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瓷雕:凝固在古厝屋脊上的“闽南风”

在闽南人的心里,古厝承载了他们对于家的一切想念,也是大部分闽南人心中最难忘的记忆。很多人走进古厝时,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古厝屋脊上那高高飞扬的腾龙以及色彩艳丽的花草所组成的绝妙屋顶,它们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让人惊叹不已。双龙戏珠、八仙过海、桃园结义、双凤朝阳……这一出出的好戏、一个个精美的造型,其实是用破瓷碎碗粘贴而成的,这项艺术俗称堆剪,也被称作剪瓷雕。

近日,记者走进以剪瓷雕著称的翔云镇,探访了坚守剪瓷雕20多年的手工艺人陈志永。一把铁钳,一张一合,剪出了缤纷色彩,剪出了大千世界,也剪出了闽南古厝屋脊上的昔日风采。

陈氏剪瓷雕技法已有100多年历史

从南安市区出发,辗转40多公里,绕过曲曲折折的山路,记者在翔云镇梅庄村找到了陈志永的家。初春时节,天气乍暖还寒,但对陈志永来说现在正是工作的好时机。想到夏季即将到来,有多年“暴晒经验”的他还是有些担心。“剪瓷雕是室外工作,经常一工作就要好几个小时,夏天太阳毒辣,皮都要脱一层。”陈志永说。

据了解,剪瓷雕流行于福建、广东、台湾和东南亚一带,是一种传统的、民间的手工技艺。今年43岁的陈志永从事剪瓷雕已经20多年,是南安市剪瓷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是陈氏剪瓷雕技法的第五代传人。“从我爷爷的爷爷那一辈开始就从事剪瓷雕了,而后代代相传,算起来也有100多年历史了。”陈志永边说边从家中找出十几只彩色瓷碗,准备现场给记者演示一遍。

只见陈志永从工具袋中拿出一把没有开刃的剪刀将瓷碗敲成几块,然后从中捡出一块碎片“咔擦咔擦”剪起来。不到两分钟,一片茶花瓣就出现了,再过几分钟,一片牡丹花瓣也出现在记者面前。陈志永告诉记者,剪出花瓣后只需将它们插在之前已经做好的粗胚模型上就可完成。为了方便记者更好地理解,陈志永走到院子里,从一棵树底下拿出一个有些年限的粗胚模型跟记者讲解道。“这个是没有完成的仙人粗胚。剪瓷雕主要有两步,一个是剪,一个是画。”陈志永说,剪是要根据图案用铜丝做出骨架,再用沙和水泥混合的混凝土打磨出粗坯;画则是用混凝土先堆出模型,再用白灰涂抹上去,用画笔在白灰上涂上颜色,画上图案。

“20多年前开始学习剪瓷雕时就是先从剪茶花开始。”陈志永说,剪花草最简单,但是要剪神仙鸟兽就需要一定的功力了,一般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掌握其中的奥妙。据陈志永介绍,他的父亲陈祥华是当地剪瓷雕师傅中的佼佼者,对儿子的要求也更为严格。“刚开始学剪瓷雕时,父亲在做双龙戏珠时只做完一只就带着其他徒弟离开了,留下我一个人独自完成另外一只。”陈志永回忆,当时觉得父亲特别苛刻,有点孤立无援,不过也只有这样才能逼自己进步得更快。慢慢地,陈志永从简单的花草开始,到八仙、龙凤等更为复杂的瓷雕作品,直到10年前他才真正出师挑大梁。

古刹名寺的“屋脊美容师”

相传,从宋代晚期兴建西山岩的“初来寺”时就已经有了剪瓷雕这项手艺。有人说,剪瓷雕是明清时期漳浦、诏安一带的艺人发明的;也有人说,剪瓷雕是由广东潮州地区传入闽南的。“关于剪瓷雕的起源,至今尚无定论。不过闽南地区寺庙、宗祠的屋脊几乎都会用这种方式进行装饰,这也是闽南建筑的特色所在。”陈祥华说。

