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炉钧釉瓷的烧造工艺特征

[清·雍正]炉钧釉鼓钉纹三足炉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炉钧釉,又称炉均釉,是清代雍正年间景德镇官窑在仿烧钧釉过程中出现的一个低温窑变花釉新品种。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清末及民国时期的发展,无论烧造工艺还是装饰艺术均不断承古开新,呈现出一个又一个鲜明的时代特征。下面即以博物馆藏品为例,详细解析如下:

▌雍正时期

雍正时期是炉钧釉瓷发展的初创阶段。烧造工艺较为复杂,需要两次烧成:先是在高温窑炉中第一次烧成素坯,然后挂釉,再入800℃低温彩炉中进行第二次焙烧。釉中含有粉剂,釉厚而不透明,呈现深浅不一的窑变红与窑变蓝等色。清(佚名)《南窑笔记》载:“炉均(钧)一种,乃炉中所烧,颜色流淌中有红点者为佳,青点次之。”因此,由“炉中所烧”而得炉钧釉之名。《陶成纪事碑记》载:“炉均釉,色在广东窑与宜兴挂釉之间,而花纹流淌过之”。

雍正时期炉钧釉瓷器的造型较为丰富,传世品中即见有纸槌瓶、三孔花插、双耳簋式炉、三足炉等各种花器或陈设用品。其中,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三孔花插、辽宁省博物馆藏双耳簋式炉和胆瓶、北京艺术博物馆藏鼓钉纹三足炉等均为典型代表。釉色以红蓝为主,条斑交融,自然垂流,极富动感。蓝色斑晕似绿松石,蓝中泛绿。红色斑点似刚成熟的高粱穗,红中泛紫,故有“高粱红”之称,又名“红炉钧”“荤炉钧”。以北京艺术博物馆藏这件清雍正炉钧釉鼓钉纹三足炉为例,高5.7厘米,口径11.4厘米,腹径16.2厘米。洗口内敛,腹部扁圆,下承三个兽首形足,圜底。外腹部上下各装饰一圈凸起的鼓钉纹。外底部暗刻“雍正年制”四字双行篆书款。制作规整,造型端庄古雅。炉的内外通体施炉钧釉,釉面滋润,如缕如丝的松石绿条纹与高梁穗般紫红斑点相互交融,蜿蜒流淌,给人以变化莫测之感。

▌乾隆时期

乾隆时期是炉钧釉瓷发展的繁盛阶段。早期承袭雍正工艺与艺术传统,釉厚而不透,釉中夹杂着明显的“高梁红”斑点。乾隆中期以后,炉钧釉瓷的烧造工艺与装饰艺术逐渐演变,开始形成了新的时代风尚。

首先是造型工艺上创新,出现了方尊、象耳瓶、灯笼瓶等陈设用器。典型如灯笼瓶,文献中也称“二酉壮罐”,它是乾隆时期创烧的新造型,作为大运品种之一,在嘉庆、道光两朝都有烧造。

[清·乾隆]炉钧釉灯笼瓶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藏

其次是釉色装饰上创新,出现了以蓝色为主的色泽。色调较深的青金蓝色与浅淡的松石绿色彼此相融,釉面形成蓝绿相间的丝絮状纹理,不见雍正时的垂流之势。这种流行于清代中期的无红色斑点的炉钧釉,也称“蓝炉钧”“素炉钧”。

[清·乾隆]炉钧釉象首耳瓶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以北京艺术博物馆藏这件清乾隆炉钧釉象首耳瓶为例,高15.5厘米,口径5.4厘米,底径7.2厘米,腹径11.3厘米。瓶为圆唇,粗颈,溜肩,鼓腹,圈足外撇。肩颈交接处饰凸起弦纹一周,两侧贴塑象首形耳。制作规整,造型雅致。通体内外均施炉钧釉,釉面流动性较小,蓝、绿二色相互渗透浸润,呈条状垂流,展现出独特的装饰趣味。

▌嘉庆时期

嘉庆时期炉钧釉瓷承袭乾隆烧造工艺与装饰艺术继续发展,并带有鲜明的本朝特征。釉面又出现了蓝、红二色相融的色泽,但蓝色为深浅不一的松石绿色,夹杂其中的红色小斑点,面积较小,色调虽红中泛紫,但缺乏明快亮泽之感。

