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10月7日 英法侵略军火烧圆明园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疯狂地进行抢劫。为了消赃灭迹,掩盖罪行,10月7日至9日,英、法放火烧掉圆明园。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强迫清朝政府签订了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从中国攫取了赔款、协定关税、开放五口通商、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等许多特权。英国资产阶级以为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就可以把大量的商品倾销到中国。但事实并非如此,据有关资料记载,1850年英国输入中国的商品比1844年还少了75万英镑。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顽强抵制着外国商品的侵入;二是英国增加鸦片贸易与发展合法贸易存在着矛盾。由于鸦片战争后英国等殖民主义者大量对华输入鸦片,中国的白银继续外流,使中国出口茶叶、生丝收入的大半被其抵消,无力再多购买英国的工业品,这当然对英国是很不利的。英国资产阶级是既要维护给它带来巨大利益的鸦片贸易,又要扩大对华的工业品销售。这样,它就要迫使清朝政府开放更多的商埠,进一步控制中国海关,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英、法、美等西方国家便以修约为名,企图压迫清政府给其新的侵略权益。1853年5月,英国首先向中国提出要求修改已订的《南京条约》的有关条款,美国和法国也接踵而来,均遭到清政府的拒绝。英、美、法等殖民主义者掀起的“修约”交涉未能得逞,就恼羞成怒,决定用发动新的侵华战争来实现其无理要求。1856年10月8日上午,停泊在广州海珠炮台附近码头的1艘“亚罗”号划艇正作启航准备。这时,有1艘清军的巡逻船急驶而来,广东水师官兵登上划艇,把全船14名水手挨个盘问身份,并把其中12人加以扣留,押到巡逻船上,带回广州。“亚罗”号原是中国人苏亚成的一艘载重100吨的划艇,后来被海盗抢走,辗转属于中国方亚明所有,成了走私船。为了走私的便利,曾在香港当局领过执照,但已过期失效。中国水师搜查走私船,捕走中国水手,纯属中国内政。但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却借口该船曾在香港注册,领有执照,硬说是英国船。他还无中生有的捏造说,中国水师上船后曾扯下船上的英国旗,侮辱了英国。因此,他向两广总督叶名琛发出强硬照会,无理要求立即送回被扣的全部人犯,还要向英国道歉和赔偿。10月23日,英国海军上将西马糜各里率领英国军舰突入省河,向广州进攻,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大敌当前,两广总督叶名琛一味妥协,下令不许还击。10月29日,英军攻入广州城,叶名琛慌忙逃命。1857年春,“亚罗”号事件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大资产阶级掀起战争叫嚣,英国议会通过了扩大侵华战争的提案。3月,英国政府任命前加拿大总督额尔金为全权专使,率领一支陆海军来中国;同时向法、美、俄等国发出照会,提议联合出兵,迫使清政府签订新的不平等条约。10月,法国拿破仑第三(即路易·波拿巴)也借口“马神甫事件”(即“西林教案”)任命葛罗为全权公使,率领一支侵略军,打着为“保卫圣教而战”的幌子,继英军之后开到中国。美国和俄国也同意英国的提议,积极支持英、法发动新的侵华战争。这样,四个野心勃勃的侵略者,基于共同的利益,暂时结成了联合侵华阵线,进一步扩大由英国首先挑起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10月,额尔金和葛罗先后率领舰队到达香港。美国全权公使列卫廉和俄国公使普提雅廷纷纷赶到香港,与英、法合谋,研究侵华策略。12月,英、法组成联军,共5600多人。12月12日,英、法代表分别向两广总督叶名琛发出照会,要求进入广州城谈判“修约”、“赔偿损失”,并限10天内答复,不然,则向广州进攻。叶名琛既不理睬英、法照会,也不作任何战守准备。

