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仙会友宴饮欢畅 粉彩春夜宴桃李园图笔筒

粉彩春夜宴桃李园图笔筒

粉彩春夜宴桃李园图笔筒

粉彩春夜宴桃李园图笔筒,清朝雍正时期作品,高13.3厘米,口径17.4厘米。

粉彩春夜宴桃李园图笔筒

笔筒口底相若,呈直筒形,矮圈足,底心内凹,有青花单圈三行六字“大清雍正年制”楷书款,四周一圈无釉。笔筒通体施透明釉,器身以粉彩勾勒填彩技法,描绘唐代大诗人李白与友人春夜宴桃李园的情景。整个画面为传统绘画长卷式连续构图,分为两个场景,一组画面为宴饮,堂上六人围几席地而坐,人物姿态各异,或举杯畅饮,或持盏沉思,或醉酒侧倚,或凭栏凝视。

粉彩春夜宴桃李园图笔筒

另一画面为写序,在一长方石案前,有三人伏案观文,余者或昂首沉思,或推敲,或吟咏,围绕着写序这一主题,构图有聚有散,有分有合。两组画面以桃树。山石、庭院为分隔,而在画面中的三个童仆,可以作为主题内容的陪衬,而桃树点明了是在春季,树上和堂前的灯火寓意着夜晚,画面中的内容都是围绕着“春夜宴桃李园”这一主题而来的。

精选阅读

玉壶春瓶


玉壶春瓶是宋瓷中具有时代特征的一中典型器物,因宋人的诗句“玉壶先春”而得名,它的造型是由唐代寺院里的净水瓶演变而来。瞥口、细颈,垂腹,圈组的造型样式定于宋代。北宋时期玉壶春瓶,是当代一种装酒的实用器具。有左右两个对称的“S”形构成,线条优美柔和。元代玉壶春瓶承袭了宋代的形制,圈足外瞥,体形瘦长。造型除圆形外,还有八方形。已从宋代的实用酒具逐渐演变为观赏性的陈设瓷。此后这一造型被明清广泛采用,成为中国瓷器造型中的一种典型器形。

陶瓷名词:玉壶春瓶


玉壶春瓶——瓶的一种式样。由诗句“玉壶先春”得名。撇口、细颈、圆腹、圈足,以变化的弧线构成柔和的瓶体。宋代创制,定窑、耀州窑、磁州窑、龙泉窑、景德镇均有烧造。元、明、清景德镇仍烧造,品种有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等,是中国瓷器造型的典型器物。

玉壶春瓶 曾经的宫廷御用瓷器


玉壶春瓶又称玉壶赏瓶,是中国瓷器造型中的一种典型器形。它的造型是由唐代寺院里的净水瓶演变而来。基本形制为撇口、细颈、垂腹、圈足。它是一种以变化柔和的弧线为轮廓线的瓶类。

玉壶春瓶

关于“玉壶春瓶”名字的来源,一般的书籍都说是因宋人的诗句“玉壶先春”而得名,也有说是因“玉壶买春”而得名,但前者仅是四个字,完整的诗句是什么,什么人作的,题目是什么,都不得而知。进一步说,即便知道了这首诗的全部,但一句诗是如何与这种撇口、细颈、垂腹、圈足的器物联系起来的呢?也很难说清楚。

玉壶春瓶的造型定型于北宋时期,在当时是一种装酒的实用器具,后来逐渐演变为观赏性的陈设瓷。玉壶春瓶的基本造型是由左右两个对称的“S”形构成,线条优美柔和。元代玉壶春瓶承袭了宋代的形制,圈足外撇,体形瘦长。造型除圆形外,还有八方形。釉色、纹饰华丽丰富,已从宋代的实用酒器转变为陈设器。

家居装饰·玉壶春瓶

明代的玉壶春瓶和元代清秀瘦长的器形相比,器身有粗壮的趋势,圆腹渐趋丰硕,瓶颈加长,重心下移。早期洪武时期的玉壶春瓶,还具有元末明初瓷器厚重粗笨的风格,外廓曲线与下腹曲线的转折比较明显,有些憨笨的感觉,比不上元代玉壶春瓶造型的优美与舒朗。发展到明代中期以后,玉壶春瓶的造型趋于细腻圆润,优美流畅。明代的玉壶春瓶以青花品种最为常见。主题纹饰常常以云龙、梅、兰、花鸟、缠枝莲等为主要装饰图案。