[清·嘉庆]炉钧釉灯笼瓶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以北京艺术博物馆藏这件清嘉庆炉钧釉灯笼瓶为例,高24.1厘米,口径7.8厘米,底径8.5厘米,腹径14厘米。瓶为撇口,粗颈,圆肩,长筒形腹,腹下内收,圈足外撇。上腹部两侧贴饰双扁瓶式耳。外底足内阴刻“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通体内外均施炉钧釉,釉面流动性小。与乾隆时期相比,造型整体线条不够优美流畅。釉面欠匀净温润,呈现出技术下滑的趋势。

▌道光时期

道光时期炉钧釉瓷继续烧造,并形成了与前期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釉面变得较为稀薄,釉色仍以深浅不一的蓝色为主,但多为深蓝釉地上密布浅蓝色或月白色的油滴状圆形斑点。

[清·道光]炉钧釉塑螭虎纹瓜棱水盂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典型如北京艺术博物馆藏这件清道光炉钧釉塑螭虎纹瓜棱水盂,高4.5厘米,口径2厘米,底径4.5厘米。水盂为小口,鼓腹,平底。腹部为瓜棱式,口部堆塑一条螭虎。水盂通体内外施炉钧釉,螭虎身上饰酱釉,四爪为白釉,色调对比强烈而又相得益彰,显得格外玲珑可爱,雅致宜人。

▌清代末期

清代末期炉钧釉瓷又颇具特色,分素炉钧与荤炉钧两种。素炉钧即不带红色的炉钧釉。其釉面的色泽仍是以深浅不一的蓝色为主,独特之处在于:其深色蓝釉地上密布着浅蓝色的斑点,不仅小如鱼籽,且布局绵密。

[清末]炉钧釉印盒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清末]炉钧釉碗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荤炉钧即带有红色的炉钧釉。其釉面特征为:在浅蓝釉或月白釉地子上密布着紫红色的斑点,斑点亦小如鱼籽,且布局绵密,形成细密而规则的时代特征。

▌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炉钧釉瓷既承接清代传统,又在工艺技术上继续取得新的进步。民国时期炉钧釉仍分为素炉钧、荤炉钧两类。素炉钧是在蓝色釉地上装饰月白色鱼籽状斑点;荤炉钧则是在蓝色釉地上装饰红色鱼籽状斑点。蓝白或是蓝红两种色调均搭配协调,彼此交相辉映。但因釉质较比清末更为稀薄,使得蓝色地子上的白色或红色小圆点纹,外形轮廓更加清晰规整,给人以图案画上去的感觉。

[民国]炉钧釉洗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此外,民国时期盛行以炉钧釉为色地进行各种釉上彩绘装饰。典型如北京艺术博物馆藏这件民国时期炉钧釉描金佛像,其以炉钧釉为地烘托釉上金彩装饰,既新颖别致,又增添了富丽堂皇的装饰艺术效果。

[民国]炉钧釉描金佛像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综上所述,清代民国时期炉钧釉,虽非景德镇窑瓷器装饰艺术的主流,产品烧造数量也不多,但却凭借着仿古出新的艺术精神,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工艺技术进步与装饰艺术新成就,因此,对于古瓷研究与鉴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根据古瓷品鉴专栏《历代炉钧釉瓷的烧造工艺特征与装饰艺术特色》一文编辑整理,原文刊载于2019年《收藏》04月刊

taoci52.com扩展阅读

宋吉州窑陶器烧造工艺


中国知名的陶瓷很多都是在宋代发展起来的,无论是民窑还是官窑瓷器对中国后世瓷器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吉州窑”,又因烧造地点在永和镇,也称“永和窑”。永和窑五代创烧,元末终烧。吉州窑陶瓷“胎质粗松,含砂量高”,“似陶非陶”,“重釉不重胎”。吉州窑瓷器地方特色浓郁,其中以黑釉瓷器上特有的装饰风格著称于世,除剪纸贴花外,还有木叶贴花、剔花、玳瑁釉、鹧鸪斑釉等等装饰,民间剪纸贴花艺术直接运用到瓷器的装饰上是吉州窑匠师的创举。

吉州窑瓷器烧造工艺

窑型 

目前吉州窑系发现的窑型,有龙窑和马蹄窑两种。龙窑因其窑身呈长方形,坡形砌筑,烧造时似一条火龙而得名,吉州窑大多数窑址属龙窑。龙窑的烧造方法是根据热气的自然上升原理,利用窑身的坡度调节火焰流速,使窑内温度逐级上升,达到烧制要求,因而龙窑往往依山而建,如彭家窑。永和的龙窑则是建在废弃匣钵、瓷片和沙土垫底的堆积坡地上。由于龙窑身长,窑身两侧隔6至8米设投柴门一个,以求窑火均匀。瓷器烧得好坏,绝技在于窑工掌握火候,而火候的掌握,主要是凭人的眼力和经验。

