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瓷枕夜生香

瓷枕,是我国古人纳凉的寝具。李清照名篇《醉花阴》中“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的词句,形象地将青白釉瓷枕喻为“玉枕”,并反映了瓷枕清凉去热的物理特性。

瓷枕始见于隋代,唐代以后开始大量生产,并逐渐成为人们喜爱的乘凉的床上枕具。到了两宋及金、元时期,瓷枕的发展进入繁荣期,产地遍及南北。同时在装饰技法上也有很大的发展,刻、划、剔、印、堆塑等技法被采用,极大地丰富了瓷枕的表现力和艺术性。古人认为,瓷枕有“清凉沁肤、爽身安神”的作用。古代瓷枕的品种复杂多样,南北方各大名窑都有烧制,以宋代的艺术成就最高。宋代以磁州窑、曲阳定窑、扒村窑、当阳峪窑、登封窑所出瓷枕为多。其中尤以河北磁州窑和曲阳定窑的产品最负盛名。磁州窑瓷枕富有时代特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瓷枕形状多姿多彩,有长方形、腰圆形、半月形、鸡心形、四方形、六角形、八方形、椭圆形、银锭形……也有塑成婴孩、卧女等人物形,卧虎、卧龙、双狮、寿龟等写实形以及雕镂成宫殿、戏台等建筑形。其造型精巧,制作细腻,令人叹为观止。

瓷枕上施以彩釉,并绘精美的图案,或花鸟鱼虫、珍禽野兽,或诗词歌赋、格言警句,或山水人物、日月星辰,还有很多反映人们日常生活场景的画面,意趣盎然,生动活泼,雅俗共赏

此枕造型为一男孩卧于榻上,他双臂环抱垫起头部,右手持一绣球,两足交叉上跷,一副天真顽皮的神态。胖胖的圆脸,双目炯炯有神,身着长袍,外穿坎肩,下着长裤。衣纹线条和衣着、木榻上的刻花装饰简洁流畅。

延伸阅读

陶瓷文化:宋代白瓷孩儿抱荷叶枕清赏


宋代白瓷孩儿抱荷叶枕

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馆藏有一件宋代白瓷孩儿抱荷叶枕,通高17.2厘米,长21.5厘米,宽15.4厘米,是一件精美的定窑白瓷作品。匠师把瓷枕设计成一个仰卧于榻上的男孩,表情质朴纯真,双手持一荷叶,以荷叶为枕面,构思巧妙,富有情趣。这件瓷枕人物雕塑栩栩如生,神情状貌表现得恰到好处,形象天真可爱,反映了宋代写实的审美取向及雕塑造型艺术的高超技艺。

定窑为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位于今河北省曲阳县(宋属定州,故名),是继唐代的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定窑创烧于唐朝后期,到宋代进入迅速发展时期,烧制的瓷器以白釉为主,亦有少量的黑釉、酱釉、褐釉、绿釉等品种。宋代定窑白瓷的瓷土筛选精细,烧成的瓷胎细密坚致,体轻薄,釉色白中泛黄,呈牙白色;主要装饰技法为刻花、划花和印花,尤其以印花工艺最为精美,图文流畅,多见荷花、牡丹、萱草、鸳鸯等纹饰。“泪痕”为宋代定窑的典型特征,指的是器表的流釉现象,在烧制过程中釉层随器物垂挂流淌,宛如垂泪,故称“泪痕”。

这件宋代白瓷孩儿抱荷叶枕,构思精妙,工艺精美,釉面多有薄层垂釉,形如“泪痕”,加上瓷质精良,釉色如象牙般均匀滋润,整体给人以柔和温馨的美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定窑白瓷精品。

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小村发掘汝瓷碎瓷片


一座古老而神秘的窑场,能把矿石、泥土与火幻化为晶莹剔透、如冰似玉的珍宝,这就是备受北宋皇帝偏爱与赞赏的汝官瓷。由于烧造的汝瓷仅供宫廷使用,严禁流入民间,所以汝瓷存世稀少,成为陶瓷界注目的焦点和世界各博物馆争相收藏的宝物,而民间则有“纵有家财万贯,不抵汝瓷一件”的说法。字

串8

汝窑窑火仅仅燃烧了二十几年,就因战争而消失了,而汝瓷的所有谜团,就像这神秘的器物一样,或埋入地下,或湮灭人间了……字

串6

“纵有家财万贯,不抵汝瓷一件”,汝瓷是传世品保存最少的一种瓷,据专家统计,目前全世界传世的汝官瓷不足80件。

2000年6月,河南省宝丰县偏僻的清凉寺小村,突然热闹起来,大批的考古工作者、文物贩子几乎同时来到了这里,因为在村民居住的民房下面,考古工作者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这里发现了一批千年难得一见的宝物——碎瓷片。

人们为什么要不惜一切代价找到它,这些破碎的小瓷片里又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名列宋代“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五大名窑之首的汝窑,因地处河南古汝州而得名,在中国陶瓷史上有“青瓷之首,汝窑为魁”之誉。这些专为北宋宫廷烧造的御用瓷器即“汝官瓷”,简称“汝瓷”。汝瓷之所以被称为五窑之魁,就在于它独特的颜色——天青色。

