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瓶型陶瓷曲面浮雕构图

瓶型陶瓷是陶瓷器型中最常见的,除方形和多边形的镶器外,大多数是圆形的瓶型器型。因此,瓶型陶瓷在构图设计时有其特殊性,尤其是传统风格的画面设计较之平面设计更有不同。前人已积累下了非常丰富的经验,我仅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论一下瓶型陶瓷浮雕构图有章可循的规律。

一、瓶型陶瓷的特点

1、瓶型的不对称性。瓶型陶瓷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肚大腰圆的造型,以充分显示器物的饱满、耸立,给人以美的感受。尽管人们以奇特为追求目的,但在人的视觉范围内仍以画面区块对称(不是指图画的具体景物需要对称)为平稳、为美感。瓶型器具体到一个画面,总有上下小、中间大,或上大下小,下大上小的不对称感。所以,历代的瓶型斗方都以近似方形、梯形的形状为主,有的直接用圆形斗方,但没有看过三角形斗方,便是明证。

2、瓶型的弧形可造成视觉错觉。在瓶型画面中,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画面不同的效果,尤其是浮雕的凸状纹饰,也就是说正面看是直的,从侧面看就是弧形的,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可造成视觉的错觉。

二、瓶型陶瓷的构图准则和对策

1、水平基准。圆形瓶型陶瓷在拉坯、利坯的制作过程中,可以使它的水平基线很准确。因此,充分利用器物的衔接线确定其水平基准线,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以上下衔接线为基准,平行作线,俗称“打箍”,便能确定相应位置的水平线。又如,依衔接线用圆规划线,分花瓶为若干等分,那对准确制作图案,尤其是边角纹饰是很精确的,远比凭经验打图、拍图,或拉线测量,再对折分区,要精确的多。

2、垂直基准。任取衔接线上两点,用圆规以两点为圆心作弧线交叉,交叉点与两圆心间的中点连线及其延伸,便是瓶体的垂直基准线。垂直基准线的充分利用,对于摆正景物,展示画气的升降,纠正视觉的错觉是有极大帮助的。

3、垂直景物以当面(正对着人的一面)的垂直基准线为准。比如,雕刻宝塔、树干以细长为好,可以避免上下的粗细变化;雕刻较宽的房屋、台基、桌面,以横线长、竖线短为好。所以,雕画房屋,在弯曲比较大的瓶体上,以远景更适宜。

4、保持肩部、底部坯体厚度。一般瓶型陶瓷在制坯过程中,肩部、底部的留泥都比较厚实,那是为了起到支撑瓶体的作用。因此,在浮雕过程中,必须保持肩、底部坯体的厚度,必须使图案纹饰连贯,勿使断裂过深,否则有可能造成瓶体开裂。

5、努力减少狭窄部分。①设饰边角图案。可以看到,在瓶型陶瓷的传统画面创作中,粗细变化较大的颈部和底部常常饰以边角花纹图案,尤其常见的是如意纹、蕉叶纹,当然,在较短的粗细变化不大的颈部也压一条回形纹,古瓷或者仿古瓷往往在回纹部分刻上留款,如:大清乾隆年制。②主体部分开斗方。瓶型陶瓷开斗方是很常见的,无论是画还是雕。但是作为瓶体浮雕,开斗方是有好处的,不仅是美观,斗方的边角和斗方以外的部分起到了支撑瓶体主体的作用,使瓶体不至于变形,于是斗方内的画面可以深雕或者透雕。斗方的设计,古往今来式样千变万化。但不管怎样变化,大致都介于方形和圆形之间。在斗方的四个角或连贯有边框的图案,或另饰别的图案。这对于浮雕或镂雕而言,不仅仅是为了画面的美观,边框与四角的图案对于上下连接肩部、底部,是可以起到支撑作用的,对于保持瓶体的不变形,是很重要的。

6、通景浮雕的构图设计。①远近景致穿插。通景

指瓶型主体的腹部整个一匝作画,浑然一个整体,并无明显主次之分。为了体现画面的远近开合,画面气机韵律的升降出入,因此,构图章法上就讲究远近景致的交叉穿插,才能体现出气韵生动的意境。当然,不仅仅指山水画面,花鸟人物也不例外。但凡一个画面有没有生机,气机是不是紊乱,就看画面有没有一种趋势感。当然,趋势感并不是要求景物一致朝向,相反趋势的景物穿插却更能显现万物的变化和波折、起伏。在瓶体的支撑上,也能起到稳定瓶体不至于变形的作用。②瓶腹接口衔接处不可大面积铲除。笔者就遇到过这种情况,1 9 9 2年曾创作过一个双千件大瓶,上面浮雕了一百匹奔马,在瓶体腹部上面的一道接口箍处,多铲除了整整一箍地皮,烧成后,接头处瘪陷了半圈,致使瓶体报废,实在太可惜了!因此,保持画面的景物连贯并不仅仅是美观的需要,也是保证瓶体不变形的必要。

三、结语

瓶型陶瓷曲面浮雕构图有其独特的个性,在美术方面来说,聚散开合,错落有致,这是美的章法。我并不知道瓷坯在烧制过程中是怎样变化的,但我想的是,瓶型陶瓷的浮雕构图设计,还是需要有一些物理知识,尤其是力学方面的知识。在这里,力的分解组合和画面的景物聚散是一致的。

编辑推荐

详谈山水画的构图及构图技巧


构图亦称章法、布局,是山水画创作中的重要环节。构图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山水画的好与坏。构图必须与画面立意相结合,也就是要与画面的内容相协调。

构图要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要体现宾与主、远与近、虚与实、疏与密、聚与散、开与合、藏与露、黑与白、大与小等关系。对立是变化的,统一是均衡的。只有把这些对立关系统一在画面中,才可称得上是好的构图。

好的构图是要我们在万象纷纭、变化万千的复杂事物中找到头绪、理出脉络、分清主次,从而使画面主题鲜明、内容突出,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因此,山水画家要面向自然,面向生活。

景德镇陶瓷山水画瓷板

一、构图的基本知识

1 散点透视

中国山水画多用不受空间和视线限制的“散点透视法”。“散点透视”又称“动点透视”。采用“散点透视”时,画家可以不固定在某一位置观察景物,视点可上下、左右、远近随时变化,所以山水画,特别是长卷立轴式山水画,可把仰视、俯视、平视、远观、近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现出“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

Z 三远法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载:“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三远法”是画家创作时采取的视角。“高远”是仰视,“深远”是俯视,“平远”是平视。“高远”能看高山,平野无须仰视;“深远”是在高处向下俯视,可以表现绵延不断的群山;“平远”能表现平野或不高的丘陵,不能表现高山。

平远:自山前看山后,自近山望远山,属于平视。

深远:从山上看山下,从前山望后山,类似于西画构图中的“之”字形或“S”形构图,属于俯视。

高远:自山下看山上,类似于西画的金字塔式、纪念碑式构图,属于仰视。

二、构图的一般规律

如何把树木、山石、云水、车船、人物、建筑、动物等各种物象组合安排在画面中,既要合情合理,又要和谐,这就涉及到山水画的构图形式问题。山水画的构图形式一般要遵循以下几个规律:

