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瓷器影响欧洲工业革命 访收藏家帕拉克维茨

《东风西渐——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藏欧洲瓷器展》目前正在深圳博物馆老馆展出,所展的176件欧洲古瓷是加拿大收藏家拉斯洛·帕拉克维茨、孙建伟夫妇二人的捐赠,这是夫妇俩20余年的精心收藏。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拉斯洛·帕拉克维茨先生。

欧洲贵族喜好中国瓷

记者:欧洲精美瓷器学于中国瓷器,几百年前欧洲人学习的动力来自何方?

帕拉克维茨:16世纪之初,当中国百姓用简单的“馒头窑”就可以烧造出几个带釉的饭碗时,欧洲人却用铁制、陶制的盘子吃饭,只有贵族才享用得起银制的餐具。葡萄牙人最早告诉公众,这世界上可以有另外的饮食器具——1602年和1604年,各有一艘葡萄牙克拉克帆船“圣亚戈号”和“圣卡塔琳娜号”被荷兰人所俘获,船上来自中国的千余件瓷器被拍卖,由此激起了欧洲瓷器热,英国和法国国王也成为了买主。

对于仍使用铁制品、陶制品的欧洲人来说,中国瓷器的轻巧、美丽、干净和实用,非常令人惊诧,这种东西在欧洲各国是上流社会才可享用的高档品,只有富裕的上层人士能支付得起。正是因为中国瓷器的昂贵,很多欧洲国家开始仿造中国瓷器。除实用器皿外,中国瓷器雅致精湛的格调也受到欧洲上层的欢迎,法国的“罗可可”创作鉴赏之风便受中国风格的影响。进而,十八世纪下半叶起,在欧洲制造的瓷器中,有了复制、仿制或参考中国瓷的做法,中国元素直接浸入欧洲的工艺创作。

从仿制到创造辉煌

记者:欧洲人对中国瓷从最初的仿制,到逐渐加入本土元素。欧洲仿制到创新的路径很值得我们借鉴,请给我们介绍一下。

帕拉克维茨:欧洲许多工厂一开始仿制中国瓷器最流行的图案,但到此并不止步,还各自尝试研发属于他们自己的釉料及样式,分别创造出镀金装饰、转印丝网印刷等等,同时在瓷器绘画方面也注意融入大型作品的艺术风格和主题,逐步结合欧洲的文化和传统生产出有欧洲风格,不同形状,不同图案,不同颜色的欧洲瓷器产品,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瓷器的功能也在拓展,包括照明、书写工具和家具等等。

这一仿造、结合、创新和自成一体的瓷器工业成为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欧洲最为重要的工业之一,也为当时的欧洲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并形成了辉煌的瓷器艺术。

中国瓷影响欧洲贸易发展

记者:您为什么一直专注18世纪对东西方贸易产生巨大影响的瓷器收藏?

帕拉克维茨:20多年来我一直在收藏有关这段历史的瓷器工艺品。有着数千年传统的中国瓷器,竟然在短短一个世纪中,对于整个欧洲产生了如此深远的影响。中国瓷器促进欧洲经济发展的历史,让我深深地着迷,可是当今世界各国的许多人都不了解——如果没有中国瓷器出口到欧洲,欧洲多国的瓷器就不可能发展到如今这样的水准。西方瓷器发展史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300多年前欧洲各国仿造中国瓷器,再结合本土文化,创造出令人难忘的欧洲瓷器工业发展史,同时带动了欧洲工业革命。从中国和欧洲古时瓷器贸易中,我们分明看到双赢的局面所带来的是不可预期的发展效应。

小编推荐

中国古代瓷器影响了欧洲并且带动了整个欧洲的瓷业发展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发明了瓷器,比欧洲早两千多年。17世纪,中国瓷器开始大量出口欧洲,引起了欧洲各国的仿制热潮。

这是一个可悲的现象,不少人提起英国威基伍德瓷器时,不停地赞美,并以购买、使用之为时尚。但殊不知,英国瓷器的制作比中国晚了两千年,而且英国瓷器的发端、发展,完全跟随着中国瓷器的脚步。

