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时代外销瓷的基本特征

唐宋时期外销瓷

唐宋时期无论是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还是龙泉窑青瓷,虽然是贸易用瓷,但都是以浓郁的民族风格为主,其外销的目的,始终以宣传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明为宗旨。

陶瓷:外销纹章瓷流光溢彩

元代外销瓷

从元代开始贸易用瓷的风格有所改变,其销往国外的瓷器开始注重销往国的风俗习惯,特别是作为大宗产品的元青花瓷,也因地区不同而有所差异。例如销往中东、西亚一带的青花器,器型一般较大,多为大盘、大瓶等,图案层次丰富。由于采用进口青料,所以莹润的釉色、浓重的青料同硕大的器型相得益彰,构成了气势博大的所谓元“至正型”青花瓷的特色。传世的元青花瓷也以伊朗阿迪别尔寺神庙、土耳其伊斯坦堡托布卡比·萨拉依博物馆收藏最丰富,可以说是元代青花瓷的宝库。而外销东南亚地区特别是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等地的元青花,风格却迥然有异,以小罐、小碟、高足杯等小件器为主,因采用国产青料,青花发色灰暗,构图也较为简单。

青花瓷在元代主要作为贸易用瓷,这一点在目前学术界似已形成多数共识。特别是元青花瓷中高大丰硕的大瓶、大罐、大碗、大盘等风格独特的造型,以及与前朝风格迥然有别的多层装饰构图,都具有相当浓厚的伊斯兰图案装饰特色。此外,在元青花大盘上,采用同心圆环进行多层次装饰,也是典型伊斯兰风格,这种风格在14世纪早期伊斯兰器皿或陶瓷上都可以找到原型。元青花瓷器中以大盘居多,与中西亚地区贵族崇尚的饮食习惯有密切关系。明朝人马欢曾著《瀛涯胜览》一书,书中讲到西域国人用大盘盛饭,浇酥油汤汁,以手撮入口中而食。宴会时则以大盘盛姜黄色带香味之饭肴,置于地上众人以手撮而食之。这些都说明元青花器物,主要是为了迎合西亚地区人民的饮食习惯,是为与西亚地区贸易的需要而制作的,其次才是为了满足上层社会的贵族生活所需。

明清时期外销瓷

明代瓷器的大量外销,是在郑和下西洋之后。郑和曾七次率领庞大的商船队走遍南海诸国,其足迹曾抵达印度、波斯、阿拉伯等地,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历经30多个国家,历时将近30年之久。郑和的商船队与所到诸国在贸易、文化和政治等方面,都建立了密切关系,中国以瓷器、丝织品、金属器皿和铁币,换取当地香料、药材、珠宝等货物。与此同时,每逢这些国家的使臣来中国朝贡、访问回国时,也还要带回大量的瓷器。随郑和出航的费信所著《星槎胜览》、马欢所著《瀛涯胜览》等书,都记载过中国瓷器在国外受欢迎的情况。

漳州窑红绿彩团花阿拉伯文盘

明晚期(1522~1644年) 故宫博物院藏

明初永乐、宣德时期,虽仍以青花作为外销瓷的主要品种,但为外国的特殊需要而专门生产或订烧瓷器的风气在景德镇日渐兴盛。其烧制主要模仿西亚地区金属器皿,如仿制中东和西亚地区伊斯兰教徒做礼拜和朝圣时贮水之用的青花军持、青花方流执壶、青花绶带耳葫芦扁瓶、青花板沿盆等,其造型与14世纪早期西亚的金银器极为相似。

外销瓷中的典型品种

从明代正德、嘉靖一直到清代早期,由于中国和欧洲直接通商,工匠们更注意各国人民的生活习俗,专门生产适应各国市场所需的青花器。这一点在《景德镇陶录》中有详细记载:“洋器,专售外洋者,有滑洋器、泥洋器之分。商多粤东人,贩与鬼子市,式样奇巧,岁无定样”。所谓“岁无定样”,就是指每年产品的种类、造型、装饰都要根据欧洲市场的不同需要而特制,如盛行一时的纹章瓷、克拉克瓷,就是根据欧洲市场的需要订烧的。

纹章瓷,是指欧洲的一些政府部门、王公贵族、军队在中国订烧的瓷器,在这些瓷器上,都绘有代表他们标志的徽章。现存里斯本属于葡萄牙Manuel一世(1469—1521年)的一件青花纹章瓷执壶,可视为迄今已发现的中国为欧洲特殊订货烧制的最早外销瓷。

克拉克瓷,是外销瓷中最受欢迎的一个青花品种,日本人又称为“芙蓉手”。它最常见的造型一般是大盘,有圆口和花口之别,纹饰布局分中心纹饰与边饰。中心纹饰常见有仙人楼阁、花鸟树石、麒麟瑞兽等,边饰一般分为二层八格或二层四格,内绘花果、书画、卷轴等物。这种纹饰的画法虽然是中国传统方法,但纹饰布局已非中国风格,而是专为外销设计的。

taoci52.com编辑推荐

宋汝官窑基本特征


(1)器形规整、制作精细,雍容隽雅,与宋代其它名窑的形制有类似之处,唯圈足外卷,目前为止仅见于汝窑。

(2)一般来说,宋汝官瓷的胎土比较细腻,呈灰白色,有如燃香遗留的灰烬,俗称“香灰胎”但从张公巷汝官窑发掘报告(郭木森)看,有粉白、灰白、洁白和少量浅灰,而几乎不见清凉寺汝窑的香灰胎。胎薄而轻,质细而坚——胎壁很薄,一般在2~3mm厚,有清凉寺汝窑所不及者。