马蹄窑因其平面结构呈马蹄形而名,又因其立面似馒头状,俗称馒头窑。其窑型在北方窑中多见,吉州窑系仅在临江窑遗址发现3座。此窑的特点是火膛呈扇面形,火膛与窑室合为一个馒头形券顶空间,窑后壁的正中和两侧共设三个烟道,烟道呈扇形。点火后,烟气从烟道直接排出,火焰自火膛先喷至窑顶,受阻后再转向窑底,流经坯体,使坯体烧成。

窑具 

烧柱:承放坯件的支烧垫具。器身腰部微束,呈喇叭状,中空,分为高、中、低三种。

垫泥:用坯泥制成的隔高物,不规则。叠烧时,在两件器物之间随手衬3至6块坯泥,以防止器物间的釉沾粘。此法往往使器身留有垫痕,不仅影响器物美观,且垫泥容易与器物相粘,造成废品。吉州窑早期青、白瓷使用此法。将

垫圈:又称窑钱。圈状,中空,厚薄不一,坯泥制成,入火烧制成形后备用。装烧时,将垫圈置于器物间,以防止器物相互沾粘。此法虽使器内底尚留有涩圈,但改变了器身留下不规则垫痕和垫泥与器物沾粘现象,使器物更美,也大大减少了废品。

匣钵:陈放坯体,阻隔烟薰的烧造器具。有漏斗状和圈状等类形。漏斗状匣钵适用于单件器物正烧法,烧造的器物精美,成品率高,但产量低,北宋时期的圈状匣钵呈圆筒形,内壁呈竖排锯齿状,器物一件反扣在锯齿上,一个匣钵装器多达10件左右,此法工效高,但器物口沿留有芒口,不堪用,只好包镶器口以付使用。

吉州窑剪纸贴花小碗

吉州窑剪纸贴花小碗,宋,高5.3cm,口径10.5cm,足径3.5cm。

碗敞口,碗式较深,浅足露胎。里外施两种釉,外施酱釉,点以浅黄色斑点,里为窑变花釉。碗内壁饰3组酱色菱形开光式剪纸纹样。

吉州窑剪纸贴花梅花纹碗

吉州窑剪纸贴花梅花纹碗,宋,高5cm,口径15.7cm,足径3.2cm。

碗敞口,斜壁,浅圈足。通体施黑釉,内壁兔毫纹为地,碗心装饰一株剪纸梅花,外壁以玳瑁斑纹为饰。

吉州窑剪纸贴花梅花纹碗最大特色在于兔毫纹、剪纸贴花、玳瑁斑纹等多种装饰的综合运用,风格简洁大方,主题纹饰梅花突出醒目。碗的形状如斗笠,具有宋代瓷器的典型特征。

青花瓷的烧造工艺,您知道吗?


瓷器是一种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组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80℃-1400℃)烧制,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温度的不同从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烧结的瓷器胎一般仅含3%不到的铁元素,且不透水,因其较为低廉的成本和耐磨不透水的特性广为世界各地的民众所使用。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汉族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瓷器的发明是汉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

瓷器收藏研究多了,就会发觉明清时代的青花瓷器也有着千变万化,例如“铁线描”,就是青花瓷中的一独特小品种。“铁线描”是中国画中所称的“高古十八描”笔法之一,其特征为双勾线条相对较粗,而且不需要在双勾线内填彩。为官窑青花器中的独特品种,存世量稀少,值得收藏人士关注。

明代青花铁线描技法中的铁线描人物约在明代万历年开始,线条外形状如铁丝,故名。笔者见过最好的一个明代青花铁线描瓷瓶,青花发色清新淡雅,人物绘制手法潇洒随意,底款为富贵佳器,为典型明代中晚期作品。实际上,万历铁线描器物已十分难得。

