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体”源自明清:猴骑马寓意“马上封侯”【2】

唐代|民风开放

女子也可以骑马

“自古以来,马被用于农耕、军事。但到了唐代,马开始渗透到其他的领域中,打马球、驯马表演、马上乐舞等,这些场景在大量出土文物中都有呈现。”胡寅介绍说,当时不仅男子可以骑马,女子也可以,她们身着胡服,骑在马上英姿飒爽,可以说是唐朝民风开放的一种直观反映。

在洛阳博物馆,记者看到了大量的唐代“马”藏品,主要有各式各样的唐三彩和骑马俑。与魏晋的骑马俑相比,唐代马背上的人物表情更为丰富:有的吹奏乐器、有的表演乐舞等。还有一人站立马前,与马“对峙”,马左前腿凌空踢抬,张口嘶吼,仿佛尽力挣脱缰绳的羁绊,这是驯马表演。

当然,提到唐代就一定绕不开唐三彩。“唐三彩对马的造型非常写实,甚至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马匹的肌肉、跟腱,非常漂亮。”胡寅介绍说,当时马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为防止马尾巴扫动灰尘,就将马尾绑起来。“因此唐三彩马的尾巴都是往上翘的。”

洛阳博物馆馆藏的唐三彩黑釉马,由于工艺复杂且难度系数大,全国目前只有两件,另一件现藏国家博物馆,而这件则成了洛阳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明清|除用于军事、农业

马成为一种文化象征

明清时期又有哪些与马有关的趣闻呢?昨日,记者走访了明清瓷器收藏家陈树威老师,在陈树威家中,记者看到了他收藏的明清瓷器。据了解,他所创办的洛阳树威古瓷鉴藏博物馆已获得河南省文物局的批准,目前正在积极筹备中。

“骏马寓意才俊,因此马的形象在明清瓷器中还是比较多的。”陈树威介绍说。随后,他取出了几件瓷器,有盘,有瓶,还有茶杯,各种形态的马,或站或卧,显得格外漂亮。

“清朝由满族统治,他们入关前属于马背上的民族,所以对马非常重视。”陈树威说,当时除了在农业、军事上的使用,马也成为一种文化象征。在一个乾隆年间的青花瓷盘上,画着一对骏马,与汉朝的飘逸、唐朝的写实相比,带有一些夸张和写意。

随后,陈树威又拿出一个清朝的青花瓷盘,上面画着马和鹿。“这是一种美好寓意,‘马上封禄’。”陈树威说,他还收藏了一对清代晚期浅绛彩帽筒,有一只猴子骑在马上,寓意“马上封侯”。“马年来临,马上背一卷人民币寓意‘马上有钱’等段子在网上很火。其实几百年前,老祖宗们就开始玩这样的寓意。”

清代晚期浅绛彩“马上封侯”帽筒

馆藏唐代骑马女俑

随着马年的到来,“马上有钱”,“马上有对象”……“马上体”受到大家的热捧。其实,“马上体”早在明清时期,老祖宗就玩过了,有一只猴子骑在马上,寓意“马上封侯”,出现在不少明清瓷器上。此外,不同时期的马各有特色,分别有不同的寓意。昨日,记者走访洛阳几家博物馆,从不同时期的瓷器、壁画、雕塑等寻找马的形象,了解两周、汉魏、隋唐、明清的“马”趣闻。

两周|天子给马举行“成人礼”

昨日,记者来到洛阳博物馆,寻找不同时代马的印迹,洛阳博物馆宣教部副主任胡寅告诉记者,洛阳出土先秦时期有关马的文物数量非常有限,但史料中关于马的记载信息量很大,早在两周时期就有关于马的记载。

“在两周时期,人们对马非常重视,会给马举行‘成人礼’,也就是‘执驹之礼’,当时的马非常昂贵。”胡寅介绍说,据《周礼》等文献记载,两岁的马被称为“驹”,需要与母马分开,配备马具,并接受训练。周代重视马政,“执驹礼”由天子亲自参加。1955年陕西曾出土马状盛酒器,上面的铭文讲述的就是“执驹之礼”。

此外,马匹在两周时期还是等级的标志,据《逸礼·王度记》记载:“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通过车辆使用马匹的数量,来彰显不同的身份和等级。

汉魏|有的飘逸,有的“萌呆”

