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膏明烛流光千古 华灯错些溢彩人生

灯作为照明的工具,实际上只要有盛燃料的盘形物,加上油和灯芯就能实现最原始的功用。而具有一定形制的灯的出现,则是人类将实用和审美结合的成果。

早期的灯,类似陶制的盛食器“豆油灯”。“瓦豆谓之登”,上盘下座,中间以柱相连,虽然形制比较简单,却奠立了中国油灯的基本造型。

此后经青铜文化的洗礼,由于铸造技术的提高,油灯和其它器物一样,在造型上得到了重要的发展,创造了中国油灯艺术的辉煌。

从春秋至两汉,油灯的高度发展,已经脱离了实用的具体要求,它和其它器物一样,成为特定时代的礼器。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青瓷技术的成熟,青瓷灯开始取代了此前的青铜灯。而由于青瓷灯造价低廉易于普及,具有一定造型和装饰的油灯开始为民间广为使用。

由于唐代经济的高度发达,实用兼装饰或纯装饰性质的灯开始大量出现在宫廷和灯节之中,像灯轮、灯树、灯楼、灯婢、灯笼、走马灯、松脂灯、孔明灯、风灯等。这些新的灯具或灯俗烘托了那个时代盛世,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

宋代的京师“每一瓦陇中皆置莲灯一盏”,“向晚灯烛荧煌,上下映照”,继续着盛世的辉煌。由于陶瓷业的发达,各个窑口都有各具特色的陶瓷油灯。

“书灯勿用铜盏,惟瓷质最省油”。而始于唐代的省油灯到宋代则广为流行,“蜀中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一半。

而辽代的“摩羯灯”则表现出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特色。到明清之际时青花和粉彩油灯成为新的时髦,明代的“书灯”陪伴了无数的书生,“万古分明看简册,一生照耀付文章”。

此后油灯的发展下接外来的洋油灯,直至电灯的出现,一个有着几千年技术文明的历史在20世纪终结。

小编推荐

器物美学 胆瓶上的千古花容


胆瓶圆腹底厚、颈长口小、简洁流畅、稳定挺拔,特别适合于清供单枝长茎花草,而卧薪尝胆的故事更是增加了其深厚久远的文化底蕴。胆瓶高雅脱俗的联想,养心励志的寓意赢得文人共识,也使其独具了经久不衰的文化魅力。

胆瓶

胆瓶不但为文人所喜爱,同时也为僧侣信徒所看重。外传佛教活动里线条柔媚的净水瓶,在与中华文化的同化中,渐变为造型古朴的胆瓶,成为礼佛场景中的经典器物。胆瓶那千年不变的鼓腹里,承载的并非只是清水、空气与虚无,实则是沉甸甸的历史文化以及天人和谐的价值观念。

蔓草形象很美,随时代发展富有众多变化,逐渐取代了早期的忍冬纹而广泛应用于各种装饰上。蔓草纹特别在隋唐时期最为流行,因唐代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鼎盛时期,国泰民安、丰衣足食,人们常用蔓草表达情感和显示国力雄厚,有幸福长久、富贵万代之意。这一时期蔓草形象更显丰美,成为一种富有唐代特色的装饰纹样。后人通称“唐草”。

精美胆瓶

胆瓶由于造型典雅优美,给人超烦脱俗的无限情趣,为当时宋代朝野各界所追捧!秦源镂空胆瓶整体运用镂空工艺刻以蔓草。“镂分天地,通透敛日月之光,其品,其意天之佳合。”布局错落有致,极赋动感。蔓草连绵不断,由卷而舒,给人无限美感。蔓草:即蔓生植物的枝茎,由于它滋长延伸、蔓蔓不断,因此人们寄予它有茂盛、长久的吉祥寓意。蔓草的外形像火焰般绚烂多彩,作为装饰图案也成为佛教的常用图案。被赋予拥有强大生命力、能力和能量的意思。

元代失意文人以野游冥想为乐,胆瓶孤花尤合逸士心意;明代士大夫阶层日益壮大,胆瓶寓意被功利所异化,变成达官新贵们显示高雅兴趣及身份的标志;清代社会变革加快,商品经济发展,胆瓶被描金绘彩、附耳加环,沦落为世俗享乐的玩物。

装饰品·胆瓶

胆瓶类型

青花缠枝花卉纹胆瓶

器形端正秀美,胎体细腻,釉质润泽。全器以缠枝花卉纹为主题,辅以海水波涛纹、变形花卉纹、如意云头纹、仰莲瓣纹及卷草纹等纹饰,布局疏密得当,富丽堂皇。青花发色鲜艳,绘画流畅精细,为乾隆朝宫廷陈设佳器,传世甚少。