据陈祥华介绍,剪瓷雕一般都是用来装饰寺庙宫观、仿古建筑、园林建筑等建筑物的屋脊翘角、壁画,大户人家建古厝时也会用上。这项手艺要求工人要细致耐心,因为常常要在屋顶上工作七八个小时,普通人是受不了的。而最传统的剪瓷雕是需要人手一点点剪出来的,一片花瓣、一个鳞片、一个头饰都需要用铁钳剪出来。“比如剪一条龙需要先用铜线绑出一个框架,再用水泥筑成主体,最后再慢慢用瓷片堆贴成形。”陈祥华说,龙身上的鳞片有几千片,有时要一个晚上就赶出来,得剪几百个碗。由于瓷碗剪碎后边缘很锋利,一不小心就容易割伤手,经年累月,剪瓷雕师傅手上几乎都有一层厚厚的老茧。记者注意到,陈祥华和陈志永两父子手上无一不是布满老茧。

“虽说剪瓷雕师傅很辛苦,但由于闽南地区非常重视古厝、寺庙的修缮,所以订单一直不错。”陈祥华告诉记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带着十几个徒弟走街串巷,厦门、泉州、福州甚至江西等地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晋江施琅故居大门、惠安县孔庙等建筑都有他们的一份心力。“以前每年我都会接到一两个大工程,小工程也有十几个,这些都足以养活我的工程队。”陈老说。

2005年初的一天,泉州某个建筑承包商找到陈祥华,问他是否能够做出最纯正的闽南剪瓷雕。陈老拍拍胸脯说,当然没问题。2005年2月,厦门南普陀寺启动中轴线片区翻修改造工程,率先修建天王殿。由于需遵循“修旧如旧”原则,天王殿上的剪瓷雕也需采用最传统的方式制作,陈老带着五六个徒弟彻夜赶工,采用立体圆雕、浮雕、半浮雕、平雕等多种传统方式再现往日剪瓷雕的风采。8个月一晃而过,天王殿屋脊上的人物、鸟兽、花卉、楼阁、山水等如期重焕新生。

“慢工出细活,天王殿的每一朵花,每一个人物都是纯手工制作,这也是我迄今为止最为用心、耗费心力最多的一个作品。”陈老骄傲地说,虽然10年过去了,但是如今天王殿上的那些花草鸟兽依然跟10年前一样鲜艳。天王殿也成了陈祥华老人的封山之作。

瓷雕装饰由主营变副业

采访当天,陈氏父子带记者参观了陈氏宗祠和供奉祖师爷的玉凤馆,让记者更为直观地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陈祥华指着一个梯子对记者说,沿着这个梯子爬到屋顶上,你可以清晰地看到屋顶上那些人物花鸟身上细细的花纹,尽管数十年过去了,它们依旧如新,这就是剪瓷雕的魅力。据陈志永介绍,玉凤馆供奉着祖师爷,是由他的爷爷修建,之后他父亲主持修缮,2011年他又在原有基础上翻修,历经两年终于让玉凤馆再现往日风采。

“你有没有发现脊头上的龙鳞和宗祠上的龙鳞有何不同?”陈志永指着玉凤馆屋脊上那神采奕奕的腾龙问道。见记者观察良久都没有发现异样时,陈志永揭开了谜底:玉凤馆上的龙鳞边缘很光滑,没有瓷碗剪后的不规则,因为这些鳞片都是购买的成品,而宗祠上的都是手工剪的瓷碗镶嵌的。

“现在很多材料都可以购买,不再像以前要亲自去剪,甚至连一条完整的成品龙都可以在市场上买到。”陈志永说到这个时显得有些无奈,现在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学堆剪,都是直接到市场上买,然后挂在屋顶就好了。不过,陈志永认为集中购买的成品形态不够生动,色彩也没那么鲜明。但市场发展如此,不跟随潮流便无法生存。“玉凤馆如果全部采用传统手工雕刻,单屋顶就得花费几十万元,这根本无法承担。”从某个角度来说,陈志永也能理解市场变化。

“现在没有年轻人愿意学这种最原始的堆剪,儿子学了不到一个月就放弃说太辛苦了。”陈志永笑着说,而且要长年在外风吹日晒,很多人都接受不了。再加上受市场冲击,如今的剪瓷雕师傅收入远没有以前来得好,年轻人自然要另谋出路。望着屋顶上色彩缤纷的瓷雕作品,陈志永显得有些失落:想当初父亲招收了十几个徒弟,师兄弟众多,可我却门下全无。机械化渐渐代替了传统手工剪瓷雕,如今他也组建了一支二三十人的建筑团队,专门承接房屋土建工程,而屋顶的瓷雕装饰仅占一小部分。

