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瓷器龙爪如鹰爪

“明清时期瓷器上的龙纹,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因各时代的不同特征,而体现出不同的神态。每当社会繁荣国力强盛之时,龙便呈现出威武雄壮之态;每当社会黑暗国力衰落之际,龙便软弱无力,徒具其表。”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江苏省收藏家协会陶瓷委员会顾问蔡毅,日前为《扬子鉴宝》视频栏目作了“明清官窑瓷器上的龙纹”讲座。

●明代早期:

龙爪如鹰爪雄健有力

蔡毅说,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建功卓著。其子成祖朱棣虽无开创之功,但他对明政权的巩固却起了关键作用。宣宗朱瞻基也是守成之君,于朝政颇多补偏救弊的措施。“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明朝早期瓷器上的龙,龙相威武端庄,强调至尊,龙形头部变大,前颚翘起,似猪嘴,身躯及四肢较为粗壮,龙须毛发浓密,是一种昂然向上的神态。”

蔡毅说,龙爪最有特色,犹如鹰爪雄健有力,大有力透纸背之感。在永乐、宣德时期的瓷器上,龙纹题材非常广泛,不仅有独龙、双龙,还有九龙、十龙、团龙等,这些龙在海水中上下翻腾,气势磅礴。

●明代中期:

目光呆滞温驯得像宠物

“明代中期,成化、弘治、正德时期,明朝政治日趋混乱和黑暗,统治阶级糜财无度,社会矛盾激化,内忧外患层出不穷。正德皇帝甚至宠信奸佞专事游乐,致使朝政败坏生灵涂炭,几乎葬送了明朝基业。”这一时代特征,从龙的形态特征上也能看出来,蔡毅介绍说,明代中期瓷器上的龙纹,已没有明早期所具有的蓬勃向上的风貌,变得温驯且无野性,像豢养的宠物,腹部细长成条状,身体僵硬,轮形脚爪软弱无力,两只龙眼目光呆滞,有如戴上眼镜一般,龙发稀疏地向上纷飞。

这个时期各种柔媚姿态的龙盛行一时,如香草龙、翼龙、螭龙等等。这些龙即便是在海水云天间飞舞,也是匆匆行走而无呼风唤雨的神力,更多的是在花间漫步,池中嬉戏。

●明代晚期:

龙纹简化用笔草率马虎

这一段的历史情况是,嘉靖、隆庆、万历皇帝即位之初,明朝的政治颇有中兴之势,可惜好景不长,待到崇祯皇帝时,迫于农民起义的冲击,最终成为亡国之君,把朱明王朝江山断送。蔡毅分析说,这段时期,龙纹在瓷器上,以嘉靖、万历时期为代表,早期尚能属阳刚之形,后期则属阴柔之态——龙身更细长,龙首变小,上颚伸出。龙纹简化多以平涂方式渲染,用笔草率马虎的程度历史上罕见。

●清朝中晚期:

状似威严实则毫无神韵

再看清朝,虽然康乾盛世很辉煌,但乾隆中叶以后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急转直下,到了清代晚期由于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国内农民起义和人民反抗斗争风起云涌,宣统三年清王朝覆亡。

“纵观整个清代瓷器上的龙纹,它与皇帝的命运一样,气势日益虚弱。”蔡毅分析说,康熙、雍正时期的瓷器上有一些凶猛的老龙怒目而视,龙身健壮,头骨高高隆起,毛发蓬松,勇猛雄健之态令人生畏。雍正时期瓷器上的龙纹,其栩栩如生之态也毫不逊色永乐、宣德。而乾隆晚期以后的龙,下颚低垂,状似威严,但实则毫无神韵,感觉上只有一个躯壳,已经没有了龙的精髓。

延伸阅读

青白瓷器美如璞玉


(图一)北宋青白瓷蟠龙枕

(图二)南宋青白瓷刻花瓷枕

唐代,我国瓷器烧造的局面是“南青北白”,即以越窑为代表的南方青瓷和以邢窑为代表的北方白瓷。考古资料表明,五代时期,景德镇地区也已经烧造出高质量的白瓷和青瓷。到北宋初,景德镇另辟蹊径,一举实现了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一次伟大创新成功创烧了青白瓷,并形成了全国当时最大的青白瓷窑系,风行于宋元时代三百多年。其器物的胎釉特征是“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称青白瓷枕为“玉枕”,在其《醉花阴·九日》词中有“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名句。据专家考证,李清照词中的“玉枕”,即指景德镇出产的青白瓷枕。

李清照所称的青白瓷“玉枕”实物未见传世,但从各地珍藏文物中可见其风采。现藏于故宫[微博]博物院的“北宋青白瓷蟠龙枕”(图一),如意形枕面下,镂塑两条追逐游戏的蟠龙,生动有趣。造型结构严谨,胎质坚细,釉面光润。现藏南京博物院的“南宋青白瓷刻花瓷枕”(图二),枕如银锭形,枕面内凹,在边框内刻卷草纹。前后两面刻狮子戏球图,左右两面刻婴戏图,纹饰繁富,生动活泼,釉质光洁晶莹。