镂空胆瓶

造型奇特,小口,长颈,下部渐丰,腹部丰满平底。给人以活泼而沉稳的感觉。充分展示了镂空工艺。整体刻以唐草图案错落有致,连绵不断,由卷而舒。给人无限美感。口小肚大,易进难出,具有避邪藏宝,聚集人气,财气运气之功。

卧室装饰·胆瓶

中华红小胆瓶

“中华红”红:①红色饱和度最高。是真正意义上的大红,是中国红釉瓷中红色饱和度最高的红釉瓷。②釉面光泽度、纯净度第一。釉水表面生成一层透明釉,是中国红釉瓷中釉面光泽度、纯净度第一的红釉瓷。③暗藏自然纹裂。在显微镜下可见冰裂状自然纹片,是中国红釉瓷中唯一暗藏自然纹裂的红釉瓷。④暗藏小气泡。在显微镜下可见少量晶莹剔透的小气泡,是中国红釉瓷中少有的暗藏气泡的红釉瓷。⑤釉色与造型交相辉映。与大师精心设计的造型完美地结合,既恰如其分地映衬红色釉的天然丽质,又淋漓尽致地展砚艺术造型的丰富内涵,极富观赏情趣,使人引发高雅的审美体验,领悟到其中深厚的文化意蕴。

艺术品·胆瓶

当东方禅味逐渐漫漾到精品家居装饰的流行风潮中的时候,选用秦源黑陶镂空胆瓶来装饰家居,对重视精神生活的现代人而言,黑陶胆瓶所传达出来的自然意境,不论是摆放或是插放干花,都能逐渐美化、净化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起到修身养性提升文化品味的作用。秦源黑陶镂空胆瓶的珍藏,相信都能让人们找到庄重宁静的心灵感受。

胆瓶|型如悬胆 千古花容


胆瓶,因器型如悬胆而得名。直口,细长颈,削肩,肩以下渐硕,腹下部丰满。为花器,始烧于唐代至清中晚期。盛行于宋代,是陶瓷器型中的经典。胆瓶由于造型典雅优美,给人超烦脱俗的无限情趣。

胆瓶

胆瓶圆腹底厚、颈长口小、简洁流畅、稳定挺拔,特别适合于清供单枝长茎花草,而卧薪尝胆的故事更是增加了其深厚久远的文化底蕴。胆瓶高雅脱俗的联想,养心励志的寓意赢得文人共识,也使其独具了经久不衰的文化魅力。早在宋代,胆瓶就被引人佛堂斋室,成为清净之地超凡脱俗的灵物。

精美胆瓶

元代失意文人以野游冥想为乐,胆瓶孤花尤合逸士心意;明代士大夫阶层日益壮大,胆瓶寓意被功利所异化,变成达官新贵们显示高雅兴趣及身份的标志;清代社会变革加快,商品经济发展,胆瓶被描金绘彩、附耳加环,沦落为世俗享乐的玩物。

装饰品·胆瓶

当东方禅味逐渐漫漾到精品家居装饰的流行风潮中的时候,选用秦源黑陶镂空胆瓶来装饰家居,对重视精神生活的现代人而言,黑陶胆瓶所传达出来的自然意境,不论是摆放或是插放干花,都能逐渐美化、净化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起到修身养性提升文化品味的作用。秦源黑陶镂空胆瓶的珍藏,相信都能让人们找到庄重宁静的心灵感受。

胆瓶外观

胆瓶不但为文人所喜爱,同时也为僧侣信徒所看重。外传佛教活动里线条柔媚的净水瓶,在与中华文化的同化中,渐变为造型古朴的胆瓶,成为礼佛场景中的经典器物。胆瓶那千年不变的鼓腹里,承载的并非只是清水、空气与虚无,实则是沉甸甸的历史文化以及天人和谐的价值观念。

千古花容胆瓶 文人墨客所喜爱


胆瓶,因器型如悬胆而得名。直口,细长颈,削肩,肩以下渐硕,腹下部丰满。盛行于宋代,是陶瓷器型中的经典。胆瓶由于造型典雅优美,给人超烦脱俗的无限情趣,为当时宋代朝野各界所追捧。

胆瓶

从初创于商代到真正创制于东汉时期的中国瓷器,是中国人为世界文明史的又一重要贡献。唐代瓷器的制作技术和艺术创作已达到高度成熟;宋代制瓷业蓬勃发展,名窑涌现;明清时代从制坯、装饰、施釉到烧成,技术上又都超过前代。我国的陶瓷业至今仍兴盛不衰,质高形美,其中比较著名的陶瓷产区有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广东石湾和枫溪、江苏宜兴、河北唐山和邯郸、山东淄博等。

胆瓶不但为文人所喜爱,同时也为僧侣信徒所看重。外传佛教活动里线条柔媚的净水瓶,在与中华文化的同化中,渐变为造型古朴的胆瓶,成为礼佛场景中的经典器物。胆瓶那千年不变的鼓腹里,承载的并非只是清水、空气与虚无,实则是沉甸甸的历史文化以及天人和谐的价值观念。