12月28日,英法联军炮击广州城,叶名琛逃跑,广州将军穆克德纳和广东巡抚柏贵无耻投降。30日,广州又一次被英法联军占领。占领广州并不是侵略者的最终目的。1858年4月,英、法、美、俄等国军舰陆续北上来到大沽。5月20日上午8时,英法联军照会清政府,限令清军在两小时内交出大沽炮台。清政府不予理会。两小时后,英法联军悍然以数十只小汽轮和舢板闯进大沽口,向大沽炮台发动猛烈攻击。守炮台的爱国官兵奋起反抗,给侵略者以迎头痛击。但终因防御薄弱,力量相差悬殊,大沽当天被占。26日,英法联军到达天津城外,清政府急忙于29日派大学士桂良和吏部尚书花纱纳到天津,与英、法等国代表谈判,并于6月26日和27日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

英、法等国得寸进尺,又以到北京换约为名,准备扩大侵华战争。1860年春,英、法军舰陆续开到中国,并于7月底再次集结大沽口外。8月1日,英法联军攻占北塘,14日攻占塘沽,21日又攻占大沽,24日进入天津。清政府急忙派桂良和恒福到天津求和。但侵略者存心要攻占北京,在谈判中漫天要价,不断节外生枝,使谈判失败,英法联军逼近北京。9月18日,英法联军攻陷张家湾和通州,21日攻下八里桥。咸丰皇帝吓破了胆,派他六弟恭亲王奕为钦差大臣,留守北京,主持和议。22日清晨,咸丰皇帝带着后妃、皇子、亲王和一批大臣,慌忙逃到热河行宫(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10月5日,英法联军兵临北京城下。根据俄国外交官伊格纳提耶夫提供的情报:清朝守军集中在东城,北城是最薄弱的地方,应先攻取;并听说中国清朝皇帝正在西北郊的圆明园。于是,英法联军绕抄安定门、德胜门,进犯圆明园,并将圆明园洗劫一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火烧圆明园”事件。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建于明朝。1709年,清朝康熙帝把该园赐给四子胤祯(后来的雍正帝),并赐名圆明园。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150多年的经营,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无数能工巧匠,倾注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把它精心营造成一座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离宫。

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圆明园周围连绵10公里,由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组成,而以圆明园最大,故统称圆明园(亦称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属园,分布在圆明园的东、西、南三面,其中有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静明园、清漪园(后来的颐和园就是在此基础上建造起来的)等,全园面积合计5000多亩。

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创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集当时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园中有宏伟的宫殿,有轻巧玲珑的楼阁亭台;有象征热闹街市的“买卖街”,有象征农村景色的“山庄”;有仿照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有仿照苏州狮子林的风景名胜;还有仿照古代诗人、画家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等。可以说,圆明园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民建筑艺术和文化的典范。不仅如此,圆明园内还珍藏了无数的各种式样的无价之宝,极为罕见的历史典籍和丰富珍贵的历史文物,如历代书画、金银珠宝、宋元瓷器等,堪称人类文化的宝库之一,也可以这样说,它是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馆。

10月6日,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立即疯狂地进行抢劫。首先闯入圆明园的是法国侵略军,他们见物就抢,每个法国士兵口袋里装进的珍品,价值三四万法郎。他们空手而进,满载而归。在法国军营里,堆积着珍奇的钟表、五光十色的绫罗绸缎,以及珍贵的艺术品,价值达3000万法郎。英国侵略军虽然来迟了一步,但金银财宝也装满口袋。更可恶的是,对那些搬不走的大瓷器和珐琅瓶,他们打得粉碎。英法侵略军把圆明园抢劫一空之后,为了消赃灭迹,掩盖罪行,英国全权大臣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竟下令烧毁圆明园。大规模的焚烧共两次,第一次是10月7日至9日,主要焚烧圆明园,大火连烧3昼夜,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焦土。这场浩劫,正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所描绘和抨击的那样: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进行抢劫,另一个放火焚烧。这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

