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传统瓷器品种中久负盛名的特种工艺产品薄胎瓷

·薄胎瓷

薄胎瓷亦称“脱胎瓷”、“蛋壳瓷”,是江西景德镇传统瓷器品种中最久负盛名的特种工艺产品之一。特点是瓷胎薄如蛋壳、透光、胎质用纯釉制成。是中国景德镇传统艺术名瓷之一。

·薄胎瓷

薄胎瓷的制作工艺从配料、拉坯、利坯(修坯)、上釉到绘画、烧制,须经四十多道工序,全部采用手工,分三次烧成。尤以利坯和艺术加工最为精细。利坯要经过粗修、细修、精修等反复百次的修琢,才能将二、三毫米厚的粗坯修至0.5毫米左右。品种有碗、杯、盘、碟、盅、皮灯、花瓶、文具、酒具等。

·薄胎瓷

景德镇薄胎瓷是在北宋影青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始于明永乐时,成化时已有较高成就,万历时有卵幕杯、流霞盏等著名产品。在明代隆庆、万历年间(1567-1620年),景德镇有个自号"壶隐老人",名叫昊十九的制瓷名家,其所制"卵幕杯""薄如蝉翼,轻若绸纱",一枚才四十八分之一旧市两重。

·薄胎瓷

景德镇的薄胎瓷源远流长,始于北宋的影青瓷,那时就有“滋润透影,薄轻巧”。所谓“只恐风吹去,还愁日觅销”, 确实是充分体现景瓷“薄为纸”的写照。

扩展阅读

景德镇传统陶瓷工艺研究


陶瓷工艺在华夏文明的进程中多次担任过重要角色,留下的传世佳品是构成中华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形态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就其工艺技术发展系统而言,缜密完备却不乏创造力,统筹协作却不乏匠心独运,这样的独特内涵成就了陶瓷艺术自成一格的技术体系,并且深深的影响后世,而景德镇的陶瓷工艺已至瓶颈,返本索源的研究恰逢其时。

中国陶瓷工艺的发展跨度极大,目前可考的陶器出土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是世界上最早出土陶器和瓷器的国家,被誉为瓷器的母国。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独特的工艺理念、创新的技术思维使得中国的陶瓷工艺极富生命力,逐渐形成一个完善的可持续的体系。这样代代相传的传统陶瓷工艺中包含着最符合天地自然的思想,是现代陶瓷工艺产生的起源,针对这一过程的研究可以使相关从业者深入陶瓷工艺技术思想精华所在,获得更多的创新启示。从今天来看,中国的瓷区虽然不少,但是传承时间最长、从业人员最多、最为闻名的当属景德镇,所以将景德镇的传统陶瓷工艺特征作为研究对象是相宜。

一、景德镇陶瓷发展时期概括

1.萌芽期——汉代至唐代。从目前普遍被陶瓷界所公认的文献来看,景德镇冶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1700年的汉代,从中国陶瓷历史来看汉代正是中国瓷器的成熟期,彼时中国的青瓷有了飞跃性的进步,并且发明了釉下彩,创烧了白瓷。但是此时关于景德镇陶瓷技术的记载文献非常少,仅仅只是记录了一个时间。

2.高速发展期——宋代至元代。宋代开始,景德镇的陶瓷业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事情,留下了无数收藏家争相追逐的影青瓷,其刻花工艺精湛、色泽高雅、胎质细腻,三者完美融合,也是在此时景德镇陶瓷第一次跻身名窑产区。元代景德镇在青白瓷的工艺基础上烧制成功了价比黄金的青花瓷和釉里红瓷,开创了彩瓷的新篇章,使得景德镇在所有名窑中脱颖而出。

3.大成期——明清时代。明清时期,是成就景德镇成为举世闻名的瓷都的重要转折,景德镇的瓷业经过了近千年的沉积,已经在此时成为“天下窑器所聚”中国第一瓷区,同时制瓷业也逐步走出了原始的纯手工制作模式,开始了手工与机械化相结合的时代。

二、景德镇陶瓷工艺衍变

1.宋元时期。青白瓷在宋代创烧,初期胎质粗糙、质地疏松、釉色泛黄、稀薄,底部无釉,基本没有采用任何装饰装饰;器形处于朝代的过渡期,已有后期宋代青白瓷的秀美雏形;在烧制手法上主要采用垫饼匣钵装烧与五代支钉叠烧法并用。发展到宋代后期,景德镇的青白瓷外形胎质细腻、釉光流转、色泽青白莹亮、主要采用刻花、划花、印花等装饰手法,纹饰精致完整;器形已经完全脱离五代时期的厚重感,俊逸秀美,器物各部分之间过渡弧形极富美感;在烧制手法上以仰烧法为主,垫钵覆烧法及支钉叠烧法亦有遗留。

景德镇的青白瓷在宋代由萌芽到成熟,各个时期都展现出了时代风貌,但令人遗憾的是到了南宋中后期宋代青白瓷的繁荣景象一去不返,高水平的青白瓷产量越来越少,宋代青白瓷也就此没落,后期元代虽也有但是却远远不及宋代青白瓷的风韵。