专家介绍说,汝窑瓷之所以受大家欢迎,主要在它的天青釉。汝窑的天青釉色应该在北宋时期达到了最高峰,目前还没有发现比汝窑的天青釉色烧得更好的釉。为了烧制釉色独特的汝窑瓷,工匠们不惜工本,选名贵玛瑙入釉,使其工艺更加精湛,最终使汝瓷呈现出汁如堆脂、面若美玉、莹润纯净、素雅高贵的皇家之气。h

ttp://

因此,历代皇帝都把汝瓷视为吉祥之物,镇宫之宝。南宋文献中有这样的记载: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可出卖,近尤难得。汝瓷在南宋初就显得十分珍贵,到了元、明、清各朝代,更是深藏宫中,直至清末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汝瓷才流出宫外,几百年来,可谓弥足珍贵,有价难求。

1992年,散失于民间的一件直径为8厘米的北宋汝窑瓷盘在美国纽约拍卖时,成交价为154万美元;而在香港的一次拍卖中,一件宋汝窑三牺尊,以5000万港元易主。

由于文献记载不详,烧造汝官瓷的汝窑究竟在哪里,它是如何烧造的也就成了千古之谜。为破解谜底,无数的古陶瓷专家学者为此费尽心血。

最早对汝窑瓷的寻找是从陈万里先生开始的。1950年,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专家陈万里先生专程来河南寻找汝窑。他当时跑了河南的不少地方,临汝、宝丰、鲁山,回去以后写了一篇文章《汝窑的我见》。而从60年代,当时找到的主要是民窑烧造的那些瓷器,并没有找到汝窑。

“清凉寺到段店,一天进万贯”,一句流传于宝丰县清凉寺一带的乡间俚语诉说了这里曾经有过的贸易盛况,这也引起了来此进行调查的考古人员的注意。

字串8

20世纪80年代初,一群年轻的考古工作者徒步沿清凉寺到段店进行考察,10多公里范围内竟发现有数十座窑址,但是却并未发现汝官窑遗址的任何线索。与此同时,当地一些酷爱汝瓷的民间人士,也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在寻找着有关汝官窑窑址的蛛丝马迹。

74岁的王留现老人,老家就在宝丰县的大营镇,家距清凉寺不足4公里。小时候也耳闻目睹过这一带有宝藏的传闻,自从他进了县文化馆后,就把传闻当作一项事业去研究了。后来,他调到陶瓷厂从事专业陶瓷研究工作后,就更加留意从田地里寻来的碎瓷片,他不断问自己:“汝窑会不会就在清凉寺这一带呢?”

字串4

1985年盛夏的一天,有人告诉王留现,大营镇清凉寺村有户人家的红薯窖塌了,无意间露出了一个瓷器,王留现得知消息后,马上赶到了清凉寺村。

王留现到那儿一看,吃了一惊。那个东西猛然一见,就有一种雾光效应,虽然这个雾光效应很短时间就消失了,但是这个东西跟过去的不一样。最后,王留现毫不犹豫地借了600元钱,买下了这件从未见过的瓷器。但是,它到底是官窑还是民窑呢,王留现的心里也没数。

1986年,王留现带着从清凉寺出土的那件瓷器,参加了在西安召开的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他找到了当时著名古陶瓷专家、上海博物馆的汪庆正副馆长。

回上海以后,汪庆正就派人到清凉寺去调查了。一年后,王留现意外地接到了一封从上海博物馆寄来的信件。信上说,希望他能够拿瓷器到上海来和上海博物馆的馆藏汝瓷进行对照鉴别。对照鉴别完后,汪庆正就跟王留现郑重地说起了收购他那件汝瓷的事。汪庆正说这个汝瓷洗就是国家珍贵文物,不能个人收藏,应当献给国家。最后,上海博物馆给王留现颁发了国家文物局的奖状,并发给了5500元奖金。王留现老人当年花了600元钱买下的这个汝瓷洗,据说现在的价值近千万美金。德-化-陶-瓷-总-站

1987年5月,上海博物馆依据他们在清凉寺采集到的同传世汝窑器完全相同的46块碎瓷片,和王留现捐献的汝瓷洗,首次向世人宣布了汝窑的发现。

德化陶瓷总站

为找到汝官窑所在地,揭开它神秘的釉料配方和烧造工艺,以孙新民为主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准备开始对宝丰县清凉寺进行第一次试掘……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1987年10月份进行了第一次试掘。当时开了两个探方,发现有11件比较完整的、可以复原的汝窑瓷器。这就证实了宝丰清凉寺就是汝窑的产地。

在随后两年的发掘中,考古队尽管也发现了一些汝窑瓷碎片,但是,发现的大部分还是民窑的产品,它们并不是汝官窑。

字串6

10年后的1998年初,考古队对清凉寺窑址又进行了第4次重点发掘。http://

他们先后发现了4座烧制民用青瓷的窑炉,找到了汝窑瓷器的单独烧造区,在此之前发现的多是混烧窑炉。但是,最为关键的汝官窑瓷器的中心烧造区,一直扑朔迷离,不肯与考古学家们谋面。