陶瓷艺术·胆瓶

胆瓶由于造型典雅优美,给人超烦脱俗的无限情趣,为当时宋代朝野各界所追捧!秦源镂空胆瓶整体运用镂空工艺刻以蔓草。“镂分天地,通透敛日月之光,其品,其意天之佳合。”布局错落有致,极赋动感。蔓草连绵不断,由卷而舒,给人无限美感。蔓草:即蔓生植物的枝茎,由于它滋长延伸、蔓蔓不断,因此人们寄予它有茂盛、长久的吉祥寓意。蔓草的外形像火焰般绚烂多彩,作为装饰图案也成为佛教的常用图案。被赋予拥有强大生命力、能力和能量的意思。

元代失意文人以野游冥想为乐,胆瓶孤花尤合逸士心意;明代士大夫阶层日益壮大,胆瓶寓意被功利所异化,变成达官新贵们显示高雅兴趣及身份的标志;清代社会变革加快,商品经济发展,胆瓶被描金绘彩、附耳加环,沦落为世俗享乐的玩物。

装饰品·胆瓶

胆瓶类型

青花缠枝花卉纹胆瓶

器形端正秀美,胎体细腻,釉质润泽。全器以缠枝花卉纹为主题,辅以海水波涛纹、变形花卉纹、如意云头纹、仰莲瓣纹及卷草纹等纹饰,布局疏密得当,富丽堂皇。青花发色鲜艳,绘画流畅精细,为乾隆朝宫廷陈设佳器,传世甚少。

镂空胆瓶

造型奇特,小口,长颈,下部渐丰,腹部丰满平底。给人以活泼而沉稳的感觉。充分展示了镂空工艺。整体刻以唐草图案错落有致,连绵不断,由卷而舒。给人无限美感。口小肚大,易进难出,具有避邪藏宝,聚集人气,财气运气之功。

卧室装饰·胆瓶

当东方禅味逐渐漫漾到精品家居装饰的流行风潮中的时候,选用秦源黑陶镂空胆瓶来装饰家居,对重视精神生活的现代人而言,黑陶胆瓶所传达出来的自然意境,不论是摆放或是插放干花,都能逐渐美化、净化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起到修身养性提升文化品味的作用。秦源黑陶镂空胆瓶的珍藏,相信都能让人们找到庄重宁静的心灵感受。

景德镇陶瓷古彩装饰艺术


景德镇陶瓷古彩装饰,是一门国学艺术,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国粹。它的吉祥概念、意象造型集中体现着中华民族优秀的美学传统、健康的审美情趣、高超的技艺水平、卓越的艺术成就。古彩这门又称康熙釉上五彩的陶瓷装饰,却与江西的都昌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景德镇从事古彩装饰的能工巧匠大多来自于都昌人。

景德镇陶瓷古彩装饰盘

古彩,是就康熙釉上五彩而言,它经历了大明青花五彩、康熙青花五彩和康熙釉上五彩三个阶段。而现代景德镇陶瓷美术界所称谓的古彩,指的正是康熙釉上五彩。由于烤花炉温度比粉彩的要高,颜色骨子里较硬故又俗称硬彩,相对雍正粉彩产生的时间早,比其久远,也就自然称其为古彩。

古彩,它不分科系,一般不落款、不搞团队制作。人物、花鸟、山水、草虫、走兽、鱼藻、图案边角和洗染填色均由一人完成。线描厚重、圆起、刚劲有力,采用铁线描和头浓料画线。由于需要长年累月在作品中给力,所以陶工的大拇指中间有一沟深槽,在无名指甲旁边有一老茧,这就是常年累月捉笔、打料的最铁见证。色彩大红大绿、古色古香、喜气洋洋。有着浓厚的民间味、东方味和中国风。图案端庄古朴、精美大方,与敦煌的藻景图案、京剧的锦袍绣袄、故宫的雕龙画凤一脉相承。加上地皮、斗方、底心、边角和通景、开光等构图形式,使古彩千姿百态,变化丰富,异常艳丽,不同凡响。

古彩的传统题材主要可分为两类:一是历史题材,二是祥瑞题材。

历史题材蕴含了正史野史、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这些题材有的载述了上古的创世神话;有的诉说了诸子百家的不朽精神;有的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多彩生活;有的记录了民间民俗中的风土人情;有的体现了历代先贤审时度势的优秀品格;有的体现了英雄人物金戈铁马大无畏的民族精神。古彩以历史题材入画,弘扬的就是大中华民族魂,立意就是说理说事,敬贤思齐,尊贤约己,传承人文。

举个例子:历史题材《四公图》即画周公、关公、包公、济公。周公“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关公“千秋正气、大义参天”;包公“清正廉明、铁面无私”;济公“惩暴护弱、扶危济贫”,四公的精神旨在天下为公。