(3)宋汝官有八种釉色,传世器中常见的有三种:

卵青:与青色鸭蛋壳相似,略闪淡蓝,有粉质感,近乎失透,也称为月白色。开片轻浅,釉面很少见到棕眼。

粉青:蓝中闪绿,釉层透亮。颜色比卵青深一些。开片纹路较深,往往有白色纹线。釉面棕眼比较多。

天青:“雨过天青”之类的淡蓝色,不闪绿,釉面亚光。同一釉料,温度稍低则为淡天青;温度过高,则由半乳浊釉的天青变为透明、气泡稀疏而大的青绿色。

据清凉寺窑发掘统计,出土物釉色以汝官窑中最具代表性的天青为主,约占出土量的65.7%;淡天青次之,约占16.8%;因受土腐蚀退色,淡天青成为接近白色或灰色的约占11.7%,因火候过高接近豆青釉约占5.8%。而张公巷窑常见的,是以薄胎薄釉为主,釉面玻璃质感强,极少能见到宝丰清凉寺的汝窑天青釉。汝官釉色则可分为卵青(月白)、淡天青、灰青、青绿和天青等。

(4)汝窑釉层薄而且均匀,釉色纯正,均属于结晶釉,四十倍放大镜下可见结晶颗粒。釉色既美且气泡稀少,分布均匀,故有寥如晨星之说——粉青、虾青、月白、偏天青釉色的汝瓷,是汝窑的早期汝瓷,其釉下气泡用廖若晨星来形容也较为确切。而纯正的天青釉色汝瓷和天兰釉色的汝瓷,其釉下气泡较大,且相对密集。豆青釉色的汝瓷,釉面玻璃质感强,这是由于温度过高所致,其釉下气泡大,且相对密集。梅子青釉无纹汝瓷,其釉下气泡如聚沫而不见攒珠,而葱绿釉色的无纹汝瓷,釉下几乎没有气泡。

(5)因以玛瑙入釉,所以呈现玉石般的光泽。色泽随不同的光照强度而发生变化,从早到晚观察的颜色不相同。并且会闪现若隐若现的红斑。其中,清凉寺釉料烧成温度低,釉色基本是一种酥油光泽,虽有光而不刺目,开片细而浅,质感滋润、柔和;张公巷釉面质感如玉,用手抚之如绢,光泽比清凉寺稍强一点。

(6)釉面开片有轻浅的蟹爪纹、鱼鳞片纹(蝉翼纹)、细碎鱼子纹、冰裂纹、柳丝纹等,片纹很细。

(7)汝官圆器全采满釉支烧,在器底可以看见细小如芝麻的支钉痕,支钉痕断面呈现白色,支钉痕排列紧靠底足的内墙;瓶类等琢器,除了个别采用满釉支烧外, 大多数采用垫烧,足端露胎无釉。胎与釉的结合部,迎光观察,略微呈现很淡的粉红色。

(8)大多数出土瓷片及器物其“吃土”虽然明显,但不碍其玉润感,高倍放大镜下,可见许多土咬斑痕——视烧成温度与坑口情况而异,烧成温度低、坑口潮湿者受侵则重,或者留有水沁水锈;反之,表面土侵尚浅,或有不入釉层者,多是局部、小面积土侵,斑痕、片纹内有浅金黄橙色沁痕,周围有白化扩散现象(有如玉受土沁,润而不燥)。

元代釉里红基本特征


元釉里红是陶瓷装饰历史上重要发明之一。它为釉下铜红彩绘,烧成难度大,特殊性强,因而有自身的装饰特色,本文就个人的视觉角度,试论元代釉里红基本特征。

一,元釉里红的呈色

元代釉里红以氧化铜为呈色剂,绘画在瓷的胚胎上,盖一层透明石灰质青白釉,高温烧制而成,烧成中要求强还原气氛和适当的温度控制。根据有关资料和个人试验,呈色剂氧化铜的比率含量比铜红釉高,且配方简单,主要依托的是石灰质釉,含有高岭土的瓷胎,高超的烧炼技术。元釉里红发色呈现红紫、黑灰、荤散等变化,主要是因为还原气氛强弱,烧成温度的高低。

从元釉里红呈色上来看,主要色调是红偏紫黑色,鲜红者稀少,后者一般为过烧产品,因为当时烧成温度偏低,通常都在1250度以下,根据烧炼温度与铜红呈色原理,元釉里红少见铜绿色斑点,(在清代及现代釉里红瓷中常见),元釉里红由于当时烧炼技术,还原气氛的掌握程度,呈色常出现发黑、荤散。例如:江西博物馆堆塑塔式盖罐,非常典型表现出元釉里红这类特点。

二、元釉里红绘画手法

元釉里红有白线勾描,勾线点燃,涂绘刻画、色彩斑点,并结合镂空堆贴,雕刻等多种形式。

涂绘画彩多见于元釉里红早期产品,釉色与元代影青釉色一致,伴有刻画、雕捏、罐、玉壶春多有此类装饰。其釉面釉质饱满,气泡偏多,用笔自然大气,不拘小节。呈色不稳,红艳、泛紫、黑灰均有,多数荤散。例如:江苏吴县 出土的釉里红龙纹大罐和高安市出土蟠龙纹转心高足杯。

勾线点染,多见于精致产品,最有代表是高安市博物馆藏元釉里红开光鸟纹大罐,它以勾线为主要装饰手法,局部花卉叶子兼有点染,图案边饰开光中的四季花鸟用线描绘,生动自然,呈灰青白色釉。由于铜红是绘制在坯胎上,烧制过程坯到瓷器会有收缩,铜红发色还会使线条扩大,要求画工技艺非常高超,掌握料性熟练,所以勾线釉里红属精品类。