1 宾主

古人讲“宾主朝揖”,体现在绘画上就是要处理好画面的主次关系。主体物无论是大是小,都要占据画面的突出位置。主体物不宜布置在画面正中央,这样太呆板;也不宜布置的太偏,这样又不醒目。一般作画要先画主体,后画次要物体,即宾体。宾体在画面上起的是陪衬作用,因此要有意识地减弱其地位,不能喧宾夺主。处理画面时,既要画出主体物,又不能太单调。画中要有“主”点,即画中之“眼”,如房屋、人物等。画中的“主”点虽然面积很小,但却能点明主题。

2 呼应

在一幅画上,无论是山石、树林,还是房舍、人物,都应互相呼应、彼此顾盼。山峰要有宾主朝揖之意,树木要有互相欹斜之姿,烟云要有流动迂回之势,人物、动物与其他景物也要有一定的呼应关系。画面的呼应还包括大与小、轻与重、黑与白之间的关系。总之,画面上的各种物象要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3 远近

中国画中,物象一般表现为近大远小、近实远虚、近重远淡,当然也有近小远大的。若主体景物较大且在远处,就要用墨色的浓淡、虚实来处理画面的空间关系。一幅画一般有近、中、远三个层次。即使一幅画没有三个层次,那么最少也要有近、远或中、远两个层次。

4 虚实

虚是模糊不清,实是清晰明确,两者是相对的。画中的物象过实会导致画面呆板、无生气,而过虚则会显得空洞无物,因此,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过实应以虚破之,过虚则以实破之。一般在山水画中有形则实,无形则虚;黑是实,白是虚。山水画中的虚实关系常用流水、云雾、烟霞等物象来体现,或以笔墨的浓淡、干湿、疏密来处理。

5 疏密

山石的皴法讲究疏密,树木的穿插讲究疏密,整幅画的布局也讲究疏密。一幅画首先要有大疏密变化,其次大疏密中又要有小疏密变化,要做到“疏中密,密中疏”。在画面中,以疏密与聚散相结合的方式表现出形式美感是极为重要的。疏密与聚散体现的都是一种松紧关系,不过聚散多含有一种动势。一树一木、一草一叶等细微之物都要讲究疏密。古人云:“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疏可走马”并不是指不画任何景物,还得画景;“密不透风”也并不是指画面中的物象满满的,以至于让人感到窒息,而是要留有空隙,要做到“疏中有景,密处有韵”。

6 开合

开合是山水画中常用的构图法则。开是指把画中的各种景物铺开,合则指把画面的阵势收拢。一幅画的构图既要有整体的大开合,又要有局部的小开合。山水画中常见的开合式有近、中景开,远景合,近、远景开,中景合,以及远、中景开,近景合等。

7 藏露

恰当地处理画面的藏露关系,可以让画面比较含蓄。若处处都交待清楚,就没什么情趣可言了。景物画得有藏有露,才能引发人们的遐想。“藏”处理得好,可以达到“无景色处似有景”的效果。

8 均衡

中国画忌“四平八稳”的对等式构图,而多用“秤锤压千斤”来取得画面的平衡。潘天寿说:“画材布置于画幅上,须平衡,然须注意于灵活之平衡。灵活之平衡,须先求其不平衡,再求其平衡。”可见,山水画追求一种均衡美。图案设计中的对称可以给人以美感,而山水画若采用对称就会让人感觉单调,当然也就谈不上美了。

9 黑白

黑白一般是指画面中墨色的轻重关系,浓墨重,浅墨轻。画面上下左右的黑白要均衡,不要左黑右白,也不要上黑下白。如果画面左边的山用重墨画,那么右边的江水就可以用空白表示。山水画中,通常黑是实,白是虚。在某种情况下,白也可以是实。画水就常采取“计白当黑”的手法。

10 大小

布置画面时,景物要有大小和整碎的变化,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匀齐,而且也可以使主体突出。画中一般是主大宾小,有时也可以主小宾大。不过,主体一定要明显,笔墨要实,色彩要明快。

三、取景

山水画的构图可繁可简、可大可小。

全景,即通景:画面上,地、山、水、天兼具,是山水画家最常用的一种构图方式。

一角:不取全景,只取物象的局部。左、右侧立面景式:主要景物呈竖向走势,且集中占据画面的左侧或右侧。

顶天立地式:画中的实景顶天立地,几乎占满画面。不过,画幅内可以留有小面积的空白,使其透气。

上实下虚或上虚下实式:取景时,将实景集中在画面的上方或下方,将虚景集中在另一方。实景与虚景所占画面的面积不要相同,两者比例以3:2、3:1或4:1为宜。

对应式:它分为上下对应、左右对应和对角对应三种构图方式。画面总体是一种呼应关系。特定式:只取自然界中的某一特定物象(如草木、山石、舟桥等)入画。

四、取势

不同的景物具有不同的势:尖峭的山峰有向上之势,飞流的瀑布有向下之势,弯曲的河流有迂回蜿蜒之势,飘浮的白云有流动之势,平坡、沙漠有横平之势……画家把握住山水画所要表现的“势”很重要。

一幅画中,要表现的景物很多,每个景物的取势也多种多样。构图的目的就在于把所绘物象的各种势联系起来,形成统一的大势,这就是取势。陆俨少在创作中很注重画面的取势,力避画面过平。他把取势方法总结为“之”、“甲”、“由”、“则”、“须”五字形章法。他说:“画要不平,加得上不容易,放得下更难。能够加得上,放得下,画法就不平。”意思是说,画家既要能为画面制造矛盾,又要能统一矛盾。

山水画的构图法则很多,常见的有“由”字形构图法、“须”字形构图、“甲”字形构图法、“之”字形构图法等。

常见的山水画构图方法除了前面所讲的构图法外,还有“C”形构图法、对角式构图法、“S”形构图法等。

“S”形构图法可以使画面婉转、流畅,有一种曲线美。

天地位置与边角处理

在一幅画中,“天”指的是画的上方,“地”指的是画的下方。一幅山水画通常要先留天空地,然后再在画面中布置景物。对天地位置的处理,画家可以采用上下虚中间实、上虚下实、上实下虚、上下实中间虚四种方式。

画面的边角虽不是画家重点处理的地方,但若处理不当,仍会影响画面整体的美观。画面四角全封死,没有通气的地方,就会让人感到窒息、死板。处理画面边角时,空出一个角或两个角比较合适,也可以空出三个角,但最好不要四个角都空出。四个角全虚空也不好处理,容易产生不稳定感。画家常用的边角处理方式有虚空一角、虚空两角、虚空三角,也可以四角全实。不过,画家采用四角全实的处理方式时,要在画里留白,使其气息畅通。

处理画边时,靠近画边较长的线、形,不论是竖是横,都不宜与画边平行,而要略有倾斜,并且墨色的浓淡也应有变化。

五、当代流行的几种构图形式

中国画构图具有独特的章法,同时也有多种画幅形式。常见的画幅形式有以下七种:

