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宠刘海戏金蟾的历史故事

关于刘海戏金蟾,有一个传说。相传很早以前,黄山脚下住着一位姓刘的老农民,夫妻只有一个儿子,名叫刘海。贾山南海龙王有个女儿叫巧姑,自幼生长在水底龙宫。

一次,龙王带巧姑去北海龙宫赴宴,往返途中的美景给她留下了极其美好的印象。她趁龙王外出的机会,变作一只金色的蟾蜍跃出桃花溪白龙潭,伏在一片翠绿的荷花叶上观赏四周的景色。就在这时,一条凶恶的大蟒向她扑来,正在桃花峰下砍柴的刘海救下了她。金蟾醒来后得知是刘海将她从恶蟒口里救出后,便从口中把一颗龙珠吐在荷叶上,作为给刘海的纪念之物,然后恋恋不舍地跃入水中回龙宫去了。

图:刘海戏金蟾

之后,巧姑深深爱上了刘海。一天,她思念刘海心切,又偷偷跑出了龙宫,变作金蟾爬上荷叶盼望能再次见到刘海。

事也凑巧,那天刘海因为要伐木盖房,也来到白龙潭边,一边伐木,一边放牛。刘海伐树累了,走到潭边喝水,忽然发现在他的身边有一串金钱。他环顾四周并没有发现人影,喊了几声也无人答话,便放下钱准备回家,谁知那串金钱竟叮叮地响了起来,原来这钱是金蟾暗放在他身边的,那串着金钱的丝线就在她的手里。刘海要走,她便在水下牵动丝线,让那串金钱响起来。刘海感到奇怪,聚精会神地端详那串金钱为什么自己会响。不提防上次那条吞吃金蟾未成的大蟒,从背后向刘海扑来。龙女巧妙地引开凶蟒,使刘海得以抽刀,把那条恶蟒斩作两段。最后二人结为夫妻。 “蟾”古代神话中是吉祥之物,旧时传说金蟾有三足为灵物,古人认为可以致富。所以民间流传有“刘海戏金蟾步步得金钱”之说。

其他茶宠,比如那种圆圆润润、可爱至极的紫砂小脚丫,脚丫上有一只蜘蛛,其实是依其谐音“蜘”“足”,取知足常乐之意。再比如龟,人们因“龟”与“归”谐音而对其备加喜爱,并寓意富贵、鸿运、聚财,希冀人们通过辛勤的耕耘、勤奋的劳作,获得长寿、幸福的生活。比如时来运转,人们借此来表达自己希望生活得更好的愿望。总之,林林总总的茶宠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而茶人一旦拥有了自己心仪的茶宠,将会是穷尽自己一辈子的光阴来养护它。

相关阅读

紫砂壶和乌龙茶历史的巧合


历史出现了这样的巧合,时大彬和他的艺友们正沉湎于紫砂壶的创作时,闽南人开始了乌龙茶的创制。

闽南地处南亚热带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丘陵地貌,多为黄壤和红壤,山多雾,草木茂盛,极适合茶树的种植,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民间饮茶习俗源远流长。闽南地区茶叶的品种主要为乌龙茶。乌龙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以产于福建的「武夷岩茶」、安溪的「铁观音」最为著名,包括水仙、铁观音、乌龙茶;色种中的黄旦、本山、毛蟹、奇兰、梅占等,还有广东的凤凰水仙及台湾在19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台湾冻顶乌龙等。史料表明,乌龙茶是漳州人首先创制的。

清康熙年间崇安县令陆廷灿在《续茶经》一书中引用王草堂的《茶说》中的一段文字:「武夷茶自谷雨采至立夏,谓之头春,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候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阳羡界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松萝龙井皆炒而不焙,故其色纯。独武夷炒焙兼施,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也。茶采而摊,摊而摝,香气发即炒,过时不及皆不可,既而焙,复拣去老叶及枝蒂,使之一色。」这是对乌龙茶的制作工艺最早记载。此外,《武夷山志》记载的「武夷茶歌」和《泉州府志》记载的「安溪茶歌」也是乌龙茶最主要史料。

