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彩瓷的诞生

清乾隆 御制珐琅彩“祥云瑞蝠”开光式四季花卉图纸搥瓶

“宝瓶如花放光采,全凭巧手把花栽……”这是古代民间传说中,描写珐琅的诗句。珐琅的光彩虽然在时间上并不长,但其珍贵程度却是其他器物难以比拟的,不管是珐琅彩瓷还是掐丝珐琅,从创烧到衰落都只局限于宫廷之中供皇室使想 ,是“庶民弗得一窥”的御用品。更重要的是,前后吸引了明清几代皇帝亲自参与督办,可见其珍贵之地位。据资料显示,珐琅作为釉料,埃及人可能是最早的珐琅制作者。相传釉料最早发现于陶器之上,由于陶工的失误,将苏打涂抹在了陶器上烧制,加热完成后发现陶器上呈现出玻璃结晶状的物质,从此智慧的埃及人将此方法加以利用,经过漫长的探索,发明了玻璃与釉料。古埃及艺术将金色与彩色相互联系,渴求两者之间相互契合,并且古埃及人认为“侧面”是展示人的最好表达方法,所以埃及艺术具有极强的平面装饰特点。资料可查最早的珐琅首饰发现于斐济女王的棺木中——鹰形臂钏。中世纪的拜占庭艺术不仅承袭了古罗马优秀的金工传统,而且其金工技艺在欧洲古代金属技艺中也是最为出类拔萃的,拜占庭金匠的技艺无人能及,用金线在玻璃板上隔成格子,倒入珐琅,煅烧玻璃制止其与金子融为一体,再打磨擦亮使之像镜面一样光滑。张夫也在《外国工艺美术史》中将拜占庭珐琅分为浮雕式和色彩式两种,“浮雕式是有浮雕和镶嵌效果的‘掐丝珐琅’”;而色彩式是在“设计好的图形上涂透明或不透明的玻璃质色粉,再烧制磨光而成,西方称此为珐琅。”明代有大量的进口珐琅彩料,“景泰蓝”因明代发展而得名相关研究显示,明朝频繁的海外贸易与外来文化的相互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珐琅艺术的发展。掐丝珐琅的金色与彩色构筑的灿烂效果,极大地满足了统治者的喜好。自明代起,珐琅艺术进入高潮,作品繁多,丰富而有创意。据资料显示,由于当时的珐琅工艺由宫廷垄断,不管制作多少,全归皇宫所有。所以,人们就管它叫“宫庭艺术”。这就不难理解,为何珐琅器物多为礼器与精巧的皇家用品。到了明朝代宗朱祁钰时候,他特别喜欢这种珐琅工艺品,因此,传旨大量制作,工艺水平有了大大的提高。由于当时正是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7年),产品又大多以孔雀蓝色为主,所以,人们就把这种工艺品叫作景泰蓝。这个称呼后来就一直延续至今。据有关研究发现,珐琅工艺在明清朝得以大发展,究其原因:首先,明代有大量的进口珐琅彩料,以珐琅彩绘制各种实物也大量进口,绘制珐琅的工艺也不断引进,为明代工匠仿制珐琅彩提供了可能。再结合中国当时的情况,经过青铜时代,铸铜技术已较为成熟,这就为铜胎掐丝珐琅提供了物质基础。中国制瓷业历史则更为悠久,这也为画珐琅提供了人力基础。为研发瓷胎珐琅彩,康熙邀请最优秀的外国艺人进清宫珐琅彩瓷器于清朝康熙晚期创烧成功。康熙皇帝善于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文化科学,大量外国的艺术珍品得以进入中国,康熙皇帝立即被造型优美、色彩绚丽的珐琅器所深深吸引,它与康熙皇帝所推崇的富贵华丽、清新博大的皇家装饰效果相吻合,而且比当时宫廷中使用的斗彩、五彩瓷器更具表现力。因此,康熙皇帝遂命宫中巧匠尝试烧制,并试图将其移植到他钟爱的瓷器上。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杨伯达撰文认为,清朝第一代画珐琅匠师可能是由掐丝珐琅、料器、彩绘瓷等工匠们转业来的。运用烧制掐丝珐琅、料器或粉协瓷器的经验,用本国珐琅原料创制成功了中国画珐琅。由于珐琅彩瓷借鉴铜胎画珐琅的工艺技法,在瓷胎上用各种不同的珐琅彩釉进行绘制,与施彩于铜胎上相差甚远。在瓷胎上绘制珐琅彩难度极大,装窑后也难以掌握烧成时间,以至于珐琅彩瓷的研制工作进展迟缓。有史料显示,康熙皇帝因此遂又要求法国传教士回国邀请最优秀的画珐琅艺人进入清宫,经过长达近30年的试烧,珐琅彩瓷终于在康熙五十九年(1720 年)创烧成功,当时称为“瓷胎画珐琅”。“康熙款画珐琅不仅是我国画珐琅的鼻祖,而且也是成熟了的标准画珐琅。”杨伯达如此写道。但由于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尚处于初始阶段,大量借鉴了西方铜胎画珐琅的工艺和装饰手法,所以,当时的瓷胎画珐琅带有强烈的西方装饰画特征。乾隆曾多次亲自指导,作仿制“景泰款”掐丝珐琅珐琅彩料在雍正六、七年间是一个转折,雍正后期的珐琅彩料,一部分为进口料,另一部分为自炼国产料,色括宫中自炼的和御窑厂的五彩料。《清档》:“雍正七月闰七月初九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怡亲王交,年希尧送来……细竹画笔二百枝、土黄料三斤十二两,雪白料三斤四两,大绿一斤,自炼矾红一斤,自炼黑钩料八两。郎中海望奉王谕,着将珐琅料收着有用处用。”这里雪白料、大绿、矾红等都是御窑厂的五彩色料,名称至今未改变,但宫中认为是珐琅彩料,把五彩料和进口珐琅彩料等同起来。文物研究专家刘良佑认为,雍正六年前风格近康熙,六年后和乾隆早期相近。雍正后期和乾隆早期,白胎内外施釉,彩画得薄,釉面不开裂,题材以花鸟、竹石、山水、人物为主,并配以诗、印。乾隆后期的珐琅彩又有所变化,但它仅仅是风格上的改变,色料仍是进口料和自炼国产料结合使用。但与先帝不同,乾隆帝多次亲自指导,致使当时珐琅作仿制“景泰款”掐丝珐琅作品出现三大种类:早年,其仿品完全按照明代珐琅器的造型、纹饰和釉料精心仿制,基本特征同景泰珐琅无大差异,但由于技术、原料等条件,此类珐琅器较为鲜见;第二类仿品多集中在乾隆二十五年至三十二年间,其主要是根据宫内陈设需要,照其他种类器物如瓷器、玉器等式样制成掐丝珐琅器后再加刻款,此类仿品同明代“景泰珐琅”的风格相去甚远,而是具有乾隆朝器物的时代特色;第三类则是任意加刻、改刻景泰原款,这类器物的存在给鉴定景泰款掐丝珐琅器的真伪增加了难度。

