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高安馆藏元代陶瓷撷粹

高安市博物馆藏元代釉里红开光花鸟纹罐釉里红开光花鸟纹罐线绘纹饰展开图

高安元代瓷器窖藏以元青花、龙泉窑瓷为主,《收藏》杂志曾先后作专文介绍,

现对该窖藏出土的釉里红、卵白釉和钧窑、磁州窑系陶瓷以及馆藏瓷器中的一些精品予以展示,与读者共享。

元瓷窖藏出土釉里红

高安元代窖藏出土的4件釉里红瓷器是元代釉里红瓷器中的杰出代表,标志着我国古代陶瓷制作工艺出现质的飞越,同时造型上也更为丰富多样,成型上更加力求巧作。其精湛程度在中国古代其他窑口中罕见,有的造型在元青花中也从未出现过。4件釉里红瓷器中,芦雁纹匜、螭纹高足转杯、菊纹高足转杯的纹饰系出自一人之手,线绘开光花鸟纹应属另一位画工创作。

元代釉里红瓷器藏量寥若晨星,高安博物馆藏元代窖藏釉里红造型多样,装饰风格各异,涵盖釉里红装饰诸法,为研究元代釉里红瓷器提供了不可多的实物资料。

元釉里红线绘开光花鸟纹罐(图1) 高25.4厘米,口径13.2厘米,底径15.2厘米。

多段抖接成型,无盖。唇口,短颈,丰肩,鼓腹下渐收至底部,广底矮圈足,涩胎、见旋纹。底足中间有一绿豆大小的支钉痕。颈部饰弦纹三道,肩部绘变体莲纹一周及双线菱形纹一周。腹部主体纹是在4个对称的菱花开光内饰鹤穿菊纹、孔雀栖牡丹图案,四开光之间则饰对称三角灵芝云纹,腹下部和圈足处则各绘双线弦纹两道。

元釉里红芦雁纹匜(图2)

高安市博物馆藏元代釉里红芦雁纹匜

釉里红芦雁纹匜俯视图高4.9厘米,口径14.4厘米,底径9厘米。

此匜为印坯成型。器身呈钵状,敞式芒口,有一槽形短流,流下贴有一卷云形系,平底略往上凸,涩胎。胎色白中闪黄,釉色白中闪青,釉质莹润。匜内胎心刻划大雁衔芦苇纹饰,匜内壁刻划水波纹一周。窑工在着色时以刻划纹为基准,上面平涂釉里红,留白处素面无纹饰。

元釉里红彩斑贴塑螭龙纹高足转杯(图3)

高12.6厘米,口径10.6厘米,足高6厘米,足径5厘米

杯身印坯成型,将杯身与把柄分为两段制作。撇口,斜壁,深腹,高足呈喇叭形竹节状,中空,圈足露胎。圈足与杯身结合处无釉,涩胎一周,采用湿胎泥接,杯与杯把可自由转动。

此杯采用釉里红涂绘、模印花纹、贴捏塑相结合的手法。口沿内绘红色带状一道,下覆模印回纹一周,杯内壁依次模印有折枝梅和缠枝菊纹,杯心涂洒红斑数块,外壁贴捏塑螭龙一条。

元釉里红梅菊纹高足转杯(图4)

高安市博物馆藏元代釉里红梅菊纹单系高足转杯

高足转杯以辘轳技法成型后的剖面图高9.6厘米,口径8.9厘米,足高4.6厘米,足径3.9厘米

此杯为印坯成型。直口,弧壁,深腹,高足中空呈喇叭形竹节状,足端露胎。圈足与杯底结合处无釉,涩胎一周,采用湿胎泥接,杯与杯把可自由转动。杯内光素无纹,外壁绘釉里红减笔折枝菊二枝,以菊瓣点缀其间。外壁上部一侧贴饰一捏塑卷云,杯身上的穿孔钮推测用来穿系彩带以带动杯身转动。这是一件迎接尊贵客人时所用的礼仪酒具。

窖藏出土卵白釉

卵白釉瓷器创烧于元代的景德镇。卵白釉色白微青,恰似鹅卵色泽,故名。卵白釉为石灰碱釉,即在釉料中掺入适量的草木灰,由于釉的黏度提高,釉质紧密,烧成后釉面失透,光泽柔和。卵白釉器物上常印有“枢府”字样,是大元帝国中央枢府密院在景德镇所定烧的瓷器,故又称“枢府瓷”。亦有在器物印有“太禧”或“福禄”文字的。在高安元代窖藏出土的卵白釉瓷器上还发现印有“真福”字样。卵白釉器物以碗、盘和高足杯为多见,也有壶、折腰碗、碟等之类的器物,大都为小圈足。高安窖藏卵白釉瓷的纹饰分别有龙纹、芦雁纹、菊纹等。釉色为乳浊状,不甚透明。在纹饰上主要以印花装饰为主,很少有宋代那种飘逸的刻划纹饰。

目前考古发现元代烧造卵白釉瓷的地点大致有两处,它们是景德镇的湖田窑窑址和市区中华南路窑址。史料记载,元代枢密院对其在景德镇定烧的专供瓷把关严、档次要求高。但它又有别于景德镇的明清官窑。明清官窑所烧产品专供皇帝使用,而元代枢密院除定烧产品外,其余大量瓷器可对民间销售。以此可知枢密院不代表皇帝,枢密院定烧瓷器是部门需求行为。高安窖藏出土瓷器不仅有卵白釉五爪行龙高足杯,还有三爪四爪行龙高足杯,并伴有大量的印花菊纹、芦雁纹等。

卵白釉印花梅月纹斗笠碗(图5)

高安市博物馆藏元代卵白釉印花梅月纹斗笠碗

高安市博物馆藏元代卵白釉印花梅月纹斗笠碗高5厘米,口径13.9厘米,底径3.2厘米。

印坯成型,呈斗笠状。挖浅圈足,底足施满釉。内壁上层印回纹一圈,下印梅纹两枝、弯月一轮。通体施卵白釉,乳足状,胎质洁白细腻坚致。虽然没有印枢府、福禄等字样,但淡淡的乳白色如浩瀚夜空,衬托着一轮弯月照射在梅梢之间,如此风花雪月般的诗情画意,正是枢府瓷的魅力之一。此碗系采用宋元时期典型的覆烧法。

