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超的中国制瓷工艺,令瑞典贵族折服

《西湖十景艺术瓷碗》当代名家作品

在200多年以前,北欧的瑞典王国有个地位显赫的贵族,他酷爱中国的瓷器,因此不惜重金派遣专人万里迢迢到中国来定制瓷器。他为了显示自己高贵的地位,严格地按照贵族等级的标准预先绘制了成套的图案,要求中国工匠必须依照他的图案烧制彩绘瓷器。

他派遣的人乘帆船在海上漂泊了好几个月才到达中国,不幸的是携带的制瓷图案被海水浸湿了,周围渗出一圈淡淡的水痕。

中国工匠接到图案后,发现了上面的水痕,但由于无法核实这水痕是否是作者的本意,只好忠实原作,把水痕也当作图案的组成部分烧制在瓷器上。

这位贵族收到成品后,起初有些不高兴。他认真地拿成品跟原稿核对,才惊奇地发现瓷器上水痕的成因,情不自禁地赞叹中国陶瓷制造者的技艺高超绝伦。这个消息不胫而走,前来观赏的人络绎不绝。

这件由于误会造成的瓷器成了极为绝妙的艺术品,如今它已经成为瑞典无价的国宝,也是中瑞两国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的物证。

扩展阅读

中国陶瓷对世界制瓷技术和工艺的影响


自古以来的海上贸易、出口和赏赐的物品主要有纺织品和陶瓷,因而许多学者把这条通往海外贸易的航道称之为海上 “丝绸之路”或”陶瓷之路”。自唐以来,丝绸的出口量虽然没有减少,但“陶瓷器”则显得越来越多,而且对欧美各国的瓷器工艺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发明陶瓷的历史要比欧洲早1 700多年。

在18世纪,欧洲人仍然在苦苦地寻觅着瓷器制造的秘密,诚如英国人简·迪维斯在其所著《欧洲瓷器史》一书中所言:“几乎整个18世纪,真正瓷器制作工序仍然是一个严守着的秘密”,而中国,早在东汉时期便已破译了这个秘密。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在其远航归国之后写作于1298年的《马可,波罗游记》中向欧洲人展现了一个瓷器发明之国——中国的迷人面貌,此书较为详尽地记载了中国瓷器及其制作方法。自从马可,波罗带来最早的关于中国瓷器制造的实用资料以后,人们显然认为,瓷器同样是用制造其他陶瓷材料的原料及其技术来制作的。马可·波罗的记载,对欧洲人制造瓷器具有启发作用。

法国甚至整个欧洲如英国、西班牙、意大利真正制品的出现,是1712年来景德镇并在此生活了七年之久的法国传教士昂特雷科莱将景德镇制胎、施釉、烧成的技艺传递给欧洲之后,才启迪了那时正在茫然中探索着的欧洲人并使他们豁然开朗,简,迪维斯在他的《欧洲瓷器史·试图揭开瓷器制作之秘》一章中坦诚道:“从中国本身的情报,其中包括在中国的耶稣传教士佩雷,佛郎哥,泽维尔,昂特雷科莱于1712年寄到巴黎的来信,鼓舞了从事这项试验的人,这位牧师在信中描述了景德镇工厂瓷器的制作。”

日本制瓷工业的发展与明代中期五良太浦(汉名吴祥瑞)来瓷都景德镇向中国的陶瓷技师学习五年之后返回日本(1513年)开窑烧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日本肥前的有田附近和奈良附近的鹿脊山开窑烧制的瓷器在展示着这一历史的风采。“奈良三彩”是中国的唐三彩传到日本后,日本匠师仿造而成的,日本陶瓷学术界称之为日本“最初真正独特风格的施釉陶器产生的划时代的事件”。1223年(南宋嘉定十六年),日本人加藤四郎到中国福建学习制造技术,为时约五年,归国之后在尾张濑户制造黑釉瓷器,烧制成功,后来日本人称瓷器为“濑户物”,并尊加藤四郎为日本的“陶祖”。