涂绘刻画是釉里红独特画法,如:高安出土的一件芦雁纹匜,匜的边饰.内底芦雁纹是在涂绘好纹饰轮廓形体,用刻刀代笔,刻划出海水,芦雁的羽毛。

刻画涂绘是结合影青刻花技法,如兔纹玉壶春瓶,先使用可刀划出弦纹.飞兔纹饰,然后背景涂画釉里红。

点染,有先用白描勾线,局部叶子等地方轮廓内点染,还有一种雕花点染,这是一种珍贵品种,最有代表是元青花釉里红镂雕大罐,开光内贴塑四季花卉,花朵用铜红点染而成,十分美观。图案边脚纹饰用青花描绘,釉里红与多种手法集于一身,可说是景德镇斗彩瓷的先河。

宋代哥窑器传世绝品基本特征


曾统计过宋哥窑传世绝品的存世量大约在300件以上。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宋代哥窑器传世绝品基本特征。

一、哥窑器必须具有众所周知的"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前者是哥窑的与众不同的裂纹,大纹为"铁线",有的显蓝,大纹中套的小纹为"金丝",有的不一定显金黄,大纹小纹合称为"面圾破",它应当是密而不疏,曲而不直;后者是哥窑显露的较为特殊的胎色,但两者往往如鱼与熊掌一样不可兼得。瓷胎满釉器有"紫品"而无铁足。铁足应当是胎质本身的无釉颜色。铁足如是人为施加的一种黑色釉,其真伪值得怀疑,与《七修类稿续编》中记载的"其足皆铁色"相悖。

二、哥窑属青瓷系列,釉色为青釉,浓淡不一,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等色,因窑变作用,釉色多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泽,非人为主观意志所为。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两种,少花纹,无年款。胎色有黑灰、深灰、杏黄、浅灰等。釉面不光洁,但有一层如酥油之光,釉质较深浊不清透,釉层厚薄不匀,蘸釉立烧之器,底足之釉最厚,有的可达4毫米。其烧造方法为裹足支钉烧或圈足垫饼烧,后者可明显见到所垫圆饼烧造的痕迹。

三、哥窑的底足也颇为特别,其圈足底边狭窄平整,非宽厚凹凸,足之内墙深长,足之外墙浅短,难以用手指提拿起来。

四、哥窑最主要、最奇妙、最令人称道、又最被人忽视的特征,即所谓"攒珠聚球"。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早已说过,"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攒珠,……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可以当作划分时代的一条线索。"显然,"攒珠"指的是哥窑器中之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物的内壁和外壁或内身和外身上。但孙老说得比较笼统,实际上真正哥窑的釉内气泡不仅仅只是"攒珠",还显现出一种比"攒珠"稍大一点的"聚球"。球比珠大,也就是说哥窑有大小不同的两种气泡,其排列形式不是间杂错落,而是较为整齐地排列在一起。聚球式的气泡比攒珠的气泡数量要少得多,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内壁,像一个很厚的环。

可惜的是,在许多介绍哥窑的著作中却很少提到这个"攒珠"且"聚球"的特征。而这个特征又是历来仿哥器无法做到的,著名的雍乾时期最能乱真的仿哥制品,能做到"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却无法做到"攒珠聚球"。它是当之无愧的划分真假宋代古哥窑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

结合以上特征加上这个重要依据,让我们回头看看存世的300多件宋哥窑器有多少是传世的绝品!

建盏的釉色品类及基本特征


中国的黑釉瓷产生于东汉时期,经过近千年的发展,至宋代到鼎盛,建窑更把黑釉瓷推向了厉史的高峰。建窑黑釉属于古代结晶釉的范畴,含铁量较高。在高温熔烧过程中,由于窑内火候的高低和氛的变化,使釉面产生奇特的花纹。这些釉面花纹与华丽的彩绘或繁缛的雕饰不同,它们是釉料在一定的温度和气氛中产生变化的结果,似为“窑神”之作,产生了特殊的艺术魅力,陶瓷工艺界称之为“窑变”。由于非人力所为,因而更显名贵。建窑首创的兔毫等结晶釉变化莫测,博得了众多文人雅士的喜爱和赞颂。建窑黑釉普遍采用蘸浸法一次性施釉,且釉层普遍较厚,釉汁肥润。由于建盏都用正烧,故口沿釉层较薄,而其内底聚釉较厚;外壁往往施半釉,以免在烧窑中底部产生粘窑;有余釉在高温易于流动,故有挂釉现象,俗称“釉泪”、“釉滴珠”。这是建盏的特点之一。建窑黑瓷玻化程度较高,釉面光亮但不刺眼,给人以宁静庄重之感。由于釉料配方的不同,窑内温度及气氛的变化等因素影响,建窑黑瓷釉面又呈现多种纹理。对于这些釉面纹理的命名,陶瓷界尚有不少争议,本书在尊重厉史文献记载的同时,也采用部分约定俗成的称呼,大致将它们分为乌金(绀黑)、兔毫、油滴、鹧鸪斑、曜变及杂色等六大类。

1、乌金(绀黑)釉:“绀黑”一词在宋代蔡襄的《茶录》中已有记载;“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这是建窑黑瓷较典型的釉色。乌金釉有的表面乌黑如漆;有的则黑中泛青;此外,也有的呈黑褐色或酱黑色。一般来说,酱黑釉釉层普遍较薄,光素无纹,早期建盏的釉色多属此类,釉面略显呆板,黑而不润,极少挂釉。建窑乌金釉釉层普遍较厚,“色黑而滋润”,上乘者亮可照人,表现出庄重素雅之美。