10月13日,英法侵略军攻占了安定门,控制了北京城。10月18日和19日,这伙强盗抢劫了万寿山、玉泉山和香山等几处属园中所藏的珍贵文物,并进行第二次大焚烧,烧毁了上述几处属园的殿阁建筑。这时,逃到热河的咸丰皇帝竟下谕“只可委曲将就,以期保全大局”。奕秉承此旨意,全盘接受英、法提出的条件,于10月24日和25日分别与额尔金和葛罗在礼部大堂交换了《天津条约》,并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11月14日又同俄国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这些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也使中国人民的灾难更为深重了。

相关阅读

陶瓷文化:7米青瓷路,记载千年古窑史


“中国陶瓷研究之父”陈万里曾说:“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而这龙泉陶瓷史,又大部都在大窑了。

上周末,由雪花啤酒等单位和机构共同发起的雪花啤酒古道探秘系列活动第十九站小梅镇大窑村,这个龙泉青瓷的起源地,成了我们探访的目标。踏着古代窑工运输青瓷的鹅卵石古道,走进大窑,也走进了无数个与青瓷有关的故事。

远销海外的大窑青瓷

有个洋名雪拉同

始建于宋代的大窑古道,是古时龙泉到庆元的必经之路,全长约40公里。沿途分布着近百处龙泉窑遗址。与一般的古道用大块石头铺路不同,大窑古道使用卵石块砌筑,由于古时是窑工运输瓷器的主要干道,所以也被称为“大窑青瓷古道”。

“古代运输主要靠河运,所以大窑的瓷器做成后,窑工们就走这条古道,把瓷器从大窑运到小梅镇上的码头,再通过瓯江把瓷器输送到温州、泉州乃至世界各地。”大窑村的村委会主任王仲长带着驴友,漫步在古道上,道旁青瓷碎片随处可见,它们犹如祖先的名片,记载着青瓷在宋元明的兴盛与衰落。“这些碎片,都是当时运送瓷器时留下来的,很有历史价值,当然,只能看、不能拿。”

而远销海外的大窑青瓷,还有个洋名雪拉同。据说在十六世纪末,法国巴黎正在上演一部话剧《雪拉同》。剧中男主角雪拉同的一件青瓷外套深受观众喜爱,而巧合的是,首批大窑青瓷也刚好运到法国,于是法国人便把大窑青瓷叫“雪拉同”。由此,“雪拉同”成了外国友人竞相珍藏的宝物,大窑青瓷也因此享誉世界。

虽然在明后期实行的“江禁”使得大窑青瓷日渐衰弱,但王仲长还是不由感叹,“虽然现在大窑青瓷没有古时那么兴盛,而且古道走的人也少了,但不可否认,这条路,让世界认识了大窑青瓷,也知道了大窑。”

仅存7米的娘娘路

记录窑工的辛酸史

现在的制窑工厂已经非常现代化,但大窑村民在烧窑前,依旧会烧香,杀牲畜,以此祭拜祖先,保佑烧窑成功。而祭窑的习俗,则是源于一个在大窑流传千年,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

在宋朝,有位名叫叶有根的窑工要烧制一批朝廷贡瓷,但烧了很多次,烧出的都是废品。而若再不成功,将被朝廷治罪。此时,叶有根的女儿叶青姬为了拯救家人,纵身祭窑,顿时窑洞炸开,只见叶青姬飘向天外,而这炸开的龙窑里,烧成竟都是上等的青瓷贡品。为此,窑工们称叶青姬为“飞天窑女”,并形成了之后祭窑的习俗。当朝皇帝也把叶青姬的家人接进宫,纳其妹妹叶青梅为妃,封“大窑娘娘”。大窑的窑工们则将“大窑娘娘”走过的那条瓷砖古道改名叫娘娘路。