1 中堂

中堂也称立轴、立幅、堂幅,因挂在厅堂正中而得名。中堂两边可以配以对联。此画幅适合全景式构图。

2 通屏

通屏也称单条、长条、条屏,长短不等,比中堂细长,内容丰富,构图灵活,可由四条、六条、八条、十二条、二十条幅组成。一般通屏各条幅可单独成画,但各条幅的内容要有一定的联系,如春、夏、秋、冬四时景的四条屏。有时也可把整套条屏连在一起构图,合起来就是一幅巨型画作。

3 斗方

斗方是正方形较小的画面,既有独立成幅的,也有偶数多幅成套的。此画幅适合各种构图形式。

4 长卷

长卷也称横卷,长度有几米、几十米,甚至数百米不等。长卷的高度没有固定的尺寸,非常灵活。它多用散点透视,多作全局式构图。

5 横幅

横幅也称横披。它可长可短,可宽可窄,适合各种构图形式。

6 折扇

折扇画的构图有两种:一种是不管扇子上下两边的弧度如何,都要把画面的地平线画成水平的;另一种是所绘景物与扇子上下两边的弧线保持平行,即“景随扇移”。

7 团扇

团扇多为圆形或椭圆形,所绘内容多是小景山水,故构图崇尚简洁而有韵致,很少取繁复的构图形式。图三示范的是圆形团扇的画幅形式。

六、山水画构图常见的弊病

1 散乱

造成构图散乱的主要原因有主次不分、开合不当、均衡失调、缺少对比、没有呼应、结构松散等。解决画面散乱的关键是要在整体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

2 对等平均

如对角分割平均、左右分割对等、黑白平均、上下分割平均等,都会给人以呆板、单调、乏味之感。

3 物象平行或形象雷同

若一幅画的结构线互相平行或物象雷同,就会给人呆板、僵化的感觉。因此画中的山、树、石等景物既不能平行,也不能完全雷同。

4 沉闷、迫塞

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景物刻画得面面俱到,画面无疏密、聚散的变化,缺少黑白、虚实的对比,以及气脉不通畅等。无论采用复杂的全景构图,还是采用简洁的一角构图,我们都要学会留白、留气、留眼。一幅画的“气”从哪里入,又从哪里出,都要深思熟虑。有“气”才能产生“韵”。开阔的山水画要能收拢住“气”,墨色浓重的山水画要能“透气”。

七、构图与题款的关系

把诗、书、画、印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这正是中国画的特色。

一般来讲,题款是为了阐明主题,使构图更加完整。题款的内容通常包括画名、作画时间、画者姓名、与画有关的诗词,以及收藏人的名字等。

1 长题款,又称长款。有的画面景物少,空白大,可作长题来丰富画面。其内容可以是画家作此画的内心感受,也可以是作画的时间、环境等,可以传达一种画外之境、画外之情。

2 题意款。内容点明主题,有作画时间、画者姓名、地点等。

3 诗款。以画为主,以题款为辅,宜少题文字。然而,对于画未尽意的作品,可添加一些符合画面意境的诗词来丰富画面。

4 夹画款。在画面景物中穿插着题字,既能增强画面的情趣,又能加强画面的疏密关系。

5 穷款。若画面中的物象已很饱满,不需再多作题字,则可只写作画者的姓名。

6 多款,即多次题款。可以是画家自己题款,也可以请他人题款。要注意题款不要喧宾夺主,破坏画面的整体气韵。

7 藏款。如果把款题在明处会破坏画面的话,那么可以题在暗处或景物中。

题款根据排列形式又可分为以下三种:

1 竖式:当字行较长、行数较少时,我们可以采用竖式题款。

2 横式:此种形式适宜字少行多的题款,可以齐头齐尾排列,也可以齐头不齐尾。

3 横竖式结合:此种形式多用于多款的题法,可以调整画面的构图。

题款的字数与位置要根据画面的构图来决定,不可随意而为。题款的书体也应与画面的笔法相协调。

我们在平时搞绘画创作时,特别是创作一件成功的山水瓷画,就得要有完全成熟的构图技法。具备学者的素养、禅家的悟性,不断提高自身素养,谦卑勤学,这样自身创作的山水画无论是在外在形貌还是内在精神应该都是耳目一新、大气雅致、富有内涵的,这也应该是我们作为瓷都艺人所要必须努力做到的,也是我们绘画创作者的最终追求。

论现代陶瓷绘画


中国传统工艺博大精深,技艺精湛,凝结着高超的集体智慧和非凡的创造力,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是中国传统工艺的优秀组成部分,凭借其丰富的造型、奇妙的釉变、多样的装饰和精湛的绘画技巧,成为文化史上一朵奇葩。

陶瓷绘画是泥、釉、坯、瓷胎、色料、火与绘画结合的艺术。现代陶瓷绘画以特殊的陶瓷材料作为主要创作媒介,在二维的瓷板或三维的器型表面上,运用线条、色彩、形态等陶瓷绘画艺术语言,依据一定的形式法则进行表现与构成组合,通过设色、造型等手段在瓷器坯胎上塑造出静态的艺术形象,传达创作理念和精神内涵。自清末以程门为代表的皖南新安画派开创了瓷上绘画的新形式至今,瓷上绘画从未间断并延续发展着。现代陶瓷绘画艺术与其它绘画艺术门类同属造型艺术,寻找它们之间形式的普适性,用现代设计中抽象的造型形态元素点、线、面、色彩、肌理及其法则可以全新地阐述现代陶瓷绘画艺术作品的内在形式及其形式规律。同时现代陶瓷绘画有别于其它绘画门类,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这种独特性在于现代陶瓷绘画不仅要受陶瓷“器”的观念和工艺性的制约,还必须根据立体器型旋转的特点,考虑对画面形象的大小、瓷的留白以及画面整体性的把握,也就是大小适合、黑白处理、通景、开光等的特殊形式的认识。时代的发展要求陶瓷绘画表现新的内容,其新的内容也需要以新的形式来表现。形式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传统陶瓷绘画中单一的中国画审美表现形式已不能完全满足现代陶瓷绘画艺术创作的需要。现代陶瓷绘画艺术创作者通过对陶瓷器型、材料、工艺的充分了解与掌握,对形式法则构成元素的表现以及组合规律的理解认识和审美把握,创作出有意味结构的陶瓷绘画作品,达到瓷与画完美结合的精神自由表现。

陶瓷绘画也是一种艺术实践活动,是运用线条、色彩、造型和构图,依据一定的形式法则进行搭配组合,完成传达精神内涵的任务。完成陶瓷绘画作品不仅是表现形式的作用,而且还要有内容的体现,精神内容的传达,即所谓的绘画主题。陶瓷绘画的内容与形式密切相连,形式是观念、情感和技艺的体现。陶瓷绘画语言实际上是包含了技巧、形式和内容的有机融合。它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画家的感情是靠其特有的绘画语言表现,这种语言的运用,是依据画家自身的艺术表现力,愈强愈具特色,所以,对陶瓷绘画语言所占有的深度和广度是检验画家艺术水准高低的标准。