2、兔毫釉:“兔毫”一词在宋代文献中也已平凡出现,如《茶录》中“纹如兔毫”、祝穆《方点胜览》中“兔毫盏,出瓯宁之水吉”以及苏东坡、黄庭竖、杨万里等诗文中都频频出现这个词。兔毫是建窑最典型的且产量最大的产品,以致人们常常习惯以“兔毫盏”作为建盏的代名词。所谓“兔毫”,就是在黑色的底釉中透析出均匀细密的丝状条文,形如兔子身上的毫毛。由于“窑变”等因素影响,兔毫形状既有长、短之分,粗、细之别,颜色还有金黄色、银白色等变化,俗称“金兔毫”、“银兔毫”等。宋微宗在《大观茶论》中写道:“盏色贵有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黄庭竖《信中远来相访且至今岁新茗》诗云:“松风转蟹眼,乳花明兔毛”蔡襄在《试茶》中也赞道:“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煮。雪冻作成花,云闲末垂缕。愿而池中波,去作人间雨。”

3、油滴釉:“油滴”一词至迟在十四世纪末十五世纪初就已出现在日本的文献中。成书于日本应永年间(1394-1472年)的《禅林小歌》中载:“胡兹盘以建盏居多,有油滴、曜变、......天目。”“油滴”一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尚未发现。此种称呼目前陶瓷界尚有较大争议,有的学者认为,“油滴”是宋代文献中所指的“鹧鸪斑”。[45]所谓“油滴”,是指在乌黑的底釉上散布着无数具有金黄色或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斑点,故又有“金油滴”、“银油滴”之分。这种斑点多为圆形,大小不一,大者直径一般为三、四毫米,最大者达一厘米;[46]小者仅一毫米,甚至细如针尖,形如沸腾的油滴散落而成,使人眼花缭乱。油滴也是一种结晶釉,烧成难度较大,成品率低,传世或出土很少。日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收藏的一件南宋油滴天目碗被视为国宝级文物。90sjyl号窑址堆积层中也出土一件油滴碗,该碗口径12厘米,底径3.6厘米,高4.6厘米。在日本文献记载中,“油滴”是仅限于“曜变”的名贵瓷品。在现代收藏界, “油滴”也是建盏中可遇不可求的珍品。

清代历朝青花瓷器有什么基本特征?


很多人都喜欢收藏清代青花瓷,对其研究颇深,但不少人也对其基本特征掌握不全面,这就导致他们在收藏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不确定的情况。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说一说,看看清代历朝青花瓷器有什么基本特征?

一、制型

据专业藏家介绍,清朝时期的青花瓷在制型、釉色、纹饰等方面,继承了明朝的风格,但又有清朝独有的创新,属于过度阶段。在祭器方面,有炉、瓶、杯碗等,比较单一,早期是筒状炉,后来改成了钵式炉。康熙时期的青花瓷制型比较敦薄,前期不雅欣赏,后期则以雅致为主。嘉庆时期的制型比较厚重,线条生硬,但研发出很多新品种。

二、工艺

最开始的清朝青花瓷制作比较粗糙,而且不建胎,足底部位会露出胎体,有缩釉的情况。有时候还会有双层底,也被称为是隔漏底,中足比较高,内底比较低,这个特征在顺治康熙朝时期非常明显,到了雍正乾隆朝之后,这个特征就慢慢消失了。雍乾时期的工艺都得到大力提升和发展,而到了家清时期,工艺逐渐粗糙。

三、胎釉

清代青花瓷的胎骨比较疏松,而且瓷化水平比较低。到了乾隆时期,胎釉变得坚致细白,虽然硬度不如康熙朝时期,但是光辉好,釉色莹润,民窑也有灰青釉。到了嘉庆时期,胎釉更差,稀度不强,硬度不敷,道光时期,釉面还有海浪纹,不服整等情况,光绪时期则是橘皮纹。

四、青花

用料比较少,石子较多。在顺治初期的时候,颜色是灰暗色的,而且冷艳收紫。从目前看到的清代瓷器中可以看到,顺治时期的青花瓷器多为酱心,而到了康熙时期则改成了继绝,雍正时期更好,在后期就基本看不到了。不仅如此,在康熙朝时期,青花种类增多,比如白地青花、青花釉里红、豆青青花、青花加紫等,都是非常漂亮的青花款式。

五、纹饰

明朝时期的青花纹饰多以写意为主,比如花草、云龙纹等比较常见,清朝延续了明朝的风格,因而最开始也是以这些纹饰图案为主。顺治到康熙朝时间都是如此,到了后期才有所改变。雍正时期则比较侧重图案化,线条也比较纤细,人物以男性为主,琴棋字画以女性为多。乾隆时期的纹饰更加复杂,主题也更加丰富。

六、款识

清代青花瓷的款识较多,比如顺治年制、顺治丁酉、玉堂佳器、百花斋、伪托款嘉靖、万历等。乾隆时期的楷书款比较少,篆书款较多。

清代历朝青花瓷器的特征就为大家介绍到此了,在进行收藏的时候可以多多参考,从而确保货真价实。

清代历朝青花瓷器精品图片及价格:

1:清乾隆青花春耕图双福如意大抱月瓶,尺寸:高59厘米,估价:HKD 60,000,000 ~ 80,000,000,成交价: HKD 69,850,000 ,成交时间:2018.05.30,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年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六字篆书款。

