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瓷器在北京有个家

景德镇瓷器在北京有个家——记北京景德镇艺术瓷器服务部

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这里千年窑火不断,其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虽然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的所在区域主要是景德镇市城乡各地,但是,远在北京珠市口西大街的北京景德镇艺术瓷器服务部(以下简称服务部),却已经营景德镇瓷器67年了。服务部经理王毅对记者说:“这67年,是服务部与景德镇瓷器共担风雨的67年。”他说,多年来,服务部坚持以质量和信誉求生存,以创新经营理念求发展,逐步形成了景德镇艺术瓷器的经营特色,目前系列品牌商品达5000多个品种,被中日用杂品流通协会授予“京城瓷器第一家”的称号。王毅说:“我们很看重这一称号,因为没有哪一家国企门市部能与景德镇瓷器一同走过67年,且兴衰与共。”

据王毅介绍,在清末民初,北京前门地区经营陶瓷的商店共有11家。北京景德镇艺术瓷器服务部的前身为前门春华泰瓷庄,始于清末。经北京档案馆查到的资料表明,从1944年联合5家专营景德镇瓷器的店铺改制为合伙经营的春华泰瓷器庄,到公私合营后成立的北京市陶瓷公司景德镇艺术瓷器服务部,距今已有67年的历史。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北京各高档饭店的用瓷80%来自服务部,成为北京地区唯一一家销售景德镇高档瓷器的特供商店。当时许多外国政要都曾光临服务部,一些驻京外国使馆工作人员也都是服务部的常客。所以,景德镇瓷器享誉世界,服务部功不可没。

上个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大潮让服务部如沐春风。服务部开始对国人开放,商品由原来的1200种增加到2600种。景德镇瓷器一面市,国人纷纷购买,其购买力度之大有数据为证。据王毅介绍,当时年销售量最多时高达900万元,年利润最高达170万元。这在人们只挣四五十元工资的年代,简直是个天文数字。当时服务部职工的平均工资为41.5元,但是,职工的月奖金最高时却能拿到50元。

然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景德镇瓷器市场形势大转。有媒体报道,“千年瓷都”景德镇的陶瓷市场出现了假冒的“景瓷”,让消费者真假难辨。以次充好,以假乱真,不仅让景德镇瓷器在国内失去了市场,在国外的声誉也大打折扣。由于体制跟不上市场的发展,原与服务部联营的景德镇十大国有企业纷纷倒闭,而服务部经营更是陷于瘫痪状态,每天的营业额经常为零,60多名员工最终只剩下6名,1000多平方米的店铺,80%租给了美容美发店。

2000年王毅任服务部经理,在只剩下150平方米的店内,他动起了脑筋。多年来,不管景德镇瓷器市场如何兴与衰,但是服务部始终坚持货真价实的服务理念。为此,他带领员工去了景德镇。这次去景德镇让他大开眼界,原有十大国企倒闭后,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王毅惊喜地发现,景德镇瓷器的品种越来越多,艺术瓷比日用瓷的市场更红火。回到北京后,王毅与服务部的工作人员共同研讨服务部未来的发展方向,一致同意“以销售艺术瓷为主,日用瓷为辅”的经营思路。之后他们与赖德全、宁勤征等十多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和80多位省级中青年高级艺术大师合作,同时进行市场调研,生产出了符合市场需求的艺术瓷器,深受消费者欢迎。

为了让顾客了解瓷器制品的真实性,服务部为每件瓷器制作了收藏证明,附上作者的姓名、照片、联系电话等,以防假冒。他们还针对人们收藏、装饰家居的需求,推出了瓷器定做服务,他们将顾客喜爱的图案、花色、尺寸、姓名等印制在瓷器上。这一服务项目推出后,备受消费者欢迎,产品销量大增,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并以每年10万元营业额递增。

谈到服务部未来的发展,王毅说:“我们要‘精雕细刻’地打造好京城瓷器第一家”,从员工素质、产品质量、瓷器品种上下工夫,还要加强宣传力度,不仅让北京人知道京城有家景德镇瓷器老店,还要让老店的名声传到全国,传到世界。”

延伸阅读

景德镇瓷器的分类


景德镇的制瓷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古至今,制造出来了非常多优秀的作品,不仅在国内有名,在果然的知名度也是响当当的,因此景德镇又有“瓷都”的称号。

1、宋代。宋代最为出名的瓷器是影青瓷,所谓影青瓷,是在五代烧制耳朵青瓷以及白瓷的基础之上烧制而成的。影青瓷一直有“素肌玉骨”的美称,是我国的陶瓷史上一种非常珍贵的品种,正是因为有影青瓷的出现,景德镇也顺利地跻身于宋代名窑之林。

2、元代。元代的时候,景德镇又烧制出了两种瓷器,一种是青花瓷还有一种是釉里红瓷。不论是青花瓷还是釉里红瓷,都是非常具有特色并且十分名贵的瓷器品种。当然,这两种瓷器不单单可以单独出现,在制作的时候还可以将两者相互结合,制作成青花釉里红,极其美观并且具有特色。另外,元代景德镇在高温颜色釉的方面也有突破,出现了卵白釉、红釉、蓝釉、金釉等等。

