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因书卷气而楚楚动人

《佛手》张正中

《国粹系列·中国民居》蒋新安

《如虎添翼》谢强

《清香》潘岷

《追月》陈建平

《指点江山》王亚平

《萌动壶》李斌

宜兴紫砂壶以其温润朴茂的材质、独具匠心的表现形式、气韵生动的造型艺术、精湛唯美的手工工艺赢得了无以数计的收藏家的盛誉。紫砂陶之所以能从生活日用品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陶瓷艺术独树一帜的“瑰宝”,究其原因,除了艺人对紫砂文化内蕴孜孜不倦的追求外,喜爱紫砂的文人墨客也功不可没,因为他们和艺人联手,不断提高紫砂陶文化与艺术品位,让紫砂陶有了浓郁的书卷气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从而楚楚动人。

本月22日至31日,由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和宜兴市陶瓷艺术研究中心主办的“2011无锡工艺学院紫砂陶艺作品展”在广州市二沙岛岭南会展览馆举行,届时将展出中国陶艺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及高级工艺美术师们最新创作的150件紫砂作品。展览期间,主办方还要举行宜兴紫砂鉴赏及收藏讲座、小型专场交流会和紫砂壶现场制作等活动,而大型工具书《中国紫砂陶》也同时在穗首发。那些洋溢着书卷气的作品和系列紫砂鉴赏活动,或许能为紫砂陶爱好者提供一个鉴赏宜兴紫砂陶的良机。

紫砂充盈着文化味和书卷气

宜兴紫砂因其具有文化的独特性、唯一性和系统性,列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江苏陶瓷工业志》将紫砂归为特种工艺陶瓷类:紫砂陶是采用质地细腻、含铁量较高的特种黏土为原料,用1100℃左右的高温半烧结而成的精细炻器。宜兴紫砂尤以紫砂茶壶的独特功能性为世人称誉。归结前人论紫砂,总是“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故用以泡茶不失味,色、香、味皆蕴”,紫砂壶“注茶越宿,暑月不馊”。紫砂壶还具有养壶的把玩功能,使用越久,器身色泽越发光润,玉色晶光,气韵温雅。那么,如何鉴赏紫砂之美呢?安迎旭先生把紫砂壶之美总结为“三美”,颇为合理精辟。

一是材质的天然美:所谓“紫玉金砂”,就是对紫砂原矿材料的古朴自然风骨的一种赞美,这就要求紫砂艺人在处理和加工紫砂时要遵循必要的美学法则。紫砂壶需“光华内敛”,泛黯然之光,其神采在不经意间倏然一亮,而不像陶瓷、玻璃一样耀眼炫目。清乾隆时期,供奉宫廷的紫砂壶装饰繁缛奢靡,虽不乏力作,却失于匠气过重,紫砂的自然机理美感被破坏,艺术魅力大打折扣。如今,人们出于商业需求,追求展示效果,对壶胚刻意抛光打蜡,力求“水色”夺目,其实是一种破坏。此外,壶身上的刻画、书法均需服从主题效果表达,并非每把壶上都可书画,书画的内容也应和壶的神韵一致,如在秦权、仿鼓、秦钟、掇球、石瓢等壶身上刻古代仕女,就显唐突了。

二是体现华夏魂魄的民族文化韵味美:宜兴紫砂壶既是物质产品,又是精神产品,它吸纳、交融诗、书、画、铭,充盈着浓郁的文化味和书卷气,满足了人们的审美情趣与鉴赏需求。从历史上看,不少著名的文化人、诗人、学者、书画家、名人,都曾以各种形式参与紫砂壶艺的创作,并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影响着紫砂壶艺的发展,如董其昌、陈鸿寿、吴昌硕、吴大澂、蔡元培、黄宾虹、吴湖帆、李可染、启功、吴作人等等,不胜枚举。

在紫砂艺术发展历程中,这种艺人与文人的如此紧密结合的现象,是其他工艺美术门类所罕见的。一代代紫砂艺人正是在这种文化艺术的熏陶与传承中,十分注重不断提高自己学养,在结交文人雅士之后,耳濡目染,专题切磋,交流合作,碰撞出文化艺术的创作火花。许多知名艺人久经磨砺,具有相当的文化艺术修养,尤其在书法方面往往功底深厚。还有一批文人学者专门研究紫砂,为宜兴紫砂陶著书立说,为艺人树碑立传,承传了紫砂的历史,使后人研究紫砂有了典籍依据,确立了紫砂陶在中国艺术之林的地位。

