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炉之款识

“玉堂清玩”相传为严嵩之子严东楼字号,“玉堂清玩”铜器是严氏之炉。民国赵汝珍言,严氏之炉皆系劫取宣炉之无款者,充为己有,非其所制。“玉堂清玩”的铜器较为珍贵,后防较多。

“石叟”款的铜炉。对这类铜器的考证专家有不同意见:英铜器专家RoseKerr在她的《中国晚期铜器》书中提出“石叟”是始于明代后期的一个江南作坊的“商标”(RoseKerr,LaterChineseBronzes[Victoria&AlbertMuseum,London,1990):另一专家PaulMoss不同意,他在《第二青铜时代》一书中认为明后期的专铸“石叟”款铜炉的作坊不存在,“石叟”是传说中擅长作银镶嵌铜器的一僧侣的别号。他认为带“石叟”款的铜器是19世纪的作品。

吴邦佐,宣德时铸铜工艺名匠。生卒不详。邦佐为高手巧匠,是冶炼、铸造宣德炉的督造官,也是炉式、款式、色种的设计者。邦佐为宫廷的宗庙社堂铸造了大批铜器,同时还“私铸”铜炉出售,皆精妙绝伦,为世人十分珍贵。但后世仿品亦多。

琴书侣,即吴邦佐,是宣德铸炉时的工部吏臣。后来自行开铸仿宣,落款有八字款、十六字款,亦有题为“琴书侣”三字款。

“宣炉”铭款的位置,大多是铸在炉底的下中央,也有在炉前的口下居中处,或在几炉的一侧,阴印阳文,有小篆铭款,有欧阳询体的楷书。字数有“宣”、“宣德”、“宣德年制”、“大明宣德年制”等,而其中的“德”字中“心”上一横笔大都被省略,这可能是因尊宣宗之故而特予讳省的,六字楷书款的“製”字中,其下的“衣”字一点与上半部的“制”连为一体,即此字中的“衣”字都缺少上面一点。更有“大明宣德六年工部尚书臣吴邦佐监造”、“大内”、“内府”等款,字体笔划自然流畅,字迹清秀。

“琴书侣”款识

阳文楷书一字“宣”款识

四字阳文款“内坛郊社”并饰双龙

减地阳文刻“宣德年制”四字篆书款

阳文楷书款“宣德年制”

苏州博物馆收藏的这批铜香炉的底款除了“宣德年制”、“大明宣德年制”“内用”等以外,还有“吴邦佐款”“琴书侣”“玉堂清玩”“诸葛亮铸亮铸”“石叟”“允中家藏”“聚星堂主人制”等款,书体也各异。

精选阅读

宣德官窑器中的黄钟大吕之作——明青花炉


949年初,国立中央南京博物院,工作人员在紧张忙碌地挑选文物,准备运往台湾。淮海战役的捷报终止了这些文物的转运,使一批文物得以留在南京博物院。体态硕大,被单独装在一只大箱子内的青花寿山福海纹炉就在其中。

青花寿山福海纹炉不仅是明代宣德御窑瓷器的巅峰之作,还是同类瓷器中唯一品相完好之大器。它的造型仿青铜鼎,高58厘米,口径37.6厘米。胎体厚重,内施白釉,小平底,砂底。青花瓷一般都是白底蓝花,但这件青花寿山福海纹炉作为官窑大器,不吝材料,以费料费时、十分少见的蓝底白花进行表现。器物外壁满绘汹涌波涛,并在下腹部加绘山峦叠嶂,寓寿山福海之意。青花寿山福海纹炉的外壁用苏泥勃青料绘画,这是一种名贵的进口青料,其中含有一些铁质,由于用料比较浓厚,瓷胎比较软,所以绘画时会将胎粉带起,而青料浸到胎中,烧成之后的青花,用手摸有凹凸感,显得深沉典雅,入瓷三分。如果你转换不同的角度欣赏青花寿山福海纹炉,会发现那满身的青花在灯光下呈现出金属般闪烁的光泽。满炉的波涛气势磅礴,似乎将要涌出。鼎的凝重造型与富有动态感的画面相融于一体,使青花炉具有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堪称明宣德官窑器中的黄钟大吕之作。