到了汉代和魏晋,与马相关的文物有很多。其中,汉代不少画像砖上就有马的形象,而魏晋时期的陪葬品中,开始出现大规模的仪仗队伍,其中则少不了马的影子。

“汉代的马很有特点,屁股大,腿细,尤其在壁画上,其总是四蹄腾空,很飘逸。”胡寅介绍说,在博物馆收藏的东汉画像砖上,有各类马的形象,或人骑马射箭,或人物形象配着马匹、凤鸟,马的特征被勾勒得惟妙惟肖。

在洛阳博物馆,记者看到了出土于洛阳西晋墓的陶马,还有出土于偃师的东汉鎏金马等。这些马造型相对简单,看起来非常“萌呆”。而1965年出土于洛阳的北魏彩绘仪仗陶俑群,马匹、墓主人牛车、众多护卫等组成的仪仗队,声势浩大。

相关阅读

瓷器上的猴文化


猴作为灵长类动物,往往被人们喻为聪明、勇敢、活泼之兽,是智慧与灵气的象征。在中国古籍中,猴子的别称有禺、果然、独、狨等。据东汉班固《白虎通》记述“猴,侯也,见人设食伏机,则凭高四望,善于侯者也。”在十二生肖中,申猴位列第九,有长久长寿之意。“古面睢盱露瘦月,鹬毛匀赋舒玄云”。猴,自古以来就属中国绘画题材中的“四灵”、“八瑞”之一。

有一种精神叫“大闹天宫”。这件彩陶为德化雕刻师创作出《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采用写实的手法,将孙悟空的外表特点表现得细腻而逼真,第一眼让你几乎为之惊叹。整个香炉简洁而大气,孙悟空头戴金冠,身披“战袍”,手持金箍棒,威风凛凛。一对火眼金睛炯炯有神,透露出铲除一切妖魔的决心。配以流云烟的效果,大闹天宫,驾云而来,淋漓尽致地展现岀“美猴王”孙悟空蔑视权威,不畏强权,除恶务尽,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

有一种警世叫“猴思三不”。这件宜兴“三不猴”紫砂壶不仅造型生动活泼,还寓意着更深厚的人生哲学。葫芦上三只猴子呈蹲或坐,神态各异,或用手捂着耳朵,或用手蒙着眼睛,或用手捂住嘴巴。三只猴子代表不看,不听,不说。其源自《论语》:“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不该看的不看,不该听的不听,不该说的不说,故名为“三不猴”。把玩茶宠既可当藏品又可作座右铭时刻警醒自己。做到“三不”自然远离是非耳根清净心情舒畅,心情舒畅自然笑口常开,受人欢迎,这难道不是处世之中的一种睿智与豁达吗?

有一种启示叫“戏如人生”。这件斗彩瓷《西游记》摆件,作品描绘岀一心向佛、目秀眉清的唐僧骑着白马,火眼金睛、足智多谋的孙悟空登高远望,肥头大耳、长鼻大肚的猪八戒肩扛钉耙,心地善良、淳朴憨厚的沙僧挑着担子,师徒四人一段艰辛的取经之旅。瓷品如同一曲凝固的音乐,以美丽而雄浑的基调为我们生动叙述着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沿途遇到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把玩欣赏之余,让人从吴承恩《西游记》中的“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 得到启示。

白釉黑花猴鹿纹瓶(西夏)


西夏是另一个少数民族——党项族建立,他们生活在草原与大漠之间,汲取着中原文化的营养,又不肯完全被汉化,仍执着地保持自己的风情。但是,西北的山水毕竟与中土相连,我们仍能从它的器物中看到血脉相融的迹象。

顽猴戏鹿

此瓶是一件民间生活用瓷,瓶口外撇,短颈,丰肩,长腹,宽圈足,砂底无釉,造型挺拔秀丽。通体施白釉,釉下以黑彩勾勒纹饰,肩部绘一周变形莲瓣纹,两侧绘两组下垂的卷叶纹,腹部一面绘两只展翅飞翔的大雁盘旋于芦草上空,另一面绘一只猴与一只梅花鹿在芦草丛中跃动嬉戏,猴以一手持苇草逗鹿玩耍,鹿单腿抬起,低首抿唇,若有所动,看得出猴的顽皮与矫健,还有鹿的机灵与乘巧,整幅画面充满着运动感和节奏感,生机勃勃,活灵活现,以酣练的笔调,描绘出无尽的画意,让人说不出来,又爱不释手。

美好向往

画的主题选用猴、鹿纹,取材于中国民间的风俗,隐喻“侯(爵)”与“(俸)禄”,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官禄和长寿富贵生活的向往。非常沉重、看似模糊的理想追求以如此轻松活泼的画面表现出来,我们不知作器者何人,但愿将此瓶连同那份美好向往保存长久。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