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建盏之美

光华流转间的的天人合一。

宋 曜变建盏 日本静嘉堂美术馆藏

宋 建窑黑釉兔毫盏 故宫藏

建盏,也叫“天目”,黑瓷代表,是中国宋代八大名瓷之一。宋代崇尚自然含蓄的美学思想,人们在陶瓷造型上追求大方简洁,质朴无华,反对过多装饰雕琢,在釉色上偏重本身安静典雅的色泽,讲究自然天成。建盏完美地展现了宋朝素朴归真的闲情雅致以及天人合一的审美情趣。

南宋 建盏 大英博物馆藏

建窑以生产黑釉茶盏为大宗,这与宋代的“斗茶”风气有关。其胎质为乌泥色,有的釉面呈条状结晶纹,细如兔毛,所以这种特殊产品被称为“兔毫盏”。兔毫有黄、白两色,称金毫、银毫。

南宋 建盏 大英博物馆藏

其中也有呈油滴状结晶的,因酷似某种尽善尽美羽毛,被称为鹧鸪斑。有极少数窑变花釉,会在不规则的油滴周围形成窑变蓝色,尤为珍贵。这种产品在日本被称为“天目釉”,对日本陶瓷艺术带来了很大影响。

宋 鹧鸪斑建盏 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藏

宋 华北油滴 日本户栗美术馆藏

宋 铁锈斑盏 福建博物馆藏

宋 兔毫盏 日本根津美术馆藏

建盏是崇尚自然的精神产物,建盏的工匠们首先注重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使用需要,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和美的创造,在火与土的艺术之中,体现出一种巧夺天工的自然之美。

扩展阅读

宋代極品茶碗建窑建盏欣賞


曜變天目茶碗

油滴天目茶碗

白覆輪天目茶碗

禾目天目茶碗

建盏

建盏都用正烧,故口沿釉层较薄,而器内底聚釉较厚;外壁往往施半釉,以避免在烧窑中底部产生粘窑;由于釉在高温中易流动,故有挂釉现象,俗称“釉泪”、“釉滴珠”。这是建盏的特点之一。

建盏(天目瓷),黑瓷代表。是中国宋代八大名瓷之一。该制品宋时为皇室御用茶具,传世并藏于日本的四只国宝级建盏“曜变天目”是饮誉世界珍宝。因产地为宋建州府建安县,因此称为建盏。

简介:

建盏产自建窑,“建窑”是我国著名的古窑之一,遗址位于今建阳市水吉镇后井村(原属建州瓯宁县,今建瓯市),它的制品在宋代已负盛名,由于宋时崇尚斗茶之风,故除了必需提供优质的茶叶之外,还需要有最适于斗茶所用的茶具。建州宋时已出产许多贡茶如建瓯北苑贡茶、武夷山御茶,“建盏”又是当时上至至尊、下及士大夫们都认为是斗茶最佳的珍品。宋代的著名文人墨客就有一些名句来秒颂它。例如“兔毫紫瓯新”、“忽惊午盏免毫斑”、“建安瓷盌鹧鸪斑”、“松风鸣雷兔毫霜”、“鹧鸪碗面云萦字,兔毫瓯心雪作泓”、“鹧鸪斑中吸春露”等。

历史

如此有名的宋代建盏,当时已由留学我国的日本禅僧们带回国而传到国外。日本古籍亦有青兔毫、黄兔毫、建盏、建州垸等记载。15世纪以后,他们把建盏及黑釉器讹称为天目;今天“天目”已成为黑釉一类陶瓷器的国际通用名词。传世的建盏以日本最多,其中宋代的“曜变”、“油滴”等四只建盏已被定为日本国宝,是稀世之珍,极受重视,免毫盏反居次位。除日本外,美国许多著名博物馆也有建盏的收藏,由于J.M.普鲁玛曾调查过水吉的窑址,故密西根大学有较多的样品收藏。当然,我国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和他处也收藏有建盏的宝贵样品,然而目前最大的宝藏之一似乎可以认为是未经多少发掘和清理的建窑古窑址。

70年代末,福建省博物馆的考古学者和60-70年代厦门大学的师生对建阳芦花坪窑址的一、二次发掘,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确定了“建盏是在龙窑中烧成的”,证明了“建盏的烧造年代创于北宋,盛于南宋及元初,而停烧或废烧于元末以后。特别重要的是发现了一批青黄釉器,证明建窑早在晚唐、五代迟至北宋是烧制青瓷的地方。”