如《四品图》即画海瑞、于谦、孔明、重耳。“一身正气”画海瑞为官之道:“两袖清风”画于谦为官之德:“三寸之舌”画诸葛孔明为官之才,“四海为家”画重耳(后来的晋文公)为官之志。

又如《四魁图》即画关羽、岳飞、项庄、吕布。“单刀赴会”画关羽过江应宴;“枪挑梁王”画岳飞初出茅庐;“项庄舞剑”画楚汉相争之鸿门宴;“辕门射戟”画吕布劝袁绍与刘备罢兵。

还有《四子图》画老子、孔子、墨子、韩非子。《四大名君》画尧、舜、禹、汤。画《四大贤母》孟母择邻、陶母封诈、阳母画获、岳母刺字,相传陶母就是都昌县西源乡人。画《四大皎帅》姜尚、廉颇、黄忠、杨业等历史上的老英雄。《四大才女》画蔡文姬、卓文君、上官婉儿、李清照等。另外还有四美、四爱、西厢、红楼、三国、水浒、西游记等。

祥瑞题材,则是以吉祥观念为根,以民俗民风为土壤,以福、禄、寿、财、喜为核心,从富贵、和合、吉祥、如意等方面入手,用有形的吉祥物代替无形的吉祥观念,通过缘秘寄情、借物寓意的方式进行象征寓意、组合、搭配汇成好口气、好彩头,用这种彩头话的立意为题材,成为祥瑞题材。表示福的吉祥物有:梅花、石榴、竹笋、蝙蝠和福字等;表示禄的吉祥物有:佛手、桂花、鹿龙、凤凰、孔雀、鸳鸯、锦鸡、麒麟、狮子、猴子、宫花、爵杯等;表示寿的吉祥物有:寿桃、万年青、绶带、白头翁、白鹤、龟、松、柏和寿字等;表示财的吉祥物有:牡丹、芙蓉、海棠、荔枝、元宝、铜钱、盆子、铜鼎、鱼类等;表示喜的吉祥物有:喜鹊、燕子、八哥、雄鸡、凌霄、绣球花、爆竹、锣鼓、灯笼、风筝、罄和喜字等等。

再举个例子,如牡丹和寿桃一起入画,曰“富贵高寿”;绣球花与绶带一起入画,曰“修身求寿”;莲花与雄鸡一起入画,曰“廉洁奉公”或曰“居高守廉”;菊花与白头翁一起入画,曰“知足常乐”;梅花与喜鹊一起入画,曰“喜上眉梢”或曰“载福载喜”等。又如:画一堂《四季花》古彩条幅,春牡、夏荷、秋菊、冬梅。牡丹(富贵);荷(莲)花(和合、廉洁);菊花(知足)梅花(是福),顺着春、夏、秋、冬读,则是富贵知足、廉洁是福,作品的立意说得明明白白。

古彩,自康熙时期起至今,三百五十多年来,在景德镇陶瓷艺坛,古彩的能工巧匠层出不穷,其中确有不少是江西都昌籍,特别是近百年来,古彩艺坛涌现出来的冯心宗、段茂发、陶鼎泰、罗来有、段云昭、段云晖、段庆舜等均是都昌人。特别是都昌籍的古彩艺术宗师、陶瓷学院已故教授段茂发先生堪称是近百年来古彩第一人。著名教授、画家、诗人张志安先生,曾为我著的《景德镇陶瓷古彩装饰》一书中题辞“别忘段茂发古彩一高峰。”在为我著的第二本书《苦乐五彩路》题辞时写道“从陶校至陶院的相处中,以人最好的是段茂发,以艺最好的是段茂发的古彩。”段茂发先生是的古彩老师、表伯父,他在古彩艺术中为家乡父老争得了誉,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旧时,景德镇陶瓷行业有许多约定成俗的行规,包括什么地方的人只能从事哪些行业、不能从事哪些行业,不得越轨。又加上注重传承关系,对宗传技艺上传内不传外、教子不教女等习俗,所以很多行业的技艺高明前辈都是有名匠家。比如段云昭、段云晖就是段茂发老师的儿子,段庆新、段庆平、段庆锋则是段茂发的第三代传人,段和彬、段冰钰已是第四代人了,他们也是从事古彩专业,对其他彩绘和美术创作也有涉及。而现代进步了,像我除了教授儿子方曙,戴荣华教授其女戴玉梅,蓝国华教授女儿蓝芳,段庆新教授其女段冰钰、侄儿段和彬……我们都实施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理念,我们都有自己的弟子。这里说一下段庆新的古彩,他有着深厚的艺术理论和文学创作水平,他的新彩属于文人画派,而古彩在创新中出古入新,在较深传统古彩的基础上有所突破,达到“时珍时宝,古色古香”的韵味,蕴含着极浓的文学内容和艺术哲学内涵。在台湾艺术收藏界有“一彩难求”之寓,特别是在台、港、澳及东南亚、西方华人居住密集地,他的作品普受欢迎。

古彩艺术是都昌人的骄傲,也是景德镇人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自豪!