采访结束已接近黄昏,玉凤馆和陈氏宗祠在夕阳的映衬下显得庄严而又富丽堂皇。在返程的路上,记者仔细观察了道路两旁的寺庙屋顶,无一不是缀满了花草鸟兽,再细细打量,多是陈志永所说的瓷雕成品。但愿剪瓷雕手艺可以世代相传,就像这古厝屋顶上的戏,一直演下去……

相关阅读

古瓷器凝固真实历史


本报讯(记者吴越)自从唐朝对外贸易发达繁荣以来,瓷器就是中国文化的符号和中国审美价值的缩影,“南海一号”整体捞起的不仅是珍贵文物,更是凝固的真实历史。如何看待和评估“南海一号”里的瓷器文物?记者采访了龙泉青瓷专家、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朱伯谦和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钱汉东。

朱伯谦说:“‘南海一号’的整体打捞出水令古陶瓷界十分振奋,除了可以进一步看到当时制瓷工艺,了解中国瓷器水准,更重要的是从商业的角度来看待这批瓷器,它们反映了南宋的商业传播。”

“通过鉴赏这批瓷器,可以了解当时瓷器出口的种类,了解海上国家经贸往来的情况。现在从采样来看,这些都是南宋时各窑的高峰时期的作品,且南方几大窑系都有,由此可见外销瓷是‘整体包装’,不是某一种窑瓷的专门出口;从种类上看,以景德镇的‘影青’为代表的青白瓷和以龙泉青瓷为代表的青瓷为主,这也代表当时宋朝的较为含蓄古典的审美取向。瓷器作为不同文化形态下的符号,在当时的对外传播中始终受到重视和接受。”朱伯谦说。

“现在看来,瓷器的来源集中于当时中国南方的名窑作品,这也正体现了当时政治与文化中心的南移。假使其中再出现一两件北方窑系的作品,如定窑、钧窑的瓷器,那就是更了不得的发现,将证明在南北对峙的情况下,外埠需求驱使的商业流通能够突破政权的对立。”钱汉东神往地说。

景德镇的陶瓷雕塑艺术


“雕塑瓷"顾名思义就是通过雕塑而烧制成立体陶瓷的艺术品,简称瓷雕。它的制作需经模印、锒嵌和镂、堆、塑、雕刻等多道手工工艺操作,再经高温烧制才能完成。

万历寿星瓷雕

紫金釉达摩瓷雕

青花布袋罗汉雕塑

瓷塑杜甫像

景德镇陶瓷雕塑艺术历史悠久,据记载,隋代就已开始了陶瓷雕塑的制作。宋代,瓷塑的品种日益增多,而且工艺水平大有提高,所出成品灵巧、典雅、秀丽。元代工艺水平大有提高,风格雄健、豪放、凝重。明代景德镇发明了适合于陶瓷雕塑加彩的五彩颜色,因此雕塑技巧也随之由简朴进入精致,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陶瓷雕塑,其中以佛像最为著名。清代至民国时期,景德镇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瓷雕产区之一,所产的瓷雕题材丰富,品种多样,技法娴熟,形式新颖,塑彩结合,塑釉烘托,开创了瓷雕艺术的新天地。

天青釉“伐木小憩”雕塑

无光白釉“白求恩”雕塑

豆青釉“乒乓传友谊”瓷雕

无光釉“四老奏乐”瓷雕

捏雕菊花霁蓝釉瓶

当代的景德镇陶瓷雕塑工艺精湛,工艺种类齐全,有圆雕、捏雕、镂雕、浮雕等;题材广泛,佛像尊神、花草鱼虫、亭台楼阁、动物玩具等等,千姿百态,无不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形式多样的装饰风格,丰富了雕塑的表现能力,使作品生动传神,具有非凡的艺术效果。

加彩捏雕“鹤鹿同春”

加彩“飞天”瓷雕

加彩“展翅”松鹰瓷雕

随着雕塑瓷的不断发展,景德镇诞生了一大批擅长瓷雕的陶瓷艺术大师。游长子、徐顺元、蔡寿生、杨海生、杨秦川、蔡金台、曾龙升、蔡敬标、何水根、曾山东、张育贤、唐自强、刘远长、周国桢、姚永康等都是各时期拔尖的艺术人才,他们为传承和弘扬景德镇的瓷雕艺术做出了巨大贡献。