元卵白釉戗金暗刻龙纹玉壶春瓶(图6)

高安市博物馆藏元代卵白釉戗金暗刻龙纹玉壶春瓶高26.2厘米,口径7厘米,腹径13.8厘米,足径7.4厘米。

四接成型,器底施满釉,颈、腹部均有一道较明显的接胎痕,胎体薄而轻盈,底足稍凸。瓶身戗金箔,金箔呈龙纹状,龙盘旋于瓶身至腹下部,近足端处作凸起弦纹一道。由于器物长时间处于窖藏之中,大部分金箔遭腐蚀,脱落严重。

该玉壶春瓶通体施卵白釉,白中闪青,釉质失透。以金箔刻行龙纹贴于腹部釉面,显得富丽堂皇。其采用戗金工艺,突破了元代“枢府瓷”印花的单一工艺手法,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高安元代窖藏出土玉壶春瓶仅此一件。

元卵白釉印花五爪龙纹高足杯(图7)

高安市博物馆藏元代卵白釉印花高13.8厘米,口径13.8厘米,足径4厘米,足高7厘米。

采用印坯抖接成型。上部为碗形,高柄足,足中空,足端平切露胎。杯身与足部采用湿胎抖接工艺,有别于明代釉接。器外壁光素无纹,内心模印团花莲纹一朵,瓣内置杂宝,内壁模印两条五爪行龙,首尾相望,间饰火焰、朵云纹。该高足杯薄胎,质白细腻,通体施卵白釉,失透,釉色白中闪青,釉质温润如玉,做工考究,瓷质精良。胎薄处厚度仅1.5毫米,从逆光观察,内壁印花图案清晰可辨。圈足内素胎处有墨书“中和”二字。

“中和”一词来源于古代八卦术语。 “中和”二字结合高足杯上的“五爪龙”,说明它不只是一件简单的器物,应属皇宫或贵族所有。此杯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对研究元卵白釉瓷以及考 证窖藏主人有着较大价值。

元卵白釉印花云雁纹敛口碗(图8)

高安市博物馆藏元代卵白釉印花云雁纹敛口碗口径20厘米,高10厘米,足径6.6厘米。

印坯成型。圈足涩胎,足墙较厚,足端平切,圈足内乳状突起,胎露火石红。内口沿下凹弦纹一道,内壁模印两羽大雁,两雁间以6朵如意云相饰,雁旁各印有“福”“禄”字样。外口沿下划水波纹一圈,腹部划莲瓣纹一周。该碗由于烧成温度偏低,釉面欠莹润,瓷胎致密度不够,胎底也显露出砖红色。

元卵白釉敛口碗(图9)

高安市博物馆藏元代卵白釉敛口碗口径18.8厘米,高9.1厘米,足径6厘米。

拉坯成型。足墙较厚,足端平切,圈足内涩胎,火石红浓郁。外口沿划水波纹,腹部光素。该碗通体施卵白釉,釉呈乳浊状泛青,有缩釉点,釉面布褐色斑点,圈足处有窑渣。此碗素面无纹饰,以釉面为装饰效果,做工欠精细。尽管其貌不扬,但底足墨书“中和”两字,说明它在下窖藏之前与墨书“中和”高足杯同属一人所为,被主人所珍视。值得一提的是,其釉面失透泛青,这是否与配釉有关,也值得研究。

元卵白釉印花团菊纹深腹碟(图10)

元卵白釉印花团菊纹深腹碟口径13.5厘米,高4.2厘米,足径4.5厘米。

印坯成型。足墙较厚,足端平切。碟内壁印菊瓣纹一周,内底印团菊纹,其中一菊瓣内印有“福”字。器外壁光素。该碟造型雅致,内壁所印菊瓣纹,簇拥着碟心团菊,构思巧妙,整碟像一朵盛开着的硕大菊花。胎质洁白,细腻坚致。通体施卵白釉,釉质失透,温润如玉。做工精细。菊瓣内所印的“福”字,说明此碟是卵白釉瓷中的精品。

元卵白釉印花团菊纹深腹碟(图11)

高安市博物馆藏元代卵白釉印花团菊纹深腹碟口径13.4厘米,高4.4厘米,足径4.4厘米。

印坯成型。平底,涩胎,小圈足,足端平切,足底露胎。碟内壁印菊瓣纹一周,内底心印团菊纹,其中在对称的两菊瓣上印“真”“福”二字。器外光素无纹饰。造型雅致,纹饰构思巧妙,胎质洁白细腻坚致。通体施卵白釉,釉质失透,温润。从目前考古发掘出土的枢府瓷实物看,用“真福”二字款的实属罕见,在高安元代窖藏中仅此一件。“真福”乃民间口语中的吉语。

元卵白釉印花缠枝花卉折腰碗(图12)

高安市博物馆藏元代卵白釉印花缠枝花卉折腰碗高5.2厘米,口径11.7厘米,足径4.6厘米。

印坯成型。碗底平整,小圈足,涩胎,足墙较厚。胎白坚致。碗内满印缠枝花卉,外壁近口沿处饰凸、凹弦纹各一道。

该折腰碗为一对,2002年出土于高安蓝坊镇蓝家水库一夫妻合葬墓,全器施卵白釉,釉汁乳浊温润,胎质洁白坚致,烧成温度高,口沿挂泛青釉一圈。此器造型别致,制作精巧,与窖藏折腰碗相比造型一致,但烧成温度高,器物观赏效果好,系景德镇湖田窑卵白瓷中的精品。尤值得注意的是该对碗出现在元代普通的夫妻合葬墓中(墓葬中还出土一件卵白釉墩式大碗,与窖藏出土芦雁纹大碗造型有别),这进一步表明,元代枢府瓷不完全受中央集权掌控。

元卵白釉葫芦形执壶(图13)