孔雀绿釉玉壶春瓶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是难得一见、极为名贵的珍稀品种。目前珍藏于我国各大博物馆的实物标本资料也极为有限稀少,因而确实弥足珍贵。孔雀绿釉,又称“法翠”。它属于西亚地区的传统釉色,因唐宋时期开始在北方民窑中陆续制作。至元代,景德镇浮梁瓷局建立后,也生产过一些孔雀绿釉瓷器。景德镇御窑厂旧址曾出土宣德时低温铅绿釉和孔雀绿釉的制品,其中的铅绿釉产品还锥刻花纹装饰。

艺术品·玉壶春瓶

玉壶春瓶由开始的酒瓶之用,逐渐演变为插花之用,后来也用来作陈设瓷,如雍正、乾隆年间的粉彩、珐琅彩玉壶春瓶都是用作陈设瓷,青花等玉壶春瓶也用作陈设器,清故宫储秀宫东次间紫檀周花炕几上就设有“附木座的乾隆青花三友图玉壶春瓶一对、青玉雕进宝图盆、珊瑚盆景”。

玉壶春瓶摆件

玉壶春瓶与梅瓶、赏瓶并称为“瓶中三宝”,是器物美学发展史中最具代表性的造型。许多瓶类都是以这三种造型为母本延伸创作出的。三种瓶型相比,玉壶春的造型最为经典。清新挺俊的身姿、曼妙的曲线更显女性阴柔的丰满与纤细,所以不少收藏家也习惯称其为“女性瓶”。

明代石嵉《流民图》


流民一词,早在战国时就已出现,《管子》有“禁迁徙,止流民,圉(yú)分异”的记载。此后关于流民就史不绝书。《史记·万石传》:“关东流民,二百万口。”《汉书·食货志》:“昭帝时,流民稍还,田野益辟,颇有富积。”唐人李贤解释流民为“流离以就食者”,《明史·食货志》说“年饥或避兵他徙者曰流民”,清人王夫子则言“不务农桑,无有定业而为流民”。简言之,流民即因逃荒、避兵等而离乡外出的农民。

《汉书·鲍宣传》载,汉代豫州牧鲍宣认为流民产生的主要原因可以概括为7种:“凡民有七亡:阴阳不和,水旱为灾,一亡也;县官重责,更赋租税,二亡也;贪吏并公,受取不已,三亡也;豪强大姓蚕食亡厌,四亡也;苛吏徭役,失农桑时,五亡也;部落鼓鸣,男女遮(zhì),六亡也;盗贼劫略,取民财物,七亡也。”总之流民产生的原因包括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中国古代小农经济脆弱,主要靠天吃饭,其生活、生产与自然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水、旱、蝗等使人们居无定所,人民无法安居生存,只得外出逃荒求生。更重要的是社会原因,如兵荒战乱、土地兼并、赋税徭役、等等。

《流民图》各代都有,画家借以对统治者提出警示与讽谏。《宋史·王安石传》载:“熙宁七年(1074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神宗)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后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以图为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神宗果然免去王安石宰相职位。《明史·原杰传》也载:明正统、成化年间,“荆襄流民数十万,朝廷以为忧。祭酒周洪谟尝著《流民图说》,谓当增置府县,听附籍为编氓,可实襄、邓户口,俾数百万无患。都御史李宾以闻。帝善之”。

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流民图》,为纸本,纵38.5厘米,横634厘米,1953年收购。图中描绘了明末流民背井离乡的情景:一群乡民,身背包袱,手提竹篮,一路扶老携幼。有的手持长笛、琵琶、圆鼓沿途卖艺;有的玩蛇耍狗、杂耍献技;有的途中打架斗殴,相互不让;还有一人手持神像,众人紧紧相随;也有几人席地而坐,置铜钱算命;还有妇人手端饭碗喂养儿女。图中男女老幼共72人,形象生动,神态各异。款识为“万历戊子孟秋吉,嘉禾雁山石嵉写”,钤“石嵉之印”“金门画士”“嘉禾雁山之印”。