元代青白瓷较宋代稍显衰落,但是此时的青花瓷、釉里红是后世多次拍出天价的藏品,其瓷胎洁白、釉质清透、釉色雄浑、底部无釉、画风精致中不乏奔放;器形较宋代相比较为圆壮;烧制工艺上创烧了采用还原气氛烧成的釉里红,使得此时的陶瓷工艺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2.明清时期。明代景德镇较前朝来说陶瓷工艺的种类丰富了许多,除了青花、釉里红,还创烧了甜白釉、红釉、青釉、斗彩等等各色彩瓷,釉面更为亮丽、造型丰满浑厚、纹饰丰富、构图疏简、画风豪放;器形沿用了前朝的丰满厚重,但是线条更为柔和圆润,较元朝相比更为庄重质朴;在烧制手法上与宋元时期先绘画后施釉则完全相反,先把瓷坯以高温烧成后,然后绘彩,再用低温彩烧而成。在中国的陶瓷史上,清代都是一个极其辉煌的时代,其品质之精良、造型之繁杂、彩釉之丰富,无不登峰造极。其釉色不及明代光亮、画风写意、写实并存、胎体较明朝稍薄,明代露台处的火石红色斑基本已经消失;清朝前期器形古拙、丰满、浑厚,中期秀巧隽永,后期则稚拙笨重。从陶瓷工艺上来说,清朝可以说是集前朝之大成,其仿制工艺足以乱真,且仿制的种类出古入新,无所不仿,且有些仿品工艺超出原器成为传世名瓷。

三、景德镇传统陶瓷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自身规律,景德镇也不例外,从民间不起眼的产瓷区到官窑,到举世闻名的瓷都,而今的尴尬身份,景德镇的陶瓷工艺在其中份量几何。传统的景德镇陶瓷工艺属于手工艺的范畴,其器物形式众多且独一无二,实用与审美兼收。而现代的陶瓷工艺的前期工作全部交给了机械,但是陶瓷器物从成型到烧成的工艺过程中,每一步都包含着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传统的陶瓷工艺的技术与艺术相融合千年之久,二者之间形成的美学韵味是现代机械的陶瓷工艺所无法比拟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手工制品永远比机械产品容易做到艺术化。所以虽然今天景德镇的陶瓷工艺水平已经远远超出封建时代,但是从思想层面上来说却不及前人,缺乏足够的生命力。

景德镇制瓷工艺行话俗语


景德镇制瓷业分工细致,因此,各行业中使用的行话俗语十分丰富。清代蓝浦在《景德镇陶录》中对景德镇特有的瓷业行话俗语的记载:“景德镇陶业,俗呼货料,操土音登写器物花式,字多俗者,其不见于字书,字如(石由)(土足)之类。……” 在千余年的制瓷生产实践中,景德镇瓷工们为了彼此交流和学习技艺的需要,为了对某种生疏事物进行语言表达从而达到群体性(至少是行业中)的共识,逐渐地产生了一种独特的行业语言。这些制瓷过程中的行业语言十分丰富,包含了原料、燃料、颜料、工艺、工具、器型、计量等方方面面,并且渗透到瓷器生产各行各业中。

一、原料工艺类土坑:瓷石的采矿点。“试照子”:对瓷土进行测试,看其在窑火中的收缩率及耐温程度,是否符合制瓷的要求。“照子”即一小块经配制好的泥料。做土:即开白土矿。塘口:地表清净后所露出的采矿点。明矿:地表开采的矿区。暗矿:地下开采的矿洞。打地龙:在地下水平巷道中采石,俗称“打地龙”。采石方法有两种,或“石质原料则先用薪柴附石着火烧出裂痕,然后用铁凿凿下……”,或用打眼放炮法。打眠垄:是在山坡上开凿隧道采矿。

二、成型工艺类“三踩两响”:指琢器练泥,即用赤脚踩泥三次,用铁铲拍泥料两次,以排除泥中空气,使之融合并“熟透”。正所谓的“菊花芯,莲花瓣,三道脚板两道铲。”“扯喇叭”:指圆器拉坯工艺。拉坯工将碗坯拉成喇叭状,故名。“栽坯”:即将毛坯倾斜地栽在料板上。“拍死人头”:指印坯工拍打模利(即“死人头”)的工序,也是圆器内部的定型工序。“刹合坯”:即各种施釉工序。  剐坯:指挖圈足。“土狗子”:剐坯工的绰号。剐坯工是把坯底挖成圆洞状,如钻土的“土狗子” (一种昆虫),故名。 “螃蟹”:即拉坯工的绰号。拉坯工因长年盘膝在坯车干活,致使两腿膝关节变形,走起路来如螃蟹一样一摇一摆,故名。 “轿夫”:大器装坯工的绰号。大器装坯工常常两肩各扛着一块装有成坯的料板送入窑里,如抬轿一般,故名。打大槌:指跟着窑房管事的徒工。混水:用含水量大的桃形毛笔将青花料水分成浓淡不一的颜色,这道工序俗称“混水”。补水:指利坯后,坯面有灰尘或刀痕,用毛笔蘸水擦净、修平,此为“补水”工序。 栽砖:把干净的青砖插入泥料中,待青砖吸干泥料中水分后再拔出来。蘸釉:即将已荡好内釉的圆器成坯,用蘸釉钩把它放在装满釉的木桶里浸一下,待坯体外部吸釉均匀后便拿起来。特指器物外部施釉方法。荡釉:即将釉浆倒入坯内,然后端起坯来荡几下,使器内全面吸釉均匀,再把剩余的釉浆从坯中倒出来。特指器物内部施釉方法。浇釉:即在釉盆上放一块木板,将坯体放在木板上,双手各执一碗,取釉浆自两个方面淋浇到坯面上。特指大件器物外部施釉方法。吹釉:即在竹筒上蒙上细纱布,蘸釉而吹,以气息作用使釉浆雾化,附着于坯体表面。后改革成用铁皮做的圆筒来吹釉。  量比子:即量尺寸。打箍:一般指打青花箍。“前三脚”:指打杂、做坯和印坯。即成型过程中前面三道工序。“后三脚”:指利坯、刹合坯、剐坯。即成型过程中最后三道工序。“地上三脚”:即装坯、挑担、管事。因这三个工种均在地上(坯房或坯房老板家中),故名。“地下六脚”:指打杂、做坯、印坯、利坯、刹合坯、剐坯工种。因其作业点多在低于驳墈的正间,故名。碍坯:即地下六脚的工作。掺饼:饼子(即垫饼)晾至半干后再修削。“县官坐堂”:印坯工因套坯时木巴掌把坯底打得“啪啪”响,自诩为“县官坐堂”。批肩:利坯工在底和肩之间轻轻拖一刀,以除净积尘,俗称“批肩”。促釉:右手舀半筒釉倒人已挖空的底足内,左手立即旋转,数转后,将釉倒出,再用水笔擦去足坝上的积釉。坝子:即器物圈足。

