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器款

在古代,有些佛道信徒往往在窑厂定烧供器,并请制瓷匠师在供器上书写敬献供辞,及其进献时间。烧成后,奉献给寺庙。

我国元青花的发现,就是从对一件供器款铭瓷的研究而揭开其面纱的。1929年,英国人霍布逊发现了两件带有至正十一年铭的青花云龙象耳瓶。其中一瓶,颈部自右至左,用青料题记5行62字“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塘社,奉献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副,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殿胡净一元帅打供”。另一个花瓶的型制、纹样和题铭,与前瓶近似,仅题铭中有一字之差,即前瓶的奉圣弟子为张文进,此瓶的弟子为张文身。这两件花瓶后被英国伦敦戴维德基金会收藏。

美国人波普博士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依据英国伦敦戴维德基金会收藏的这两件花瓶,对照伊朗阿德别尔寺和土耳其伊思坦布尔博物馆收藏的青花瓷进行研究,分离出一批元代烧造的“至正型”成熟的青花瓷,并出版了两本书,从而激起了海内外研究元青花瓷的热潮。

唐英供器款,记录了唐英的籍贯、官阶、职务:“养心殿总监造,钦差督理江南淮宿海三关,兼管江西陶政、九江关税务,内务府员外郎,仍管佐领加五级。沈阳唐英敬制,献东霸天仙圣母案前,永远供奉。乾隆六年春月谷旦”。这段供辞,弥补了文献记载的不足,对研究清雍正、乾隆时期景德镇御器厂督陶官唐英的业绩和景德镇瓷器艺术的发展,都有重大参考价值。

延伸阅读

古代瓷器:法华寺的供器——青花花卉纹觚


清乾隆青花法华寺铭花卉纹觚

明清时流行的佛前供器一般为五件,包括一对花觚、一对烛台及一件香炉,合称五供。觚腹部书写法华寺三字,推测这对花觚是法华寺的供器。

瓷质五供最早出现在正德时期,但成套传世的瓷质五供主要是清乾隆、嘉庆、道光时期烧造的。按其装饰方法可分为青花、粉彩、斗彩等各种样式。五供的形制各朝代变化不大,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大小均有。整套瓷器上多装饰缠枝莲托八宝纹,排列为轮、螺、盖、伞、花、瓶、鱼、结,逐渐成为一种祈求吉祥的传统纹样。

清廷信奉佛教,供器多以莲花装饰。在所有花木中,莲花与佛教的姻缘最为密切。莲是佛花,是佛国的象征与圣花。莲花为佛中圣花,在佛教中有多重意蕴《妙法莲华经》就是因为用莲花喻佛所说教法的清静微妙而得名的。莲花,即妙法。花代表接引众生的法门。佛即莲,莲即佛。莲花的自然美完全可用来象征佛教种种理想。莲贵善美,昂首挺展,日艳且鲜;洁身自处,傲然独立;其根如玉,不着诸色;其茎虚空,不见五蕴;其叶如碧,清自中生;其丝如缕;绵延不断;其花庄重,香馥长远;不枝不蔓,无挂无碍;更喜莲子,苦心如佛白色莲子,正如人的佛性。小小的莲房、莲子,在佛眼中,广阔无边,是人所探究,也是应认识的本心、佛性。莲蓬上供莲子居住的莲室,曾被喻为人体的窍门,也代表接引众生的法门。可以说,莲花几乎无处不是佛性的体现。

青花八宝五供


【青花五供,禅香千载】:

礼佛所谓五供者,由香炉鼎一只,烛台一对,花觚一对组成。《登真隐诀》载:“香者,天真用兹以通感;地祇缘斯以达言,是以祈念存注,必烧之于左右,特以此烟能照玄达意。”因此佛家焚香,能见三十三天,参玄妙悟,礼佛之极也。

【佛家八宝,吉祥永年】:

佛家八宝又称八瑞相、八吉祥,依次为宝瓶、宝盖、双鱼、莲花、右旋螺、吉祥结、尊胜幢、法轮,是藏传佛教中八种表示吉庆祥瑞之物,相传释迦摩尼诞生之时,天上献下种种供品,此八宝即为天人所供,寓意吉祥永年,福泽无量。

【缠枝莲纹,绵长典雅】:缠枝莲的介绍

莲花,乃佛教圣洁之象征,又名宝相花。缠枝莲纹它又名为“缠枝花”或“万寿藤”,古人依据藤蔓卷草提炼而来的连续式纹样。其委婉的布局,优美的形态,富有动感的节奏,象征着生生不息,万代绵长的美好寓意,为传统吉祥纹饰之一。

【炉风岿然,轩然鼎力】:

五供居间者为香炉,炉体造型浑圆雄健,其下三足鼎力,大有轩然气势。炉口宽厚,其上有扭如狮,满绘青花,粲然有神。炉身上衔两耳,青花回纹,气质端庄。

【花觚挺拔,端庄清秀】:

五供中花觚为经典唐英式,喇叭口,长颈、折肩。其身上下仿若两个喇叭,中腹鼓其若算盘珠,三者相衔,器形舒张而挺拔,弧度自然,自有一股端庄隽秀之感。

【烛台静立,秀雅出尘】:

五供中烛台亭亭,造型式样与花觚相类,其上端形似高足杯而胎体厚实,中为宽口浅盘,圆整而有力,下为摇铃式底,敦实而富变化,远观清秀出尘,形体虽然上小下大,却能静立亭亭,予人古雅匀称之感

【长物精工,绘风精雅】:

此套青花五供延请高手仿制,饰以青花纹样,纹饰布局密而灵疏。缠枝莲曲卷芊蔓,八宝相杂期间,仿古青料色泽静谧,幽兰雅丽,全然一派庄严格调。且其画工精湛,线条运转酣畅如怡,令人赞叹!

【乾隆古款,古韵悠然】:

五供皆落“大清乾隆年制”六字青花篆款,款式精雅,篆法自然,乃清代官窑古款,格调清雅,古意盎然。

宋代宫廷御用器“供御”茶盏


“供御”刻款、“進琖”印款,是建盏为宋代宫廷御用茶器确凿无疑的证据。然而,何时建盏才真正地进入宋代宫廷之内,成为确实的“供御”呢?

据现有史料记载,建盏最早出现于宋代宫廷,是宋徽宗在宴请时“以惠山泉、建溪毫盏,烹新贡太平嘉瑞斗茶”赐与蔡京。时间是政和二年(1112)四月八日。

(“建溪毫盏”即为建窑兔毫盏,“建溪”为古建州(今南平)境内的主要河流,福建闽江的上流,即指代“建州”。)

上海博物馆藏 “進琖”印款建盏

宋徽宗为蔡京举行的这次宫廷特宴,是在他第三次起用蔡京主持国政的时候,以此来表示对蔡京的特别宠遇。蔡京自杭州奉诏抵达开封时,徽宗已赐以“饮至于郊,曲燕于垂拱殿,祓禊[fúxì]于西池”等优异礼数,又决定为他举行这次特宴。赴宴者有宰相和执政何执中、郑绅、吴居厚、刘正夫、侯蒙、邓询仁、郑居中、邓询武、高惊、童贯,并以最宠爱的第三子嘉王赵楷陪宴劝酒,加上蔡京及子蔡位,共十三人。

(有关该宴会史料为蔡京自己记述的《上清楼特燕记》。)

此次宫廷宴席明确表明,至少在公元1112年、政和二年、徽宗当政第12年以前,建盏已进入宋代宫廷之内,成为“供御”茶器。此时比《大观茶论》成书晚四至五年。

徽宗的前任皇帝是兄长哲宗赵熙。哲宗在位15年,年仅24岁便病逝,因无子嗣,而由徽宗接位。那么,有没有可能建盏“供御”、“進琖”于徽宗之前呢?

元祐(哲宗的第1个年号)七年,公元1092年,苏轼一首诗文《次韵蒋颖叔、钱穆父从驾景灵宫》,叙写的是苏轼在与蒋颖叔、钱穆父随哲宗景灵宫行李,哲宗赐茶给大臣们的情景。其中,有二句诗文“病贪赐茗浮铜叶,老怯香泉滟宝樽”。南宋的苏轼诗词注本,注“铜叶”为“茶盏也”,“铜叶”是一种树叶形的铜质茶盏。

苏轼的诗写明了,哲宗赐茶所用的茶盏是“铜叶”,而非建盏。说明,建盏在哲宗元祐七年时还不是“供御”。

而一年后,元祐八年,祖母太皇太后高氏去世后,哲宗才开始亲政,时年17岁。与徽宗不同,哲宗是个励精图治、抱负远大的皇帝,在亲政到病逝的7年里,不仅在政治上进行变革,实施元丰新法,而且在军事上收复青唐、发动两次平夏城之战使西夏臣服。在这短暂的7年里,哲宗取得的了如此的政治、军事成就,且是在17至24最具理想抱负的时期,想必不会多心于茶事,或是为茶事之精细而更改赐茶所用茶盏。

因此,我们可以大致断定,在宋哲宗(1085年-1100年)期间,建盏还未进入宫廷,成为“御用”茶器。也就是说,在史料依据下,建盏成为“供御”始于徽宗,在公元1100年登位至1112年赐茶之间。

徽宗著写《大观茶论》的时间为大观元年或一年(1107年或1108年),文中写道“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按其书写所用的语气,以及徽宗对茶事之精,徽宗早在《大观茶论》之前就已经将“建盏列为斗茶之第一盏”。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