在发掘的间隙中间,清凉寺的一个村民在清凉寺村内挖了个地窖,在地窖里面出现了一些瓷片。专家们感觉这个非常重要,因此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1999年在此做了试掘,终于发现真正的汝窑的中心铸造区应该是在清凉寺村内。

当时考古队仅仅是在村外的小便道上,或者是在村民的院内进行了局部的钻探,但还不敢肯定这里就是汝窑烧造区。因此搬迁村民的时候,考古队心里担心,如果没有发现汝窑,就对不起搬迁的村民。

最后,他们还是决定冒这个险,毕竟,半个世纪的寻找积累的经验,使他们对这次挖掘还是有信心的。因此,考古队最后下决心,报请当地政府搬迁了4户村民。

2000年6月,河南省考古研究所组织精干人力,在当地政府的密切配合下,进行了第6次考古发掘,经过近半年多的发掘,终于有了惊人的发现。

字串9

毫无疑问,宝丰县的清凉寺村就是半个世纪以来,考古学家一直苦苦寻觅的北宋汝官窑瓷器的中心烧造区。2000年的第6次发掘,共发现了窑炉19座,作坊两处,以及水井、灰坑、过滤池、沉泥池等重要遗迹。字

串8

这里的汝官窑遗址,经探定大约有25万平方米,几乎全在清凉寺村内。这次发掘,弥补了长期以来研究汝官窑瓷器不见窑址和实物标本缺乏的遗憾,窑址中出土的遗物之丰富,也是历年来发掘所没有见过的。

北宋以来,汝窑青瓷工艺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它不仅保持了汝窑的传统瓷艺,又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烧造出一批精良作品,而博得北宋皇帝的赏识。字

串9

在一幅古画中,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桌上陈列着许多瓷器,足见那个年代瓷器业的兴盛,而此图正是宋徽宗皇帝亲手所绘的《文会图》。也许,如果没有宋徽宗就没有汝窑的辉煌。宋徽宗不仅书画技艺精湛,还十分喜欢瓷器,是他首先肯定了汝瓷的精美。据南宋史料载:“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所指正是徽宗下诏书“弃定用汝”的决定。“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是宋徽宗对汝瓷的最佳赞誉。

德化陶瓷总站

短短的20年间,汝窑昙花一现,便消隐于战乱的尘烟之中,它的烧制工艺随之失传,工匠们再也烧制不出同样的精品了。

康熙、乾隆年间,瓷器烧造蔚然成风,大规模地仿烧也使北宋五大名窑中的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四大名瓷重回人间。而在北宋末期消失的汝官瓷,在烧造工艺上没有留下任何片言只语,但是,价值连城的身价,又使历朝历代的工匠们争相仿烧汝瓷,但都因找不到其要诀而未能成功。因而,世人有“造天青釉难,难于上青天”的说法,这更给汝官瓷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陶瓷文化鉴赏-清凉寺汝官窑遗址(图)


