊的工匠们了。大伙儿围着两件奇宝翻来转去看了半天,只见这瓶罐上是用金银作胎,胎外裹着一层瓷釉,瓷釉间又有金丝缠绕。这样精美的宝贝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呀!大伙儿揣摸来揣摸去,怎么也揣摸不出个所以然来。工匠们可真犯难了,只好各自盘算各自的主意,有的用铜或铁绕成圆圈,抠胎型;有的在胎型上一圈又一圈地绕金银丝;可是甭管怎么鼓捣,那胎型和金银丝就是不能粘连在一起。至于那绚丽的彩釉是怎么烧结的,更是摸不出个门道。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急得大伙浑身出汗,眼冒金星,心里憋闷透了。

一天,正当有位老工匠双眉紧锁,对着瓶罐冥思苦想,两眼紧盯着瓶罐琢磨时,看着看着,忽然,那瓶罐放射出五彩的光环,旋转起来,越旋转越快。猛然间,光环中现出一个头戴珠翠、身披彩衫、脚踏祥云的美丽仙女。她抑扬顿挫地说道:“宝瓶如花放光采,全凭巧手把花栽,不得白急花不开,不经八卦蝶难来,不受水浸石磨苦,哪能留得春常在。”老工匠听了那仙女的话,一时弄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想问问,却张不开口,说不出声来。眼看着那仙女一闪身就溶进光环中不见了。他心急如焚,迈腿就追,只听见“哗啦”一声,把身边的瓶罐撞倒,把他吓出一身冷汗,睁开朦胧的双眼,原来刚才做了一个梦。这梦做得可真蹊跷,他赶忙把身边的几个工匠喊来,把梦中遇到的事讲给大伙听。大伙儿听了都觉得挺奇怪,于是,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了。这个说:“那头两句说的,是夸这瓶罐好呗!可后几句是什么意思呀?”一个机灵的小伙子抢着说:“仙女说的‘不得白急花不开’,这话很明显,是让咱们得有‘白急’,这‘白急’是什么呀!”一听这话,老工匠恍然大悟:“噢,是不是指中草药‘白芨’呀!”“对,准是。您想,白芨用水一泡,跟粘胶似的,过去,我们就用它来粘东西。咱们干嘛不用它来粘接胎上的金丝?不妨试试看。”另一老工匠说:“还有‘不经八卦蝶难来’,这又是怎么个意思呢?”“这句的意思是不是说,那宝瓶上的五颜六色釉彩,如彩蝶纷飞,”一个中年工匠若有所思地说,“莫不是象李老君用八卦炉炼仙丹的办法炼出彩釉,再烧结到金丝上的呀!”“唉呀!那梦中仙女,别不是炼石补天的女娲娘娘,显灵指点咱们,叫咱们搭起八卦炉熔炼石头。”又是那个机灵的青年工匠抢着说。“嗯、嗯,是有点儿意思。”老工匠手捋着胡须,连连点头,“你们想啊,皇宫那把大火,不就是把金銮宝殿里收藏的各种宝石金银都烧熔在一起的吗?这珍奇的宝贝瓶罐兴许就是这么烧出来的呢!”“还有,那水浸石磨,不用说就是嘱咐咱们烧结之后,还得象琢玉一样,把那瓶罐经过磨砺才会大放光彩呀!”

就这样,工匠们紧张地搭起了八卦炉,捡来石头和金银铜铁锡的粉末放进去。经过七七四十九个时辰的冶炼,果真熔炼出来了晶莹的七彩釉色。那白芨把丝和胎牢牢地粘接在一起。宝瓶终于制作出来了!