四百年之前,中国瓷器等艺术品影响了欧洲,带动了整个欧洲的瓷业生产。中国瓷器影响欧洲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先是传播到中东,然后,随着阿拉伯人的扩张,把中国瓷器带到了欧洲,如西班牙、意大利等地。受中国瓷器的启发,意大利发展了自己的锡釉陶器。随后,意大利的制陶技术影响到法国,法国影响到荷兰与英国。可见,英国受中国瓷器影响较晚。

17世纪上半叶,英国人约翰·德威特发明了炻器(介于瓷与陶之间的器物)。但许多资料介绍,中世纪末,德意志莱茵河畔曾烧制炻器,之后,德国与荷兰的陶工到达英国,把技术也带去了,影响了当地的炻器生产。炻器的烧造过程不同于一般的陶瓷:炉温在1200度,把食盐撒在器物上,食盐中的钠分子变成硅酸苏打,再与器物中的氧化铝化合,形成玻璃质的釉覆盖器物表面,多呈棕色、黄褐色或灰蓝色。之后英国发展了锡釉陶生产,这是受荷兰代尔夫特窑的影响,而代尔夫特窑的瓷器生产是模仿中国青花瓷,可见英国的锡釉陶生产源头又来自中国瓷器的影响。

不过,尽管英国各类陶瓷生产都受益于中国瓷器,但威基伍德、德威特等人力图摆脱中国的影响,研制自己的产品。德威特在1672年4月向国王查尔斯二世提出辞呈,辞呈上说:“英国的陶瓷器,无法与闻名世界的中国瓷器、帕提亚(波斯)陶器,以至一般称为科隆陶器的炻器相比……”此信看上去反映了这个艺术家的失望,其实委婉表达了他的雄心。事实上,他流露的失望,正是欧洲许多国家所担心的,因为中国瓷器等艺术品长时间出口欧洲,欧洲各国因银子大量流失,而十分恐慌,许多国家不约而同地在研究中国瓷器生产的秘密,德威特、威基伍德等人就是这样,最终经过刻苦努力,生产出自己的产品。那些最初的产品都带有中国青花瓷的特征,即白地蓝花的图案、中国风情的题材等。其中,比较知名的是一种柳叶图案,大量生产,当时英国几乎家家户户都用这类瓷盆,而且英国人还假想中国人的爱情故事都发生在这类背景下的,以致这类图案反复出现在瓷器的装饰中。

欧洲追过哪些中国瓷器


中国瓷器一出现在欧洲,就震惊了欧洲人,凶为它具有其他材料难以匹敌的精致耐用和洁白晶莹。l500年至1850年间,随着贸易新航路的出现,亚洲、欧洲和美洲问有了直接联系,中国瓷器成为了销售到欧洲的众多亚洲物品之一。特别是17世纪至18世纪,欧洲人对中国瓷器的需求达到了顶峰。

中国瓷器虽然在贸易量上远不及香料、丝绸、茶叶等商品,但它在欧洲的出现对于欧洲经济、社会生活、消费模式等都产生了巨大而持久的影响。数百万件中国瓷器,包括成套的茶具、餐具、酒具以及装饰陈设用品等,通过东印度公司运往欧洲,经过拍卖或私人经销,成为欧洲富庶家庭的必备物品。

这种贸易经历了从最初单纯的中国瓷器的输入,到欧洲人根据喜好定制瓷器的过程,与此同时,这种贸易也促进了欧洲制瓷业的发展,并开启了欧洲人自制、模仿中国风格瓷器的热潮。日前,笔者有幸参观了正在国家博物馆(微博)举办的“瓷之韵一一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其问展出了两馆所藏的100余件中国外销瓷和欧洲瓷器精品,中国风格和欧洲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呈现出了别具特色的瓷器风韵。