明清时期青花铁线描瓷器的器型有:盘、文房用具、瓶、茶壶、笔洗、盖罐、印盒、砚、香炉、碗、碟等几类,其中,盒类有四方形、圆形、桃形、银锭形、双层、四层、多层式节盒、带屉式、天盖地式等;文房用具类有笔插、笔管、笔洗、笔船、龙形笔山、调色盘、印盒、水滴、烛台等;盘类有八方形、梅花形、莲瓣形、葵花瓣形;炉类有钵式炉、方形四足炉、筒式炉、鼎式炉、瓜棱炉、莲瓣炉、兽耳炉等;罐类器型多种,口形分直口、花口、敛口,腹形有扁圆、八方形、瓜棱形;还有蟋蟀罐的造型比较多,有圆筒形、扁圆形、方形、梅花形、瓜棱形、葵花瓣形;瓶类有六棱瓶、梅瓶、蒜头瓶、筒形瓶、葫芦瓶、壁瓶。壁瓶有葫芦形、半圆形、莲花口式、瓜棱形等造型。青花铁线描瓷器的款识有“富贵佳器”、“白玉斋”等,还有双圈款、图案款或无款。图案有大量有历史人物故事,如“携琴访友图图等。

 

如果您对此文感兴趣,且您是收藏爱好人士,请收藏此帐号或者您可以加私人微信号:tianxiashitou(长按复制微信号)

明代弘治白釉绿彩瓷器烧造工艺及鉴赏


明代弘治瓷器以黄釉最为出名,是明代黄釉瓷器的典范,今天样子收藏介绍一下弘治白釉绿彩瓷器。白釉绿彩瓷始于明代永宣时期,成化、弘治、正德均有烧制,三朝器物其造型,纹饰均类似,多以龙纹为饰。有盘、碗等器型,洁白的釉地上绘以绿彩纹饰,对比鲜明,视觉冲击大,赏心悦目。清代这种白釉绿彩瓷器仿品颇多,以清代康熙瓷器仿造的最好。

弘治白釉绿彩海水龙纹瓷器制作工艺

弘治白釉绿彩瓷器制作工艺:先在已成型的瓷器胎体上刻划海水纹饰,施透明釉后,在暗刻花纹以外的空白处画出龙的轮廓,将龙身上的釉层剔掉,并在露出的胎上刻划龙嘴、发、鳞等细部,入窑经高温焙烧后,再在露胎处填绿彩,然后入彩炉经低温焙烧而成。内底、口沿及足墙均画绿彩弦线。

明弘治官窑白釉刻花海水绿彩云龙纹碗

白釉刻花海水绿彩云龙纹碗,高8.2cm,口径18.7cm 足径7.6cm。碗内外及圈足内均施白釉。内底及外壁均以暗花海水绿彩云龙纹装饰。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弘治年制” 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明弘治绿彩龙纹盘

明弘治绿彩龙纹盘高4厘米 口径19.9厘米 足径12.2厘米。盘撇口,浅弧壁,广底,圈足。内外壁主题纹饰绘绿彩云龙纹,隙地刻划水波纹,外口沿青花绘锦纹一周。

绿彩龙纹盘胎薄体轻,胎质洁白细腻,釉质肥润,龙纹形态生动,纹饰线条纤细舒展,辅以青花边饰,较为新颖别致。

明弘治白釉青花加绿彩云龙纹盘

白釉青花加绿彩云龙纹盘,高4cm,口径20.8cm,足径13cm。盘撇口,浅弧腹,圈足。足内外壁均用刀斜修,足端相对较薄。内壁近口沿处和内底各画青花双弦线两道。内底和外壁均绘云龙纹,以黑线勾出轮廓填绿彩。外壁釉下模印缠枝莲纹和变形莲瓣纹。口沿下饰青花弦线和朵花纹。圈足外墙有青花弦线4道。圈足内施青白釉。无款识。

虽然明代弘治一朝,御窑厂久停,弘治皇帝十八年不言窑事,但是黄釉瓷器和白釉绿彩瓷器还是可圈可点的。

小谈康熙郎窑红的烧造工艺及鉴定方法


郎窑红釉,清康熙时期仿明宣德宝石红釉所烧的一种红釉。是康熙时期江西巡抚郎延极督理景德镇窑务时仿烧成功的,所以称郎红。郎延极在任时积极推动和主持景德镇瓷器生产,取得很大成就,使景德镇官窑、民窑都蓬勃兴旺,故以其姓氏命名这个时期的瓷窑称“郎窑”。

