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烧制瓷器历史

景德镇在江西省东北部,邻近安徽省南部。东晋时叫新平,又因地处昌江东南而叫“昌南”,属浮梁县,县治在今景德镇市北浮梁。唐代天宝年间改新昌县。元代时升为州,明代仍为县。

景德镇在汉代时始烧陶器。《浮梁县志》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在历史文献中,只有地方志记有江西景德镇窑始烧瓷器的有关情况。《景德镇陶录》载:“陶窑,唐初器也,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镇钟秀里人陶氏所烧。”《邑志》云:“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瓷名天下。”“霍窑,瓷色亦素,土蟮腻,质薄,佳者莹缜如玉,为东山里人霍仲初所作。当时呼霍窑。”《邑志》载:“唐武德四年,诏新平民霍仲初等,制器进御。”

陈万里先生于1953年在湖田和湘湖一带考察,发现了认为是“唐代”的古窑。1980年考古单位对这些古窑出土的瓷片再次分析,得出是“五代”时制品的结论。五代时以烧灰胎青瓷和白瓷的日用瓷器为主。

宋代是景德镇瓷器发展的重要时期,《江西通志》载:“宋景德中,置镇,始遣官制瓷贡京师,应官府之需,命陶工书建年景德于器,于是天下成称景德镇瓷器。”由此可知,从宋真宗开始,因景德镇瓷业发达,以生产青白瓷为主,所以在这里设置税收机构——“监镇”,官监民烧。这就是景德镇名字的来由。

景德镇具有适当的原料,青白瓷的白度和透明度都很好,已经接近现代细瓷的工艺水平,瓷器由半透明釉,发展为半透明胎,这是中国瓷器发展的第三大飞跃。宋代景德镇青白瓷首先产生了这个飞跃,所以日后社会上大量使用的瓷器就是在青白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景德镇也在宋代以后逐渐发展称我国的瓷业中心。

精选阅读

景德镇陶瓷发展历史—近代景德镇瓷业


[摘要]:从清末到民国,仿古瓷、美术瓷均有很高成就。仿古器皆习旧制,继承中亦有创新。彩绘以仿康熙青花为佳,仿乾隆五彩为多。颜色釉仿制更为突出。雕塑瓷在发扬原有的堆雕、玲珑、镂雕等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西洋雕塑的技法,取得新的成就。

从清末到民国,仿古瓷、美术瓷均有很高成就。仿古器皆习旧制,继承中亦有创新。彩绘以仿康熙青花为佳,仿乾隆五彩为多。颜色釉仿制更为突出。雕塑瓷在发扬原有的堆雕、玲珑、镂雕等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西洋雕塑的技法,取得新的成就。

清末民初兴起的以程门、金品卿、王少维为代表的文人派浅绛彩瓷,一改前朝华缛浓艳的面貌,追求一种简约淡雅的清新风格,令人耳目一新,从此开辟了陶瓷彩绘文人画派的先河。稍后,以王晓棠、潘宇为代表的文人派改用粉彩颜料绘瓷,从而大大地扩大了色彩领域。至民国二十年(公元1930年)前后,文人派的新粉彩瓷便成为景德镇美术陶瓷的主流。

瓷苑名家王琦于一九二八年邀集数位志同道合者组成“月圆会”,每月十五聚会一次,研讨画艺,绘瓷作画,时人雅称其为“珠山八友”。“珠山八友”一说是王琦、王大凡、邓碧珊、汪野亭、程意亭、刘雨岑、徐仲南、田鹤仙八人:另一说是王琦、王大凡、邓碧珊、汪野亭、程意亭、刘雨岑、何许人、毕伯涛八人。尽管说法不一,然而,这十位艺人在当时都具有一定影响力。“珠山八友”等人各有所长,风格迥异,技艺精湛,艺术成就名噪海内外。他们的成功,把景德镇的粉彩瓷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景德镇陶瓷历史(三)


明时的景德镇官民竞市,“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产……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景德镇真正成了“天下窑器之所聚”之地。除了在继承前代技术并发扬光大的种类烧造方面外,明代景德镇还消化和吸收了各大日益没落的著名窑场的优秀技艺,并广采博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不拘一格,大胆创新,创造了许多新的品种、新的造型、新的装饰,真正是“开创了一代未有之奇”,而所有这些创新,不仅造就了明代景德镇在全国制瓷业的中心地位,而且光照千秋,辉映千古。