青花寿山福海纹炉,应该是“五供”之一。“五供”也称“五献”。最早的瓷质“五供”出现在明朝正德年间,至清朝后期,逐渐形成鼎一只、烛台一对、花觚一对的定制。鼎炉为点香礼神之用;烛灯为照耀上天入地之路;花觚则用来供花。在“五供”的发展中,鼎炉一直作为最主要的“五供”之一延续下来。青花寿山福海纹炉应是宫廷祭祀中必不可少的重器。

古代瓷器:宣德官窑器中的黄钟大吕之作——明青花炉


1949年初,国立中央南京博物院,工作人员在紧张忙碌地挑选文物,准备运往台湾。淮海战役的捷报终止了这些文物的转运,使一批文物得以留在南京博物院。体态硕大,被单独装在一只大箱子内的青花寿山福海纹炉就在其中。

青花寿山福海纹炉不仅是明代宣德御窑瓷器的巅峰之作,还是同类瓷器中唯一品相完好之大器。它的造型仿青铜鼎,高58厘米,口径37.6厘米。胎体厚重,内施白釉,小平底,砂底。青花瓷一般都是白底蓝花,但这件青花寿山福海纹炉作为官窑大器,不吝材料,以费料费时、十分少见的蓝底白花进行表现。器物外壁满绘汹涌波涛,并在下腹部加绘山峦叠嶂,寓寿山福海之意。青花寿山福海纹炉的外壁用苏泥勃青料绘画,这是一种名贵的进口青料,其中含有一些铁质,由于用料比较浓厚,瓷胎比较软,所以绘画时会将胎粉带起,而青料浸到胎中,烧成之后的青花,用手摸有凹凸感,显得深沉典雅,入瓷三分。如果你转换不同的角度欣赏青花寿山福海纹炉,会发现那满身的青花在灯光下呈现出金属般闪烁的光泽。满炉的波涛气势磅礴,似乎将要涌出。鼎的凝重造型与富有动态感的画面相融于一体,使青花炉具有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堪称明宣德官窑器中的黄钟大吕之作。

青花寿山福海纹炉,应该是五供之一。五供也称五献。最早的瓷质五供出现在明朝正德年间,至清朝后期,逐渐形成鼎一只、烛台一对、花觚一对的定制。鼎炉为点香礼神之用;烛灯为照耀上天入地之路;花觚则用来供花。在五供的发展中,鼎炉一直作为最主要的五供之一延续下来。青花寿山福海纹炉应是宫廷祭祀中必不可少的重器。

炉钧


炉钧为景德镇在清雍正年间仿钧窑而烧出的一种低温釉.烧制的方法是先以高温烧成瓷胎,挂釉后在低温炉中第二次烧成,故称“炉钧”。《南窑笔记》说:“炉钧一种,乃炉中所烧,颜色流淌中有红点者为佳,青点次之。”《景德镇陶录》亦载,“炉钧釉,色如东窑、宜兴挂釉之间,而花纹流淌变化过之。”炉钧色调丰富,几乎月白、葱翠、钧红、朱砂红等诸色皆备。由于使用了熔块釉,所以光泽性强,外表华美、艳丽。但缺少高温釉那种厚重、奔放感。雍正年间炉钧的特点是:釉流动很快,流动处呈现紫红,釉面常有桔皮纹似片状,反光显五色。乾隆时的窑变流动状如雍正时流利,釉中窑变纹颜色泛兰。到嘉庆时流得更不畅,色兰。道光后不再是自然窑变,而是用紫笔画上去的一个个比小米粒略大的圈圈。蚯蚓走泥纹是钧釉的特征之一,其釉层中,常有一条条曲折线,状如蚯蚓走泥。这种纹是釉层在干燥时或者烧成初期发生干裂,后来在高温阶段又被粘度较低部分流入而填补裂缝所形成的。钧釉的釉层特别厚,瓷胎在上釉前先经素烧,因而出现裂纹和缩釉等现象。

紫砂款识谈


紫砂款识是指用钤印盖或用刀镌刻在紫砂陶器的底部、盖内、把下等处制作者或定制者、监制者的印记。

明代正德年间,制壶大师供春所作的“树瘿壶”(宜兴储南强原藏,现藏北京历史博物馆)是现存唯一的供春传器。有“供春”二字作铁线篆镌于把内壶身,这就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紫砂款识。