然而不同的艺术家对陶瓷绘画语言有着不同的运用,必然会产生多姿多彩、风格各异的绘画作品来,纵观陶瓷绘画史,青花、古彩、粉彩、颜色釉等绘画形式的出现,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的差异,青花庄重大方,雅俗共赏;古彩色泽坚硬,强烈明快;粉彩粉润柔和,秀丽雅致;颜色釉色泽艳丽,五光十色等。艺术家给他们的作品注入了一种全新的现实主义感,陶瓷在绘画的总体风格上,姿态华丽、典雅、宏伟、和谐,写实技艺娴熟。他们擅长表现色彩,注重色彩的表现,运用分色技术,将色彩合理组合,使画面变得明快绚丽,在色彩的表现中,他们很好地运用了陶瓷绘画语言,给作品注入了抒情性外表美,在瓷画造型过程中,主要使用形体与色彩语言,即便没有线的使用,其造型依然不会受到重大影响,其绘画形态的构架依然能成立,即使用线界定轮廓,如在轮廓之外辅上调子,马上就会成为很立体的画面,可见瓷画中线依然作为表现形体的一种特殊手段。

陶瓷绘画是以中国画技法为基础,也像国画那样讲究构图,色彩的浓淡,内容的层次与结构,山石的皴法,花鸟松梅竹的勾勒,人物衣褶与神态的表现。陶瓷绘画不像西洋画构图那样以焦点透视来左右整个画面,它在画面上近大远小扩大与缩小全凭作者主观安排,在山上面重叠着画山,后面的树根可以画在前面树的顶上,这些错觉,都视为正常。山水画如此,人物、花鸟画也是一样,画面构图上,景物只随着作者感情抒发需要而任意安排,不受一个透视点制约,习称散点透视。这是一种自由,画家只须注意构图的匀称和装饰效果就可以了,陶瓷人物绘画的画面上,同一时间、同一地点里出现的人物,比例大小是以其社会地位的卑贱分大小,主人与佣人站在同一空间成了“大人”与“小人”,这不仅是不讲究透视的缘故,更是由于封建社会尊卑思想的反映,使反映真实生活的民俗画,变成了庙里壁画那样,画面上出现的这些物象,其组合聚散,是由作者主观经营,物象间的相互距离和遮掩,没有什么透视法则来左右整个画面,容易发生互相孤立,少遮掩呼应,缺少景深感,这些是它的弊端。

然而事物总是有其利弊的,以中国画为基础的陶瓷绘画,不讲究透视规律,但可以上下左右,不受时空制约,任意挥洒,使创作有了更大的自由。一幅瓷板中堂可以画出山外有山的境界,一件瓷瓶可以画成长江万里的景色,但画一张桌子常常使人感到近小而远大,而显得不太顺眼。画者习惯从自己的视界出发,把视野理解为越远越大,一览无余造成近小远大的错觉了,因此,国画的散点透视,是一种以作者为中心,不固定在某一个点上出发,任何角度都可以反映山川的面貌,这与西洋画发展到抽象派后所说的三度、四度空间有异曲同工之致。所不同的是国画还是以具体的形象让大家看懂和理解,抽象画则不然,它不考虑这一点,作者只管抒发自己的感慨,不考虑任何具体形象的刻画,仅是表现而已。由于中国画夸张乃至变形总不离其根本,所以有些喜欢写实的画家便可以汲取西洋画透视法的原理,在前后遮掩的关系上更符合生活常理。我觉得陶瓷画面中没必要有一个透视散点,这会失去我们原有的传统和风格,但在部分明显不合理的近小远大的所在,作合理的调整也是可取的。因为陶瓷绘画不讲究焦点透视,表现聚散藏露较之西洋画就相形逊色。“藏”与“露”往往牵涉到物体间相互遮掩关系,产生透视景深感觉,尤其“藏”能产生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和魅力。所以,画家的才华不仅表现为会“露”,更主要的是表现能“藏”。这“藏”是更好地显示“露”。只“露”不“藏”,显不出丰满,只是一览无余。有的画面,画得很多,只有繁复而无丰满之感,相反有些画面并没画太多的东西,反而感到是无限的丰富,这就是因为作者很好地运用了“藏”的效果。齐白石画虾,从不画水,而虾在水中活动的情景宛然如实,不仅水的透明度,而且水的阻力、压力都能感觉出来,也就是凭借虾体墨色的浓淡变化和须、足等在水中行进、跳跃时所特有的情状来体现的,似这样的“藏”,当然就是作品的重要内容;又如空气,本是无形无色,可以说是大自然的“藏”,但它却又充塞于整个苍弯。当它运动起来,展现力量的时候,则摧屋拔树,山崩海啸,其力度何止千钧。如果表现在画面上,通过枝干、花叶的倾斜、摇曳等形态,同样可以领会它的存在,甚至还似乎听到呼呼的风声。所以“藏”的作用不可小觑,“藏”的处理不可轻率。“藏”是一种艺术的减法,是减去一切多余的形象,而又要产生更丰富、更突出、更无垠的感觉,这就要靠深厚的艺术功底和擅于取舍的魅力。一般画家都是在画面的主要部位画上主要物象,主体突出,使欣赏者一目了然。而任伯年却反其道而行之,把最生动的物象掩藏在花叶、树石的背后,也就是不起眼和不惹人注意的部位。这种欲擒故纵的“藏”达到酣畅的“露”,实在比将主体直接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高明得多,巧妙得多。一幅画“藏”得巧妙否与画家的人品有着密切联系。“藏”是含蓄,是深沉的气质在画面上的反映,是画家外功夫及自身修养的流露。所“藏”之处绝不是与画面无关的白纸,而是作者诱导观者神游遐想的重要基因,是作品容量最富蕴涵的部分,因而也是最能体现画家才识情性的部分。凡此种种,一句话,一切布置都要见其天然本性,不可因奇求奇,强扭硬掐,繁雕褥琢。通过以上论述,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看到构图的“藏”与“露”在陶瓷绘画中的重要性。

伴随着时代发展,现代陶瓷绘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也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装饰艺术,它也一直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从产生到发展的各个阶段都体现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渊源。

浅谈陶瓷山水画的构图


由于从小就喜欢游山玩水,对山水有种情有独钟的感觉。在景德镇这块艺术沃土里,我也开始学习陶瓷山水的绘画。初始老师教我们的是构图,告诉我们构图的重要性,这里我就想谈谈个人对山水构图的理解。通过这几年对新彩山水画的学习,对山水画的构图有一定的了解,认识到构图对一幅山水画关系很大,要能够充分运用构图的方法,使画面的布局十分合理,首先应该了解中国画家对自然山水的观察方法和中国画的透视法。

山水画是以自然山水的实境为依据,经过匠心经营,改造加工而成的。山水画是客观景物与画家思想感情相融合的主客观统一。如王云泉的山水画,纵横挥洒,大开小合,虚实相生,画外有画,画内有意,一山一水,一亭一树,皆成妙谛,达成形神兼备的神化之境,他对景德镇的山水画产生的影响,是很值得我们这些晚辈们学习的。