在8至9世纪,波斯陶工仿造传到波斯的唐三彩而制成华丽的“多彩釉陶器”,又名“波斯三彩”——一种在红褐色的坯体表面敷挂一层白色化妆土后,用绿釉和黄褐釉涂饰于其上,或点绘几何纹、花卉等图案,焙烧时釉色流动交融,烧成后光彩斑斓,颇似唐三彩的瓷器,后来的“波斯青花”——一种白釉蓝彩陶器,也是仿中国青花而成的。

中国陶瓷制造技术,同样启迪、影响了非洲的陶瓷技术发展,古代埃及最大的制陶业中心,位于开罗南郊的福斯塔遗址出土的六七十万块陶瓷碎片中,其中70%-80%是中国陶瓷的仿制品。在输入中国唐三彩之后(公元9至10世纪),福斯塔陶工模仿唐三彩而烧出多彩纹陶器和多彩线纹陶器,中国白瓷传人后,他们仿烧出白釉陶器,11世纪后,随着中国青瓷、青白瓷(影青瓷)和青花瓷的输入,他们又仿烧出造型和纹样完全类似的瓷质仿制品。

陶瓷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表现的内容与其发展同期相处的社会文化前景是分不开的。随着汉末期佛教文化的传人,到了隋唐时期,佛教思想有了更大的发展。人们的人生观受到佛教“众生平等、精神不灭、生死轮回”等思想的影响,佛教文化和佛教思想的渗入,丰富了陶瓷的表现内容,先后出现的一些“陶俑如来、观音、罗汉、天王、菩萨、达摩”等陶雕作品。各类陶瓷器皿的装饰纹样也丰富多彩,如“莲花图”“宝相花”“缠枝莲图纹”等,这些陶瓷文化的发展对中国陶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由于佛教思想对陶瓷文化的渗入,使陶瓷渐渐摆脱了其单一的实用性功能,而转向陈设观赏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方向发展,从而推动了陶瓷文化的发展。当时制作的唐三彩工艺彩陶代表了陶瓷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

中国陶瓷技术的创造和发明,不仅推动了本国陶瓷制造技术的日益提高,而且促进了世界各国陶瓷制造技术的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与发展,这是中国对人类的又一伟大贡献,作为一个中国人,是应该引以为自豪的。

瑞典王国与中国彩绘瓷器


在200多年以前,北欧的瑞典王国有个地位显赫的贵族,他酷爱中国的彩绘瓷器,因此不惜重金派遣专人万里迢迢到中国来定制瓷器。他为了显示自己高贵的地位,严格地按照贵族等级的标准预先绘制了成套的图案,要求中国工匠必须依照他的图案烧制彩绘瓷器。

他派遣的人乘帆船在海上漂泊了好几个月才到达中国,不幸的是携带的制瓷图案被海水浸湿了,周围渗出一圈淡淡的水痕。

中国工匠接到图案后,发现了上面的水痕,但由于无法核实这水痕是否是作者的本意,只好忠实原作,把水痕也当作图案的组成部分烧制在瓷器上。

这位贵族收到成品后,起初有些不高兴。他认真地拿成品跟原稿核对,才惊奇地发现瓷器上水痕的成因,情不自禁地赞叹中国陶瓷制造者的技艺高超绝伦。这个消息不胫而走,前来观赏的人络绎不绝。

这件由于误会造成的瓷器成了极为绝妙的珍品,如今它已经成为瑞典无价的国宝,也是中瑞两国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的物证。