高安市博物馆藏元代卵白釉芦形执壶高11.1厘米,口径1.2厘米,底径5厘米。

采用拉坯捏塑成型。壶呈葫芦形,流口外扬略高于器口,如意形把,涩底,饼足,葫芦颈部、把柄及壶流均见有接痕。整壶素面,以乳浊釉装饰器身。该壶为景德镇元代执壶的典型造型,但不见有卵白釉壶常有的点褐彩装饰。此壶胎白坚致,通体施卵白釉,白中闪青,失透,胎釉结合处见火石红斑。

出土钧窑和磁州窑系陶瓷

钧窑在河南省禹县。禹县古称钧台,明代称钧州。钧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创烧于唐代,经历宋金至元代。器型以碗盘为多,但以花盆最为出色。钧窑产品采用素烧和复烧两道工序,在复烧时先用氧化焰,当釉熔融时改用还原焰的气氛,由于铜的还原作用,钧窑釉色大体上分蓝、红两类,古人曾有诗赞曰:“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烟光凌空星满天,夕阳紫翠忽成岚。”具体的可呈现月白、天青、天蓝、葱翠青、玫瑰紫、海棠红、胭脂红、茄色紫、丁香紫、火焰红等颜色效果。

磁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窑址在今河北邯郸磁县的观台镇与彭城镇一带。磁县宋代属磁州,故名。北宋中期,其烧造瓷器的技术达到鼎盛,南宋、辽、金、元乃至明清仍继续烧瓷,中心窑场以邯郸的观台镇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磁州窑体系,主要分布在河南鹤壁集窑、修武当阳峪窑、禹县扒村窑、登封曲河窑。

元钧窑天蓝釉敛口碗(图14)

高安市博物馆藏钧窑天蓝釉敛口碗高9.3厘米,口径19.8厘米,底径7.2厘米。

拉坯成型。全器光素无纹饰,以天蓝釉装饰器身。釉质乳浊,肥厚滋润,釉不及底。釉面密布小气孔和牛毛线细纹,口沿薄釉处现浅褐色一圈。胎呈土黄色,胎骨粗松,断面呈褐灰色。

高安窑藏共出土天蓝釉敛口碗3件,从底足胎体观察分析,此件胎土含铁量高,由于烧成温度偏低,致使露胎处出现土黄色,具有鲜明的元钧特征。其他两件釉色造型与其一致,但由于烧成温度偏高,胎底接近铁褐色。

元磁州窑孔雀蓝釉梅瓶(图15)

高安市博物馆藏磁州窑孔雀蓝釉梅瓶高36.4厘米,口径7.2厘米,腹径21.5厘米,底径13.6厘米。

拉坯成型。胫部略外撇,圈足内有脐状突起,底无釉。胎质疏松呈砖红色。通体无任何纹饰,以孔雀蓝釉装饰器身。釉色欠均匀,口沿蓝釉泛紫红,蓝色釉面有蛤蜊光折射,釉色翠亮,剥釉处露白色化妆土。此器之工艺应属生坯挂釉,烧成温度极低。孔雀蓝釉烧造技术不成熟,器形也欠规整。高安窑藏出土的329件瓷器中,仅此一件孔雀蓝釉器物。

孔雀蓝釉是一种以铜为着色剂,以硝酸钾为助熔剂的蓝绿色低温釉,常以生坯挂釉,或于白釉器二次挂釉烧制。生坯挂釉者,釉层极易开片剥落,釉色也因发色偏绿,故有“孔雀绿”之称。磁州窑的孔雀绿釉最早烧成于金代,元代已广泛使用。(未完待续)

责编 耕生

延伸阅读

元代历史和元代白瓷


元是一个游牧民族,它在很多地方跟辽、金、西夏有类似之处。元世祖忽必烈在1227年灭西夏,1234年灭金,1279年灭南宋。1271年,元定都北京,当时叫大都。元在至正十五年(1278),统一中国之前就设立了浮梁瓷局,这是中国的行政政府第一次在景德镇设立官方管理瓷器的机构。这个机构设立后的第二年,元就把南宋灭掉了。浮梁就是景德镇,浮梁瓷局官九品,芝麻官,非常小。虽然官阶非常低,但它毕竟是一个行政机构。

元朝人开始对瓷器生产有比较明确的分工和记载。烧窑的人都记录在案了,每个人都是让烧什么就烧什么,如果超出规定的范围,可能就要受罚。凡是犯了错误的人,一律问罪。如果发生欺蒙,牙人,就是中间的掮客、经纪人;商人;甚至运输公司都要一起担当罪过。

元朝有一点跟辽、金、西夏不同,它的对外交流非常多。元帝国输出的地方包括中亚、西亚、东南亚、东非、北非、西非,触角伸得比较远。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当时到中国来转了一大圈儿,写了《马可·波罗游记》,对后来欧洲了解中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元朝沟通中外文化的能力比较强,但同时又是一个崇尚武力的朝代,所以对中原的伤害相对来说也比较大。元对中原的不利有这么几点:一、战争的破坏。元人确实是横扫千军如卷席,一直都打到欧洲去了。二、元是个游牧民族,比较相信武力,漠视农耕,觉得种地这件事不重要。其实如果所有人都觉得不重要,就麻烦了。元人是靠抢,可别人不能靠抢。再有,元人对文化也比较漠视,所以这时文人的地位开始下降,完全不如宋朝。

景德镇在元代建立了浮梁瓷局,烧造了很多优美的陶瓷,比如蓝瓷、白瓷、红釉、釉里红、青花瓷等。其中元代特有的瓷器青白瓷到了元代,塑造的东西就多了,比如观音像。工匠利用瓷土的特性,塑造出元代观音,观音带的璎珞都具有少数民族的特征。首都博物馆就藏有一件。

青白釉观音坐像

元代景德镇追求白瓷是因为元朝人“国俗尚白”,“以白为吉”。首都博物馆还收藏了一件元代景德镇的白瓷多穆壶。多穆壶是蒙古人专门装奶茶的,汉族人不使。壶的形状跟汉族的壶完全不一样,这些少数民族特征都可以在瓷器中反映出来。