看山水时心眼要来回往复,由近及远,由远转近,上下高低,前后左右地看,这就是所谓的稠缪。盘桓是流连忘返,欲进不前之意。也就是说该注意的地方,即使是远处,也能看得比较清楚,不重要的景物,即使是近处,也可以视而不见。只有外师造化,了然于胸,作画时才能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合到对象中去,托情于境,借境抒情,情境交融,以达到“我之为山水,山水之为我”的境界。

关于陶瓷山水画构图主次层次,首先立主宾之位。即所谓“画有宾主,不可使宾胜主。谓如山水,则山水为主,云烟、树石、人物、禽兽、楼观为宾。”一幅画中有主要部分,或者比较主要的部分,这是指具体景物形体的分量,主要部分不一定是重要部分,如近部以数树为主,上部中间小的部分峰泉突兀为次,或者近部位置不拘,其他小部分以隐约的山峰配合。层次分明,才有空灵的感觉,没有层次,就不能表现自然空间的深度和广度。所以层次在山水画中颇为重要。要使画面有层次,首先要求下笔要洒脱,如果绘画不洒脱,再有层次也不会灵空。另一方面要“林峦交割,以清为法。”前后交待要清楚。各部分浓中有淡,淡中有浓,相互配合,相通一气,浓淡层次的变化就丰富了。不同的对象,要按近大远小、近详远略、近浓远淡的原则来描绘,还须以粗细、刚柔、轻重、疾徐的用笔加以配合,同样画树亦宜近详远略,如近处是小树,虽近而不大,远处是大楼,远却大,这就是用近浓远淡的笔墨层次来表达景物,使画面和层次比较丰富。

山水画,虽然是臆想中的虚景,但“虚为实之”,构图的方法,是从历代的绘画实践和人们的欣赏习惯中概括出来的,既是真实山水的千态万状,又是臆想中的艺术形象。“虚实相生,疏密相间,纵横开合,脉络气势”即是山水画构图之精妙之处。

虚实黑白。在陶瓷绘画中能看得清楚的地方就是实,空白釉面处就是虚,在一条线中也有虚实,虚实是通过釉料的浓淡变化和用笔的轻重缓急而产生的。

虚实感是由自然山水的客观景物所决定的。它在山水画的构图上十分重要。我们观察山水景物时,眼睛与对象之间总有相当的距离,这种距离感就要用虚的方法来处理。从另一方面看,引人注意的地方为实,不注意的地方为虚,同样要加以处理,以适应人们视觉的联想要求,因此必须掌握虚实浓淡的运用。古人说:虚难实易,计白当黑。要在空白处下功夫,使画面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变化多样。例如上部山峰,下部林木,山与树之间虚,这虚即为云气,也是远近和两旁距离的处理方法。云气虽然虚,但在感觉上是实的,往往留着空白,不着墨与色,或只略施淡彩,使实中产生虚的感觉。画面还须有较大的虚实,在繁枝密叶之间,山石密皴中,结构繁复的建筑物中,都要应用虚实的方法。宾虹重墨的山水画中有多处的虚白,他自己说这是画眼,有眼即活。实处轩,虚处白,白处有时代表距离,有时为画面上轻重、均衡的需要,如音乐中的休止符,戏剧中的停顿处,白又可以代表太空,其中有万物生长之机。

疏密相间。画中有密处,也有疏处,按不同的对象,主要部分相对茂密,其他部分疏简。如房屋的瓦楞密,墙面门窗疏,同样的对象,在不同的部位,疏密也有不同,密和疏到什么程度,要看其整体布局的需要。树、竹的枝多部分要密,四旁枝稀处疏。丛树密,单树疏,这是客观情理。山石的皴法,一种是自具纹理的疏密,另一种是艺术加工的疏密。全幅的结构可以繁密或疏简,但必须使画面繁不嫌塞,疏不嫌空。疏密与繁简,有相同处,也有不同处,繁的不一定密,简的不一定疏。上部密下部疏密中有疏,疏中也有密。这就是结构中的繁简相间和疏密相间。繁密的布局中,山峦重迭,简的画中,疏树横坡。

纵横开合。一纵一横,交错有力,高峰横云、江边电塔,山上天光塔影,奇松横坡。一幅山水,如只有高峰或只有横的云、林、坡、树,就会缺乏变化。有时画两个山峰是纵,加崖边横出的树,或用染云,或峰后淡墨的远山,使两峰之间连成横势。也可以在近景处加横坡丛林,路径和建筑连成一片。整幅大的纵横关系,局部再搭配小的纵横,使之自然,丰富而有气势,生动而又精辟。还有横的两旁的山石峰峦或丛林要出纸边,形成画外有画的宏阔气势,即使小幅也深觉其“大”。

脉络气势者,山水画中各部分连贯自然,尤其是山,要有来龙去脉,脉络连贯、气势自然。有气势才有精神,使画面生气勃勃。否则不能全神。山的脉络如何,平时要多看山的远近左右,来往转折,再观察分析。只有多看才能理解,理解才能明确,也才能记住。“闭目如在眼前。”

另一方面,还需多读古人画论,看古今作品。除了山的脉络之外,平地横坡、林木、水流、村舍等都要顺势自然。“理路之清,由近低而高远。景色之备,从淡简而绸缪。……目中有山,始可作树;意中有水,方许作山……”,“路有出入,水有来源。”来龙去脉要交代清楚。

“似奇而反正”是中国字画的结构规律,与西画的变化中求统一的构图法相同。奇是变化,正是均衡。奇、正相反相成,好的构图要在变化中求统一。比如说构图像一杆枰。一边称五十斤柴草,体积很大,另一边秤砣体积很小,但提起来两边均衡。

山水画表现的景物比较大,相对说,透视关系不能大。你要画泰山,但你近处有一棵小树,按透视来看,它可能比泰山还要高,这怎能表现出泰山的雄伟?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们常常在一些拙劣的风景照片中看见这样的构图。所以画大场面时要把透视关系缩至最小,最好把中景作为近景,这样近大远小差别就会减少。

古人对中国画的构图,有极为精辟的见解。如”经营位置”,指的就是独具匠心的构图,这是形成中国画民族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与西方绘画的构图法大不相同。一般说来,西方绘画总有一个固定的立脚点,只能把视野所见的东西收入画面(当然有时也有些集中、变化),中国画创作,可以全然不受这个限制而大大超脱了固定的立脚点、超越了一定的视野范围。当你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获得了一定的意境,有了一个中心内容时,你可以把经年累月的所见所知乃至所想全部重新唤起,只要是与这个中心内容有关,情调一致的,都可以组织在一幅画里面。因此中国画常常包含极其广阔的内容,如前面所说的千岩万壑、层峦叠嶂、大川长河,可同时出现在一幅画面之中,使人站在这样的画幅面前,感到祖国河山的壮丽伟大,引起热爱祖国的感情。

