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新丝路领略方寸瑰宝:汝窑瓷器邮票魅力无限

中国陶瓷文化源远流长,在宋代就享有“汝窑为魁”之誉的清凉寺汝瓷则代表了中国陶瓷艺术的最高水平,在我国青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为弘扬中国陶瓷文化,2002年3月30日,国家邮政局在全国正式发行了一套以汝窑瓷器为题材的邮票——《中国陶瓷——汝窑瓷器》,可谓中国古陶瓷界的一件盛事。该套邮票以中国故宫博物院传世珍品北宋弦纹三足樽、北宋三足洗、北宋碗和北宋盘为素材,展示了汝窑瓷器文物独特的魅力。

中国陶瓷文化源远流长,在宋代就享有“汝窑为魁”之誉的清凉寺汝瓷则代表了中国陶瓷艺术的最高水平,在我国青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为弘扬中国陶瓷文化,2002年3月30日,国家邮政局在全国正式发行了一套以汝窑瓷器为题材的邮票——《中国陶瓷——汝窑瓷器》,可谓中国古陶瓷界的一件盛事。该套邮票以中国故宫博物院传世珍品北宋弦纹三足樽、北宋三足洗、北宋碗和北宋盘为素材,展示了汝窑瓷器文物独特的魅力。

据古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推论:“从宋徽宗崇宁五年,上溯到哲宗元祐元年,是汝瓷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北宋皇室,不惜工本,命汝州造青瓷,是因定州白瓷有芒,统治者认为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汝瓷自此选为皇室御用珍品,亦称汝官瓷。

相关阅读

领略千年瓯瓷魅力 听听每一件作品背后的故事


八百里苍龙脉动,千回百转,奔腾到东海。瓯江的水,如同伟大母亲甘甜的乳汁,无私地孕育了大江两岸的万千生灵,铸就了无边的氤氲气象、勃勃生机。当最后深情地扑向大海的瞬间,它又一个龙回头,把百工的纤巧技艺永久地留给温州这片土地,于是星斗般洒落了瓯绣、瓯塑……其中就有那些美轮美奂的瓯瓷。

近日,记者走进瓯窑陶瓷艺术研究所,采访了这支旨在复兴瓯瓷的民间团队,近距离领略了瓯瓷魅力,听述了瓯窑和瓯瓷每一件作品出土背后的故事。

“发福”狮子讲述千年的故事

这是一件西晋瓯窑青釉狮形烛台仿品,其真品现珍藏于温州博物馆,距今有1700多年历史。

狮子如果发福了会是什么样子?在瓯窑陶瓷艺术研究所里,记者就看到这样一只“发福”的狮子,胖嘟嘟的狮躯披着一层淡淡的黄褐色釉彩,配上短而肥的四肢,形象憨厚可爱。特别是那柄留在丰硕屁股上的一小圈尾巴,怎么看都不像是孔武有力的狮尾,更像是一只卡通猪身上打圈圈的尾巴,很难让人感觉兽王的威严与强悍。然而说起这只“发福”狮子背后的故事,却不得不让人大吃一惊。这是一件西晋瓯窑青釉狮形烛台仿品,其真品现珍藏于温州博物馆,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论工艺成熟年限,眼下受人追捧的青花瓷只能算是它的“徒子徒孙”辈。

据瓯窑陶瓷艺术研究所所长陈景炜介绍,相比名声响亮的青花瓷,温州制瓷历史更加悠久,源远流长,早在1700年前西晋杜毓的《荈赋》中就提到:“器择陶拣,出自东瓯”,意思是品定茶器东瓯瓷为最好,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用文字记载下来关于陶瓷窑址的信息,而“东瓯”指的就是浙江温州一带。

代工生产显示千年前瓯瓷就已走出国门

北宋青釉褐彩蕨草纹执壶,1983年在温州市郊景山出土。

两晋南北朝时期,瓯窑制瓷技术趋于成熟,产品种类丰富,造型和装饰艺术独具风韵,与众不同的釉色风格已经形成,这就是众所周知的“缥瓷”。缥瓷作为青瓷中的上品,其釉层致密细腻,匀洁光润,手感滑爽,若小儿肌肤,釉内含有致密的气泡好象聚沫攒珠一般,美观异常。