永乐时,景德镇成功地烧出了玲珑瓷,到成化(公元1465-1487)年间,又造出精细的青花玲珑瓷,玲珑瓷碧绿透亮,青花青翠幽雅,融为一体,引人入胜。

大龙缸和薄胎瓷的烧造成功,是明时景德镇瓷业高度技术成就和制瓷技师惊人智能的体现。大龙缸,直径高度均达70厘米以上,通身饰以五爪龙须,形制巨大,气势宏伟,荘重肃穆,为帝王专用之物,他人不可僭越使用进而更现它的神秘。薄胎瓷的制作,从另一个方面显示了制瓷技师的艺术匠心和智能,最薄最细的薄胎瓷器,其厚度只0.5毫米,最厚的也只有1毫米,真正是“胎薄如纸”。

以成化閗彩为代表的彩瓷,是我国陶瓷史上空前的绝作。创于成化时期的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色彩相结合的閗彩工艺,开创了我国彩瓷的新时代。成化时期的閗彩,釉上色彩一般都有三、四种,多者达六种以上,而所施色彩的特征又极其鲜明,比单纯的釉下彩或釉上彩更加绚丽,给人以争奇斗艳,美不胜收之感。至嘉靖(公元1522-1566年)、万历(公元1573-1619年)年间在成化閗彩的基础上创出了青花五彩,改变以閗彩中仅青花是构成整个图案的决定性的主色地位,而使青花只是构成整个图案的一种颜色,青花和红、黄、绿等色处于一样的地位而没有主从之分,这就大大丰富了青花五彩的表现力,呈现出以红、淡绿、深绿、黄、褐、紫以及釉下蓝色为主突出红色的局面,嘉靖、万历彩瓷也就以图案花纹满窑,色彩浓艳深翠而行于世。明代彩瓷还有白地绿彩、青花红绿彩和釉上五彩以及填彩、金彩等等,素三彩也较为出名。

明代景德镇的高温单色釉(烧出温度在1200℃以上)和低温单色釉(烧成温度在1200℃以下)瓷器都有很大发展。白瓷的制作,明代各朝都有烧造,各臻其妙。永乐的洁白甜净;宣德(公元1426-1435)的汁水莹厚如堆脂,光莹如美玉;嘉靖的纯净无杂;万历的透亮明快;无不使人叹服称奇,爽心悦目。明代单色釉最具突出成就的还有永乐、宣德的红釉和蓝釉,以及成化孔雀绿和弘治(公元1488-1505年)黄釉。明永乐时的鲜红器亦称“祭红”,釉厚如脂,光莹鲜艳,有“永乐之宝”之誉,赢得“永器鲜红最贵”的评价。宣德年间的宝石红釉又比永乐鲜红釉更胜一筹,釉汁晶莹似红宝石,胎质细腻坚致,极其名贵。明代的蓝釉瓷器,在宣德时烧造较多,后人把它和白釉、红釉相提并论,推为宣德瓷器的“上品”。(景德镇台办)

景德镇陶瓷的兴起历史


一说到陶瓷,大家都会想到江西景德镇陶瓷之都,从汉朝开始,景德镇就已经开始烧纸陶瓷器材,到现如今,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古迹了。景德镇是"瓷器之国"的代表和象征,制瓷历史悠久,瓷器精美绝伦,闻名全世界,固有"瓷都"之称.景德镇生产瓷器的历史源远流长,唐代烧造出洁白如玉的白瓷,便有“假玉器”之称。在宋代御次殊荣,即皇帝宋真宗将年号景德赐给景德镇,于是景瓷驰名天下。

汉代:在东汉约公元25-220年,陶器“质甚粗,体甚厚,釉色淡而糙”,“只供迩俗粗用”,并不远销。因此,影响所及,极为有限。

五代:景德镇以为南方最早烧造白瓷之地和其白瓷的较高成就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从而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垄断局面和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