这件珍罕之作器身敦硕,釉下钴蓝画工娴熟,前后腹各饰一面大型圆形开光,内绘耕耘图,边框环饰规整的缠枝牡丹纹。颈侧对称置蝙蝠耳,衔一枝喻长生不老的灵芝,瓶颈前后亦各绘一只蝙蝠。这些蝠纹与蝠耳俱上下倒垂,皆因「蝠」象征「福」,而「倒」谐「到」,故「蝠倒」喻指「福到」。瓶耳下方各绘莲花一朵,花下所悬饰物样式繁复,似结合了「卍」(音同「万」)及「寿」字,合指万寿无疆。其下悬磬音同「庆」,暗指「吉庆」。瓶腹前后的两面大型开光,描绘的是一派闲适自在的田园耕耘景致,对于渴望返璞归真、远离案牍之苦的中国文人来说,观之定然心驰神往。实则,其寓意之深远,远不仅止于此。瓶身图画直接取材于1696 年名作《御制耕织图》,或名《佩文斋耕织图》,英文多直译为「Pictures of Tilling and Weaving」( 耕织图) 或「Pictures of Agriculture and Sericulture」(农桑图), 图册含耕图、织图各二十三幅,每页配康熙七言绝句一首。

《耕织图》对十八世纪宫廷意义重大,除了可证诸乾隆在位期间为1769 年版《耕织图》新配的诗句,雍正年间的绢本设色五十二页图册亦可资左证:每幅图中皆有雍正的身影,而且他还躬秉犁器,所做俱是康熙版本中的粗重农活。此图册为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图见《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14:清代宫廷绘画》页74-90(香港,1996)(图二),第76 页左下第三开〈耗耨〉与本拍品纹饰相近。

2:清雍正青花「折枝花果」图凸莲瓣撇口瓶,尺寸:42.3厘米,估价:HKD 15,000,000 ~ 20,000,000,成交价: HKD 46,040,000 ,成交时间:2013.10.08,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雍正年制》款。

此雍正青花折枝花果凸莲瓣撇口瓶标志着清初景德镇御窑厂的至高成就,也体现了御窑督陶官唐英(1682-1756,字俊公,号蜗寄居士)的创意材华。唐英十六岁任内务府员外郎,事于养心殿,看尽养心殿作坊的珐琅作及画作,耳濡目染,成为他当督陶官时品味和灵感的泉源,对清初瓷器制作作出卓越贡献。1728年唐英奉命以内务府员外郎职衔兼任景德镇佐理陶务。在他监督下的二十多年中,景德镇瓷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名闻中外。唐英在任景德镇御窑时所烧制的瓷器,世称「唐窑」,此外,他在绘画、篆刻、诗词方面亦成就非凡,为人津津乐道。

3:清雍正青花喜上眉梢抱月瓶,尺寸:高37厘米,估价:HKD 40,000,000 ~ 60,000,000,成交价: HKD 45,900,000 ,成交时间:2016.11.30,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6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六字篆书款。

瓶小口,直颈,颈两边饰如意形耳,扁圆腹,椭圆形圈足。通体青花纹饰,颈绘竹叶纹,肩部及胫部分绘五出叶纹相对应,双耳各饰灵芝纹,瓶身一面画一对鹊鸲登梅树相互对唱,树底生矮竹几丛;另一面绘一对白头鸟栖息于杏花树上,一鸟回首仰望其同伴。底青花书「大清雍正年制」篆书款。青花发色清丽幽婉,浓淡有致,画工生动细腻。

本品前后瓶腹枝上的鸟儿均殷殷对望,而杏枝梢头位于左方的鸟儿则回首顾视同伴。这些鸟儿的构图方式与北宋绘画一脉相承,前述徽宗的花鸟册页便是最佳证明。综而观之,本拍品的纹饰格局要比十五世纪初的版本复杂,但其画工仍无比严谨细腻。与此同时,疏影横斜的虬枝与娇美的梅花对比鲜明,而叶繁枝柔的杏树也与饱满妩媚的杏花相映成趣,笔法意趣均深得丹青之妙。

4:清雍正柠檬黄地青花缠枝花卉仿汉壶尊,尺寸:高34.5厘米,估价:RMB 25,000,000 ~ 35,000,000,成交价: RMB 33,600,000 ,成交时间:2010.12.05,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5周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雍正年製”款。

本品羡取南宋官窑穿带壶之造型,以彰其端庄古雅之优美,外表装饰宣窑黄地青花之釉彩,以撷其苍妍璀璨之华贵。胎釉精良,抚之似玉,笔意细腻,点染深沉,颇获宣青神髓。敷设黄彩,匀净明亮,与青花上下辉映。其造型与此等釉彩相配,犹如天作之合,两者相得益彰。底部青花双圈内留白书写“大清雍正年制”楷款,笔道有力,工整俊秀。黄地青花者为雍正御瓷名贵之品,始自明代宣德御窑,其中琢器尤为珍罕,公私收藏之中仅知数例,而与本品纹饰、造型相近者,惟见香港佳士得2000年春拍第1575 号拍品“清乾隆 黄地青花缠枝四季花卉纹荸荠扁瓶”。

5:清康熙青花龙纹瓶,尺寸:高24.1厘米,估价:HKD 5,500,000 ~ 6,500,000,成交价: HKD 22,520,000 ,成交时间:2006.11.28,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6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6:清康熙青花庭园仕女图盌,尺寸:19.5厘米,估价:HKD 150,000 ~ 200,000,成交价: HKD 18,720,000 ,成交时间:2018.10.03,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年秋季拍卖会。