画面结构同写文章一样,段落结构,组织安排,要有一个统一的构思。眼前的景物,只是一个局部,而一幅画,则应该是一个整体,是集中、提炼、概括而来的。好比布阵,是将自然的素材,经过艺术加工,使之有条理,在画面上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这就要在构图方面下点功夫,只要有了好的构图,才能创作出优秀的陶瓷山水作品。

陶瓷绘画中的心态、意境、构图、造型


一、心态

陶瓷绘画艺术为什么要讲心态论?说白了陶瓷绘画就是一种心里行为,是抒发胸中情怀的行为。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作品,所以心态对一个创作者来说尤为重要。如今的许多陶瓷绘画风格,其实就是一些陶瓷艺术家躁动心态的产物,所以陶瓷艺术工作者要想有成就,艺术心态必须与众不同,它的动力必须始终保持创新。

好的心态是优秀画作的成功之源,为什么真正的大师们大多深居简出,因为他们是在养心,静养创作心态,有的甚至隐居起来,不问世事,长期与艺术为伴,与艺术结下深厚感情。他们面对世俗烂熟于心,看透了社会的本质,所以能提出艺术精华。同时,这些人大多也较为富有,不靠卖画为生,所以能平心静气地,悠闲自在地作画,正是在这种超脱、悠然、静心、平和的心态下才能创作出一件件传世之作。遗憾的是有一部分所谓艺术家的心态却与之相反,在商业风潮极其浓厚的环境中,成天想的大多是怎样卖陶瓷画,怎样卖高价,怎样炒作自己,还要应酬各式各样的展会、媒体、上课、交友,能拿出多少精力潜心研画,能拿出多少时间读书阅史呢,即便是作画,也多是敷衍了事的应酬之作,象这样的心态来创作能出好画乎?书画本是修身养性的雅趣之为,修身者,修炼自已的人格品行,脱去粗俗之气,培养文化人气质。养性者,克服躁动急躁性格,培养平静平和心态,只有经过修炼脱俗健心,去躁习平,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陶瓷绘画艺术很讲脱俗,只有脱去身上的俗气才能进入良好的心态。

二、意境

陶瓷艺术创作尤其讲究意境,“珠山八友”是近代陶瓷艺术家的典范,他们把陶瓷文人画的意境体现得淋漓尽致,并赢得了陶瓷文人画家们的一致推崇,许多陶瓷艺术创作者都身体力行,大力实践,创造了许多佳作,博得了欣赏者的敬仰。

抒情性是意境的反映,抒情性也就是诗意性。陶瓷绘画艺术以诗入画,增强画面的诗意抒情性,也非常符合文人画的特点,故历代文人画家非常推崇。陶瓷艺术绘画抒情性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创作诗意画,利用古代诗词经典绝句或结合自己的文学修养题诗创作。当然,更有意义的是自行题诗,反映诗中有画、诗画合一的意境。二是将艺术创作融入诗情画意,以浪漫的笔墨,浪漫的风格,浪漫的画面呈现浪漫的情怀。就象诗的意境,即婉约又大气,风格各异,体现不同的抒情表达方式,正因为陶瓷绘画艺术融入了抒情笔墨方式,展现了浪漫的意境,因此灵动飘逸之画风使得陶瓷绘画艺术更具欣赏性,使陶瓷绘画艺术成为另一种中国画的代表符号。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在传统绘画中是作品通过时空境象的描绘,在情与景高度融汇后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

三、构图

构图是指整个作品的构思、布局、规划,是作品成败的关健,特别是陶瓷绘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陶瓷绘画不像平面单一的纸上作画,陶瓷载体造型各异。如果没有合理规划,画出来的作品必然是乱糟糟的,失去美感。如山水画,要规划出哪个部位画山,哪个部位画树,哪个部位画水,哪个部位画云等等。构图需根据陶瓷载体的造型来合理布局,这是陶瓷绘画构图要遵循的规则。而瓷板画则吸纳了国画之经典构图法,就布局构图通常有:①三远构图法,三远即高远、平远、深远。高远;构图即采用仰视效果,构塑高大雄伟的山势,这种构图法较适合用直幅构画高山大岭,如汪野亭的《修竹茅亭图》瓷板画就是应用这种构图法。平远;构图即采用平视觉构图,多用于描绘平原浅丘风光,直幅、斗方、横幅均可适用,如毕伯涛的《溪山犬吠》粉彩瓷板画用此构图方式。深远;构图方式包括全景构图方式是采用俯视视觉构图,具有居高临下,一览千里的视觉效果,多用横幅和长卷来展现博大的画面。汪野亭的《江南水乡》粉彩瓷板画就是应用此构图法。②半边型构图法,即画面主题占半边,另一边画衬景或留白题款,这种构图是经典构图法,画面美观,虚实适当,程意亭的粉彩花鸟《荷花翠鸟》瓷板画则采用此构图法。③对角型构图法,也是较经典的构图法,即主题和衬景对称各占一个角。④占角型构图法,即主题占一个角,其余地方画衬景或留白题款。⑤占中型构图法,即主题画在中间,其它地方画衬景或留白。⑥环抱型构图法,即主题在中央,周围画衬景,形成环抱式。⑦对称型构图法,即上下或左右一边画主题,另一边画衬景等等。

汪野亭《修竹茅亭图》

四、造型

所谓造型即设计塑造每个对象的形状。绘画本身属于造型艺术,无论花鸟、人物、山水,每个部位都必须精心设计其造型,造型不好,画出的东西自然难看,这相当于建筑设计师设计建筑物一样,有的建筑物很美,有的很普通,甚至很难看。画一个人物或动物,如果只是呆板的站在哪里,没有优美的造型和表情,画得再有型也不受看。人间事物千姿百态,这就要画师独具慧眼,去观察、提炼出最美的景物造型,也是反映出画家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笔墨表现能力。如山水画的造型;山石的造型主要有直线造型、折线造型和曲线造型三类,直线造型是指山石轮廓线的线条相对较顺直舒展,折线造型是指山石的轮廓线的线条有转折棱角,刚硬锋利,曲线造型是指山石的轮廓线的线条婉延曲折,呈波浪型线状。不同的造型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别有一番风味。树的造型更多,松、柏、杂、枯树每个人的画法不同,造型也各异。云雾、江河湖水也因其动感程度不同千姿百态,造型虽有固定的模式,但山水画有它的基本规律,规律在于:石贵奇,山贵雄,水贵流,云贵动,树贵苍,花贵茂,十八字缄言。