北宋:仿效了青白玉的色调和湿润的质感,创造性地烧造出了一种“土白壤而埴、质薄腻、色滋润”的青白瓷,使青瓷艺术达到了高峰。这种青白瓷大部分在坯体上刻暗花纹,薄剔而成为透明飞凤等花纹,内外均可映见,釉而隐现青色,故又称影青瓷。这种影青瓷当时则著行海内,天下均称为景德镇瓷器,从而使景德镇在南北各大窑之间,崭露头角,争得一席之地。

元代:工艺上出现了划时代的变革。在短短的一个世纪里,继宋代创青白瓷之后,又创烧成功具有高铝氧成分的白瓷、青花瓷、釉里红、青花釉里红等新品种,结束了我国瓷器以单色釉为主的局面,把瓷器装饰推进到釉下彩的新时代,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瓷器之特色。从而把景德镇瓷业推向遥遥领先的地位。

明代:是景德镇陶瓷的鼎盛阶段的开始,陶瓷艺术集历代瓷艺之精华,取得了更高的发展。凡前代已有的品种,此时应有尽有;大量新工艺、新的装饰手法,也先后涌现。如清新优雅,气韵生动,足与水墨画并驾齐驱的永乐、宣德青花;鲜红莹亮,色若朝霞,灿如霁日宣德霁红 ;釉下、釉上,互相掩映,柔和精巧的成化斗彩;薄如纸、莹如玉、吹之欲飞的永乐薄胎甜白;金碧辉煌,雍容华贵的嘉靖、万历五彩;还有黄、绿、紫相间成趣的素三彩,色如翡翠的孔雀绿、深沉幽净的霁青,娇艳柔美的浅黄,呈色稳定的矾红等等,都创始于明代,如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尽态极妍。

景德镇瓷器文化的历史渊源


“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而景德镇又是这个瓷器之国的代表。莹莹白玉瓷,漫漫瓷都路,作为被人们称为“瓷都”的景德镇,不仅制瓷历史悠久,更重要的是造出的景德镇瓷器驰名世界,享誉九洲。“江南雄镇记陶阳,绝妙花瓷动四方”,就是这种情况的写照。

景德镇地处江西省东北部,原系浮梁县治。东晋时期名叫新平镇,唐朝改为昌南镇(又号陶阳镇),宋代景德年间始称景德镇,一直延用至今。

图:景德镇瓷器宫廷赏瓶之青花花瓶

据史书记载,景德镇的制瓷历史已有二千余年,“新平治陶,始于汉世”。就在这个时候起,景德镇地区就已在商周原始瓷器的基础上,烧制出“器表施有釉”的“青瓷器”。到了晋代,据载有个名工巧匠趟慨,曾为当时景德镇地区瓷器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作出过巨大贡献,因而被后人尊称为“师主”,历朝立庙祭祀。随着时代的进展和江南地区经济的繁荣,景德镇制瓷技术也有所提高,产品运销各地。公元583年,南朝皇帝陈叔宝为了造豪会的庭壹楼阁,诏令这里的窑户烧造雕镂精巧的陶瓷柱石。不久,隋朝建立,隋炀帝又要这里造狮象大兽两座献给皇宫。这都说明,当时景德镇地区的制瓷业已有相当的技艺水平,瓷器产品也有了较大的影响,以致引起了最高统治者的注意。短促的隋朝倾圮之后,强盛的唐帝国继立,高祖李渊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又让昌南镇的景德镇地区瓷业有了更大的发展,出了两个名人,一个叫陶玉,一个叫霍仲初。据志书记载:“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陶玉是镇里的钟秀里人,他所烧的“陶窑”瓷器“瓷色亦素,土善腻,质薄,佳者莹缜如玉”。这些文字记载说明了一个事实:当时的景德镇地区从汉到唐,不仅一直从事陶瓷业生产,而且经过近千年来的探索和追求,早已从制陶阶段进入制瓷阶段,唐代的瓷器已有相当成就,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代饶州刺史元崔写了《进瓷器状》赞颂了这里瓷器的美好。当然,上面所述的这些情况还只限于文字,记载著名的陶窑、霍窑,遗址也还没有被发现,本世纪五十年代在景德镇市区周围黄泥头、白虎湾、腾梅亭、湖田等地发现的五代窑址,以及挖掘出来的大量碎片,却以实物证明了那个时期这里烧造出来的瓷器主要是青瓷和白瓷,且以青瓷为多。器型主要是盘、碗、壶、水盂、碟等。瓷胎有厚有薄,釉色近似越窑的色彩,略带绿色,与玉器很象,被称为“假玉器”是很贴切的。五代时,这里除烧制青瓷外,又是南方烧造白瓷最早、规模最大的窑场,仅白虎湾一处就有30多座,可见一斑。从现存的大量出土资料看,白瓷色调纯正,纯白度高达70度,吸水率、透光度都达到现代瓷的标准。瓷质远远超过了越窑,冠于当世,从古至今景德镇瓷器与中国的文化都有着非比寻常的渊源。

