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茶具的史话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宜兴,战国时代称"荆溪",秦汉时置为"阳羡",晋时又改为"义兴",隋唐一直沿革"义兴"这个名称,宋时为避宋太宗赵光义之讳,在太平兴国年间改"义兴"为"宜兴"。宜兴制陶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考古对宜兴古窑发掘证实,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开始制陶,到了汉代则更大量生产日用陶器,随着历史的发展,这里也逐渐成为了紫砂文化的中心,所生产紫砂壶和紫砂茶具名扬海内外。

紫砂茶具,由陶器发展而成,属陶器茶具的一种。它坯质致密坚硬,取天然泥色,大多为紫砂,亦有红砂、白砂。这种陶土,含铁量大,有良好的可塑性。紫砂茶具的色泽,可利用紫砂泥泽和质地的差别,经过"澄"、"洗",使之出现不同的色彩,如可使天青泥呈暗肝色,蜜泥呈淡赭石色,石黄泥呈朱砂色,梨皮泥呈冻梨色等;另外,还可通过不同质地紫泥的调配,使之呈现古铜、淡墨等色。优质的原料,然的色泽,为烧制优良紫砂茶具奠定了物质基础。成陶火度在1100―1200摄氏度,无吸水性,音粗韵长。它耐寒耐热,泡茶无熟汤味,能保真香,且传热缓慢,不易烫手,用它炖茶,也不会爆裂。因此,历史上曾有"一壶重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之说。但美中不足的是受色泽限制,用它较难欣赏到茶叶的美姿和汤色。

紫砂茶具起始于宋,盛于明清,流传至今。在明代中叶以后,逐渐形成了集造型、诗词、书法、绘画、篆刻、雕塑于一体的紫砂艺术。北宋梅尧臣《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诗中道:"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 欧阳修也有"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情"的诗句,说明紫砂茶具在北宋刚开始兴起。1976年宜兴鼎蜀镇羊角山发掘出一处宋代龙窑窑址,出土了许多紫砂陶残器,考古发掘的实物和文献记载互相印证。至于紫砂茶具由何人所创,已无从考证。

相关阅读

紫砂陶瓷茶具的创始


紫砂陶瓷茶具的创始,根据对一些文献的研究的古窑址的发掘,可以追溯到北宋中叶。

先说文献记载。如梅尧臣《宛陵集》第十五卷《依昀和杜相公谢蔡居让寄茶诗》有句云:“小石冷泉留早味,紫坭新品泛春华”;第三十五卷《宣城张主簿遗雅山茶次其昀》有句云:“雪贮双砂罂,诗琢无玉瑕。”又如元代蔡司沾《霁园丛话》里也记载说:“余于白下获一紫砂罐(俗称壶为罐),有「且吃茶,清隐」草书五字,为孙高士遗物,每以泡茶,古雅绝伦。”(注:孙高士名孙道明,号清隐,元末人,曾名其居处为“且吃茶处”)这些吟咏和记述,多直接谈到了紫砂茶具,说明在宋元问宜兴已有了紫砂器。

再说古窑址的发掘。在鼎蜀地区,由于古今窑址的重叠,加之解放后废弃旧式龙窑,宋代窑址已较难寻觅,再者,古代窑址分散,故发现的数量也较少。这些窑址发现的产品以缸类为主,与张渚地区发现的有所不同。比较重要的宋代窑址,是一九七六年红旅陶瓷厂兴建隧道窑移山整基时发现的蠡墅村羊角山的早期紫砂窑址。就笔者实地考察所见,羊角山窑址为一小型龙窑,长十余米,宽一米多。当人们发现它贝有考古价牍而加以重视,其墩阜已被掘去大半,尚有上层为近代的缸瓮残器;中层为元至清初的废品(中有细颈大腹的釉陶注壶及器肩堆贴菱花状边饰的陶瓮等);下层则是早期紫砂器的废品。羊角山早期紫砂器的废品堆,以各式壶类为主,有大量的壶身、壶嘴、提梁、把手和器盖发现,特别要指出的是,部分壶嘴上的捏塑龙头装饰,与宋传流行于南方的龙虎瓶上的捏塑手法相一系;再结合此层所掘出的宋代小砖,以及中层出土具有元明风格的器物来看,大致可以推定下层堆积为宋代产品,而主要的烧造年代大抵在南宋,其下限可能延续至元代。

观蔡羊角山出土的早期紫砂残器可知,其器物的用途与明清乃至现代的紫砂器有较大区别。当时的紫砂器,如钵、罐、壶等,胎质均较粗,制作也不够精细,可能作煮茶或煮水之用;但考查中华茶道文,在宋代还未发展到手撮茶叶、用壶冲饮,替代烹煎方式的阶段,一九六六年,在南京市郊江宁县马家山油坊桥挖掘的明嘉靖十二年(一五三三年)司礼太监吴经墓曾土一件紫砂提梁壶,从它的形制与装饰纹样推测,它被用作案几陈设品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紫砂茶具前后的历史