郎窑红釉以铜为着色剂,用1300℃-1320℃以上的温度还原焰烧成,在烧造过程中对烧成的气氛、温度等技术指数要求很高,烧制一件成功的产品非常困难,所以郎窑红器在当时就很昂贵,民间有“若要穷,烧郎红”的说法。郎窑红器在烧成艺术上是按照明朝永乐、宣德时期的宝石红的要求来作的。因为永宣的宝石红是一个伟大的发明。红是明王朝最高等级的颜色,整个明代红釉均以它为榜样,也是历代皇宫所追求的,但明朝中期以后烧造红釉瓷器的工艺步步下降,已很少烧出那种效果,到嘉靖时皇帝不得不下令以矾红代之。红釉工艺渐渐失传,失传了一个多世纪。康熙时国运昌盛,景德镇制瓷工艺得到巨大发展,名贵的宝石红瓷器终于烧成。凝厚温润,婉若红宝石的郎窑瓷器,其优美的品格超过永宣的宝石红,谈瓷家们仍然以宝石红来称呼它。鲜艳明亮的红釉颜色如初凝之牛血,故又称为“牛血红”。

康熙后期四十四年以后,这个时期整个时代大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国内政治相对稳定,像刘源、焦秉贞、冷枚等宫廷画家和其他文人日益受到皇帝的重视,整个社会文化氛围比较浓,印刷业的发展,版画艺术、经典小说及其插图在社会广泛流传,康熙前期那种刚烈、火气旺盛的风格逐渐转变成重视文化底蕴的柔和雅致的风格,郎窑红瓷器在器物造型上也在这个时期表现出时代的特点,每件器物造型不像前期那样硬朗坚挺,比较灵活,注意转折、变化,整个气氛比较柔和,不笨拙。

郎窑红器釉层凝厚的色泽浓艳如初凝之牛血。而红釉薄的,则会出现如鸡血一般的鲜红器。釉层厚薄不是判定郎窑红真伪的唯一标准,因为手工制作,施釉的次数与厚薄不能绝对一样,有的就厚一些,有的就薄一些。无论是釉厚一点的或釉薄一点的,共同的特点都是釉的玻璃质感很强,透明度高。郎窑红釉釉泡小而闪闪发亮,釉清澈透亮有垂流现象。郎窑红一般外壁施红釉,内壁施白釉、米黄色或微泛青色的白釉。红釉层是生坯挂釉,多次施釉,高温一次烧成。

康熙郎窑红器底足釉面一般呈透明的米黄或浅绿色,为什么圈足内釉会变成米黄等色呢?那是因为装窑时要用垫饼垫底,将坯件和匣缽分开,以免釉层流动时将匣缽粘住使瓷器报废,因此圈足内壁被封住,使圈足内壁部位的烧成气氛和坯件上端不一样,即圈足内面的釉没能烧出明亮的红釉,甚至不成红色,烧后变成颜色不正的米黄色,或米黄泛绿色等杂色,人们称为“米汤底”,或苹果底,但也有较少的红釉底。

口部因釉层较薄,铜分在高温下容易挥发和氧化,多露胎骨,呈现粉白、淡青或浅红色的“灯草边”。因为铜的胶体粒子比重大,比其它物质向下流动性大,所以红色挂不住,这样器物口沿出现一道整齐的白边,越往器体下部,红色越浓艳,这是由于釉在高温下自然流淌,集聚器下之故,但郎窑器物底足旋削工艺高超,流釉不过足,很少出现粘釉的缺陷,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铜是一种很活跃的元素,在不同的烧制气氛下,铜的呈色是不一样的。如果烧成良好的还原气氛,就呈红色,如不是还原焰而是氧化焰,烧成瓷器的釉就是绿色。正常的铜红是在还原气氛下的呈色,但由于古代窑火、窑温等控制并不是很精密,常常会出现烧制失败。如果气氛控制失误,使窑内呈氧化气氛,铜则会呈层次不同的青绿色,郎窑同样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所以就出现了传世的“郎窑绿”或称“绿郎窑”,又有一种器里釉为红色而器外呈浅绿色的称为“反郎窑”,这些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郎窑红器的变异类。“郎窑绿”器的特点与郎窑红器基本上是一致的,可以用相同的原则加以鉴定,而“反郎窑”器则多为水盂等小型器,数量极其稀少。

郎窑红釉器,在其他方面也都具有康熙朝的时代特征。一:是胎骨洁白细密而坚硬,比较敦实,手感极好,大件作品相当厚重,精巧玲珑的薄胎作品较少,足底露胎处有火石红;二:是口沿有人为涂有粉质的粉白釉或浆白釉以此来仿造“灯草口”口沿多有破泡;三:是修足有平切式、平切棱角略园式、滚园式或为里收外斜削的二层台式;四:是器身红釉与足端露胎处有一条白色线;五:是器型独特如盘、水盂、渣斗等圆器,观音樽、油鎚瓶,笠式碗等琢器都是康熙时极为流行的造型;六:是大多数无款,偶有青花写款、福、寿、大清年制。