元代景德镇官窑制作历史资料


《正文》

“凡朝廷烧制瓷器,必由内府定夺样制。”(《元史》)

“饶州御土,其色白如粉垩,每岁差官监造器皿以贡,谓之御土窑。烧罢即封土不敢私也,或有贡余土作盘、盂、碗、壶、碟、注、杯、盏之类,白而莹色可爱,底色未着油药处犹如白粉,甚雅薄难爱护,世亦难得佳者。今货者皆别土也,虽白而垩*耳”(元孔齐《至正直记.饶州御土》)

“尝议旧定器官窑皆不足为珍玩,盖予真有所见也。在家时表兄沈子成自余干州归,携至旧御土窑器径尺肉碟二个,云是三十年前所造者,其质与色绝类定器之中等者,博古者往往不能辩。”据此可知,元代御土窑既烧贡御器皿,又仿烧定窑大盘。(元孔齐《至正直记.窑器不足珍》)

至元(1264 — 1294年)31年:

至元15年(1278 年 ),“浮梁磁局,秩正九品,至元十五年(1278)立,掌烧造磁器,并漆造马尾棕藤笠帽等事,大使、副使各一员。”(《元史》明 宋濂 百官志四 卷九十八)

(宋濂 (1310 — 1381 年 ) ,字景濂,谥文宪,为明开国文臣之首,元末明初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世居金华傅村镇潜溪,妊七月而生,幼聪慧先从闻人,梦吉学春秋,继从泖贯、黄溍、吴莱学占文辞,年二十五,讲授经学于浦江义门郑氏,名满朝野。元至正中荐授翰林编修。辞不就。朱元漳攻取蝥州,聘濂为五经师,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师,召命总修《元史》,纂修《人明日历》,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嘉义大夫。知制浩兼修国史兼太子赞善大夫。洪武十年,致仕还家。洪武十三年因长孙慎坐胡惟庸党案被株连。洪武十四年举家迁徙茂州,途中,病卒于夔门。著作有《潜溪集》、《翰苑集》、《芝园集》、《萝山集》等一百四十余卷,后人汇编成《宋学士全集》。 )

至元27年(1290年),浮梁人口增至192148人。

元贞(1295 — 1296年)2年:

元贞元年(1295年)浮梁县升为州。

大德(1297 — 1307年)11年:

泰定(1324 — 1328年)4年:

泰定中(1324 — 1328 年 ) ,由本路总管监陶,有命则供,无命则止。

泰定2年(1328年),“余(屠济亨)出守是州之二月,郡刺史段公(段廷*)蒙旨董陶至州。”《浮梁州志序》

至顺(1330 — 1332年)3年:

至顺二年(1331年)七月,(堵闰)奉命督陶器于饶,行次三衢之常山以病卒。

(元人俞希鲁编《至顺镇江志·人材·仕进·土著》条记:堵闰,字济川,金坛人。初辟浙西、浙东宪司书史,历昌化尉,信州路总管府知事,选为江浙行省椽,除从仕郎,建州路录事。再调承务郎、饶州路总管府推官。赴召入觐,以母老俾便传养,特改授镇江等处稻田提举,且赐金帑以宠行。至顺二年(1331年)七月,奉命督陶器于饶,行次三衢之常山以病卒。