此长卷真实地描绘了流民的生存状况及求生百态。囿于时代的局限,将天灾归诸天意,即上天的安排。《国语·周语下》即有“古者,天灾降戾”,认为自然灾害是上天的惩罚,所以求神拜佛,祈求上苍消灾弭祸。行乞是流民求生的主要方式之一,苏轼《东坡集·奏议集》中记载,他曾在狼山西头君市等村亲眼看到有逃荒者40余人,正在乞食。卖艺也是流民谋生的手段之一,以此为生,需有一技之长,徐珂《清稗类钞》载宣统辛亥(1911年)徐新六(徐珂之子)留学欧洲时,尝至巴黎,“见有行乞之我国男女……中有持槌打鼓者,有飞刀使舞者”。

从款识看此长卷绘于万历十六年孟秋,即1588年。明代,尤其是明中期以后,土地兼并问题严重,嘉靖以后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土地兼并已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农民赋税极为沉重。中原各省自万历十年后,年年有灾民游离,哀鸿遍野。

《明史》记载:

(万历)“十四年……久旱”。

(万历十四年)“夏,赈直隶、河南、陕西及广西浔、柳、平乐,广东琼山等十二县饥”。

(万历十四年)“秋,七月癸卯,赈江西灾,己未,发币遣使赈河南、山东、直隶、陕西、辽东、淮、凤灾”。

“万历十五年七月,江北蝗”。

“万历十五年……河屡决于此(指河南)”。

(万历十五年)“夏四月,京师旱,大疫”。

(万历十五年)“秋七月,江北蝗,江南大水,山西、陕西、山东旱,河决开封”。

万历十五年“河北大饥”。

(万历)“十六年春三月壬辰……山西、陕西、河南及南畿、浙江并大饥疫” 。

万历十六年“夏四月,赈江北、大名、开封诸府饥”。

万历十六年“夏四月乙巳,南畿、浙江大旱”。

地方志对万历年间的饥荒记载也很多,如:

万历十二年,米脂大旱。

万历十四年,延安府大旱。

万历十五年,清涧县大饥。

(浙江天文山)万历十五年,七月中旬大风雨,拔木伤禾,民以树皮草根充食。万历十六年,饥复大疫,民食草根木实,死者无算。

(砀山县)万历十六年春,大饥,夏疫。

(万历十六年)宁波大饥,瘟疫继作,道殍相望。

当时严重的自然灾害迫使灾民四处流亡,就食京师者也不在少数。

石嵉,生卒年不详,从《流民图》印鉴看,他号或字雁山,嘉禾人。嘉禾,为湖南郴州所属嘉禾县,清人李远度重修《南岳志》卷十引《湘衡稽古》云:“今桂阳县北有淇江,其阳有嘉禾县,相传炎帝之世,天降嘉禾,帝拾之以教耕,以其地为禾仓。后置县因名嘉禾。”金门画士,指明画者为明代宫廷画家的身份。明代宫廷画本身落款十分简单,不易分辨画家的身份,仅能依靠留存下来的个别作品的署款才能确认其供职宫廷的身份。根据穆益勤《明代院体浙派史料》《明代宫廷与浙派绘画选集》的研究,明代宫廷画家的署款,有写明供职工作的场所,如“直文华殿”等;或写明身份,如锦衣百户等;或钤有“金门画士”等印记,均属明宫廷画家,所以此图当为宫廷画家所描绘。 责编 潇然

中国陶瓷传统器形——玉壶春瓶


金榆次窑玉壶春瓶 国家博物馆

清乾隆珐琅彩芍药雉鸡玉壶春瓶 天津博物馆

由诗句“玉壶先春”得名。基本形制为撇口、细颈、垂腹、圈足,它是一种以变化柔和的弧线为轮廓线的瓶类。其造型上的独特之处是:颈较细,颈部中央微微收束,颈部向下逐渐加宽过渡为杏圆状下垂腹,曲线变化圆缓。圈足相对较大,或内敛或外撇。这种瓶的造型定型于宋代,定窑、耀州窑、磁州窑、龙泉窑、景德镇均有烧造。历经宋、元、明、清、民国直至现代,成为中国瓷器造型中的一种典型器物,品种有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等。