“披黄苞以授甘,倾缥瓷以酌醽。”晋人潘安(也就是古今第一美男子)在《笙赋》中提到,当时人们就把品尝甜蜜爽口的金黄色瓯柑和用丝帛般瓯窑瓷器盛装美酒,看做人生难得的享受,验证了古人对瓯瓷的推崇。

据文物部门考证,温州的瓯窑遗址分布广泛,仅我市已发现的瓯窑遗址就有150多处,可见瓯窑当时的火爆程度。特别在两晋、唐、宋等时期,温州民间几乎家家户户用的都是瓯窑烧制的器皿。瓯瓷不仅在国内受到欢迎,同时,也吸引了大量国外商人前来订购。唐代以“西山窑”为代表,一种名为“急须器”的瓷器更一度远渡重洋,出口日本,享誉东洋。

而1983年温州市郊景山出土的北宋青釉褐彩蕨草纹执壶更是验证了瓯瓷走出国门的足迹。长期从事瓯瓷研究的陈景炜告诉记者,从花纹风格、造型来看,这只壶并不符合当时古人的审美标准,而有着浓厚的西亚金银器风格。这也说明瓯瓷当时不仅已走出了国门,而且其独有的加工工艺被外商所认可。这样看来,外商下单,工厂加工的OEM模式原来在古代温州就已盛行。

重拾瓯瓷工艺力争找回昔日荣光

江心屿瓷盆,融合江心屿、大榕树、茶花三种元素。

然而,市场竞争是无情的,随着毗邻的龙泉窑的崛起,精美的龙泉青瓷产品占据了国内外市场。到了明朝,江西景德镇白瓷和五彩瓷兴起,瓯窑青瓷一时四面楚歌,从此逐渐在历史中销声匿迹。

瓯窑曾是厚重东瓯文化的一条纽带、一座平台。可如今,已只能在古迹中才能依稀找到它的影子,瓯瓷的烧制工艺更是一片空白。

随着温州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工作的推进、恢复、传承瓯窑这一温州历史文化瑰宝的工作,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并得到了顺利实施。这让陈景炜等一批旨在复兴瓯窑的“发烧友”们如沐春风,历经半年,以陈景炜为首的瓯窑陶瓷艺术研究所这支民间团队,经过上千次的实验,已经熟谙瓯瓷烧造、釉下彩的配方及生产工艺。

在研究所里,陈景炜小心翼翼地捧出了融合着温州江心屿、大榕树、茶花三种元素的江心屿瓷盆说,“这是比较成熟的产品,光这个产品我们就烧制了十多种不同的釉色,并反复在1200度-1300度的窑温度中一度一度进行调试,仔细记录各项数据,目前成功率已达到90%,可进入批量生产阶段。”

对照古瓯窑遗址发掘的瓯瓷样本,反复摸索和试验,加上过去多年在景德镇、宜兴做陶瓷的丰富经验,功夫不负有心人,陈景炜终于摸索出了最接近瓯窑青瓷的制作工艺,拾回了老祖宗的手艺。今年7月,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新瓯窑已在永嘉龙下村重燃窑火。失传数百年的瓯瓷技术重出江湖,力争要找回昔日荣光。

古典中融合时尚创新让瓯瓷更具生命力

瓯窑陶瓷艺术研究所所长陈景炜说,要在瓯瓷中见到时尚的影子,让新瓯瓷更具生命力。

“瓯瓷要复兴,关键就要有生命力。”面对成功的喜悦,陈景炜不失冷静。他说,瓯瓷的消亡就在于缺乏创新而遭受市场淘汰,重拾工艺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离复兴还要走很远的路。

据陈景炜介绍,自7月首窑后,研究所又在巩固工艺的基础上加紧新产品设计和研究,除了满足“瓯人”需求的酒具、餐具、茶具及日用瓶罐之外,还进一步研发了几类“礼品瓯瓷”,如江心屿瓷盆、龙形瓯字瓷盆、老板杯、12生肖和“瓯三彩”等。而这些瓷器除了保持特有的瓯瓷元素以外,还融入了地方特色、人文历史及现代元素,运用现代的设计理念,推出符合当代人审美的瓯瓷产品。用陈景炜的话,就是要在瓯瓷中见到时尚的影子,让新瓯瓷更具生命力。