三、烧窑工艺类满窑:把装有或坯的匣钵按其不同的窑火要求,排列在不同的窑位上。溜火:初烧时慢火,使窑内火力平衡。紧火:加大火力,转入高温。闭火:瓷器已烧熟,停止投柴。“赶余堂”:即紧火。开窑:窑烧完并经冷却后,从窑里取出瓷器。挛窑:建窑和补窑。拖坯:调配全窑装坯数量,上坯房拖坯到窑里去烧。架表:用高三脚马架设每根匣顶上最高一层匣钵。收兜脚:开窑后,把最下一层匣钵(兜脚)收出来。打杂:负责挖黄土,准备烧窑材料等工作。挛匣:一般由窑户老板的亲戚担任,可吃饭拿钱不干活,工人戏称之为“黄马褂”。窑爽:火力不够,瓷未烧熟。地烧火:指点火后,慢慢加柴,使窑内处于慢火状态。窑黄:柴不干,瓷眙吸烟后面带黄色。扒火仓:即把火仓中的炭扒出来,以免塞住火门。灰手:烧窑时专门负责挑水和运水的工种。观音灶:即烟囱背底部。倒窑:指窑里倒了匣钵。射火:匣钵没盖好,火射到瓷眙上,在某处出现黄色。卖窑位:窑户老板收取搭坯户预交的某个窑位定金。点落:管事先生核实入窑小器匣数量,以便结算烧炼费。坐拦板:管事先生清点与登记每次出窑的大器匣钵数量。叫驳:即窑工交班。赶泥塘:靠烟囱烧炼的匣坯,如灰渣碗、二白釉之类。拉前:窑门至装12排匣柱位置,叫拉前,这里火力最猛,是烧好瓷器的地方。窑弄:即窑室。 窑岭:窑篷的最高处。看火眼:在窑岭中间部位,是用来看窑火温度的。腰眼:在窑岭腰部左右有一个眼,即腰眼,是用来看窑火的正斜。顶肩:满窑后上面匣钵比下面匣钵大(很危险)。 大器匣:呈漏斗状,装烧时只能一匣一器。小器匣:呈圆桶状,可装一只坯,也可装数只坯。土匣:指未烧炼的匣钵。响匣:只烧过一次的匣钵。老匣:烧过三次以上的匣钵 四、彩绘类边脚:指器物上口和底下的边饰图案,如回纹边。斗方:即“起堂子”,指另作画面的扁形、圆形或方形的空白地。耳箍:在器物的口、脚、腰处,以金水画环形线条。填地坯:即用红、黄、玻璃白等单色打底。刮口色口:即用金水涂边。磕印子:在白眙瓷上印上图案花纹以待填色。打料:即用笔蘸颜料。勾图:在彩瓷画面上,用浓墨勾出图样,用纸拍印下来,为今后作资料用。染色:使画面浓淡深浅不一。合色:把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调配成一种颜色。填色:描线后在画面上填上各种颜料。作图:即创作图案花纹。车箍:在口、底或腹部用颜色或金水车箍。勾印子:指勾勒框内填色。搭笔:用手指弹画笔,使画笔上的颜料流入笔尖便于作画。踩色:用干笔把颜色勾开,使颜色有阴阳光。顺桥扁:对有缺陷的瓷器绘上花朵或图案,加以盖住。校图:粉彩瓷用锅灰在印画好的框架上涂抹一层,起颜色不外流作用。骰子景:指用点或线所组成的图案。

景德镇陶瓷中的“扒花”


