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善晋美”展山西古代陶瓷

中国古代山西陶瓷特展将于8日在望野博物馆开幕,图为展出的山西道莅艺术馆藏长治窑虎枕。

金代介休窑塔式瓶。

宋金时期的黑釉红花盘口瓶。

望野博物馆藏山西古代瓷枕。

北京紫微堂艺术馆藏介休窑赭地贴祆面方罐。

“晋善晋美·三晋窑火中国古代山西陶瓷特展”将于6月8日在深圳望野博物馆开幕,将展出215件珍贵文物,贯穿宋、金、元、明、清数个朝代,重现12~19世纪间山西窑业兴旺的全貌。

山西历史上窑火兴旺

一只黑釉红花盘口瓶,带有原始封泥,内装距今800年的山西老酒,瓷器的精美与酒的浓郁同样代表着山西古代文化。这瓶宋金时期的山西老酒就摆在深圳望野博物馆的展厅里。

特展开幕前夕,记者前往位于龙华新区的望野博物馆探营,得以先睹并零距离接触这一批珍贵的古代文物。

望野博物馆馆长阎焰向记者介绍,这只黑釉红花盘口瓶,出土时封泥上带有明显的印戳,是古代酒类及税务管理的标志,其瓶内的酒由于挥发的原因只剩下小半。他又拿出一件黑彩白粉花带盖执壶,说此器窑工精美,是宋金时期长治窑产品;还有一件黑褐釉蒺藜炮罐,是元明时期长治窑产品,在当时属于较先进的“军工”产品。

山西地阜民丰,秦汉以前就物质繁荣,是大唐李氏王朝的龙兴之地,明清以来更以商名远播四海。三晋大地千百年来,藉石炭(煤)的大量存储和广泛使用,一直都窑火炽烈。山西陶瓷可以追溯到早期的粘土陶,到唐宋炻器时代已经非常发达,其窑址从北向南包括:大同窑、怀仁窑、浑源窑、榆次窑、平定窑、交城窑、平阳窑、介休窑、霍州窑、河津窑、长治窑等。见于历代文献记载的就有30多个县烧过窑器,山西无疑是中国古代窑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全面展示山西古代陶瓷

由于历史的原因,明代以后,业兴旺发达,其产品行销海外,在国内也渐次占据统治地位,山西的陶瓷业由此走向式微。阎焰介绍,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人们习惯将山西陶瓷放在河北磁州窑系或河南窑系中。望野博物馆在长期搜集、整理和研究陶瓷的过程中,发现这批瓷器有其独立的风格,它是山西所特有的。TAOci52.cOM

阎焰举介休窑为例,此窑位于介休巿洪山镇,窑址发现于上世纪50年代。由于发现时间晚,史料少,介休窑虽然辉煌一时,其出产瓷器却鲜为人知。他说,经专家考证,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乾隆御题瓷枕,就是介休窑的一件代表作品。

瓷枕烧制于宋代,呈腰圆形,枕面饰珍珠地和乾隆御题诗句。他得到这件瓷枕后非常喜爱,于是命造办处玉工将此诗琢刻上去。诗云:“瓷中定州犹椎轮,丹青弗藉傅色纷。懿兹芳枕质朴淳,蛤粉为釉铺以匀……”诗后有“乾隆辰翰”一方印章。诗中明显将瓷枕认定为定州窑产品。阎焰告诉记者,这是目前已知世界上第一场全面、系统展示山西窑业成就的大展,此次展览的目的,是要把山西古陶瓷从含混不清的界定中分离出来。

山西瓷器尽显北方风貌

山西出土的瓷器明显带有北方风貌,其土质粗糙,但窑工技法精妙,可谓化腐朽为神奇。阎焰说,山西瓷器大量以煤烧制,不同于南方的以柴烧制。

至于此次展出的古代文物的年代定位,阎焰介绍,是根据考古发掘的窑址材料,参照境外收藏的带有年代和窑址标志的同批次产品,经过有关专家认真鉴定而得出的。

据悉,此次展览由深圳龙华新区及山西晋中市、介休市联合主办,深圳望野博物馆与山西道莅艺术馆、北京紫薇堂艺术馆等单位承办。其展品以望野博物馆馆藏为主体,全部215件展品中,有约180件来自该馆。阎焰告诉告诉记者,山西的文物专家也难得一见晋窑产品如此集中展示的盛况。

据悉,深圳展期至7月28日结束,之后将在山西省博物院、介休市博物馆等处巡展。

相关阅读

陶瓷文化鉴赏-上虞汉晋窑址


浙江省上虞县曹娥江及其支流两岸的汉晋越窑瓷窑遗址。1951年在百官镇的龙山发现吴晋时期青瓷窑址一处,1972年以来,曹娥江及其支流两岸的章镇、联江、汤浦、上浦、蒿坝、梁湖、皂湖和横塘等乡,共发现汉至宋代的越窑陶瓷窑址400余处,其中以东汉和吴晋时期的瓷窑遗址尤为重要。

汉代窑址已发现38处,其中梁湖乡大顶尖山东汉早期窑群,以生产高温硬陶和釉陶为主,原始瓷较少;龙松岭和汤浦乡凤山窑群,原始瓷的产量逐渐增加;到了东汉中晚期的上浦乡四峰山窑群,已发展成为瓷窑。这些由烧高温硬陶与釉陶为主逐步发展成烧瓷器的窑群,是研究中国瓷器产生的重要材料。

上虞县汉代瓷窑都是龙窑形式。联江乡帐子山东汉瓷窑发现东西并列的龙窑2座,结构相同。东面的一座残长2.98米,内宽1.97~2.08米。底和窑墙都用粘土做成,底面铺砂层。窑墙高0.32~0.42米,其上用粘土砖坯砌筑成弧形拱顶,拱顶至窑底的垂直高度在1.10米左右。在窑室的后端筑一道挡火墙,墙的底部有出烟孔,挡火墙后有横向长方形排烟坑。窑具有直筒形、束腰叭形托垫和三足支钉等。