创新是前进的动力,如今在瓯窑陶瓷艺术研究所的创作团队里,我们更是看到了瓯瓷复兴的希望。20多名来自中美院、上海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大学生被瓯瓷的独特魅力所吸引,并建立了动漫与瓯瓷结合这一新课题。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不仅是一项大胆的创新,更是在为瓯瓷复兴积蓄力量。相信通过不懈努力,在不久的将来,瓯瓷必将会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的面前,成为温州通往全国、走向世界的一张“金名片”。

汝窑瓷器的类型


从近十余年来汝窑发掘资料得知,汝窑器物十分丰富,凡传世品所见,除出戟尊外,窑址中均有类似标本出土,而且器型远不止这些。如莲瓣纹钵、海水纹钵、镂孔盏托、划花海水纹钵、套盒、壶、梅瓶、鸟首型器等。

传世的汝窑瓷器主要有三足尊、奉华尊、直口瓶、纸槌瓶、鹅颈瓶、碗、莲花大腕、盘(敞口、直口、三足)、碟(花口)、洗(花口)、盏托(花口)、水仙盆等。分别收藏在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英国大维德基金会、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馆等博物馆。

盘、碟是汝窑瓷器中较多的一种器类,已见著录20余件。盘有直口、花口、敞口之分。盘的高度一般在1.5厘米至4.8厘米之间,口径一般在14.8厘米至21.4厘米之间。有的盘呈六瓣花口,为宋代典型的式样。碟相对较浅,高度约1.5厘米至3.3厘米之间。盘、碟均采用裹足满釉支钉支烧。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三足盘是比较特殊的一件,从窑址出土标本来看,当时烧造的三足盘数量不少,窑址中有大小数种规格的三足盘残器。这种器型在宋代其它窑口未见,是宋代汝窑的特有造型。

洗,亦是汝窑中常见的器类,式稍深,有圆口和花口之分,高度在3厘米至4.7厘米之间,足经多在8.9厘米至13.1厘米之间,亦采用裹足满釉支烧。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汝窑洗镶有铜口,釉色纯正,釉质莹润,釉面开有片纹,是较为典型的器物。

碗,目前传世有三种:

(1)撇口碗,两件分别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与英国大维德基金会。碗高在6.7厘米至6.8厘米之间,口径16.8厘米至17.1厘米,足经7.5厘米至7.7厘米之间。北京故宫收藏的一件口、足直径略大于在大维德基金会的一件,两件碗均采用满釉裹足支钉支烧。

(2)莲花碗,高10.4厘米,口径16.2厘米,足经8.1厘米。碗呈十瓣莲花形,似宋代常见的注碗形制,宋代南北方瓷窑均有烧造,为宋代常见器型,此莲花碗造型比例适度,器身随花口亦呈十瓣,形似一朵盛开的花朵,集观赏与实用为一体。

(3)直口碗,上世纪80年代宝丰清凉寺蛮子营村出土,碗呈直口直壁,近底略收,此种器型在宝丰清凉寺窑及河南其它窑口生产的均釉、青釉碗中较为常见,支烧方法与其它碗的支烧方法不同,未采用支钉支烧法,而采用垫烧。

瓶,汝窑瓶目前所见的有纸槌瓶、撇口瓶、胆瓶、鹅颈瓶几种,瓶的一般高度在18厘米至22.4厘米之间,足经多在8厘米至9厘米之间。

如纸槌瓶,造型很美,瓶口微撇,长颈微束、折肩、直腹微收,线条柔中有刚。另一种瓶与纸槌瓶相似,只是口上出一平沿,类似的造型在宋代龙泉窑青釉瓷器中亦可见到。

三足尊,传世共两件,北京故宫的三足尊较小,高12.9厘米,口径19厘米,足距17.8厘米。三足尊为宋代瓷器造型之一。定窑、龙泉窑亦烧造,是仿汉代三足尊的形制,尊为直口直壁,器身饰三组凸起的弦纹,上下饰弦纹各两道,腹中部,一组饰三道弦纹。下呈三足。足底亦见支烧的痕迹。