石贵奇,是说石头的造型应奇特,普通的石头人们见得多了,没人会去欣赏一块普通的石头,可借鉴奇石尤以灵壁石的造型画石。

山贵雄,无论石山土山,造型雄伟壮丽方能较好表现山的气势、山的精神,人们之所以喜欢游览名山,因名山之雄令人崇敬。

水贵流,画水除湖面水外,溪水、河水、海水都应以流动为高,且流动的态势需设计造好型。

云贵动,画云彩与画雾气应有区别,高山大岭的瀑布云既壮观又美丽,在画云的画家中,刘有成的黄山云是首屈一指的。

树贵苍,画树应苍桑,尤树干树枝应曲折婉延,尽量不要直挺挺的,苍松古柏历来是画家的画树题材,因它的确具有古朴美。

花贵茂,山上花草树丛多一点,茂盛一些,山体显得更有生气,所以画山体尽量不要画光秃秃的山。

归纳起来,无论是心态、意境、构图、造型等都是围绕一个中心,那就是在美化陶瓷的基础上,述说传统文化,彰显艺术魅力。陶瓷绘画艺术是华夏文明的见证。陶瓷绘画艺术不仅提高了陶瓷工艺品的文化品位和欣赏价值,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粉彩花鸟构图的艺术性


中国画的构图在我国传统绘画术语中称为“章法”或“布局”。南齐谢赫《六法论》中所提到的“经营位置”也指的是构图。意思是指在画面上表达主题内容所涉及的形象、动态、笔墨、色彩等部位及配合,要作周密计划、统一安排,使它们主次分明,各得其所,相辅相成,物尽其用,更有利于对主题内容的突出。本文略论粉彩花鸟画构图的艺术性。

一、明确主题材内容

花鸟画的构图形式主要是根据内容来安排,只有先决定画什么,才能考虑怎样画,如何用笔、用墨和设色。章法布局的构思,是在现实生活实践的基础上,深入探索,反复推敲,才能确定的。构图之前必须先明确主题,做到“意在笔先”、“胸有成竹”。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对花鸟的具体形象、神情动态、时间、方位、笔墨、色彩等作全面的构思,通过“推理取势”形成清晰明了的印象,这就是传统绘画中常提到的“意象”。屠隆说过:“意趣具于笔前,故画成神足”。宗骞说:“凡作一图,若不先定主见,漫为填补,东添西凑,使一局物色,各不相顾,最是大病”。意象是构图的前提,构图是意象的体现;意象是构图的灵魂,构图是意象的血肉,相为表里,不可分割。而意象是来源于生活的感受,而不是凭空捏造。生活的感受主要与人们生活、学习经历及修养有关。艺术感受来源于生活实践,而不是闭门造车,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艺术源泉。要想画出艺术品位高的花鸟画作品,就必须要深入到大自然之中去,去观察花的形态,了解鸟的形象与动态及生活习性,去体验生活。通过形象思维,“千想妙得”,才能产生优美的“意象”。创作出主题突出、构图优秀的花鸟画作品。

二、注重变化统一

构图中要讲究变化与统一。“变化”能给人以新鲜活泼的感觉,“统一”能给人安定整体的感觉。但变化要求适当。变化过度,会使人感觉杂乱无章;统一过度,则会使人感觉单调呆板。只有在变化中求统一,统一中有变化,使这对矛盾统一起来,才能使画面有规律和节奏,活而不乱。如:在同一画面中的花鸟、虫、鱼形象、姿态要有变化。色彩冷暖、浓淡,要求对比鲜明,这就是“变化”。色彩配合,要求融洽协调等,这就是“统一”。又如:构图中出现了花、鸟等距排列,动态雷同;枝干平行,竹竿对节,梢枝齐头等,这些都是统一过度而缺乏变化的毛病。反之,花形散碎,枝叶庞杂,色彩混乱等,这些又是变化过度而缺乏统一的毛病。另外,从画面形象的轻重来分析变化与统一,这里的轻重主要是指观者感觉上的轻重,从物体形象对人的视觉吸引力的大小上来区别分量。一般来说,鸟、虫比花草重,花草比坡石重,坡石比云水重。一株漂亮的野花,与山石配合,花的分量属于重的,若与虫鸟配合,则又会变为轻。一般来讲,花鸟画中画面上的花常用奇数,不用偶数,主要是因为出现对称时,单数则有利于变化,便于权衡使其匀称。在艺术实践中,主要是按照主题内容形成的“意象”,通过形象思维,迁想妙得,在“变化”、“统一”的前提下,“平中求奇”、“险中求稳”,这样才能创新立意,不落俗套。

三、合理安排“天地”、“空白”

中国画一般把画幅的上端称为“天头”,下端称为“地头”。画面上占有的部分称为“实景”,所余的空间叫做“空景”。花鸟画往往画出实景后,对空景处不着一笔,留成白纸,使画面形象更加突出。这样,每幅画在构图中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空白,因此,这天地位置及空白的大小、多少、高低、偏正、聚散,都是构图过程中要精心统筹安排的。不能随意乱留天地与空白,要根据画面的需要,宜留于天就留天,宜留于地就留地,要灵活运用,不能千篇一律。古人云:“石畦栽画,宜空一面;花间集鸟,必在空枝。”花、叶有缝隙也有空白,这些空白的大小、疏密、聚散、参差都必须与天地左右空白统一考虑,正确处理,合理安排。清代华琳说:“且于通幅之留空白处,尤当审慎。”中国画构图讲究空灵,要求空白与物象相称,最忌盲目堵塞。宋代饶自然在其(绘宗十二忌》中,首先提出的是“布置迫塞”。其中一段说:“须上下计阔,四旁疏通,庶几潇洒,若充天塞地,满幅画了,便不风致,此第一事也”。可见空白的安排适当与否,与构图的优势有密切关系。所以,我们在绘画练习中要特别注意天地与空白的处理。

四、注重宾主照应

中国画构图中注重宾主关系。“宾主”是指画面上安排的物象比较多,在构图处理上要分清主次,不能平均对待。构图必须根据主题内容的需要来确定画面中心,作为中心的景物就是“主”,也叫“主体”。对主体景物,在构图上要摆放在显要的位置,重点刻画,使其突出。其余的景物则是“宾”,可放在次要的地位,适当减弱,使其居于陪衬、烘托的地位。花鸟画常是以花、鸟、虫、鱼为主,枝、叶、草、石为宾。画面中有时是一主一宾,有时是一主多宾,也有时是有主无宾。这要画者根据画面的内容与创意来决定。宾主之分是机动的,要根据突出主题的需要,来确定什么应是画面上的主体。花鸟构图有时以鸟为主,以花为宾;也有时以花为主,以鸟为宾。宾主之分也是广义的,一幅画的构图,除全局物象要分宾主外,局部物象也各有自己的宾主区别。一般来说,物象的实处、近处,多居主位;虚处、远处,多居宾位。至于说谁为主,谁为宾,主要看画者的表现意图和需要来决定。构图有了中心,整幅画气势才能团聚、集中。有了宾主,景物才能顾盼、呼应。宾是为主服务的,犹如众星捧月,拱围在主体的周围,使主体形象鲜明突出,犹如一曲交响乐,使主旋律更加明朗动听。