3、明代。到了明代,景德镇广泛地吸取外来文化,创造出来很多创新品种、造型以及装饰,这也使得景德镇站在了全国制瓷业的中心。在永乐时期,景德镇烧制出了玲珑瓷,到了成化时期,在玲珑瓷的基础上又进行创新,进而成功烧制出了青花玲珑瓷。

4、现代。景德镇在民国可以说是经历了一整个低潮期,但是到了现在又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陶瓷企业变多,规模也在变大,很多传统的工艺也在逐渐地再次被发扬光大

景德镇瓷器是从汉朝开始烧制的,到了宋朝和元朝已经迅速地发展了,而在明朝和清朝的时候,景德镇已经成为了全国的致瓷中心。直到今天,景德镇瓷器仍然赫赫有名,在工艺和技法上也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促进了全国制瓷业的蓬勃发展。那么,景德镇瓷器共有几种分类呢?

1、青花瓷。青花瓷是大家十分熟悉的瓷器之一,它的原料是含氧化钴钴矿。青花瓷的成熟时期是在元代,在学术界,基本上也都承认元代的青花瓷是青花瓷的鼻祖,虽然在之前的唐宋两代也有青花瓷产生,但是它们并不具备青花瓷所必备的元素,因此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青花瓷。

2、粉彩瓷。粉彩瓷是景德镇的四大传统名瓷之一。它又被称为是软彩瓷,是在康熙晚期出现的一种釉上彩的新品种,流行至今。

3、斗彩瓷。斗彩瓷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互结合所形成的一种彩瓷。“斗彩”以此最早出现于《南窑笔记》:“成、正、嘉、万俱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种,先于坯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名曰斗彩。”

4、颜色釉瓷。颜色釉瓷是在釉中加入氧化金属,经过焙烧之后就会产生某种颜色,所以称之为是“颜色釉”。颜色釉有很多种类,例如豆青、影青、钛黄、象牙黄、翠绿、孔雀绿、窑变花釉、茶叶末、西洋红、胭脂红、等等……

5、珐琅彩瓷。珐琅彩是从国外传入的,之后被人称之为是“古月轩”,它是专门为清朝宫廷制作的。珐琅彩是宫廷的垄断瓷器,所需要用到的白瓷胎是景德镇御窑场所特制的。

6、变色釉彩。变色釉彩是以非常高级的细瓷的白釉来作为积釉的,用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及铈、镨、镱等混合稀土氧化物来作为它的着色元素,烧制而成之后釉色会随着光源的不同而产生变化。

7、古彩瓷。古彩瓷又叫硬彩,它的色彩晶莹,有着十分强烈的色调对比,形象非常夸张。

8、新彩瓷。新彩瓷旧称是洋彩,是在清朝末期的时候出现的,引自国外,因此画面上极其具有西洋风格。

9、雕塑瓷。雕塑瓷是通过雕塑烧制而成的立体陶瓷,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隋代的时候就已经有狮、象等陶瓷工艺品进贡到皇宫之中了

景德镇的四大名瓷是哪四大?它们分别是粉彩瓷、玲珑瓷、颜色釉瓷以及青花瓷,下面小编就一一来为大家介绍。

第一种:粉彩瓷。粉彩瓷是釉上彩的一个品种。粉彩瓷是先在白瓷上面勾画出图案轮廓,再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接着把颜料施在上面,根据需要用笔将颜色洗开,这样人物的衣服或者是花瓣就会有浓淡感以及明暗感了。

第二种:玲珑瓷。青花玲珑瓷距今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了,它是在宣德年间,在镂空工艺的基础上创造并且发展的。玲珑瓷玲珑剔透,闻名中外。

第三种:颜色釉瓷。颜色釉瓷就是依靠釉水色彩变化来装饰瓷器。在釉料中调整微量元素的含量就可以将釉色进行改变。通常,颜色釉有青釉、酱釉、黑釉、白釉、黄釉、绿釉、青白釉等等。

第四种:青花瓷。青花瓷大家一定不会陌生,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青花瓷的名声都是响当当的

景德镇陶瓷有哪些优势?


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是历来人们对 景德镇陶瓷的称颂。

在现代,精致秀丽,清澈典雅的景德镇陶瓷也越来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深深赢得人们的喜爱。那么景德镇陶瓷有哪些优势?