推杯换盏

推杯换盏有两种意义:古人不仅指喝酒的意义更深的含义是达官贵人一般都不用杯子用盏,指升官了把杯子换掉可以用盏了;二者是送盏和受盏之人都把对方视为好友知己之人可以交心推心置腹之意义。

种类

建盏多是口大底小,有的形如漏斗;且多为圈足且圈足较浅,足根往往有修刀(俗称倒角),足底面稍外斜;少数为实足(主要为小圆碗类)。造型古朴浑厚,手感普遍较沉。建盏分为敞口、撇口、敛口和束口四大类,每类分大、中、小型;小圆碗归入小型敛口碗类。①敞口碗:口沿外撇,尖圆唇,腹壁斜直或微弧,腹较浅,腹下内收。浅圈足。形如漏斗状,俗称“斗笠碗”。常见中、小型碗,偶见大型器 )。②撇口碗:口沿外撇,唇沿稍有曲折,斜腹,浅圈足;可分大、中、小型。此类碗大型器比例相对其他类碗较高,但成品率低,尤显名贵;中、小型器较常见)。③敛口碗:口沿微向内收敛,斜弧腹;矮圈足,挖足浅;造型较丰满。常见中、小型器,小型器比例较高,有的为圆饼状实足 )。④束口碗:撇沿束口,腹微弧,腹下内收,浅圈足,口沿以下约1—1.5厘米左右向内束成一圈浅显的凹槽,作用在于斗茶时既可掌握茶汤的分量,又可避免茶汤外溢,该凹槽俗称“注水线”。此类碗腹较深,器型整体较饱满,手感重;常见中、小型器,中型器比例较高,为建盏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也是产量最大的建盏之一,出土或传世品最多 )。

特点

建盏都用正烧,故口沿釉层较薄,而器内底聚釉较厚;外壁往往施半釉,以避免在烧窑中底部产生粘窑;由于釉在高温中易流动,故有挂釉现象,俗称“釉泪”、“釉滴珠”。这是建盏的特点之一。

建窑黑釉是一种析晶釉,属于含铁量较高的石灰釉,因此,具备烧成黑釉的基本条件;同时,石灰釉黏性强,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高温中容易流动,所以,建盏外壁底部往往有挂釉现象,而器物口沿釉层较薄,呈褐红色,有的近似芒口。

建窑黑瓷的胎质基本特征为:截面色黑或灰黑、黑褐,此为含铁量较高所致;胎骨厚实坚硬,叩之有金属声,俗称“铁胎”,手感厚重;含砂粒较多,故胎质较粗糙,露胎处手感亦较粗。从烧成工艺分析,建窑黑瓷为高温烧成,若胎土淘洗太细,则器物易变形。正由于建窑黑瓷中的建盏胎体厚重,胎内蕴含细小气孔,利于茶汤的保温,适合斗茶的需求,所以,在宋代成为最上乘的茶具之一。

宋代哥窑之美


宋 哥窑圆洗

哥窑被列为宋代名窑,哥窑是历史上唯一的宫庭窑,但未见有宋人记载,只是后期明代才有文献记录。

宋 哥窑葵纹洗

虽迄今未找到确切窑址,但有传说描述了哥窑起源:浙江处州人章生一和其弟章生二都是制瓷好手。他们俩人同在龙泉各设一窑,因生一是兄,所以被称为“哥窑”,生二为弟,当然称为“弟窑”,此二窑皆为著名民窑。

宋 哥窑碗

哥窑的釉色以青为主,铁足紫口,釉面有碎纹而著名,号日“百圾碎”。纹片呈血色、黑蓝色、浅黄色等,其中以黑色最多,被称为“金丝铁线”;而按形状分则呈网形纹、梅花纹、细碎纹等。釉面开片时产生的美妙声音,如涧如泉、如琴如铃,犹如隐于大山深处的天籁之声,让人如痴如醉。

南宋 哥窑洗

攒珠

哥窑最主要、最奇妙、最令人称道、又最被人忽视的特征,即所谓“攒珠聚球”。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就写过,“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攒珠”,“攒珠”指的是哥窑器中之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物的内壁和外壁或内身和外身上。