清凉寺汝瓷窑址位于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中及村南河旁台地上。地处伏牛山东麓、四面环山、窑址所处地势平坦,有小河环绕西、南,制瓷原料丰富,煤炭、高岭土、玛瑙石等制瓷原料就地可取,是个原料丰富的制瓷场地,遗址面积15万平方米。该遗址于1987年,经省文物研究所试掘,发现了作坊、窑炉、排水沟、灰坑、水井、澄泥池等重要遗迹、出土了汝官窑的典型器物及大量瓷片,因此,省文物局于同年发出了《关于加强宝丰县清凉寺汝窑遗址保护意见》的文件,指示对该遗址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予以保护。此后,又先后五次对该遗址进行发掘,根据大量的遗迹及出土文物证明,该遗址是一处北宋宫廷烧制御用瓷器的汝官窑遗址。汝窑系我国五大名窑之一,它作工精细,胎坚质密,釉层深厚,清澈蕴润,其精湛的工艺在我国陶瓷史上有极重要的地位。由于它传世器极少,故其价值连城,国际市场上拍出天价。汝官窑的发现不仅为汝瓷的研究开拓了广阔的前景,而且为考古界寻找了半个世纪的汝官窑遗址之谜的悬案得以了结。2000年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0年被评为河南省二十世纪十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清凉寺汝官窑遗址共分四个区域(用罗马数字表示)。清凉寺村南台地为Ⅰ区,韩庄村为Ⅱ区,小石桥西为Ⅲ区,清凉寺村为Ⅳ区。天青釉中心烧造区位于Ⅳ区西北部。1987年至2001年经过7次试掘和发掘,该遗址文化内函十分丰富。地表窑具、瓷片俯拾皆是,民窑区地层堆积一般在2—3米左右,最厚处达6米以上。官窑区地层堆积0.25米至1.2米,最厚处近2米。发掘出的遗迹和遗物:民窑区主要遗迹有窑炉、窖藏、作坊、灰坑、排水沟、水井等遗迹。主要遗物有碗、盘、碟、盏托、盂、器盖、三彩枕、炉、匣钵、支钉架、垫圈、印模等,同时出土的还有御用汝瓷鹅颈瓶、折肩瓶、细颈小口瓶、洗等。其产品类型有白釉、豆青釉和淡灰釉,黑釉和酱釉,钧瓷、三彩等。官窑区主要遗迹有作坊、过滤池、澄泥池、窑炉、灰坑、水井、排水沟等。主要遗物有瓷器、模具、窑具三大类,还有少量钱币。出土的瓷器据不完全统计,天青釉汝瓷占99%。器种有碗、盘、碟、盏、盏托、器盖、钵、洗、盆、套盒、瓶、炉、壶等。釉色以天青、淡天青、月白为主,青绿、淡青绿釉也占一定比例。出土的模具多为轮制,有花纹的刻制,花纹复杂的对合而成。分两型。A型,皆轮制,B型,莲花炉外模。出土的窑具有匣钵、支烧器座、试烧插饼、垫饼、垫圈等。出土的钱币主要有“元丰通宝”和“元符通宝”两种。文化层一般在2-3米左右,最厚处达6米,可划分为七层。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及出土器物类型、胎质、釉色和装饰技法的发展变化,可划分为五期:第一期:以六、七层为代表。出土瓷片中白釉占绝大多数,其次为豆青釉和淡灰釉,少量的黑釉和酱釉。代表器物有:豆青釉侈口印花小碗、豆青釉敞口小碗、豆青釉唇口盏、淡灰釉白口边碗、白釉外撒坦腹碗、白釉大口瓜棱罐、白釉直腹瓜棱注子、白釉敞口浅腹碟、黑釉颈白釉腹小瓶和酱釉双耳鼓腹罐。本期年代为北宋早期,即宋太祖至宋真宗时期。第二期:以五层为代表。白釉为大宗、青釉数量明显增多,黑釉较少,淡灰釉趋于衰落。代表器物有:豆绿釉牡丹纹印花碗、豆绿釉刻莲纹小碗、豆青釉团菊纹印花小碗、豆青釉花式口杯、豆青釉圆捉手器盖、白釉珍珠纹地划牡丹纹枕、白釉直口双耳瓜棱罐、白釉斜平沿喇叭座灯、白釉敞口斜腹碗。本期年代为北宋中期,即仁宗、英宗、神宗时期。第三期:以三、四层为代表。青釉数量猛增,几乎与白釉相等,其次为三彩釉,黑釉较少,淡灰釉消失。代表器物有:豆绿釉内印花外刻花碗、豆绿釉印花龙纹盘、豆绿釉六分凸线纹碗、豆绿釉刻牡丹花盘、豆绿釉象鼻钮刻花器盖、豆绿釉交枝牡丹小盘、白釉葵口深腹盘、白釉敞口曲腹碗、白釉双耳瓜棱罐、白釉喇叭口度长腹注子、三彩贴塑莲瓣纹深炉、三彩划荷花叶形枕、黑釉竹叶纹酱花炉、天青釉敞口圈足洗、天青釉筒形器、越窑划花小碗等。本期年代为北宋晚期,即哲宗、徽宗、钦宗时期。天青釉主要见于本期,这进一步证明了汝州烧宫廷用瓷的时间是在哲宗和徽宗时期的二十年左右。第四期:以二层的部分器物为代表。主要器形:青釉印花缠枝牡丹纹碗、青釉印花交枝牡丹纹盘、白釉敞口浅腹碗、白釉浅腹碗、白釉浅腹圈足盘、酱釉唇口盏、酱釉白内腹碗、黑釉双耳凸线纹罐等。本期为金入主中原到金来亡这段时期。第五期:以开口于二层下的一水井中出土器物为代表。以青釉、白釉为主,还有一定数量的钧釉,这期代表器物有青褐釉双耳鼓腹罐、青褐釉敞口深腹碗、青褐釉浅腹盘、天蓝釉红斑直口小碗、素胎深腹盘、白釉草书“青”字碗和白地黑花盘等。这期年代为元代。由此可见清凉寺汝瓷窑址创烧于宋初,北宋晚期发展至鼎盛时期,金、元继续烧造,停烧于元代末年。

陶瓷文化:磁州窑白地黑花罐和白地褐花枕


白地黑花罐,磁州窑系烧造。大口,圆肩,平底内凹,器身饰黑色花纹。高19.8厘米,口径21.7厘米,底径10.3厘米。内施黑釉,釉色漆黑油亮,外部在白地上绘黑色纹饰,肩部绘莲花、荷叶纹,腹部绘飞风纹,线条粗犷厚重,增加了全器的稳重感。整件器物纹饰简练古朴豪放,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这种白地黑花,是磁州窑最富特征的装饰手法。由于磁州窑胎质比较粗糙,一般在胎体上施以一层洁白的化妆土,然后在上面绘制黑彩,最后施一层白釉,这种白釉黑彩瓷,黑白分明,图纹十分醒目,富有民间工艺的质朴美感。此件白地黑花罐,1957年安徽临泉县出土,完好无损,疑为河南省磁州窑系产品,因为临泉临近河南,往来方便。

磁州窑系是我国北方分布范围最广的一个民窑体系,这个窑系的窑场分布于现在的河南、河北、山西三省,而以河北邯郸市观台镇窑为典型代表,该地古属磁州,故名磁州窑。据专家从出土标本分析,磁州窑的烧造年代始自宋代元丰年间,以生产罐、瓶、碗、缸、盒之类的陶瓷日用品为主,还生产瓷枕和玩具。瓷器品种除白釉瓷、黑釉瓷之外,还有白釉划花、白釉剔花、白釉釉下黑彩、白釉釉下酱彩划花等十几种之多。