自宋代,景德镇便以瓷都的称号文明天下。历史岁月的沉淀赋予了景德镇陶瓷制品精湛纯熟的技艺和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景德镇所产陶瓷外观灵巧典雅,外表光致茂美;轻轻敲击,便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如环佩和鸣;用手触摸,给人以温润如玉的感觉,似美人之肌;其质地不仅耐酸耐碱耐腐蚀,而且耐磨耐损。尤其陶器不易摔坏。其既饱富历史文化底蕴又幽靓精致的外形和良好实用价值成为大多数人选择其作为收藏纪念或是赠送好友,亦或是家居装饰和生活用品的首要理由。

其次随着人们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审美品位的不断上升,陶瓷用品也越来越能凸现人们的高雅气质。无论是用来收藏的陶瓷纪念品;还是放置在客厅里高贵典雅的 陶瓷花瓶;亦或是摆放在书桌上的 陶瓷茶具,陶瓷笔筒;甚至是厨房里的陶瓷锅碗瓢盆,卫生间里的陶瓷马桶,陶瓷淋浴喷头,等等,无处不彰显着人们的优雅气质,愉悦着人们的身心。尤其是得到古今中外肯定的品牌陶瓷――景德镇陶瓷,某种程度上越来越成为人们高尚品位的象征,越来越成为我们值得拥有的一件利器。

再次,景德镇陶瓷还会为您提供礼品定制,陶瓷定制,打造传属于您的陶瓷制品。景德镇陶瓷的私人定制,您值得拥有。

还有,近年来,中国大力弘扬传统文化,鼓励传承文化遗产。景德镇陶瓷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将会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无论是商家还是消费者都将会在更大的优惠政策当中拥有这种有益于身心健康,性价比高,甚至具有升值可能性的 陶瓷工艺品和日用品。

最后,这种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景德镇陶瓷不仅畅销国内,而且响誉世界,具有极强竞争力。据析,具有中华文明象征的独特的景德镇陶瓷也会被世界市场青睐。

景德镇陶瓷带着超强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蕴藏着巨大商机出现在这个极力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时代,你还等什么呢?

茶具在景德镇陶瓷展现的淋淋尽致


自古以来,我国都是礼仪之邦,在茶道上更是如此,修身,养性。在茶具上也是很有讲究的。其中,以景德镇陶瓷茶具为例。

文化底蕴

有人说喝茶聊天的开始就像是讲经一样,往往是天南海北的文化作为话头。所以,常常会聊的茶的文化与杯的文化。北宋时期,真宗赵恒命昌南镇烧造御器,器底书“景德年制”款,因瓷器质地优良,皇帝赐名昌南镇为景德镇,沿用至今。

历史地位

景德镇是闻名世界的千年瓷都,素以“汇天下良工之精华,集天下名窑之大成”,“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而著称。郭沫若诗曰:“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景德镇以瓷业主撑一城,历千年而不衰,引举世之瞩目,迄今仍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陶瓷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无与伦比的文化象征性与影响力。

明洪武二年(1369年)朝廷在景德镇设御器厂,专门烧造宫廷、皇家用瓷,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改称为御窑厂,景德镇继续成为明清两朝皇家瓷厂所在地。御窑厂一枝独秀,成为烧造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工艺最精湛的官办瓷厂。

独特工艺

宋室南迁是一个影响深远的历史转折点,大量文人雅士、能工巧匠随之移居江南,景德镇吸纳天下名窑之良工绝技,兼收并蓄,锐意创新,与时俱进,强势崛起,超越了“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逐步获得在全国制瓷业的优势地位。

提到景德镇的茶器,茶友的第一反应就是青花瓷或者图案。的确如此,元代景德镇成功烧造了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转向彩瓷的新时代。青花瓷一直是中国人引以为傲的,并且也只有景德镇的青花才能做到足够洒脱自然,而且景德镇的茶壶,绘制的图案,让人感觉舒服。

这也正是景德镇陶瓷工匠人的精神,茶具展示出了犀利、纯粹的感觉,让我们很多人很是向往。

闲聊景德镇青花瓷器


在别的城市,我每每说到景德镇时,旁人便说,哦,景泰蓝啊!说这种话的人都应该挨中学语文老师的板子打屁股。景泰蓝和景德镇是八杆子打不到一块去的。连景德镇青花瓷在英文中也是译成“CyanicFlora”,并不直译成“蓝花”。同样的误区,景德镇官窑瓷也不全是那些黄地(底)宫廷瓷,这还包括官窑青花和官窑青花釉里红瓷等等。

景德镇青花瓷主要分官窑青花、景德镇窑青花、和民窑青花等多种,这里景德镇窑又是个名词,并不是所有在景德镇的窑厂烧制的磁器都叫景德镇窑瓷,其所指的就是收藏者熟知的镇窑瓷器。除官窑和景德镇窑瓷外,没有特别注明的均属民(间)窑瓷器。