哥窑胆式瓶

宋代钧瓷之美


窑变里演绎火的艺术

钧窑玫瑰紫釉菱花式花盆 北宋

“入窑一幅元人画,落叶寒林返暮鸦,晚霭微茫潭影静,残阳一抹淡流霞。”这是著名作家姚雪垠作的一首诗,诗中的“元人画”不是由毛笔和着水墨与颜色画在宣纸上,而是在1200度以上的窑炉中,以火为画笔一气呵成。这样的画法全世界仅有一家,它不是工笔画、不是写意画,它是“钧瓷”。

钧窑是宋代著名窑址之一,可分为官钧窑和民钧窑。钧窑在今河南禹县一带,宋代称钧州,宋初于此设窑,故名。钧瓷乃瓷中之王,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一件精美的钧瓷能给人以美的享受,钧瓷的鉴赏要从九点入手,分别为:润、活、纯、变、厚、正、纹、境、浑。

钧窑天蓝釉六方花盆 北宋

润,指釉质有玉的温润感,光泽柔和,不同于一般瓷釉发亮的浮光,而是一种淡淡的乳光,光泽如玛瑙一般,似玉非玉胜过玉,有一种温润优雅的质地美感。

活,说的是釉面有动感,不死板。钧瓷口沿、凸棱、炫纹、乳钉之处釉面脱口出筋,产生虚与实对比变化的美感,都与釉的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钧窑紫釉渣斗式花盆 北宋

纯,釉质纯净的窑变单色釉,如天蓝、天青、月白、豆绿等,色纯而不杂。釉面往往有开片纹路,欣赏起来有纯净的美感。

变,钧窑是火的艺术。蓝色、红色、黄色、白色,无数跳动的火焰,像一支神奇的画笔,那蓝色亲吻过的,也许会生成一朵深紫色的海棠,那红色抚摸过的,也许会出现长空碧色的明净……紫中藏青、青中透红、红中寓白、白里泛蓝、蓝中有绿等,各种色彩交织在一起,变化万千。

钧瓷窑变时的色彩

厚, 厚有两种含义,一种是釉质厚实,乳浊度高,不露底,二是指釉层较厚,不浅薄。钧瓷之所以大气、凝重、耐看,釉厚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因素。

正, 釉面颜色纯正。例如红色鲜艳亮丽,或如鸡血,或如海棠,不能发乌。釉面缺少变化、色又不正的钧瓷就太一般了。娇艳的釉色明快,老辣的釉色深沉,都是钧瓷纯正到位的颜色。

钧窑玫瑰紫釉菱花式三足花盆托 北宋

纹, 釉面上出现的各种纹路或斑点,有蚯蚓走泥纹、冰裂纹、鱼子纹、龟背纹、蟹爪纹、飞瀑纹、兔豪纹、蛛网纹、流星斑、虎皮斑、雨点斑、雪花点、油滴斑、珍珠点等,这些纹路和斑点给钧瓷平添了一种肌理美。

境, 釉面上形成的意境图画。其前提必须是通过窑变自然形成,而不是人为所致。这些意境图画有人物、动物、山水、风景、传说故事等。这种变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欣赏时能引起人的联想,情景交融,从而使人心情愉悦,获得美的享受。

钧窑玫瑰紫釉海棠式四足花盆 北宋

浑, 釉面窑变色彩、纹路、斑点、意境浑然一体,自然天成,给人以整体的美感。釉层浑匀一致,无局部过厚堆积或露底的现象。浑是钧釉窑变的主要特征之一。

宋代曜变天目建盏细节赏析


东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藏 曜变建盏 口径:12.0CM 高度:6.8CM 足径:3.8CM 重量:284g 等级:国宝(1951年认定)

曜变建盏细节

存世最为闻名的宋代建盏,就是这只又名“稻叶天目”的曜变天目。据1660年《玩货名物记》载,最早持有者也不知何人,后传入德川将军家、稻叶家。1918年以16.7万日元卖出,又传入三菱社长岩崎家,岩崎家认为这个茶碗是天下至宝,自己不配使用,因此一直珍藏着这个茶碗。1940年,岩崎家成立静嘉堂文库美术馆,稻叶天目即成为静嘉堂文库美术馆的头号藏品。