改装增加身价

在元代和明代早期,中国瓷器很少为欧洲人收藏,随着中国与欧洲直接贸易的开辟,商人们便开始在中东购买了一些具有中国明代中期风格的瓷器,并把它们带回了欧洲。起初人们认为瓷器非常神奇,拥有特殊的性质,比如可以用来试毒,也有一些人认为它是由牡蛎贝壳制成的。正如17世纪中叶,英国作家、医生和收藏家托马斯·布朗爵士写道:“我们并不完全了解瓷质的盘碟,通常认为它们是用泥土制成的。”

最早进入欧洲的中国瓷器都被看成稀世珍宝,购买和收藏它们的都是国王、王子、公爵等。而与其他奇珍异宝一样,这些瓷器通常会加装金、银等贵重的金属配饰件,不仅表现了其价值,也提高了其地位,中国瓷器也因此经常获得新的功能。比如,通过加装一个或更多的金属饰件,碗可能被改造成杯子,罐可能被改造成啤酒杯,军持或花瓶可能被改造成执壶等等。这些经过改装的中国瓷器变得实用而富丽。

欧洲定制纹样

销往欧洲的瓷器,装饰图案起初完全呈现出中国特色,随着欧洲皇室贵族对瓷器的需求增加,西式内容的装饰图案逐渐增多,展现出了同时期欧洲的流行风尚。从16世纪至18世纪,中国开始根据欧洲顾客的要求或私人委托制作非中式形制和纹饰的瓷器。

版画、藏书票、银行券以及硬币、陶瓷器、玻璃器、银器等等,都被运到中国,成为瓷器作坊里陶工和画工仿制的样品。比如,版画和素描作为瓷器纹饰的一个重要来源,除了讽刺和纪念主题外,受欢迎的还包括宗教题材、神话和寓言故事、历史事件、求爱场面以及狩猎、丰收、海洋贸易等活动。

同时,定制瓷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装饰着家族或企业盾徽的纹章瓷。在正式场合或私人用品,诸如餐饮、家具和丝织品等上加入纹章装饰,这在欧洲具有悠久的历史,是表明其社会地位和个人身份的有效视觉手段。16世纪至19世纪间生产的纹章瓷,大部分都是牧师、乡绅、高级官员、银行家或参与高利润亚洲贸易的商人等定制的。现存的纹章瓷图案数量惊人,仅英国就有至少6000种。

细审丰富多彩的欧洲定制瓷,有些对图案来源的模仿惟妙惟肖,而有一些则呈现出中西杂糅的装饰效果,透露出中国与欧洲文化交融的历史印记。

效法中国风情

中国风格的陶瓷传至欧洲后,其造型和纹饰也为欧洲人所效仿。从欧洲最早的瓷器生产开始,工厂主就是从中国瓷器中获取灵感盼,他们不断改变瓷器的造型和装饰,供国王和贵族们使用。

欧洲人广泛模仿两种风格的中国彩绘瓷器,一种是以粉色为主的粉彩瓷器,另一种是以绿色为主的五彩瓷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欧洲人对中国瓷器的模仿和改进,总是为了适应欧洲市场的需求,在这一过程中也暴露出欧洲入对中国传统纹样的一知半解,往往与日本和欧洲元素混合在一起。比如一些瓷瓶是按照日本清酒瓶的造型制作的,但上面却装饰着中国的浮雕纹饰。此外,由于当时很少有欧洲旅行者到过中国,遥远的距离和完全的陌生感使得欧洲人对中国充满了各种虚幻的想像,而这种想像也具化为宝塔、渔夫、鸬鹚、梅花、牡丹、菊花、凤凰等等元素,成为欧洲瓷器上司空见惯的纹样。

中国艺术品影响欧洲三百年


近10年来,我旅欧10余次,到达30多个城市,10多个宫廷遗址,50个博物馆,100个古董店,发现了许多中国艺术品影响欧洲的史实,表明西学东渐之前,中国也长时间地影响过他们。而中国艺术品传入欧洲,法国是受惠最大的国家。