如今,在大窑古道上,记载窑工辛酸史的娘娘路只剩下7米左右,但路上的青瓷碎片,历经了千年岁月的磨损,釉面依旧还清晰可见。

村民钟建飞非常了解大窑青瓷文化,“古时候窑的温度很难控制,窑工只能靠眼睛去看火的颜色来推测温度,一不小心就会烧出废品,因此窑工经常会被窑主处罚。”

一部窑工的辛酸史才铸就出名闻天下的大窑青瓷史。行走在崎岖而漫长的古道上,驴友们也体会到了窑工的艰辛:“烧窑就很费力了,还要走那么长的路运出去,真是不容易,大窑青瓷能享誉天下,很多无名窑工是真正该载入史册的人。”

元青花并非一日长成


波斯绘画:蒙古统治者伊儿汗合赞转宗伊斯兰教。蒙古人曾经统治波斯,也就难怪伊朗国家博物馆里有那么多元青花。

成吉思汗的影响遍及欧亚大陆,中国画家和西方画家都曾给他画像。

成吉思汗的影响遍及欧亚大陆,中国画家和西方画家都曾给他画像。

青花瓷以鲜活、艳丽、明快在元代瓷器中独树一帜。素胎勾勒、钴料呈色、釉下彩绘,从中原文明中汲取养料,又吸纳草原的豪情,更蕴含着异国的风韵。但它的天价比它的特色更吸引眼球。元青花为什么这么贵?这还要从元青花的家世说起。

元青花的前生

元代历史较之元明清为短,只有98年,然而一出生就风华正茂。元青花的出现,让我们对青花瓷的认识向前推到元代,但元青花真的是一蹴而就?

成熟完美的元青花,似乎在挑战中国瓷器发展史中的常规。不过,很快扬州的一次发现便推翻了这一疑问。黄秀纯介绍,1975年在扬州发现的一块蓝彩枕片,引发了唐青花的说法。

1975年,南京博物院在扬州唐城遗址晚唐底层中发现一块用蓝料绘成图案的枕片。随后1983年和1990年的两次发现让文博界有了更多的证据。

就在唐青花渐露面目时,各地也时有宋青花发现的报道。1956年,在拆除浙江龙泉金沙寺塔时,在底层发现了一完整的青花碗,根据同时出土的塔砖模印“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推断这一青花碗是北宋初年。

不过,在王春城看来,唐青花的存在已是既成事实,而宋青花却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从唐青花的星星之火开始,元青花终成了燎原之势。王春城解释,即使我们没有足够证据证明宋青花的存在,但从瓷器发展脉络上看,宋代瓷器非常发达,烧造瓷遍地开花。尤其在河北磁州窑,釉下彩绘的绘画技术都已经很发达,这些都为元青花的突飞猛进奠定了基础,“因为青花瓷必须是釉下彩。”

事实上,釉下彩技术已经有多年的发展,王春城介绍目前可知的最早釉下彩瓷器为三国时期吴青釉釉下褐彩盘口壶。

与釉上彩不同的是,釉下彩必须要先在做好成型的胚胎或素烧瓷胎的表面,用含金属氧化物质的天然矿物作为颜料来进行彩绘,描绘出装饰纹样。进而外施一层无色透明或半透明的釉料,入窑高温一次焙烧而成,“透明的玻璃釉,透出下面的彩绘,这样经年使用后,使用痕迹伤及的是釉,而不是彩,可以保持色彩始终艳丽。”

元代包容性养出元青花

元青花成熟魅力的绽放,更被视为是一种多元文化交流下的产物。

唐青花的出现,或已受了波斯陶蓝花白地的影响。而到了蒙古人那儿,这种对蓝白的喜欢已经成了一种崇尚。

王春城解释,元代蒙古人是第一民族,色目人是第二等级,其中色目人就包括回族。由此,伊斯兰文化在当时甚为发达,“回族文化对于元青花有很大影响。”