俞希鲁(生卒年不详),字用中。祖籍温州平阳(今浙江平阳)人,后迁镇江。俞希鲁幼承家学,以秀才授庆元路(今浙江宁波)教授,教学中善于启发学生,学生称他“俞公如洪钟,叩无不响”。任满擢为归安县丞,筑海盐塘,费省而民不劳。升江山县令,又改为永康县令。所在任上都注意兴办学校,聘请名儒讲学,均平民众徭役。最后迁儒林郎、松江府同知。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明兵取镇江时,俞希鲁尚健在,卒年九十。《乾隆镇江府志》称俞希鲁“学业浩博,淹贯群集”,“境内碑籍多所撰述"。他编纂的至顺《镇江志》为元代名志。常与青阳翼、顾观、谢震文字交游,时人称之为“京口四杰''。著有《竹素钩玄》20卷,《听雨轩集》20卷。 )

至元(1335 — 1340年)6年:

至正(1324 — 1368年)28年:

至正12年 (公元 1352 年 ) ,浮梁瓷局结束。

至正28年(公元1368年),元惠宗(顺帝)退出大都。

景德镇瓷器的分类


景德镇的制瓷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古至今,制造出来了非常多优秀的作品,不仅在国内有名,在果然的知名度也是响当当的,因此景德镇又有“瓷都”的称号。

1、宋代。宋代最为出名的瓷器是影青瓷,所谓影青瓷,是在五代烧制耳朵青瓷以及白瓷的基础之上烧制而成的。影青瓷一直有“素肌玉骨”的美称,是我国的陶瓷史上一种非常珍贵的品种,正是因为有影青瓷的出现,景德镇也顺利地跻身于宋代名窑之林。

2、元代。元代的时候,景德镇又烧制出了两种瓷器,一种是青花瓷还有一种是釉里红瓷。不论是青花瓷还是釉里红瓷,都是非常具有特色并且十分名贵的瓷器品种。当然,这两种瓷器不单单可以单独出现,在制作的时候还可以将两者相互结合,制作成青花釉里红,极其美观并且具有特色。另外,元代景德镇在高温颜色釉的方面也有突破,出现了卵白釉、红釉、蓝釉、金釉等等。

3、明代。到了明代,景德镇广泛地吸取外来文化,创造出来很多创新品种、造型以及装饰,这也使得景德镇站在了全国制瓷业的中心。在永乐时期,景德镇烧制出了玲珑瓷,到了成化时期,在玲珑瓷的基础上又进行创新,进而成功烧制出了青花玲珑瓷。

4、现代。景德镇在民国可以说是经历了一整个低潮期,但是到了现在又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陶瓷企业变多,规模也在变大,很多传统的工艺也在逐渐地再次被发扬光大

景德镇瓷器是从汉朝开始烧制的,到了宋朝和元朝已经迅速地发展了,而在明朝和清朝的时候,景德镇已经成为了全国的致瓷中心。直到今天,景德镇瓷器仍然赫赫有名,在工艺和技法上也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促进了全国制瓷业的蓬勃发展。那么,景德镇瓷器共有几种分类呢?

1、青花瓷。青花瓷是大家十分熟悉的瓷器之一,它的原料是含氧化钴钴矿。青花瓷的成熟时期是在元代,在学术界,基本上也都承认元代的青花瓷是青花瓷的鼻祖,虽然在之前的唐宋两代也有青花瓷产生,但是它们并不具备青花瓷所必备的元素,因此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青花瓷。

2、粉彩瓷。粉彩瓷是景德镇的四大传统名瓷之一。它又被称为是软彩瓷,是在康熙晚期出现的一种釉上彩的新品种,流行至今。

3、斗彩瓷。斗彩瓷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互结合所形成的一种彩瓷。“斗彩”以此最早出现于《南窑笔记》:“成、正、嘉、万俱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种,先于坯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名曰斗彩。”

4、颜色釉瓷。颜色釉瓷是在釉中加入氧化金属,经过焙烧之后就会产生某种颜色,所以称之为是“颜色釉”。颜色釉有很多种类,例如豆青、影青、钛黄、象牙黄、翠绿、孔雀绿、窑变花釉、茶叶末、西洋红、胭脂红、等等……