郎窑红,祭红,钧红呈色机理基本相同,可是它们的外观状态及工艺烧成条件都所不同。从色调风格,釉面特征及烧成条件的要求看,钧红与郎窑红有非常近似的地方,可是它们两者的釉料组成及工艺制备情况却相距很远,与此相反,祭红与郎窑红无论从色调风格,釉面特征及烧成温度等均有显著的不同,可是它们的釉料配合及工艺情况都比较相近。

由于康熙郎窑红釉瓷器的珍贵,物罕而价昂,因此后世仿造者比较多,有些仿得很高超,几乎可以乱真。但仿品是无法摆脱它的时代特征的,与真品是不同的。通常“郎窑红“仿品多为民国时仿制,也有采用雍正时的仿哥釉器再加绿釉或干脆加彩来仿康熙各色郎窑器的。其仿品一是釉面多出现白色星点;二是上半部釉色与下半部釉色反差较大,不协调;三是胎质较松不甚密;四是分量过轻或过重;五是器型没有康熙时的典雅端庄;六是口沿和圈足的工艺不一样。只要细心观察对照,仿品和真品还是可以区分的。

陶瓷中什么难烧造


如果有人问你:陶瓷中最难烧的是什么?你就回答:高温红釉瓷。

“要想穷,就烧红”是景德镇当地的一句民谚,意思就是高温红釉难烧,难烧到能把你烧穷?

好吧,首先,高温红釉要烧到1300°左右,早期的窑都达不到,不过这个问题在窑炉一代代发展和完善中已经得到解决了。所以,你得先有个好窑。

不过光窑好还不行,古代没有计温设备,你怎么知道窑内的温度?而且要把温度控制在1300°左右,这个左右幅度也只能在10°之内。因为这是红釉呈色的最佳温度区间啊,低了发黑,高了就没了。那么唯一能凭借的只有经验,我们无法想象要获得这样的经验得烧多少次。

如果你觉得有了一个好窑,有丰富的经验后就能批量大把大把烧红釉瓷的话,那就太错了,红釉瓷不是哪个边边角角都能塞进去烧的,窑炉内有块“寸金地”,也就只能放一两匣钵吧,它就只能待那儿!当然,即便你放在这“寸金地”上烧,也无法保证能烧成功,但是你不放这烧,保管你烧不好。

这么难烧,又烧得少,虽然比其他瓷器贵,但风险太大,一搞不好就烧穷了。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军持明洪武

鲜红釉印花云龙纹高足碗明永乐

鲜红釉金彩云龙纹盘明宣德

自宣德以后,高温铜红釉产品渐少,传世的正德红釉瓷器屈指可数,说明当时高温铜红釉瓷器的生产渐入困境,可能技术已经衰退。

郎窑红釉观音尊清康熙

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清康熙

豇豆红釉菊瓣瓶清康熙

专家鉴宝:元代钧釉瓷炉康熙青花梅瓶现身


数九寒天,寒风袭人,眼下正是一年当中最冷的时日,冬日的艳阳却给2009的冬天带来阵阵暖意。上周六,河南省龙祥宾馆的大河鉴宝现场宝贝频出,最抢眼的是这两件:元代钧釉瓷香炉和唐代雪花石雕反弹琵琶伎乐天。此外,康熙青花冰梅瓶、东汉青铜壶、汉代和田青玉璧等也很出色。古旧器物的宝泽耀人眼目,更暖人心扉。

稀罕——厚重元代钧釉瓷炉

前段时间有点冷清的陶瓷近期回暖,再次扎堆现身。

最抢眼的是一件钧釉香炉,个头不大,却气势非凡。高约5厘米,口径7厘米,腹径约8.5厘米,长颈圆腹,造型端正沉稳。而其釉水晶润肥厚,釉色天蓝,还有两块绿斑窑变。底部有垂釉现象。再看底,三足露胎,胎色灰白。陶瓷鉴定专家乔红涛老师分析,从器型和釉水垂流及窑变上看,应为元代钧釉香炉,而从胎土上看,应为安阳及鹤壁一带窑口所出。乔老师说,由于香炉这一器型档次较高,现在存世的完整钧釉香炉非常少见,因此,这件香炉可说是一件难得的收藏品。