磁州窑能生产满足民间人民生活需要的各种器皿和用具,其中瓷枕是磁州窑的特产,比宋代其他任何窑系都生产得多。这件磁州窑白地褐花瓷枕,上世纪50年代安徽淮北出土。器呈元宝形,地釉呈奶白色。高12.2厘米,长25.3厘米,宽23厘米。枕面前低后高,两头圆形略翘,中间微凹,便于枕用。枕面绘褐彩折枝花卉,周边刻划双弦纹,顺畅自如。折枝花卉纹,看似比较随意,不受任何限制,其实组织严谨,摇曳多姿,增加了画面活跃气氛,美观实用。磁州窑瓷枕除绘画当时人民喜闻乐见的花卉图案和生活小景,还在上面题写通俗诗句与民谚作装饰,在宋瓷中别具一格。此两件磁州窑罐与枕,现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

宋代是我国瓷业发展史上一个繁荣时期,制瓷工艺为我国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磁州窑白釉釉下黑花器,继承了唐代长沙窑青釉釉下彩的传统,直接为元代白瓷釉下青花瓷的出现作了准备。因此,元青花器一开始就表现了画工技巧的熟练。

戏说瓷缘与瓷德


瓷缘

搞收藏的人很注重一个“缘”字。

一件稀罕之物,得到了,说是“有缘分”;虽孜孜以求而得不到,则说是“没有缘分”;得到又失去了,则以“缘分尽了”聊以自慰,。好像冥冥之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掌握这个“缘”字,神秘兮兮,个人无法去把握似的。比如最近就听到几个与古瓷收藏有关的事。

某地有个作家,小说写得好,小有成就。后来又习画,画文人画小有名气。由绘画而引发出对古陶瓷的喜爱与收藏,可惜没有什么珍品。一夕,大雨如注,闭门读书至夜半,忽闻敲门声。心存警惕,门开一逢。暗中只见来者身披雨衣,却看不清面孔。隔防盗门问有何事,自称求画者:“仰慕先生久矣,无缘相见,今经人指点,冒昧造访。愿以家藏古瓶换大作一幅,不知可否?”说着从包中取出瓶子,双手奉上。作家深为其诚所感动,不问瓶子真伪,连忙从画筒中抽出一轴相送。等送走索画者回到书房,仔细端详古瓶,不禁大为吃惊。这是一只货真价实的北宋磁州窑白地褐彩剔花梅瓶(图1),一尺有余、精工细雕、光彩夺目,俨然国家级珍品。连忙开门追瓶主人,人早已消失在夜幕大雨之中,连姓名也未留下一个!遂叹道:自己的涂鸦之作,那值一只宋代名窑古瓶?真是“天上掉下来个林妹妹”,非“缘”而何!不过,这真是太过偶然。

瓷友邢先生上班路过建筑工地,一农民工挖出一只40多厘米高的瓷瓶求售。这瓶子满身污泥,口已残破。虽然如此,一看之下还是打心眼儿里喜爱,于是便买了下来。据农民工讲,在此之前,已有多人上过手,皆以价高,弃之不顾。邢先生将瓶子洗净,自己看不懂,便去博物院请教古陶瓷专家。专家一看,大喜过望,连连叫道:“国宝!国宝!”原来这是一只元代凤穿花书阿拉伯文戗金玉壶春瓶(图2)。对于戗金瓷器,人们只是从《陶记》、《格古要论》等历史文献上见过记载,而从未见过庐山真面目。此瓶一出,惊天动地,吸引了北京、上海、河南、陕西以及香港等海内外的学者专家前来观瞻,见者无不慨叹此瓶之奇之美。

这样一件宝物,邢先生做梦也未曾想到过,也无须踏破铁鞋寻觅,而是全然不费功夫得到了,不是“缘”又是什么?而在此之前,那么多淘古董者见到此瓶,不是身上未带钱,便是看不懂,或不愿解囊,而当知道它的价值之后,无不为自己失之交臂而遗憾不已。最后只有解释为“无缘分”。

下面再说一个教授与古瓷结缘的真实故事。西安的马广彦教授在研究青花古瓷中,深以自己没有一件比较精美的元青花标本为缺憾。一次去景德镇考察,有幸见到一块元青花四爱人物纹瓷片(图3)。苏麻离钴料绘制,发色纯正,纹饰构图精妙,画工精细,很有研究和欣赏价值。“就是他!就是他!就是自己梦寐以求的那个标本。”心为之怦然,爱不释手。然而瓷片拥有者也视为珍宝,死活不肯割爱,马先生只好依依惜别。回到西安后,为了这个元青花瓷片子,夜不能寐,食不甘味,真是“为伊消得人憔悴”。他一次次写信、打电话,托朋友做工作,一直磨了整整一年时间,结果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对方终于答应高价转让。马教授欣喜若狂,让儿子专程去了一趟景德镇,将瓷片请回家。有人说,“为了块破瓷片子,花时,花钱,花精力,太不值得了。”马教授却说:“值得,光这一幅元人的绘画也值!”对于马教授来说,多年期盼,一年折磨,,终于成功,叫做“缘分到了”。而对于转让者来说,把玩多年,一朝失去,可谓“缘分尽了”。马教授虽然经历萦回曲折,总归如愿以偿。散尽千金为片瓷,也是人生一乐。欢愉之情,可想而知。遂贮之锦盒,印成名片,写出文章,与大家共同分享其乐。凡见得此瓷片者,也称“有缘相见”。