5、珐琅彩瓷。珐琅彩是从国外传入的,之后被人称之为是“古月轩”,它是专门为清朝宫廷制作的。珐琅彩是宫廷的垄断瓷器,所需要用到的白瓷胎是景德镇御窑场所特制的。

6、变色釉彩。变色釉彩是以非常高级的细瓷的白釉来作为积釉的,用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及铈、镨、镱等混合稀土氧化物来作为它的着色元素,烧制而成之后釉色会随着光源的不同而产生变化。

7、古彩瓷。古彩瓷又叫硬彩,它的色彩晶莹,有着十分强烈的色调对比,形象非常夸张。

8、新彩瓷。新彩瓷旧称是洋彩,是在清朝末期的时候出现的,引自国外,因此画面上极其具有西洋风格。

9、雕塑瓷。雕塑瓷是通过雕塑烧制而成的立体陶瓷,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隋代的时候就已经有狮、象等陶瓷工艺品进贡到皇宫之中了

景德镇的四大名瓷是哪四大?它们分别是粉彩瓷、玲珑瓷、颜色釉瓷以及青花瓷,下面小编就一一来为大家介绍。

第一种:粉彩瓷。粉彩瓷是釉上彩的一个品种。粉彩瓷是先在白瓷上面勾画出图案轮廓,再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接着把颜料施在上面,根据需要用笔将颜色洗开,这样人物的衣服或者是花瓣就会有浓淡感以及明暗感了。

第二种:玲珑瓷。青花玲珑瓷距今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了,它是在宣德年间,在镂空工艺的基础上创造并且发展的。玲珑瓷玲珑剔透,闻名中外。

第三种:颜色釉瓷。颜色釉瓷就是依靠釉水色彩变化来装饰瓷器。在釉料中调整微量元素的含量就可以将釉色进行改变。通常,颜色釉有青釉、酱釉、黑釉、白釉、黄釉、绿釉、青白釉等等。

第四种:青花瓷。青花瓷大家一定不会陌生,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青花瓷的名声都是响当当的

康熙景德镇五彩历史文化


五彩瓷器也是康熙时期景德镇的重要产品之一,它从明代万历五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但较明代有了更大的发展。色彩更加丰富,发明了釉上蓝彩,以此代替了嘉靖、万历五彩中的青花。康熙五彩在官窑、民窑都有生产,且做工都很出色,但官窑更注重颜色釉,所以代表五彩水平的当推民窑。

康熙五彩主要色料有红、黄、绿、蓝、黑、紫、金等,它一改传统以青花相配色的青花五彩,而是在白瓷的底子上施以五彩,有白地五彩、青花五彩、豆青地五彩、米地五彩、红地五彩、蓝地五彩等,十分丰富。各种色彩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呈现出与前代不同的色调风格。红彩是鲜亮红艳,黄彩是深浅不一的蜜蜡黄,紫彩多为葡萄紫或茄皮紫,绿彩多深浓泛黑,黑彩则漆黑发亮,多用于勾画轮廓,蓝彩光艳动人,多用于描绘山石。

康熙五彩多仿古之作,所以又称为古彩。其民窑产品器型多样,有盘、壶、杯、碗、瓶、罐等日常用品,还有文房用具和案头摆设。图案装饰丰富,风格受版画影响,以戏曲故事题材为多,历来以刀、马、人为主。

瓷器中的套具大约在东晋时已经流行,当时按生活习惯和需要,将日用瓷器中的不同品种配套组合,如把杯、壶、盏托等作为一组茶具,但当时组合的品种还比较少。

套具日益丰富的时期要数明、清,其中最多的可达二百件一套。十二花神常用于成套瓷杯的花卉纹饰,这种纹饰流行于康熙年间。康熙五彩十二花神小杯以十二只瓷杯为一套,每只杯上按一年十二个月中的某月各绘一种应时花卉,指代历史上的著名女性,并题上相应的诗句。十二花神为:正月梅花神寿公主,二月杏花神杨玉环,三月桃花神息夫人,四月牡丹花神丽娟,五月石榴花神卫氏,六月荷花神西施,七月葵花神李夫人,八月桂花神徐贤妃,九月菊花神左贵嫔,十月芙蓉花神花蕊夫人,十一月茶花神王昭君,十二月水仙花神洛神。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