《武夷茶歌》一首:「凡茶之产视地利,溪北较厚溪南次,平州渚渚土膏轻,幽谷高岸烟雨腻,几茶之候视天时,最喜天晴北风吹,若遭阴雨风南来,色香顿减淡无味,近时制法重清漳,漳芽漳片标名异,如梅斯馥兰斯馨,大抵焙得候香气,鼎中笼上炉火红,心闲手敏工夫细,岩阿宋树无多丝,雀吞吐红霜叶醉,终朝采采不盈掬,漳人好事自珍秘,积雨山楼苦昼间,一宵茶话留千载,重烹山茗话枯肠,雨声杂遝松涛沸。」

《安溪茶歌》一首:「安溪之山郁嵯峨,其阴长湿生丛茶,居人清明采嫩叶,为价甚贱供万家,迩来武夷漳人制,紫白二毫粟粒芽,西洋番舶岁来买,王钱不论凭官牙,溪茶遂仿岩茶样,先炒后焙不争差,真伪混杂人瞶瞶,世道如此良可嗟。」

二首茶歌的作者同是阮旻锡,阮氏号梦庵,字畴生,厦门同安人,明世袭次千户后裔。李自成入北京后,旻锡慨然追随郑成功入台,后遁入武夷山中为僧。根据以上史料可以看出,当时的武夷茶制作方法与现代乌龙茶的制作方法是基本相同的。但二首茶歌都提到「近时制法重清漳,漳芽漳片标名异」,「漳人好事自珍秘」,「迩来武夷漳人制」,说明乌龙茶的制法是从漳州一带传入武夷山的,「溪茶遂仿岩茶样」则说明这一技艺又从武夷山传入安溪。

以上这些材料都可以看出,漳州是乌龙茶的创始地,武夷,安溪,台湾等乌龙茶的主产区和乌龙茶生产技艺都是从漳州直接或间接传播过去的。

达摩历史故事之二


孝明帝与达摩

达摩尊奉师命来中华弘扬大乘教义,临行之前,般若多罗大师指点他,南朝皇帝好大喜功,热衷虚荣,对佛理并非真正通晓,建业(今南京)不是弘 法的理想地方。长江以北,地域辽阔,民风淳朴,信佛崇教人众不可胜数,乃传化大乘教义理想之处。达摩谨记师傅教诲,漂洋过海,意欲前往北朝传化。不想到达广州后,被梁武帝迎到建业,拜为师傅。数日后,二人对佛理方面见解不一,达摩不辞而别,一路向北,要渡过长江到北朝传化。

传说达摩来到长江边上,江水浩淼,一片茫然,他沿江寻找,只见江风吹拂,芦苇起伏,芦花漫天,却不见一只渡船。这时候,梁武帝闻报达摩不辞而去,派快骑追赶,自己也随后赶来。达摩站在江边,回头遥见追赶的快骑如飞而来,遂不慌不忙得折下一根芦苇抛向江中,又翻个筋斗,稳稳得站在芦苇之上,飘飘荡荡向对岸渡去,梁武帝赶到江边,见此情景,连呼“大师!”达摩头也不回仍向前渡。梁武帝无可奈何的吁叹:“真神僧也!”

达摩渡过长江,孑然独行,遍访名山古刹。一日,他在化缘时,听人言讲刚刚建成的魏京永宁寺塔壮丽无比,堪称世界之奇观。于是,他就前往京都洛阳,观看永宁寺塔。未进京城,达摩就远远看见永宁寺塔高耸入云,燕盘莺飞,环绕塔顶。达摩匆匆向塔走去,只见沿街百姓纷纷回避,御林军密布森严。达摩询问路人,方知是孝明帝拓跋陪伴胡太后在此祭塔,一切人等不得近前。

古都洛阳既是京城,更是佛门重地。自东汉永平年间建造白马寺,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到北魏时期,已相当鼎盛。北魏道武帝跋硅开国以后到孝明帝曾经降旨灭佛,毁坏寺塔,残杀僧徒。但道武帝死后,佛教依旧盛行。孝明帝的母亲胡太后,更是的忠实的佛教弟子,永宁寺塔就是她降旨建成。这座宏伟庄严,建筑、雕塑及工艺美术皆属一流的寺塔,有九层浮图一所,高九十丈,“殚土木之功,穷形造之巧”,可称塔之瑰典,盖世奇观。

达摩欲近塔前,被御林军阻拦,便双手合十,默念“南无……”虽是默念,但声音传至孝明帝耳中,却若洪钟,孝明帝大惊,知道附近定有世外高人,边让左右前去打探,片刻回报:“有已异僧欲观塔,被御林军阻拦,正在合掌默念!”孝明帝传旨:“快请圣僧前来!”