景德镇陶瓷做工精美,深受国内外的喜爱,而在景德镇陶瓷中有一种工艺,我们称其为“扒花”,“扒花”属于粉彩艺术中的一种装饰形式,工艺最为精、细。该技法是在保留传统粉彩装饰技法的基础上,先在白胎上均匀施一层色料,如红、黄、紫、胭脂红等,再在色料上用一种状如锈花针的工具拔划出细的凤尾草纹后,在色釉底上锥刻花鸟、山水等图饰或开光图饰,再加绘粉彩花卉纹。除运用了勾线、平填等技艺以外,其制作工序还包括制坯、素烧、喷釉、轧道,之后还要经过二次高温烧成,再贴纸、勾线、绘画,按照作者的设计要求刻划出底子纹样后在其上施以不同的色釉。“扒花”包括制坯、素烧、喷釉、轧道、填色、写字、底款等20多道工序,其成本比起普通粉彩瓷的成本高出2/3,不愧有“锦上添花”的美誉。

景德镇“扒花”又叫粉彩轧道,就是把粉彩和轧道的工艺有机结合起来,珠联璧合。“扒花”是出现于乾隆时期的一种陶瓷装饰技术。在高温烧制的白瓷上,用粉彩满绘,再用针装工具细细地刻画纹饰,然后再进行低温烧制。“扒花”的扒,就是在釉彩上做精细地刻画。这一个“扒”字,仿佛让我们看到扒花匠师凝神静气,手中稳稳拿住扒花针,眼睛紧紧盯住器物,一针一针,认真创作的工作场景。这种装饰方法一般都是满装饰,纹饰细小。对匠人而言,是一种重复、枯燥、细致的苦活,既费眼费神,又须全神贯注,心手相应,一丝不乱。一个细小的失误,就有可能破坏整件器物的美观。比如哪一针稍重,有可能在烧制后,造成局部的小片釉彩剥落。对于“扒花”工艺而言,这意味着全部的失败。

一般而言,“扒花”是刻画单一的连续纹饰,最常见的是卷草纹、金钱纹、锦地纹等。“扒花”的花,指的就是这个。如果要刻画不连续的画面,比如在锦地纹中夹以龙纹凤纹乃至花鸟鱼虫,难度就更大。这种装饰手法,在单一的色釉上,远看并不显著,近赏方能细细品玩,体现出一种含蓄的意韵,不禁令人赞叹能工巧匠的技艺精湛和陶瓷艺术的魅力与活力。

宋朝建窑具代表的产品兔毫盏 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


·兔毫盏

兔毫盏是宋朝建窑最具代表的产品之一,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在黑色釉中透露出均匀细密的筋脉,因形状犹如兔子身上的毫毛一样纤细柔长而得名,民间称“银兔毫”、“金兔毫”、“蓝兔毫”等。以其中的“银兔毫”最为名贵,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建窑束口碗就是这样一件珍品用兔毫盏沏茶,兔毫花纹在茶水里交相辉映,令人爱不释手。

·兔毫盏

瓷器的釉面颜色绀黑如漆,温润晶莹,釉面上布满密集的筋脉状白褐色纹饰,犹如兔子身上的毫毛一样细,闪闪发光。历代都有人对此进行论述。宋徽宗赵佶说:“盏以青绿为上,兔毫为上。”苏东坡在《送南屏谦师》冲云:“道人绕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乎;忽惊午盏兔毫斑,打出春瓮鹅儿酒。”杨万里也有“鹰爪新茶蟹眼汤,松风鸣雪兔毫霜”之说,北宋蔡襄《茶录》载:“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糒之久,热难冷,最为妥用,出他处者皆不及也。”

·兔毫盏

宋代饮茶用盏之一。造型为敞口,深腹,汪圈足。因胎厚色黑,部分茶盏底部刻印有“供御”或“进贡”字样。它的胎体厚实、坚致,色呈浅黑或紫黑,器型以碗、盏为主。

兔毫盏是一种特殊的黑釉瓷器,以福建省建阳县水吉镇建窑烧造的最为著名。宋代黑釉瓷器极为流行,这与当时的饮茶风气有关。宋代茶叶是制成半发酵的膏饼,饮用之前先把膏饼碾成细末放入茶碗内,再冲入沸水,水面便沸起一层白色的沫。宋代从皇帝到文人,都喜爱“斗茶”,即品评茶叶质量的好坏。

景德镇陶瓷工艺设计中的生态问题与解决途径


景德镇陶瓷产业相对于塑料产业及其他产业来说有着相对的优势,但是,景德镇陶瓷产业在其生产原料选择、生产过程及后期工艺加工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生态问题。景德镇陶瓷产业是个消耗大,排放多的传统产业,因此,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仍是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根据景德镇陶瓷艺术设计中的生态设计法则,主要生态设计方法有避免浪费精简节约、节能减排的工艺设计、延长已有景德镇陶瓷的寿命、景德镇陶瓷回收并再利用的工艺设计。景德镇陶瓷的生态艺术设计主要从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在提高景德镇陶瓷艺术水平的同时兼顾生态效益,从而为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1、景德镇陶瓷艺术设计中的生态问题