从这以后,凭着工匠们的灵心巧手,北京开始有了前所未见的彩釉金银丝瓶。但是,在那时候,不管制作多少,全归皇宫所有,所以人们就管它叫“宫庭艺术”。因为这种珍品是皇宫里一场大火烧出来的,有些人就管它叫做“奇宝烧”。到了明朝代宗朱祁钰时候,他特别喜欢这种景泰蓝工艺品,因此传旨大量制作,工艺水平提高很快。由于当时正是景泰间(公元1450—1456年),产品又大多以孔雀蓝色为主,所以人们就把这种工艺品叫作景泰蓝。这个称呼后来就一直传下来了。

清朝末年,北京的景泰蓝在国际上逐渐闻名,1904年在美国芝加哥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荣获了一等奖。解放以后,景泰蓝在五洲四海名声大震,受到了各国人民的喜爱和称赞。

景泰蓝手工艺品‖汉煌镇宅方鼎

景泰蓝的传说


景泰蓝是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北京工艺品。这种工艺品为什么叫景泰蓝?在民间有这样一段传说。说不准是哪一个朝代啦,只知道当时北京城里已经建了皇宫。一天夜里,皇宫里起了一场大火,把摆满奇珍异宝的金銮殿烧成了一片灰烬。皇上大怒,就拿宫女、太监们撒气儿,有的挨棍棒,有的进牢门,有的被砍头。皇上撒够了气儿,就吆喝来一帮人,给他从灰烬中过筛过箩地清点宝贝。他站在旁边亲自监督。忽然,有个太监捧来了一只瓶子,接着又一个太监捧来一个小罐儿。皇上一见,紧锁的双眉一下子舒展开了。咦!这是什么宝贝?怎么从来没有见过呀!他询问左右近身侍臣,也都连连摇头。只见这瓶子和小罐儿,色彩斑斓,品莹闪耀。皇上爱不释手,当即传下一道圣旨,调集京城能工巧匠,限期三月仿造成,如若不然,决不轻饶。皇上的圣旨一下,这下子可忙坏京城里九九八十一家手工艺作坊的工匠们了。大伙儿围着两件奇宝翻来转去看了半天,只见这瓶罐上是用金银作胎,胎外裹着一层瓷釉,瓷釉间又有金丝缠绕。这样精美的宝贝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呀!大伙儿揣摸来揣摸去,怎么也揣摸不出个所以然来。工匠们可真犯难了,只好各自盘算各自的主意,有的用铜或铁揻成圆圈,抠胎型;有的在胎型上一圈又一圈地绕金银丝;可是甭管怎么鼓捣,那胎型和金银丝就是不能粘连在一起。至于那绚丽的彩釉是怎么烧结的,更是摸不出个门道。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急得大伙浑身出汗,眼冒金星,心里憋闷透了。一天,正当有位陶瓷老工匠双眉紧锁,对着瓶罐冥思苦想,两眼紧盯着瓶罐琢磨时,看着看着,忽然,那瓶罐放射出五彩的光环,旋转起来,越旋转越快。猛然间,光环中现出一个头戴珠翠、身披彩衫、脚踏祥云的美丽仙女。她抑扬顿挫地说道:“宝瓶如花放光采,全凭巧手把花栽,不得白急花不开,不经八卦蝶难来,不受水浸石磨苦,哪能留得春常在。”老工匠听了那仙女的话,一时弄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想问问,却张不开口,说不出声来。眼看着那仙女一闪身就溶进光环中不见了。他心急如焚,迈腿就追,只听见“哗啦”一声,把身边的瓶罐撞倒,把他吓出一身冷汗,睁开朦胧的双眼,原来刚才做了一个梦。这梦做得可真蹊跷,他赶忙把身边的几个工匠喊来,把梦中遇到的事讲给大伙听。大伙儿听了都觉得挺奇怪,于是,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了。这个说:“那头两句说的,是夸这瓶罐好呗!可后几句是什么意思呀?”一个机灵的小伙子抢着说:“仙女说的‘不得白急花不开’,这话很明显,是让咱们得有‘白急’,这‘白急’是什么呀!”一听这话,老工匠恍然大悟:“噢,是不是指中草药‘白芨’呀!”“对,准是。您想,白芨用水一泡,跟粘胶似的,过去,我们就用它来粘东西。咱们干嘛不用它来粘接胎上的金丝?不妨试试看。”另一老工匠说:“还有‘不经八卦蝶难来’,这又是怎么个意思呢?”“这句的意思是不是说,那宝瓶上的五颜六色釉彩,如彩蝶纷飞,”一个中年工匠若有所思地说,“莫不是象李老君用八卦炉炼仙丹的办法炼出彩釉,再烧结到金丝上的呀!”“唉呀!那梦中仙女,别不是炼石补天的女娲娘娘,显灵指点咱们,叫咱们搭起八卦炉熔炼石头。”又是那个机灵的青年工匠抢着说。“嗯、嗯,是有点儿意思。”老工匠手捋着胡须,连连点头,“你们想啊,皇宫那把大火,不就是把金銮宝殿里收藏的各种宝石金银都烧熔在一起的吗?这珍奇的宝贝瓶罐兴许就是这么烧出来的呢!”“还有,那水浸石磨,不用说就是嘱咐咱们烧结之后,还得象琢玉一样,把那瓶罐经过磨砺才会大放光彩呀!”就这样,工匠们紧张地搭起了八卦炉,捡来石头和金银铜铁锡的粉末放进去。经过七七四十九个时辰的冶炼,果真熔炼出来了晶莹的七彩釉色。那白芨把丝和胎牢牢地粘接在一起。宝瓶终于制作出来了!从这以后,凭着工匠们的灵心巧手,北京开始有了前所未见的彩釉金银丝瓶。但是,在那时候,不管制作多少,全归皇宫所有,所以人们就管它叫“宫庭艺术”。因为这种珍品是皇宫里一场大火烧出来的,有些人就管它叫做“奇宝烧”。到了明朝代宗朱祁钰时候,他特别喜欢这种工艺品,因此传旨大量制作,工艺水平提高很快。由于当时正是景泰间(公元1450—1456年),产品又大多以孔雀蓝色为主,所以人们就把这种工艺品叫作景泰蓝。这个称呼后来就一直传下来了。清朝末年,北京的景泰蓝在国际上逐渐闻名,1904年在美国芝加哥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荣获了一等奖。解放以后,景泰蓝在五洲四海名声大震,受到了各国人民的喜爱和称赞。上海世博会礼品展出系列中,景泰蓝工艺品受到各国人民的青睐。