三是和谐自然的意境美:“天人合一”是中国人传统的精神追求,而紫砂完全可以被赋予人的性格。这种互为置换的关系和谐地反映出“天人合一”的人性追求。

当代紫砂文化价值回归

新世纪十年,当代紫砂陶瓷艺术在各种危机的冲击、考验下,实现了跨越性的、堪可告慰的转型,更加以文化内涵作为艺术定位,逐渐在当代中国各门类艺术发展中,巩固进而凸现出自己的存在地位和存在价值,乃至成为艺术收藏和艺术市场新的追踪热点。此次展览展出的紫砂作品,就是地处宜兴的无锡工艺学院的教师和陶艺大师们上讲台、进陶坊,勤奋实践,勇于创新,既尊重传统,又蕴涵现代意识所创作的紫砂陶精品力作,其原创性强,风格各异,制作工艺精湛,体现了学院派陶艺家的创作实力和宜兴当代陶艺风貌。

对于真正的陶艺家来说,艺术是灵魂最好的载体,陶艺家将对生活的体验转化为一个个崭新而独特的艺术生命,陶艺家的思想与情感便得到了很好的寄托。对于当代陶瓷艺术的发展方向,西安财经学院文艺系教授沈奇先生提出了三个观点,正契合此次展出作品的整体风貌与艺术追求。

简约化:东方美学的基质在于简约、自由、合心性。具体而言,就是虚静为本,澄怀观照,空纳万境,静了群动;就是以少胜多,不以多为多;就是天人合一,法自然、师造化,自然为大美。但长期以来,受主流意识形态倡导的宣传、代言、主旋律等影响,以及西方文化潮流的影响,当代中国艺术界一直是在“做加法”,无边界也无中心地探索求变,唯新是问,唯视觉冲击力和展览机制是问,失去了素宁内敛的文化根性。现在不少紫砂陶艺家纷纷回过头来“做减法”,守住“化繁为简”的底线,重新在“简约”的本质特性上下工夫。

精致化:比之古典陶瓷艺术来说,当代陶瓷艺术从创作理念到制作工艺、技术手段,都要丰富精良得多,但为什么所成就的作品却没有古陶古瓷耐看?问题的关键在于缺少“静气”。今天的艺术家们大都过于急功近利,很少能像古人那样静下心来,别无挂碍地把一件事情尽善尽美地做到极致,习为广大而难成精微。越是粗制滥造鱼龙混杂假冒伪劣成风的时代,真正的陶艺家越需要沉得住气,抱元守雌,精益求精,品质为上,苛求完美,才能脱平庸、超时尚,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历史的认证,免蹈昙花一现或各领风骚三两年的覆辙,这点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并逐步在作品中体现出来。TAoCI52.cOm

文化化:观赏宜兴紫砂壶,外行看器形、看纹饰;内行品气息、品内涵。紫砂泥的资源固然有限,也有优劣之分,但却不是作品价值评判的关键因素。判断紫砂壶的价值,贵的不是原料,而是其文化含量。作为中国文化和中国艺术精神的器物化,紫砂壶若没有深厚隽永的文化气息和精神内涵灌注其中,那就只是一件好看而不耐品味的“形而下”之物件而已,比之“古董”低价,比之“工艺”掉价。经由泥与火的熔融,赋予紫砂壶以诗的灵魂,方是紫砂壶艺术存在的真谛。一方面,今人不能做古人,陶艺家必须进入现代语境,表现现代人的生命体验和文化思考;另一方面,面对西方强势话语影响的焦虑,如何表达我们自己的现代感,以及再造我们本源性的艺术精神与审美感受,已成为现代陶瓷艺术深入发展的关键。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从文化的角度切入思考和探求,仅仅依赖一点点观念的更新和技艺的琢磨,显然是不够的。说到底,生逢其时的当代陶瓷艺术家们,面对机遇与挑战,最终的命题还是那个绕不开的老话题:回到修养——更为全面和更为超迈的文化修养,进而以文养心,以心养陶,“道”和“器”并重而抟土为玉!