于老先生在家人陪同下带来一对家传宝贝——康熙青花冰梅瓶,一拿出来就赢得了大家的赞叹。这对瓶高29厘米,蓝莹莹的青花上冰梅朵朵绽放,非常养眼。其中一只瓶有“康熙年制”的底款,对着光从里面看,白色的冰梅透光。但细看发现,其中一只瓶从口沿处冲了一道,一直延伸到瓶下部,快到底了。

于老先生说,这对瓶是他爷爷的上一辈传下来的,祖上经商,他三四岁时就有记忆,家里的条案上摆放着这对好看的瓶子。乔老师说,这是一对赏瓶,器型少见,“一般是冰梅罐,像这样的冰梅瓶很少。但这道冲必须处理一下,不然会冲得越来越厉害。”于老先生说,十年前就发现口沿处出现了冲,那时候没多长,后来越来越往下走,眼看就到底了,也不知道碍不碍事。乔老师告诉他,别看冲的发展速度非常慢,但不处理就越来越严重,并向于老先生详细传授了冲的处理方法。

欣赏完了青花瓶,又来了一件汉绿釉,这是件盘口壶,深沉古旧,有48厘米高,腹径32厘米,口径20厘米,满釉,兽面衔环铺首,肩部有弦纹,开片细密,品相好,比较难得。藏友说家中还有一件,是成对儿的,乔老师估价三万多一对。

德化窑是非常有风格的窑口,以白瓷观音最为闻名。当天见到两件德化窑的作品,一为佛像,一为观音,但都是现代作品。乔老师介绍,德化白瓷烧造时间不长,从明代开始,但其工艺细腻,风格突出,即便是现代作品仍然有比较高的价值。这件佛像体形胖大,形态喜人,有40多厘米高,做工细致,衣袂流畅,莲花座的莲瓣为立雕,立体浮凸,釉水呈现玉一般的质感。观音则是牙黄色,为读经观音,手持经卷,闭目沉思,神态安详,手指微翘,连指甲都历历分明。

钧瓷气烧、煤烧、柴烧风格特征


钧瓷气烧、煤烧、柴烧风格特征

钧瓷的烧制工艺目前大致主要有四种:柴烧、煤烧、气烧、碳烧

柴烧钧瓷:柴烧钧瓷窑炉特别是宋代双乳状钧瓷窑炉,双火煻增加火网面积,双火口轮流添柴,有利于在烧成过程中炉温平稳上升。柴燃烧快,燃尽后灰烬即落入灰坑,所以火煻内没有很厚的燃烧层。勤、快、少的添柴烧制方法也为炉温的平稳上升提供了有利条件。柴燃烧时火苗长,火焰柔和,所产生的一氧化碳气氛浓淡适宜,为釉料中的铜元素还原成色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所以柴窑制品釉色相互渗化过渡自然,呈现出清丽淡雅、俊秀飘逸的艺术风格,这也是使作品最接近宋代钧瓷艺术效果的一种烧成工艺。

煤烧钧瓷:煤烧钧瓷窑炉有倒烟、直烟、平烟等多种类型,内部结构和烧成原理基本相同,只不过烟道出口所处的位置不同。煤燃烧时间长,不易烧尽,容易形成较厚的燃烧层。在下渣松动燃烧层时往往会引起窑温骤升。煤所产生的热量相对较大,火势猛烈,在不同阶段所产生的一氧化碳气氛浓度差别较大,这些客观条件在合理烧成制度的控制下,为窑变效果的形成提供了先决条件。釉汁在高温下的流动受窑温起伏和一氧化碳气氛浓淡的制约,也就容易出现曲线变化和色彩交融。煤窑制品具有热烈奔放、生气勃发的艺术风格。釉面容易出现山水画面活霞彩纷飞的艺术效果。

碳烧钧瓷:清代炉窑以碳作燃料,这里的碳指未燃尽的煤渣,俗称“蓝碳”,所以广意上讲也属于煤烧钧瓷一类。炉窑一次之烧一件产品,一次添加燃料烧成,用风箱通风控制窑温。这种独特的烧成方法和特殊的燃料,使炉内一氧化碳气氛相对较淡,不利于铜元素呈色。所以炉窑制品以天青、月白类单色居多。这也就形成了自然恬淡、质朴无华的艺术风格。