奉华尊,仅见台北博物院一件,尊高16.3厘米,口径13.1厘米至13.5厘米,足经9.5厘米。因底部刻“奉华”二字,故名奉华尊。该器型宋代均窑、官窑亦有烧制。尊底部有5个支烧痕,支烧痕不是汝窑瓷中常见的芝麻大小,而是不甚规整的较大支烧痕,是较为特殊的一件,因其支烧方法特殊,窑址中又未见此类似的标本,故且存疑。

水仙盆,台北故宫博物院与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馆各有收藏。水仙盆呈椭圆形,口微敞,下有四足。水仙盆高5.6厘米,至5.7厘米之间,口径15.5厘米至18.6厘米×22厘米至23厘米之间,足经13厘米至15厘米×19厘米至21.6厘米之间,底部有六个支钉痕。这种水仙盆,清代雍正、乾隆有仿汝窑的,所仿釉色逼真,造型亦很接近汝窑,实能乱真,在鉴别上应当十分谨慎。

盏托,目前所见两件,有圆口与花口之分,分别藏于英国大维德基金会与国立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口径为16.8厘米左右。盏托亦是宋代常见的器型之一,南北方瓷窑均有制作,北方耀州窑、定窑、均窑、南方江西景德窑烧制的各式盏托,造型丰富。在宝丰清凉寺窑址中还发现有镂空盏托,为汝窑又增添了新的资料。

综上所述,汝窑各类器物高度与口径一般未超过24厘米,大多在十几厘米至23厘米之间,器型没有太大的,这是汝窑器物的特点之一。汝窑为何不烧或很少烧大型器物呢?汝窑北宋末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窑炉由原来的马蹄形大窑,改进为椭圆形小窑炉,每窑只能装烧20厘米左右匣钵配套器物10件,由此,我们可以找到传世汝窑器物无大件的真正原因。

古丝路余韵:揭秘土耳其瓷器制作过程


在土耳其随处可以看到精美的瓷器和陶器,陶瓷制品已成为代表土耳其文化特色产品。瓷器所描绘的花纹不但种类多样而且纹路细腻、色彩丰富,在中国的陶瓷技法传入土耳其至今,瓷器深深被打上了土耳其的印痕。

花样繁多,带有浓郁土耳其特色的瓷器

在卡帕多西亚的一家陶瓷生产作坊里,我和同行伙伴一起欣赏到了一件完整瓷器成型所必须具备的制作过程,从原料到制坯、打磨、上釉,制作的工艺和方法与我国传统的方法极其相似。

选用卡帕多西亚特有的红色粘土

经过手工艺人熟练的手法,一件瓷器雏形就完成了

别看这位师傅长得五大三粗,手法那是相当细腻,眼神也异常专注。

还要再经过干燥

上釉,将瓷胚浸泡在釉浆中,为了其均匀,这位师傅又用杯子顺着瓷胚慢慢浇釉

接下来就是最为复杂的上色

所有的图案色彩都是一点点手绘

土耳其瓷器的图案真是让人眼花缭乱

在土耳其,你会发现很多瓷器和我们国家的青花瓷图案如此相似,又极具异域风格,这是为什么呢?要说下土耳其瓷器和中国之前的渊源。奥斯曼帝国时期,中国和土耳其之间已经拥有一条陆上的丝绸贸易之路。中国的丝绸除了通过横贯欧亚大陆的陆上交通线大量输往中亚、西亚和非洲、欧洲国家以外,还有一条海上交通线在源源不断地把中国的商品运往世界各国,这条交通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因为这条通道是以瓷器为主要贸易产品的,所以亦称“瓷器之路”,它是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海上贸易的重要通道。

据说奥斯曼土耳其人认为瓷器乃稀世珍品,绿色是伊斯兰教的喜好之色,在很多的建筑上我们都能看到有绿色的穹顶或装饰。但到了14世纪,波斯的蒙古贵族皈依了伊斯兰教的苏菲派,由于苏菲派本身很喜欢蓝色,又认为白色是代表真主的圣洁,所以在接受皈依的同时,也接受了代表蒙古民族的蓝色。此后,蓝色成为奥斯曼皇族的崇尚之色。当看到了产自中国的大量精美的青花瓷器后,土耳其人开始学习并仿制制作起来。