五、处理好画面的虚实关系

所谓“实”,一般是指画面物象突出,轮廓清晰具体,色彩浓重,大的、近的物象。所谓“虚”,一般是指画面形象模糊,色彩轻淡,远的和小的物象及空白处。画中如果没有“虚”处,就谈不到“实”,没有“实”处也就无所谓“虚”。构图除整体布局要分虚实外,局部也都有各自的虚实变化,这就是构图中常讲的“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因此虚实关系常常是和宾主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在我国传统的山水画论中,有许多虚实关系的例证可供花鸟画借鉴。清代孔衍拭的《石村画诀》中说:“有墨画处,此实笔也。无墨画处,以云气衬,此虚中之实也。树石房廓皆有空白处,又实中之虚也,实者虚之,虚者实之”。如:画面上一则画一簇鲜花,另一则留一片空白,若感到过虚,则可酌情加上一两只蜂、蝶或小鸟,蜂、蝶或小鸟面积虽小,加上后则画面顿感平衡,又增加了许多生气,这便是“虚中有实”。又如:画白色的海鸥在海面上翱翔,背景以深蓝色来衬托,感觉对比鲜明、形象突出。从形体上讲海鸥是实处,海水是虚处;但若从色彩上讲,蓝色海水就成了实处,海鸥反成了虚处。这就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在花鸟画构图与艺术塑造过程中,对于艺术手段的应用,要打破常规,善于创新,必要时还可以通过夸张、变化等手法来突出主题。为了搞好创作,我们必须加强自身的文化与专业修养,不断学习别人的长处,深入生活,了解大自然,积累更多的创作素材,运用娴熟的笔墨技法,创作出意境更深、艺术性更强的优秀作品来。

论现代陶瓷设计的装饰美


现代陶瓷设计具有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本文通过平面构成中点、线、面的运用,现代陶瓷装饰材料在运用时营造出的装饰美感,来论述现代陶瓷设计的装饰美。

一、平面构成在现代陶瓷装饰设计中表现

现代陶瓷艺术的装饰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具象的,例如某些祥云纹、山村小景、林景等。也可以是抽象的,例如一些简单的几何纹饰、简单的弦纹、有规律或无规律的点线面等。平面构成是视觉元素在二次元的平面上,按照美的视觉效果,进行编排和组合,它是以理性和逻辑推理来创造形象、研究形象与形象之间的排列的方法。不同的陶瓷艺术产品造型也可以采取不同的装饰纹饰。点、线、面是平面设计平面构成中最重要的元素。将平面构成作为一种表现手法和设计形式,充分运用到对陶瓷装饰设计中去,既继承了中国传统装饰的成就,又促进现代陶瓷装饰艺术设计的发展。它的装饰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1、点在现代陶瓷设计中的应用

以散点式装饰为主的装饰型盘子,一般可以选择集合纹样来进行装饰,通过点的大小与密集程度均匀分散占盘子的一半或三分之二。色彩统一用青花与白色的结合。由于不同的点会给人不同的感受,在陶瓷装饰中的形状和位置的不同,所表达的情感也可能不同。对自由点状型的,则以柔和优美的自然花来点缀,对花瓣的造型采用了点的设计,选择合适的装饰手法和样式,不可机械地照搬所固有的装饰规律、方法,做到灵活及变化。

2、线在现代陶瓷设计中的应用

线的组成结构严谨,富有较强的抽象性和形式感。能创造出多方面的实用特点和创造力的设计作品,与具象表现形式相比较,它更具有广泛性。比如对于以线为主的形式在现代陶瓷中的表现,采用的装饰就是线,通过对现代餐具的造型流线,将线条以分散式的形式组成装饰图案。等距的密集排列线表现出了线的构成形式中的面化的线。营造出现代陶瓷作品中的装饰美和意境感。

3、面在现代陶瓷设计中的应用

陶瓷装饰的意义很广,它不仅包括了构成装饰设计的色彩,还包括色泥、色釉和综合装饰。在现代陶瓷装饰设计中,面与面之间的对比可以采用一些颜色釉形成的肌理表现,肌理代表着材料的不同的质感,能够表现出不图4一样的效果。大多数设计者都利用不同的色块,以拼凑组合的手法在陶瓷作品上进行表现与装饰。如将冷暖两种色调的颜色釉形成肌理的表现形式,运用形式美的规律和法则进行夸张的变形的这种艺术手法,达到不一样的现代陶瓷装饰的视觉艺术效果,使整个作品营造出旋律、节奏和意境方面的氛围。

简洁的的陶瓷艺术产品,也是现代陶瓷装饰的一种趋势。在简洁中呈现出多层次的色块造型变化,统一中又组成视觉元素的虚实关系。

点、线、面是实现现代风格特点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现代陶瓷艺术创作者应该明确平面构成的装饰设计必须清晰有度、层次分明,明确以哪种方式为主,而且要深刻体现出要表达意义的主题。

二、现代陶瓷装饰材料设计的装饰美

陶瓷装饰材料的载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泥料、釉料和彩绘,另外在工艺手段上可分为肌理和绘画表现手法两种。现代陶瓷装饰在设计的同时,对载体的功能和工艺的手段上都有了新的尝试。由于陶瓷装饰设计在形式、工艺及材料的选择和运用上都没有固定的模式,这就为陶瓷设计者提供了较为自由的创作空间。然而,鉴于各种装饰材料有其本身固有的工艺特性,这就要求艺术家们在进行创作组合时需要对装饰材料有一个驾驭的能力,做到繁而不乱,处理好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达到独具风格的装饰效果。

1、色釉彩绘装饰

陶瓷装饰设计在表现手法上包括肌理和绘画两种表现手法,其中绘画表现手法包括:釉上、釉中、釉下,通过青花、粉彩、古彩、新彩等手绘表现形式,在陶瓷上传达出一种视觉美感和艺术形式。

如为手绘色釉装饰瓷板画,风格迥异的色釉装饰使得画面丰富精致,它是在烧好的白胎上,用珠明料作画,填好粉彩颜料后,再次入炉750℃左右温度烧制。由于施釉的不同工艺、多种釉的并用,以及烧成过程中发生的窑变,升华了作品表现的意境。从美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意境既有艺术家个性自由奔放的主观情感,又有客观现实的升华意境,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用色釉的丰富变化来表现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产生出意犹未尽的艺术美感。

2、釉料彩绘装饰

新彩是陶瓷釉上彩的一种装饰技法,也是现代陶瓷装饰手绘技法用的较为广泛的一种。比起其他传统的陶瓷装饰方法少受工艺流程与色料的制约,同时也具备了强烈的艺术装饰美感。结合了花卉、花瓶、蝴蝶等动植物以及经典的纹饰,以一种古朴的绘画技法表现出现代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

三、结语

伟大艺术家王尔德曾经说过:“明显地带有装饰性的艺术史可以伴随终身的艺术”这句话充分体现了艺术家对装饰意味在绘画中地位的充分肯定,它们认为脱开具体对象,充满自由的色彩,可以用各种方式打动人们的心灵。优美、匀称和节奏感的线条与块面,可以给人带来和谐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为了满足和适应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不断提高的需要,陶瓷艺术家们不断拓宽陶瓷装饰的应用范畴和创作思路。现代陶瓷装饰艺术作为一门新兴的艺术陶瓷产业在展现出作品装饰性的同时还能展现出创作者的思想情感。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