先说官窑瓷,实际上到毛主席用瓷(7301瓷),也是严格地按照烧官窑瓷的方法炮制的。7301瓷现存仅三套,每套的价值都在百万元以上,制瓷作者在《昌南对话》电视节目中谈到,成瓷以后,他本人也可以奖励到一套7301的,但他说不想要,这一句“不想要”现在就值一百多万。这还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收藏品,足见在升值空间景德镇瓷的不可企及。7301瓷不是青花瓷也不属於官窑瓷。明、清两代的景德镇官窑瓷只出产在御窑厂,现景德镇中心位置已搬迁的市政府所在地。随着清宣统帝的退位,官窑瓷就以其不可复制、不可再生,存世数量只减不增而成为收藏界的抢手货。但御窑厂盗挖出来的官窑碎瓷片和以上三点并不起冲突,其原因就是:天子独一无二,御窑磁器除精心挑选运到紫禁城的,另一些是为保证瓷的质量陪烧的,这些落选的御窑瓷自然没有第二个人敢用,因此摔碎后成批就地掩埋。一朝一代往上累加,御窑厂的土层就成了一部官窑瓷的实物历史。中共建国以后,官窑瓷碎片盗挖现象疯狂,很多人在御窑长廊附近开一爿小店,并不做生意赚钱,为了什么,大家心知肚明。你到景德镇旅游,坐在珠山中路卖小孩子吃的肯德基,千万千万别用脚跺地,地底上可能就有一张纵横交错的地道网,盗挖的通道可以一直延伸到马路的斜对面御窑遣址处。即使是官窑瓷的碎片,因其摔碎掩埋时未经特别处理,现今挖出来后几乎都可按原样拼接和修补,在景德镇就有专门从事修补古瓷行当的,鄙人的母亲就会修补磁器。千万别以为我娘是补鞋出身的,你那是看了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我的父亲母亲》,片中有手艺人拿金刚钻补碗的特写镜头,那是用鞋钉补一支粗瓷碗(低温瓷)。古瓷的修补若用心不良,说白了就是在造假,摔碎的磁器先修补再重新用炉火烧,能补得让外行看不出一丝一毫曾经破损过的痕迹来,景德镇人厉害吧。有不法份子,盗挖了两瓷篓的官窑瓷碎片,暗地找手艺人修补,光修补的费用在前一、二十年前就得花上两、三万元,足见倒卖官窑瓷的利润能有多大。对普通百姓来说,收藏官窑、官窑青花瓷那肯定是不大现实的。

再说民窑瓷,民窑瓷也有精品,尤其是民窑粉彩,“月圆会”(即珠山八友)就是御窑厂停烧以后部份流落到民间的粉彩和瓷版画的高手。这里的“八友”分别是:王琦、王大凡、汪野亭、毕伯涛、何许人、程意亭、刘雨岑。这其中江西人除外,王大凡、何许人、和1904年出生八友中最年轻的艺人刘雨岑分别是徽州黟县、徽州歙县、和安徽太平人。要再算上徐仲南、田鹤仙,珠山八友实则是十个人,这并不前后矛盾。正如“江西诗派”也并不全是“江西人”一样,“以味不以形也”。月圆会“珠山八友”也可以是指一个画家群体,在绘画上他们追求清代中期“扬州八怪”的风骨。千禧年我在深圳看到的行情,“珠山八友”的作品拍卖价格也就在八千元到壹万元上下,当然这“八友”的作品升值空间我是敢打保票的。但一件普通的青花瓷叫价万元,你可以大胆地告诉那些奸商,滋味听了会很不高兴的。如果奸商谎称有“珠山八友”的粉彩作品,你也顺便让他们背一背上面那些聱牙的名字,以及他们的祖籍、寄居地和谁作画神速谁擅长翎毛花卉谁画雪景见长谁又在景德镇享有“鱼王”的美称。若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至少还是个勤学的景德镇人在蒙你。

说到民间青花瓷,不能不提王步,王步是比刘雨岑早一年辞世的艺人(王卒於1968年,刘卒於1969年)。在景德镇,王被看作是同珠山八友齐名的艺人,并享有“青花王”的美誉,依我看,称其为“在瓷器上作画的八大山人”也不为过。王步一生“著作”颇丰,60余年的瓷艺创作,作品达万件。王步的作品距今至少是四十年到百年间,因此可用鉴别古瓷的方法鉴别王步的青花瓷。其他的现代青花瓷,卖价在千元左右,商家已经是有利润了。别轻意相信名家名作,站在景德镇大街上甩块砖,砸到十个人,其中有九个就是陶艺界的名家——只要他上了岁数。真正的名家名作,都是些当大官的耀武扬威开着光荣的纳税人为他们配的小轿车亲自到景德镇名人家中寻访。

在市面上选购一件青花瓷,主要注意磁器是贴花的还是手工描摹的,前者就是用一张现成的花纸蘸上酒精端端正正贴在磁器表面扔进窑炉烧成的,数量上几乎到了要泛滥的地步,简单的鉴别方法就是仔细端详。景德镇人看得多了,凭直觉就能辨认出贴花和手工描绘瓷。当然买起东西来还要看个人喜好,尤其是女性,如同张爱玲看上胡兰成,王八看绿豆,看上眼了,自己喜欢就行,也就用不着这么费脑子的

景德镇烧制瓷器历史


景德镇在江西省东北部,邻近安徽省南部。东晋时叫新平,又因地处昌江东南而叫“昌南”,属浮梁县,县治在今景德镇市北浮梁。唐代天宝年间改新昌县。元代时升为州,明代仍为县。