东汉瓷窑生产青瓷和黑瓷两种瓷器,以生产青瓷为主。经过测试,青瓷胎的铁、钛含量较低,呈灰白色,烧成温度已达1300℃左右,胎质坚硬不吸水,透光性较好,抗弯强度达710公斤/厘米(。黑瓷胎质比较粗糙,系用烧结温度较低的瓷土做成,器表施绿褐色釉或黑釉。瓷器的品种有碗、盏、盘、钵、盆、壶、酒樽、唾壶和五联罐等。其中碗、盏、钵、盆在陶车上拉坯成型,壶、则采用分段拉坯,然后粘接成器,大件器物用泥条盘筑法。装饰花纹有弦纹、水波纹和铺首等,另外在瓿、的外壁拍印网纹、窗棂纹、麻布纹、杉叶纹、方格纹、菱形纹和蝶形纹等,与汉代原始瓷的纹饰相似,说明东汉的瓷器从成型到装饰都是承袭原始瓷器的,尚未形成自己特有的工艺技术。

吴晋时期窑址东吴和西晋是上虞瓷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已发现东吴时期的制瓷作坊40处,西晋窑址有60~70处。联江乡鞍山一座东吴时的龙窑,窑身加长,全长13.32米,宽2.1~2.4米,由火膛、窑室和烟道3部分组成。火膛的平面呈半圆形,底比窑床低4厘米。火膛前有用粘土铺成的操作平台。窑室似斜长的甬道,长10.29米,宽2.1~2.4米,墙高0.30~0.37米,用粘土砖坯筑成弧形拱顶。窑室与烟道之间有高仅10厘米的一道挡火墙,挡火墙后有一排粘土柱。窑具与东汉无大异。西晋时承托坯件的窑具有叭形和覆钵形等,间隔窑具改用盂形锯齿口,东晋时采用泥点间隔。

东吴时的主要产品有罐、壶、盆、钵、盒、、樽、碗、盘、耳杯、砚、水盂、香熏、唾壶、虎子等日用器,以及斗、火盆、鬼灶、鸡笼、狗圈、谷仓、碓、砻、磨、米筛等明器。西晋时又增加扁壶、鸡首壶、狮形烛台等。今上虞县的南乡,在汉、六朝置始宁县。故“会稽出始宁用此丧葬宜子孙作吏高”铭文的谷仓和“赤乌十四年会稽上虞师袁宜作”的青瓷虎子等都是吴晋时期上虞越窑的产品。器物的装饰,在东吴时仍继承汉代的传统,到东吴晚期出现斜方格网纹,同时在谷仓上增加楼阙、佛像、人物和飞鸟等堆塑。西晋时普遍应用弦纹、斜方格网纹、联珠纹或用飞禽走兽组成的花纹带,西晋末到南朝初常用褐色点彩作装饰。南朝时则普遍饰以刻划的莲瓣纹。

陶土千年不改晋瓷一瞬窑变


中国网山西(微博)综合编辑 一个有趣的现象,山西的地名中常常含有“窑”字:窑头、北瓦窑、杨家窑、朱家窑、石子窑……

窑与采掘、烧造有关。自古以来,山西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手工业发达。以陶瓷为例,山西制陶业可追溯到一万年以前,其作品传承综合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具象审美,融合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化,一笔一画,将刀光剑影、鼓角争鸣,写实于陶面,写意于匠心。

纬度,晋中有一间工作室

从“晋中北”下高速走不远,就是晋中市北胡村。王向阳工作室由一个小学校改造而成,同时是晋中学院美术学院实习基地。工作室里摆满了砖雕、明清桌案、老式门窗、黑釉大缸、老窑瓷碗。“你看这些造型多漂亮,这几年有点收入,都买了这了。”王向阳说。

王向阳,1993年就读于山西师大美术系油画专科,在陶艺专家张尧的影响下,转攻艺术类陶瓷创作。作品多次获奖,代表作《故乡的云》《记忆片段》《山雨欲来》《痕》等等。“以前不屑于做实用器,觉得那是工匠才干的活儿,愿意在纯粹的陶艺方面下功夫,表达个人思想,觉得咱是学院派么。”王向阳直截了当。一年前,他受到山西古代黑陶窑变瓷器制作技艺的启发,一头钻进仿古黑釉瓷器的制作当中,不能自拔。

于是,有了这满屋子的碗、盏、壶。

态度,烧陶有一段不了情

王向阳骨子里喜欢画画,“你说为什么双眼皮就比单眼皮好看?”他抛出一个问题。接着解释说,从西方透视学原理分析,双眼皮多了一条线,在线条下,光线自然形成阴影,使面部更有立体感,更有美感。

上大学时,老师常常拿着一本《瑞丽》杂志,封面上有孪生姐妹模特,老师让学生们临摹写生,从中观察其中细微的面部差异,最终分清楚谁是姐姐,谁是妹妹。“还有调色,我原来学油画,对色彩特别敏感,暖绿、冷绿怎么区分?怎么调出‘高级灰’?都需要训练。最终,这些基本功对陶艺创作起了很大作用。”

山西陶土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当年,老师张尧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就是看中山西这块艺术沃土,才到山西师范大学任教的。师从张尧以后,王向阳的艺术世界一下子打开了,受到北方山脉形态的启发,他在青花瓷上描摹远山、缓坡,远看山色如黛,近看竟然是一粒粒灵动的圆点,那么聚集着、可爱着。

王向阳敬佩著名陶艺家姚永康先生,姚先生做出了具有民族意味的现代陶艺作品。他是他的标杆。

温度,茶里有一股烟火色

只一年时间,王向阳的黑釉顺利出窑。有时候等着成批烧制,一个月里不停地喷水,以防止器皿开裂。在景德镇的时候,他一天只能画两件青花瓷瓶,别人的成品可以堆满一桌子。他承认:“我太慢,没办法。”