名窑名瓷--粉彩


粉彩也叫“软彩”,是釉上彩的一个品种。

所谓釉上彩,就是在烧好的素器釉面上进行彩绘,再入窑经摄氏600度-900度温度烘烤而成。我国传统的釉上彩,到了清代康熙五十二年(1713),官窑匠师在珐琅彩的启发和影响下,引进了铜胎珐琅不透明的白色彩料,在工艺上又借鉴了珐琅彩的多色阶的配制技法,创造出了“粉彩”釉上彩新品种。这种白色彩料,俗称“玻璃白”。由于玻璃白和五彩彩料的融合,使各种彩色产生了“粉化”。红彩变成粉红,绿彩变成淡绿,黄彩变成浅黄,其他颜色也都变成不透明的浅色调,并可控制其加入量的多寡来获得一系列不同深浅浓淡的色调,给人粉润柔和之感,故称这种釉上彩为“粉彩”,在表现技法上,从平填已进展到明暗的洗染;在风格上,其布局和笔法,都具有传统的中国画的特征。

从装饰的艺术效果来看,具有秀美、俊雅、持重、朴实而又富丽堂皇的特点。凡绘画中所能表现的一切,无论工笔或写意,用粉彩几乎都能表现。用这种方法画出来的人物、花鸟、山水等,都有明暗、深浅和阴阳向背之分,增加了层次和立体感,从而形成了淡雅、精细、填色和洗染、烧成等工艺步骤。

玉壶春瓶|倾国倾城 冰心可鉴


玉壶春瓶又称玉壶赏瓶,是中国瓷器造型中的一种典型器形。它的造型是由唐代寺院里的净水瓶演变而来。基本形制为撇口、细颈、垂腹、圈足。它是一种以变化柔和的弧线为轮廓线的瓶类。

玉壶春瓶

关于“玉壶春瓶”名字的来源,一般的书籍都说是因宋人的诗句“玉壶先春”而得名,也有说是因“玉壶买春”而得名,但前者仅是四个字,完整的诗句是什么,什么人作的,题目是什么,都不得而知。进一步说,即便知道了这首诗的全部,但一句诗是如何与这种撇口、细颈、垂腹、圈足的器物联系起来的呢?也很难说清楚。

玉壶春瓶的造型定型于北宋时期,在当时是一种装酒的实用器具,后来逐渐演变为观赏性的陈设瓷。玉壶春瓶的基本造型是由左右两个对称的“S”形构成,线条优美柔和。元代玉壶春瓶承袭了宋代的形制,圈足外撇,体形瘦长。造型除圆形外,还有八方形。釉色、纹饰华丽丰富,已从宋代的实用酒器转变为陈设器。

家居装饰·玉壶春瓶

明代的玉壶春瓶和元代清秀瘦长的器形相比,器身有粗壮的趋势,圆腹渐趋丰硕,瓶颈加长,重心下移。早期洪武时期的玉壶春瓶,还具有元末明初瓷器厚重粗笨的风格,外廓曲线与下腹曲线的转折比较明显,有些憨笨的感觉,比不上元代玉壶春瓶造型的优美与舒朗。发展到明代中期以后,玉壶春瓶的造型趋于细腻圆润,优美流畅。明代的玉壶春瓶以青花品种最为常见。主题纹饰常常以云龙、梅、兰、花鸟、缠枝莲等为主要装饰图案。

孔雀绿釉玉壶春瓶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是难得一见、极为名贵的珍稀品种。目前珍藏于我国各大博物馆的实物标本资料也极为有限稀少,因而确实弥足珍贵。孔雀绿釉,又称“法翠”。它属于西亚地区的传统釉色,因唐宋时期开始在北方民窑中陆续制作。至元代,景德镇浮梁瓷局建立后,也生产过一些孔雀绿釉瓷器。景德镇御窑厂旧址曾出土宣德时低温铅绿釉和孔雀绿釉的制品,其中的铅绿釉产品还锥刻花纹装饰。

艺术品·玉壶春瓶

青花荷莲造型同茂叔爱莲纹瓶,圈足露胎处可见火石红色。通体施釉,略呈浅青灰色。青花图案略带灰调,色深处可见明显下凹的黑色斑点。高27、口径8.5、底径8.5厘米。口沿残,口内沿饰卷草纹一周,颈肩处饰四瓣覆莲,瓣间绘有卷云纹,下饰一周边钱纹。上腹饰四从荷莲纹,是瓶体主题纹饰,丛丛莲花争相开放。下腹饰八瓣仰莲,与主题纹之间以一周卷草纹相隔。