景德镇陶瓷艺术设计的过程从原料到成型再到施釉、彩绘、干燥、乃至烧成等多道工艺流程中,几乎每个环节都对生态环境有着或大或小的影响,但这些环节又是制陶过程中及其重要不可跳过的环节,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的多种多样的生产工序中,面临着诸多的生态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土地和植被的破坏,景德镇陶瓷原料的挖掘和开采甚至危及整个生态平衡的保持,加上原料在运输过程中及加工过程中都对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另一方面,在原料的开采过程中形成的粉尘也会污染大气。说到粉尘,在制陶过程中的打磨抛光液会造成粉尘的污染,景德镇陶瓷的原料的不合理的应用及制陶人的水平差异会造成对资源的浪费,至此过程中还需燃料和水源。燃料烧过之后变成污染大气灰污染人们的居住环境,在施釉及洗球过程中还会对水资源造成污染,更重要的是污水直接排除将会污染更多地水源。在最后的处理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固体废料,这些废料的堆积如:生坯废料、施釉废品、素烧废品、烧成废品及彩烤废品等,这些废料的堆积不仅会对土地进行二次污染而且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2、解决景德镇陶瓷艺术设计中生态问题的途径

在景德镇陶瓷艺术设计中彻底的兼顾生态效益的理念可以更进一步的减少景德镇陶瓷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污染,把生态设计法则贯穿于景德镇陶瓷艺术设计的始终,不断提高生态效益,最终促进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就是从制陶的各个工序下手,从选材到回收产品的整个过程来规划景德镇陶瓷艺术设计与环境的关系,降低资源的使用频率和浪费,同时在生产过程中降低污染物的排出。景德镇陶瓷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法则包括避免浪费精简节约、节能减排的工艺设计、延长已有景德镇陶瓷的寿命、景德镇陶瓷回收并再利用的工艺设计。这些方法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调解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冲突。

2.1 避免浪费,精简节约

这一生态设计法则主要针对制陶在选材上这一工序。选材尽量选择最少的原材料发挥其最大的功用。在景德镇陶瓷艺术设计中分为不同种类的景德镇陶瓷,主要有日用景德镇陶瓷、艺术景德镇陶瓷、建筑卫生景德镇陶瓷等,景德镇陶瓷的分类不同选用的原材料的特性也就不同。景德镇陶瓷艺术设计的原材料主要有泥料、釉料、彩料等,根据原材料的不同的特性来做不同类型的景德镇陶瓷,做到选择准确,避免浪费。让各种材料各尽其能,各自发挥发自的特性与本质。比如日用景德镇陶瓷和建筑卫生景德镇陶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瓷,其功能实用性重于艺术审美性,所以日用景德镇陶瓷应该选择耐高温的泥料和釉彩,用这种材料烧成的成品具有一定的耐酸、碱、盐及大气中碳酸气侵蚀的能力和无铅中毒的危害,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同时,艺术景德镇陶瓷注重的是欣赏的艺术性,因此在烧制及选材的过程中不用想日用景德镇陶瓷那样的细致化,这样不仅减少了原料的节省,同时也降低了在烧制过程中产生的污染。这样一来既避免了原材料的浪费,又减少了生态环境的污染,更让原材料的作用发挥到极致。生态设计法则就从源头开始贯穿,从而保证了之后工序的生态保障。

2.2 节能减排的工艺设计

节能减排的工艺设计从字面上就可看出主要体现在烧制、施釉等工序中。首先通过技术的提高来减少能源的消耗和废气的排出,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在此过程中主要可采取以下手段来实现节能减排的效果:选择节能型景德镇陶瓷窑炉,轻质的窑炉保温耐火材料及新型涂料可以降低能耗;采用高速烧嘴,用富氧燃烧技术、微波烧结技术、自控烧成技术等对节能降耗也有很大影响;采用清洁的气体、液体燃料等方式。其次,节能减排不单单体现在烧制过程中,还体现在对原材料的选择上,对制陶的原料进行革新,也可以减少对土地和植被的危害。从别的“地方”索取原材料而不是抗挖掘地下资源,当然,别的“地方”并不是具体的那个地方,而应该是通过提高技术,加快对景德镇陶瓷原材料的研发,可以使危及化危为安。比如利用钢铁工业废渣、磷矿渣、铬盐废渣、粉煤灰、硅灰、稀土废渣、萤石矿渣等工业废弃物,技能减少工业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也能提高制陶过程中的生态效益。

2.3 延长已有景德镇陶瓷的寿命

根据生态设计法则的贯穿原则,景德镇陶瓷产品的循环使用也是一种环保的举措。景德镇陶瓷寿命的长短关乎景德镇陶瓷更新换代的周期,通过延长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来减少景德镇陶瓷产品加工的数量,从而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景德镇陶瓷无论从其物理特征还是化学特征来看,都是一种比较不易保存的物件,如何延长景德镇陶瓷的寿命,必须从景德镇陶瓷的制作工序入手。在制作工序中不能忽略产品的质量问题,选择较好的原材料是提高景德镇陶瓷产品物理特征的本质要求,因此研发高性能的,较稳定的原材料也是迫不及待的。另一方面,在景德镇陶瓷的艺术欣赏水平上。景德镇陶瓷设计专家也要有较高的设计能力和艺术修养,好的景德镇陶瓷设计品不仅仅是具备功能,还要造型优美、色彩宜人、具有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使生产出来的景德镇陶瓷产品能较长的存在时尚潮流中而不被潮流所淹没。除此之外,加强景德镇陶瓷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内涵,大大满足人们对景德镇陶瓷的心里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减少消费者更换景德镇陶瓷产品的频率,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减少生态环境的重负,促进景德镇陶瓷设计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2.4 景德镇陶瓷及废弃品回收并再利用的工艺设计