稻叶天目器型为束口,尖唇微外撇,深腹,圈足矮小浅挖、平切,修刀。施黑釉绀黑,釉不及底足,口沿微失釉,胫底有釉泪。露胎见旋坯纹,“铁胎”黑褐沉着,修坯大胆却端庄。

曜变天目的珍贵之处不仅在于极其罕见,极难复制,更在于其神秘莫测的光彩。稻叶天目实物带有蓝色辉光,随着周围光线角度的不同,光环的颜色会变幻不定,妖异瑰奇得不像是人间之物,被日本人比喻为“碗中宇宙”。

关于这类斑纹的形成机理,日方学者山崎一雄认为:曜变的蓝色辉光可能不是釉的颜色,而是来自釉表面的一层薄膜。薄膜导致光的干涉,可以产生蓝色辉光。

大阪藤田美术馆藏曜变建盏 口径:12.3CM 高度6.8CM 足径:3.8CM 等级:国宝(1953年认定)

曜变建盏细节

此盏原为水户德川家传,器型为束口,口沿扣银,腹壁弧斜,口大足小,小圈足平切、浅挖、修坯自然流畅。器施黑釉,外釉不及底足,见聚流釉现象,证明火候较高。

胎骨色呈深沉之黑色,从胎表看胎质较粗,但淘洗、陈腐时间较长。器内曜变斑密布,让人目眩,外壁肥厚的釉面上也见若隐若离的尤如夜空星辰的斑点。内箱盖上金粉书“御茶碗曜变”,外箱盖黑漆书“御茶碗 曜变”。

京都大德寺龙光院藏曜变建盏 口径:12.1CM 高度:6.6CM 足径:3.8CM 等级:国宝(1951年认定)

曜变建盏细节

原为日本富商津田宗及所藏。在日本人奉为国宝的三件“曜变天目”中,龙光院藏盏是最不耀眼的,但是也被认为有“幽玄之美”,评价亦颇高。注重含蓄之美的盏友应会非常喜爱。

此盏束口、深腹、足无釉。露胎深褐色。内壁乍看似“油滴”,但细观釉斑会随着光线改变而呈现五颜六色,而不同于油滴,因有曜变特有的黑斑点套紫蓝色光环。

而且该盏与“碗中宇宙”不同,极少公开展出,因此很难见到实物。据日文维基显示,此盏仅在1990年、2000年展出过。其实另外两件曜变天目也封存于特制保险箱中,不能随时见到(藤田美术馆藏建盏近期有展出,刚好在今天截止……)。本来是我国的工艺品,辗转成为日本的国宝,且轻易不能看到,不可谓不遗憾。

以上就是公认的保存完好的三件曜变建盏,均被认定为国宝。日本还有一件建盏被称作曜变天目,但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曜变天目,多被认为是油滴的一种,或称亚曜变。

大佛次郎藏曜变天目 口径:12.1-12.3CM 高度:7-7.3CM 足径:3.7CM 等级:重要文化财(1953年认定)

加贺藩主前田家所传,曾为大佛次郎(日本作家)所藏,现为MIHO MUSEUM(滋贺县甲贺市美秀博物馆)所藏。

该盏亦为束口,深弧腹,口大足小,圈足浅挖。不同于以上的平切足根,而是斜削并修刀。施黑釉肥厚,外底足露铁褐色胎。内为亚曜变斑纹,外似油滴结晶,且带有紫红色窑变光晕。

小山富士夫评论说,大佛次郎氏所藏的曜变在内外布满油滴,内面部分浮现出大小不同的结晶,而其周围稍微隐现出日晕状的光彩……可称为准曜变或亚曜变。……是曜变天目的变种,内外壁釉上都有很多斑点,但它们是分散的,不象上述三种碗是群集的。 斑点的颜色随入射光方向而改变,如果垂直地看这些斑点,它们呈蓝色;倾斜看,金光闪闪,釉上完全没有一点蓝色辉光。除了斑点外是纯黑的。此碗既不同于真正的曜变天目,也有别于油滴盏。

建盏赏析


福建建窑是我国宋代八大著名窑系之一,位于福建省建阳市水吉镇的芦花坪一带,始于晚唐,盛于宋,而衰于元。主要是烧制青瓷、黑釉瓷、青白瓷等,其中以黑釉瓷最受大家青睐,在历史上被称为我国瓷坛的“黑牡丹”。