这些与瓷有关的机缘,可能比较典型。其实,收藏家的每一件珍贵藏品,大都有着独特曲折的经历,令人心动的巧遇。然而,搞收藏,机遇也罢,缘分也好,笔者以为最重要的有三条:一是要有爱。执著的爱着你的收藏领域,爱着你的收藏品。“赏瓷如赏美玉,观陶胜观佳人”,爱到了痴迷的地步,达到了大智若愚的境界,必有所成。没有爱心,面对宝物熟视无睹,麻木不仁,也就谈不上什么“缘分”。二要有识。臂百折而成良医,观千剑而后识器。机遇是为那些有准备的人产生的。没有理论的研究,实物的把玩,经验的积累,失败的教训,眼光的磨砺,鉴赏能力的提高,即使有机遇也不知其为机遇,天上掉下馅饼也不敢吃。倒是常常以假为真,视破烂为宝物,虽倾家而不顾,自以为有缘分,实实糟蹋了这个“缘"字。三是要有钱。一钱难倒英雄汉。再好的机缘,再美妙的珍品,再丰富的学识,没有钱只能望洋兴叹,与之擦肩而过,为别人所得,而与你无缘。当然也不是说无钱者就不可以搞收藏,自己去捡瓷片,赏瓷片,并加以研究,同样其乐无穷。我要说,拥有一块捡来的好瓷片也是“缘”。

瓷德

收藏古玩,人们很看重一个“缘”字,笔者以为,“缘分”只不过是收藏中一种好的机遇而已。而真正的收藏家更注重一个“德”字。

民间收藏,五花八门,不下千万种之多,然平心而论,可收藏之古玩器具,对人类贡献最大,历史最为悠久的莫过于古陶瓷器了。陶器的创制,在中国已经有10,000多年的历史。从新石器时代到现在,无论是日用盛器、炊具、祭器、艺术性观赏陈设器,还是砖瓦建筑构件,一直与人类息息相关。这种土与火的艺术,给人们所带来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无与伦比的。所形成的内涵丰富的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等等,所遗存的许多典型的陶器,无不显示中华民族祖先们的无穷创造力。瓷器是对陶器的新发展,也是中国人民的独创。如果从东汉算,也有2,000多年的历史。诸多名窑创烧出了青瓷(图4)、黑瓷(图5)、白瓷(图6)、彩瓷(图7)四大门类,花色品种,丰富多彩;技术工艺,博大精深。优美的造型,玉石般的釉色,精美的纹饰,也足以使我们引以自豪。瓷器成为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试想,一件陶瓷器的产生,要经过多少人的艰辛劳动:这里有开山取土之人,澄泥拉坯之匠,刻画上釉之师,上山砍柴之夫,盘窑烧器之工。哪一个环节缺少人或未能尽心竭力,便无法生产出美器。至于器成之后,销售全国各地乃至海外,长途运输,车载船装者,挑担贩卖者,又不知有多少人!那些拥有精美陶瓷器的主人,小心翼翼地使用,珍宝似的收藏,千年百载,代代相传,避过兵火地震,天灾人害,保存至今,又不知有多少人付出了多少心血?劳动创造了艺术,创造了美和价值,也体现了“德”,我们正可以好好写几篇《陶德颂》和《瓷德颂》。

正因为古陶瓷凝结着艺术性的劳动,反映时代的文明,有着历史的丰厚积淀,它既有实用性,又有观赏性,有研究价值,更有经济学价值。所以,历来受到人们的青睐,甚至死后都要用心爱的陶瓷器作为陪葬。也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上至帝王将相、文人雅士,下至黎民百姓,无不热衷于收藏古陶瓷精品美器,至使古陶瓷成为古玩文物收藏的最大门类之一。也正因为如此,笔者以为要成为古陶瓷收藏家(当然也包括其他收藏家),在收藏活动中,更应注重个人品德素养的提高和人格的完善。把收藏过程看作是崇尚文明、研究文化、保护文物、造福社会的活动。在收藏与研究中,自然而然地增长学识,提高鉴赏水平。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和古代艺术的熏陶,陶冶性灵,有益身心,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从而乐在其中。

当然,也有为数众多的古陶瓷收藏者,从个人喜好出发,投资其中,抱有保值、升值的企望,或者“以藏养藏”,玩过之后再转手他人。这都无可厚非,关键要调整好心态。而今假货赝品充斥市场,唯利是图,奸诈贪财之辈比比皆是,搞收藏“交学费”是常有的事,不足为奇,而“捡漏”则是非常偶然。失算时,灰心丧气或暴跳如雷;胜算时,沾沾自喜或得意忘形,都不可取。不管如何,只可等闲视之,倒要大肚能容。买了假货赝品,为亡羊补牢计,应很好地总结经验教训。切忌心理不平衡,为弥补自己的损失,有意以欺骗手段嫁祸于人,这是重利而轻德,如果这样,必然失信于朋友。另一些人为了一件宝物,与友争购,见利忘义,尔虞我诈,甚至不择手段,反目成仇。这就叫贪物而失德。这些都非君子所为,也不利于身心健康。至于那些为获取暴利违法行事,甚至于与盗墓贼为伍,倒买倒卖,坑蒙拐骗,贪婪欺诈之徒,奸商而已,只可以“缺德”论之。