我看了一小会就觉得眼晕,不知道她是怎么能坚持一直盯着看,真是很辛苦,还是一位美女呢

这个看起来像是陶器

除了色彩简洁的瓷器类型,还有很多图案繁复、色彩艳丽至极、绘有伊斯兰故事的瓷器,在一个小小的作坊里都展现了出来,喜琳也尽量都拍摄了下来,与大家一同分享。

台北故宫的汝窑瓷器


台北故宫的汝窑瓷器

北宋汝窑瓷器,被誉为是中国最完美的青瓷。汝窑瓷器以其温润的天青釉色闻名于世。因烧制时间短,传世品极少,历代视为稀世珍宝。目前全世界仅存不足70件汝窑瓷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21件的典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也藏有二十几件。

两个故宫博物院的收藏都堪称世界之冠。

宋代,是瓷器大发展时期。此时中国陶瓷工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成熟阶段,艺术上取得了空前绝后的成就。这个时期,以汝、钧、官、哥、定等“五大名窑”为代表的众多制瓷流派推动陶瓷业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盛局面。

汝窑被推为五大名窑之首,因为它把青瓷烧造水平推向了极致,有“青瓷之首,汝窑为魁”之称。意思是说,就像现在明星中的超级明星。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幅《文会图》,这幅画描绘了宋代宫廷里的一次茶会,那天宋徽宗向受邀前来的文人展示了各式各样的陶瓷器。宋徽宗不仅擅长笔墨书画,而且还是一位好古成癖、崇尚自然含蓄和清淡质朴的道学家。我以为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艺术家,却是一个最无能的皇帝。

北宋初期,宫廷里便收藏着各种色彩的陶瓷器,其中受宋徽宗赞赏的只有蓝色。为了追求理想的蓝色,他在汝州建造了汝官窑(窑址位于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专门烧造皇室御用的青瓷,也就是汝瓷。

根据宋代《咸淳起居注》的记载,汝瓷的釉色是一种“天青色”。大雨过后,蔚蓝的天空飘着淡淡的白云,这种颜色正是宋徽宗所寻求的理想中的色彩。

汝瓷追求的是“天工与清新”的境界,它古朴、浓厚、天然朴拙、柔丽静雅,一下子倾倒了那位不会治国的风流皇帝。

据传说,曾有工匠问宋徽宗,汝瓷应烧成何种颜色,徽宗不语,一指天。众人望天,恰好雨过天晴,有一种淡雅而神秘的自然之天青色。从此以后汝窑便以这种天青为追求目标。

据说,这种颜色是宋徽宗曾在梦中看到,梦醒之后命人仿造。总之,汝瓷之色的来源说不清道不明。除非你悟透了天人合一。

葵花式小碗

汝窑的烧造,充满着各种传奇的故事,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玛瑙入釉”的传说。

南宋周辉《清波杂志》记载:“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釉”。传世汝窑瓷器在口缘和棱角之处若隐若现能看到淡粉色的光泽,或是“玛瑙入釉”的结果。

古代烧制汝窑,方圆几公里会全部戒严,不许闲杂人等经过,尤其是怀有身孕和来例假的妇女。还要祭天祭地,参加烧造的人要沐浴更衣,斋戒等等。

丝路中的陶瓷美学


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部,东边是太平洋,西边有崇山峻岭、戈壁沙漠,都是天然的屏障,但中华文明并不是与外界隔离发展的,而是在不断地与外界的交流中发展起来的,连接古代中国与世界的交通动脉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包括陆上和海上两部分,由于战乱及经济重心转移等因素,海上丝绸之路最终取代了陆上丝绸之路,成为当时中国连接世界的纽带。