青白瓷器美如玉,在宋元时期已成为人们的审美共识。蒋祈的《陶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关陶瓷的专著。书中记述:“景德陶,昔三百余座。埏埴之器,洁白不疵,故鬻于他所,皆有‘饶玉’之称。”景德镇宋时属饶州府浮梁县辖区,因瓷的成色普遍和玉一样,所以当时的青白瓷都被人们称为“饶玉”。宋人彭汝砺,字器资,江西鄱阳人。宋治平二年(1065年)举进士第一。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琼玖为玉名。诗句赞颂了瓷工心灵手巧,青白釉瓷可与美玉相比。

青白瓷因为有玉一样的质地而广受欢迎,这与民族及时代的审美情趣有关。中华民族玉文化源远流长,原始社会就有了以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为代表的玉雕艺术。到了商周时期,玉石被赋予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的新含义,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礼器。以后人们又进一步把个人的美好品德和玉的纯净无暇相比拟,玉器也被作为佩饰而盛行。宋代文学艺术高度发达,崇尚含蓄沉静、素洁高雅的美学风格。玉的质地也迎合了这种时代审美需求。但玉石产量少而珍贵,满足不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广泛需求。所以,如玉一般的青白瓷一出现就风靡全国,且远畅海外。

宋元时期青白瓷的烧造在不同阶段有其不同的特点。北宋早期釉面多带微黄,且大多光素无纹。中期以后质量提高,釉面真正达到色质如玉。这时刻花和划花纹饰在器物上大量出现。北宋晚期至南宋,覆烧法大量运用,印花技法也逐渐盛行。元代青白瓷的胎体普遍增厚,釉面比宋代更显青色。尽管如此,“青白瓷器美如玉”是人们的共同赞誉。

嗜“陶”如命


朋友是个收藏迷,一个十来平方米的收藏室,四排古色古香的货架,上面陈列着几百件古陶瓷。走进他的藏室,就如同进入一个古陶器世界,很有历史沧桑感。朋友说,这个藏室,不仅是他茶余饭后的消遣之处,更是他的精神道场和心灵的取经处。

朋友搞收藏已有十几年的历史,专项收藏古陶器,他嗜“陶”如命,收集到的藏品不论雅俗,统统只进不出。多年的辛苦寻觅收集,使他的藏品日趋丰富。从小狗小猫,到文人雅士案头上的摆设品,从家庭用的碟盅钵壶,到烧制精致的陶艺品,无所不包,琳琅满目。

我羡慕朋友有这么一个藏室,也很想去体味那种特别的感觉。那是个朗朗的睛天,一踏进那间散发着厚重气息的收藏室,感觉就像穿越了历史隧道,骤然从红尘滚滚霓灯眩目的世界,隐遁恬静安谧的耕织时代。室内没有一件与现代生活相关的物品,惟有一盏幽幽的青油灯和两杯袅袅冒气的香茗。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坐着,目光从那一件件古陶器上移过,先民时代的那个生活场景仿佛灵动起来,能看到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织生活,感受到他们那种在贫乏物质生活中的安逸心态;闻着古陶器中散发出来的特有气息,好似同先民们进行灵魂的对白和心灵的交流,感觉到他们那纯朴的音容笑貌;透过先民们触摸的器皿,似乎能看到一个个鲜活的脸孔在向我们走来,让人们领悟到,正是他们引着我们走到了今天……如果我们能在古陶中感受到这些历史光芒,就会对我们的先民产生一种景仰的感情,就会为自己生活在今天感到自豪和欣慰。

朋友为了搞收藏,将大部分的精力和财力都赔了进去,我曾笑他迂腐。但当我走出他的收藏室,对他的看法就改变了。朋友对古陶器的痴迷,是一种真正懂得赏玩的人所达到的境界,可谓到了“玩物明志”的境地,是一种陶冶情操的过程,更是享受赏玩之雅趣的至高无上的境界。

明初朱元璋时期青花瓷的鉴别秘籍


洪武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年号,在洪武年间出产的青花瓷继承了元朝的遗风又有所创新,接下来就带大家了解一下明洪武时期青花瓷的鉴别秘籍。

器型

洪武官窑器虽然比较敦厚,但已经逐渐摆脱了元瓷厚重粗笨的风格,形成了端庄舒展的风格。现代仿品则显得僵硬呆板。另外,现代仿品的器型不是过小就是过大,和真品相差很大。

胎体

洪武官窑器物胎体坚致细白,民窑胎体断面呈泥土黄,大多数都略含杂质的浅灰白色。现代仿品胎色偏白,因用机械工艺淘炼胎土,瓷化程度比真品高,胎土比真品坚密。

洪武釉面多为青白色,有的出现细碎无色的开片纹,釉质较厚,玻璃化程度高,色泽清雅,柔和悦目。施釉的圈足底面,有釉底与器身不一致现象。现代仿品或比真品颜色深、釉面呈灰白色,或比真品颜色浅、釉面偏白。

纹饰

洪武官窑纹饰精细秀丽,层次丰富,主要有折枝牡丹、扁菊等;民窑纹饰简洁豪放,多描摹自然写实。现代仿品纹饰呆板,画工远不及真品。

以上就是对鉴别洪武时期青花瓷的一些重点要点归纳,希望广大瓷器收藏爱好者多加学习体会,不要被一些仿制瓷器所欺骗蒙蔽。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