白瓷多穆壶

元代烧的白瓷叫枢府瓷。“枢府”指元代的枢密院,是国家的中枢神经。枢府瓷是官方定烧的瓷,白瓷,上面常写“枢府”二字。民国时期,枢府瓷的地位非常高,后来人们开始喜欢花花绿绿的瓷器的时候,就把它看得比较低。明朝《新增格古要论》中提及“元朝烧小足印花者,内有枢府字者高”,说得很清楚,只要写上“枢府”两个字,就知道是元朝的官窑了。

德化陶瓷博物馆馆藏宋代德化瓷


宋 釉下彩“富贵”盖罐

宋 青白釉鼓腹瓶

宋元时期,随着“东方第一大港”泉州港的崛起,德化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输出品,主要是日用生活器皿,物美价廉。宋元德化窑址发掘的有盖德的碗坪窑和城关的屈斗宫窑,反映了当时烧窑技术水平。宋代早期以碗砰仑窑为代表的德化窑场,其制瓷工艺已采用轮制、模印和胎接成型的技术。以龙窑大量烧制青瓷、青白瓷和白瓷的各式碗、盘、杯、碟、瓶、罐、壶、粉盒、洗、花瓶等日用生活器皿。产品造型精致,圈足宽矮规整,胎质薄细,致密坚硬,釉色滋润,白里泛青,富有光泽感。

宋 青釉盖罐

宋 青白釉盏

宋 青白釉撇口碗

宋 酱釉瓶

宋 酱釉盏

北宋 大口碗

北宋 执壶、粉盒、撇口碗

北宋 大口碗

北宋 长颈瓶、深腹碗

南宋 军持

南宋 荷口瓶

南宋 盘口执壶

南宋 刻划莲瓣纹碗

南宋 长颈瓶

南宋 套烧碗

南宋 粉盒

中国陶瓷馆“故宫馆藏白瓷”精品展


白釉暗龙纹盘(明万历 1572-1619)白釉暗凤纹尊(明嘉靖 1521-1566)白釉出戟水丞(宋 960-1279)白釉带盖唾壶(唐 618-907)白釉多足圆砚(唐 618-907)淄博中国陶瓷馆"故宫馆藏白瓷"精品展白釉刻“官”字凸连瓣盖罐(五代 907-960)白釉刻花笔筒(清康熙 1661-1722)白釉刻花蟠螭洗(宋 960-1279)白釉里外刻花直口碗(宋 960-1279)白釉蟠螭灯(唐 618-907)白釉双龙耳尊(唐 618-907)白釉碗(明弘治 1487-1505)白釉弦纹匜(唐 618-907)白釉印花三角形盘(五代 907-960)邢窑白釉执壶(唐 618-907)白釉圆盒(唐 618-907)德化窑白釉观音坐佛(明 1368-1644)德化窑扁壶(明 1368-1644)德化窑狮耳炉(清 1644-1911)德化窑印花兽面纹四足炉(明 1368-1644)定窑八方四系瓶 (宋 960-1279)定窑白釉刻花凸云龙盘(宋 960-1279)定窑白釉盏托(宋 960-1279)仿定窑白釉方盖炉(清乾隆 1735-1795)仿定窑双鱼瓶(清雍正 1722-1735)枢府釉缠枝莲纹碗(元 1271-1368)甜白釉暗缠枝莲纹梅瓶(明永乐 1402-1424)甜白釉暗花绶带耳葫芦式扁瓶(明宣德 1425-1435)甜白釉罐(明永乐1402-1424)邢窑白釉碗(唐 618-907)

衢州博物馆藏品


衢州博物馆坐落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浙江省衢州市新桥街98号。西侧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氏南宗家庙,南面是风景秀丽的府山公园。博物馆总投资6000多万元,总建筑面积9400平方米,由广场、主体建筑和附房三部分组成,主楼外观飘逸、气势宏伟。外墙为钢挂花岗岩,屋顶采用钢网架结构。既有现代气势,又有传统建筑文化的风韵,是一座反映衢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博物馆展区面积3000平方米,分六个展厅。

图1、春秋原始瓷印变体云雷纹双系罐

此藏品为春秋时期的瓷器。高31.5厘米,腹围29厘米,口22厘米,底20厘米。束口,无颈,折肩,直筒形深腹,平底。内外修整不平,施釉不均匀。肩至腹部饰1对称绞索耳,外肩至底通体印变体云雷纹。青黄色釉,灰白胎。现收藏于衢州市博物馆。

图2、三国青瓷谷仓

此藏品为三国时期的瓷器。高46厘米,腹径27厘米,底15厘米。该器物从造型上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为三层,上层中央置一大罐,中空盘底;中层置四小罐;下层前后两面为二层四阿顶门楼,四角有阙,右侧有拱手跽坐人像四人,左侧三人。在罐、楼、阙周围散落飞鸟三十余只,气氛活跃和谐。器下部为罐形,肩部起沿,椭圆渠腹,平底。上腹部饰贴塑三组:上组为一佛、凤、六瑞兽;中组为一佛、六骑士;下组为大尾游鱼。器物通体施青灰色釉,胎质细洁,呈灰白色,腹部近底处露胎呈暗红色。现收藏于衢州市博物馆。

图3、汉青铜鼎

此藏品为汉代时期的青铜器。覆盖扁圆体附耳圜底,矮足式。通高18.5厘米,口径15厘米,足高6厘米。盖与器合成一个扁圆体,盖上有三个玖形钮,两附耳微曲,兽蹄足上段肥大。此类器形为战国中期以后至汉代最流行的式样之一。现收藏于衢州市博物馆。

图4、南宋玉荷叶形杯

此藏品为南宋时期的玉器。长11.5厘米,宽9.8厘米,高3厘米。白玉质,正面刻成二片荷叶,大片为杯身,小片为杯把。顶饰线刻叶脉,背面略同,并附浮雕莲花、莲叶,其茎卷曲成杯把,造型生动。1974年11月,南宋咸淳十年史绳祖与继配杨氏合葬墓中出土。现收藏于衢州市博物馆。

图5、南宋金娃娃

此藏品为南宋时期的金器。长2厘米,重6克。金质裸体小孩(金娃娃),作匍匐状,右手执一环,左手握莲枝负手背,举手凝视,神态生动。金娃娃在宋代被奉为吉祥物的“摩睺罗”。 1974年11月,南宋咸淳十年史绳祖与继 配杨氏合葬墓中出土,出土时置于银丝盒内。现收藏于衢州市博物馆。