“瓷中君子”——绞胎瓷


绞胎陶碗

明斯顿博物馆藏绞胎杯

孟子曰:“君子本色,表里如一”。

绞胎瓷因其表里如一,常被称为“瓷中君子”。通常是用两种不同颜色的瓷土(古代主要是白、黑或白、褐、黄)分别制成泥色,然后像拧麻花一样将它们拧在一起,制成新的泥料,待用,或直接拉坯成型,或切成片状作镶嵌使用。经过如此繁琐反复加工的陶瓷器,坯体可呈现出两种瓷泥绞在一起所形成的各种花纹。目前,所见花纹有五种:①像木材的年轮;②像并列的羽毛;③像并排的雉尾;④像盛开的梅花;⑤像浮云流水。所有这些精美纹饰无疑给人们以变化万千之感。

唐代绞胎骑马俑

唐代绿釉绞胎水盂

唐代绞胎水盂

唐代绞胎枕

唐代绞胎釉盘

唐代浅黄釉绞胎枕

唐代绞胎粉盒

绞胎始于唐代,当今人们都知唐三彩,对绞胎瓷器却知之甚少,缘于难见其真容。三彩器用于殉葬,而绞胎器为贵族日用品,使得本身难度大,产量少的绞胎器更少传世。据分析,唐代绞胎残片的时代、窑口、质地、器型和装饰特征等方面,和唐三彩有着直接密切的关系,唐代绞胎和唐三彩一致,均以高岭土作胎,因烧成温度不同,胎色白中带粉红,大都施低温黄釉、绿釉和三彩釉三种色调,以黄釉居多,三彩釉最少。

北宋绞胎釉盘

宋代绞胎羽纹小壶

宋代绞胎罐

宋代的统一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剧局面,经济关系的变化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时间全国广大地区已窑场纷立,绞胎陶瓷生产由原先四个窑场扩大到北方许多地区。根据发表的资料,得知有修武当阳峪窑、焦作的恩村和矿山窑、巩县芝田窑、新安城关窑、禹县钧台窑、宝丰清凉寺窑、山西榆次窑、山东淄博的博山大街窑和磁村窑等。其中,以当阳峪窑及其附近矿山、恩村诸窑的绞胎产品数量较大,且质量、纹饰也最为精美。

宋元之后,绞胎陶瓷日渐走向势微,命若游丝,乃至不幸失传。

绞胎陶瓷怎么绞的、怎么烧的,无人知晓。元明清,景德镇逐渐成为全国瓷业的中心,北方窑场总体趋于衰落,传统的绞胎器生产也不例外,后人无法也无心去破解失传已久的绞胎之谜了。

日本当代绞胎瓷

上世纪30年代,日本的小山富士夫撰写《北宋修武窑》一文将绞胎瓷技艺的独特魅力与价值介绍给了日本陶艺界,产生了深刻巨大的影响,并成就了一批“练上手(绞胎在日本的称呼)”陶艺大师,就这样,失传600年之久的当阳峪绞胎技艺居然首先在日本复活。

回看国内,经过考古学家的发现,当阳峪古窑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开始被人们所认识,古窑遗址的瓷器碎片也因此被收藏爱好者席卷一空,而独步天下的绞胎瓷技艺在当时却无人问津,更无人萌生复活绞胎瓷的念头。

中国当代绞胎瓷

直到1981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梅健鹰教授在一次参观中被两件宋代当阳峪绞胎引起了极大兴趣,并激起了他将之复活的雄心壮志。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收藏爱好者与陶瓷企业投入其中。直到2002年4月28日,绞胎瓷在中国终重获新生。

色 瓷


色瓷,即带颜色的瓷,胎体着色,透明釉,自然感好。我市瓷器生产所用高岭土,大部分是外省的,以山西、湖南为主。八十年代前,我国铁路运力紧张,因原料不能及时运进,常常影响生产。淄博瓷厂于1976年利用当地焦宝石试验成功了色瓷,呈奶油黄色。为了使色调柔和、稳定,泥料中加入少量钛白粉。我市焦宝石储量丰富,含有铁、钛,切塑性好,是生产色瓷的理想原料。1977年春季,在广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上,产品一展出,引起了轰动。特别是玉钟咖啡具,高装造型,红色圈和金银子母线装饰,倍受欢迎,客商称为"金色的春天"。因出口订货多,当年即大批量生产。1978年出口了660万件,1979年出口了1100万件,1980年出口1560万件,畅销不衰,与年俱增。主要出口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泰国、香港、新加坡等。色瓷咖啡杯,1978年进入美国市场,为以后炻器咖啡杯大量进入美国铺平了道路。