法国窃取中国制瓷技术的故事


中国的瓷器驰誉全世界,到处受到人们的喜爱。17、18世纪,在欧洲市场上,中国的瓷器和黄金一样贵重。那个时候,欧洲人对瓷器的认识简直可笑。当时有一种薄如蛋壳的“脱胎”瓷器传入欧洲。这种瓷器既薄又轻,光鉴照人,特别透明。于是有一位法国作家,装成行家,竟然神乎其神地吹嘘说中国瓷器是用蛋壳、贝壳制造的。欧洲的王公贵族为了满足强烈的占有欲,发狂地逼迫骗人的炼金术士给他们仿制中国瓷器。在18世纪初,法国人还只能制造含有大量玻璃质的强度很低的软质瓷器。半个世纪的光景过去了,仿制质地坚硬、素肌玉骨、绚丽多彩的中国瓷器的工作毫无进展。于是,一个叫奥里的神父,竟然派遣一个叫安特略可的传教士到中国江西景德镇去盗窃中国的制瓷技术。

在景德镇,安特略可装成传教的使者,整天出没在窑场中,到处乱窜,搜集技术情报。1712年和1722年,他通过两封长信,把景德镇瓷器的原料高岭土和瓷石的使用情况及整个工艺过程,都原原本本地告诉给奥里,并且偷走了高岭土和瓷石的实样。这样,在安特略可到中国20多年之后,法国才制造出真正的瓷器。

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的传承


兩年前,景德鎮市的市民滿懷激情地為這個著名的世界瓷都慶祝千歲生日。目前,正在公示的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上,景德鎮陶瓷製作技藝榜上有名,原因是這門古老的技藝雖然精彩卻面臨失傳之虞。

笔者日前看到一份「景德鎮手工制瓷工藝項目申報書」,其中專門列出了陶瓷傳統技藝的「傳承譜系」。這個「譜」根據目前健在老藝人的考証,列出了拉坯、利坯、施釉、畫坯和燒窯等5項手工制瓷工藝的傳承譜系共13位老者。

這個譜系中目前僅健在6人,其中有2人已轉行。另外,譜系列到第四代、第五代時,出現的絕大多數都是「下傳徒弟不詳」、「以下未授徒」。

72歲的王炎生老人從1945年從事陶瓷技藝至今,已經手工拉坯60年了,他也是目前健在的最早的手工拉坯師傅。

在景德鎮市古窯瓷廠,王炎生會給遊客們表演絕技:在轆轤車頭放一團瓷泥,他雙手相桴,隨著車盤的旋轉,5秒之內,一個碗的雛形就在他的手中出現了。

景德鎮傳統制瓷技藝還包括利坯、畫瓷、上釉、入窯等。據宋應星《天工開物》記載,一只普通的杯子細分起來工序達72道之多。煉泥的只管煉泥,拉坯的只管拉坯,彩繪者也是畫者畫而不染,染者染而不畫,如此明細分工提高了制瓷效率,也使景德鎮瓷器博得了中國歷代皇家的寵愛。

字串7

全國、全世界手工制瓷工藝保護如此完整的城市,可能只有景德鎮了。」景德鎮市文化局局長江華介紹。

上世紀70年代末,景德鎮市政府將老城區內的部分古作坊、窯房遷移至郊區,專門成立了陶瓷文化博覽區,並調集有特長的老藝人以「帶子傳藝」的方式生產、獻藝,以期達到「融文物保護、手工制瓷工藝展示與生產、旅遊於一體」的目的。

盡管這些舉措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仍無法從本質上起到承傳遺產、弘揚傳統的作用。在被推荐進入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景德鎮傳統制瓷、安徽省界首市彩陶燒制技藝、陝西省銅川市耀州窯陶瓷燒制技藝等12項陶瓷燒制技藝中,他們或多或少都面臨著瀕危,對其發掘與保護的工作迫在眉睫。

「機械化、現代化讓大量傳統的手工制瓷工藝及相關器具和設備被淘汰。」老藝人王炎生遊歷過國內眾多產瓷區,對傳統制瓷方式的丟失非常痛心:「大量的老藝人、老文化人紛紛故去,他們的技藝、他們的經歷連同他們的所見所聞都煙消雲散。」王炎生有個徒弟13歲跟他學藝,但已經故去。王炎生從此沒找到合適的傳人。「現在的年青人連當地的傳統文化都瞭解不多,技藝傳承自然危機四伏。」他說。