7:清嘉庆青花海水九龙葫芦瓶,尺寸:高30厘米,估价:RMB 5,500,000 ~ 8,500,000,成交价: RMB 13,440,000 ,成交时间:2010.12.05,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5周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嘉庆年制”款。

嘉庆一朝御瓷之烧造远逊乾隆时期,无论烧造数量、质量和经费,与前朝相比均多有不同。其中经费一项尤为明显,嘉庆四年时定为“统以五千两为率”,较乾隆后期每年“约用银七千余两”少了近三分之一。依清宫档案记载,嘉庆五年进瓷记录为“上色呈样尊瓶罐共三十七件,上色装桶尊瓶罐共一百五十九件”;嘉庆十年则是“上色呈样尊瓶罐共三十七件,上色装桶尊瓶罐共一百六十三件”,与乾隆时期琢器烧造动辄过千的情况确实不能相提并论。因此,嘉庆御瓷烧造规模缩小,尤其琢器数量锐减,故《景德镇陶录》卷二有载:“今上御极以来,诏崇节俭,每年陶器需用无多,而陶工益裕矣。”但因嘉庆元年至三年之际,乾隆为太上皇,烧造制度一切遵循前朝,据内务府嘉庆三年《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载,嘉庆三年发往江西烧造的官窑瓷器,尚须要求“一半乾隆款,一半嘉庆款”,如此独特的烧造现象是明清御窑绝无仅有之事,亦恰好说明嘉庆御瓷与乾隆官窑渊源密切,断不可截然区分。彼时工匠秉承前朝之造器精神,技术物料相同,故所出之物量虽少然其品质无异于乾隆后期,是为嘉庆官窑水平之最佳时期。本品正是烧造于此独特历史阶段的上品御瓷,可证瓷史之不虚。其以葫芦瑞果为形,丰盈饱满,别致精巧,通体纹饰以青花绘就,口沿饰如意云头纹一周,此为乾隆后期经典的边饰,颇为流行,器身上下部绘以九龙闹海图,所见惊涛之上,祥云迤逦,火焰飞滚,诸龙苍健凶猛,叱咤风云,气势凌厉恢宏,更有一龙破浪而出,昂首欲飞,以致方尺之间,犹有排山倒海之势。其布局繁密而不乱,诸龙神态之描画精准,逼真传神,青花妍美淡雅,于莹润洁白的釉面映衬之下,更见亮丽非凡。底为卧足内凹,中心篆书“大清嘉庆年制”六字款,规整端庄,写法之特点与乾隆后期相同,如出同一人之手。

8:清道光青花福寿花卉如意耳抱月瓶,尺寸:高24.5厘米,估价:RMB 1,800,000 ~ 2,800,000,成交价: RMB 4,485,000 ,成交时间:2011.05.19,拍卖公司: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1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道光年制”篆书款。

此件抱月瓶撇口短颈,腹部中央装饰桃实状凸起。瓶口自上而下分绘六层纹饰,腹部福寿纹绘于凸起桃形开光之上,纹饰繁复紧密,画工精致细腻。两侧颈部加如意耳装饰。抱月瓶外形最早源自宋元时期流行于西夏的陶制马挂瓶,左右双系,用以挂于马鞍之侧,极具民族特色。明代以青花为装饰,结合抱月瓶自身独特风格,将色彩与器形完美融于一体,使其发展成为陈设用的艺术品。清代以降抱月瓶形式更加丰富多彩,而类此者较少,乾隆时期有相似青花种,十分珍贵。

宋青花的发现与研究之宋青花的基本特征


青花是一种釉下钴蓝彩,是在瓷胎上以钴料着色,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中一次性烧成的釉下彩绘瓷,因为钴料在高温中烧成后呈现出蓝色,所以称为“青花”。

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于元代,但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唐代。唐青花的存在,已被目前的考古发掘所证实,在墓葬、城址以及海底沉船中均发现有唐青花,此外一些民间收藏家也收集有唐青花的标本或完整器。更为重要的是,在河南巩县窑的窑址中找到了烧制唐青花的窑炉。学术界对唐青花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尽管存在不同的认识与观点,但在许多方面已经达成共识。

宋代青花,虽在考古发掘中也有发现,但是目前却存在较多的争议。因为实物材料太少,许多著作和论文对宋青花的表述都比较简略,也有的学者对宋青花的存在持否定意见。比如有学者认为,浙江金沙塔和绍兴环翠塔宋代塔基内出土的青花瓷片的年代被提早了,“不能简单地说,有唐青花,必然有宋青花,有元青花”,“因为历史发展有很大的偶然性,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作为一种技艺,完全可能中断失传,完全可能在沉寂几个世纪之后,重新被发明。”此外,绝大多数民间收藏者也对宋青花的存在持否定态度,一提宋青花,多数人即条件反射式地称“臆造品”。那么,宋代是否存在青花呢?