图6、南宋银丝盒

此藏品为南宋时期的银器。高2.5厘米,直径7.5厘米。圆形夹层银质盒。内层为银片打制,上下为子母口;外层为银丝编织图案花纹。盖面饰以编织精细的六角菱花。1974年11月,南宋咸淳十年史绳祖与继配杨氏合葬墓中出土,出土时内盛一金娃娃。现收藏于衢州市博物馆。

高安窖藏元青花瓷器欣赏


出土前复原图

1980年11月29日,在江西省高安县城南,江西第二电机厂的一个基建工地中,建筑工人发现了一个大型窖藏。随后出土元青花、釉里红瓷、卵白釉瓷、龙泉窑青瓷、钧窑瓷器239件,其中元青花有19件,其质量之精,器型之美为世人称奇。随后,由于安全因素和展出条件不足,出土的包括高足杯9件、云龙纹盖罐1件、云龙纹荷叶盖罐2件、云龙纹带盖梅瓶3件、缠枝牡丹梅瓶3件和蕉叶纹花觚1件在内的珍贵元青花,被用一米厚的钢筋混凝土储存仓秘密封存于地下,期间除了少数几件借调去外地以及出国展出外,从未同时向观众展出。

意外发现

高安市地处江西省西北部,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高祖时期,已经建县。唐时改为州,始命名为高安,并设置靖州。至元代,高安改州为路,归瑞州路治。高安城自古就沿锦河而建,漕运十分发达,商贾云集手工业成熟。

第二电机厂的厂址。1980年11月29日,时任高安县博物馆馆长的刘裕黑接到一个紧急电话:电机厂的工人在施工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土窖,里面藏有大量的瓷器。刘裕黑接到消息后马上与四五个同事赶到工地,工厂工人们已自觉停止施工,将土窖保护起来。

为了保障文物的安全,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进行了连夜发掘,到第二天清晨才基本发掘完毕。这是一个圆形窖藏,在窖藏上铺了一层锡片,离地表深约1.6米,直径约2米,器型大的罐子放置于土窖表面,打开大罐,很多小件物品放置于内部。当时清理出的文物装满了整整6个箩筐,共计瓷器239件,并被立即送往高安县博物馆保存收藏。

发掘后,当时的高安县博物馆馆长刘裕黑、副馆长吴萍生、考古组长熊琳等相关工作人员马上对发掘文物进行研究。研究过程是漫长的,在比对大量的资料后,发现其中一件青花梅瓶与大英博物馆馆藏的元代无盖青花梅瓶的造型、纹饰、胎质一模一样。“这是元代的东西!国宝出土了!”刘裕黑说,当时激动得“心脏都要蹦出来了”。

后来又经过专家的仔细比对研究,高安发掘的这批瓷器主要来源于景德镇的窑口,还有龙泉窑、钧窑、磁州窑的器物。其中最令人惊叹的就是19件元代青花瓷器。从器型、绘画、胎土等方面看都是那个时代的典型特色,是景德镇元青花的代表。

瞩目的元青花

“人生百年长在醉,算来三万六千场!”出自李白《襄阳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需倾三百杯”

青花瓷作为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瓷器,在世界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起源于唐代,发展至宋代几近停滞,直至元代才日臻成熟。在远销至世界各地的青花瓷中,14世纪前后的青花瓷,以其精湛的工艺而享誉世界。据不完全统计,元青花瓷在国内约100件,国外有200多件,主要分布在埃及开罗、伊朗德黑兰、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英国、美国、日本的博物馆、美术馆中。其中土耳其和伊朗的收藏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均堪称世界收藏之冠。

1929年英国人霍布逊在大维德基金会所藏青花瓷中,发现一对带“至正十一年”(1351年)铭款的云龙象耳瓶,并将其从明代众瓷器中分辨出来,认定为元代瓷器。1952年美国人波普博士在霍布逊的基础上,对比土耳其和伊朗收藏的青花瓷后,将学术成果发表在1952年版的《14世纪青花瓷器:托普卡帕·撒莱宫所藏一组中国瓷器》和1956年版的《阿德比尔神殿收藏中国的瓷器》中,并将与之相似的、14世纪在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都归作“至正型”青花瓷——元青花瓷器研究的序幕才真正拉开。

但由于胎质疏松,瓷化程度低,故有学者称之为“白釉蓝彩陶器”。到了元代后期,景德镇窑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借鉴磁州窑和吉州窑釉下彩绘技术,引进西亚“高铁低锰”的钴料,才将青花瓷器创烧成功。

这件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赏赐给大将沐英,沐英死后陪葬陵墓,后陵墓被盗,刘伯承主抓此案,很快告破,国宝失而复得,现为南京博物馆镇馆之宝。

元青花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被称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

2005年,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在伦敦佳士得举行的“中国陶瓷、工艺精品及外销工艺品”拍卖会上,以1400万英镑拍出,加佣金后为1568.8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2.3亿元,创下了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纪录,也开始令元代青花瓷器走进更广泛的大众视野。

近年来,随着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在海外市场天价拍出,国内外收藏领域掀起了一股疯狂的元青花热潮。热潮之下,难免泥沙俱下,出现了一些收藏误区。

国博馆藏雍正瓷器欣赏


雍正时期被认为是清季盛世之一,其瓷器生产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制作之精冠绝于各代,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雍正瓷器总体风格一改康熙时浑厚古拙之风,代之轻巧俊秀,典雅精致,外形线条柔和圆润。小件器皿线条柔和含蓄,追求实用与美观的统一;大件琢器端庄典雅,讲究线条变化,质朴古拙,刚中带柔,可以说厚重古拙与轻盈秀丽兼而有之,达到了“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的程度。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几件国家博物馆馆藏的雍正瓷器吧!