為了挽救景德鎮陶瓷業的頹勢和重現歷史輝煌,在中央有關部委和當地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景德鎮開始打造中國陶瓷產業的「教育、科研、產業、流通」四大基地。

目前,在教育部的支持下,景德鎮已初步建成了全亞洲獨一無二、完善的陶瓷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每年培訓各類陶瓷專業人才上萬人。

西夏陶瓷的制瓷工艺与装饰技法的介绍


西夏瓷器生产,由于技术上受中原瓷窑的影响,制瓷工艺、装饰技法与中原北方一些窑系大体相似。

(一)原料:西夏各窑所使用的制瓷原料均为就地取材。在磁窑堡附近和贺兰山沿线,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煤矿,地质矿物学告诉我们,凡是在煤层露头的地方或夹层中均共生有“高岭石质泥岩”和“高岭石泥岩夹矸”,它们都是优质的制瓷原料。今天,从磁窑堡至回民巷一带,在一些山水冲沟或断崖上常见有裸露在外面的“高岭石质泥岩”,把这种“高岭石质泥岩”粉碎,然后经淘洗、沉淀,便可制瓷。磁窑堡附近瓷土原料经测试,其主要矿物组成为高岭土、白云母、石英及长石等,属高岭石质泥岩。

(二)瓷胎:西夏瓷器经化学分析的仅有磁窑堡窑和回民巷窑出土瓷器,测试结果表明,磁窑堡窑和回民巷窑瓷胎的化学组成,基本与原料的化学组成接近,而个别元素相差较大③。如回民巷窑瓷胎中三氧化二铁的平均含量较低,仅为2.08%,远远低于原料含量的5.6%。这表明制胎的瓷土经过了较严格的淘洗。磁窑堡窑和回民巷窑瓷胎中三氧化二铁的含量与当时北方诸窑相比,要高于宋代定窑白瓷胎,但较磁州、当阳峪、扒村、鹤壁等窑的含量低。这说明磁窑堡窑、回民巷窑瓷胎的白度比定窑低,而较北方其他窑高。另外,磁窑堡窑“瓷胎的瓷化程度虽不如定窑白瓷胎致密,但优于北方其他窑的瓷胎”。实验表明,以磁窑堡窑、回民巷窑为主体的西夏瓷器的质量,较宋代北方名窑定窑的产品低,但一般均不低于北方其他窑的产品。

(三)成型:西夏瓷器成型不外乎三种,即轮制、模制和手制。磁窑堡窑址中出土有石轮基轴、挡箍、轴顶碗和轮盘等,它们都是瓷轮上的部件。轮制瓷器均为圆形器,如碗、盘、盆、钵以及瓶、罐等的腹部。模制主要指印花器,如印花碗、盘、滴水和瓦当等,磁窑堡窑和回民巷窑均出土印模,尤其回民巷窑仅在一个探方内就出土7件,可见印花器在回民巷窑的生产数量相当多。另外,模制还制作个别器物上的小部件。手制一方面是制作雕塑品,如人物和动物等,另一方面是指将轮制、模制或手制好的部件粘接起来,如瓶颈、罐耳、壶嘴和壶把等。

(四)装饰:成型的器物晾干后,便可挂釉,进行装饰。西夏瓷土因略发灰或黄色,所以白釉瓷先施化妆土盖住灰黄的胎色,然后挂釉。尽管如此,西夏白釉瓷中纯白色的不多,仍多呈灰白色或牙黄色。其他釉色则直接挂釉。挂釉的情况也不同,碗、盘、钵内壁满釉,外壁半釉,盆为复合釉。

装饰技法主要有剔刻釉、剔刻化妆土、印花、点彩和镂空等。其中剔刻釉占突出地位,是西夏瓷的一大特点。

1.剔刻釉:剔刻釉即指剔釉和刻釉。剔釉是在施釉的胎体上用刻刀剔去纹饰以外的部分,留下的釉面形成主体纹饰;刻釉是在釉面上刻出花纹。一般情况下剔釉和刻釉技法多结合使用。西夏剔刻釉装饰主要在褐釉、黑釉的经瓶、扁壶、钵上,个别的在白釉瓷上。剔刻花常见用于开光内的主体纹饰,开光外则为地纹。剔刻釉由于剔出地胎而露出灰黄的胎色,达到烘托主题纹饰的目的,并使纹饰具有浮雕感,艺术效果很强。