紫砂款识与古印陶是一脉相承的,它是古印陶的延续。

印陶所指,是古代人们用玺印在陶器未烧成前盖压后留下的印样。借以表明器主姓氏或作器者姓名,也有表达地名、官职以及纪年的。也可以说印陶是玺印的副产品。用于盖压陶器的玺印往往是专门性的,不尽与其它用途的玺印完全相同。印陶大量是东周遗物,秦汉、魏晋、唐宋均有发展。它应该属于篆刻(冶印)艺术的范畴。

我们今天能见到的紫砂款识与古印陶有不少相似之处,与古封泥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紫砂款识先是镌刻,再发展到用钤印钤盖,这个过程的形成是有各种因素的,有以下几点:

1、镌刻麻烦,玺印方便,一钤即可,尤其适用少批量的生产,镌刻者须善书。

2、镌刻字样不能一致,玺印钤盖不易仿冒。

3、玺印钤盖留下的印记也是一种“商标“。

4、用玺印也是紫砂艺术走向完善的一步,是中国古文化与传统艺术的结晶。现在一般都不用直接刻的款了。紫砂款识与古代印陶相比有它独有的特点:第一、刻款多为楷书,具晋唐遗意。用玺印钤压的款识,风貌。汉印、明清流派印很多是近似的。有的款识直接借用名家印作,如顾景舟用一印“足吾所好玩而老焉“为清代篆刻家吴熙载作品的仿制。紫砂款识所用文字多为楷书,小篆和缪篆。从书法的角度欣赏紫砂款识,远不及古印陶的丰富、清新。紫砂款识所用印章的章法大多显得规正、严饰,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有一些印也许是工匠自制的,比较粗劣,用字往往有误。第二、紫砂款识所表达的内容,除制作者、定制者、监制者、纪年等以外,还有斋、馆、室名,多主寓意的闲章。商标款也出现了,古印陶的内容就单调得多,这与印章的发展(唐代以后才用斋、馆、室印)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古印陶中有肖形印,这在紫砂款识中尚未见到。第三、紫砂有了款识,这是由实用品转为艺术品的标志之一。这样就有了名人名作,便于鉴赏识别。款识与作品连成一体,一壶千金,不足为奇。紫砂陶的爱好者、收藏者、鉴赏者、研究者日益增多,促进了紫砂艺术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伪作,真伪之鉴别,另当别论。

紫砂陶以造型丰富,古朴敦厚见长。紫砂款识与其它陶瓷制品的款识不尽相同,别具特色,已成为紫砂艺术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一把没有款识的壶,使人感到不完整,价值平平。一把款识不好的壶也使人感到艺术内涵不够。历来制壶高手、名家,对用印钤款都是十分讲究的。用印钤款也涉及到制作者的艺术素养,壶外工夫于此也可见一斑。用印不当会弄巧成拙,“佛头着粪“,反之却能”锦上添花。
好的紫砂款识应具备以下几点:

(1)印章大小要适宜

用印钤款,理由视作品的大小而相应配置。倘若几人合作,几人的印章大小亦宜相仿。有人曾说用印宁小勿大,大则不雅,此说有一定道理,也不尽如此。我曾应吕尧臣之嘱作“尧臣陶艺”一印,拟战国玺意,与其代表作“玉玺壶”底一般大小,钤之于壶即为一巨玺,匠心独运,非常巧妙。因此制作者如能多备一些大小不同的印章,用起来方能得心应手,恰倒好处。

(2)印章形式要善择

印式变化有姿可与整体作品的艺术美相得益彰。印章除正方形、朱白文(钤在壶上则相反,一凹一凸)外,还有半通形、瓦当形、圆形、半圆形、椭圆形、葫芦形、自然形、肖形等各种印面形式。凡一件作品同时钤用二方或二方以上印章者,就需择不同的印面形式。曾获巴拿马博览会金奖的程寿珍喜用一方圆中有方、方中见圆的“冰心道人”印,钤在其作品“掇球壶”上,浑然一体,如见古佛之容。