图1.青花花鸟纹缸 清 雍正

图2.青花釉里红桃纹玉壶春瓶 清 雍正 雍正时期,青花釉里红的制作达到极盛阶段,青花和釉里红在同一种气氛中烧成,两种色泽都十分鲜艳。

图3.炉钧釉长颈瓶 清 雍正 炉钧釉是清代雍正时期创烧的低温窑变花釉品种之一,盛行于雍正、乾隆两朝。其做法是先高温烧成素胎,再上各色彩釉二次入炉,低温烧成钧釉风格的瓷器,所以称为“炉钧”。

图4.仿钧窑匜式尊 清 雍正 造型别致,仿宋钧釉鲜丽逼真。

图5.釉里红三果纹玉壶春瓶 清 雍正

图6.青花釉里红桃纹玉壶春瓶 清 雍正

图7.青花折枝花果纹瓶 清 雍正

图8.青花缠枝花卉纹如意尊 清 雍正

图9.仿木纹釉粉彩人物纹笔筒 清 雍正

图10.斗彩夔凤八吉祥纹盘 清 雍正

图11.茶叶末釉贯耳瓶 清 雍正

图12.仿哥窑暗花云纹双耳扁壶 清 雍正

图13.乌金釉碗 清 雍正 此碗胎薄体轻,釉质匀净,为雍正乌金釉瓷的代表作。碗的外部釉面已经出现的蛤蜊光,给人以灵动、深沉之感。

图14.窑变釉绶带耳尊 清 雍正

古代瓷器:德化陶瓷博物馆馆藏宋代德化瓷


宋釉下彩富贵盖罐

宋青白釉鼓腹瓶

宋元时期,随着东方第一大港泉州港的崛起,德化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输出品,主要是日用生活器皿,物美价廉。宋元德化窑址发掘的有盖德的碗坪窑和城关的屈斗宫窑,反映了当时烧窑技术水平。宋代早期以碗砰仑窑为代表的德化窑场,其制瓷工艺已采用轮制、模印和胎接成型的技术。以龙窑大量烧制青瓷、青白瓷和白瓷的各式碗、盘、杯、碟、瓶、罐、壶、粉盒、洗、花瓶等日用生活器皿。产品造型精致,圈足宽矮规整,胎质薄细,致密坚硬,釉色滋润,白里泛青,富有光泽感。

宋青釉盖罐

宋青白釉盏

宋青白釉撇口碗

宋酱釉瓶

宋酱釉盏

北宋大口碗

北宋执壶、粉盒、撇口碗

馆藏汉代陶灶模型赏析


《释名·释宫室》称:“灶,造也,创造食物也。”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早期灶址在居室内地面中心,燃烧火焰是敞开式的,炊器多为带三足支架的容器,如鼎、鬲、钵等。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晚期以后,随着陶质无足炊器釜在人们生活中的大量使用,表明新的炊火设施已经出现,这就是有封闭燃烧室和固定烟道的灶。在汉代,人们对生活中的灶极为重视,《汉书·五行志》称:“灶者,生养之本。”西汉中期以后,随着地主官僚厚葬之风的盛行和“事死如生,事亡如存”观念影响,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灶的模型在随葬品中开始增多。王充《论衡·讥日篇》言:“推生事死,推人事鬼。见生人有饮食,死为鬼当能复饮食,感物思亲,故祭祀也。”由于汉人相信人死后的生活会与在生时一样,人死等于到另一世界继续生活,为了让死者在死后还能继续生前的生活,就将日常生活器具做成陶制的明器作为陪葬品。在墓中陪葬陶灶的习俗逐渐盛行起来。这些形态各异的陶灶,让我们看到了汉代人们使用炉灶的真实状况和他们对饮食的重视。 许昌博物馆收藏有几件精美的汉代陶灶模型: 灰陶灶(图1),泥质灰陶,长15.5厘米,宽13.6厘米,高9厘米。灶呈马蹄形,灶面前部一个火眼,火眼上镶嵌一釜,前有一块肉,后有一个倒置的釜;釜一侧模印有盘、勺和一个长方形案子,案子上有一把小刀,另一侧模印有长钩、盘、鸡等。灶尾有一凸起的方形块为烟囱。灶前面出檐,饰以菱形纹饰,其余边缘饰以五铢纹。灶前壁中间开方形火门,落地,火门两侧分别模印一个手拿炊铲做烧火状的妇人和一个喇叭口瓶,周围饰乳钉纹、网格纹、菱形纹等。侧壁素面无纹。该灶小巧精致,灶面装饰繁多,随形置物,随意填充留白部位,没有规律性,显得灵活生动。