紫砂壶鉴藏七忌

就紫砂壶型创作而言,通常有七病,可做赏析紫砂参考之用,收藏时也当忌此类作品。

一忌臃肿:造型之道,多一分则胖,少一分则瘦。

二忌繁赘:实则匠心过重,在壶身上做繁杂的雕、塑、刻,破坏应有之简洁。

三忌懈怠:线条处理拖泥带水,壶嘴胥出无力、壶把收放不够精神、身筒没有拍出气势。

四忌纤巧:一是大气洒脱的作品在改制作小容量时未必能小中见大;二是局部比例失调,过于纤细。

五忌驳谬:将极不相干的题材生硬地组合在一起,缺乏内在的联系。比如茄段的身筒配个南瓜的壶把,东坡提梁壶的盖子上坐着两个小狗熊。这类形式上有谬、意境相驳的壶型均属病态。

六忌媚俗:一是纯粹迎合客户和市场需求,盲从市场流行,不考虑壶形应有之意。如流行如意纹装饰,于是不分壶形统统刻上如意纹;又如流行壶身刻竹,就连合欢、西施壶身也刻竹,没有一个正确的艺术定位。二是作品的立意庸俗,高调不高雅。

七忌失位:没有装好流、把的位置,或高或低,刻画构图不均衡。

此外,如果说收藏紫砂壶还有什么要注意的话,那就是要找对圈子。如同艺术有诸多流派一样,收藏也有不同的圈子。圈子是自发性质的,不同于商业行会、行政组织。玩壶的人,都想找到自己的圈子,不然会很寂寞,即便是再耐得住寂寞的藏家,身边也总会有三几知音。艺术本来就需要共享,作为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没有什么人可以永远占有,所以,作为爱壶之过客,时间很短,如白驹过隙,找到适合自己的圈子,和相熟的知己聊聊壶,谈谈茶,以及茶与壶之外的感受,确实是一种难得的人生享受。

相关阅读

“蓝贵人”因何而贵


菏泽出土了三件元青花,这一爆炸性新闻,随着沉船考古发掘的深入报道已成为世人关注的话题。文博界、收藏界、学术界为之瞩目,菏泽人为之欣喜,就连对元青花一知半解的百姓,也纷纷参与进来,欲探个究竟。于是,元青花的珍贵身价短期内不胫而走。元青花又被称为文物“蓝贵人”。请看——

“蓝贵人”因何而贵

11月23日,在菏泽沉船考古成果鉴定暨新闻发布会上,现场展示了9件出土文物,其中,备受世人瞩目的大件元青花“龙纹梅瓶”首次公开亮相。有人说,它值一个亿,也有人说,值三个亿,甚至更多。还有人说,“龙纹梅瓶”价值不可估量。元青花为何贵不可及?元青花出土的意义何在?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向国内有关专家学者进行了证询。

专家解释,关于元青花,元朝有关的记载中并没有提到,之前的朝代,也无人正式提出这一概念。直到上世纪50年代,美国的波普博士在大量研究元青花瓷器的基础上,提出了至正型青花的概念,使国际上产生了研究、收藏元青花瓷器的热潮。元青花存世量极少,比较公认的说法,也就三、四百件。2005年7月,在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纹故事罐”,以2.3亿元天价成交,首创近年来拍卖史上的高价先河。随着国内外各大博物馆、民间藏家等趋之若鹜的追捧,元青花的身价连年增高。元青花一器难求,大件尤其难得,已为文博、收藏界、学术界所公认。

元青花是汉族、蒙古族、伊斯兰多元文化的缩影。由于长期无史可稽、无人所识,一经亮相,其珍贵价值立现,成为当今无可争议的国宝级文物。在元青花陶瓷没出现以前,中国瓷器通常是以素面的表现手法为主,而元青花的出现,则打破了以往的一些素面表现手法,以青花为主体的彩瓷成为瓷器的主流品种,以往一贯占主流地位的色釉退居次要地位,陶瓷美学从以素雅为美的中古时代进入了五彩缤纷的近古时代,使艺术观赏和艺术价值有了一次质的飞跃,同时也推动了明清陶瓷艺术的快速发展。青花瓷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它以器型高大,纹饰精美,发色艳丽,层次繁多,富丽雄浑,成为中国青花瓷史上的顶峰之作,影响着世界古代艺术。元青花瓷器的创制,是陶瓷史、乃至文化史上划时代的大事。