回收再利用的环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景德镇陶瓷成品的回收,由于景德镇陶瓷成品已经不能满足现在人的需求,可以经过回收在改造,使之变成有用的产品;二是对景德镇陶瓷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在利用,减少浪费。通过促进已有的景德镇陶瓷的回收和景德镇陶瓷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减少环境的负荷。在景德镇陶瓷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主要有生坯废料、施釉废品、素烧废品、烧成废品及彩烤废品等,利用这些废料可以生产景德镇陶瓷砖、多孔砖、陶粒、水泥、固体混凝土材料等,对这次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可大大减少对能源资源的消耗。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对已有废弃景德镇陶瓷的回收再生产更大程度的减缓环境问题和资源浪费问题,由于这些被淘汰的艺术品并没有套大的外貌问题,只是在欣赏水平上与现代的人们的欣赏水平不相符,因此,可以通过产品的再设计来实现物品的价值。

景德镇陶瓷艺术设计过程的明细化也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对能源资源的浪费。坚持把生态设计法则贯穿到景德镇陶瓷艺术设计始终,从景德镇陶瓷产品的原材料的开发到景德镇陶瓷产品的退役,始终采用最环保的方式,来达到最高的生态效果。这样的生态设计法则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景德镇陶瓷产业的有效性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

薄胎皮灯|白胜霜雪 薄如蛋壳


薄胎皮灯又称宫灯,是景德镇著名传统工艺中久负盛名的特种工艺产品薄胎瓷的极品品种之一。纯手工制作,其胎质“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似乎没有里胎,真正是“白胜霜雪、薄如蛋壳、轻若鸿毛”。景德镇生产的薄胎皮灯曾多次在国际国内获奖。“

薄胎皮灯

薄胎皮灯是一种装饰性,实用性较强的艺术品。把灯插上电源,打开开关,瓷灯会慢慢旋转,实为家居装饰之佳品。薄胎瓷的制作,难度很大,技术性极强。薄胎瓷的坯体薄、强度低,制作过程中极易破裂和变形。制作时,需具备高超熟练的操作技艺,执行严格的工艺规程。配料时,为了防止薄胎制品在烧成中产生变形,以及提高制品釉面的白度和透明度,需增大氧化铝在坯料中和氧化镁在釉料中的含量。修坯时,要通过粗修与精修操作,将较厚的粗坯修成各部位厚度小于1毫米的精坯。上釉前,将精坯在750~800℃温度中素烧。上釉时,内釉用淌釉法,外釉用喷釉法,釉层厚度约为0.1毫米。装匣采用特制的垫饼,使精坯平稳地装入匣钵内。烧成温度为1280~1320℃。

玲珑薄胎皮灯,轻巧、秀丽,透光性好。对着光看去,象彩云追月,若隐若现,披光含雾;动中有静,美不胜收,令人陶醉。

薄胎皮灯·灯光迷人

薄胎皮灯是薄胎瓷的经典之作。薄胎瓷的制作工艺从配料、拉坯、利坯、上釉到绘画、烧制,须经四十多道工序,全部采用手工,分三次烧成。尤以利坯和艺术加工最为精细。利坯要经过粗修、细修、精修等反复百次的修琢,才能将二、三毫米厚的粗坯修至0.5毫米左右。品种有碗、杯、盘、碟、盅、皮灯、花瓶、文具、酒具等。

景德镇薄胎瓷是在北宋影青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始于明永乐时,成化时已有较高成就,万历时有卵幕杯、流霞盏等著名产品。在明代隆庆、万历年间,景德镇有个自号“壶隐老人”,名叫昊十九的制瓷名家,其所制“卵幕杯”“薄如蝉翼,轻若绸纱”,一枚才四十八分之一旧市两重。

薄胎皮灯·花鸟彩绘

新中国建立以后,薄胎瓷工艺得到继承与发展,许多产品的薄度、透光度、白度都达到或超过历史最高水平。除景德镇以外,湖南醴陵、广东枫溪、河北唐山、江苏江阴等地现在也能生产薄胎瓷。

中国薄胎瓷器享誉全球,特别是景德镇生产的薄胎瓷器,更是声名远扬,现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友人把制作薄胎瓷器的技艺,称之为“神技”,把薄胎瓷器誉之为“天上才有的珍品”景德镇薄胎瓷器先后荣获国家银质奖和国际博览会金奖。

景德镇青花瓷窑变工艺


景德镇水土宜陶,有着上千年的制瓷历史,对景德镇陶瓷艺术发展、创新也有着极其重要的贡献,其中,景德镇青花窑变便是其中之一。古人对窑变的定义,相对来说,更加宽泛,甚至将瓷器器型的变化也包括在内。例如,明代王圻在《稗史汇编》认为:“瓷有同是一质,遂成异质,同是一色,遂成异色者。水土所合,非人力之巧所能加,是之谓窑变。”而在《古物指南》、《陶成记事碑记》中,则进而将“人巧”所为的釉色变化,增加进了“窑变”之中。清代景德镇人蓝浦著有《景德镇陶录》,他在书中也认为:“窑变之器有三:二为天工,一为人巧。其由天工者,火性幻化,天然而成……;其由人巧者,则工故以釉作幻色物态,直名之曰窑变,殊数见不鲜耳。”对这种具体的“人巧”之法,《南窑笔记》记载道:“法用白釉为底,外加釉里红元子少许,罩以玻璃红宝石晶料为釉,涂于胎外,入火藉其流淌,颜色变幻,听其自然,而非有意预定为某色也。其复火数次成者,其色愈佳。”而这种“人巧”的窑变也往往不是一种特定的色彩。