建窑黑釉盏的特征:胎含铁量高,一向有“铁胎”之称,胎体厚重,呈黑灰色、紫黑色,胎质粗糙坚硬,露胎处色沉而无光。建窑出产的黑釉瓷产品主要有曜变,金兔毫、银兔毫、油滴、鹧鸪斑纹为主,这些斑纹,人工无法控制,它既依靠釉料配方的变化,又依托窑内烧成温度与气氛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纹理,往往产生意外的效果,因此具有无穷的艺术魄力,似为“鬼斧神工”之作,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其中曜变斑纹由于纹斑光彩夺目,异常绚丽,在建盏中最为珍贵。目前日本所藏的几件闻名世界国宝级的“曜变”天目盏,就是我国建窑的产品。

两宋时期,朝野上下兴盛“斗茶”之风,黑釉器形制以碗为主的建盏倍受垂青,建盏的特点最适合斗茶。首先建盏的外观具有典型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东方艺术色彩,变幻莫测、绚烂多彩的窑变釉给人以奇特的美感。建盏造型别致,口大腹深,沿薄底厚,胎质粗硬,具有良好的保温性。当时的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为此争宠趋雅。

建盏的特点是,制作难度大,烧成几率低,成本高,每件成品都是艺术品都是不一样的。

宋代鹧鸪斑建盏,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收藏。建盏是我国陶瓷艺术的产物。日本作为国宝收藏的八件古代陶瓷艺术品中,有四件是建盏。

建盏斑纹形状千变万化,斑纹有立体感和层次感,金属感,色彩随光线的强弱而突变。简单粗扑的茶碗却能透露出深邃的神秘。饱含中国文化精神,也与茶的品质相符。

建盏器型也很简单,就是一个普通的农家茶碗,简朴,但大巧若拙。

建盏那种自然、脱俗、静谧、简素、幽玄的美是通过质感展现出来的,这种审美标准正是宋代茶家的审美意向,这个审美观又根植于儒释道思想,追求的是脱俗的、深层次的、有内涵意蕴的美,和中国的诗歌一样,注重的是意境,而非单纯的外在形体。

宋代定瓷之美


古香古色雅宜心,宋定名陶器足珍。

宋 定窑粉蓝釉印花人物荷池罔口盘

定窑位于河北曲阳,创烧于隋,在唐宋盛极一时,特别是北宋时期,定窑瓷器还被宋朝选为宫廷用瓷。到了元朝,定窑因为战乱不息而没落。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消失了600多年的定窑才又复烧白瓷,而目前仅存的定瓷作坊也不过十几家,可知定瓷的弥足珍贵。

定窑孩儿枕

定窑烧制白瓷为主,白瓷胎土细腻,胎质薄而有光,釉色纯白滋润,上有泪痕,釉为白玻璃质釉,略带粉质,因此称为粉定,亦称白定。定窑白瓷,瓷质精良、色泽淡雅,纹饰秀美,胎体轻薄,胎质洁白。釉面多为乳白色,白中闪浅米黄色,呈现出象牙般的质感,给人以柔和悦目、温润恬静之美感,因此也被人誉为:中和之美。

白定

粉定

白瓷色如玉,声如磬,釉上肌理纹,釉层珍珠包,奇妙的光色变化,使釉层鲜活起来,令人赞叹定瓷物化组合的鬼斧神工。有着“定窑花瓷瓯,颜色天下白”之说。

黑定

红定

其它瓷器胎质粗而釉色偏黄俗称土定;紫色者为紫定;黑色如漆的为黑定,红色者为红定珍稀传世极少。其瓷质精良和纹饰秀美,曾被选入宫廷,定窑是一个比较庞大的瓷窑体系。

绿定

紫定

定瓷刻花奔逸、潇洒,可谓刀行似流云,花成如满月。印花制范精细,拍印考究,造就一种华贵雅典气韵。间辅以剔花、堆花、贴花等各得其趣,或劲健挺拔,或秀美娟丽,都胜过圣手丹青,妙道自然。

宋代汝瓷之美


瓷,关乎生活,

中国陶瓷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

国人的审美追求是一种意境的表达,

而将这种自然风韵之美,

发挥到了极致的就是宋瓷。

北宋 汝窑青瓷盘

北宋 汝瓷天青釉花口注碗

北宋 汝窑天青釉菊纹碗

汝窑一向被人们列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这早在宋代的一些文人笔记中就有论述。有着“青瓷之首,汝窑为魁”之称的汝窑艺压群芳,脱颖而出,成为皇室专用贡品。宋、元、明、清以来,汝瓷都被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被称之为“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承盘 宋 故宫博物院藏