景泰蓝起源之谜


景泰蓝又称铜胎掐丝珐琅,它讲瓷器和铜器的工艺完美的结合,是中国著名的传统工艺,被称为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清乾隆时期的传世收藏品中叶有很多精美的景泰蓝。关于景泰蓝的起源世界上的说法很多,今天小编就和您探讨一下景泰蓝的起源之谜。

关于景泰蓝的起源,考古界至今没有统一的答案。一种观点认为景泰蓝诞生于中国唐代;另一种说法是掐丝珐琅工艺起源于公元前12世纪,曾盛行于欧洲和西亚的部分帝国。公元13世纪时元代忽必烈西征,掐丝珐琅工艺才从西亚、阿拉伯一带传人中国,最初是先在中国云南一带流行,后来传到京城,并迅速得到了历代帝王宫廷的喜爱。但也有为学术界公认的一点,那就是明代宣德年问是中国景泰蓝工艺大放异彩的时期,景泰年间更是继承了宣德时期景泰蓝的制作工艺优点,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最终达到辉煌阶段。

景泰皇帝是宣德皇帝之子,宣德皇帝重视铜器的铸造和铜的冶炼。在铜器的铸造冶炼方面,宣德时的技术已经炉火纯青,接近完美,想有更大的进步已经不太容易了。于是景泰时就只能一面继承宣德时期的高超铸铜工艺,一面另辟蹊径,提高景泰蓝这种新工艺的水平,达到了再次的辉煌。 “景泰蓝”这个称谓最早见于清宫造办处档案。金属掐丝珐琅工艺,并不是创始于景泰年间,却独在名字里占了景泰的年号,据说只是因为在景泰时期把许多早期遗存的旧铜器重新作了改装组合,于是就获取了“景泰御前珐琅”的美誉。

景泰蓝在中国能有这样的成就也是必然的。当时的中国工匠们已经具备了相当高的铸铜冶金技术,同时又熟练掌握釉、玻璃和琉璃的制作知识,而且还懂得控制煅烧的温度,具有发展景泰蓝的良好条件。在另一方面,珐琅能显现出良玉的温润、珠宝的光辉、美瓷的细致,满足了中国人的多种爱好与审美,所以这也带动了景泰蓝在中国的大发展。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