青花陶瓷泡菜坛

1、景德镇青花瓷窑变工艺

窑变有着“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艺术效果,近年来,景德镇陶瓷艺术创作者更是投入精力,默默耕耘、孜孜以求,创作出不少艺术珍品。窑变釉即器物在窑内烧成时,由于窑中含有多种呈色元素,经氧化或还原作用,出窑后呈现意想不到的釉色效果。由于其出现出于偶然,形态特别,人们又不知其原理,只知于窑内煅烧过程变化而得,故称之为“窑变”,俗语有“窑变无双”,谓其变化莫测,独一无二,可遇而不可求,更是不可复制。一般经过窑变得到的非凡艺术效果,大致有以下几种工艺:

2、釉料的灵活运用

一个合理的釉料组成和搭配,是实现青花陶瓷窑变的基础。陶瓷釉料的化学成分经科学分析,基本有十几种,并含有40多种微量元素,十分有利于窑变现象的产生。

3、施釉工艺的改进

青花瓷在施釉时釉层厚度不同,烧成后釉面的窑变效果也就不同。一般情况下,釉层厚时,窑变效果好,釉的色彩丰富、乳浊度高、纹路容易形成。釉层稍薄时,则釉面变化少。另外,采用不同的上釉方法也会产生不同的窑变效果。

4、精湛的烧成工艺

在景德镇青花瓷制作过程中,形成一种共识“成败一把火”,就是说烧成是青花瓷生产最为关键的一道工序,也是实现窑变效果的重要工序。该工序中每一个细小环节的微妙变化,都会影响到青花瓷的窑变效果。如:装窑时产品摆放的位置,装窑产品的稠密与稀少、烧窑时所用燃料的种类以及燃料质量、窑炉气氛、烧成温度、烧成时间、冷却速度、气候以及烧窑工技术水平等工艺,都会影响窑变效果。

文学在景德镇陶瓷艺术中的应用


自陶画产生以来,那些活生生的陶画造型,与自然界的动物几乎相似,最初是纯写实的,是先民实际生活的再现。正如人们不能否认原始文学的审美一样,同样不能否认这些写实性地陶画的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随着历史的演变,先民的审美意识不断提高,原始的写实图形再也满足不了人们的审美需求,有意识的“虚”与“实” 的形象开始产生,文学中的典故、神话、诗歌溶于画中。这也是文明发展轨迹中,影响后来景德镇陶瓷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更何况比绘画艺术发展早的文学艺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因此众多文学艺术素材成了景德镇陶瓷绘画艺术的选材基地,使陶艺家们从文学的素材中获得十分有益的启示!如著名古典文学《红楼梦》、《三国演义》、《西厢记》等,其素材在景德镇陶瓷绘画艺术中就得到广泛应用。还有诗歌,无论是屈原的悲歌,还是李白的豪放,以及杜甫的落泊,他们的诗句在景德镇陶瓷艺术家们的笔下也得到很好的再现。神话也是如此,如《麻姑献寿》、《天女散花》、《西游记》、《洛神斌》等等,就连有些景德镇陶瓷的造型都与文学诗歌有关,如玉壶春瓶,就是由“玉壶先春”诗句而命名。因此,把文学艺术与景德镇陶瓷艺术称之为姊妹艺术是不过分的。

景德镇陶瓷绘画艺术和文学艺术,尽管艺术种类不同,但在本质上二类艺术的艺术语言是可互通的,通过相互借鉴来塑造艺术形象,以此来感动欣赏者。清末民国初,一批出类拔萃的优秀民间景德镇陶瓷艺术家异军突起,珠山八友就是其中技艺超群的代表人物。这些文人墨客的出现,是文化发展的必然现象,这种现象在景德镇陶瓷史上是鲜见的,在中国绘画史上却是相当普遍的“画派”现象。因此这一时期的瓷画艺术中国画味极浓,文化品位极深。刘雨岑的花鸟作品“百千寒雀下空庭 小集树梢语晚晴”就是很好地应用了南宋杰出诗人杨万里的著名诗句为点缀。程意亭的“疏枝最耐存霜圃,晚节偏宜映月窗”景德镇陶瓷花鸟画也是如此,在空白处应用了宋代诗人方九功《菊花》里的一段诗句来点题,使作品融入了“诗情画意”。他的另一幅自己配诗的作品“踈枝最耐存霜圃,晚节偏宜映月窗”,在构图上别具匠心;报喜鸟停栖枝杆红叶间形成“点”,以枝杆十字交叉形成“线”,菊叶设在其间形成“面”;再以菊花衬于其下形成烘托,此作品点、线、面俱到。作品工整细腻,构图考究,显示画家善于经营位置的艺术功力。画风质朴、清雅、细腻,画中诗句对仗工整、珠联璧合,他的文化底蕴神气活现地好像从书本融入画中,文学形象栩栩如生,耐人寻味,形成了动人的故事。让观画者既欣赏了花鸟绘画艺术,又欣赏了名诗绝句,展示了创作意图,不愧是名家之高招,大师之手笔。但要用景德镇陶瓷艺术手段,塑造一个文学题材的艺术形象,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是大型画卷,其难度巨大。如特大型景德镇陶瓷瓷板画《清明上河图》,它浓缩了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超长画卷。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构图起伏有序,笔墨技巧兼工带写,人物生动传神。牲畜、房舍、舟船、城廊、桥梁、树木、河流至臻至妙,惟妙惟肖。看完全画犹如读完了一部文学小说。