奥地利美景宫里有“中国漆器厅”,把中国漆器元素融会在洛可可设计里,是女皇特蕾莎为纪念丈夫特意设计的。皇宫里还有“中国阁”,用青花瓷装点墙面,形成浓郁的中国艺术氛围。在德国德累斯顿的茨温格宫里,记载着300年前奥古斯都二世疯狂搜集中国瓷器的故事。在伦敦丘公园里,可以看见几百年之前中国园林文化的影响。在瑞典皇宫,皇后露依莎十分痴迷中国艺术,玩中国瓷器、养蚕、织丝、刺绣,皇后成立的手工艺者协会也取名“广州”。而300年之前,法国是欧洲最时尚、最发达的国家,法国对中国艺术的整体迷恋,反映了整个欧洲迷恋中国艺术的倾向。

法国对中国艺术的兴趣由来已久,暹罗国王1686年访问巴黎更是点燃了法国人的热情。路易十四收到这位国王带来的许多精美礼物,其中大部分是中国艺术品,包括1500件瓷器。自此,路易十四开始热情关注康熙王朝。当时,整个法国已经被西方世界视为文化先锋、时尚重镇,代表法国时尚的各个方面都受到过中国艺术的影响。

中国瓷器、漆器、家具、丝绸等流入欧洲,被法国人乃至整个欧洲的人称为奢侈品,欧洲人遂以拥有中国奢侈品而自豪。

路易家族的中国瓷情结

中国瓷器未传到欧洲之前,绝大多数家庭都使用粗劣的陶器、木头碗,只有极少数贵族使用银器。中国瓷器开始只局限于上流社会使用,之后,法国模仿中国瓷器,制造出了自己的瓷器,最有名的就是法国皇家窑厂——塞夫勒窑厂。其起初的装饰风格多数来自中国样式,并与洛可可风格(这个风格本身就受中国元素的影响)融会一体。塞夫勒瓷器使用的玫瑰红,就是受清朝粉彩的启发。塞夫勒皇家瓷喜用金粉勾勒,宝石蓝作底,这是受中国瓷器绿松石色彩装饰的影响。

对中国瓷器最热衷的就是路易十四本人。他为了赢得情妇蒙特斯潘夫人的欢心,在凡尔赛宫里为她建造了特里亚农瓷宫(即中国青花瓷宫)。瓷宫由三座单层亭子式的建筑组成,一字排开,每层檐翼悬挂着响铃。设计者还运用中国园林的设计方法,如岩洞、假山、拱桥、曲溪以及小径,园内花木错落,地道的中国风情。瓷宫里还安放着许多中国花瓶,以及模仿中国式样的家具。但由于瓷宫用鲁昂瓷厂生产的低温软陶做成,瓷化不够,时间一久,软陶开裂,屋顶接连渗水。这时,路易十四与情妇的关系也岌岌可危。蒙特斯潘夫人用春药挽留他的做法被曝光,名誉扫地。路易十四已有新宠,趁机抛离前妾,矗立17年之久的瓷宫也随之被拆除。

路易十四的新情妇曼德侬夫人,同样热爱中国艺术,她命人将她与国王的画像送往中国景德镇,做成一件由西人设计、华人制作的五彩瓷。这件绘有两人头像的五彩瓷盘,如今收藏在葡萄牙。

法国上下皆钟情中国艺术,最热衷者大约要算路易十四的长子了。他1661年生于巴黎枫丹白露宫,拥有法国最精美的中国器物,以元朝、明朝瓷器为最,当时存放在凡尔赛宫主楼一层的镀金书房内。由于路易十四对他期望太高、管教过严,他始终郁郁寡欢,中国艺术成了他的一种寄托。

枫丹白露宫内的中国馆,由拿破仑三世时的欧仁妮皇后主持建造。馆内陈列着大量的中国奢侈品———上千件古画、金玉首饰、牙雕、玉雕、景泰蓝佛塔等,这些藏品大多来自英、法联军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来自1860年对中国圆明园宫廷藏品的抢劫。