气烧钧瓷:液化气钧瓷窑炉所用的液化气或天然气,纯净、少杂质,燃烧完全。火苗由喷火口控制,喷火口的大小多少都在人的掌控之中,是最容易操作的钧瓷窑炉。炉火的纯净,升温曲线的平和,为釉面的平稳呈色提供了空间。气窑制品一般都鲜艳明亮、色彩秀丽。在合理的烧成制度下也能产生丰富多彩、品味高雅的艺术效果。

总而言之,不同燃料烧制的钧瓷,艺术效果上各有千秋。煤烧钧瓷劳动强度最大。产品需要装匣钵,煤质需要严格把关,烧池需要清理,每次烧窑点火需要装窑、铺烧、砌堵窑门,烧成中需要添火、撬火、平火、盖天眼、焐火还原等,工艺最复杂,成品率也较低。其次是柴烧。由于柴燃烧火焰长,质量比较直观,比烧煤少了出渣撬火的劳动量,所以劳动量相对小点,气窑制品釉层鲜亮,明丽浅艳。这里所说的是一般现象,在烧成制度的调节下,某种窑炉由于客观因素的改变,制品也有可能出现其他风格但工艺要求较高,成品率比煤烧略高。

炉钧釉色与烧制方法


炉钧釉烧制方法:炉钧工艺是钧窑工匠在恢复钧瓷的实践中,发展形成的独特的工艺方法。其工艺特点是使用简单的风箱小窑,通过焦炭捂火还原的方法,快速烧成。产品古朴浑厚,釉色晶莹华丽,意形新奇,别具一格。炉钧为钧瓷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为现代钧瓷生产开辟了途径。

明清时,钧窑技术基本失传,传世宋钧成为隐世之物和稀世之宝。清代光绪年间,神垕镇陶瓷工人卢振太、卢振中兄弟二人曾多次试烧,但屡试不成。随后,卢振太之子卢天富、卢天增、卢天恩兄弟,继承父辈的意愿,终于在风箱小窑内烧造出五光十色、鲜艳夺目的天青、天蓝及月白釉色仿宋钧小件产品。卢氏三兄弟之后卢广同、卢广东、卢广华、卢广文等继起,为献身钧瓷而呕心沥血,使神垕钧瓷绝处逢生。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方针指导下,神垕钧瓷匠师和陶瓷科研工作者沿用炉钧的工艺方法,精心设计,大胆创新,炉钧生产不断发展,日臻完善。

炉钧釉配方用本药、柴灰、玻璃粉、氧化铜及草蓝配制。草蓝是用氧化钴、石英、本药和玻璃粉四种原料制成的熔块,此釉在窑内用氧化焰成粉蓝,在炉钧小窑内焦炭捂火,还原制出釉色天青、天蓝挂紫红斑的仿宋精品。此处,还可烧成朱砂红、鸡血红等。在釉料中加入氧化锡,可烧成茄皮紫。炉钧配方的化学成分如表。

炉钧茶叶罐图

炉钧釉烧制方法:炉钧的胎体在1000°C左右温度中素烧。素烧后的素胎先用浸釉法上釉烘干后用毛笔涂釉,使釉层上厚下薄,釉层厚度一般为1.2-2毫米。

炉钧茶壶图

炉钧的窑炉是一种升焰试结构,窑膛内径约为40厘米,深约50厘米,窑膛上部是一活动窑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由于使用焦炭为燃料,且系一次性添加燃料直到烧成,故火力足,气氛纯,耐力久。整个烧成周期在2个小时左右。可连续操作,方便易行。

炉钧釉烧制方法:烧窑时,窑低先铺柴草,点燃后加焦炭3厘米左右(厚度),待焦炭全部点燃后,再加焦炭20厘米左右(厚度),并适当捣实。上部放上匣钵,匣钵四周也添焦炭,高度和匣钵口平。然后,接通鼓风机,强行通风。温度达到700°C左右时,加上活动窑顶,并用泥沙密封窑顶与窑体接触部位的缝隙。温度达到950°C左右时,用匣钵片盖住窑顶的观火孔,捂火还原,同时加大风量,待温度上升到1250°C左右,停止通风10分钟左右,进行保温。这时窑顶的火焰颜色已由蓝色转化为桔黄色,当即移开窑顶,等到上部焦炭微微发黑时,取出匣钵在空气中自然冷却。为防止冷空气侵袭炸裂匣钵,可把匣钵放入事先挖好的地窖中,整个烧成的时间视升温度速度而定,一般在2-3小时。烧成时间温度的确定,主要是用肉眼直接看火的颜色。

炉钧三足香炉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