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品鉴——叶佩兰

中国的彩瓷是中国古代陶瓷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东汉青釉、褐釉瓷器烧制成功以后,各朝各代都有不同的成就。三国至南北朝时期,我国瓷业迅速发展,在青瓷的基础上出现了青釉黑褐色彩斑瓷器、黄釉绿彩瓷器,改变了早期瓷器单一色的状态。隋代又将白瓷烧制成功。到了唐代,南北方的瓷业发展空前繁荣,瓷窑广泛兴起。特别是巩县窑的唐三彩、长沙窑的釉下彩以及郏县窑的黑釉蓝斑等许多品种都闻名中外,在瓷器装饰方法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最近有报道,在印尼爪哇附近,由德国公司组织打捞的一只中国唐代沉船上的唐代文物约六万件,90%以上为瓷器,以唐代长沙窑最多。可见其时中国瓷业发展的盛况。宋、辽、金时代更是名窑辈出、名瓷荟萃,装饰上也更丰富多彩。金代的釉上彩绘尤为突出。

元代景德镇形成全国制瓷中心,中国制瓷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彩瓷阶段。最突出的就是青花瓷器的烧制技术完善成熟,并大量输出海外,同时还发明了釉里红、红釉、蓝釉、卵白釉等。明清两代是我国瓷业生产飞跃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御窑厂的设置,制瓷技术的革新和进步,使官窑瓷器产品精细入微,其中著名的品种如永乐、宣德的青花,成化的斗彩,万历的五彩,雍正、乾隆的珐琅彩、粉彩等,驰名中外,经久不衰。如泰国王宫建筑的一些外墙就是用清代雍正、乾隆时期生产的中国粉彩花鸟瓷砖作为墙面,非常高雅。

中国古代彩瓷具有久远的艺术魅力,在人类文化交流史上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在国内外拥有大量的热爱者。他们渴望通过书籍更多地了解中国彩瓷,而在我国当今的图书市场上虽说有关的书籍林林总总,但真正通过悉心研究后的著作却如凤毛麟角。著名的中国古陶瓷专家叶佩兰先生集几十年研究之经验,历时四年,著就这部《中国彩瓷》。洋洋二十余万言详尽地阐述了中国彩瓷发生、发展的渊源,完整清晰地勾勒了中国彩瓷的脉络;九百幅精美的实物彩照更让读者直观地了解了中国彩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九百幅照片中多有北京故宫博物院从未展示、发表过的器物,为读者提供了新的彩瓷实例。叶先生以深入浅出的行文,就每朝每代彩瓷的制作方法及其特征作了通俗易懂的叙述,并以对比实物照片的方式论证不同朝代的彩瓷的异同,其中颇多叶先生几十年研究古瓷的经验及独到的心得。从而使读者在了解中国彩瓷发展史的基础上,能较快地掌握鉴别彩瓷的要诀。本书可谓图文并茂,权威实用,堪称中国彩瓷第一书taOcI52.cOm

相关阅读

古陶瓷微观痕迹鉴定 推动艺术品鉴证质量溯源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国家对文学艺术的大力支持,艺术品市场已经成为继证券和房地产之后又一投资热点。而古陶瓷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物化符号,古陶瓷美学具有世界上无与伦比的悠久历史传统和自身发展的历史一贯性,成为收藏者的最爱。

然而,伴随着艺术品市场火热,艺术品鉴定市场的乱象更加触目惊心。艺术品鉴定市场的乱象,扰乱了艺术品市场秩序,更影响了我国艺术品行业的国际形象和声誉。那么,如何有效地遏制艺术品鉴定乱象?目前国家积极推动艺术品鉴证质量溯源建设,力争使艺术品鉴定工作更客观、更“科学”。