褐釉陶灶(图2),泥质红陶,灶面及前壁施褐釉,长19.6厘米,宽16厘米,高10.4厘米。灶呈马蹄形,灶面上一个火眼,上镶嵌一釜,釜左右两旁对称模印有两个鳖,釜后两侧分别有两条鱼、小刀、钩、盘和食物等,鱼头朝釜。灶尾还有一鱼,鱼眼凸出为烟囱。灶檐处饰网格纹和直线纹。灶门呈拱形,落地,火门两侧各浮雕一个立姿的炊妇。侧壁饰五铢纹。该灶造型规整,做工精美,灶面装饰简洁疏朗,呈对称布局,在对称中有变化、在变化中有对称。 灰陶灶(图3),泥质灰陶,长22厘米,宽17.8厘米,通高16 厘米,灶高8厘米。灶呈长方形,灶面上凸出有三个火眼,呈“品”字形排列,前两个火眼上各置一釜;后面火眼稍大,上置釜、甑一套。甑底有一大四小共五个圆孔。釜周围模印有鱼、鸡等食物和盘、耳杯、长刀、铲、钩、钳、长凳、条案等,灶门上端有灶檐,后置一低矮长方形烟囱。边沿模印菱形纹。灶门拱形,落地,两边没有装饰。侧壁、后壁素面无纹。该灶形制写实,生活气息浓郁,灶面布局错落有致,繁而不乱,极为丰富。龙虎人物纹陶灶(图七、图八、图九、图十、图十一),泥质灰陶,呈长方形,长34厘米,宽23.5厘米,高10.5厘米,灶体中空。灶面正中一大一小两个火眼上镶嵌有两釜,两侧各有一条鱼,鱼头向灶门方向,一鱼尾后有一把小刀。灶门上端塑有用来阻挡烟尘的灶檐。灶尾开一圆孔,象征烟囱。灶前壁灶门为拱形,不落地,灶门外围双弧线内饰以波折纹,灶门上方有斗拱式建筑模型,两侧各有一人,皆头戴笼帽、怀抱幼子,边饰菱形纹和乳钉。灶后壁为虎猪搏斗图,虎在左上方,前爪前伸作扑状,显得异常凶猛;猪在右下方,长嘴短尾,四蹄朝前,几欲仰倒。灶壁左右两侧分别为一龙一虎。龙嘴大张,须、角后扬,背生双翼,身卷曲做飞跑状,动感极强;虎张牙舞爪,双目圆睁,似已发现猎物,正欲捕捉。虎身饰条形纹,更显其威猛雄健。该灶灶面装饰少量图像,朴素简约。图案模印而成,呈浅浮雕,清晰生动,形象逼真,简洁洗练,颇具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的风格。 陶灶模型在汉代流行的原因有多种,但主要有两点:其一,大土地所有制经济的盛行,豪门大族在社会上占据重要的地位,由于讲究事死如事生,死后随葬大量的模型明器来奢求在阴间的富贵生活,灶为“生养之本”,陶灶模型便大量地出现在墓葬中。其二,汉代社会祭灶思想盛行,也促进了陶灶的流行。祭灶活动源于对火和火神的崇拜。《淮南子·祀论训》:“炎帝作火,而死为灶。”高诱注:“炎帝,神农,以火德王天下,死托祀于灶神。”《集说诊真》引《礼记·月令》:“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祀灶、祭先师。”《淮南子》注曰:“祝融吴回,为高辛氏火正,死为火神,托祀于灶。”《礼记·礼器》中记载:“孔子曰:‘臧文仲安知礼。夏父弗綦,逆祀而弗止也。燔柴于灶,夫灶者,老妇之祭也。盛于盆,尊于瓶。’”汉郑玄注:“其神则先炊也,故谓之老妇。惟盛食于盆,盛酒于瓶,卑贱之祭耳。虽卑贱而必祭之者,以其有功于饮食,故报之也。”汉代经学家认为祭灶是为了报先炊之德,祭祀对象是一位老妇人,祭祀用品是盘和瓶,反映了妇女在生活中因司掌烹煮食物的家务而与居家生活之灶产生了密切联系。汉武帝时期,天子开始祭灶,祭灶也成为求仙的手段。《史记·武帝本纪》记载:“少君言于上曰:‘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皆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于是天子始亲祠灶。”于是祭灶活动在全国盛行起来。《后汉书·阴兴传》记载:“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以后,暴至巨富,田有七百余顷,舆马仆隶,比于邦君。子方常言:‘我子孙必将强大’,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以后常以腊月祀灶,而荐黄羊焉。”祭灶可以满足人们求仙的欲望,还能够使人“暴富”。灶在人们心目中有了新含义,从而促进了陶灶的流行。 陶灶作为随葬品,从形制上来看,有长方形、方形、马蹄形、圆形、船形、曲尺形等;从胎质和釉色上看,有灰陶、红陶、黑陶、绿釉红陶、黄釉红陶、绛釉红陶等;灶门有方孔、拱形孔;釜眼有单眼、双眼、三眼以至多眼。早期陶灶灶面仅有一个火眼,灶面多无装饰,出土数量不多。从西汉晚期开始到东汉中期,人们注意到一个火眼形式的灶的后部和两边热能浪费太多,便开始在中间灶面上火眼的后部和两旁设置小火眼,火眼增加到2-4个,这样可以提高烹饪效率,充分利用燃料产生的热能,同时加工出人们所需的多种食品和饮料,既节省了人力、物力,又缩短了炊饮时间。灶面装饰内容也非常丰富,通常模印有鸡、鸭、鱼、肉、鳖等各类食物和碗、盘、刀、钩、铲等炊具,造型写实,生活气息浓郁。侧面有龙虎怪兽、庖厨等内容及几何纹饰。灶门两侧多用人物、瓶状物和长青树来表现,造型各异的人物多为生火做饭之妇人。图案的制作工艺主要为模印,显现出浅浮雕、刻划的不同效果,使装饰图案栩栩如生。陶灶在随葬品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并逐步达到鼎盛期。灶面的装饰图案中,常常出现有鱼的纹样。自古以来,人类与鱼就有着密切的关系。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就装饰有鱼纹,因为人们羡慕鱼旺盛的生命力和生殖力,以期增强自己的生育能力,祈求子孙的繁盛,所以装饰鱼纹象征子孙繁盛、吉庆祥和、生活美满。在汉代陶灶上也常模印鱼纹,这时的鱼纹除了人们期盼年年有余,而且已由象征性逐渐向实用功能转变,在活着的时候有鱼有肉,希望到阴间仍然过富裕的生活。 汉代陶灶模型装饰图像繁缛精美,装饰风格统一多样,充分反映了汉代艺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制作工艺的高超,生动地再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饮食习俗,文化内涵极其丰富,为研究汉代社会面貌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也折射出汉代丧葬文化特征和时代的美学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收藏价值。

江西地区古代窑址简介


景德镇窑(湘湖、湖田、杨梅亭、黄泥头)

在今江西省景德镇,故称景德镇窑,实际上由数个窑口组成,故又称景德镇窑系。自五代始烧至今,有一千多年的烧造历史,是我国烧瓷时间最长的窑址之一。

五代烧制青瓷和白瓷,产品以碗、盘类为主,青瓷釉色青中带灰,白瓷釉色较白。采用支烧法,碗、盘器内和底有一周长形支烧痕。以胜梅亭,湘湖为主。

宋代时烧青白瓷为主,有名的湖田窑就在景德镇的湖田村,器型有碗、盘、合、瓶、壶、罐、枕等。装饰上有刻花、划花、印花、篦划纹等技法。纹饰有龙纹、凤纹、婴戏纹、海水纹、缠枝花纹等。北宋后期在定窑的影响下,采用复烧法,提高了产量,也改进了质量,有“南定”之称。其中湖田窑的产品质量最好,釉色似湖水之淡绿,纹饰也精美。