玉壶春瓶由开始的酒瓶之用,逐渐演变为插花之用,后来也用来作陈设瓷,如雍正、乾隆年间的粉彩、珐琅彩玉壶春瓶都是用作陈设瓷,青花等玉壶春瓶也用作陈设器,清故宫储秀宫东次间紫檀周花炕几上就设有“附木座的乾隆青花三友图玉壶春瓶一对、青玉雕进宝图盆、珊瑚盆景”。

玉壶春瓶·插花摆件

玉壶春瓶与梅瓶、赏瓶并称为“瓶中三宝”,是器物美学发展史中最具代表性的造型。许多瓶类都是以这三种造型为母本延伸创作出的。三种瓶型相比,玉壶春的造型最为经典。清新挺俊的身姿、曼妙的曲线更显女性阴柔的丰满与纤细,所以不少收藏家也习惯称其为“女性瓶”。

细腻圆润玉壶春瓶 优美流畅陈设瓷


玉壶春瓶

玉壶春瓶又称玉壶赏瓶,是中国瓷器造型中的一种典型器形。流行地区广,沿用时间长,宋以后历代各地窑场均有烧制。它的造型是由唐代寺院里的净水瓶演变而来。基本形制为撇口、细颈、垂腹、圈足。它是一种以变化柔和的弧线为轮廓线的瓶类。

官窑青花玉壶春瓶

关于“玉壶春瓶”名字的来源,一般的书籍都说是因宋人的诗句“玉壶先春”而得名,也有说是因“玉壶买春”而得名,但前者仅是四个字,完整的诗句是什么,什么人作的,题目是什么,都不得而知。进一步说,即便知道了这首诗的全部,但一句诗是如何与这种撇口、细颈、垂腹、圈足的器物联系起来的呢?也很难说清楚。

青花折枝花卉纹玉壶春瓶

玉壶春瓶的造型定型于北宋时期,在当时是一种装酒的实用器具,后来逐渐演变为观赏性的陈设瓷。玉壶春瓶的基本造型是由左右两个对称的“S”形构成,线条优美柔和。元代玉壶春瓶承袭了宋代的形制,圈足外撇,体形瘦长。造型除圆形外,还有八方形。釉色、纹饰华丽丰富,已从宋代的实用酒器转变为陈设器。

陈设瓷·玉壶春瓶

明代的玉壶春瓶和元代清秀瘦长的器形相比,器身有粗壮的趋势,圆腹渐趋丰硕,瓶颈加长,重心下移。早期洪武时期的玉壶春瓶,还具有元末明初瓷器厚重粗笨的风格,外廓曲线与下腹曲线的转折比较明显,有些憨笨的感觉,比不上元代玉壶春瓶造型的优美与舒朗。发展到明代中期以后,玉壶春瓶的造型趋于细腻圆润,优美流畅。明代的玉壶春瓶以青花品种最为常见。主题纹饰常常以云龙、梅、兰、花鸟、缠枝莲等为主要装饰图案。

试谈粉彩梅花艺术


梅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集纯美、高雅、圣洁、坚毅于一体,其色、香、韵、姿奇佳,特别是在冰雪中孕蕾、开放的傲骨品格,令人倾服、赞叹。其寓意非常深刻,既有多种美意和向上精神上的含义,更上升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正源于此,梅花成了绘画艺术中永恒的主题。当誉为“国之瑰宝”的粉彩跃然再现梅花时,其美、其神韵、其精神由此得到了新的升华。

粉彩梅花艺术究竟源于何时,我们无法也无需去具体考证,但它的艺术魅力是有目共睹的,更有一代大师以其艺术成就为我们彰显出这种艺术魅力。

中国陶瓷梅花大师田鹤仙,被誉为景德镇粉彩瓷上开画梅花的先河者,他所绘梅花清新高雅,引人入胜。在他的梅花系列作品中,以折枝梅花为多,以双勾偏锋着笔写枝干,墨色以淡、枯、渴为宜,出笔有飞白的效果,笔法在转折变化中虚实相连,枯湿相间。笔下老枝苍古,斑驳粗壮,收笔用浓料点苔藓,尽显梅树苍劲老辣的质感。出笔利落,勃勃向上,枝桠抱体,梢欲浑全,枝丫讲究穿插造型。他的梅花作品,“珠山八友”发起人王大凡曾题有“山水清浑成一格,梅花作出更无双”的赞誉诗句。