艺术品鉴证质量溯源建设首先要以科技鉴定为基础,以经验鉴定为借鉴;科技鉴定为基础,以经验鉴定为借鉴;以标准计量为依据,以认证认可为手段,以检验检测为依托,以信息化为平台,并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即‘六位一体’的艺术品鉴证质量溯源体系。科技鉴定和经验鉴定之间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微观痕迹鉴定法是古陶瓷主要科技鉴定方法之一,也是艺术品鉴证必经步骤。古陶瓷微观痕迹鉴定是以便携式显微镜为科技基础,而且便携式显微镜也是古陶瓷收藏鉴赏鉴定的一个科学辅助工具。其实,古陶瓷微观痕迹鉴定是传统经验鉴定的延伸和发展,而且是有科学根据的,受到专业人士的认可和推广。

古陶瓷微观痕迹鉴定法是依据物质自然演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物理/化学现象,在便携式显微镜下都可以清晰准确的呈现出来,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用这种方法作为一个辅助工具看古陶瓷老化痕迹出土状况等,直观、易懂、行之有效,因此开始在收藏圈里面逐步普及,成为艺术品鉴证质量溯源建设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古陶瓷由于不同的窑口,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材料配方,不同的烧造温度,不同的使用程度,不同的出土地点,不同的保存环境,同一器物不同的方位等等,他所呈现出来的老化微痕迹不同,藏家们一定要有一个好的学习态度,多对比多观察。

宋代哥窑传世绝品鉴定法则


人曾统计过宋哥窑传世绝品的存世量大约在300件以上,比汝窑器的存世量大约要多3倍左右。这300多件传世哥窑器是根据什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被确定的,我们不可能件件均知、一一都明。我们认为,要真正算得上名副其实的宋代哥窑器传世绝品,起码应当具备下述种种特征。

一、哥窑器必须具有众所周知的“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前者是哥窑的与众不同的裂纹,大纹为“铁线”,有的显蓝,大纹中套的小纹为“金丝”,有的不一定显金黄,大纹小纹合称为“面圾破”,它应当是密而不疏,曲而不直;后者是哥窑显露的较为特殊的胎色,但两者往往如鱼与熊掌一样不可兼得。瓷胎满釉器有“紫品”而无铁足。铁足应当是胎质本身的无釉颜色。铁足如是人为施加的一种黑色釉,其真伪值得怀疑,与《七修类稿续编》中记载的“其足皆铁色”相悖。

二、哥窑属青瓷系列,釉色为青釉,浓淡不一,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等色,因窑变作用,釉色多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泽,非人为主观意志所为。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两种,少花纹,无年款。胎色有黑灰、深灰、杏黄、浅灰等。釉面不光洁,但有一层如酥油之光,釉质较深浊不清透,釉层厚薄不匀,蘸釉立烧之器,底足之釉最厚,有的可达4毫米。其烧造方法为裹足支钉烧或圈足垫饼烧,后者可明显见到所垫圆饼烧造的痕迹。

三、哥窑的底足也颇为特别,其圈足底边狭窄平整,非宽厚凹凸,足之内墙深长,足之外墙浅短,难以用手指提拿起来。

四、哥窑最主要、最奇妙、最令人称道、又最被人忽视的特征,即所谓“攒珠聚球”。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早已说过,“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攒珠,……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可以当作划分时代的一条线索。”显然,“攒珠”指的是哥窑器中之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物的内壁和外壁或内身和外身上。但孙老说得比较笼统,实际上真正哥窑的釉内气泡不仅仅只是“攒珠”,还显现出一种比“攒珠”稍大一点的“聚球”。球比珠大,也就是说哥窑有大小不同的两种气泡,其排列形式不是间杂错落,而是较为整齐地排列在一起。聚球式的气泡比攒珠的气泡数量要少得多,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内壁,像一个很厚的环。

可惜的是,在许多介绍哥窑的著作中却很少提到这个“攒珠”且“聚球”的特征。而这个特征又是历来仿哥器无法做到的,著名的雍乾时期最能乱真的仿哥制品,能做到“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却无法做到“攒珠聚球”。它是当之无愧的划分真假宋代古哥窑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

结合以上特征加上这个重要依据,让我们回头看看存世的300多件宋哥窑器有多少是传世的绝品!