达摩来到塔前,一心观塔,视孝明帝如无人。良久,达摩双手合掌,感慨地说:“我活了一百多岁,走遍天下,还不曾见过如此宏伟壮观的寺塔,实乃旷古奇绝……”孝明帝见达摩夸赞寺塔,视自己无人,他何曾受过如此冷落,心里不快,就问达摩:“什么是佛?”达摩答曰:“心既是佛!”孝明帝说:“此话错矣!人之觉悟是佛,觉悟了的人是佛!”达摩说:“心则是人之根本,人之觉悟实乃由心而生,只有人心觉悟才有人之觉悟,所谓万善心生,万恶亦心生,即此理也!”

孝明帝认为达摩的话有道理。但他是皇帝,从来都是言出如山,容不得反驳,对达摩毫不留情的反驳很是不满,于是又问:“您看我是否可以成佛?”达摩冷冷地说:“凡是有性命的人和动物皆可成佛,您却不能。”孝明帝愤然问道:“为何不能?”达摩说:“佛乃心生!心里有佛,行事才能向佛,久而久之,自然彻悟人生,修得正果。你出门行走,前呼后拥,鸣锣开道,百姓回避,鸡犬也要让你三分。在佛塔面前你尚且如此,可见你平时八面威风,光彩无限了!这种行为,如何成佛?”孝明帝沉默良久,心生愧意,但又想自己是皇帝,皇帝有皇帝的威严,有皇帝出行的规矩,他就有意识地问达摩:“你可识朕?”达摩说:“朕是何人?”皇帝尚未答话,伴驾太监斥责达摩道:“何方疯僧,敢对皇上如此无礼,是在该打!”达摩并不理会,又问孝明帝:“皇上是谁?”孝明帝答到:“皇上是我!”达摩问:“我是谁?”孝明帝说:“我就是我,难道还是别人不成?”达摩说:“非也!我不是我,我不知是何物也!”孝明帝见达摩言语非凡,想到刚才他嘴里在默念,声音却如洪钟,心知绝非凡夫俗子,于是说话口气也就温和多了,他问达摩:“我作何解,敬请赐教。”这时候,达摩才放下合掌,给孝明帝讲了一个佛经上的寓言。

达摩讲到:过去有一个人到远方去,夜里独自在荒郊一个屋子里歇息。半夜的时候,有一个鬼背着一个死人,来到他跟前。后面还有一个鬼,跟着进来骂前鬼:“死人是我的东西,你为什么要背到这里?”骂着,一把抓住死人一只手,把尸体从前鬼身上拉下来,前鬼说:“这里有人可以证明,死人是我背来的,是我的东西,不信你可以问他!”于是,二鬼都问人,是谁背的死人。这人想,二鬼争尸,是为了借尸超生。如果说是前鬼背来的,后鬼不得超生,恼恨于我,我必死无疑。如果说是后鬼背来的,前鬼恼恨,我也是死。如实说是死,妄语亦是死,我何必妄语呢?他就据实说:“死人是前鬼背来的。”后鬼听后怒目相视,把死人的手拔下来,扔到地上,前鬼赶紧取下死人的臂膀把手接上。就这样,二鬼把死人的两足头肋都拔下来,又安装如初。二鬼把重新组装起来的死人共同吃了,然后抹抹嘴巴,如风而去。

这个人就想:二鬼争尸,共食尸首而去,不知投胎何处。我虽然躲过一场灾难,但眼见二鬼未转生,分食无名尸体之情景,可见人的肉身,全是空身也。我的身体虽是父母经血所生,但实质上不知是谁人身上之肉。如果说有身,尽是他人的身肉,如说无身,我有何解?这个人想来想去,心性痴迷,不得其解,非常苦闷。