海上丝绸之路,又名陶瓷之路,得名于海上贸易中瓷器占了非常大比例。中国的陶瓷器从汉唐时就开始行销世界,明清时代,有上亿件精美的瓷器运到了欧洲,当时欧洲人以拥有中国的瓷器为时尚,中国的艺术品在欧洲市场的销售价格甚至可以和黄金相媲美。面对巨大的利益,欧洲各国开始组织贸易公司与中国进行交易,他们将中国的瓷器运往欧洲,在来到中国的众多的商船中,最著名的恐怕就是1738年建造于瑞典的哥德堡号了。

海上丝绸之路上的瓷器通常被称为外销瓷,根据纹饰种类的不同,外销瓷可简单分为四类,即:中国式样、中国题材;中国样式、外国题材;外国式样、中国题材;以及外国式样、外国题材。

实际上,中国传统的瓷器审美是比较内敛、含蓄的,如宋代的哥窑没有夸张的纹饰,多为单色,讲究意味高远。外销瓷的色彩、造型与传统瓷器的文化区别很大,因为当时外销瓷都是运到欧洲去的,所以现在外销瓷的主要市场在欧美,在纽约、伦敦、巴黎,我们接触到外销瓷的机会不多。它也不太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收藏讲究“物以稀为贵”,当中国人对外销瓷不太感兴趣的时候,它整体的价格也就没那么高,外销瓷在欧洲的拍卖价格也比在中国高。

那么外销瓷有没有收藏价值呢?现在的精品瓷器越来越少,而加入收藏市场的人则越来越多,因此,外销瓷也将会纳为收藏的范围,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什么样的外销瓷值得收藏?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类:第一类是明清时代西方需求者委托贸易商到中国特别定制的徽章瓷,这是目前外销瓷中价格比较高的部分;第二类是表现西方的宗教、历史、文化、艺术等艺术性比较强的瓷器,这类瓷器数量不多,品类丰富,表现内容多姿多彩,具有一定的视觉效果;第三类则是普通外销瓷中的精品之作。

中国瓷器的魅力在北宋的时候就受到关注,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的文人雅士赋予了陶器美学内涵,并被官方确认,随后就被推广开来,而我们对瓷器的审美是与生俱来的,传统文化在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怎样尊重文化,中国人现在对瓷器的热情是前所未有的,把美不胜收的瓷器放在了历史上从没有过的高度,这是一个国家成熟的体现。

收藏就是你喜欢什么就收藏什么,这是真正的收藏家的收藏,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人人都是收藏家。但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是大量仿冒品被制造出来的时代,仿造的工艺品及艺术品从业人员之多,手段之高明都达到了空前规模,所以大家在收藏的时候要非常小心。另一方面,年代久远的物品不一定都有价值,所以收藏的时候要有想法,那个东西在当时年代是不是珍贵的,如果不是,后来也大多不会有超过它正常价值的价格,所以在收藏上要有认识的基本观点,即真东西是要紧的,但不是任何真东西都是值钱的。

这就需要每个人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既要有历史知识、现实的知识,也要和藏友多切磋、交流,尊重审美的自然属性,这样多方面的知识才能够支撑我们,提升知识结构和鉴评水平。

邮票上的中国名器


陶瓷邮票并不是陶瓷做的邮票,只是邮票上印有陶瓷。中国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

中国陶瓷享誉海内外,也是中国文化和古代技艺的象征。我国早在50年代就开始陆续发行陶瓷题材的邮票,将陶瓷附载在邮票上,发出去的是信件,传播出去的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陶瓷文化……

国家邮政局961年11月10日发行的《唐三彩》邮票,全套8枚。

国家邮政局1973年11月20日发行名称为《出土文物》的邮票。全套12枚:青花凤首扁壶(景德镇瓷器)、鎏金舞马衔杯银壶、黑彩马、泥俑、石雕柱础、铜奔马、鎏金镶嵌铜砚盒长信宫灯、鸭纽盖铜鼎、曾中游父方壶、青铜提梁卣、彩绘红陶鼎。

国家邮政局1981年4月15日发行的《磁州窑陶瓷》邮票,全套6枚。

国家邮政局1991年10月1日发行名称为《景德镇瓷器》的邮票。全套6枚:宋朝•青白釉注盌,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安徽省博物馆。元•青花追韩信图梅瓶,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南京博物馆。明•五彩云龙纹盖罐,为国家一级文物。清朝•五彩花鸟纹尊现代•青花釉里红鱼尾盘、现代•描金吊灯图案八角薄胎碗。

