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草瓶 乾隆与藏传佛教的故事

虹彩藏草瓶

藏草瓶又称甘露瓶,瓶式之—,清朝廷为西藏僧侣烧制的用于插草供佛的特别器皿.故称藏草瓶。雍正时已有烧制,乾隆时期制品为圆唇口,直颈有凸弦纹,丰肩,腹下部渐收,束胫,足部外撇。这类瓶式不书款识,一般多认作乾隆制品。

清朝廷为西藏僧侣烧制的用于插草供佛的特别器皿,故称藏草瓶。体现出西藏地区传统造型与内地悠久的陶瓷烧造工艺高度完美的结合。此类品种北京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均有收藏。

藏草瓶

据文献记载,乾隆对藏传佛教非常虔诚,而且认识很深。他每天打坐修持,甚至着三世章嘉胡土克教授他梵文和藏文。1745年,乾隆下令将其出生地雍和宫改为喇嘛寺,次年仿西藏桑耶寺于承德建普宁寺,其后又仿拉萨布达拉宫于承德建普陀宗乘庙。1780年,五世班禅远道东来做法事祝贺乾隆七十大寿,乾隆命人仿西藏扎什伦布寺于承德建须弥福寿之庙供其居停。此后,乾隆又于紫禁城内仿西藏托林寺坛城殿筑雨花阁,具浓郁藏式佛教建筑风格。

珐琅彩藏草瓶taocI52.Com

大量的寺庙和频繁的法事活动当然需要有大量的法器和摆设配合,宫廷造办处因此制作了大量的瓷质及其它材质的藏域法器,同时亦供清帝赏赐西藏高僧之用。

藏草瓶为官窑珍品,早在上世纪初即为人所知。当时,山东省泰安县城内岱庙被盗,盗走明清官窑瓷器十多件,流散在济南的文物市场,被北京古董商徐少山、张玉华买走。案发后,几费周折,将失物追回,重归岱庙。其中就有乾隆官窑藏草瓶两对。

扩展阅读

钧瓷孔雀双耳瓶的故事传说


钧瓷孔雀瓶是钧瓷中的珍品,造型非常美。瓶身两边,各有两只漂亮的孔雀,那孔雀是凤头凤目细脖颈,从背到尾,羽毛像花鳞片,五色艳丽。

相传,这孔雀瓶出在唐代。据记载,唐高祖李渊的妻子年轻时,才貌非凡,琴棋书画无一不通。她还有个爱好,就是喜欢养孔雀,认为孔雀是“文禽”,不仅羽毛艳丽,而且很有德性,其德性有九:一颜貌端正;二声音清澈;三行步翔序;四知时而行;五饮食知节;六常令知足;七不分散;八不贪淫;九知反复。

父母在为她选择女婿时,根据女儿的愿望,要选择一个文武兼备的郎君。根据女儿爱孔雀的嗜好,就在屏风上画了两只孔雀,诏示天下英雄豪杰,说如果有谁能射中孔雀的眼睛,就把女儿许配给他。

但是求婚者没有一个射中的。只有李渊两箭各射中一只眼睛,成就了这门美满婚姻。人们常把射孔雀比作择婿,把孔雀作为爱情的吉祥物。

后来李渊当了皇帝,除了在后花园养了很多孔雀外,还招来名工巧匠,烧制出一对钧瓷孔雀花瓶,放在后宫,据说这花瓶不仅高雅好看,而且能驱妖辟邪。

传说,一天李渊正在后宫和皇后说话,忽见一团黑气扑进来,黑气里现出一个长发蓝脸,绿眼长舌的女人,伸手就抓皇后。皇后被吓得昏死过去,李渊伸手拔出宝剑向那妖女砍去。谁知那妖女用手一挡,宝剑飞到了一边,把李渊惊得向后退了几步,刚好碰到钧瓷孔雀瓶上。