一、考古发掘出土的宋青花及其他年代可靠的宋青花

研究宋青花必须以可靠的实物材料为依据。虽然目前有许多民间收藏者都声称自己发现了宋青花,但这些所谓的“宋青花”大多数并不可靠,有的把明清时期的偏窑青花当作宋青花,更有甚者把一些新仿、臆造的器物当成所谓的宋青花,并撰文引经据典地加以考证,这类文章在近年的网络与相关收藏杂志屡见不鲜。解放以来考古发掘出土的宋青花材料,以及目前发现的年代可靠的宋青花,主要有以下一些:

1、1957年2月在浙江龙泉县城南金沙塔基下层夯土中出土13块青花的残片,经拼凑,属于3件碗的口、腹部残片。青花绘于器物内、外两壁,题材有盛开的菊花和复线圆圈纹等,青花呈蓝黑色或灰蓝色。在拆塔时,发现部分塔砖上模印有“太平兴国二年”1977年 的文字。青花瓷碗的碎片出在夯土层中,说明它们的制作年代不会晚于北宋初的太平兴国二年。

2、1970年秋在浙江绍兴翠环塔基下1米深处的夯土中出土一块青花翻口碗的腹部残片青花发色呈淡淡的蓝青色口沿饰弦纹外腹部为放射性斜线纹里外施影青釉胎质细腻洁白塔基中所出塔碑证明此塔建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

3、1973年,北京市文物局赵光林在日本东京达仁堂古玩店见到一件南宋青花瓶,高33厘米,长颈、鼓腹、砂底,有火石红斑,两侧塑有鱼形耳,正面腹部直书“隆兴”二字,背面画一小树,下饰花草纹,釉色泛青,表明是一件含钴量低而含铁量高的青花器。

4、2003年9~11月,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重庆市巫山县胡家包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在一座北宋墓(M4)中出土1件青花瓷碗,同时出土的还有谷仓罐,骨簪及铜钱等遗物10余件。钱文有“五铢”、“货泉”、“开元通宝”、“熙宁重宝”、“咸丰元宝”、“元丰通宝”、“皇宋通宝”等。最晚的铜钱年号均不晚于北宋。青花瓷碗,高5.2、口径13.2、底径5.5厘米。敞口外撇,圆唇弧腹,平底加矮圈足。内壁绘3圈青花圆圈,内底有一字符,外壁饰花草,用笔随意,青花蓝中略泛灰黑。从随葬品判断,该墓是一座北宋晚期墓葬。

5、2004年6月,在浙江余杭区仓前镇八字坟宋代墓葬群的4号墓腰坑发掘出土1件带盖青花小罐,出土时里面藏着两枚北宋“嘉佑元宝”小平钱。同时出土的还有两只青瓷碗、一个硬陶罐。宋代带盖青花小罐高5.3厘米,直径6.5厘米,口径4厘米,小罐上四朵盛开的菊花古朴优美,冰裂纹自然舒展。从图片上看,这件青花罐发色纯正,釉面光洁,已经属于成熟的青花瓷器。

6、2005年3~4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在对故城县李家庄村宋金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时,在宋代地层中发现了1片青花枕面残片。白釉泛黄,釉下施化妆土,瓷胎颜色偏红,瓷质疏松,表面以线条勾勒出珍珠地衬云彩轮廓的蓝彩图案。

7、据《中国青花瓷》一书介绍:近年在江西景德镇郊区发现大批宋代的瓷器碎片,其中有一些瓷碗的底部带有草书海字形的图案,碗外边缘有波浪纹。纹饰呈色晦暗,为带一点青味的灰黑色。在距景德镇三十里的南市、宁村一带,这类青花瓷片更多。

8、据李辉柄先生介绍,英国大英博物馆藏有一件宋哥窑大碗,碗底中心用青花钻料在釉下书“宝用”二字。另据王荣增介绍,20世纪30年代国家古物陈列所展出的两件“宋哥窑葵瓣口盘”,两器底足内部都写有“宝用”二字,字体仿铜器铭文,当时的陶瓷研究者一致认为字迹呈色属青花。该二器后已被运往台湾。此外,据某收藏家提供的信息,他收藏的一件宋代官窑瓷器的底部用青料书写一“官”字,青花发色呈蓝黑色,青花有晕散。

考古发掘和传世文物都证明宋青花确实是存在的。根据这些宋青花实物材料,我们发现宋青花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宋青花的胎质一般较粗,多数为灰白色胎,也有少数胎色洁白,胎质细腻。底釉有影青、白色泛黄、淡青色釉等,真正纯正的白釉很少。器物烧成质量普遍不高,除杭州宋墓出土的宋青花罐较精美外,其余均较粗糙。

2、青花发色多数都为蓝黑色或蓝灰色,有的甚至带一些黑色,青花呈色不够鲜艳。浙江宋代塔基出土的宋青花,经化学元素分析,使用的青花色料为含氧化锰很高的国产钴料。其他地方发现的宋青花,从它们的呈色特点来看,应该也是包含较多杂质的国产钴料。宋青花既有釉下彩,也有釉上彩,釉上青花大多有晕散现象。

3、宋青花的纹饰主要有菊花、牡丹、花草纹、树木、圆圈纹、波浪纹和文字等,纹饰简单,仅在少数器物上有比较复杂的纹饰。纹饰题材内容单一,远不及元明清时期的青花丰富,尚未发现有人物、动物、山水等题材的宋青花。

4、宋青花基本都是日用陶瓷,目前发现的造型有瓶、罐、碗、盘、枕等,其中既有碗、罐类小型器物,也有高达30多厘米的瓶等大件器物。

【陶瓷文化】潮州窑古陶瓷的基本特征及其鉴定要领


潮州窑位于广东省潮州市,唐宋时即属潮州,故名。始烧于唐代,终于宋。唐代烧青瓷和酱褐釉瓷,宋代以烧青白瓷为主,兼烧青瓷和黑瓷等。其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唐代产品胎质一般呈灰色或灰白色,胎体较厚。釉面一般均有细小开片。器形有碗、碟、壶、罐、杯、盆、枕等。碗以敞口平底造型为多见,一般施釉不到底。少量碗为圈足或四花瓣口圈足,碗内凸起四条直线。青瓷器物上有点褐彩装饰的。