陶瓷艺术大师王鹤亭的粉彩梅花千姿百态,劲俏挺拔,技法工整,满而不繁。看他的经典作品,画面枝干遒劲,一枝枝花团锦簇,或怒放,或含苞欲放,层次分明,繁而不乱。梅花设色高雅,艳而不俗,好一幅“梅艳争春”之景,禁不住使人感到悠然暗香。上世纪四十年代,国民政府就曾用其作品作为国礼赠送于美国总统罗斯福,从此一举成名,被人称为“梅花大王”。

梅花是百花里最有骨气、最有品格、最有灵魂的花。

她在寒冬依然不屈地绽放,象征中华民族不屈不饶、顽强奋斗、不畏艰难的可贵品质。古代就有诗人咏诗颂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此外,梅花虽然生长环境恶劣,但是依然快乐的绽放,展现出一种迎接希望的乐观性格。粉彩梅花的创作,其要点就是运用粉彩工艺,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梅花绝唱之风采。

其一、把握好粉彩瓷的绘制。粉彩瓷一般要经过打图、升图、做图、拍图、画线、彩料、填色、洗染、结果等工序。粉彩是先在高温烧成的白瓷上勾画出图案的轮廓,然后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将颜料施于这层玻璃白之上,用洗染笔轻轻地将颜色依深浅浓淡的不同需要洗开,使花瓣和人物衣服有浓淡明暗之感。由于砷的乳浊法作用,玻璃白有不透明的感觉,与各种色彩相融合后,便产生极佳的粉化作用。如此,梅花才能显现出本色而耀眼。

其二、把握好构图。构图也叫“章法”、“布局”,在创作设计过程中,构图是陶瓷艺术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产物,通过对画面开合、虚实的处理,使所描绘形象达到均衡统一。画面的虚实、疏密、主次、聚散,同样是构图的重要因素。虚实安排,在构图中特别重要,画面与空白就是虚实关系。虚实就是区别浓淡、远近,构图有虚实对比、主次分明、疏密有致、聚散有序,梅花才能产生层次和肌理变化。

其三、把握好描绘手法。粉彩梅花一般以工笔写实为主,也有兼工带写的作品。陶瓷艺术家在大自然里,感受花卉与大自然的依存关系,心境与物象交融渗透,从而把对其的感性认识,提升到对花卉的形态特征的理性认识。诗情画意是粉彩装饰的艺术特色,要从意境的深度和广度上精细构思、渲染,使艺术风格流露于指笔方寸之间,突出以事物本质的表现手法和体现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陶瓷艺术作品中的花鸟形象,往往寄托了作者的喜爱之情,描绘手法到位和精细,才能出好作品,一幅好的作品会给人的眼睛里流露出好奇的神态。

其四、把握好花的静、动态相呼应。静态的花与动态的花要通过粉彩瓷的晶莹玉润、精美细描、华丽无比来展现。这种关系若没有处理好,画面就会显得十分呆板、枯燥、无味。在表现技法上,要注意吸收国画绘画的没骨法、工笔画法及写意画法。近代和现代,粉彩梅花装饰风格的形成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国工笔花鸟画的艺术成就,二者达到了交融出彩的极致效果。

王德明 1966年出生于景德镇陶瓷世家,祖籍安徽黟县。高级陶瓷美术师,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景德镇美术家学会会员,景德镇市民间文化艺术家协会理事。自幼酷爱陶瓷美术,伯父王鹤亭人称“梅花大王”。在他的指导下从小就学画花鸟,高中毕业后,1983年进入景德镇艺术瓷厂,又得到张景寿、邓肖禹、彭元清老师指点,加之自己刻苦努力,精益求精,创作出许多技艺精湛而又各具风格的艺术作品,擅长梅、鹤、花鸟等。

近年来作品多次获奖,2003年《梅鹤同春》获全国中青年陶瓷艺术家收藏精品大奖赛银奖,首届花鸟画家作品展《梅花图》荣获银奖,《六鹤同春》荣获二等奖。2008和谐中华迎奥运,陶瓷作品《罗浮香影》荣获一等奖。多次参加上海、广州、香港等地展出,作品深受海内外收藏家青睐。