小编推荐

“破解源代码”,浅议瓷器的诞生与演进


许多外国友人说起对中国的印象一定会提起瓷器,确实中国瓷器的盛名早已在世界传扬,连中国的英文名“China”还有一层瓷器的意思。但是大家对瓷器的缘起和历史了解多少呢?估计很多朋友们都对这一块知识比较感兴趣,那今天就为大家梳理一下中华瓷器诞生与演进的发展轴线。

“瓷器”的发明始于汉代,至唐、五代时渐趋成熟;至宋代为瓷业蓬勃发展时期,定、汝、官、哥、均等窑。名重千古;元代青花和釉里红等新品迭出;明代继承并发展了宋瓷传统,宣德。成化窑制品,尤为突出;清代风格古雅浑朴,比前时稍逊,却胜在精巧华丽、美妙绝伦,康熙、雍正、乾隆时所制器物,更是出类拔萃,令人叫绝。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明代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样化,标志着中国制瓷技术的不断提高。成化年间创烧出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的“斗彩”,嘉靖、万历年间烧制成的不用青花勾边而直接用多种彩色描绘的五彩,都是著名的珍品。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制瓷技术达到了辉煌的境界。康熙时的素三彩、五彩,雍正、乾隆时的粉彩、珐琅彩都是闻名中外的精品。明代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而烧成的一种瓷器,由于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绘争奇斗艳,故名“斗彩”。 清代仿铜胎画珐琅效果的一种瓷器。珐琅彩又称“料彩”。