王向阳发现,山西在宋代就能做出兔毫和油滴,但山西身处内陆,交通不便,因此陶瓷用品市场狭小。而福建沿海贸易发达,建盏制作很快实现规模化,出口到日本,成为名品。王向阳不服气,一直不服气。

山西黑釉窑变瓷以兔毫和油滴最为常见,山西博物院收藏有两件金代山西窑烧造的油滴釉碗,其技法较之建盏并不弱。从胎釉上看,山西黑釉窑变瓷多为灰胎或土黄胎,胎质较粗疏,釉薄亮黑;福建建窑胎质坚硬,胎色赤黑,釉厚漆黑。

“哗啦”一声,王向阳拉开两个抽屉,里面是他烧制黑釉茶具的残次品,兔毫、油滴,或如星子,或如闪电,每一个都经历了天时地利人和,每一个都在某个温度的瞬间窑变成色。它们也属孤品,却只能成叠地躺着。附近,被精选出的成品光彩夺目。胜者为王,然而,败者必须为寇吗?

胜者的背面底部,会打上两个篆体字“向阳”。

气度,中国有一个山西窑

作家唐晋曾与瓷器鉴赏家雪野有过一段对话认为:山西南部窑口至太原为界,瓷器胎质细密轻巧,造型秀雅,有中原汉文化的传承。太原以北至大同、阳高,瓷器胎质粗疏厚重,造型粗犷,带有游牧文化的气息。总之,山西南部瓷器纹饰大都写实,刻画细腻,而北部的纹饰大都写意、豪放,一只鸟可以一笔而成,有大朴大拙之美。

明代大移民时,山西制瓷工匠被迫迁徙南下,制瓷技术传播开来,快速推进了景德镇瓷器的一统天下。因此,山西人对景德镇瓷器成为瓷业霸主,功不可没。

陶,掘于深山沃土,运于阡陌城乡,熔于氤氲升腾,凝于范式造型,陈于殿堂桌案,易于贩夫闹市。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饮茶养壶生善修福


囚牛壶

博实壶

菱花仙子壶

黄龙山原矿新款壶

茶是中国的“国饮”,因其而产生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已有千年历史。作为茶文化的分支,茶具文化既包含了茶修身养性、怡情安神的元素,也有其工艺、美术、品鉴等方面的独特魅力。“茶事以紫砂为上”,在琳琅满目的茶具中,紫砂茶具总是最吸引眼球的一个。紫砂天性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茶的香气和功效,茶用价值极高。又因茶友与文人的附和,紫砂在数百年间人文气质熏陶不断,因而灵气十足。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紫砂又逐渐走上柜台成为商品。近年来,关于“紫砂有害”“真假紫砂”等等争论不断,紫砂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日前,记者走访了裕后堂纯正紫砂博究馆的王祖淦先生,他说,紫砂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与茶用价值,面对当今的市场现状,更有必要还紫砂以本来面目。

紫砂壶是茶具之王

关于茶的历史,根据传说最早可追溯至神农尝百草时。到唐时,茶已成为人们日常喜爱的饮品。根据茶文化发展而来的茶具,由最早的陶土缶到后来的金属、瓷制品,人们一直在寻找最适合饮茶的材质。作为一种饮品,茶除了香气馥郁、可解口渴以外,更具有了不起的保健作用。因此,找到同时能保香保质的材质,就成了茶友们的迫切需求。王祖淦说,紫砂作为茶具材料出现的时间并不早,史料多集中于明朝。位于江苏南部的宜兴气候温润,水量充沛,独特的气候得以孕育紫砂。值得一提的是,宜兴还有两个因素催生了紫砂盛世,那就是以阳羡茶为代表的茶产业,及以“陶都”闻名于世的陶器制造业。早期的紫砂茶具以煮水、藏茶为主,明后期,紫砂壶走上历史舞台,一时成为文人墨客的宠儿。这其中不乏袁宏道、张岱这样的名家。除了在诗文中描述紫砂壶外,不少文人更是直接在紫砂壶上题字、作画,使之成为具有工艺美、文艺美,又兼具高度实用性的复合型艺术品。名家字画大大提升了紫砂壶的附加价值,一时间,其价格远远超过了传统陶瓷与金属茶具,成为名副其实的“茶具之王”。

千锤百炼出好壶

我国疆域辽阔,产砂土的地方多得数不清,以“紫砂”闻名的产地也远不止宜兴一个,但唯有宜兴紫砂最适于做茶具。有过在宜兴采泥、制壶经历的王祖淦介绍说,当今紫砂壶之所以具有很高的价值,和紫砂资源稀缺有很大关系。产地的单一性,紫砂矿产的不可复制性,都决定了紫砂原料的抢手。紫砂泥可大致分为紫泥、红泥、绿泥三种,开采起来具有一定难度。就算顺利采到紫砂泥,紫砂壶的制作又是一大难关。刚刚出土的紫砂泥,需经数年数道程序方可使用。一件上佳紫砂壶,除了要有宜兴紫砂的“纯正血统”外,更需要精炼的制作工艺。早期的炼砂过程,紫砂要经历烫点、釉水、冲浆、酸洗等新旧程序。过了这一关,在随后的烧制等环节一旦稍有疏忽,做出的壶还是失败品。只有确保每一环节都精心进行,遵循紫砂的性质制作,它才能凤凰涅槃般摇身一变成为精美的艺术品。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即使是纯正的紫砂原料,也是含有杂质的。王祖淦说,一旦在烧制过程中对添加物、温度等操作不当,壶本身都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只有那些用纯正原料、正规方法烧制出的壶,才是品质优良、有益健康的上品。