蒙古当时跟西域的关系密切,在13世纪初,成吉思汗和他的继承者多次征服了中亚、西亚,打通了中西文化交通的要道。大批阿拉伯人、波斯人和崇尚伊斯兰文化的突厥人涌入中国,带来了西域的文化。

元代的各类文献中,都将这种东来的穆斯林统称为“回回人”,“历史上伊斯兰国家人经商能力强,在经商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文化,由此必然会对元代青花的制作产生影响。”

与此同时,南北交流也成了元青花成熟的一大动因。王春城指出,中国自五胡乱华时代,就有了人口的大规模迁徙,北方中原人员开始往南迁,“这部分人口大迁徙中自然包括艺术匠人,这种人口流动对于文化的交流有一定影响,在元代也是如此。”

元代以后,大量北方工匠南迁。北方工匠绘画能力较强,类似磁州窑就是以绘画见长,自然也就在南迁后将这一特色予以发挥,“元青花与一批有素质的文人参与也有关。”

事实上,无论是异域文化的交流,还是南北文化的交流,都是元代文化包容性的体现。王春城认为正是这种文化的包容性让元青花最终成为世界的精彩。元代统治者,只统治了98年的历史,然而烧制的瓷器不仅有元青花,还有青白釉瓷器。

“小小景德镇烧的青白釉瓷器和青花瓷就呈现了多种风格,这主要是元民族的包容性非常强,对佛教、道教、儒家都吸收,这种文化上的习性在流传的器型上就可见一斑,”王春城指出,没有元代的打造,青花很难成为国瓷。

而元青花跟其他瓷器的题材表现还不一样,它的题材尤其多,有花卉、鱼藻、翎毛走兽、龙凤、人物,什么都画。元青花早期的题材大致都是花卉、翎毛走兽、龙凤,后期出现了大量戏剧故事,画人物。

之后又着重于刻画人物,这主要受了元曲和小说的影响,情节画被匠人们热衷。而朱元璋没拿下江山之前,长时间驻扎于景德镇。他对景德镇的陶瓷生产也许有过影响,由于他的关注,人物纹的作品开始逐渐增多。

元青花以沉稳动人

从唐青花向元青花的跨步,王春城用纯兰墨水向碳素墨水转变这一比喻。从绚丽的唐青花演变成沉稳的元青花,这不啻是一场蜕变。而这一切与青花瓷的原料极为相关。

青花瓷中的青花一词,在王春城看来颇具形象功能,“青花简单地称,就是白地蓝花瓷,古代青和蓝相同。”

而之所以发蓝,这与一种神奇的钴料有关。青花瓷以含氧化钴的钴土矿为原料,在瓷器胎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

然而,不同时代的钴料成分是不同的。

唐青花瓷胎还不十分致密,白度不高,在胎、釉之间均施有一层白色化妆土。唐代青花瓷器的青花料成色大多发色鲜艳,青花纹饰的成色大多数不稳定,有流、晕散现象,“从视觉效果来看,唐青花比较绚丽,蓝得更为艳丽,是纯蓝墨水的感觉。”

唐青花青花料中可见明显的黑色结晶斑点,结晶处成色更显浓艳。据测,唐青花的主要着色元素是含高铜、低锰的钴矿料。此外,唐代青花瓷器的釉氧化钙含量较高,属石灰釉,烧成温度达到1170-1210度。在高温下,釉的黏度较小,加之釉层很薄,青花色料在高温下烧成时易于扩散,故唐青花的青花料往往扩散到整个釉层,在有色料的部分将釉层染成蓝色玻璃体。

到了元代,元青花的瓷胎则开始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配制的制瓷原料,在瓷石的胎泥中渗入了一部分高岭土,而中国瓷器在宋代以前都是以单一的一种瓷石为原料制胎的。这一革新使得元青花瓷器胎中的三氧化二铝含量明显增加,达到20%左右。比较沉稳。