第二天,他往前赶路,到了一个新的国家,见一座壮丽的佛塔下面有许多和尚在拜塔,心想,我见了他们不问多余的事情,就问他们我这身体是有还是无?他走上前去问僧人。有一个小和尚问他:“您是什么人?”他回答:“我也不知道我是谁。”他就把昨天夜里的事情向众和尚原原本本说了。和尚们听罢,都说:“人的肉身,从古以来就没有我,并不是现在才无我。你本是一个凡夫俗人,经此奇遇,心生无我,虽然迷茫,但却与佛有缘,只要进入佛门,定能获得正果。”这个人听了和尚的话,当即剃发为僧,断诸烦恼,后来修得罗汉道。

达摩讲完了故事,问孝明帝:“根据这则寓言,你说朕为何物?”孝明帝明白寓意,答说:“空物也!”达摩说:“你能觉悟人之无我,私欲已去大半!要知人生一世,荣华富贵,实乃过眼烟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只有积德行善,造福于人,乃真功德!”

北魏时期,正是天下迷信正浓时期,鬼怪奇异风行天下,孝明帝对这则语言深信不疑。于是,他奉达摩为异人,把他请进皇宫,盛情款待,当得知达摩来自释迦牟尼的国度,甚为尊崇,要拜达摩为护国禅师,同理朝政。达摩以世外之人,只崇佛法为由,婉言谢绝,只身前往少林寺弘法。

达摩在少林寺蚩尤洞面壁九年,孝明帝曾下三道圣旨,召达摩进京,达摩闻召不起。孝明帝没有怪罪达摩,相反更加敬仰达摩对信念的追求精神。后来,达摩在少林寺传法慧可后,到定林寺弘法,孝明帝经常离开洛阳,到定林寺降香拜佛,恭敬地聆听达摩传讲禅学。并多次拨出银两,修葺空相寺,以示对达摩的敬意。

当代德化陶瓷名家作品欣赏:

《17寸渡海达摩》林建平

《达摩渡江》柯国镇

《一苇渡江》徐才提

《达摩渡江》苏杜村

《一苇渡江》颜松柳

《达摩》郑志德

中国古代陶瓷历史文化之辽夏金


辽代是十世纪初我国契丹族在北方建立的地方政权,辽代制瓷业是辽代手工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辽代设窑烧造瓷器,大约始于辽太宗朝(公元938--947年),据史料分析其制瓷工匠应来源于辽军进入中原进行侵扰时从中原各窑口虏获的,并极有可能是来自中原的磁州窑和定州窑。辽代瓷窑现已发现有七处,其主要窑口分布情况是:(1)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南的林东辽上京窑;此窑以烧造白黑釉瓷器为主,也有极少绿釉器,器物胎质细白,釉较薄,光亮而温润。(2)今内蒙古赤峰市西南的赤峰缸瓦窑;此窑所烧器物品种较多,以白釉瓷器为主,单色釉、三彩釉、茶末绿釉较少。白瓷器胎白而微黄,杂有黑点,大多施有化妆土。据其产品分析,此窑应为辽代官窑。(3)今辽宁辽阳市东太子河岸的江官屯窑;此窑是以烧造白釉粗器为主的规模较大的民窑,其黑白釉器胎质灰白粗糙,往往有红黑杂质细点,白釉色白而微黄,黑釉色纯黑。(4)今北京市西郊的龙泉务窑;此窑所烧瓷器结好,瓷化程度较高,除烧白瓷外还烧褐釉、黑釉、豆青釉及三彩釉。

辽代陶瓷的造型可分为中原形式和契丹形式两大类。中原形式大都与同时代中原器形的样式一致;契丹形式的器形最典型的有鸡冠壶、鸡腿瓶、长颈瓶、凤首瓶及三角形碟等。辽代陶瓷的装饰也多受中原风格影响,同时也有属于契丹民族自己的独特风格,具体手法有胎上装饰和釉色装饰两种。如刻划植物纹样以北方地区较多的牡丹和芍药为主,贴花装饰多以皮条、皮绳、皮雕花贴在各式皮囊壶或瓶腹上。