壶中自有人情味

自紫砂壶风行以来,使用何人制作、何人题字、何种档次的壶,都体现着一名茶友的品位。朋友之间以茶会友、赏玩茶壶,也是一项陶冶情操的活动。据王祖淦介绍,新制的纯正紫砂壶品相不一定很好,有的壶面暗淡,甚至有颗粒感。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茶事,以茶养壶,它们的品相会显著提升,也会染上茶香,这就是养紫砂壶的效果。若说起紫砂的性格,沉稳、中庸、内敛,正符合中华民族的性格。因此,真正爱紫砂的人,除了爱它的工艺之美、人文之美,更爱它的性格之美、气质之美。当然,因为紫砂壶蕴含的巨大商机,不少人投机取巧,把劣质、仿制紫砂壶投向市场,不但给紫砂壶的名声造成了损害,还可能危害到茶友的身体健康。即使烧制时用了纯正的紫砂原料,但因为古法难度大、成品率低,有些制作者为节省成本而使用电窑烧制,大大降低了壶的使用价值。购买紫砂壶时,不可过分贪图壶的名气与品相,也不要因价格低廉贪小便宜。紫砂壶虽是器具,却能做茶友终生的朋友,在选择时一定要慎之又慎。与紫砂为伴,不仅有饮茶、养壶的因素,更是个人修身养性的过程。正如王祖淦所说:“茶能生善,壶中修福,鉴藏之妙,在乎于心。”

走进美奂美轮的陶瓷世界


梁彦,中华书局编辑。酷爱曲艺,系评书名家连丽如之徒。2004年至今编辑出版学术文化类图书30余种,如《皓首学术随笔·吴冠中卷》、《唐弢藏书:签名本风景》、《侯宝林旧藏珍本民国笑话选》等。

著名收藏家马未都的新作《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篇》(上)即将面世,该书系根据作者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所做关于陶瓷艺术的讲座内容整理而成。全书共12章,既有对陶瓷文化的宏观把握,亦包括对宋代五大名窑,以及元、明等历代典型瓷器所做的微观阐释,语言通俗易懂,尤以作者亲身经历的大量生动实例作为佐证,令读者在不经意间领略到陶瓷艺术的独特魅力。作者精心选配的200余幅相关图片,更起到锦上添花之功,为全书增色不少。作为本书的责任编辑,我有幸先睹为快。读毕全书,我不禁为作者挥洒自如、酣畅淋漓的文字而动容,为一件件精美绝伦的瓷器而沉醉,更为中华民族文化之博大精深而折服。

说到瓷器,很多人都知道汝、官、哥、钧、定,而汝窑作为五大名窑之魁首,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有记录可查的汝窑仅有六十余件,其珍贵程度可想而知。然而汝窑究竟有什么特征呢?与其他窑口不同,哥窑的命名不是根据产地,却是一个人名,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民国以前鉴定钧窑有一个绝对特征,名曰“蚯蚓走泥蚊”,听上去很有趣的名字,又有何含义呢?——以上问题,在本书中都有明确的解释。曾记得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一句名言:“道尚取乎反本,理何求于外饰。”追求的道,就是返璞归真;追求的理,不必加任何装饰。这简单而朴素的话语用来形容宋代瓷器,再合适不过;而对于今天的生活状态,同样富于启迪,值得深思。

提及瓷器,青花的名字如雷贯耳,本书更是重墨渲染,以4章的篇幅纵论元明青花瓷,将读者领入一个美奂美轮的青花世界。在这里,您将看到鼎鼎大名的“鬼谷下山”元青花罐。众所周知,我国古代很少绘制带有故事情节的画作,多描摹花鸟、山水、仕女,瓷器题材亦是如此,很少涉及故事情节,而“鬼谷下山”则表现的是战国时著名的历史事件,其潜在的政治色彩自然引人注目。元青花如此受人追捧,自然赝品频出,那么如何掌握辨伪技巧呢?讲到明青花,其艺术特性最精者又首推永宣青花,著名的“苏麻离青”即为重要特征。典型“苏麻离青”产生的艺术效果,浓重、晕散,古人将其赋予朦胧而深邃的美学意味,甚至被说成病态美。这究竟是什么样子呢?明早期、中期和晚期的青花瓷又各具什么特点呢?这些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

陶瓷文化鉴赏-元代山西霍窑白瓷辨识


霍窑瓷一般指元代山西霍县陈村一带烧制的仿宋定窑白瓷器,在北方省份收藏市场上经常可以遇到,每每被当作宋金定瓷出售。霍窑又有霍县窑、彭窑之称,明洪武时曹昭《格古要论》记有:“霍器,出山西平阳府,霍州……元朝戗金匠彭均宝效古定器,制折腰样者甚整齐,故名彭窑。土脉细,白者与定器相似,比青口欠滋润,极脆,不甚值钱。买骨董者,称为新定器,好事者以重价收之,尤为可矣。”

清谷应泰《博物要览》载:“元时,彭均宝仿定窑烧于霍州者,名曰彭窑,又曰霍窑。”清宋琰《陶说》中说:“山西窑,在太原府榆次县,平定州。平阳府霍州。霍州所出者曰霍器。”清蓝浦《景德镇陶录》记述:“霍器有三:一为宋霍州本来窑;一为元彭均宝仿造窑,其一则唐昌南镇霍仲初窑也。彭为上,仲品次之,霍州本来者又次之。”“元时彭均宝于霍州烧造。土脉细白,埴腻体薄,尚素。仿古定器,制折腰样甚整齐,当时以彭窑称焉。其佳者与定相埒,因亦呼新定器。”

霍窑创烧于金而盛于元,结束于清代,产品以白瓷为主。其鉴定要领为:

(1)胎体白而细腻,釉色洁白,但胎体薄而脆,甚至可以用手掰断;

(2)产品有仿定釉折腰盘、盏托、洗、高足杯等,口沿极薄,制作规整;

(3)装饰大多光素无纹,有的折腰盘内印六条直线纹;

(4)器物圈足足端一般平切,足内无釉,足内旋痕明显。金代盘碗挖足较深,器内刮釉一圈,元代产品挖足较浅。

(5)装饰方法采用支钉叠烧,碗盘器内及器足一般留有5个小支钉痕,与宋定瓷碗盘足部满釉,而口部为无釉芒口的装饰法绝然不同,此为元霍窑白瓷在外观上最大的鉴定特征;