2)宋代产品胎质细密,胎色大致可分白、灰白或深灰等种。施釉较薄,一般都有细小开片。

3)宋代瓷器器形有碗、盘、杯、壶、瓶、炉、罐、盆、灯、粉盒、砚、笔架、佛像和玩具等。青白瓷产品以浮雕莲瓣纹炉和喇叭口、长颈、细长流的壶最具特色。

4)青白瓷装饰以划花为主,其次是雕刻、镂空和褐色点彩,印花很少见。划花线条简朴流畅,内容以弦纹、卷草纹、平行斜线纹为主,其次是蓖纹、莲瓣纹和云龙纹等。青白瓷佛像的头、眼、须部常点以黑褐色彩,此为一大特点。

5)青瓷产品中较有特色的有贴花双鱼纹盘,双鱼纹是贴附上去的,釉色较淡,胎质较松,与南宋龙泉窑青瓷贴花双鱼纹有区别。

6)器物一般采用垫饼或垫环装烧,故底足无釉。盆类器皿中有的采用叠烧法,盆内底留有支钉痕,一般为5个支钉痕。

明代青花瓷的时代特征


明洪武民窑青花的青花呈深靛青,凝聚处有黑褐色斑点,经历了一个从最初的晦暗沉滞到明丽浓艳的过程。早期的胎骨粗松,含灰或含黄,至洪武晚期则呈现白色。纹饰均采用一笔勾勒,线条圆劲飞动,有花草禽鸟纹,也有各种几何纹。

明永乐民窑青花瓷钴蓝发色和洪武民窑大体相似,以靛青为基调,流散现象或多或少存在,胎大多比较白净,也有少数呈浅灰白色。普遍存在缩釉现象。器型以碗、盘、杯、盏等日用品为多。装饰花纹以自然物为多,如动物、花草等,绘画生动,笔意流畅,用笔简约是其重要特征。

宣德青花瓷胚体为瓷石高岭土二元配方,白净,瓷化程度好,但亦有胎松质粗的。大部分器物为淡卵青釉,釉质润亮,釉表具细桔皮纹,另有部分为灰黄或灰青色。青花料有国较和进口两种。宣德民窑青花瓷的主题纹饰较洪武、永乐朝简单。

正统、景泰、天顺处于宣德瓷雄伟凝重和成化瓷轻盈俏丽的过渡阶段,瓷的造型、纹饰、胎釉等方面都反映了这个变化过程。釉色肥厚,纹饰自然,装饰纹饰多具写意风格,缠枝和折枝花卉、麒麟、犀牛、仙神、婴戏都是常见的,有的纹饰奇谲怪诞,带有神秘色彩。

成化和弘治民窑青花有很多相似之处,用平等青料。青料发色以靛青为基调,淡雅清丽,很少幽深灰黑。除成化早期制品外,几不见明初青花上黑褐色斑点。绘画风格有了变化,笔法既非明早期的纯粹“勾勒点染”,也非完全的明后期的“单浅平涂”而采用了染色的方法,染色俗称“分水”。纹饰多数较明初繁复,这是其时代特点。

明正德民窑青花一般用江西上高县产的名为“无名子”的土青。这类青料呈色带灰,以灰青淡穆为基调,亦有的呈靛青色而色明丽。分水只有淡浓两种色阶,淡色则不能清莹而带浑浊。在装饰纹样上,构图趋于疏朗,已不见满填小叶的繁缛缠枝花纹饰,用笔较为工致,线条细瘦。在纹饰中,缠枝莲仍属常见,开始用阿拉伯文题铭或作装饰。在器物形制上,有一些新创造。

嘉靖民窑青花瓷所用青料有进口“回青”和国产“土青”两种。用回青的青花呈幽菁,用国产土青的则青花发色趋于黑灰。装饰纹样用双钩分水画法,在装饰纹饰上带有道教色彩的内容较为普遍。自嘉靖开始,青花瓷上的题字骤增,除了帝王年号本款外,还有寄托款、吉语佳句等。在形制上,出现了四方罐、瓜楞罐等造型独特的器物。

万历民窑青花瓷的胎质白腻,胎体趋薄,所用青料为几种不同的国产料。青花呈色由于青料的不同而有三种:或为扬艳泛紫;或为青灰沉滞;或为色泽艳丽,色阶清晰的靛青。在装饰纹样上,道教色彩的题材仍占相当比例。

明天启民窑青花瓷的青花发色明朗,呈靛青色,分得出浓淡色阶,无黑色氧化斑疤和其他杂色斑疤,不见青花流散现象。明天启民窑青花瓷装饰风格上古朴脱俗,流行豪放夸张的减笔写意画。主题纹饰内容广泛,人物刻划采用变形手法,颇具特色。天启民窑青花瓷(包括五彩瓷)绘有一些特有或常见的装饰图纹,如细腿麋鹿、八字树枝、梦幻图景等。

晚明时景德镇所用青料有数种。其中民窑所制日用粗瓷用丰城所产品质较次的青料。崇祯民窑青花发色稳定,呈靛青色,略带幽灰,不见流散。崇祯后期青料研磨加工更细,使青色阶增多。分水沈淡层次分明,色泽也凝翠欲滴。绘画方法以单线平涂为主,但渲染大多超出轮廓线,成团成片而浑浊淋漓。装饰题材广泛,构图生动自然。画法上大量采用变形、夸张手段,画风荒诞为其特色。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各时代外销瓷的基本特征》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各时代外销瓷的基本特征》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全瓷的瓷砖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