宋徽宗赵佶信奉道教,道学崇尚自然含蓄,淡泊质朴的审美观。这一时期的汝窑瓷器正是这种审美情趣的反映,反映出道家清逸、无为的思想境界,成为宋时代上流社会的时尚。

汝窑水仙盆

汝窑青瓷釉色淡青高雅,造型讲究,不以纹饰为重。传说宋徽宗曾经做过一个梦,梦到了雨过天晴后天空的颜色。他非常喜欢,便命汝窑工匠烧制类似颜色瓷器,于是这种介乎于蓝和绿之间的天青色,便成为了汝窑的代名词。作为一个艺术家,宋徽宗对汝瓷材质、色彩、纹饰肌理等方面都有极为苛刻的审美要求。

古代瓷器:中国陶瓷巅峰之作——宋代建盏


中国陶瓷巅峰之作宋代建盏

南宋建盏大英博物馆藏

南宋曜变天目日本静嘉堂美术馆藏

宋鹧鸪斑建盏日本静嘉堂美术馆藏

宋油滴天目茶碗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藏

宋黑釉盏故宫藏

宋建阳窑黑釉兔毫盏故宫藏

宋建窑黑釉兔毫盏故宫藏

南宋建盏大英博物馆藏

南宋建盏大英博物馆藏

南宋建盏大英博物馆藏

北宋建盏大都会藏

北宋建盏大都会藏

建盏产自建窑,建窑是我国著名的古窑之一,遗址位于今建阳市水吉镇后井村,它的制品在宋代已负盛名,由于宋时崇尚斗茶之风,故除了必需提供优质的茶叶之外,还需要有最适于斗茶所用的茶具。建州宋时已出产许多贡茶如建瓯北苑贡茶、武夷山御茶,建盏又是当时上至至尊、下及士大夫们都认为是斗茶最佳的珍品。宋代的著名文人墨客就有一些名句来秒颂它。例如兔毫紫瓯新、忽惊午盏免毫斑、建安瓷盌鹧鸪斑、松风鸣雷兔毫霜、鹧鸪碗面云萦字,兔毫瓯心雪作泓、鹧鸪斑中吸春露等。

这样有名的宋代建盏,当时已由留学我国的日本禅僧们带回国而传到国外。日本古籍亦有青兔毫、黄兔毫、建盏、建州垸等记载。15世纪以后,他们把建盏及黑釉器讹称为天目;今天天目已成为黑釉一类陶瓷器的国际通用名词。传世的建盏以日本最多,其中宋代的曜变、油滴等四只建盏已被定为日本国宝,是稀世之珍,极受重视,免毫盏反居次位。除日本外,美国许多著名博物馆也有建盏的收藏,由于J.M.普鲁玛曾调查过水吉的窑址,故密西根大学有较多的样品收藏。当然,我国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和他处也收藏有建盏的宝贵样品,然而目前最大的宝藏之一似乎可以认为是未经多少发掘和清理的建窑古窑址。

建窑的名贵品种有兔毫、鹧鸪斑、曜变。

宋代磁州窑器物之美


瓷器中独具特色的黑白美学

宋代黑剔花龙(摩羯)纹梅瓶

磁州窑是一个庞大的窑系,宋代以来,北方地区绝大部分窑场,都烧制磁州窑风格的瓷器,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窑场有:河南修武当阳峪窑、登封窑、扒村窑、鲁山窑,山东淄博窑,山西大同浑源窑、长治窑,还有北方辽代的赤峰缸瓦窑等,都有自己独立风格的磁州窑系产品;南方的一些窑场,如吉州窑,也烧制磁州窑风格的瓷器。

宋代黑剔花龙纹长颈瓶

磁州窑系,主要烧制黑瓷、白瓷和白地黑、褐彩绘瓷,其胎质粗松,胎色也较深,因而施化妆土,再罩以透明釉。装饰技法划分品种有白釉划花、白釉剔花、白釉绿斑、白釉褐斑,白釉釉下黑彩、白釉红绿彩、绿釉釉下黑彩和低温铅釉三彩等,纷繁竞妍,各具特点。