2.剔刻化妆土:是在施化妆土的胎体上剔刻出花纹,然后罩以透明釉。烧成后,剔花部分在浅青色地上呈现出白色花纹,刻花部分则在白色地上显现出浅青色花纹,而两者结合于一起,给人以素雅之感,很具艺术特色。

3.印花:是用瓷土烧成的印模压印而成,多用于姜黄色釉和青釉的碗、盘上。 

4.点彩和镂空:这两种装饰法在西夏也有发现。点彩多在白釉或青釉的碗、盘上,用褐色颜料在胎上点成梅花斑点纹或菱形点纹,然后再罩透明釉。镂空较少,仅在金刚杵、如意轮等佛教用品上发现。

(五)装烧:西夏瓷窑装烧有两种,即匣钵装烧和直接人窑法。 

1.匣钵装烧:是宋代北方诸窑普遍采用的一种装烧方法。使用匣钵可保护坯体,避免与火刺和窑内粉尘接触;同时,匣钵可以摞烧,将装好坯的匣钵一个压一个叠起来,提高了装烧量。匣钵内的坯体主要是顶碗覆烧,黑、褐、青等釉色的碗、盘施釉后内底刮掉一圈釉(俗称涩圈),然后倒扣在顶碗上,依次倒扣数件乃至十几件。然后装入匣钵烧制。白釉碗、盘施釉后,碗内底粘一周沙粒,形成沙圈,同样依次倒扣于顶碗上,再人匣钵装烧。有的碗、钵等小型器,在施釉后将口部一圈釉刮掉,然后对口装入匣钵,形成芒口瓷,也有一大一小搭烧的,如碗和钵,碗和瓶,钵和砚等。 

2.直接入窑法:主要烧制大型器,如盆、缸等,装烧时不用匣钵,为了避免前后、左右倾倒粘连,在器物间放上支丁或垫条和垫圈等。

制瓷历史


悠久的制瓷历史

中华向号瓷之国,景德镇历称瓷之都。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而景德镇又是这个瓷器之国的代表。外国人的瓷器称中国之名,又是瓷器之称。

莹莹白玉瓷,漫漫瓷都路。作为被人武称为“瓷都”的景德镇,制瓷历史悠久。史书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景德镇古代叫新平镇)。早在汉代,当时的这个地区就已可能在商周原始瓷器的基础上,烧制出器表施有釉的“青瓷器”。这样,景德镇地区的制瓷历史已有两千年。

史书上的景瓷生产

据有关史料记载,汉代以后的景德镇地区,已有各种各样的瓷器生产。晋代时,有个叫赵慨的人,曾为当时景德镇地区瓷器质量的提高作出过巨大贡献,因而被后世人尊称为"师主",历朝立庙祭祀。到了3公元583年,南朝的皇帝陈叔宝为了造豪华的庭台楼阁,下诏令要这里窑户烧造雕镂精巧的陶瓷柱,以供皇家使用。隋代,隋炀帝又要这里造"狮象大兽"两座献给皇宫。这说明当时的景德镇地区制瓷业已有相当的技艺水平,瓷器产品有了较大的影响。

强盛的唐帝国建立之后,高祖李渊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当时又叫昌南镇的景德镇地区瓷业生产有了更大的发展,出了两个出名的制瓷人物,一个叫陶玉,一个叫霍仲初,他们所造的瓷器"莹如玉""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送到京都出售,被称为"假玉器",轰动市场,皇帝下令作贡品,"于是昌南瓷名天下"。

悠久的制瓷历史


中华向号瓷之国,景德镇历称瓷之都。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而景德镇又是这个瓷器之国的代表。外国人的瓷器称中国之名,又是瓷器之称。