景德镇的“古彩”陶瓷装饰


古彩是我国瓷器釉上彩绘较古老的一种装饰方法,俗称—‘硬彩’,也是景德镇传统瓷彩绘艺术之一。古彩创始于明代,至今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远在唐代就有很漂亮的低温三彩(黄、绿、紫)颜色釉。至宋代又出现优美的红绿彩绘。入明以来,陶工们总结了唐三彩和宋红绿彩绘的经验与釉下青花(蓝色)相结合,在一件陶瓷艺术品中出现了红、黄、绿、紫,蓝五色彩,人们称它为“五彩”,后称‘古彩’。成化时,古彩又与青花在纹饰上相互配合,产生了‘斗彩’,万历五彩更是五彩缤纷。至清康熙年间,古彩盛极一时,并且创造了“古翠”,代替了古彩中青花的蓝色,完整了古彩的基本颜色。五彩至康熙时大盛,这时五彩称“硬彩”或‘康熙五彩’。雍正以后,称‘五彩’、‘硬彩’为"古彩"。技法上也较明代有了进一步提高,趋于成熟时期,形成了独特的釉上彩绘风格,基本上奠定了今天古彩的风貌。

古彩的用色和图案组织具有强烈的装饰性,整个画面都是用不同粗细的线条组成,色彩对比强烈,色彩浓艳,线条刚健挺拔,浑为一体,构成一件完美的艺术作品。

古彩颜色都是使用国产原料配制而成,基色为红、黄、蓝、绿、紫五色。但在运用时,可在这些基色的基础上配制出较多的颜色变化,丰富古彩的色相。

一般常用的颜色有大绿、淡大绿、苦绿,淡苦绿、深水绿、水绿、古黄,淡古黄,古翠、淡翠,红头紫、蓝头紫和雪白(雪白为透明无色颜料)等,以上均为水填色。用色时,除少数需接填色外,大部分为平填不分深浅,填时必须—笔压一笔地顺序填平,厚薄均匀,比粉彩的填色要填得厚些。 “古彩矾红在明和康熙时用牛胶水调料,民间称“胶水红”,·到雍正时用油调(冲香油)叫“油红”,深淡可根据装饰纹样需要自然运用。为使画面富丽堂皇,古彩中常用“本金”(即黄金粉),又名‘枯赤’,使用时用大蒜汁或胶水调用,平填画线均可,不宜有深淡之分。烧后用玛瑙笔沾水刮亮或用细砂擦亮。古彩使用的毛笔均是景德镇瓷用毛笔厂特制的,一般的书写毛笔不能用。古彩笔法奔放,形象概括简练,具有我国传统的民间装饰风格。

古彩烧成温度比其它釉上彩绘烧成,温度要高,约在770一800℃。烤烧后色彩呈现玻璃状,有坚硬的质感,所以又称之为“硬彩”。

古彩强调装饰性,描绘对象往往采用夸张手法,线条刚劲醒目,色彩浓艳夺目。设计中要达到这一效果,主要是靠描线和配色表现。各种物体造型及人物神态,质感,虚实,阴阳等,都是以线条的粗细、顿挫、疏密,长短,点子大小和松紧来描绘的。画线一般用红色(西洋赤)和黑色(珠明料,又称生料)两种,均以乳香油调成使用。勾线不要求有深淡之分,线条宜画得凸起,雄健,挺拔,宛如中国画中的“铁线描”一样,用笔中锋,强调笔力,料色要深。图案装饰在古彩中有着重要地位,几乎每件古彩作品都有图案边装饰配合,使画面和边脚纹样交相辉映。

完美诠释景德镇古彩传奇


“古彩”唯一一个没有在景德镇之外的 地方落地生根的瓷种,五种色彩,成就三百年的传奇瓷器,一支画笔,再现五千年的经典故事,他用55年传承了千百年的手工技艺,他的每一副作品都受到收藏家的追捧。

景德镇有一种瓷器完全没有受过舶来品元素的影响,它诞生数百年来,一直恪守传统。

2010年,北京嘉德秋季拍卖会上,一件来自景德镇的当代古彩瓷器“春暖华清池”以179200元成交。但是这几年,即便收藏行情见长,古彩瓷器在景德镇仍然鲜有人问津。眼下,古彩艺术造诣能够得到大家公认的已经数不出六个。这就是景德镇古彩行业的现状。