七十年代末,在利比利亚召开非洲国家首脑会议时,全部采用了该厂产的色瓷餐具、咖啡具,宽金边装饰,贴利比利亚国徽,产品庄重、大方、美观,深得非洲国家领导人的好评。

1984年9月,荣获国家银质奖,当时,在我国陶瓷行业中是最高奖。

其后,博山陶瓷厂生产的宝石牌色瓷,淡青色,迎合了国际上回归大自然的潮流,倍受欢迎。特别是宾馆瓷,以量大、品种齐全、质量好著称,为中国的宾馆瓷生产闯出了一条康庄大道,为宣传淄博,提高淄博的知名度做出了重要贡献。供应首都及全国二十几个省、市、自治区的宾馆。每年有三千万件产品出口到美国、加拿大、澳洲、香港等地。厚胎旅馆瓷,被外商全部包销。

宝石牌色瓷,荣获国家银质奖。

张店陶瓷厂生产的湖光牌色瓷产品,浅蓝色,风格独特。继而研制成功了无光釉、无光星点釉、釉面硬度高,不易割裂,好似大理石切割出来的,独具特色,深受欢迎。

 淄博瓷厂的昆仑牌,博山陶瓷厂的宝石牌,张店陶瓷厂的湖光牌色瓷,为我国陶瓷的发展、提高、创新做出了宝贵贡献。

瓷赋


曲建伟从炉内搬出烧好的瓷器。

用美工刀在做好的模坯刻瓷上兰花。

曲建伟经常会跟岛城书画名家宋文京(右)请教画瓷。

曲建伟正在修坯,刮去瓷器表面不平之处

拉坯、作画、上釉、烧制……热爱画画的农民大叔曲建伟三年内从建筑工人变身成为西海岸小有名气的“瓷画家”,如今他的作品吸引了众多的艺术爱好者。4月6日,记者来到开发区对这位瓷画界的“大衣哥”进行了探访。

提到农民朱之文,很多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在黄岛开发区,也有这样一位农民兄弟,出于生计,他大半辈子的时间是在建筑工地上干活,但心中的理想一直不曾磨灭,那就是画画。如今曲建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在开发区掇英斋工作,工作室内山水、花鸟、人物等题材的瓷画作品数不胜数。

几十年来,梦想一直扎根在曲建伟的心里,直至2011年,一次偶然的经历坚定了他画画的信念,“在去景德镇游玩时,我对瓷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觉得是时候为自己活一回了。”随后,曲建伟专程在景德镇拜师学习了一段瓷画工艺制作,并在朋友的帮助下来到了掇英斋从事瓷画创作工作。

从那以后,曲建伟就一头扎进瓷画工作室反复研究瓷画创作。据他介绍,瓷画的工艺流程非常复杂,在画瓷之前,要经过刮瓷、修坯等多道程序,作画前还要将瓷瓶进行一次“补水”,以此洗掉瓶上的粉尘。完成绘画之后,还要将其放进炉内烧制,而因为烧制成功率低的缘故,每一幅瓷画基本上都是孤品。

色瓷


色瓷,即带颜色的瓷器,胎体着色,透明釉,自然感好。我市瓷器生产所用高岭土,大部分是外省的,以山西、湖南为主。八十年代前,我国铁路运力紧张,因原料不能及时运进,常常影响生产。淄博瓷厂于1976年利用当地焦宝石试验成功了色瓷,呈奶油黄色。为了使色调柔和、稳定,泥料中加入少量钛白粉。我市焦宝石储量丰富,含有铁、钛,切塑性好,是生产色瓷的理想原料。1977年春季,在广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上,产品一展出,引起了轰动。特别是玉钟咖啡具,高装造型,红色圈和金银子母线装饰,倍受欢迎,客商称为"金色的春天"。因出口订货多,当年即大批量生产。1978年出口了660万件,1979年出口了1100万件,1980年出口1560万件,畅销不衰,与年俱增。主要出口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泰国、香港、新加坡等。色瓷咖啡杯,1978年进入美国市场,为以后炻器咖啡杯大量进入美国铺平了道路。

七十年代末,在利比利亚召开非洲国家首脑会议时,全部采用了该厂产的色瓷餐具、咖啡具,宽金边装饰,贴利比利亚国徽,产品庄重、大方、美观,深得非洲国家领导人的好评。

1984年9月,荣获国家银质奖,当时,在我国陶瓷行业中是最高奖。

其后,博山陶瓷厂生产的宝石牌色瓷,淡青色,迎合了国际上回归大自然的潮流,倍受欢迎。特别是宾馆瓷,以量大、品种齐全、质量好著称,为中国的宾馆瓷生产闯出了一条康庄大道,为宣传淄博,提高淄博的知名度做出了重要贡献。供应首都及全国二十几个省、市、自治区的宾馆。每年有三千万件产品出口到美国、加拿大、澳洲、香港等地。厚胎旅馆瓷,被外商全部包销。

宝石牌色瓷,荣获国家银质奖。

张店陶瓷厂生产的湖光牌色瓷产品,浅蓝色,风格独特。继而研制成功了无光釉、无光星点釉、釉面硬度高,不易割裂,好似大理石切割出来的,独具特色,深受欢迎。

淄博瓷厂的昆仑牌,博山陶瓷厂的宝石牌,张店陶瓷厂的湖光牌色瓷,为我国陶瓷的发展、提高、创新做出了宝贵贡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