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贵典雅纹章瓷

1728年城堡纹章瓷盘

既有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特点,又有当时西欧典雅装饰风格

纹章瓷属我国古代外销瓷的一种,其烧制始于16世纪的明代,并由此畅销欧美。史料介绍,纹章瓷应属来样加工的“订烧瓷”,由景德镇的工匠们按照欧美商人提供的种类、造型、式样、纹饰、工期等进行彩绘烧制。其造型独特,纹饰精美,既有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的特点,又有当时西欧典雅的装饰风格。因为纹章瓷上印有欧洲贵族家族的徽章,所以又被称为“徽章瓷”。

所谓“纹章”,是指欧洲诸国的贵族、显赫家族、军团、都市、公司、团体等所用特殊标志,烧制有这种特殊标志的瓷器称为纹章瓷。大约在17世纪后期,法国首相马扎兰按照国王路易十四的命令建立了“中国公司”,并在广东订制了大批带有甲胄、军徽、纹章图案的瓷器。此后,纹章瓷便在欧洲盛行起来。它通常是为喜庆典礼而定烧的,上有家族徽章,以餐具和茶具为多,这种需求在18世纪后期达到顶峰。1974年英国出版《中国纹章瓷》一书,收录2000件左右的纹章瓷。

纹章瓷在外销瓷中所占比重不大,却最为精美。因其多为贵族和皇室成套定制,制作要求极为严格。目前发现最早纹章瓷是一件青花瓷壶,造型为中国式玉壶春,纹饰为葡萄牙国王马努埃尔一世(公元1495年~1521年)的纹章。

据统计,仅英国从中国进口的外销瓷中,就有4000多种纹章瓷。而据瑞典统计,有300多位贵族曾到中国订制过纹章瓷。早期纹章较大,其花饰大而宽。自18世纪晚期始,纹章变小,其花饰也变得小而狭。纹章瓷制作既有直接选用景德镇的白胚瓷,按照欧美商人提供的纹章和边饰图案彩绘加工以后再开炉烧制,又有在外销瓷成品中央或四周加绘西方纹章图案重新烧制的,所以不能仅凭瓷器的胎质或器型判断其烧制的最终年代。纹章本身就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大部分可以据其考定它们的绝对年代。纹章瓷的纹饰也是断代的有力依据,例如chandos公爵的纹章瓷说明瓷器的生产日期是在1744年以前,因为chandos公爵与其第二任妻子结婚是在1714年8月4日,公爵死于1744年,瓷器一定生产于这些日期之间;又如美国老鹰纹章瓷一定是为美国生产的,因为它是由美国的有钱家族订制的。

清代寂园叟在《陶雅》一书中有关于纹章瓷的记述,他提到清康熙青花大盘时说:“盘中画皇冕徽章,旁有两翼之狮狗,分攀于其上。载有拉丁古文,阳历年月。”纹章瓷渐趋兴盛是在明末,至清康熙年间,外销纹章瓷达到鼎盛,很多王公贵族、富商巨贾、公司团体纷纷委托当时著名的东印度公司到中国订购中华纹章瓷。

康熙年间的纹章瓷主要是彩色纹章瓷和青花纹章瓷两种,至雍正时期,粉彩纹章瓷开始占据主流地位,纹章瓷的彩绘产地也从原来的景德镇转向了外贸重地广州。一般都是从景德镇买来上好的白胎瓷,再带到广州根据外商的喜好和要求进行烧制。广州生产的釉上彩瓷被称为“广彩”。其特点是图案繁缛艳丽,因采用大量描金,视觉上有富丽堂皇之感,又被称为“织金彩”。清乾隆时期为“广彩”极盛时期,到了清晚期,因各国自己生产的纹章瓷也逐渐精美起来,中国纹章瓷的外销量日渐减少。