金朝是我国女真族十二世纪初在东北、华北地区建立的一个地方政权。金代陶瓷业在我国窑瓷史上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随着金代陶瓷资料的不断发现,对金代陶瓷的了解认识也日渐清晰。金代迁都前在东北地区所生产的陶瓷水平较低,主要窑口有辽宁抚顺大官屯窑和辽阳江官屯窑,这两处窑口的金代瓷器制作无论从釉色还是从胎质来讲均较为粗糙,釉色釉面普遍混浊不纯,胎质粗厚且多杂质,烧结程度低,装饰纹样方式较简单,仅见有白地绘黑花器物。金代后期迁都燕京之后在关内生产的陶瓷则有了较大的发展,金统治下河北曲阳的定窑、磁县的观台窑、陕西铜川黄堡镇的耀州窑、山东淄博市的磁州窑等均有金代瓷器发现。这些窑口的瓷器造型多承袭宋式的日用器皿,较典型的有双系、三系、四系瓶、系耳罐等。金代瓷器的装饰纹样总的趋势是日益简化,题材以各种折枝、缠枝、花卉为主,亦见人物、水波、鱼、鸭等。在工艺技法上,定窑的刻花、划花最为突出;磁州窑的笔绘艺术最具特色,其笔画简练,线条明快,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其中白釉黑花装饰创造性地将中国画技发以图案构图方式巧妙地绘在器物的显著部位,使其呈现白地黑花纹样,代表了金代磁州窑装饰艺术的高度成熟。

婴戏纹


婴戏纹

一种瓷器装饰纹样,描绘儿童游戏,玩耍的画面。始见于唐代长沙窑瓷器,有釉下褐绿彩婴戏莲纹。入宋以后陕西耀州窑、河北定窑、磁州窑、山西介休窑、江西景德镇窑、广西容县窑等南北瓷窑均有婴戏纹作品。

表现方法有刻花、印花和绘画,图案有婴戏花、婴戏球、婴戏鸭、婴戏鹿,还有荡船、骑竹马、钓鱼、放爆竹、抽陀螺、蹴鞠等,以婴戏花画面居多。磁州窑釉下彩绘婴戏纹最富表现力,儿童的娇憨之态表现得极为传神。代表作如1954年河北邢台宋墓出土的磁州窑白地黑花蹴鞠纹枕。明清瓷器装饰中,婴戏纹更为盛行,画面更加丰富多彩,人数也增多,以十六子和百子最典型。明成化斗彩婴戏纹杯,描绘两个孩童放风筝的场面;明正德、嘉靖朝的婴戏纹碗,是当时青花瓷的代表作。清代瓷器上婴戏纹多描绘富贵子弟的游戏场面,如点彩灯、骑马做官、舞龙等,表现技法有青花、五彩、珐琅彩、粉彩等。典型作品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黄地珐琅彩开光婴戏瓶,构图生动活泼。

官窑瓷器“婴戏图”的秘密


瓷器上,以儿童嬉戏、玩耍画面为纹饰的,叫婴戏图或婴戏纹。观赏瓷器上的婴戏图,就能发现,画面上的儿童形象,有的天真活泼,憨态可掬,让人赏心悦目,有的表情木讷,脑袋奇大,甚至瘦骨嶙峋。那么,不同的婴戏图后面,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据考证,婴戏图最早出现在唐代长沙窑瓷器上。到了宋代,定窑、磁州窑、耀州窑、介休窑、景德镇窑、容县窑等都曾用婴戏图作装饰,其中尤以磁州窑釉下彩绘婴戏图最富表现力,特别在瓷枕上,儿童钓鱼、玩鸟、蹴球、赶鸭、抽陀螺等形象都有描绘,且将儿童的娇憨之态描绘得传神之至。宋初社会稳定,人口增殖,婴戏图的大量出现,和当时的社会状况关系密切。

明清时期是婴戏图的鼎盛期,从简单的一两个幼童形象发展到百多个幼童,幼童神态各异。婴戏图的流行,反映了当时的民众心理。传统的封建社会又把传宗接代的观念深入人心,因而寓意连生贵子、五子登科、百子千孙的图案,就成为瓷器常见的装饰图案。