元青花为何贵不可及?专家做出总结,元青花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开创了釉下彩的先河;其次,元青花的艺术表现手法比过去更丰富,更具立体感,更有艺术感染力;其三,元青花存量稀少,因此,更凸现了它的价值,即平常说的“物以稀为贵”;其四,它是一个时代文化符号的再现,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其五,对后世瓷器艺术发展的深远影响。

谈到菏泽“龙纹梅瓶”、“鳜鱼纹高足碗”、“元青花盘”的出土,专家说,元青花窖藏从目前掌握的一些情况看,在国内曾陆续发现过一些,比如说河北省保定市窑藏、北京元大都遗址、浙江省杭州元墓、新疆霍城县窑藏、安徽省安庆市元墓、江苏省南京明初墓葬、高安元青花窖藏等20多处,都有出土。菏泽这三件元青花,因为器形大、画工精美、气魄雄伟、特征明显,弥足珍贵。它们的出土,将会吸引国内外相关学界的关注,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其价值和影响,绝不仅仅局限于文物层面,它将逐步以外现的文化内涵,彰显菏泽的文化品位。可以说,伴随着人们对元青花的认知,菏泽的知名度也会大大提高。至于三件元青花的价值,不可轻易估量,因为价值也是随时而增高的。

记者在菏泽沉船考古成果鉴定暨新闻发布会上、现场展示的出土文物中看到,元青花“龙纹梅瓶”,器形工整,图案精细,层次丰富,据现场目测,瓶高约有40厘米、,宽约20 厘米左右,属元青花中的大件瓷器,着实稀世罕见。“龙纹梅瓶”为纯青色釉描绘,色彩沉稳,图案共有六个层次,其中,一、三、五为短层间隔辅纹,二、四、六属主纹图案,第二层画工十分精细,花样呈现为二方连续。龙纹是整个瓷瓶的主体部分,龙身腾云架雾,昂首挺胸中作回望状,动感十足。其线条优美,画工上乘,应为高手所绘。巧妙的是,第六层图案一反横式走向,改为竖式描划,使底足部分更趋稳重挺拔。据了解,“龙纹梅瓶”出土时基本完整,仅瓶口处有小残,展示时已做修复。即使如此,也属万分难得。难怪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在仔细观看“龙纹梅瓶”后说,这个梅瓶将来是菏泽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要精心保护。

紫砂壶:因壶适茶,因茶选壶


紫砂壶的起源一直可以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就是那位功成身退的与西施一起退隐江湖的“陶朱公”。数来已有二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不过,紫砂做成壶,那还是明武宗正德年间以后的事情,总所周知,紫砂茶具的优势在于茶,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联呢?

因壶适茶,因茶选壶,用茶养壶养出道理,愈是紫砂古壶、旧壶,愈能养出个名堂;愈是名人名作愈容易养出精神;愈是别人感到难养的壶,愈能养成好壶。如是不是紫砂名壶,或泥质不好的壶,通过养壶还都能把它鉴别出来。爱茶爱壶者应以适用的、实用的、时代的、科学的泡茶方法来泡茶。养好紫砂壶,把握着茶、壶、茶的量、壶的容积、水、水温、火候、时间,形成优选的结构,编成规范的泡茶之法,乃使紫砂壶供真茶,色、香、味皆蕴。养壶天趣,珍如珠玉。以自己的实践探索出紫砂壶确是世间茶具之首的科学道理,肌理之贵可与隋珠赵璧比美,方就能体会其中无穷的乐趣。

用养壶之法,也能养好紫砂盆、紫砂雕塑和整个紫砂艺,充分显示紫砂艺自发暗之光,入手可鉴,久且色泽生光明的真谛,还报人间。制陶(制壶)艺人,对泡茶、养壶能使紫砂艺术显现真、善、美的灵光实相。我们能从茶文化、陶艺术中得到我们要得到的东西,得到应得的成果,从中陶冶我们的性情,达到美的休闲紫砂文化之享受,使我们的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地。