瓷器在中国有着漫长的发展演进历史,伴随着每个朝代工艺的进步与革新瓷器的相关产业体系也变得愈加完善。在今天蓬勃发展的中国瓷器的光芒依旧闪亮不灭,“一带一路”这一伟大项目的推进会让更多国家的人民领略中华瓷器的美好与实用,也让更多人进一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珐琅瓷


珐琅瓷又名瓷胎画珐琅。

珐琅瓷是由景泰蓝演变而来。景泰蓝是铜胎上珐琅釉而成,若改为瓷胎上珐琅釉则叫珐琅彩。

珐琅瓷的历史  

珐琅彩起始于康熙后期,顶盛时为雍正期至乾隆期。但雍正期的珐琅彩水平最高,工艺最美。乾隆时期慢慢转向粉彩,故珐琅彩终止于乾隆后期,同时还有一部分瓷器其釉料有珐琅釉和粉彩共存。这是过渡时期的珐琅彩器,你说它是珐琅彩吗,它有粉彩,你说它是粉彩吗,它又有珐琅釉,但瓷艺水平都很高。

珐琅彩的制作是由景德镇烧制的上好素白瓷送进宫中再由宫中画上珐琅彩釉烘烤而成。画工技艺特高,加工水平严格控制,如有缺陷即刻打碎处理。由于珐琅彩器是专供宫延皇室玩赏之用,不得向外流失,故而数量特少。收藏者很少人可见到此类珍稀品,故一般很难鉴别珐琅的与粉彩的区别。

珐琅瓷的主要特征

一、瓷胎,瓷胎细薄,修胎规则,完整无缺,大多为小件,超过一尺大的都少见。

二、造形,多为碗、瓶、烟壶之类的日用小件瓷,和动物摆设品。

三、底轴,为纯白轴,不偏青也不偏黄,轴面光滑洁净无疵。

四、珐琅彩色。色极鲜艳且柔和,很少为纯色而为粉彩型偶合色。色种多,同一物上可出现七、八种颜色,多达十多种。

五、色料特点。每一图案均由多种色料调配而成。其料彩表面光滑有玻璃质反光感,有时还可反射蛤蜊光,十分美观。釉料均凸出底釉略高出一毫米左右,有明显的立体感,闭眼用手摸可明显感觉到,若用十倍放大镜看可在每一片小花、小叶上看到极小的开片纹。这一现象用肉眼看不出,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特征。而粉彩则感觉不到有凸出的情况。

六、绘画与纹饰,珐琅彩器画功特别讲究,多为功笔画;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康熙的珐琅彩大多为色地,其色地的色以红、黄、兰、绿、紫、胭脂色等。在色地上画缠枝牡丹,折枝大朵花卉,团花中心书寿,“万寿无疆”,九秋菊花等。康熙珐琅彩的特点是有花无鸟,其色彩调配比雍正乾隆两代都差一些。

雍正的珐琅彩比较成熟,工艺上有所突破,彩料更为丰富。雍正时期有色地彩绘,但更多的采用了白地彩绘。白地彩绘能更好地突出珐琅彩釉的艳丽鲜亮。雍正珐琅彩纹饰多为山水、竹石、花鸟等景物,同时在绘画中配以相应的诗句,溶诗、书、画于一体,别有风味,显得更加高雅。雍正时期还盛行单色作画,如用胭脂红、深兰、墨彩……任选一色成画,颇有中国画风格。这是独创,特别靓丽。

乾隆时期珐琅彩继承了雍正的风格,但枝艺上没有雍正时严谨。由于乾隆帝对粉彩情有独钟,很关心和发展粉彩的枝艺。于是乎珐琅彩有些退后,而出现了粉彩兼珐琅彩之间的作品。这些过渡时期的产品也有其较高的艺术水平。

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绘画以花鸟、山水、人物和西洋女人为主,并配御题诗句。此时又出现了轧道工艺,随之而来就有了非常优美的锦地开光的山水、人物、花鸟纹饰,这一新的工艺实质上也不是珐琅彩了,而是粉彩,也叫“绿里粉彩”。