(6)定窑白釉有泪痕特点,霍窑少有。

(7)元代还烧白地黑花品种,胎色灰黄,胎质较松,产品有唇口碗、高足杯等。

(8)明清两代绘花卉的较多,也有少量书写文字的。

陶瓷艺术之美


从陶瓷艺术的审美需求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时代的文化内涵和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

中国陶瓷艺术是世界艺术史上最精彩的篇章之一。它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以及各种文学艺术形式紧密关系、互为影响、共同繁荣,成功地造就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唐代唐三彩,色彩绚烂,艺术高超;宋代五大名瓷,晶莹滋润,空前绝后;明清青花瓷,色泽鲜透,巧夺天工。还有千峰翠色的青瓷,深蕴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宜兴紫砂……这些无不是每个收藏家都梦寐以求的稀世珍品。作为一种以立体造型为基础的综合性艺术,陶瓷制作原本出自人类的日常生活需要。然而,随着科技工艺的发展和人类审美意识的增强,它又从单纯的日常需要中升华出来,形成独立的艺术门类,最后达到集雕塑、绘画、书法和工艺等多门成就于一身的境地。

景德镇周惠胜大师手绘青花瓷花瓶

陶瓷的艺术美与其他造型艺术一样,来源于自然美和生活美,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具有特定的社会历史基础。然而,它又不是原始的自然形态的美,而是经过艺术家的主观加工,其中渗透了艺术家的美学观点和美学思想以及艺术独创性。因此,它比自然美、生活美更集中、更典型。

陶瓷艺术美是通过具体形象来展示自己的风姿神韵,而这种艺术形象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它可引起人的美感,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它是人对社会生活的审美判断的集中表现,是艺术家审美意识的物化。

和谐是构成陶瓷形式美的重要原则之一。和谐体现在具有美感的陶瓷器物的造型、装饰、色彩、肌理中。和谐并不是要求在某一件陶瓷造型上,或是多件组合的成套陶瓷造型上,都单纯地表现相同性和一致性,而是由于相互对立的、矛盾着的或有差别的因素,经过设计达到一种新的结合,从而达到互动、互成的美学目标。

陶瓷艺术之美在于器型、纹饰、釉色。由于其表现手段是立体的、綜合的,因而也就是多观点、多层次和形式异常丰富的。在那厚薄、卷舒、冷暖、莹润之间,不仅展示了历代制瓷工匠们的高超艺术,也饱含着人类对美的艺术追求,反映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人们在文化传统、审美趣味、艺术风格等各个方面的差异与变化。

总之,宋人所体现出的是优雅秀美的艺术风格,追求轻松灵动的美感。从造型到纹饰,抒情而写意,图案流动率意,富于韵律。釉色多为单色釉,但其色泽恬美自然,柔和纯净,是古人尚玉,在瓷器制作上的反映。宋瓷之美,虽未唐代之恢宏气势,但优美高雅则过之,清丽潇洒而不失挺秀,是不饰粉黛,洗去铅华的自然之美。

元人在瓷器上表现出厚重和简洁,造型概括洗练,挺拔舒畅。绘制在青花瓷上的图案,笔意纵横,酣畅淋漓,人物精美,气宇昂轩,无论龙凤麒麟,花草走兽,皆神采飞扬,极具气势,去掉了宋人的飘逸优雅而代之以浑厚质朴,饱满结实的艺术效果。

中国陶瓷艺术的历程,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工艺手段和艺术追求,反映出各自时代的工艺水准和艺术品味。“秋毛冬骨,夏阴春英”,每个时代,瓷器艺人都留下了他们心血的结晶,是留给我们的丰厚文化遗产。

陶瓷艺术,直至整个工艺美术里的诸多美感都是通过形式美显现出来的,主要凭借视觉上的形式美如线条美、质地美、结构美等一一传递给受众。

视觉美就名词的角度而言,是最容易让人望文生义的汉语词汇之一。通俗所说的“悦目”都可类为视觉美。陶瓷艺术中流畅的线条,朴拙的造型,峰回路转的一个镂空,都能让人悦目赏心,视觉美是陶瓷艺术审美中的第一个层面。它经由视线带来内心的冲动和情感的满足。视觉美是陶瓷艺术的特殊目的,抛却了这种形式上的美,陶瓷艺术可以提供知识、宣扬一种道德、服务于某种实际目的,这个时候,陶瓷还是陶瓷,但是却已经不是艺术了。所以,形式上的视觉美是陶瓷艺术不可剥离的一层肌肤。一个好的陶瓷艺术作品首先要带来视觉上的愉悦,要具备视觉美。

在陶瓷艺术领域里,对视觉美的反抗是隐忍的。因为陶瓷艺术不同于绘画、文学以及其他的艺术作品,它与壶与茶融汇得难解难分。最显然的反抗就是雕塑——陶瓷雕塑。另辟蹊径的艺术家使出浑身解数对常规的陶瓷视觉形式作了反抗,即或如此,由于受到陶瓷材质的影响,比之当代西方国家的雕塑,仍有蚍蜉与大树之落,更毋庸说雕塑盛行的古希腊。这种热烈的对传统陶瓷艺术形式的反抗,隐约透露出急躁,而且显得步履蹒跚。与康德的认识相同的是另外一种对陶瓷艺术视觉美的完善。那就是另创同旧的形式一样明确的一种新形式。这就要谈到绞泥。它在陶瓷三元色的基础上,进行反复实验,调制出青、灰、黄、红、紫五种不同的颜色,使陶瓷的语言瞬间丰富,视觉美也因此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约定俗成的视觉表达存在缺憾,全盘推翻太冲动,安于现状太被动,创造“绞泥”的过程,是对陶瓷艺术视觉美进行探索的过程,这种让人眼前一亮的视觉美表现背后隐藏着艺术家温厚热情的思考。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陶瓷艺术的视觉美,与艺术家的艺术本性息息相关。艺术思想是自由奔放的,视觉美才有望丰腴斑斓。对陶瓷艺术家而言,陶瓷艺术是通向思想自由的必经之路,视觉美是艺术本性的外露。