移植仿制紫砂茶具:切合着文化传承而制


在陶瓷的天地里拥有自己的浪漫,在茶叶的国度中释放自己的激情,于是,苏东坡就有了“铜腥铁涩不宜泉,爱此苍然深切宽”的吟唱。在紫砂壶圣地的丁蜀镇,一直让“东坡提梁壶”的故事代代相传。这是宜兴紫砂史上的一个文化驿站,或许是艺术领域的一个阳关。紫砂壶从此根植于人们的思绪,化作了美妙,变化了幽韵,成为修身正行的载体,传统文化的化身,散发着超乎物外的悟性与智慧。而移植仿制是紫砂茶具陶器中一种运用比较广泛的造型方式,就是切合着文化传承而制作。紫砂茶具仿制借鉴青铜器﹑金银器﹑竹木器﹑玻璃器﹑陶瓷器以及其它器皿和塑器的整体或局部,通过陶艺家们对各种形态造型因素的研究,吸取其它传统工艺品或生活用品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提炼﹑组合,并与紫砂材料的良好可塑性和特有的工艺技术相结合,取得形式完整﹑比例协调﹑内容统一的紫砂艺术效果。

这种造型的典型代表主要有集玉壶﹑僧帽壶﹑双龙提梁等。集玉壶:此壶嘴﹑把﹑钮及壶身及装饰都移用玉器的形式组合在一起,没有任何牵强附会。线型的方圆﹑凸凹起伏产生内在的感染力和表现力,线角﹑线面﹑处理方中有圆,刚中有柔,圆润明澈,简洁明快,细节与整体整体配合相宜得当,形式与功能协调一致。此壶沉静温润,含蓄典雅,仿佛就是一把玉制的茶壶。虽有雕饰却不繁缛,含蓄而不张扬,构思巧妙,别具匠心。

僧帽壶:该造型式样就是来自瓷器造型。不过紫砂陶艺家们在拿来的同时并不照搬照抄﹑原封不动,而是从紫砂材料的固有特点出发,赋予形体更多的紫砂特色。由圆变方,把圆僧帽改成方僧帽,强化了点﹑线﹑面的转折和过渡,使整体线面明确归正,增强了形体的装饰美感。

这种造型方式并不是简单的“拿来有用”,而是通过对姊妹艺术优秀的造型形体和精神内涵的借鉴,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使之适合紫砂特有的材料和工艺特点,变成紫砂陶艺自己的造型因素,创造出属于有特定的紫砂风格和语言的造型式样。

紫砂造型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创作题材无所不包,集中体现了陶艺家们创作智慧。造型式样从古至今,日臻完善,是中国陶瓷及世界陶瓷的一座艺术宝库。

紫砂陶艺虽然可初步分为四种造型方式,但它的归纳和总结却无法穷尽艺术家们创造的丰富性。随着社会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交流的深入,人们的生活情趣,人生态度的转变,会发现更多的造型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工艺的发明,人们观念意识的转化,也会创造更多的造型方法。当然,这几种造型方式也不是机械的,它们之间经常是互相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紫砂陶的造型设计不是自然模仿和表面修饰,而是“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是按照客观规律把握事物间的必然联系。学习和研究传统文化,而不是盲目的,一成不变的,在学习传统的优秀文化内涵的同时,要和时代相结合,这样才会有工艺品蓬勃的生命力之说。也要学习西方的优秀文化和设计理念,丰富我们的知识,拓宽我们的视野,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前提下,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历史上文人雅士的参与也产生过紫砂陶创作的高峰期。让我们紫砂陶的从业者和喜爱者们都来参与,去学习历史,吸取精华,继承传统,把握现在,畅想未来。

青花瓷的动人传说


相传元代时,镇上有个刻花的青年工匠,名叫赵小宝。小宝有个未婚妻、名叫廖青花。一天,青花问小宝:“这瓷坯上的花儿,如果能用笔画上去,不更好吗?”小宝皱了皱眉头,说:“我早就想过。可是找了许多年,找不到一种适合画瓷的颜料啊。”