除了反映民众心理,婴戏图还与各个时期的社会状况关系密切。明代婴戏图,宣德以前多为“庭园婴戏”,孩子们在庭园内活动。宣德后,多为郊外婴戏,孩子们嬉戏在户外,且婴孩的形象变化尤为分明,永、宣时期,孩童矮胖,头大,前脑尤大,圆圆的脸,额上几根流海,几个孩子一起玩,又叫群婴戏。孩童形象折射出社会的安定。嘉靖、万历时期,孩子们长袍大褂,显得头重脚轻,头特大,后脑凸出。这些形象表明,明朝社会政治经济的衰落已经初见端倪。

雍正、乾隆两朝的官窑瓷器,婴戏图画工严谨,多见儿童衣纹清晰,眉清目秀,动作天真烂漫,惹人喜爱。用婴戏图描绘了“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的桃园美景和太平盛世。当时的官窑瓷器婴戏中的儿童姿态多样,动作夸张,画面多呈热闹愉悦的气氛。

在社会动荡不安、封建政权江河日下之时,婴戏图同样也能记录下来。明未天启、崇祯两朝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国力衰竭,这些社会现实折射在婴戏图中,孩童们瘦骨嶙峋,脚奇长,后脑特大,形体十分抽象,看起来奇形怪状。清朝中期的嘉庆、道光、咸丰三朝,婴戏图上人物呆板笨拙,儿童粗头大脑,反映了国运衰落的现实。

艺术品的创造总能够映现那个时代的特征。观赏婴戏图,让人感叹盛世的难得,只有当民众安居乐业的时候,儿童才能无忧无虑地健康成长。那些乱世的婴戏图,好像一面镜子,让我们更加珍惜现今国运昌盛的大好局面。

瓷器的历史


一、 汉代的瓷艺

相关历史意义:瓷器的起源

名窑:越窑

器器型和造瓷工艺:青瓷、瓷罐的出现

二、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隋的瓷艺

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瓷壶、瓷瓶、瓷尊、白瓷的出现

三、唐代的瓷艺

相关历史意义:中国开始出口瓷器

名窑:长沙窑、陶窑与霍窑、刑窑、耀州窑、磁州窑

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唐三彩、瓷盒、执壶、花釉的出现

四、五代十国分裂时期的瓷艺

名窑:柴窑

五、宋代的瓷艺

相关历史意义:宋代的瓷器综述、宋瓷的出口、景德镇建镇

名窑:龙泉窑、湖田窑、五大名窑

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青白瓷、玉壶春瓶、窑变釉、葫芦瓶、提梁壶、注碗、胆瓶、梅瓶

六、元代的瓷艺

相关历史意义:元代的瓷艺综述、元瓷的出口、景德镇设“浮梁瓷局”

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卵白釉、青花瓷、釉里红、多穆壶、蓝釉、僧帽壶、法华彩、觚

七、明代的瓷艺

相关历史意义:明代的瓷艺综述、明代瓷器的外销

名窑:御器厂、德化窑

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红釉、甜白釉、永乐瓷、三彩、宣德瓷、天球瓶、黄釉、成化瓷、斗彩、红绿彩、牛头尊、嘉靖瓷、

五彩、万历瓷、将军罐、象腿瓶

八、清代的瓷艺

相关历史意义:清代的瓷艺综述、清瓷的出口、“官搭民烧”制度

名窑:郎窑

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棒槌瓶、康熙瓷、油锤瓶、凤尾尊、太白尊、粉彩、观音尊、珐琅彩、马蹄尊、雍正瓷、灯笼瓶、墨彩、赏瓶、乾隆瓷、贲巴壶、盉式壶

九、近代的瓷艺

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帽筒、浅绛彩、洪宪瓷

紫砂壶与茶的渊源


根据乾隆《龙溪县志》记载「灵山寺茶俗贵之,近则远购武夷茶」,说明漳州栽种茶树历史悠久,也有灵山寺茶等名贵茶种,但产量有限,民间茶风日盛,僧多粥少,引起价格上扬,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茶商便到武夷、安溪等大产区采购经营,必然带去了漳州的茶叶加工技术,为武夷茶区所仿效,也可能漳州的制茶商利用武夷山丰富的茶叶原料,到武夷山开办茶叶加工企业,便有一部分技术工人从此定居下来,直到今天,武夷岩茶的制茶工人,也还有相当一部分为闽南人,其中有一部分则为祖上迁居江西上饶河口从事制茶的闽南人。