陶瓷花瓶艺术品-室内装饰花瓶

陶瓷艺术的视觉美其实并不被视觉囿限。素器洗练,线条与造型之美首当其冲,但真正动人的还是意象。比如吕尧臣的《伏羲》,视觉上象形阴阳之合,细读却觉包孕宇宙,有天地之合的气象。

陶瓷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视觉美背后隐藏着很多欲言又止的情绪,这种情绪不自觉在线条和造型中流露。陶瓷艺术的视觉美感,是艺术家内心情感涌动的某种表情,或哭或笑,圆不一式,方非一相,都是艺术本性的倾诉。好的陶瓷艺术作品在视觉美上能够引起共鸣,作者将生命与情感存在于作品中,谁都不能视而不见。因此,视觉美不只是一种客观的美,或者说它其实是一种主观的美。

陶瓷艺术与雕塑艺术一样,所表达和表现的视觉美起初都是静止的具象的。在这一点上它们永不能和文学家、诗人相比,他们所表达的美是流动的,而且不可取证。陶瓷艺术家要将内心奔涌的情感按捺下去,以冷静的双手捏塑出一件作品,无论处在怎样的激情里面。杰出的陶瓷艺术作品通常都具备一种主要的特征,那就是冷静和冲动同在。前者是视觉上的,后者也是视觉上的,只是后者最终占据心灵。这个时候,陶瓷艺术家以平和的心态展示一个伟大的沉静的灵魂,尽管处在一切激情之中。就如伦勃朗的油画,在直接的视觉美与艺术本性之间,艺术本性终于昭然若揭,可见其被醒目地烙于受众脑海。

陶瓷美术是工艺美术的一种,工艺手法和技巧是它的重要属性。因此,弄清楚各个门类的工艺过程、特点、各个门类特有的技艺及其重要意义,这是欣赏陶瓷艺术不同于欣赏其他艺术门类的地方。

古代陶瓷珍品传承古代历史文化


1991年遂宁市中区南强乡金鱼村农民王世贵的一锄头,让我们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宋代走进了精美的瓷器世界。一件、两件……在这个全国最大的一宗宋瓷窖藏里,共出土了完整和可恢复原器物1005件,几乎件件属于国家珍贵文物。保护这批珍贵文物的使命就落在了全国唯一的一家专业宋瓷博物馆——四川宋瓷博物馆身上。四川宋瓷博物馆坐落于遂宁西山路,背山面水,环境优雅,风光宜人。在近3000平方米的展厅里,500件宋瓷正敞开心扉,向我们讲述几百年前的历史。

带着对宋瓷的向往,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夏日,走进四川宋瓷博物馆,近距离感受那份神奇与美妙。好一座典雅、大方的建筑,它奇特的造型一下子就将你带入了宋瓷的世界。据介绍,这个设计的灵感来自于馆中所珍藏的弦纹瓶,它腹部的容量很大,按照这样的造型设计预示着遂宁大地还可能蕴藏着更多更美的瓷器。

进入展览大厅,一个漂亮的宋瓷“窑洞”便呈现眼前,在“窑洞”的正面墙上,有一幅气势恢弘、精美生动的大型五行传说浮雕,完美地表现出陶瓷起源与华夏文明的关系。浮雕从左至右依次用金、木、水、火、土、女娲和伏羲生动再现了陶瓷的历史渊源。

全馆展览由《读瓷篇》、《听瓷篇》、《赏瓷篇》、《制瓷篇》、《鉴瓷篇》5部分组成,容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让人可以从视觉、听觉、触觉上,全方位感受宋瓷文化的魅力。

读瓷篇品阅遂宁历史

来到《读瓷篇》,仿佛在翻阅遂宁光辉历史。从“海内文宗”的陈子昂到“蜀中诗人之冠”的张问陶都是遂宁悠久历史中灿烂的星辰。明清古建筑群广德寺、千年古刹灵泉寺、陈子昂读书台……一处处风格各异的历史名胜都展现出遂宁的古老文明。在拥有这样厚重的历史胜地观赏国宝级宋瓷可堪称人生之福。

从中国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红陶到明清时期的彩瓷,中国的陶瓷史向我们展现出中国各个时期的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乃至政治经济和民族艺术与科学的发展历程。

听瓷篇聆听宋瓷旋律

瓷器是中国古代独有的一项伟大发明,它在人类的生活领域中无处不在。我们用瓷碗吃饭、用瓷杯喝茶、用瓷器盛水,但你可能不曾听过用瓷器演奏的乐曲。而在四川宋瓷博物馆,你不仅可以听到瓷编钟发出的优美乐声,还可以用T型木棰亲手敲打瓷编钟演奏一曲。瓷编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大型打击乐器,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音之一。它由大小不同的瓷钟分成上中下三层排列,造型古朴幽雅,音色纯正悠扬。加之旁边展柜陈列的其它瓷乐器,一场古音乐盛会正在上演。

赏瓷篇欣赏国宝魅力

四川宋瓷博物馆的宋瓷主要产于南宋浙江龙泉窑、江西景德镇窑、河北定窑、陕西耀州窑、四川彭州窑等名窑。造型精美、胎骨敦厚、釉色明丽。其中,荷叶盖罐、龙耳簋式炉、青白釉梅瓶、三足蟾形水盂等文物更是稀世之珍,被誉为“国之瑰宝”。

走进二楼的宋瓷精萃展厅,“宋瓷精萃”4个大字映入眼帘,这是中国瓷器鉴定第一人耿宝昌先生亲笔所书。从那苍劲有力的笔迹中,深深蕴涵着他对这批宋瓷的珍爱之意。

荷叶盖罐体形硕大,是窖藏出土瓷器中最大的一件。盖罐呈荷叶状,其造型端庄秀美,圆润丰满,釉色纯正明亮,盖和身形成一动一静的完美结合,整体给人以和谐的韵律美感。顶部的小钮仿佛告诉人们,它是刚刚被人从河中摘下倒扣在罐子上的。在出土时,罐内装有99件青白釉小碟,象征着九九归一之意,它的主人正用这种方式祈祷人、瓷还能重新相聚。