壶于茶具,用处一耳。而瑞草名泉,性情攸寄,实仙子这洞天福地,梵王之香海莲邦。审厥尚焉,非日好事已也。故茶至明代,不复碾悄和香药制团饼,此已远过古人。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又近人远过前人处也。陶曷取诸,取诸其制,以本山土砂能发真茶之色香味,不但杜工部云“倾金注玉惊人眼”,高流务以免俗也。至名手所作,一壶重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世日趋华,抑足感矣。因考陶工陶土而为之系。

创始

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矣。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抟其细土,加以澄炼,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盖、的,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

正始

供春,学宪吴颐山公青衣也。颐山读书金沙寺中,供春于给役之暇,窃仿老伪心匠,亦淘细土抟胚。茶匙穴中,指掠内外,指螺文隐起可按,胎必累按,故腹半矣。世外其孙龚姓,亦书为龚春。人皆证为龚。予于吴周聊家见时大彬所仿,则刻供春二字,足折聚讼云。

董翰,号后溪,始造菱花式,已殚工巧。

赵梁,多提梁式,亦有传为名良者。

时朋,即大彬父,是为四名家.万历间人,皆供春之后劲也。董文巧而三家多古拙。

李茂林,行四,名养心。制小圆式,妍在朴致中,允属名玩。

自此以往,壶乃另作瓦缶,囊闭入陶穴,故前此名壶,不免沾缸坛油泪。

紫砂茶具与社会的契合


茶具又称茶器具、茶器,有广意和狭义之分。广义来说,是泛指完成泡饮全过程所需设备,器具用品及茶室用品亦统称为茶具。狭义来说,仅指泡和饮的用具,即主茶具。又因制作材料和产地不同茶其可分为陶土茶具、紫砂茶具、漆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和竹木茶具等几大类。

从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精湛制瓷技艺,兼具实用性、文化性和艺术性的陶瓷茶具,到具有优美金属光泽、良好保鲜功效、能够充分表现创意和设计的锡制茶具,再到结合时尚流行元素、针对现代人饮茶习惯的现代茶具,我国的茶具,除实用价值外,也体现出颇高的艺术品价值。经过历史的沉淀,无论从设计创新还是工艺水平上都有所提升。

古人饮茶讲究的是一分闲情逸致,现代人面对节奏日益加快的都市生活,喝上一杯好茶往往成了一种既需要时间又需要心情的奢侈享受。而目前市场上各式现代茶具的应运而生,就满足了不同人群品茶的需求。有满足品茶爱好者的精致泡饮茶具,也有适合白领上班族的简易茶具,还有适合收藏、设计的越来越精美的工艺品茶具。正所谓,每个时代都有与之相契合的茶具产生,所以饮茶的历史能一代又一代的延续下来。

现代易泡壶组也给喜欢饮用功夫茶的人们提供了方便。一只壶、两盏杯,便组成了泡功夫茶最简易的装置。该壶组通常采用紫砂制成,为了节省空间,茶壶省去了壶柄,但使用者依然能从细微之处体会到它的贴心设计,易泡壶上套有海草环,冲入热水泡茶时,可隔热防止烫手;壶嘴内装有滤网,使茶汤过滤后清澈干净,不含杂质。它既可以当茶壶使用,也可以当茶海使用,能均匀茶汤浓度。这样,热爱功夫茶的使用者即使在条件受限制的情况下,无论是自斟自饮,还是与友人对酌,也可以用简单的工序喝到好茶,体会传统茶具所传递的浓浓味道。

别具风情的宁波紫砂茶具


饮茶,是中国自古传承下来的风俗习惯。饮茶离不开茶具,在所有的茶具中,紫砂茶具是饮茶者的最爱。说到紫砂,久负盛名的莫过于宜兴,但我们今天不说它,我们来说别具风情的宁波紫砂茶具。

吃茶养壶,是数千年来文人雅士吟物咏志、抒发情感的一种方式。茶具收藏者热衷“养壶”,认为“养壶”也是“养”心“养”性,在日积月累的茶汁浇洗涤揩下,紫砂壶越发柔和绚丽,以温润有神来回报主人对它的呵护,形成人与壶的情感交流。

谈到茶具收藏,人们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宜兴紫砂壶,很少有人听说过宁波紫砂。在清同治至光绪年间,有“清朝王羲之”之称的浙东书风开创者梅调鼎出于个人爱好,在慈城林家大院内创办了浙宁玉成窑,任伯年等一些上海文化名人也曾参与其中。玉成窑存世的时间很短,不过两三年时间,但它在中国紫砂壶制作史上却是公认的文人壶的代表。在一些宁波的资深藏家看来,玉成窑的造型比宜兴紫砂壶更富创意和时尚,其材料常用段泥、紫泥和清水泥,且常在外面涂上一层粉化妆土,这样刻出来的纹饰会更显眼。