莹莹白玉瓷,漫漫瓷都路。作为被人武称为“瓷都”的景德镇,制瓷历史悠久。史书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景德镇古代叫新平镇)。早在汉代,当时的这个地区就已可能在商周原始瓷器的基础上,烧制出器表施有釉的“青瓷器”。这样,景德镇地区的制瓷历史已有两千年。

史书上的景瓷生产

据有关史料记载,汉代以后的景德镇地区,已有各种各样的瓷器生产。晋代时,有个叫赵慨的人,曾为当时景德镇地区瓷器质量的提高作出过巨大贡献,因而被后世人尊称为"师主",历朝立庙祭祀。到了3公元583年,南朝的皇帝陈叔宝为了造豪华的庭台楼阁,下诏令要这里窑户烧造雕镂精巧的陶瓷柱,以供皇家使用。隋代,隋炀帝又要这里造"狮象大兽"两座献给皇宫。这说明当时的景德镇地区制瓷业已有相当的技艺水平,瓷器产品有了较大的影响。

强盛的唐帝国建立之后,高祖李渊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当时又叫昌南镇的景德镇地区瓷业生产有了更大的发展,出了两个出名的制瓷人物,一个叫陶玉,一个叫霍仲初,他们所造的瓷器"莹如玉""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送到京都出售,被称为"假玉器",轰动市场,皇帝下令作贡品,"于是昌南瓷名天下"。

制瓷原料分为几类?有哪些基本的制瓷原料?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泥土做成了精美的陶瓷器,当这些陶瓷器最初运到欧洲时,轰动一时,称为"天上的珍品",其价格与黄金等同。这就是历史上"泥土变黄金"的事实,今天有"泥土"同样也能制成精美的瓷器,同样也能再现"泥土变黄金"的事实,可今天制瓷用的不是普通的泥土,这就在讨论"制瓷原料"的问题。

制瓷原料虽然有许多种,但陶瓷工业生产中有的最基本的原料是石英、长石、粘土三大类和一些化工原料。

上述三类原料,提供了配料的基本组分,并以一定的物理化学作用形成各"相"!,而构成瓷。

从工艺角度讲,它们基本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可塑性的,另一种是非可塑性的。前者主要是粘土类物质,包括高岭土、多水高岭土,烧后呈白色的各种类型粘土和作为增塑的膨润土等。这些可塑性原料在生产中起塑化和结合作用,赋于坯料以塑性与注浆成形性能,保证干坯强度及烧后的各种使用性能,如机械强度、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等。它们是成形的基础,也是粘土质陶瓷的成瓷基础。

属于非可塑性的原料主要的石英,它可降低坯料的粘隆。烧成时部分石英溶解在长石玻璃中,提高相粘度,防止高温变形,冷却后在瓷坯中起骨架作用。除石英外可以起到瘠化作用的尚有由粘土、高岭土煅烧后变成的熟料和碎瓷粉等。

长石则属于熔剂原料,高温下熔融后可以溶解一部分石英及高岭土分解产物,熔融后的高粘度玻璃可以起到高温胶结作用。除长石外,还有伟晶花岗岩、滑石、白云石、石灰以及景德镇地区常用的釉灰等也起到同样作用。

瑞典回赠中国18世纪珍贵陶瓷


令北京故宫人员赞叹的瑞典藏中国十七、八世纪古陶瓷26日将在北京故宫午门城楼展馆揭开历史面纱,其中18件精美瓷器由赞助商沃尔沃集团出资50万元购买无偿捐赠故宫博物院永久收藏。

十七、八世纪是中国外销瓷最为辉煌的时期。1732年,一艘名叫“哥德堡号”的瑞典商船启航,驶向广州港,从此大量瓷器、茶叶、丝绸等中国商品进入瑞典,由此开辟了以哥德堡港为起点的远东航线——海上丝绸之路,该商船后来在返回时距哥德堡港仅900米处不幸触礁。故宫博物院与沃尔沃集团主办的《瑞典藏中国外销瓷展》在这一背景下,展出181件(套)文物,主要展品为沉没的“哥德堡号”商船上打捞上来的中国外销瓷、瑞典收藏的中国瓷器以及仰韶文化的遗存、故宫收藏的16件(套)18世纪的文物等。届时瑞典王国王储维多利亚公主将出席开幕仪式。