经济市场催生了无数的粉彩、新彩和青花的瓷画艺人,也蚕食着一些费时、费工而且很难掌握的瓷画技艺,古彩就是其中之一。画一幅古彩作品,少则十多天,多则月余,且不一定成功。另外社会在很长时间里并不接受古彩,认为凡是不好看的、复杂的,都是古彩,于是古彩的衰败成为自然。

做古彩,寂寞、孤独也不宽裕,但方复坚持了55年。师承古彩一代宗师段茂发,他用55年完成了伟大的传承。著书立说,他使这门几乎濒临失传的技艺得以永存。而今,随着景德镇艺术瓷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粉彩、新彩瓷器的出现,人们的审美开始出现疲劳,古彩正在重新绽放光芒。

古彩又名“硬彩”也称“五彩”或“康熙五彩”(五彩是五色的意思),它是在瓷胎上用生料、矾红勾线,只有矾红深浅洗色,其它均以透明色平填。古彩是我国传统的一种釉上装饰方法、也是景德镇彩绘艺术之一。

工艺近况及其发展趋势

古彩是从“大明五彩”基础上发展而来,到清初康熙时成熟而有了突出的成就 ,由于发明了釉上蓝色色料“古翠”代替了青古蓝色,它取材广范,人物、山水、花鸟、走兽、鱼藻、图案处可作为描与对象。所表现的内容多反映元明以来的戏曲故事、如三国演义、西厢记及唐宋诗意的花鸟,山水和民间吉庆寓意的题材及民间绘画影响。当今,古彩绘画在装饰手法和题材内容为丰富多变了。古彩瓷在历次世界性的博览会上,受到广泛的称赞。是景德镇陶瓷技术的优秀传统之一。就年代说,包括大明彩和康熙彩;就色彩说,有三彩、五彩和红绿彩。

古彩的艺术特点

古彩的烧成温度较高(指与釉上各类比较),色彩坚硬耐磨永久不变,特别是矾红彩料使用年代愈长则愈红亮可爱。古彩构图严谨、形象概括夸张,笔线刚劲有力,以单线平涂红绿鲜明的色彩对比强烈明快,显示其健康,质朴的民间艺术特点。

景德镇陶瓷“古彩”装饰风格


古彩又名硬彩,为别于清代粉彩,一般称明代五彩和清代康熙五彩为古彩。五彩,是以红、黄、绿、蓝、紫等各种带玻璃质的彩料,按图案纹饰需要施于釉上,在瓷胎上用生料、钒红勾线,用单线平涂的方法, 再在“彩炉”(在800-900度之间烧成)二次焙烧而成的一种古彩。由于它红绿分明,层次较少,彩色鲜明透彻,故称硬彩。

古彩的色彩明净晶莹,色调对比强烈,形象概括夸张,线条刚劲有力,具有浓厚的民族艺术风格。古彩所描绘的对象甚多常见的有人物、山水、龙凤、鸳鸯、松柏、灵芝、花草等。古彩瓷在历次世界性的博览会上,受到广泛的称赞。是景德镇陶瓷技术的优秀传统之一。其技法特点是单线条平面,线条刚劲有力,笔画简练生动,色彩对比强烈,形象概括夸张,民间风格浓厚,装饰性强。

古彩是从“大明五彩”基础上发展而来,到清初康熙时成熟而有了突出成就,由于发明了釉上蓝色色料“古翠”代替了青花蓝色,它取材广泛,人物、山水、花鸟、走兽、鱼藻、图案均可作为描写对象。所表现的内容多反映元明以来的戏曲故事,如三国演义、西厢记及唐宋诗意的花鸟,山水和民间吉庆寓意的题材。

其艺术风格受明末清初版画插图及壁画、织锦建筑彩画及民间绘画影响。当今,古彩绘画在装饰手法和题材内容更为丰富多变了。

中国传统花鸟画“梅、兰、竹、菊”基础技法


中国绘画历史悠久,题材多样,分工较细。花鸟画的审美传统有“借物比兴”、“缘物寄情”的观念。历代画家借“梅兰竹菊”类的植物表现和象征着中国文人“君子”的品格。梅花以其耐寒的气质,被赞颂如君子的“铮铮铁骨”。兰花以隐逸馨香传世,传统以“香草美人”比喻君子不与俗人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竹子以其圆直中空,挺拔长青的性格,被看做“君子”清心亮洁,出尘有德的代表。菊花在百花凋谢的秋天,依然傲霜开放。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喻视着君子回归自然,归隐田园的傲然思想。