粉彩雪景瓷的创作


瓷都近几年一直不遗余力地推广现当代陶瓷艺术,作为重振景德镇“千年瓷都”品牌的2008重点文化工程。“瓷都千年纪念珍藏瓷”首款产品《瓷韵1004》珍藏套瓶得到了景德镇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弘扬民族文化、推广瓷都品牌、发掘名家精品,保护传统工艺”为宗旨,由景德镇文物局、瓷局领导组织,历时4年,反复遴选工艺创意,最后选择濒临失传的重工粉彩雪景工艺,力邀“当代雪景第一人”凌宗正先生创作开篇作品,让陶瓷界和鉴赏收藏嘉宾共赏千年瓷都的精湛工艺。

瓷韵1004

一、“粉彩雪景瓷”极具收藏价值

你可能玩不起几百万的古陶瓷,没事,现当代陶瓷照样可以陪你“玩”,同样具备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随着国家文化部门越来越重视现代名家瓷的推广,市场上嗅觉灵敏、投资意识超前的人士便开始有针对性地对现当代陶瓷进行收藏。一位在90年代就开始景德镇名家瓷器收藏的上海藏家就表示,“现当代陶瓷、雕刻艺术势必有一个强势的发展空间,而现在时机已经成熟。”2013年4月27日,中国嘉德首次推出的“现当代陶瓷艺术”专场取得了很好的成绩,79件拍品总成交额达到1578.416万元,成交率为97%,其中拔得头筹的是李菊生2007年创作的“豆蔻年华”高温色釉瓷镶器,以123.2万元成交,大多在几万或几十万之间的作品也像当代艺术一样获得了买家的认可。

景德镇陶瓷艺术品种众多、百家争鸣,且陶艺家数以万计。目前,这些陶艺家作品的价位扶摇直上,表现出强劲的投资价值,此次嘉德拍卖的大多是这类作品,

二、粉彩雪景的历史和概念

粉彩雪景是清末民国初年流传下来的瓷器品种,是陶瓷艺苑中一株奇葩。粉彩雪景综合传统粉彩、墨彩和珐琅彩的多种工艺,吸收了西洋油画技巧,用简单的黑、白色彩,表现雪景的层次和细节,既有传统粉彩细腻粉润的特点,又有西洋油画艺术的立体感和层次感,丰润雅致,意境深远。其难度在于,在白色的瓷器上,要表现出白雪的层次感,这需要深厚的绘画功力,还要在创作挂满白雪的松树等细部场景时,采用工笔画法。粉彩雪景曾兴盛一时,出过很多大师,像“珠山八友”之一何许人和其弟子余文襄等,都深受收藏家和鉴赏者的喜爱。

粉彩雪景山水因其工艺难度大,艺术要求高,精于此者稀缺。很多陶艺者都不愿意从事这种创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怀俊认为:“当前中国有大批传统陶瓷艺术的品种和特殊技艺已经或者濒于失传,面临传承危机。值得欣喜的是在《瓷韵1004》身上不仅看到了濒危失传的精美粉彩雪景山水品种、还看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是对我国瓷艺濒危失传的品种和技艺的及时抢救,文化意义重大。

雪景,是宇宙中的自然景观,还因它洁白、晶莹、迷人的状貌,成为人们倾心和观赏的对象。千百年来,文人雅士对雪景多有赞誉的千古绝句,庄子《逍遥游》道:“貌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三国魏曹植有言:“如冰之清,如玉之洁,法而不威,和而不亵”;宋杨万里:“一别高人又十年,霜筋雪骨健依然”。也正因此,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一年四季惟独只有雪景画独立出一个专门的分支,不仅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相当的地位,而且对后人产生深远的影响。粉彩雪景瓷画是受中国雪景画影响而产生的,并以其特有的质感和美感在景德镇陶瓷绘画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三、粉彩雪景瓷画的发展

中国雪景画的产生和发展为粉彩雪景瓷画艺术奠定了基础。据史书记载,最早用中国画表现雪景的画家是东晋顾恺之,从唐代《贞观公私画史》和《名画记》中的图录,可知他曾画一幅《雪霁望五老峰图》,这是中国传统绘画史上记录的第一幅表现雪景题材的绘画,说明我们的前人在1600多年前就开始了对雪景进行描绘,遗憾的是没有留下遗迹。唐代大诗人兼画家的王维,运用丰富的联想和中国画的笔墨技巧,利用大面积渲染的“留白”,造成了积雪的清新、蓬松的感觉,令人耳目一新。五代赵干在《江行初雪图》中首次应用“弹雪法”来对飞雪进行动态的描绘,丰富了传统雪景画的表现手段。至此就构成了中国雪景画描绘静态和动态的全部技法。