景德镇在汉代时始烧陶器。《浮梁县志》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在历史文献中,只有地方志记有江西景德镇窑始烧瓷器的有关情况。《景德镇陶录》载:“陶窑,唐初器也,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镇钟秀里人陶氏所烧。”《邑志》云:“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瓷名天下。”“霍窑,瓷色亦素,土蟮腻,质薄,佳者莹缜如玉,为东山里人霍仲初所作。当时呼霍窑。”《邑志》载:“唐武德四年,诏新平民霍仲初等,制器进御。”

陈万里先生于1953年在湖田和湘湖一带考察,发现了认为是“唐代”的古窑。1980年考古单位对这些古窑出土的瓷片再次分析,得出是“五代”时制品的结论。五代时以烧灰胎青瓷和白瓷的日用瓷器为主。

宋代是景德镇瓷器发展的重要时期,《江西通志》载:“宋景德中,置镇,始遣官制瓷贡京师,应官府之需,命陶工书建年景德于器,于是天下成称景德镇瓷器。”由此可知,从宋真宗开始,因景德镇瓷业发达,以生产青白瓷为主,所以在这里设置税收机构——“监镇”,官监民烧。这就是景德镇名字的来由。

景德镇具有适当的原料,青白瓷的白度和透明度都很好,已经接近现代细瓷的工艺水平,瓷器由半透明釉,发展为半透明胎,这是中国瓷器发展的第三大飞跃。宋代景德镇青白瓷首先产生了这个飞跃,所以日后社会上大量使用的瓷器就是在青白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景德镇也在宋代以后逐渐发展称我国的瓷业中心。

景德镇官窑与清宫瓷器


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其瓷器早在魏晋时期已很走俏,远销各地。唐宋时期,景德镇瓷器进入宫廷,备受皇帝喜爱。明清两朝是当地瓷业的黄金时期,朝廷在此正式设立官窑,汇集优秀瓷匠,垄断优质的制瓷原料,烧造出巨量至精至美的御用瓷器,景德镇从此成为中国的制瓷中心。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着大量的清宫瓷器档案,透过这些皇宫秘档,可从几个侧面了解到景德镇官窑与清宫瓷器背后的隐秘。

异彩纷呈的清宫瓷

官窑是相对民窑而言的。民窑是为平民百姓烧制日常生活用瓷的窑厂,官窑则指专门为宫廷制造御用瓷器的皇家御窑厂。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北宋景德年间,这里的瓷器得到宋真宗的赏识,于是用他的年号来重新命名。明清时期,景德镇成为皇家指定的瓷器烧制厂,而且是这500年间唯一的御用瓷器定点窑址。顺治十一年(1654年),清廷正式设立景德镇官窑。经康雍乾三朝皇帝的扶植,这里达到空前的繁荣。

康熙帝十分注意学习和吸收中原文化,他和后妃们放下满族传统的粗瓷大碗,爱上了细腻考究的官窑瓷器。康熙时的青花瓷不仅料色青翠艳丽,釉质莹彻透亮,而且展现的画面极富层次。康熙五彩瓷色彩瑰丽丰富,画工考究精妙。此时外国传教士不断进入宫廷供职,法国传教士带来的珐琅画深深吸引了康熙帝。他决定将珐琅技术用到瓷器上,康熙五十年(1711年), 珐琅瓷烧造成功。此后,景德镇官窑又将珐琅技术逐渐运用到五彩瓷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粉彩瓷。

雍正时景德镇官窑烧制珐琅瓷、粉彩瓷的技艺日臻成熟,色泽粉润、装饰秀逸,显得柔丽高雅。这一时期首创以青花料在坯体上勾勒纹样,成瓷后再进行釉上粉彩装饰,使粉彩瓷别具一番清俊华丽之美。

乾隆帝好大喜功、爱摆阔,景德镇官窑在乾隆朝为满足宫廷的特殊需要,烧瓷技术进一步提升,留下了珍贵的瓷器精品。这一时期的粉彩瓷,纹样极为细腻,色彩至为华艳。各式各样的镂雕瓷是一大特色,除镂空透雕的香熏、花篮、灯罩外,更有双层透雕的转心瓶、转颈瓶等,其构造之严密、构思之奇妙,令人叹为观止。乾隆时期还流行仿生瓷,仿照动植物、特别是瓜果形态的瓷器,无不惟妙惟肖,到了几乎可以乱真的地步。之后的清代六朝,景德镇官窑水平逐渐下滑,比较起来光绪时的瓷器在清后期算是较为精良的。

景德镇官窑每年运到京师的瓷器成千上万,这么多的瓷器,当然并不是皇帝一个人享用。宫中簿册记载,这些瓷器有的直接搬进御膳房、御茶房,有的分配到紫禁城的各个宫殿陈设摆放,还有大量向颐和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这些皇家宫苑以及太庙、陵寝等分派,更有不少由皇帝拿来赏赐皇子皇孙以及文武百官。清朝皇帝还经常把瓷器作为外交礼品送给各国,比如康熙帝送给法王路易十四、乾隆帝送给英王乔治、慈禧太后送给美国使臣和日本皇后的礼品中,都有大量珍贵的瓷器。