簋在西周时期是和鼎配套使用的礼器,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龙耳簋式炉也是金鱼村出土文物中特别珍贵的,但是在农民取土时遭到了破坏,口沿留下一个V型缺口,耳部也被破坏。当时挖掘的专家戏称,这个农民不是挖去了几块瓷片,而是挖掉了几千万,否则它的价值将会超过荷叶盖罐。

制瓷篇亲手制瓷过把瘾

当走出宋瓷展览厅后,如果你仍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也想收藏一件宋瓷真品,那就去VIP鉴赏室。在那里,可以学到鉴赏宋瓷的所有技能。要是还想亲手制作一件稀世珍品的话,博物馆的陶吧,它会将带你穿越时空,带你走进宋代,走进瓷器时代。

如今的四川宋瓷博物馆,优美的环境、完美的音效、热情周到的服务,让置身于宋瓷世界的你备感温馨。据了解,为让游客拥有舒适的游览环境,更深切地感受宋瓷的魅力,四川宋瓷博物馆全面改进和完善了馆内的基础设施。

瓷器制造是一门泥与火的艺术,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历史的车轮碾过千百载岁月,时光流逝,留存下来的每一时代的代表作品都真实记录着当时人们的习俗、时尚、情感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是珍贵的历史资料和宝贵的文化遗产。观赏这批精美绝伦的宋瓷,我们深切地体验到一种美好的艺术感觉,感慨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八百年的世事沧桑,八百年岁月无情,这批稀世之宝留给今人的是历史的震撼和文化的传承与熏陶,这是历史之大幸,也是遂宁今人之大幸。

陶瓷色釉涅槃之美


景德镇陶瓷名扬四海,尤其是经过窑火煅烧过的釉色,像烈日的火焰,像皎洁的月光,像清澈的泉水,而色釉的窑变更是千变万化,似乎可把人带入仙境,时而是高山瀑布,时而是雾中峻岭,时而又像一望无际的沙洲……

生活中的美景在运动中变换,可陶瓷的釉面是千年来艺人一代又一代的积累,是他们用双手、智慧、汗水甚至生命浇灌煅烧而成,且永恒不变。据说祭红就是一位美丽的少女用自己的身躯投入熊熊的窑火烧制而成。

多么神秘的故事,多么值得探索研究的事业——配釉!20多年,从景德镇老鸭滩全市只有五座窑开始,到涨大水迁到景德镇雕塑瓷厂,我陪伴在父亲身边,他搞创作,我配釉,那时我简直着魔了,每当推窑车进窑的时候,我总会放几块“照子”以试制色釉的变化,在我的记忆中,慢慢地从一块釉果、一块长石、一块高梁(陶瓷原料)、一两氧化铁、二两氧化铜……在不断试制中揭开了色釉的神秘——原来釉就是用不同的无机矿物、泥巴、金属等,经过科学的配制、反复的高温氧化焰或还原焰煅烧而成。但配釉实在太麻烦了,不是配好了就可以烧成,因为这里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火的作用,什么釉用怎样的火,那是很讲究的,并不像煮饭那么简单:红釉要还原到位,青釉要氧化恰当。面对这些变化纷繁、无可捉摸的色釉,我似乎走进了一个迷宫。当我回过头来看明清古瓷的时候,更感到古人的伟大,他们把泥土和釉色变得比黄金还珍贵。景德镇传统的釉在没有烧之前,基本是土灰色,只是经过了高温还原煅烧后才使它们变成光亮夺目的色釉,在窑变过程中有它的必然规律,又有它的偶然性,窑变的效果是不能重复的,当然这里不包括氧化焰色剂釉的烧成。所以每次窑变烧成的釉都有所不同,被称作“天人合一不可多得”。

陶瓷色釉美在何处?从她的外在美而言,窑变的色釉具有一种幻化之美,能使灰扑扑的泥坯成为艳光四射的瓷器,有青白釉的光亮之美,有亚光釉的温柔之美,还有无光釉的粗犷厚实之美。从釉的内在品格而言,釉的色彩能引发人们的情感,如影青釉给人宁静的感觉,祭红釉给人热情似火的感觉,花釉则给人万紫千红、色彩跳跃的感觉……正因如此,众多的陶瓷艺术家在创作时充分运用釉的内在品格,使作品的立意和主题能够得以充分的表现,使作品不仅美,而且美得有文化含量,这种釉是很有价值的。釉的稳定持久性则是色釉特有的优势,无论是油画色彩、国画色彩、漆料的色彩都是无法与瓷釉色彩这一独特性相比的,我们从出土的千年陶瓷文物,或从海底打涝起来的百年陶瓷花瓶上就可看到,尽管在土里、海水里沉睡了成百上千年,但它们的釉色仍是保留着崭新的色彩。

二十一世纪是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在陶瓷这个领域,釉的品种也是层出不穷。为了适应装饰的需要,现在已不限于古代的那些色釉,如五代的白釉、北宋的影青、元代的卵白釉、明代的霁蓝釉、清代的茶叶末等釉,又增加了暖色调、冷色调、综合色调,底釉、面釉等等数不胜数的现代色釉,品种真是丰富极了。

不论是什么釉,都是为艺术家的创作服务,都是从创作的内容、审美情趣的需要出发,从社会的需求出发。在运用的范围中,从观赏性的艺术瓷、实用性的日用瓷,到建筑用瓷都需要不同的色釉来装饰。陶瓷色釉已进入了许多不同的领域,在不同的空间散发着美的光彩。