(3)钤压位置要得当

一般用印在底部,盖内,()下。如用在壶的明处,尤其要审查位置。用得好,可以起装饰作用,活跃振醒,得画龙点睛之妙。有心者不妨一试。

(4)风格要协调

一般来说工细精致的作品,宜用娟巧秀丽的印章;朴实奔放的作品,宜用粗犷老辣的印章;端庄稳重的作品,宜用方正平稳的印章。制壶名家王寅春常用的名印“王寅春”,得汉铸印神韵、残缺自然,通力巧妙,钤在其作品上,印虽小却显得雍容大度。顾景舟先生所用“景舟制陶”一印,线条不粗却刚劲饱满,恣意纵横而错落有致,确是大家风度。现在有不少人喜用一种四平八稳、粗细、深浅一致,工艺化的印章,且不问作品风格是否相宜,看后使人很腻味。

壶的造型与提名也可用风格相应的印章来匹配。“秦权壶”,可用有“田”框的仿秦印、半通印。“汉瓦壶”可用仿瓦当印。“集玉壶”,可用仿切玉印。壶身装饰性强的可选用乌虫篆印。

壶的风格,随人而异。揣摩用印,也要相类而施。用印也是创作的一个部分;要一并构思,有机结合,才能进一步提高作品的艺术性。这点往往为创作者所忽视。

用闲章应与作品寓意相合。青年壶艺家吴群祥其居曰“草木居”,寓草木有情。“草木居”一印为篆刻家马士达先生所作,钤之于壶,脉脉传情,耐人寻味。

(5)钤印轻重要适宜

钤印时应注意平整,用力均匀,不可深浅不一。由于印的形式与风格有异,作印者用刀深浅不一,钤印时也应恰倒好处。有的不一定要钤足,有的却非钤足不可。清代篆刻名家陈鸿寿(号曼生)设计的壶式,寓巧与拙,古朴而又幽默。杨彭年制作,底钤“阿曼陀室”一印,钤足后方显得雄健朴茂,运刀犹如雷霆万钧,金石味十足。

(6)印章制作要考究

紫砂款识所用印章的制作者有印人,也有不少民间陶工,优劣悬殊。现在紫砂陶有了很大发展提高,款识的艺术水平往往还不及古代的。“王南林制”、“杨彭年造”、“阿曼陀室”这样精彩的款识现在见不到。究其原因,作印者是篆刻名家,也懂得紫砂一二,制壶者也具有一定的艺术素养,也懂篆刻一而。因此我们现在的紫砂作者也应该懂点篆刻,有条件的应请印人作印。

因为紫砂款识的用印往往是专门性的,深浅与用力也应尤其注意。作印者应着眼于钤压在紫砂上的艺术效果。

总之,紫砂款识是古印陶的延续,属于篆刻艺术的范畴,也是紫砂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件作品,款识不好,不是好作品;一把壶,款识不好,不是好壶。造型、泥料、制作、款识、烧成具佳,方为上品。

陈炉耀州窑


陈炉窑位于陕西铜川东南的山区,这里不仅蕴藏有极为丰富的制瓷原料坩土,还盛产燃煤。其地

“东有南堡突兀秀丽,北有北堡绵立蜿蜒,西有崔家堡(今西堡)为水口金鱼,南有永受堡(今永兴村)华嶙峋,四堡罗列,岗峦耸峙”,四面又有甘泉溪河长流,山山水水,将整个陈炉环抱成一个方圆近20里的古窑镇,在古代地望极好。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原料蕴藏,使它具备了建立大型瓷场的良好条件,因此,元代以后的陈炉窑得以发展为一处大规模陶瓷窑场,并接续了耀州窑的烧瓷历史。

陈炉窑制瓷工艺源自黄堡窑场,陈炉又称炉山,因“炉火杂陈”和周山炉火不熄而得名,还曾因陶瓷业兴盛获得“长安首镇”之誉。其窑场创建于金末元初,明清时期鼎盛,民国至今仍在烧造。陈炉作为一座有着800年烧瓷历史的古镇,以及明清以来陕西最大的陶瓷窑场,长期以来一直是西北地区最重要的瓷业生产基地。