青花听后,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想办法找到这种颜料。并央求专门找矿的舅舅,带她进山找矿。开始舅舅不肯,说找矿太辛苦,女孩子吃不消。后来,经青花再三恳求,才勉强答应下来。第二天,天刚拂晓,青花和舅舅便进山找矿去了。

秋去冬来,时间一晃过去了三个月,小宝见青花和舅舅还未归来,放心不下,便冒着刺骨的寒风,踏着厚厚的白雪,直奔青石山找青花与舅舅。小宝走了三天三夜,终于来到了山前,发现前面山谷有一缕青烟,顿时心头一热,匆忙朝冒烟的方向奔去。

来到山谷,小宝才看清,青烟是从一座倒塌了的炭窖里冒出来的,便钻进破窖,发现窑的一角堆满各色各样式料石,再一看,窑的另一角还躺着一个衣衫破烂的老人,老人身边堆有几段柴火,柴火上正冒着一缕缕青烟。小宝仔细地朝老人瞧去,这才看清,躺在地上的老人正是青花的舅舅。他急忙抱起舅舅,不停地叫喊:“舅舅!舅舅……”老人渐渐苏醒过来,一看是小宝,急忙对小宝说:“快,快,快上山……去接青花”。

小宝顺着舅舅指的方向,拚命朝山顶找到了青花冻僵的尸体。在她身旁的雪地上,还堆着一堆堆已选好的石料。小宝见状,哭得死去活来。

安葬了青花后,小宝含着泪水,搀扶舅舅回到镇上。从此,潜心研制画料。他将青花采挖的石料研成粉末,配成颜料,用笔蘸饱,画到瓷坯上、经高温焙烧后,白中泛青的瓷器上出现了青翠欲滴的蓝色花纹。青花瓷便从此诞生。

嬉戏白鹭青花盖杯

青花瓷的出现,突破了我国瓷器以单色釉为主的框框,把瓷器装饰推进到釉下彩绘的新时代,形成了鲜明的景德镇瓷器之风格。后人为了纪念廖青花,遂把画在瓷器上的这种蓝花称之为“青花”,把描绘这种蓝花的彩料称之为“青花料(廖)”这两种叫法,一直沿至今天。

紫砂壶艺术的真谛:探索而不是做假


诸如摹仿自然界形象性的雕塑制品,兼及装饰在几何形体上的浮雕、贴雕,图案的刻印板,以及釉料彩绘,其它材质的镶嵌,抽象的陶艺构思。任何艺术形式,都应该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样居高临下地来看待品评砂艺和鉴赏砂艺,使作者与热衷砂艺的爱好者,相互感触以便领悟制紫砂壶艺术的真谛。

但近年来随着对砂艺热潮的兴起,传统的茶文化与陶文化的推广,热爱紫砂艺术的人士日益众多。较高档次的佳作生产,究属数量有限,远不能满足各界人士玩赏上的需求,尤其高雅名作,更是稀少。因此出现社会上极少数缺乏艺术道德的工匠,串通一些肯不讲商业道德的狡商市侩,不择手段地乘机猎取暴利,假冒名家印鉴,各种等级的劣质膺品,充斥市场,蒙蔽众多热衷砂艺爱好者的眼睛。所以有必要讨论一下辨伪问题。识别茶壶的真假,一如鉴定书画,首先从提高理性认识,理性即培养自己的常识素养,以资提高审美观感;第二是多方交流,互相观赏某些名家的杰作,提高感性,探讨和了解某些名作家的风格形制,技巧手法,艺技擅长,使用原料泥色的习惯性,印章的规格,把握关键性的依据,逐渐累积经验。明眼人自然而然地不难识别真假的。在任何一种艺术行当中,一个有所成就的佼佼者,都一定会有他的独到一面的硬工夫,这是指艺术的和技巧的两个方面。这些内在的要领,就是所谓个人的风格和韵致,也就是所谓灵感。作伪者是绝对不易得其要领的。倘若说一个存心作伪的人,如果能够有超越的领悟,那么他自身已是个了不起的大家了,又何必要假冒别人而淹没自己呢?所以敢大胆地说,真的,生来就是真的,假的永远也真不了。只有没出息的作假货者。作假的这种行为是绝对可耻的。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