108件中国古代白瓷展出 展现空灵之美


唐代邢窑《执壶》。

唐代洛京窑风格《莲花足烛台》。

隋代洛京窑风格《白瓷鹰杯》。(图片均由望野博物馆提供)

“来自大唐的雪——6至10世纪的中国白瓷特展”正在深圳望野博物馆举行,共展出108件(组)6~10世纪的中国古代白瓷,展品均来自望野博物馆馆藏。据了解,此次展览被业界誉为“最系统、最全面、大史观、通览式的中国古代白瓷展”,展览得到了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资助,展期将持续至3月28日。作为高古瓷器,大唐白瓷洁白晶莹,如玉如雪,其背后的历史渊源和艺术价值颇引人关注。为此,记者专访了深圳望野博物馆馆长阎焰,听他细数白瓷的由来及价值。

成就“南青北白”之说

此次展出的中国古代白瓷主要来自隋至唐、五代的洛京窑、巩县窑、邢窑、定窑四个大型窑场区域。阎焰表示,“此展最大的特色即学术考古参考性。为了更好地突出展览的学术价值,望野博物馆几乎对所有的展品做了考古资料的梳理,基本做到重要展品的“一比一”比对,如陕西西安、山西太原、河南安阳、浙江临安、河北邢台等各地历年重要考古材料都做了细致比对,让观众可以更系统的参观和学习陶瓷背后所隐带的历史文化信息。”

阎焰表示,唐代文化昌明,制度优越。这些政治文化成就,进而催发和刺激了唐代社会物质器用的繁荣。阎焰说:“唐代金银器、丝织、石刻、漆作、铜工等都有高度发展。其中窑器因制作便利,原料充沛,产能规模大,成为人们的重要生活用具。唐代白瓷窑口多集中于北方,而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万里之中,窑火明灭,多有制作,其中尤以邢窑、越窑、巩县窑、长沙窑等最为闻名,进而形成所谓‘南青北白’之说。而就今之国内各地及海外贸易丝路的考古调查,可以确认除青、白之外,长沙窑及邛窑彩绘、巩县窑及长安地区窑场的三彩、单色釉、黑釉等都非常发达,成品规模亦有相当数量,并且其中有不少制成品,通过陆路和海贸销往万里之外的异域,为当时的世界人民所珍爱。”

阎焰认为,中国陶瓷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因东方和西方的技术认定差,海外更多人理解的“中国古代陶瓷”在所谓的理论上都应该划归为“炻器”。“但就目前所见存世器物,就算以西方最严谨的胎料成分、烧成温度、吸水率、透光度衡量,6世纪末至7世纪初的中国隋唐时代,也已经广泛出现和使用‘瓷器’了,其中青瓷优先进化。至7世纪中叶间,随脱铁技术的长足发展,高质瓷土的规模化开采,玻璃釉的大量使用,白瓷已经完全可以和先期发展起来的青瓷分庭抗礼,部分白瓷极尽精致华美,堪比金玉之做。”

以“巩县窑”“邢窑”为冠

《唐国史补》载:“内丘白瓷瓯……天下无贵贱通用之。”陆羽《茶经》记:“邢瓷类雪,越瓷类冰。”皎然诗曰:“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皮日休诗咏:“邢客与越人,皆能造兹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我们透过这些文字记载,可以了解到唐人对瓷的审美情趣。可以说,南方越器,青碧如冰;北方白瓷,晶莹如雪。这二者皆为当时老百姓所垂爱。”阎焰说。

阎焰介绍,北方地区6世纪晚期及入唐之后,在邢州、洛阳及周边巩县等地,皆有大规模的窑器烧造。他说:“其中尤以巩县窑、邢窑为冠,两地白瓷都曾呈贡,巩县开元初呈贡;邢器天宝后始贡。邢窑白瓷多有‘盈’、‘大盈’、‘翰林’款记,部分还有‘中’、‘解’、‘药’、‘供使’等款。巩县窑白瓷,普遍胎土略粗松于邢器,但玻璃质感强,形制规整精妙,个别高白细胎瓷土制品超于邢器,令人惊艳。”

“邢窑制品,当年烧成应通井陉入晋,走北都(太原)过汾州、晋州、绛州、蒲州渡河转同州入长安,此为一线。巩县制品,除直接供应东都外,其他的走陕州、过虢州境、华州进长安。部分邢窑制品也走滏口陉转潞州、泽州、出天井关太行陉过怀州转东都线入长安,此为二线。”阎焰强调,“所以,今天晋西南(运城)和晋东南(长治),多有邢器出土,值得留意。”

推崇“空灵之美”

在这次系统大展中,有几件特殊展品殊为珍稀。“此次展出的洛京窑风格‘白瓷莲瓣纹烛台’尤为珍贵,与此同类器物1956年出土于河南陕县(今三门峡地区),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经常出国或参加重量级展览的明星国宝级重器。”阎焰介绍过,望野博物馆收藏此件珍品,除略有“窑粘”外,无论尺寸、釉水、纹饰、造型都同国博所存如出一辙,是绝难一遇的国宝级珍瓷,也是深圳观众有幸在家门口欣赏唐代白瓷的最优之作。

“此外,唐代邢窑‘盈’字款大盖罐也是此展重器,其外观洁白如雪,高达39厘米,是目前已知考古和存世的体量最大的‘邢窑罐’。因当年出窑时有‘窑粘’,所以器底留下了珍贵的唐人墨书的‘退’字,证明了它是官选退存的遗剩品。”阎焰还说,“还有一件唐代的‘供使’款邢窑执壶值得关注。此类款记在此之前从未见有学术材料记录,仅在河北地区的城市旧址出土过标本,可以确认为当时供应官府机构的特别制品,堪称海内孤品。”

在阎焰看来,白瓷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价值,“与青瓷及其他高古陶瓷相比,白瓷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釉色素雅,造型精准,烧窑难度大,整体器物展现简单的隽秀,直追中国传统艺术审美推崇的空灵之美。这是其他类色彩陶瓷所不具备的。”(记者聂灿实习生魏沛娜)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