从景德镇到塞夫勒

路易十四的长子病逝后,路易十五继承了王位,他对中国文化的热情有过之而无不及。路易十五为了让宫廷全方位地使用中国瓷器,竟下令把宫廷所用的金银器全部熔化另作他用。路易十五的情人蓬巴杜夫人也热烈迎合国王的兴趣,她千方百计诱使路易十五亲近艺术,她在室内装饰、戏剧、服饰上注重改良与创新,时时刺激路易十五的艺术神经。她听从农学家魁奈的建议,鼓动国王学习中国雍正皇帝重视农事,带头耕种。在她的倡导下,塞夫勒陶瓷厂于1738年成立,从维森迁移到塞夫勒,并于1759年成为皇家陶瓷厂。1765年,法国人在利摩日附近的圣伊利埃发现了高岭土,于是开始开发法国式的瓷器,模仿中国工艺烧造出的素瓷雕塑。蓬巴杜夫人亲自督导瓷器生产,精心挑选瓷器的纹饰,大量采用、借鉴中国图案,而形成自己的风格,后人因此名之为“蓬巴杜纹饰”。“蓬巴杜纹饰”对法国时尚产生了久远影响。

塞夫勒工厂最初生产的硬质瓷器力仿中国形式,又受德国迈森瓷的影响,而迈森瓷的源头也来自中国,因此塞夫勒瓷器与中国艺术难断渊源。蓬巴杜夫人之所以掀起一场造瓷运动,既表示不甘落后于德国,又想抵制中国瓷器的影响。因为不仅法国,乃至全欧,中国器物满目所见,使得许多国家的国库银子大量外流,引起政坛震动。制瓷成功,减少了对中国瓷器等奢侈品的依赖,法国因而扬眉吐气,蓬巴杜夫人因此成了法国时尚艺术的领军人物。

与其他国家一样,早在1686年,法国就派基督传教士到中国传教,目的多种多样,搜集中国瓷器生产的技术情报是重要任务之一。其中,最有名的传教士是昂纳雷科(中文名殷弘绪)。

路易十五统治时期,中国风情装饰最出色的设计家皮勒蒙喜欢将典型的洛可可涡卷纹饰与飘渺的人物、滑稽猴、中国建筑造型结合成一体。画家布歇设计过以“中国舞会”为图案的挂毯,作为配有东方漆器的室内布局的背景,那棕色调的、富丽精致的构图来自中国的建筑风格。这是当时欧洲许多地方模仿中国风情的标准设计,如花园凉亭、茶屋等,与英国人习惯将中国园林设计移至家具设计中相似。

凡尔赛宫里的“中国国王”

1673年冬天,最时髦的巴黎妇女都急欲购买中国进口、手绘异国花卉图样的外套。巴黎所有的街道都充斥着这种外套,但多数是仿冒货。

1700年1月7日,为庆祝新世纪的到来,路易十四国王举办了以“中国国王”为主题的舞会,并亲自身穿中国式服装,坐在一顶中国式八抬大轿上出场。凡尔赛宫廷里模仿中国风情的装饰成了晚宴的最佳背景,同时有许多穿着中国服饰的演员混在宾客之中。1722年,波旁公爵为年轻的路易十五举办了一个中国宴会,地点在孔代亲王的祖宅香堤伊。

法国宫廷与贵族中流行使用中国家具,其中描金漆器家具在法国人眼里最能显示富贵与奢华。法国工匠也开始制造“中国风”家具,上漆,画上中国人物与奇珍异兽的图饰。1692年,布雷尼在《巴黎商店指南》中,第一次为“中国式”涂漆家具做广告,17世纪的英语称之为Chinapolish,即“中国漆”。

当时的法国与其他国家一样,未掌握髹漆原理,也不知中国髹漆工艺。因此不少富裕人士先把家具木胎做好,不远万里运到中国。由中国工匠髹漆彩绘,再运回法国。一件家具从动工到完成,起码要花上1年时间。