一、画梅法:梅为落叶乔木。梅花盛开时节,梅叶尚未发芽,因此画梅只画花和枝干。梅花的颜色有白色、淡色、曙红、浅绿等,显得庒丽、清雅、纯净、古朴。画梅顺序:画梅先画干,再著花。画干以中锋或侧锋出笔,先画粗干,再发细枝。画枝干时需要留空隙,以备画花。、画花:梅花有正、侧、偃、仰、背等朝向,有盛开、初放、含蕊、花蕾、开残的,并有单瓣、复瓣两种花式,一般画花以单瓣为多。梅花为五瓣,开残四瓣、三瓣、二瓣不等。先用淡墨画花瓣,后用浓墨点花心、花萼、花托。画花宜稀疏,少不寒碜,多不杂乱,姿态生动,映带有情。画枝干:梅树有干、梗、枝三部分。干是指老干、粗干部分。画老干时可用双勾偏锋着笔,墨色以淡、枯、渴为宜,并画出飞白的笔墨情趣,再用淡墨皴染,最后用浓墨点苔,以浓破淡,枯湿相间,并求梅树苍劲老辣的质感和遒劲的精神。梅树的梗,一般是指较粗的枝条,出笔时要挺拔有力,墨色可浓一点,或浓淡相间。梅树的枝,一般指娇嫩的枝条,在作画时须注意梅枝的生长规律和交叉关系,如“女”字、“Y”形、“丁”字形的交叉等等。总之画梅的干、梗、枝,要画出遒劲、苍老、古拙的意趣,宁简勿繁,宁粗勿细,宁硬勿软,宁老勿嫩,宁刚勿柔。

二、画兰法:兰花素有“天香”、“王者香”美名。兰花有草兰、蕙兰、闽兰三大类。传统写意画兰一般以草兰、蕙兰为主。作画顺序;先画叶,后画花,点心,再以淡墨添茎加苞。画叶:用较浓的墨画兰叶,要疏密相间,画出绰约风姿,第一笔为起手笔,第二笔交凤眼,第三笔破凤眼,第四、第五笔添短叶或间折叶。叶有长短、疏密、粗细、浓淡、干湿之分,画叶切记编篱、打结、井字形、平行线等。画花:画花用点厾法,花有正、侧、偃、仰,有含苞待放的、全放的。含苞的花瓣只需一点、二点便可。兰心一般三点即可,用浓墨点就,如画龙点睛。画丛兰:撇叶宜纵横交错,疏密有致,繁而不乱,舒展自由。折叶当以劲折取势,但不宜过多;墨色要浓淡自然,以浓墨为主,疏密合拍,相映成趣;丛兰应分组画成,可分两组或三组,要有主有宾,互相照应。前人有“喜气写兰,怒气写竹”之说,言下之意务求画兰笔笔潇洒括雅,笔势飞舞生动有姿,花蕊舒吐如喜形于色之感,谓之“喜气写兰”。

景德镇兰花清香带盖密封陶瓷酒坛

三、画竹法:大自然中的竹子,竹叶劲利中现柔和,竹竿妩媚中具刚直,在风、雨、晴、雾、露、雪的气候条件下,以及荣、枯、新、老、嫩的自然变化中,显示出竹子的种种意态。借竹子标举自己的孤傲、高洁的品性和节气,独抒个性,卓然为后人效法。画竹顺序:画竹先画竿,再发细枝,最后生叶。运笔要悬臂中锋,用淡墨画竿和枝,用浓墨画叶和节。画竿:以淡墨着笔,画竿留节,从上而下,或从下而上,一竿接一竿,每竿有顿挫,行笔平直,两边如界,每节竹竿笔意贯穿。对每枝竹竿的墨色处理,应有浓、淡、干、湿的变化,以自然为度。还要画出正、斜、横、卧、粗、细不等的竹枝,在枝杈画就后,接着添叶。画叶:画竹叶难度最大,因为竹叶的变化多端,层次繁复,要画得密而不乱,疏而不简,叶叶须着枝,笔笔有法度。画竹叶以“个”字、“介”字、“分”字、“燕尾”、“落雁”、“飞燕”等形式来表现。然后将浓淡、大小的叶子,参差相间,前后交叉,疏疏密密,表现出“离离竹影”之妙境。

四、画菊法:菊花为多年草木花卉,品种甚多。菊花秋季开花,历代诗人画家常借它来抒发自己高洁、孤傲和抗争的思想感情。菊花的外形结构,正面花形圆,侧面花形为半圆或椭圆形。有全放的、初放的含蕊的形态。菊花的色彩丰富,花瓣有单瓣、复瓣两种。山间的野菊、金钱菊等,大多为单瓣。画菊顺序:先画花,后发叶,再生枝,再加苔,最后补景,画点缀物。也有先画花后再发枝干、添叶,最后补景。画花:菊花的外形大而复杂,作画时,花瓣用浓、淡墨勾勒,先用较浓的墨色画中心部分的花瓣,然后用较淡的墨色画周围的花瓣,从内到外,自浓渐淡,逐步向外展开,要画出花头外形的层次变化。画菊要注意透视关系和体块感,用笔要轻快自如,一气呵成,才能表现出花头的韵味,花瓣画完后点心,根据花形的变化,随意为之。画叶:调出浓淡墨色,用侧锋画出长短、阔窄以及向上、下垂、折叶、卷叶的变化,正叶为浓,反叶为淡,近者为实,远着为虚,前叶为深,后叶为浅,使之变化多姿,不宜雷同。画枝梗:画完花和叶后,添枝加梗。枝梗的穿插和交叉,必须根据花和叶的定向画出,枝梗趋势和位置的安排,是与花、叶紧密联系的,注意用笔的变化。枝梗上端劲而柔,枝梗下端老而劲,旁枝宜嫩,偃而不垂,仰而不直,画出带露傲霜之姿。