而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国产料和进口料两种,类似国产料有平等青、浙青,进口料则有苏麻离青。这是根据波斯语“苏来曼”的译音。这种钴料产地在波斯卡山夸姆萨村,当地人认为是一名叫苏来曼的人发现了这种钴料。

国产料为高锰低铁型青料,呈色青蓝偏灰黑;进口料则为低锰高铁型青料,呈色青翠浓艳,有铁锈斑痕。王春城指出,在部分元青花器物上,也有国产料和进口料并用的情况,“钴料的不同,使得元青花的蓝更沉稳,是碳素墨水的感觉。”

不过,元代青花瓷器的制胎原料,因淘炼技术不如明、清,故胎内所含的杂质较多,致使在砂底上可以看到砂眼、刷痕和黑褐色的铁质斑点。在底足、口边常呈现一种火石红斑,俗称“火石釉”的。由于元青花多砂胎底,胎体厚而重,虽然烧成温度已达1250度,但还烧不透,瓷化程度也不高。直到明初,胎上还有明显的粗糙轮廓,器底还附有窑渣。

■昂贵之源

元青花在元代就已稀罕

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得拍出了一件“鬼谷下山”的元青花大罐,成交价为1568.8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2.3亿元,成为全世界中国工艺品中的最高拍卖价,纪录保持至今。

1993年至1996年,英国牛津大学考古系博士蒋奇栖,曾考察土耳其、伊朗、日本等地博物馆后,得出结论:现在所知的(元青花)只有300件。此后,这句话被误传为“全世界只有300件,激发了人们的淘宝热情。”王春城认为,蒋奇栖的考察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此之后,国内一些地方也有元青花出土。

存世量或许已经突破了300件,但元青花的存世量少却也是不争的事实。王春城指出,元青花现在的火爆,纵然与国际拍卖市场有关。但追溯历史,元青花在元代本就是稀罕品。现在能推断的是,元青花在当时社会是作为重要艺术品存在,从历史存留下来的蛛丝马迹来看,元青花在当时就是珍稀品。

三月,瓷器绽放的季节


瓷器是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烧制而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80℃-1400℃)烧制,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温度的不同从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烧结的瓷器胎一般仅含3%不到的铁元素,且不透水,因其较为低廉的成本和耐磨不透水的特性广为世界各地的民众所使用,是汉文明展示的瑰宝。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汉族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谢肇制在《五杂俎》记载:“今俗语窑器谓之磁器者,盖磁州窑最多,故相延名之,如银称米提,墨称腴糜之类也。”当时出现的以“磁器”代窑器是由磁州窑产量最多所致。这是迄今发现最早使用瓷器称谓的史料。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汉族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发现于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中,距今约4200年。器类有罐和钵。原始青瓷在中国分布较广,黄河领域、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区都有发现。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

2010年11月11日的一场拍卖,让伦敦博罗(Borough)区域的Bainbridge拍卖行拍卖中,一个估价80万英镑至120万英镑之间的清乾隆粉彩镂空瓷瓶以5160万英镑(约5.5亿人民币)的价格成交,刷新了2010年6月由黄庭坚书法《砥柱铭》创下的4.368亿元纪录,成为最新的中国最贵艺术品。

2005年一件“元青花鬼谷下山大罐”以2.3亿元拍卖纪录,成为当时中国最贵的艺术品。2010年6月黄庭坚《砥柱铭》以4.368亿元成交,刷新了中国最贵艺术品的纪录。

2010年11月英国拍卖行上拍清乾隆粉彩镂空瓷瓶,以5160万英镑成交,再次刷新中国最贵艺术品纪录。

今年将是瓷器绽放光彩的一年。藏友们,赶紧行动吧,

陶瓷文化:圆明园历史规模最大考古发掘:出土文物5万余件


原标题:圆明园历史规模最大考古发掘还原如园赛江南美景

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是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它坐落在北京西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组成。自1996年开始,圆明园遗址公园先后进行过三次考古发掘,此次发掘自2013年开始至2020年结束,为圆明园遗址史上最大规模的发掘项目。日前,这次考古发掘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