瓷雕《渡海观音》拍出60万身价


本报讯(通讯员黄鹏辉)近日,第三届中国(深圳)文化产业博览会在深圳展览中心举行。在博览会上举行的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及当代名家书画拍卖会上,德化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许兴泰生前代表作之一泰峰瓷《渡海观音》以60万元的价格成功拍出,比原定的起拍价超出10万元。此举不但成为本届文博会的一大亮点,也成为本届文博会惟一拍卖成交的当代国家级大师作品。

本届拍卖会惟一成交的工艺作品

20日下午,深圳会展中心5楼梅花厅内,上百名来宾出席了本次拍卖会。2点过后,伴随着拍卖师流畅的报价,前16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都应声流拍。随即,编在17号的许兴泰大师瓷塑《渡海观音》以50万元起拍,拍卖师刚一报价,台下54号牌的一位先生应声要价竞拍,经过一番短暂而激烈的角逐,最后随着拍卖师一锤落定,78号竞拍者--来自深圳百万书屋老总杜先生以60万元的价格将该件作品收入囊中。让原本平静的拍卖会现场,掀起了一个小高潮。

杜先生在拍得该件作品后向记者介绍,他爱好收藏,对德化瓷及许兴泰大师的作品十分了解。此次,他对该件作品的心理承受底价是80万元,没想到比自己预期的竞拍价还省了20万元。拍卖主办方的一位代表介绍说,此次作品的起拍价格是参照委托人提出的价格,再结合市场价格来最后定价的。该代表认为,此次拍卖会的拍品绝对是真品。而此次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拍卖是全国尚属首次,一些人对此还不是很熟悉,因此市场还没充分开发。

代表国内瓷塑艺术的最高水平在本届文博会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20多件国家级工艺大师作品荟聚在9号馆内的国宝区内。作为国内惟一入选参拍的瓷塑作品,这尊高88厘米的《渡海观音》格外醒目,吸引着众多淘宝者的眼球。据许兴泰儿子许瑞峰介绍,他是应组委会邀请带上父亲生前代表作之一《渡海观音》专程出席本届文博会的,他相信父亲的作品,因为这是他父亲去世后首次参与的作品拍卖会。同时,近年来,海内外一些藏友会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名师的作品,这是拍得该件作品的深圳杜先生也算是其中一位吧。据了解,文博会期间,为了如期参与父亲作品的拍卖会,许瑞峰同时在9号馆也设立自己作品的展示区。他的高温红釉瓷和宝石釉也赢得许多消费者的喜爱。

另据介绍,上百年来,许氏家族的瓷塑作品一向以创作精品著称,得到了海内外藏家和藏馆的精心收藏。本次参拍的《渡海观音》创作于2005年10月即许兴泰大师逝世前一年的作品,是许兴泰大师从艺50多年来最经典的作品之一,代表着当代德化乃至中国瓷塑艺术的最高水平。

此次拍卖采用"英式"拍卖法

此外,在本次拍卖会上,拍卖的当代名家书画作品共有243件,除了尹晶华《演出之前》以起拍价3倍的价格成交外,多数成交作品是以起拍价成交。当天73号竞拍者在拍卖会结束后兴奋地告诉记者,自己几乎是在没人竞争的情况下,以起拍价拍得了4件作品,简直是"捡"了个大便宜。

拍卖师张京介绍说,此次拍卖采用的是"英式"拍卖法,就是以低估价由低向高叫价拍卖。根据自己从业10年的经验判断,多数竟拍者都是以一尺价格买到整幅书画。他举例说,深圳市谷风画院院长鲁慕迅的画作市场价格是每尺3000元,而此次拍卖会成交的26号作品,鲁慕迅69×69cm的《菊石八哥》作品成交价格也是3000元,明显低于市场价格。而德化许兴泰大师《渡海观音》以60万元价格拍出,成为惟一成交的一件工艺品,这说明许多竞拍者对于当代工艺品种类了解不够,另外也说明大师的经典瓷器作品还有一定的市场和收藏增值空间。

名词解释:

英式拍卖法(EnglishAuction):这是最为熟知的拍卖形式,物品的价格随竞价者的出价不断上扬,直到得出出价最高的竞价者。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