在明清时期,中国广州生产的纹章瓷全部用来外销,故此我国尽管是纹章瓷的烧制国,但国内纹章瓷的遗存量却非常之少。今年以来,纹章瓷在国外的身价日益高涨。

2003年,英国人大卫·霍华德将自己近30年的研究成果结集出版,即《中国纹章瓷》(第二卷),在第一卷基础上新增1380多套纹章瓷彩色图录,每件瓷器都标明准确的烧制年代及纹章瓷所有者的生平,可谓中国陶瓷研究领域非常珍贵的研究著作。

西方人把中国瓷器分为广东青花、南京青花、伊万力金彩瓷、广彩、纹章瓷等,其中纹章瓷是收藏重点之一。2005年,在佳士得中国外销艺术品专场拍卖会上,一对18世纪40年代烧制的带有菲利普五世纹章图案的外销瓷以30.72万美元创下当时纹章瓷拍卖成交价的最高纪录。2008年,在伦敦的一场拍卖会上,一对18世纪绘有西班牙贵族奥乔亚家族徽章的粉彩描金鱼形汤盆也以62.4万英镑的高价成交。近年来,国内藏界也开始将目光投向外国原产自中国的纹章瓷。

编辑推荐

海石榴纹和莲花瓷纹


海石榴纹

海石榴纹盏

一种典型的陶瓷(器)装饰纹样。因石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被民间视为象征多子的祥瑞之果,海石榴纹遂成为一种吉祥纹饰。石榴和蝴蝶配合,“蝴”与“福”谐音,构成了“多子多福”的寓意。

海石榴系从伊朗传入,最早出现在唐三彩陶器上,有模印贴花,也有刻花施彩手法,多与宝相花、莲花、葡萄等相配。其形象是在盛开的花朵中心露出饱绽的石榴果,或花苞之中满是石榴子,有的称“海石榴花”。

海石榴纹于宋、元、明、清瓷器装饰上多有所见。宋定窑白釉盘面上的印花海石榴纹线条微微凸起,有浅浮雕之美。元代青花瓷上海石榴纹多作辅助纹样,饰于器物的肩部。明清瓷器上以榴房多子为基本寓意的纹饰也较为多见。

莲花瓷纹

青花外粉彩荷花纹碗

又称“荷花纹”,一种典型的瓷器装饰纹样,也是典型的宗教纹样之一。莲,原指荷的果实,后世莲荷混用,佛门奉之为“圣花”。

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莲便成为陶瓷器上的流行纹饰。南朝青瓷常在碗、盏、钵、罐的外壁和盘面上刻划重线仰莲瓣,形似莲花。还有在器外刻划仰莲,而在器内心刻划莲实的,则更为逼真。南京市博物馆藏南朝梁的两件青瓷莲花尊,通体的仰覆莲,器盖也似莲形,采用堆塑、模印和线刻多种技法混合制成,更是同类装饰的代表杰作。

隋代青瓷碗和高足盘上,仍有沿袭南朝风格刻划图案化的莲瓣纹。唐代长沙窑双耳罐上有褐绿彩水涛莲花画面,风格趋于写实。宋代佛教世俗化,莲纹大量出现,但宗教意味已经淡薄。

元代青花瓷器上不乏莲纹,或作主纹或作辅纹,刻绘在瓶、罐、壶等器物胫部或颈肩部,既有一定的模式,又在定式中追求细部变化。明清各类陶瓷器及琉琉器上,莲纹普遍存在,多以缠枝、串枝形象出现,写实性莲纹和图案性莲纹均为常见。明永乐与宣德青花盘上,盛行一把莲纹。宣德以后,莲纹与鸳鸯纹的组合纹饰较为盛行。