皇帝亲自改画样

御用瓷器非常讲究式样,景德镇官窑烧造的大部分瓷器由承办皇宫御用器物的内务府造办处出样。这些瓷样都是根据皇帝的旨意由宫廷画师绘制的,叫画样,有的还做成形象逼真的木样、漆样。官窑接到宫里送来的图样后,严格依照式样烧制。有时内务府直接将清宫旧藏瓷器发往景德镇,叫官窑仿照已有成品式样烧造。另外,景德镇瓷匠有时也会设计出新的花色品种进呈皇帝。

清朝皇帝对官窑瓷器十分重视,常常直接指导和修改瓷器画样,在雍正、乾隆时的宫廷生活档案中,这样的事经常见到。这里我们透过几个例子,来看看雍正帝对瓷器画样的要求是何等细致乃至苛刻。其一,雍正十年(1732年)五月二十四日传旨:“藤萝花,再画珐琅器皿时,不必画此花样。”其二,雍正十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传旨:“青山水茶园、酒园俱好,再画些。”其三,雍正十三年(1735年)正月初十日传旨:“此瓶上龙身画的罢了,但龙须太短,足下花纹与蕉叶亦画的糊涂,嗣后再往清楚里画。”

一年烧造多少,花银多少

景德镇官窑每年要为皇帝烧造多少瓷器?督窑官唐英在雍正十三年(1735年)曾奏报,每年秋冬两季向皇宫上交瓷器总共600余桶,其中盘、碗、碟等圆形瓷器1.7万件左右,瓶、坛、尊等雕琢瓷器2000余件。乾隆六年(1741年)的统计数字显示,这年共烧过瓷器胚胎4万多件。咸丰年间,由于太平天国起义,一年只烧造几百件。同治七年(1868年),景德镇官窑为同治帝大婚烧制瓷器120桶,计7294件。

景德镇官窑烧造瓷器的开销账目是十分清晰的。从现存档案看,自乾隆年间到宣统二年(1910年),基本上每年都有各种清册进呈内务府,银两数目极为详细,大到本年烧造瓷器所用的银数,小到捆扎瓷器稻草的花费,每笔开销都记载详尽。奏销账目中若差分毫,都要由督窑官赔补。

那么,景德镇官窑一年要花多少银子?清宫档案记载,康乾时期每年烧瓷用银的限额是1万两。晚清虽是内忧外患,国库空虚,但慈禧太后为了个人的享受和挥霍,却是大把大把地向窑坑里扔银子。她五十大寿时烧制瓷器用银1.5万两;七十大寿时,烧瓷又耗银3.85万两。

官窑瓷器的 损坏赔补和次品处理

瓷器在烧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损坏。乾隆十二年(1747年),管理内务府的庄亲王允禄在奏折里说,按以往定例,烧造瓷器损坏三成以上,要由督窑官赔补,三成以下的不追究责任。他认为这个规定太宽,经他奏请,从这一年开始,改为瓷器烧造损坏两成以上就要赔补。

以往有一种说法,官窑烧造出来的次等瓷器,都砸碎销毁了。实际情况怎样呢?明代中期以前确实如此,官窑稍差些的瓷器,皇帝不想用,别人也不能用,都砸碎销毁了,所以后来在景德镇的窑址附近能发现埋有成堆的明代官窑瓷片。但从明朝中期之后,官窑烧造出来的次等瓷器就不砸了,而是进行变卖。

档案记载,雍正十三年,督窑官唐英在向皇宫上交1.9万余件上等瓷器的同时,还有7万多件落选的次等瓷器也一起送往京师,“以备赏用”。庄亲王允禄在奏折里说,次色瓷器虽有瑕疵,但在民间也算是上好的美器,因此按惯例变价处理。乾隆六年以前,景德镇官窑的次等瓷器都要送到京师,或是皇帝用来赏赐,或由内务府的瓷库变卖处理。由于把几百桶的瓷器运到京师还要花一大笔包装费、运输费,乾隆六年以后,次等瓷器就在景德镇当地直接处理了。但不管在哪里变卖,这笔钱都要落入皇帝的腰包,交到内务府的银库里去。

李国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研部主任、研究馆员,《历史档案》杂志总编辑,中国档案学会档案文献编纂学术委员会主任,主要著作有《帝王与佛教》、《清朝十大科场案》等。

景德镇瓷器发展史


今天由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景德镇瓷器的发展史。

考古发掘表明,景德镇自五代开始生产瓷器,宋、元两代迅速发展,至明、清时在珠山设御厂,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