景德镇陶瓷绘画艺术中书法的美学特征


书法艺术在景德镇陶瓷绘画作品的整体性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就书法之美及书法之美溢于景德镇陶瓷绘画之美之中提出了书法艺术的某些特征性。

一、书法艺术并非抽象

何为抽象,本意乃是指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思维的一种过程。在艺术中,有意义的抽象无非是指那种无确切内容的生动形式而已,我们亦可称之为抽象的形式。再看书法与抽象之关系。中国的书法离不开中国的文字。从表面上说,文字似乎是属于主观意识的东西,其实文字一旦创造出来就已经成了具有具体形象的客观存在。草书无论其怎样龙飞凤舞,总离不开原来的那个字,而每个文字的草法都有一定的法则。同时,任何书法作品都表达某种确定的文字内容,作者在书写时总是选择与他需要抒发的感情相一致的文字内容。故而结论是:任何抒发作品都有确切的内容,抒发艺术却非抽象!

二、抽象形式之美与抽象美

书法本身虽不可离开文字,但人们在审美过程中可以离开文字内容。实乃书法是一种形式感极强,而其形式又有较大相对独立性的艺术。因而在欣赏过程中人们常将它作为一种“抽象形式”之美加以感受。

承认书法之“抽象形式”之美与承认抽象乃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抽象形式之美不在抽象而在形式!形式美之外的抽象美是并不真实存在的。

三、气韵生动的线

“气韵生动”是我国美学中代表书画艺术形式最高的美的标志。它既是创作的总要求,也是评论的总标准。所谓“气韵生动”就是具有生命之活力,运动之气势,音乐之韵律,感情之光环。而书法艺术之线,正具有以上特征。一言概之即“气韵生动”。以为它有生命的活力,故其生机盎然,变化无穷;因为它有运动的气势,故其元气淋漓,大气磅礴;因为它有音乐的韵律,故其金声玉振,跌宕隽永;因为它有感情的光环,故其赏心悦目,益人神智。

四、有感情的形式

书法艺术线的这种活力、气势、韵律,归根结底是为了寄托作者的感情,它们融为一体,“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元陈绛曾在《翰林要诀》中说:“情之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而气郁而字敛,乐而气平而字丽。情有轻重,则字之敛书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这段话说出了线及其组合的变化,与书写者感情变化的密切联系,而“气”则是联接两者的纽带。因此,我们可以称这一点为有感情的形式。正是这种有感情的形式,使人感到愉快,舒适,振奋,得到美得享受,产生“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之感。

由于书法的形式是一种有感情的形式。而人的感情无比丰富,人的性格千差万别,所以书法艺术对作者个性的要求是非常强烈的。清刘熙载说:“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我们常说字如其人,正是此意。所以可以说,没有个性的书法作品就不是真正的艺术。

五、实事求是对待书法艺术

人们在观赏书法作品的时候,虽然单纯从形式上也可得到美感,但若要了解其内容,甚至了解作者高尚的人格,就能收到更深刻的美的享受。我们必须正视和研究这种美的众多层次。例如在观赏岳飞写的诸葛亮《出师表》时,正是自然地把书法形式、文字内容、作者品格三者溶于一体,从而磅礴之气,爱国之情溢于胸间,这不是最高的美得熏陶吗?

可见书法艺术的美是多层次的,不能用一个公式来囊括一切。我们尽可能地希望有更多地在内容上形式上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的好作品出彩。但不该认为文字上不直接反映当前显示内容的书法作品就不能为人民服务。要懂得审美本身就是一种教育。一种高尚的享受,它陶冶人的性情,纯洁人的灵魂。此外,书法艺术形式美的发展对于推动其他造型艺术也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书法虽然不是表现客观世界的具体事务,但是在制作过程中同样需要进行形象思维。其原因,首先因为文字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它本身已成了一种可感得客观形象。而文字的形成正是具备万物之性状者类。其次,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能激发他丰富的灵感。如古代传说张旭是担夫与公主争道而悟笔法,怀素夜闻嘉陵江的水声而草圣益德,黄庭坚看见常年荡漾而妙解笔法变化法门等。这一切都是进行了形象思维,迂想妙得之事例。王羲之曰:“书贵手沉静,令意在笔前,心居字后,未作之前,结思成矣。”这种“意”与“思”,就是说的形象思维。

一件作品的完美不仅局限于绘画艺术创作,而且还要包括题跋等书法艺术的应用,故此书法艺术在景德镇陶瓷美术作品中的功用是无穷无尽的。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