这时那钧瓷孔雀瓶突然大放红光,那妖女见到红光转身就跑。霎时孔雀瓶的红光又变成五光十色,映得那妖女缩成一团,在地上翻滚号叫,不一会儿成了一堆碎骨。事后李渊才知道这钧瓷孔雀花瓶竟有这么大的法力,就把它封为护国宝瓶。

皇后醒来,更是对孔雀花瓶感激不尽,把它当作镇宫法宝。自此以后,历朝历代都把钧瓷孔雀瓶视为吉祥辟邪宝物,有的家庭也作为风水摆设所用。

如何区别忍冬纹、卷草纹、缠枝纹


忍冬纹,一种瓷器装饰纹样,以忍冬植物为主题。忍冬亦称金银花、二花,为多年生常绿灌木,枝叶缠绕,忍历严寒而不凋萎,因而得名。因它越冬而不死,所以被大量运用在佛教上,比作人的灵魂不灭、轮回永生。以后又广泛用于绘画和雕刻等艺术品的装饰上

陶瓷装饰中的忍冬纹通常是一种以三个叶瓣和一个叶瓣互生于波曲状茎蔓两侧的图案。忍冬纹的出现与佛教的传入有关,始见于魏晋浙江一带的青瓷上,盛行于南北朝时期。常与莲瓣纹相配用作主题纹饰。主要表现手法是刻划。

典型器物有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南朝青釉刻花忍冬纹单柄,表现风格比较写实。隋代瓷器虽继续采用忍冬纹,但写实性已经减弱,图形和线条较注重概括和单纯。唐代以后,忍冬纹渐被缠枝卷蔓的卷枝纹替代,而忍冬纹的基本形态则被卷叶纹所吸纳和传承。

卷草纹,又称“卷枝纹”、“卷叶纹”,一种典型的瓷器装饰纹样,由忍冬纹发展而来,以柔和的波曲状线组成连续的草叶纹样装饰带。唐代已十分流行,日本人称之为“唐草”。构图机理似缠枝纹,以植物枝茎作连续波卷状变形,以波状线与切圆线相组合,作二方连续展开,形成波卷缠绵的基本样式,再以切圆线为基干变化出有规则的草叶或茎蔓,形成枝蔓缠卷的装饰花纹带。

卷枝纹与缠枝纹最大的不同在于仅出现枝茎或草蔓,不出现花卉或花果。缠枝纹写实性仍较强,而卷枝纹则更具抽象性。卷草纹与卷叶纹也有细微差异。卷草纹只见茎蔓,不见叶形。卷叶纹则叶形明显,极类忍冬纹。卷枝纹源于忍冬纹,但较之更规范也更细致,通常只作为辅助纹饰。唐五代越窑瓷器上常见此纹,宋代吉州窑、耀州窑、磁州窑、扒村窑等广泛采用,自元以后盛行于景德镇。表现技法有刻划、彩绘等。

缠枝纹,一种传统的瓷器装饰纹样,明代或称为“转枝”,因其图案花枝缠转不断而得名,明清时期尤以盛行。

构图机理是以波状线与切圆线相组合,作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展开,形成波卷缠绵的基本样式,再在切圆空间中或波线上缀以花卉,并点以叶子,便形成枝茎缠绕、花繁叶茂的缠枝花卉或缠枝花果纹。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缠枝石榴、缠枝灵芝、缠枝宝相花均属此类。其中以二方连续形式的缠枝纹尤为常见,其构图循环往复,变化多端且婉转流畅,节奏明快。

缠枝纹表现手法有刻划、模印、彩绘等。兴起于宋代,以元、明、清三代尤为盛行,多作主题装饰,也有作辅助纹饰运用者。其中宋耀州窑青瓷的刻划缠枝纹尤显画意生动,手法娴熟。明、清两代还流行一种串枝纹,花枝在缠绕之中呈穿插状态,形态颇似缠枝纹。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