沃尔沃卡车公司大中国区总裁吴瑜章说,让中国古代外销瓷器在中瑞建交55周年和北京故宫80华诞之际重归故里,这是沃尔沃为中瑞文化交流献上的一份礼品,也是大公司的一种社会责任。

绚丽多姿的制瓷艺术


中国瓷器发展到了宋代,不管在艺术外观还是瓷质上都产生了很大的飞跃。南宋时,南方青瓷便出现了增长的趋势。在制釉技术上更有多项新的突破,如开始了由石灰釉向石灰碱釉的转变,发展了铜红釉和乳浊釉,发明了影青瓷、粉青釉、梅子青、油滴釉、兔毫釉以及片纹釉等。许多品种都具有强烈的玉质感。在装烧工艺中,发明了“覆烧”法及“火照”术。在唐代“南青北白”的基础上,宋代又涌现了汝、官、哥、钧、定,以及龙泉、景德、耀州等许多名窑,它们各具特色,都为我国瓷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宋制釉技术产生突破

上釉,是制瓷过程中一项极为关键的加工工艺,瓷釉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瓷器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高低。因此,釉料的研制就成为制瓷业中颇受重视的一环。中国瓷器发展到宋代,在制釉技术上产生了多项突破,主要表现为:石灰釉开始转变为石灰碱釉,釉质和釉色丰富多彩,发展了铜红釉和乳浊釉,出现了影青瓷、粉青釉、梅子青、油滴釉、免毫釉以及片纹釉等。另外,景德镇生产的影青瓷、龙泉窑烧出的粉青釉和梅子青、建窑烧制的油滴釉和兔毫釉等釉品种、南宋官窑烧制的片纹釉等,都在制釉技术上进行了创新。宋代制釉技术的多项重要成就对元、明、清瓷釉技术的发展均产生了深刻影响。

汝窑天下第一

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明代文人品评把它列为首位,因而汝窑有“天下第一窑”的美称。汝窑窑址位于今河南宝丰清凉店。由于它主要为宫廷烧造青瓷,而且烧造时间不长,仅20年左右。所以传世品不多。汝窑青瓷釉色呈浅青淡蓝,或如湖水晴空或如鸭蛋青色,灰而不暗,蓝而不浓,绿而不翠。釉质莹厚滋润,有玉石之感,釉面有很明显的细小开片,器形仿古,多为洗、炉、尊、碗、盘等,素面无纹。由于天青色的主色调比较稳定而变化较小,而且釉面多无光泽,所以汝窑又是与同期瓷器的不同之处。汝窑工匠对每一件器物都是精工细作,因而能够达到薄胎的效果。可以说,汝窑青瓷代表了宋代青瓷工艺的先进水平,是中国青瓷史上的最高峰。

龙泉窑代表越窑青瓷

龙泉窑位于今浙江省西南,在北宋中期越窑渐趋没落的情况下,它继承越窑的传统,主烧青瓷,在南宋时达到它的鼑盛阶段,并成为越窑青瓷的代表。在彩绘瓷出现以前,宋代即以青瓷为主,宋代青瓷,南北竞烧,官民齐上,争奇斗艳,各有千秋。龙泉窑能够于此中脱颖而出,主要就归功于它在继承上有所创新,烧出了粉青釉、梅子青等特殊品种。龙泉窑青瓷的装饰手法也比较多样。早期比较普遍地采用刻花装饰,辅以篦点或篦划纹。此外,还有波浪、云纹、蕉叶、团花等纹饰。北宋晚期开始出现刻花莲瓣纹,多装饰在碗的外部,瓣尖呈圆形,瓣内均划直线。这一时期浮雕和堆贴的装饰手法也大量运用于瓶盖和器物外部,从而带来了瓷器的立体感。龙泉窑作为宋代著名的青瓷产地,其影响较为广泛。邻近的庆元、云和、丽水、武义、江山等县以及福建的浦城、松溪两县都是龙泉窑的竞相仿效者。龙泉窑也因其高超的青瓷工艺而存在了近800年。