火柴瓷缸收藏史话


我国陶瓷制造历史源远流长。千百年来,历代各地窑厂烧制的各种日用陶具和观赏瓷瓶千姿百态、包罗万象。但是,一些使用时间较短的陶瓷器具,如火柴缸,往往容易被人忽视,史料记载也基本处于空白。

火柴缸,顾名思义就是盛放使用火柴的瓷缸。早期火柴用易燃黄磷制作,在墙上和鞋底粗糙处都可以擦燃,俗称摩擦火柴。为了使火柴摩擦方便雅致一些,晚清时期,河北四大名窑的磁州、定州、井陉、邢窑在烧制瓷器时,也顺带制作了各种青花瓷火柴缸,放置客厅、居室供使用,既美观又实用。

青花瓷火柴缸形状大多呈圆形,也有六角形、八角形等形状。火柴缸内壁上釉,可存放火柴。外壁上半部印有青花图案,有花卉、动物和纹饰等多种图案;下半部涂上粗砂,取火柴在外壁粗砂处一摩擦便可取火。火柴缸作为一般的民用器具,属小件日用品,所以大多烧制于民窑。它们虽然比较粗犷古朴,不能与官窑生产的雍容华贵的高档瓷器相媲美。但由于来自民窑,没有官窑生产的条条框框限制和束缚,赋予了民间工匠艺人自由发挥和想象的广阔天地,所以各种火柴缸的设计图案和造型贴近现实生活,极富乡村情趣和浓厚的民族风格。如工匠在火柴缸上画了牛、羊、猪、兔等畜生家禽,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体现了普通百姓渴望牛羊满圈、人丁兴旺的小康日子(图上)。还有一款长圆形火柴缸,工匠做了两个孩童俯在缸边玩耍,在他们背部涂上粗砂以供摩擦,煞是好玩。窑工们富有生活情趣的民间艺术才华得到充分的释放。

由于摩擦火柴使用时间短,火柴缸历史也就一晃而过,基本上没有留下文字记载,成为陶瓷制造业一段尘封和遗漏的历史。从使用地域来看,摩擦火柴在气候干燥时比较好使用,所以火柴缸大都在我国北方一带使用。而江南、华南一带由于气候潮湿,加之有黄梅雨季,裸放的火柴梗易受潮,不便使用火柴缸。因此,南方人一般对此不太了解,一些资深瓷器专家还误以为是笔洗了。现在,存世不多的火柴缸也逐渐引起人们重视,有人专题收藏并研究。小小火柴缸,以其古朴典雅、稀少罕见,谱写了一段鲜为人知的陶瓷历史。

赏紫砂茶具的癖好也轻松娱乐身心


今天紫砂茶具是用江苏宜兴南部及其毗邻的浙江长兴北部埋藏的一种特殊陶土,即紫金泥烧制而成的。这种陶土,含铁量大,有良好的可塑性,烧制温度以摄氏1150度左右为宜。紫砂茶具的光彩,可利用紫泥泽和质地的差别,经由"澄"、"洗",使之泛起不同的色彩,如可使天青泥呈暗肝色,蜜泥呈淡赭石色,石黄泥呈朱砂色,梨皮泥呈冻梨色等;另外,还可通过不同质地紫泥的调配,使之呈现古铜、淡墨等色。优质的原料,然的光彩,为烧制优良茶具奠定了物质基础。

买壶既为饮茶用,又作为工艺品把玩赏识,同时也有珍藏上的考虑,这样一来,选壶时就要有所讲究。可以买新壶,但要买手工的,砂料、工艺都比较好的,或者所刻字画很好看的;可以买小名头的壶,但要买他精心做出来的,超过大名头的应酬之作;可以买无款壶,但要买品位高的,让人感到像是名家所制;可以买仿名家壶,但要买高仿的,有些玩儿头的。买这样的壶会给糊口带来良多乐趣,还能从玩赏中逐渐增加自己的紫砂文化知识,进步自己的艺术涵养。

对于那些沉浸于工作的人来说,癖好是一项使人身心得到轻松的积极的休息。癖好可利可弊,主要取决于珍藏者的自制力。爱好持久而不乱的发展,使人能获得系统而丰硕的知识,也利于在珍藏上成功;反之,见异思迁,爱好多变,则是一种消积的爱好品质。根据小编的观察,从玩赏路的珍藏兴趣者当中晋升出不少大珍藏家;有些固然没有成为大珍藏家,但他们往往活得充实,活得快乐,而这种人生的充实和快乐是远远超出珍藏层面的。

买玩赏路的茶壶,花费相对要多一些,然而珍藏家往往就是从此起步的。在一些不专门珍藏紫砂壶的藏家家中,包括一些作家、学者、画家、书法家、演员的家里,摆设的大都是玩赏路的紫砂壶。由于这类壶既不需要巨额的花费,又有一定的艺术品位。对于大多数紫砂壶珍藏兴趣者来说,应该在玩赏路的壶上多下些工夫,能有幸在市场上捡漏的往往也是这类壶。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