粉彩雪景瓷画最早出现在清代乾隆年间,是以黑白面孔所出现的。作品画面简洁、淡雅、运线清逸流畅,受文人画风影响,一扫宫廷画的繁缛之气,给人以清新悦目的感觉。但作品构图,表现手法等,一味效法“四王”,抄袭摹仿,墨守成规,有的片面把继承传统学师似师当作艺术上追求的目标,也阻碍了粉彩雪景的发展。“凡事有常必有变,常承也,变革也。”在民国时期,景德镇雪景瓷画名家“珠山八友”吸取了宫廷画派“界画”的表现手法,用笔精到,工丽严谨,法度整饰,将粉彩雪景瓷画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达到了静穆精深的境界。二十世纪50年代,景德镇陶瓷美术家“雪景大王”余文襄先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不为传统所束缚,以深厚的写实功力和寓意深远的构思才能,把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工艺性、观赏性熔融在一起,充分发挥粉彩雪景瓷画的美感,带动了粉彩雪景瓷画又一次飞跃。在此期间,还有陶瓷美术家龚耀庭、陶瓷艺术家邓必浩、汪昆荣、刘以桂、凌美材和凌宗正祖孙、汪野亭之徒汪云山等为粉彩雪景瓷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继承是手段,创新是目的。”以沈盛生、袁世文等为代表的新一代粉彩雪景艺术大师,从不雷同中求发展,从大自然中寻构思,从装饰材料中破成法,从表现对象中寻求色彩,从多层次中丰富创作题材,从新的表现手法中出珍品。并于二十世纪80年代攻克了粉彩雪景主要色料玻白和第V1·B族中含铬色料经烤花后大面积污染而报废的致命弱点,成功推出彩色粉彩雪景,使粉彩雪景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

四、粉彩雪景彩绘技法

雪景瓷画与粉彩青绿山水画源出一流,只是表现方法、材质和所反映的时令不同,青绿山水可以画成春、夏,秋、冬四季景色,雪景山水只能反映春、冬两季景色。粉彩雪景有冬雪、春雪之分,又有风、雨、晴、雾之别。不仅要有娴熟的山水画功底,还要有“借地为雪”、“借云作雨”、“借空作雾”和黑白相衬的绘画技巧,才能较好地表现画意,画出冬雪茫茫厚实、寒气逼人,春雪融融欲尽,春风送暖或雪后初晴、万物复苏的真实感。

“借地为雪”,即构思好画面以后,拍(指彩绘)天色和枯枝的衬底色,然后在底色上用刮笔刮出山头、树木的白影位置。“借天为雨”,意在合适的天色空间或树梢浓雾处用弹性较好的毛笔斜捧出雨迹来,能使画面更为逼真。山水画的雾可用虚(空白)和线(勾勒)来表示,粉彩雪景则利用空间去拍出彤云密雾,向远方消失,推开层次。诗曰:“连云波搪槽,和雾雨蒙蒙。”可作“借空为雾”之解。一幅美妙的粉彩雪景瓷画“晶莹剔透、冰清玉洁”,最后如何“填色”是体现、烘托画意的关键环节。粉彩雪景装饰主要用艳黑和麻色。

张松茂《三顾茅庐》瓷板画

粉彩雪景艺术之所以能自立于中国工艺美术之林,自立于世界工艺美术之林,因为它凝聚着人类的智慧和感情,体现着东方艺术崇高的审美理念,并在陶瓷艺术家们一代代的努力创造下,后浪逐前浪,奔腾向前。每个时代的艺术都有每个时代特有的风格,一切艺术品,只要能代表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个地域、一个画家的风格,那么这种艺术即为合格的艺术。各个时期的粉彩雪景正是体现了这一点,才能被人们所接受,所继承。继承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发展,达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这样的创新才能“新”而不“怪”。2005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松茂的一幅粉彩雪景《三顾茅庐》瓷板画,以150万元人民币售出,创下了景德镇当代名人名作价格新纪录,也是粉彩雪景瓷画的单件作品最高价,这标志着粉彩雪景瓷画随着中国艺术陶瓷市场走俏越发受到藏家和投资者青睐和关注,期待景德镇粉彩雪景瓷画艺术永远在发展中前进。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