景德镇青白瓷成名

景德镇是宋代江南地区著名瓷器产地,在当时以主要生产青白瓷而闻名于世。青白瓷是一种仿玉产品,在古代因玉器属稀有珍品而多为统治阶层所垄断,人们只好转而寻求以瓷代玉。景德镇匠师出色地实现了这一模仿,烧出了色质如玉的青白瓷,满足了市场所需,博得了“假玉器”的美称。青白瓷,是一种釉色介于青与白之间的薄胎瓷器,釉色明澈丽洁,白中泛出一种青绿色或青蓝色;其胎质洁白而坚,轻薄透明。青白瓷在宋以后相继有“隐青”、“影青”、“映青”、“印青”等别称。青白瓷还辅之以刻花、篦点、篦划和印花装饰,更增强了青白瓷的艺术感染力。北宋前期青白多光素无纹饰,规整的器形和润洁如玉的釉子,博得了人们的赞赏。中其以后至南宋,刻划、印花纹饰的大量出现,使青白瓷更加盛行。

耀州窑系独具风采

宋代北方青瓷的著名产地,是耀州窑,当时北方民窑青瓷便以耀州窑为代表。北宋前期耀州窑曾一度仿烧越窑青瓷,如仿越窑同类装饰而作浮雕莲瓣纹饰。但随着刻花装饰达到成熟阶段,耀州印花青瓷也逐渐流行,并对今陕西、河南、广东、广西等地的瓷窑产生很大影响,从而形成了耀州窑系。耀州窑青瓷刻花具有刀锋犀利、线条洒脱的特色,在宋代刻花装饰中堪称一流。耀州窑刻花题材丰富,以花卉最为常见。耀州窑青瓷器形以生活实用器皿为主,造型浑厚,纹样潇洒犀利,充分体现了民间艺术朴实健康、活泼开朗的精神风貌。

定窑饰花瓷器兴旺

定窑为宋代5大名窑之一,从唐代时就开始烧制白瓷,至宋后期白瓷更是著称于世。此外还在白瓷胎上涂罩高温色釉,烧制出墨瓷、紫釉、绿釉以及白釉剔花等品种,并大量饰以花纹,因此定窑瓷器更加为世人所喜爱。定窑饰花瓷器的装饰技法主要有刻花、划花、印花、绘金花等。定窑刻花工艺还常见在花果、莲鸭、云龙等纹饰轮廓的外侧划以细线相衬,突出了纹饰的立体感,也强调了主题。定窑印花题材多为花卉,还有走兽、禽鸟、水波游鱼等纹饰。由于定窑瓷器胎体坚细轻薄,釉色较为丰富,花饰内容富有生活气息,以及瓷器种类符合人们的普遍需要,因而定窑瓷器在宋代一直长盛不衰。

南宋官窑与五大名窑齐名

南宋官窑窑址在今杭州一带。据文献记载,宋室南迁后,在首都临安(今杭州),先后设立的两个官窑,一是修内司窑,二是郊坛下窑。修内司窑与北宋汴京官窑、汝窑相似,都是紫口铁足,都有蟹爪开片。此窑地址迄今尚未得到证实。南宋官窑传世器物以盘、碗、洗等圆器较多,器身有葵瓣、莲瓣诸式,造型精细规整。南宋官窑存世时间不长,而且官窑之间前后依存性较明显,南宋官窑(修内司窑、郊坛下窑)都模仿北宋官窑(汴京官窑、汝窑),注重器形釉色,不重纹饰,素面无纹,浅青色中没有明显的开片面,器形端庄大方,富于贵族气质。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