陈炉窑的创建和发展,除了因其具备良好的自然条件,还缘于驰名中外的耀州窑制瓷工艺的传播。耀州窑中心窑区位于陈炉之西约18公里的黄堡镇,这里早在其创烧的唐代就是大唐国都长安的京畿窑,历经五代和宋金,所烧青瓷“巧如范金,精比琢玉”,遂成为北方青瓷的代表。其中五代烧造的淡青和淡天青釉瓷,为我国古代青瓷的发展开拓出一个全新的领域,成为宋代汝、官和高丽青瓷的奠基者。在宋代其“类秘色”的橄榄釉青瓷为之鼎盛,不仅达到了“方圆大小,皆中规矩”“击其声,铿铿如也;视其色,温温如也”的高超水平,而且创新出独具风格的刻花和印花新工艺,以犀利洒脱极富立体感的生动手法,烧制出被誉为宋代青瓷刻花之最的精美瓷器。五代、北宋和金初的耀州窑青瓷,达到了当时国内烧造青瓷的最高水平。耀州窑的这些精湛制瓷工艺,北宋时曾在陕西省内外的广大地区得以传播。而耀州窑在耀州境内的传遍,以东距黄堡镇15至18公里的立地坡、上店、陈炉三地为主。这三地因之也成为耀州窑的组成部分。现按考古学惯例,依其传遍和创建的先后,分别命名其为:立地坡耀州窑、上店耀州窑、陈炉耀州窑。陈炉窑虽然在三地中创烧最晚,但得益于最好的地理、人文条件,最终发展为规模最大、烧造时间最长的窑场。元代后期以降,陈炉窑逐步替代了黄堡镇的耀州窑中心窑场,成为耀州窑后期的中心窑场。

“炉钧”与“卢钧”


“炉钧”和“卢钧”虽然音同,实际上二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常被人们所混淆,现给予简单介绍.“炉钧”是仿钧的一种,因在炉型窑中采用还原工艺手段烧制,故称“炉钧”。

“炉钧”始于清朝初期雍正乾隆年间,它分二次烧成,于传统宋钧类同。区别在于它先高温素烧强固胎质,而后入炉低温釉烧呈色。代表作有两类,有金红色斑点颗粒者谓“晕炉”;无金红色斑点颗粒者称“素炉”。可以在《南窑笔记》中看到它的记载。“炉钧一种,火炉中所烧,颜色流淌中有红点者为佳,青点次之。”如果细心的读者可以从传世的作品中证实这一点特征。雍正年间的炉钧红蓝相间,釉面流淌幅度大,色泽倾向于红色调;乾隆年间的炉钧,青白相间,釉曲流淌幅度小,色泽倾向于青色调。炉钧以特殊的窑变风格著称,是一种颜色釉,且以紫砂类土质为胎,以日用品壶具类为多。

“卢钧”是较成功的钧仿作品,始于清朝后期光绪年间,为神后镇卢氏兄弟首创。他们利用风箱炉小窑,高温还原烧成。因使用“炉型窑”,故称“炉窑”,又因出自卢氏艺人之手,故称“卢钧”。

卢钧最为著名的作品当属卢氏二代传人卢广东的“折沿盘”、“乳钉罐”和两件青绿挂红的桃子。“折沿盘”,“乳钉罐”被赏家误作传世宋钧,被大英博物馆收藏;精美玉润的桃子被开封“群古斋”花重金400块大洋收购。当时有文献记载:“禹县神后镇艺 卢广东、卢广文等兄弟,善仿宋钧,珍珠刻花,能做到以假乱真”。时传有“谨防卢瓷,小心上当”之说。

炉钧卢钧虽然音同,类于钧瓷系列,实际上是两种概念。

从产地上看,前者属南方景德镇窑系,后者属北方钧窑系,也即前者属仿钧系列,后者属钧仿系列。

从年代上看,前者以雍乾为盛,后者却是光绪年间的产物。

从工艺看,前者是高温素烧、低温釉烧,有明显的青花粉彩工艺风格,而后者却是低温素烧、高温釉烧,是标准的传统钧瓷工艺。

从造型上看,前者多采用壶具,碗类等使用功能,而后者多采用审美功能的造型,如乳钉罐、鼓钉洗 、夹板炉等。

从釉色上看,前者大多呈色均匀,似有现律可循,而后者呈色飘忽,无均匀之状,却有波浪状的特殊审美风仪。

从胎质上看,前者多倾向于紫砂类,后者却就近取材于神后的黄泥类,为香灰胎。

从迸片上看,前者细碎轻薄微露,而后者却玉涯冰裂明显。

总的来讲,炉钧和卢钧对钧瓷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前者是在探索钧瓷的演变,后者是在承继光大宋钧,二者各具有特殊的审美风尚,是钧瓷发展史中宝贵的遗产。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