中国家具未传入欧洲之前,欧洲的家具大多是那些坚挺直立的木制靠背椅。久坐十分不适,受到中国家具三弯腿、弧形靠背的启发,法国和其他国家一样,开始追求家具的舒适感,不仅在家具设计上模仿中国家具的柔性设计,还开始在坐卧类家具上应用纺织面料。洛可可时期出现了一种带垫长榻,是沙发的雏形。

当时的哲学家格芮姆说:“有一个时期,每家的桌上,都陈列着中国物品,我们许多器具的样式、许多东西,都是以中国趣味为标准,没有了这些东西来装饰就感觉社会地位被降低了。”另一个欧洲学者这样认为:“事实上,想了解法国奢侈品改变风尚的原因和方式,以及新的一类古董奢侈品包含哪些物品,关键要知晓17世纪末流行全欧洲的东方(主要指中国)装饰风。”

中国艺术向欧洲输出了什么

瓷器——16至17世纪,欧洲特别是荷兰的画家,喜欢将餐具入画,其中时有中国瓷器餐具,这是当时品位、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在维也纳茜茜公主博物馆,茜茜公主大书桌上摆着中国五彩瓷,她的盥洗盆和便桶也采用了中国瓷器的青花风格。法国作家雨果为妻子特制“中国诗屋”,客厅墙面上满满当当地挂着中国瓷器。

壁纸——16世纪中叶,中国壁纸由荷兰商人传入欧洲,上流社会豪宅争相用中国壁纸作为装饰。奥地利夏景官的中国蓝色厅,就用玛利亚·特蕾莎女王向中国订购的高级壁纸装饰两边高墙,壁纸上绘有中国景观:养蚕织丝、水稻种植、瓷器工艺和茶文化。

建筑——斯德哥尔摩近郊的爵庭夏宫有一座中国亭子,是皇帝弗雷爵克为庆祝皇后生日而悄悄建造的。路易十四也曾为情人建造了特里亚农瓷宫。

丝绸——早在公元前1世纪时,中国丝绸就通过“丝绸之路”传人欧洲的罗马帝国。17世纪的欧洲贵妇都喜欢穿中国丝绸面料的高跟鞋,并在鞋面上装饰中国风格的图案。1792年,英国外交官马嘎尔尼在日记中写道:“整个欧洲都对中国着了迷。那里的宫殿里挂着中国图案的装饰布,就像天朝的杂货铺。”

漆器——描金漆器家具在欧洲人眼里最能显示富贵与奢华,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尔夫人的住所摆满了漆制家具。英国商人到中国广州购买大块漆器,然后改制成各种规格的屏风出售。当时欧洲的许多工匠,也开始为家具上漆、绘制中国人物与奇珍异兽。

欧洲人爱中国瓷 青釉瓷被称“雪拉同”


欧洲人喜爱中国瓷器,在许多影视剧里常常会听到有欧洲人想来中国寻瓷。欧洲人把中国青釉瓷称为“雪拉同”,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

6世纪晚期,法国作家杜尔夫的长篇小说《牧羊女亚司泰来》被搬上舞台。剧中男主角雪拉同穿的一件青色衣服惹人喜爱,这种颜色一下子就成为法国很流行的颜色了。正巧中国的青瓷第一次传入法国,那青翠欲滴的釉色使法国人为之倾倒。以至一时找不出适当的名字称呼它,只有雪拉同那件衣服的颜色可以与之媲美,于是人们就称这种青瓷为“雪拉同”。知道今天,欧洲许多人还常常这样称呼中国的釉瓷器。

青釉瓷器是以铁质为着色剂的高温颜色釉品种。考古学家们说青瓷是中国瓷器的鼻祖。古人写出了“夺得千峰翠色来”这样的诗句来赞咏青瓷。青瓷不但包括蓝绿,而其质方面也有深浅不同,这是因为釉层厚度不同而显现出来的差别。

景德镇烧制青瓷自唐开始,至宋时,取各窑之所长,在虾青、秘色以及白定的基础上创制了影青瓷,它的特点是瓷质极薄,釉面白中泛青,暗雕塑花纹,内外都可映光,故有人称之为隐青、罩青。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