圆明园面积35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清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文物被抢掠,后又遭到匪盗的打击,终变成一片废墟。

此次发掘分为三期,计划通过长期、持续的考古工作,明确绝大部分景区范围、布局和形制,完善整体保护体系,建立起可视、立体的考古成果展示平台,达到为圆明园遗址的保护、利用和展示服务的目标。

截止到目前,圆明园考古队已经完成22处景区的考古勘探工作,基本探明了这些景区的遗址保存状况和布局。先后对如园遗址、养雀笼遗址、海晏堂蓄水楼遗址等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发掘总面积7000平方米,出土文物达5万余件。

风雨千年磁州窑


金代磁州窑褐彩孩儿枕 早就知道我国古代北方有一个庞大的民窑体系——磁州窑,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对它心仪已久。7月下旬的一天清晨,我不顾大雨如注、狂风四起,前往河北省邯郸市磁州窑遗址考察。 走进古老的燕赵大地,街头耸立着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塑像,令人顿生思古之幽情。邯郸,是战国时期七雄之一赵国的都城。很多成语典故出自这里,如邯郸学步、负荆请罪、黄粱一梦、完璧归赵等。 方圆百里之内,元、明、清代的古窑遗址一个挨着一个,密密匝匝,蔚为壮观。仅观台镇和彭城镇两地,已经发现的古窑场就多达200余个。位于彭城镇的富田窑遗址,依然散发着悠远古老的异彩,古井、料池、作坊、碾槽等,诉说着先民冶瓷的艰辛。我们走进“裤衩街”(俗称),放眼望去,到处弥漫着陶瓷文化的气息,几乎所有人家的院墙、圈棚等都用古窑具匣钵垒成。在老乡的院落里,还有多处保存完好的“馒头窑”,窑炉内堆放着生产工具和粮食,有的还住了人。 磁州窑创烧于北齐,一直到今天仍在烧制。“这里,古代文化流传有序。”同行的国家文物出境鉴定河北站副站长穆青告诉我,“磁州窑瓷器保留了大量古代民间绘画、书法及反映民俗民风的实物资料,形成了质朴、洒脱、明快、豪放的艺术风格,成为享誉中外的一代名窑。”千年炉火从未间断,这是十分罕见的。 我们来到盐店遗址,但见元明清的馒头窑林立。馒头窑炉的外表是用废匣钵装土后垒起来的,像一串串铜钱,古朴而美观。走进元代馒头窑,我们看到了当年的炉膛、烧红的炉壁、灰白的残渣和散乱的黑花白釉瓷片,有些瓷片上清晰地写着“酒”等文字。还有古窑洞,今天仍作为仓库和生产车间使用。在这里,我意外发现了竹刀、竹篦等生产工具,于是才恍然大悟,原来很多精致均匀的纹饰是用特定的工具刻画出来的。 听说当年盐店遗址有四条长两公里、高十几米的煤渣山,后来用于生产水泥而仅剩现在这么一段了。炉渣山上长出了绿色植物,淡化了沧桑痕迹。我们在炉渣山上也发现了许多瓷片,考证下来是清代的,承袭了磁州窑瓷器黑白对比鲜明的装饰艺术风格。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磁州窑,它继承了唐代长沙窑的书法艺术传统,这与当时文人雅士的参与有着直接的关系。在瓷器上大量书写诗词短语,真、草、隶、篆、行等字体均可见到,笔墨豁达,气韵生动,自成一格,对研究书法艺术,是不可多得的资料。 喜悉,河北省磁县已开工建设磁州窑遗址博物馆,我又专程到磁县的库房里仔细品赏了磁州窑的一流精品,印象非常深刻。磁州窑不愧为我国一代名窑。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