茶的出现最初是作为药,然后作为解渴的饮品,随着对饮茶的提倡和普及,各种文化思想的加入,饮茶追求的不是药用、也不是单纯的解渴,而是一种道,一种文化形式、既然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必然会在茶的属性上加入了新的内容,这就是茶具和饮的程式。虽然有很多的茶具仅仅是一种道具,很多饮茶程式是虚张声势,故弄玄虚,有一部分动作实质上是表演,但都有助于强调这一形式的气氛,但其中有一项内容很重要,就是传统的功夫茶。

传统的功夫茶极为繁琐,单从茶具上讲,包括风炉、水锅、茶壶、茶缸、茶杯,茶洗等,蒲扇,一般均采用陶制,其中茶壶系用紫砂壶,传统有四大要求,即「小、浅、平,老」。「平」就是造型选择低矮的圆壶,壶的流、执、口三顶点要求平,即所谓「三山平」;容量从二杯、三杯、四杯、六杯、八杯、十杯,其中以三至四为常见,又以三杯为好,或认为三杯正好成「品」,应品茶之意;有茶三酒四之说,附合「小」字,宜小不宜大;又有「宜浅不宜深」之说,浅能酿味,留香,又不蓄水,茶叶不会变涩;而「老」字指的是古壶,以明清为贵。茶盘又称茶船,清初以后漳州地区大部分采用东溪窑产的米黄色釉小开片盘,这种盘内底宽平,斜直壁,有低矮的小圈足,有的茶人甚至讲究到冬夏有别,即冬天宜深,盘中能聚热水以温壶,夏天则不宜水,以利散热;茶杯可用白瓷,以「若琛珍藏」款小杯为佳,但「若琛珍藏」款杯,毕竟是康熙一朝之物,岂能妄求,总之,白瓷小杯即可。

潮汕功夫茶


潮汕功夫茶驰名海内外。在潮汕地区,家家户户都备有功夫茶具,无论到哪一家做客,主人首先招待你的,便是功夫茶。

功夫茶对茶具、水、茶叶、冲法都极为讲究,特别是冲法,要求很严格。

茶具有冲罐、茶盅和茶池。冲罐是陶土制的。有壶盖、茶嘴和把手。盅是瓷的,有半个鸡蛋壳大小和厚薄,看起来小巧玲珑,晶莹如玉。茶池的外形像个小鼓。

冲茶的全过程则有活火、虾蓄水、拣茶、装茶、烫盅、热罐、高冲、低筛、盖沫、淋顶等十道程序。其中较为重要的是“高冲”和“低筛”。高冲即冲水时锅嘴离罐口要约一拳高,使开水能直灌罐底。茶从罐里筛下盅时,罐嘴要靠近盅口,防止茶水起泡、变凉,这就是低筛。筛茶时要均匀地筛进每个盅里,务必使各个盅的茶水保持一个成色。每筛一轮茶时,罐里的茶水要尽量筛出,点滴不漏,但却不能筛得太满,如还有茶水,要筛在茶池里。这是因为茶水留在罐里太久了,会变苦,影响下一轮茶的质量。而不能筛得太满是为了方便客人饮茶,以示对客人的尊重。

潮汕人请客人喝功夫茶时,也有许多俗礼。“茶三酒四”。他们认为喝酒还是四个人好,而喝功夫茶,3个人最为合适。所以,一套茶具,一般只配3个茶盅。请人喝茶时茶要浓,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如果淡了或者又有尊贵的客人来了,就要重新换上茶叶。

潮汕人不单在喝茶上下功夫,对茶具的爱护也是很下功夫的。相传从前有个过门不久的媳妇,收拾客厅时,见茶罐里四壁都是软绵绵、黑乎乎的东西,误以为是公公平时只顾冲茶,忘记茶罐的清洁,用手指两三下就把它抠了出来,里里外外洗刷一新,自以为会得到欣赏。谁料,公公一见火冒三丈。原来那些是茶碱。茶碱越厚,冲出来的茶色就越浓,香气也越浓。所以,茶罐是越老越好,即使不慎打破,也要请师傅用锡镶嵌起来。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