七、款识。康熙时期的款识有一度是被禁止写款的。

康熙四十年后才开放禁令让其落款。不过必将原用“熙”字改写成“熙 ”字,这个“ 熙”仅出现在康熙的瓷器上。 康熙的款识在珐琅彩器上均用色料写款,有红、兰、紫、黑等色。落款仅为“康熙御制”四字楷书,加双方匡。四字款有三种形式,其区别在于“康”字和“御”字各有两种不同用笔。

雍正时期的款识也有两种方式,一为仿宋体,一为楷书体,均由四字组成外加双方匡,仿宋体是“雍正年制”,楷书体是“雍正御制”,只见兰科款。

乾隆的款识只有“乾隆年制”四字双方匡形一种,乾隆有兰料也有赫色料款。

珐琅第一斗彩第二 洁白细腻薄轻透体的斗彩瓷器


·斗彩瓷器

斗彩又称逗彩,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创烧于明朝成化年间,是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品种。斗彩是预先在高温(1300°C)下烧成的釉下青花瓷器上,用矿物颜料进行二次施彩,填补青花图案留下的空白和涂染青花轮廓线内的空间,然后再次入小窑经过低温(800°C)烘烤而成。斗彩以其绚丽多彩的色调,沉稳老辣的色彩,形成了一种符合明人审美情趣的装饰风格。据历史文献记载,斗彩始于明宣德,但实物罕见。成化时期的斗彩最受推崇,明清文献中也称之为成“窑彩”或 "青花间装五色"。传世成化斗彩瓷器图案绘画简练,内容主要是花鸟、人物。它的做法是先用青花在白色瓷胎上勾勒出所绘图案的轮廓线,罩釉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按图案的不同部位,根据所需填人不同的彩色,一般是3至5种,最后入彩炉低温烧成。按照专家陈万里先生的意见,成化斗彩又可以分为点彩、覆彩、染彩、填彩等几种。成化斗彩除个别的大碗外,多数造型小巧别致,有盅式杯、鸡缸杯、小把杯等。还有一种绘有海马或团花的盖罐,底有一“青花”字。

·斗彩瓷器

寂园叟着《陶雅》卷下称:“何以谓之豆彩,豆者豆青也。……杂以他色曰豆彩。”又说,“豆彩始于康熙,盛于雍正,而式微于乾隆,嘉道以后殆未之见也。……亦名之曰斗彩。”这里作者将豆青色称为斗彩,实际上说的是康熙豆青地五彩瓷器,这种五彩瓷器嘉道以后确实不烧制了。如康熙豆青地五彩花果纹盖碗,以豆青釉色为地,五彩绘酸浆果纹饰,盖面与碗身各绘两枝。浆果包含在桔红色的囊状花萼内,绿色的枝与叶,乳白色的花冠,非常艳丽,是件精美的釉上五彩瓷器,不是斗彩器。这种豆青地五彩器为康熙新创,以后各朝很少发现。

·斗彩瓷器

民国时许之衡先生在《饮流斋说瓷》中说:“何谓豆彩?盖所绘花纹以豆青色为最多,占十分之五六,故曰豆彩也;或称斗彩,谓花朵之攒簇有类斗争,或称逗彩,谓彩绘之骈连有同逗并,实则市人以音相呼,辗转讹述……”以上晚清至民国的瓷书中用“斗”字的同音字讹传出“豆彩”或“逗彩”之说。其“攒簇有类斗争”为景德镇当地方言,有“凑近、拼凑、聚集”之意。将多种彩色凑在一起为斗彩,这种说法与传统的成化时期斗彩瓷器特点不相符合。