景德镇瓷雕制作可以追溯到一千四百多个前,远在隋代就有“狮”、“象”、大兽的制作。当代的景德镇,瓷雕工艺精湛,工艺种类齐全,有园雕、捏雕、镂雕、浮雕等;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装饰丰富,有高温色釉、釉下五彩、青花斗彩、新花粉彩等;艺术表现力强,有的庄重浑厚,有的典雅清新,有的富丽堂煌,鲜艳夺目。

景德镇瓷业习俗是景德镇制瓷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德镇在宋代出现“村村窑火,户户陶埏”的景观,瓷业习俗已具雏形。

元代景德镇窑在宋代青白釉生产的基础上迅速崛起,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成就是创烧了成熟青花、釉里红及各种单色釉品种。青花瑞兽纹盘便是其中上乘之作,其形大而规整,内底主是题纹样绘麒麟竹石瓜果花卉纹。这种将传说中的瑞兽与寓意兴旺发达的竹石瓜果组合在一起的图案,主要流行于制作精细的大盘上。纹样线条流畅,通体细色肥腴,青花鲜丽浓重。

明代洪武年间是釉里红烧制最兴盛时期,不仅数量多,而且多为大型器皿。永乐白瓷颇负盛名,世称“甜白”。据文献记载永乐皇帝对洁素莹然的白瓷甚为喜爱,这应是永乐白瓷风行的主要原因。白釉暗花执壶和暗花双耳扁壶,以其变化多姿的造型、纤细古朴的手法、晶莹白润的釉色向世人展示了景德镇工匠高超的制瓷技艺。宣德年间是明代青花烧造的黄金时期。青花龙纹扁壶群冠众器之首,其形成高大俊美,胎细釉润,纹样用进口的苏麻离青绘画而成,色泽鲜丽浓重,传世实物屈指可数。蓝地白花折枝花果纹盘明代景德镇御器厂的传统产品,在各朝制品中尤以宣德器为精美。

斗彩创烧于成化期,这种在釉下用青花勾勒纹样的轮廓线,釉上用红、黄、绿、紫等色填彩的瓷器名闻遐迩,传世器多由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私人能珍藏到成化斗彩器的实属凤毛麟角。

明代晚期是青花五彩烧制空前绝后的时代,其中尤以嘉靖万历的数量为多,但形制高大、技艺高超、盖与器身均保存完好的器皿则并不多见。

清代,中国瓷器的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雍正产品,以其胎细釉润,纹样典雅精美而独树一帜。粉彩鹌鹑图瓶便是其中的一件绝世佳品,这种在彩料中采用金红着色,并运用玻璃白打底渲染的新工艺,不仅能将图案的阴阳面生动逼真地表现出来,而且比传统的五彩色泽更柔和淡雅,特别是配上细白的胎壁后,更加精美,让人有爱不释手之感。

明、清以后,珠山御厂的设立和海外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刺激了景德镇制瓷业的蓬勃发展,致使几乎所有散落在乡村的小窑作坊都集中到城区,形成众多的手工业工场,吸纳了大量从业人员,“窑户与铺户当十之七八,土著十之二三”。景德镇由此成为“五方杂处”、有“十八省码头”之称的陶瓷大都会,为瓷业习俗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民国时期,景德镇瓷业习俗的突出表现是客籍瓷商队伍的不断壮大及瓷行、瓷庄和瓷号的大量涌现。各商帮都有自己的瓷行、瓷庄或瓷号,他们加强了景德镇与外地的联系,也操纵了景德镇瓷器的运销。随之而来的各地风俗习惯给景德镇瓷业习俗增添了新的内涵。

景德镇瓷器之皇帝瓷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有很多用品都是专门为皇帝生产的,瓷器也不例外。而在景德镇专门为皇帝生产瓷器的几百年间,有成千上万名窑工在官窑中劳作了一生,而“景德镇”这个名字从它诞生那天起就已经和皇帝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景德”就是宋代一个皇帝的年号,虽然那时候宋代的官窑还没设在这里,但这里所生产的青白瓷已有“冰肌玉骨”的声誉,深得宋真宗的喜爱,于是在景德年间,宋真宗下令将这里所生产的瓷器进贡给朝廷,景德镇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在景德镇关于御窑,关于皇帝的瓷器有很多传说,但流传最广的却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四百多年前的明代万历年间,景德镇御器厂奉皇帝的旨意要烧造一批青花大龙缸,由于烧制的难度很大,所以久烧不成。一个叫童宾的窑工在万般无奈之下纵身跳入窑内,以骨作薪,赴火而亡。几天后开窑一看,大龙缸居然烧造成功了。后来,朝廷就在御器厂的东侧修建了“佑陶灵祠”为童宾立祠,并敕封童宾为“风火仙师”,从此“风火仙师”就成为景德镇窑工们每年都要祭祀的一位神。