叶国珍来深诠释南宋官窑文化


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古陶瓷科学与艺术研究学者、浙江萧山宋代名瓷研究所所长叶国珍教授今晚将在福田区文化馆作题为“南宋官窑文化内涵赏析”的讲座。尤为难得的是,汇聚了27件作品的“浙江省南宋官窑非物质文化遗产聚珍展”也将于当天同时在该馆主办的社区艺文公共空间茶淘会开幕。

被视为中国古瓷登峰造极之作的南宋官窑距今已有近800年历史。南宋官窑位于杭州凤凰山和乌龟山,是南宋朝廷为宫廷用瓷而由官家建造的瓷窑,“南宋王朝历时138年,官窑也生产了138年,而目前全世界各大博物馆收藏的传世之作不过100多件。”叶国珍告诉记者,这与官窑采用的特殊的紫金土材料及复杂工艺密切相关。在今年4月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一件南宋官窑粉青釉纸槌瓶拍到6000万港币之巨,似乎已经说明了官窑的价值。

56岁的叶国珍经历独特,他早年在浙江美术学院雕塑系学习陶瓷艺术创作,1986年毕业于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工程系。为了再现早已失传的南宋官窑,叶国珍通过收集资料、考察遗址、分析各种制瓷原料和化学成分、分析官窑碎瓷片岩相结构、模拟官窑制瓷工艺,经过二千多次配方调整和工艺试验,历时二年多时间的科学研究,于1978年恢复了失传已有七百多年的南宋官窑,并因此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华豫之门》品鉴青花瓷前身 藏品回流也需谨慎


红绿彩狮形枕

罗盘

在收藏市场,很多人一听到“回流”二字,立马就觉得一定是真藏品,一定是好藏品,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本周四晚22:05,河南卫视《华豫之门》节目现场针对海外回流现象引发热议,且看专家教你如何火眼金睛揭开“假回流”的面具。青花瓷蜚声海内外,你知道它的前身是什么吗?本期《华豫之门》邀您一起品鉴。

盛世收藏“回流”难挡真假回流现原形

近几年,藏品回流现象日渐火热,有大量流散在海外的中国文物、艺术品,陆续“回流”到国内的各级、各类艺术品市场中进行交易。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正处于高速上升期,大多数投资者的经验不足,鉴定能力有限,而且“水往低处流,货向高价走”,中国市场逐渐成为海外“回流”文物艺术品的理想销售地。

宋长刚,一位在日本岐阜拥有五家中式餐馆的东北人。他带来了自己一年内收藏的三件中式瓷器,均带有日式的包装盒和包装带。宋先生说,自己其实并不懂收藏,近些年手头有了些积蓄,身在国外思念故乡,在日本看到这些老式的中国瓷器,就萌生了带回国内的想法。如果藏品是真的,也算是为中国的藏品回流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像宋长刚这样饱含一腔赤子心的藏友大有人在,那么,海外回流现象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吗?

金代珍贵红绿彩狮形枕现身《华豫之门》

陶瓷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之一,青花瓷为世人所熟悉,但是你了解它的前身红绿彩吗?釉上彩的萌芽——红绿彩,这种宋、金时代新创烧的瓷中珍品,开创了在瓷釉上进行彩绘装饰的新方法,直接影响到明清五彩、斗彩、粉彩乃至珐琅彩的创制,为之开创了先河,打下了基础。这么难得一见的藏品,让现场的专家和观众们都惊叹连连。持宝人陈豫今年已经五十出头了,依然精神矍铄,说起自己的藏品就笑得合不拢嘴。原来,这是当年谈恋爱的时候,老公送给自己的,二十多年过去了仍旧精心保存。说起这个狮形枕还闹了一个笑话,因为自己属虎,所以老公就把它当做虎形枕送给了陈豫。用专家徐鸿老师的话就是:“你老公是一个文物鉴定家,但不是一个动物学家,他把狮形枕和虎形枕搞混了。”这也难怪,古时候瓷器的器型都是“象形”的,换个时髦的词儿就是仿生。但是不管怎么说,还是不妨碍他们夫妇俩的深厚感情。

本期《华豫之门》,还有很多珍奇的藏品。规矩镜的三种叫法你了解吗?更有《茶花女》的翻译者林纾的书画作品,指南针的鼻祖罗盘等藏品为您细细品读。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