关于瓷之纹


南宋吉州窑釉下褐彩跃鹿纹盖罐

青地白花凤凰穿花纹菱口盘

中国陶瓷的纹饰自宋以后才渐入佳境。早期彩陶的纹样多在传达人类文明童年时的幻想,稚嫩朴素;商周乃至汉朝,陶瓷纹饰倏然放弃了画笔,选择了利器,刻划成为主流,模印也加入装饰手段,让陶瓷表达思想开始借助形象,继而抽象,此时的陶瓷纹饰理念显然受高一等级的青铜文化影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陶瓷偶见绘制纹样,至唐才在南方最不传统的烧窑地区——长沙异军突起,其纹样蔚为大观,惜唐代主要窑口的南越北邢都以素器著称,长沙窑的情感表达遂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而随后到来的宋,陶瓷美学分野,朝廷崇尚色泽,民间喜好纹样,富于创造性的中华民族由此时开始,真正将陶瓷装饰导入绘制的轨道,让纹饰与袖色一同炫美。

一千年来,陶瓷在世俗哲学的笼罩下涂涂抹抹,刻意与随意并举。纹样的表达比袖色的表达直接,凸显生命力的顽张。在农耕文化圈,在渔猎文化圈,在游牧文化圈,多类纹饰都旺盛地表达着自我,让情感不再抽象,层次丰富地再现那个时代那个族群那个个体的内心,让隔着时空的我们能够与古人沟通。

写《瓷之纹》比写《瓷之色》就多这一道世俗的解释。它不需要站在哲学高度审视,只需深入其中拨雾现真。每一个人物、动物、植物,包括宗教、图案、文字都代表着或复杂或简单的社会含义。在一件人为创造的容器上寄托情感,表达愿望,继而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此乃陶瓷的大幸。这个大幸还在于它积极融进了中华文化的滚滚洪流,不孤单却耀眼,虽独特又普及,让每一个中华子孙都能享尽其便,乐在其中。

《瓷之纹》也老老实实地写了一年,许多时候长时间坐在书桌前发呆。我最熟悉的陶瓷有时会因为深究忽然感到陌生,解释起来颇感费力。我无法把自己置于历史的任何阶段但我又逼迫自己潜入那个时代窥探究竟。在陶瓷看似祥和美丽的身后,有着一层又一层的社会背景,文学的、美学的、哲学的,甚至玄学的,不定拉开哪一道大幕时你会豁然开朗,会恍然大悟,会知道追究与等待的价值。

陶瓷的价值自不待言,所饰纹饰的价值在于它让陶瓷千文万华,星汉灿烂。继《瓷之色》之后,此番将连载于《紫禁城》杂志的十二个月的文章结集成书,并命名为《瓷之纹》。

西班牙陶瓷玩偶典雅华美


以典雅风格闻名于世的西班牙LLADRO雅致瓷偶,自1953年创立以来,每年都会推出高达一百多种新品,掳获许多收藏迷,而其于1985年针对收藏俱乐部所发行的‘小伙伴LittlePals’,其市价至1998年为止,已从当年的95元美金飙涨了30倍!

怪不得越来越多人开始加入了收藏的行列。

LLADRO雅致瓷偶诞生于西班牙地中海沿岸的瓦伦西亚,是由Juan、Jose、Vicente三兄弟于1953年所一同创立的。

出身于简朴农家的三兄弟璜、荷西、文森,经过了反复的尝试与失败,开始了雅致瓷像创作及生产的事业。经过无数痛苦的摸索,不断找寻自己的风格及形象,最终塑造出完美及独具一格的雅致瓷偶。

LLADRO(雅致)瓷偶的每一件作品其题材均源自于生活,伟大的艺术家们以大自然、日常生活、文学、音乐、宗教为创作的源泉,综观雅致瓷偶的创作主题,皆离不开童年故事、自然生活、神话传说、地方民族等。

没有华丽繁复的装饰、炫亮夺目的造型,凭借的是一份对自然、对过往社会的缅怀。将人类共同的美好情感融入雅致瓷偶,跨越时空和国界,也因此能够深得人心,获得世界各地人们的衷心喜爱与赞赏。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