国家邮政局1994年5月5日发行的《宜兴紫砂壶》邮票,全套4枚

国家邮政局1998年10月13日发行的《龙泉瓷》邮票,全套4枚。

国家邮政局1999年4月8日发行的《钧窑瓷器》邮票,全套4枚。

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于2000年6月28日联合发行名称为《盉壶和马奶壶》的邮票,全套2枚:盉壶、马奶壶。

中国和比利时联合于2001年6月12日发行名称为《陶瓷》的邮票,全套2枚:彩陶瓶、粉彩壶。

国家邮政局1990年4月10日发行的的《彩陶》邮票,全套4枚。

国家邮政局2002年3月30日发行的《汝窑瓷器》邮票,全套4枚。

国家邮政局2007年2月3日发行的《石湾窑陶瓷》邮票,全套2枚。

国家邮政局2012年10月20日发行《德化白瓷》邮票,全套4枚。

世界上首枚陶瓷邮票


3月20日,奥地利邮政发行了世界上首枚陶瓷邮票(见图)。虽然之前通过网络搜索我们看到许多有关陶瓷邮票的新闻,但从权威部门发行的角度来说,此次的这枚邮票应该算陶瓷邮票的“开山鼻祖”。

这枚世界首创的陶瓷邮票属于“奥地利经典品牌”系列邮票,系为宣传奥地利著名的瓷器品牌奥格腾瓷器(AugartenPorcelain)而发行。奥格腾瓷器工厂是世界著名的瓷器制造商,其历史可追溯到1718年,已经有近300年的历史,也是欧洲的著名瓷器产地之一,其创立初期就开始使用的装饰图案“维也纳玫瑰”,也成为了经久不衰的经典设计图案,这也是为什么此次陶瓷邮票上的图案就是“维也纳玫瑰”。

据介绍,印刷邮票所使用的“纸张”—陶瓷系在奥格腾瓷器工厂以960摄氏度的高温烧制24小时制造而成,其后上釉并在更高的温度下进行釉烧硬化。邮票图案是采用丝网印刷技术印上去的,为保证邮票图案(也就是陶瓷图案)的色牢度和对比度,相关色彩也要被加热至820摄氏度的高温。在以上的陶瓷邮票制作过程中,除了由于要在短时间内大量制造无法手工绘制图案而采用丝网印刷技术之外,其余采用的都是传统的奥格腾瓷器制造工艺和流程。

除了陶瓷邮票之外,近年来奥地利邮政还发行过水晶邮票、刺绣邮票、陨石邮票、3D邮票等新奇邮票品种。袁菲

德国SIEGER古堡瓷器的独特魅力


德国SIEGER古堡瓷器的瓷土均由陶土、石英加长石在窑中以1400摄氏度的高温烧结出来的(普通瓷器为800度),所以它的硬度非常高,曾美誉为“陶瓷中的钻石”。

SIEGER瓷器全部由德国富汝斯登堡——Furstenberg烧制而成。

富汝斯登堡是德国传统的极少数仍用手工制作瓷器的工厂,创立于1747年,以前曾为皇室烧制过各种瓷器。

SIEGER瓷器之所以称之为独一无二的收藏瓷器,还有两点均为其他瓷器厂无法比拟的。

1、能够把纯白瓷烧制的比骨瓷还要薄还要均匀细腻。

2、底部转折的R角几乎接近90度。加之由响誉欧洲的著名设计师SIEGER的设计,更显示出了瓷器的魅力。

德国SIEGER古堡瓷器许多系列均为限量生产,所以非常具有收藏价值。

由于全部的制作工艺为15个小时以上的烧制,后由有经验的艺人亲手绘上设计的彩图,加上金料(纯24K金箔),成为最后的成品。

因为是手工制作,不论多么的精细及完美,都可以从成品上看到手工的痕迹,这就是富汝斯登堡的独到之处,每一件精品都有其独一无二的特色,我们也称之白色的金制品。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