元代时开始烧青花瓷、釉里红和其他品种,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同时还继续烧制青白瓷。产品有梅瓶、玉壶春瓶、罐、碗、盘、匜、炉和高足杯等。

明代时景德镇已成为瓷都,青花瓷大大发展起来,被称为“国瓷”,同时还烧有釉上彩、斗彩、五彩、素三彩和各种单色釉瓷。

清代时烧瓷技术大大提高,品种有青花三彩、粉彩、珐瑯彩,还有各类象生瓷和仿玉石、木纹、漆、铜釉色等,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洪州窑(丰城窑)

今江西丰城县,唐代属洪州。是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始烧于东晋,终于晚唐。

特征:

1、胎骨坚硬,胎色灰白;胎体厚但匀称,旋削规整,多数器壁下端有一道规整的旋削面。

2、以青瓷为主,釉色有青绿、黄褐等色。胎釉之间敷一层化妆土,烧成后釉面光亮,青中泛白。多数器物有开片现象。

3、器形常见碗、盘、杯、豆、盏、碟和钵等日常生活用品,造型朴实,但富于变化,并具有仿金银器的特点。

4、装饰技法有刻花、划花、剔花、镂空、堆塑和模印等;纹样线条清晰,刻划纹样有莲瓣、蓖纹和水波纹;模印纹样常见重圈、梅花和宝相花纹。

5、在装烧技术上,除支烧、垫烧外,还采用匣钵装烧,钵内一般放3-5件器物,叠烧或大小套烧,故器物底足无釉,有的器内还有叠烧痕。

第三次中国文物普查在江西樟树市昌傅镇发现距今一千多年的隋唐时期大型窑址群。该大型窑址群属“洪州窑”系列,有望将洪州窑遗址的分布范围从广丰等地区拓宽到樟树地区。此处“棲梧山大型窑址群”位于樟树市昌傅镇太平村丰溪陈家组西南约 六百米处,呈多纵排列。窑址群长约五百至六百米、宽约五十米,相当于约六十个标准篮球场的大小。另外,考查人员在其中一座窑壁保存完好的窑址采集了大量青瓷碎片,以及多个保存完好的匣钵。李昆说,从棲梧山窑址结构形制和采集的青瓷碎片、匣钵标本的釉色、器形判断,可以确定棲梧山窑址为隋唐时期的古窑址,并且属于洪州窑系列。此前,洪州窑遗址主要集中在江西丰城等地区,此次在樟树发现大规模的洪州窑址群,将有望拓宽洪州窑遗址的分布范围,为研究隋唐时期江西瓷业生产提供更丰富的实物资料。据了解,洪州窑是唐代六大青瓷名窑之一,始烧于东汉,发展于两晋、南朝,鼎盛于隋唐,终烧于晚唐五代,烧造时间长达八百余年,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赣州窑

今江西赣州。始烧于宋代,烧青白瓷。

有刻花纹饰;元代烧青白瓷、黑釉及龙泉釉。发现的高足杯与柳斗杯有地区特色;杯里施釉,外部划刻柳斗纹,不施釉,颈部有凸起白色乳丁一周。1976年南朝新安海底打捞元代沉船一艘,打捞元代瓷器一万七千余件,其中不能判明窑口者二千余件,还有赣州窑柳斗杯及吉州窑白地黑花瓶等。

吉州窑

在今江西省吉安永和镇,吉安在唐宋时称吉州,故名吉州窑,也称永和窑。吉州窑创烧于唐,宋代是吉州窑的兴盛时期,而终于元代。该窑的产品种类繁多,有建窑的黑釉瓷,有定窑的白釉瓷。有景德镇的青白釉瓷,有仿“哥窑”的百圾碎瓷,还有磁州窑的白地黑花釉瓷等,虽是五花八门,但各有特色。在这些产品中应以黑釉瓷独具风格,如玳瑁斑,鹧鸪斑、剪纸贴花、木叶纹釉等最赋盛名,还有绘花、剔花、描金、堆塑和文字等,装饰技艺如书写有“福山寿海”和诗文等。

吉州窑产品的胎有两种:一是瓷胎,有土黄色、米黄色和灰青色;二是缸胎,有酱紫色和泛青的紫黑色。无论是瓷胎或缸胎,其胎质都比较粗松,胎体厚重。器物有碗、杯、盏、瓶、罐、炉、枕、盒、玩具,人物佛象等。釉色有青釉、白釉、青白釉、黑釉、绿釉、酱釉等多种。

黑釉剪纸、贴花瓷是吉州窑所独创,而木叶贴花瓷又是吉州窑的一绝,这在全国其他窑址中从未发现有这种产品。

吉州窑在装饰技艺上,除釉上彩绘外,还有一部份是釉下彩绘,这对后来的青花瓷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

南丰窑

今江西南丰,故名。专烧青白瓷单一品种的瓷种。

最早见于元代蒋祁《陶纪路》一书,谓与景德镇竞争者有此窑。六十年代发现,七十年代再作调查,判明为专烧青白瓷单一品种的瓷种。始烧于宋代,所烧器物以盘碗为主,尚有注壶、盏托、盒子与枕,装饰以刻花居多,有剔刻月梅纹的,有酱口刻花碗,为其他青白瓷窑所不见。

乐平窑

在今江西省乐平县,故称乐平窑。该窑始烧于明代中期,以烧青花瓷器为主,产品分精、粗两类,精细者胎质轻簿,胎色洁白,釉质晶莹明亮,青花色调明快,粗者胎体厚重,胎色白中泛灰,釉色兰灰、青花色淡。

产品主要有碗、盘、杯、碟、盅、合、罐、高足杯等日用器,其中碗的产量最多。纹饰图案计有人物、奔马、花鸟、云、鱼纹、云鹤、海螺、白菜、菊花、变形梵文等。碗心有“福”、“寿”、“善”、“绿”、“光”、“正”、“梅岗”等字样,碗底有“大明年造”、“万福攸同”、“富贵佳器”、“长命富贵”、“长寿”、“福”等款识。乐平窑距景德镇很近。所产青花瓷器与景德镇窑青花瓷风格相似。

此外还有:窑里窑、熊窑、郎窑…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