透光规则玲珑眼 灵巧明彻剔透


玲珑瓷

玲珑瓷是古代陶瓷艺术之瑰宝。在瓷器坯体上通过镂雕工艺,雕镂出许多有规则的“玲珑眼”,然后 以釉烧成后这些洞眼成半透明的亮孔,十分美观,被喻为“卡玻璃的瓷器”。因为“玲珑”的本义就是灵巧,明彻、剔透,所以以玲珑称这种瓷器是非常确切的。

其制作方法是,先在生坯上按图案设计的花形,镂刻一个个小米孔,使之两壁洞透,有如扇扇小窗;然后糊上特制的透明釉,就像窗户糊纸一样;再通体施釉。经过焙烧,镂花处明彻透亮,但不洞不漏。这种透光的米粒状孔眼,叫做“米花”;在日本则叫“米通”“萤手”。

玲珑瓷

有些陈设品如龙舟、花瓶之类,镂空处不糊釉浆,也叫玲珑。唐代洪州窑巳生产玲珑瓷;明永乐时,景德镇窑巳有玲珑产品。隆庆、万历其间,玲珑瓷风行一时。清乾隆时期,御窑厂也曾仿烧。主要器物有玲珑炉、玲珑盖碗、玲珑笔架和玲珑香奁等。

玲珑瓷

玲珑瓷也有很悠久的历史,所以也是景德镇的四大传统名瓷之一。玲珑瓷往往配以青花图案,叫青花玲珑瓷。这种瓷器既有镂雕艺术,又有青花特色,既呈古朴、又显清新,集高超的烧造技艺和精湛的雕刻艺术于一身,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力。

三彩苑


唐三彩的发现 彩在唐高宗时逐渐成熟,到武则天、中宗和玄宗时风行一特,以后即衰弱以至消失。唐三彩以其瑰丽斑斓的釉彩和精美高超的造型,在中国陶瓷史和雕塑史上都占重要一席。但唐三彩被世人所知,却还不到到一百年的时间。中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在实行土葬的古代,留下的墓葬不计其数。厚葬之风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发展史上一直常盛不衰,用生前喜爱之物随葬,以死后安居之需人土,使古代墓葬中金玉珍宝、竹木陶瓷无不具备。人殉是中国远古葬俗的重要内容。因人性的省悟和社会生产的要求,逐渐以草木、以玉石、以金属、以陶瓷制成俑替代,尤以陶俑为多。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为改善中国东西交通,开始修筑隋海铁路。

铁路西段开封至洛阳的汴洛铁路开经洛阳城北的邙山。邙山位于洛阳北面,横卧黄河之南,山上有道教发源地上清宫。邙山是汉唐以来的著名墓葬区,有[生在苏杭,死葬北邙] 的民谚,历 朝古墓交叉重叠,[几无卧牛之地]。铁路所经之处,发现大量唐墓,出土为数可观的各种随葬物品,包括唐三彩。唐三彩的发现惊动了世界考古界,风靡了各国艺术人士,木来弃舍不取的唐三彩被各公私收藏机构竟相搜求,高价收购。

唐三彩诞生的文化渊缘 唐代的厚葬之风 厚葬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现象.

在国计充裕、天下富足的唐代,此风更炽。 唐人对丧葬诚惶诚恐,不惜破产倾资。唐十八陵气势雄伟,规模宏大,周围陪葬的王公大臣也营造的豪华壮丽,其他百姓也十分考究。上行下效,近年来出土的唐三彩的一些中小土墓,墓主都是平民百姓,有的连墓碑都没有,但随葬的三彩明器却数量不小。急剧增长的社会需求,使明器制作业空前发展。作为随葬品的俑大约起源于商周中期,它是人殉制服演变的产物。春秋战国时,用俑陪葬的习俗开始流行,但这是同见人殉。 秦始皇一统海内,用俑随葬的习俗得到空前发展,代表作便是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秦始皇陵兵马俑。 汉代以俑陪葬的习俗更为普遍,从俑的质料分,有土、石、金属及陶。魏晋南北朝时,随葬俑以有一定程式,分镇墓俑、依仗俑、侍仆俑、动物俑四组。宋以后,流行以纸质俑随葬,陶俑随葬的习俗才画上句号。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