宋代黑剔花折枝牡丹纹梅瓶

装饰技法方面善于利用在化妆土与胎质颜色的反差,加以彩绘、刻剔等多种手法,令对比强烈,风格明快。纹饰题材多为花蝶、龙凤、如意头、人物等,线条流畅,细腻逼真,情趣盎然。亦有不少以书法和诗词作为装饰题材,平添诸多雅致。

宋代黑剔花缠枝牡丹纹梅瓶

器形丰富别致,凡生活器皿皆多种多样,最有代表性的器型有:瓶、枕、罐、盆、炉、碗、盘等,其中瓷枕留存的数量比较多,表现形式多样化同一类产品亦有数种变化,满足人们不同的日用需要和审美偏好。

宋代黑剔花鸟纹荷叶形枕

宋代黑剔花熊戏纹荷叶形枕

宋代黑剔花折枝牡丹纹荷叶形枕

古代瓷器:宋代钧瓷之美


窑变里演绎火的艺术

钧窑玫瑰紫釉菱花式花盆北宋

入窑一幅元人画,落叶寒林返暮鸦,晚霭微茫潭影静,残阳一抹淡流霞。这是著名作家姚雪垠作的一首诗,诗中的元人画不是由毛笔和着水墨与颜色画在宣纸上,而是在1200度以上的窑炉中,以火为画笔一气呵成。这样的画法全世界仅有一家,它不是工笔画、不是写意画,它是钧瓷。

钧窑是宋代著名窑址之一,可分为官钧窑和民钧窑。钧窑在今河南禹县一带,宋代称钧州,宋初于此设窑,故名。钧瓷乃瓷中之王,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一件精美的钧瓷能给人以美的享受,钧瓷的鉴赏要从九点入手,分别为:润、活、纯、变、厚、正、纹、境、浑。

钧窑天蓝釉六方花盆北宋

润,指釉质有玉的温润感,光泽柔和,不同于一般瓷釉发亮的浮光,而是一种淡淡的乳光,光泽如玛瑙一般,似玉非玉胜过玉,有一种温润优雅的质地美感。

活,说的是釉面有动感,不死板。钧瓷口沿、凸棱、炫纹、乳钉之处釉面脱口出筋,产生虚与实对比变化的美感,都与釉的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钧窑紫釉渣斗式花盆北宋

纯,釉质纯净的窑变单色釉,如天蓝、天青、月白、豆绿等,色纯而不杂。釉面往往有开片纹路,欣赏起来有纯净的美感。

变,钧窑是火的艺术。蓝色、红色、黄色、白色,无数跳动的火焰,像一支神奇的画笔,那蓝色亲吻过的,也许会生成一朵深紫色的海棠,那红色抚摸过的,也许会出现长空碧色的明净紫中藏青、青中透红、红中寓白、白里泛蓝、蓝中有绿等,各种色彩交织在一起,变化万千。

钧瓷窑变时的色彩

厚,厚有两种含义,一种是釉质厚实,乳浊度高,不露底,二是指釉层较厚,不浅薄。钧瓷之所以大气、凝重、耐看,釉厚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因素。

正,釉面颜色纯正。例如红色鲜艳亮丽,或如鸡血,或如海棠,不能发乌。釉面缺少变化、色又不正的钧瓷就太一般了。娇艳的釉色明快,老辣的釉色深沉,都是钧瓷纯正到位的颜色。

钧窑玫瑰紫釉菱花式三足花盆托北宋

纹,釉面上出现的各种纹路或斑点,有蚯蚓走泥纹、冰裂纹、鱼子纹、龟背纹、蟹爪纹、飞瀑纹、兔豪纹、蛛网纹、流星斑、虎皮斑、雨点斑、雪花点、油滴斑、珍珠点等,这些纹路和斑点给钧瓷平添了一种肌理美。

境,釉面上形成的意境图画。其前提必须是通过窑变自然形成,而不是人为所致。这些意境图画有人物、动物、山水、风景、传说故事等。这种变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欣赏时能引起人的联想,情景交融,从而使人心情愉悦,获得美的享受。

钧窑玫瑰紫釉海棠式四足花盆北宋

浑,釉面窑变色彩、纹路、斑点、意境浑然一体,自然天成,给人以整体的美感。釉层浑匀一致,无局部过厚堆积或露底的现象。浑是钧釉窑变的主要特征之一。

上一篇:钧窑小碗(宋)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