当明朝政府开始在景德镇设立御器厂的时候,就派来了督陶官。此后的几百年间,有很多督陶官被派往景德镇,专门负责监督御用瓷器的生产。在景德镇的历任督陶官中,清代的唐英是在中国陶瓷史上留有浓重一笔的督陶官。唐英初到景德镇时对陶瓷是一窍不通,于是他就利用九个月的时间,拒绝了所有官场上的应酬,深入到坏房窑厂,和陶工们一起生活,一起劳作,一起参加绘画等等,很快就熟悉了制瓷的各种工艺,由一个外行转变成内行。

清朝的乾隆皇帝曾直接干预宫内制瓷事务。他不仅对宫内瓷器的用途、形状、纹样等屡屡过问,亲自审定画样,甚至对于瓷器的烧制过程也极感兴趣。唐英就奉乾隆皇帝的旨意编纂了《陶冶图》,书稿图文并茂,详尽地展示了制瓷的全部工序,被后世誉为“集厂窑之大成”,唐英历经了雍正和乾隆两朝,在景德镇前前后后待了20多年,由他领导的御器厂被称为“唐窑”,这个时期也是景德镇为皇帝生产瓷器的最后一个辉煌的年代。

瓷都景德镇


【历史变迁】

古代 景德镇市域春秋时属楚东境,秦为九江郡番县辖地,汉属豫章郡鄱阳县。东晋时称新平镇。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新平县。镇为县属,因在昌江之南,故又称为昌南镇(昌南陶瓷因此得名)。八年撤县,开元四年(716年)复置,县治设在新昌江口,故称新昌县。开宝元年(742年)改名浮梁。镇先后隶于新昌、浮梁县。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因镇产青白瓷质地优良,遂以皇帝年号为名置景德镇,并沿用至今。元代,浮梁县一度升为州,镇属州。明代州又改称为县,此后景德镇在行政上一直属县辖区。

近代及中华民国 清乾隆之后,由于各种社会原因,景瓷生产从巅峰走向下坡路,产量、器质、品种、造型等都呈明显萎缩状态。特别是鸦片战争之后,战事频繁,政局动荡,外贸入侵,市场缩小,景瓷生产也受到严重摧残。延续500多年之久的御器厂也寿终正寝。中华民国时期的1916年,浮梁县治从旧城(今浮梁县)迁至景德镇。1927年~1929年景德镇曾一度称市。1930年—1934年中国共产党曾在景德镇建立苏维埃政权和组织。1935年,中国国民党政府江西省第五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从鄱阳县迁至景德镇,景德镇成为赣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第二次中日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称为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和共产党重新合作,于1938年在景德镇设有中国共产党的新四军办事处,北部山区的瑶里设有留守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4月29日,景德镇和浮梁县的政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接管。景德镇与县划开建市。5月4日成立中国共产党景德镇市委员会和景德镇市人民政府,先后隶属赣东北行署、乐平专区、浮梁专区、上饶专区。1953年6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景德镇市为江西省辖市。1960年,浮梁县建制撤销,其行政区域划入市境。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将乐平县划属市辖,并将鄱阳县属的鱼山、荷塘两个行政区域划归景德镇市辖。1985年,市辖乐平县和珠山、昌江、鹅湖、蛟潭四个区。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浮梁县建制,撤销鹅湖、蛟潭两区。1992年9月,乐平县撤县建市(县级市)。2005年,景德镇市辖乐平市、浮梁县和珠山、昌江两区。

【景德镇瓷器】

◆瓷器产品简介 景德镇自五代时期开始生产瓷器,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薄胎瓷人称神奇珍品,雕塑瓷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

◆郑和下西洋与景景德镇瓷器据有关史书记载,古代东南亚、阿拉伯、非洲及欧洲地区的人十分喜欢中国瓷器,特别是景德镇瓷器。公元1405年 (明永乐三年)开始,郑和七次下西洋,携带了大量瓷器,特别是景德镇瓷器,促进了中国陶瓷远销海外,扩大了中国陶瓷的声誉,也极大地推动了景德镇的陶瓷国际贸易。这些情况在《明史》和郑和随行翻译费信著的《星搓胜览》都有记载。郑和下西洋对发展中国的陶瓷生产 , 特别是发展景德镇的青花瓷来讲,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由于郑和七次下西洋,景德镇青花瓷、浙江青瓷、福建白瓷,扬名海外,并由东非传及欧洲,使中国瓷器,特别是景德镇青花瓷,名声大振,海外需求大量增加。当时不但海外商船相继到泉州,并派人到景德镇、杭州贩运瓷器绸缎等商品,而且明代国内不少大商人如李锦、潘秀、郭震等,大量装载瓷器等物出海销售,满足海外需求。当时巨商郑龙芝兄弟,拥有商船百艘,海员千余人,常到景德镇采购青花瓷、茶叶,去浙江采购绸缎,然后派遣海船运到东南亚、阿拉伯、东非各地销售,深受欢迎。后来,日本著名陶瓷考古学家三上次男率学者在东南亚、非洲考察了中国古代陶瓷输出亚非各国的大量碎片,著有《陶瓷之路》一书,称海上丝绸之路为陶瓷之路,也是古代景德镇陶瓷的国际贸易之路。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