·斗彩瓷器

斗彩瓷器,胎质洁白细腻,薄轻透体,小杯胎体之薄几同蝉翼,可映见手指。白釉柔和莹润,表里如一。这种胎、釉特质的形成是由于成化瓷中的铁、钙含量下降所致,标志着成化官窑对胎釉原料的选择与控制比明朝前期更为严格。斗彩瓷器在彩色方面表现为丰富而华贵。成化以前釉上彩色很少,即使著名的“景泰蓝”所用颜色也远较成化斗彩为少。“运用不同的选料和配比,做出这么多的彩色,是成化时期制瓷工人的巨大创造”。成化青花色泽淡雅,釉上彩色鲜艳清新。已故陶瓷鉴定专家孙瀛洲先生,曾撰文谈论成化彩色的特征:“鲜红艳如血,杏黄闪微红。水绿、叶子绿、山子绿等皆透明。差(姹)紫色浓而无光。

孔雀蓝色沉,孔雀绿浅翠透明。赭紫色暗,葡萄紫色如熟葡萄而透明。油红色重艳而有光。姜黄色浓光弱”。实可谓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其中的“差紫”是成化彩色中的独特品种。孔雀蓝与孔雀绿不用于斗彩器。成化斗彩在彩色运用上灵活自如,按照器物及纹饰风格,或者选用一两种(如斗彩卷叶纹瓶),或者选用三四种(如斗彩葡萄纹杯),或者选用五六种(如斗彩鸡缸杯)。用三四种彩绘的较多,用一两种或五六种彩绘的极少。然而无论选用几种,都设色精当,素雅与鲜丽兼而有之,明丽悦目,清新可人。应该说,若无成化颜色的丰富,便不会有尔后嘉万五彩、康熙五彩、雍正粉彩等的发展成就。

·斗彩瓷器

在我国历来就有珐琅第一,斗彩第二的说法。客观的来讲,虽然斗彩在胎土方面优于珐琅彩,但是经过了三百年的历史演进,我国在制瓷工艺之上发生了极大的进步,无论是制作技艺,还是彩料丰富方面珐琅彩均高于斗彩,珐琅彩雄踞瓷器之首当之无愧。虽然如此,但是斗彩依然在我国瓷器中占有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创造性的烧制方法为后世瓷器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雍容华贵的珐琅器


珐琅器,即是以珐琅为材料装饰而制成的器物。珐琅,又称“佛郎”、“法蓝”,是由中国隋唐时古西域地名拂菻音译而来。其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同属硅酸盐类物质。

根据胎地的不同,珐琅器一般可以分为金胎珐琅、铜胎珐琅、瓷胎珐琅、玻璃胎珐琅、紫砂胎珐琅等,而最为常见的是金属胎珐琅器。其中铜胎珐琅因为铜料与表面珐琅容易结合,且铜料价格相对容易接受,因此铜胎珐琅最为广泛。金属胎珐琅器依据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又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掐丝珐琅器在国内出现比较早,历史记载可追溯到宋元时期,在明景泰和成化两朝最为常见,即是俗称的“景泰蓝”。

而画珐琅工艺则是由欧洲佛兰德斯地区发明,在清康熙年间始传入中国,当时又称“西洋珐琅”或“洋珐琅”。康、雍、乾三朝画珐琅工艺得以发展,可绘制在紫砂、铜胎、玻璃胎等质地上。一般来说,康熙时期釉色亮丽洁净,纹饰以写生花卉及图案式花卉为主;雍正年间器型制作工整,黑釉光泽亮丽;乾隆年间装饰趋向“稠密”、“细致”的堆砌式,出现了画珐琅与内填珐琅、掐丝珐琅等相结合的现象。画珐琅的一个特殊种类,即是雍容华贵的瓷胎珐琅(珐琅彩瓷),是在瓷胎上绘制的画珐琅,起步与成熟时间较晚。康熙时期宫内首创,直到末期依然没有制作成熟,先在景德镇官窑中选出最好的原料烧制成带有一层不透明的珐琅釉作底层的素胎,再送至宫廷由宫廷画师绘制加彩后,在宫中第二次入低温炉烘烤而成。名动一时的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盌》即属这一类。

珐琅器作为艺术品收藏中的一个门类,吸引了广大的收藏爱好者,收藏对象以景泰蓝居多。其中又以晚清和晚清以前用手工制作、工艺复杂的景泰蓝居多。但精品存世稀少的现状与广阔的市场需求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反差和增值空间。收藏珐琅器也要注重鉴定,入手前最好先了解其时代特征,主要可以从款识、胎骨和型制、纹饰图案三方面来看。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