浇釉

浇釉——大型器物的一种上釉工艺,是我国传统的施釉方法之一。操作时两手各执一碗或勺,舀取釉浆,向坯体上交相泼浇�taoci52.com

编辑推荐

什么是生料釉、熔块釉、盐釉、土釉、长石釉、石灰釉、铅釉?


1、什么是生料釉?

釉用的全部原料都不经过预选熔制,直接加水调制而成浆。

2、什么是熔块釉?

釉料制浆前,先将部分原料熔制成玻璃状物质并用水淬成小块(熔块),再与其余原料混合球磨成釉浆。

3、什么是盐釉?

此釉不须事先制备,而是在产品煅烧至高温时,向窑内投入食盐,盐的挥发物使坯体表面形成薄层玻璃物质。

4、什么是土釉?

此釉是天然有色粘土经淘洗后直接作为釉料使用。

5、什么是长石釉?

此釉主要由石英、长石、石灰、和粘土配成,它的特点是硬度大,光泽较强,透明,有柔和感,烧成范围宽。

6、什么是石灰釉?

此釉主要由氧化钙作熔剂,且氧化钙的分子数应占半数以上,石灰釉弹性好,光泽强,也可以烧成无光釉和乳浊釉,其缺点是烧成范围较狭,制品易烟薰。

7、什么是铅釉?

此釉部分引用铅的氧化物作为熔剂,常和硼的氧化物一起使用,强烈地降低釉的熔融温度,铅及铅硼釉的最大优点是光泽度强,弹性好,能适用于多种坯体,并能加强色釉的呈色,但考虑到铅毒的危害,目前应尽量少用。

陶瓷讲堂--说釉之祭红釉


《景德镇陶歌》中有一首描述祭红的诗歌:“官古窑成重霁红,最难全美费良工。霜天晴昼精心合,一样搏烧百不同”。

这首诗主要是谈论祭红烧造之难。官古窑是指民窑中烧的最好的作坊,品质不输官窑,仍觉“最难”。精工细作且不论,还要看天,晴雨、冷热、气温高低,都要恰到好处。但就算万事俱备,结果仍是“百不同”。所以民谚有云:要想穷,就烧红。实际上,自永宣创祭红,有明一代,民间根本不得一见,甚至永宣之后,官窑也几成绝响。直至清康熙后,方始重烧。民间也只有极少数顶尖的高手能够烧造。即使御窑厂,每次烧红亦是大大挑战。这些当然还都是表面现像,是结果。深究一下过程,祭红的烧制更令人觉得不可思议。

现代科学的研究发现,祭红属铜红釉,铜红的呈色必须在高温流动的状态下才能完成,但祭红并不流动,或极少的流动。这在现代科学的逻辑中,是个悖论。另一个高难度的动作是烧窑。古代柴窑,一窑之内,温度、气氛差别很大,而祭红的烧造极为敏感,适合烧造的位置很少,只有一两个匣钵,故被称为“寸金地”。民间古代更有凄婉的传说:民女为烧祭红,跳入窑中祭窑,方始烧成。尽管当代科技昌明,工业发达,祭红的烧造技术比之以往,已有大大的提升,但仍非轻易能为。在传统制瓷的品类中,仍是难度系数极大的一种。

不过祭红的闻名,最根本的原因,仍是红釉之美。乾隆帝有诗云:“晕如雨后霁霞红,出火还加微炙工;世上朱砂非所拟,西方宝石致难同;插花应使花羞色,比画翻嗤画是空。”可谓鲜而不过,娇而不艳,沉静自然,芳华内敛。不过历代文人所述甚少,也难怪,几人得见?

祭红与郎红的区别:由于都是以氧化铜着色而且是一次烧成,外观也相差不太远,所以人们往往错把“郎窑红”当“祭红”,其实仔细观察“祭红”与“郎窑红”无论从色调风格,釉面特征,烧成温度均有显着的区别,如“郎窑红”呈色极为鲜红,透明度强,具有较大片裂纹,器件上部略有流釉现象。而“祭红”的红色则较深沉安定,釉面列裂纹,无浮光也没有流淌现象。最大区别就是郎红釉会流动,而祭红釉却不流动。(祭红与郎红对比)

烧灰、配釉


釉是瓷器的衣裳,任何一件瓷器都离不开釉的装饰。

清代督陶官唐英在《陶冶图说》中指出院“釉无灰不成,釉灰出乐平......用水淘细而成。”就是说,配釉必须有釉灰,而釉灰又出自乐平。当时的制釉方法是采用熟石灰加狼鸡柴煨烧而得,因为狼鸡柴叠放成堆比较蓬松而有弹性,燃点低,不易熄灭,更重要的是狼鸡柴的混入对釉灰的组成有利而无害,是制釉灰的极好燃料。陶工将水发好了的石灰剔去石块,把狼鸡柴与灰粉一层柴一层灰交叉堆成宽约猿远厘米、高约源园厘米的柴堆,如烧圆园园公斤灰,操作者第一层用圆园公斤的狼鸡柴铺平在地,再用竹编筛把熟石灰筛在柴层上,约缘厘米为宜,否则灰层太厚,把柴层压得太实,不易燃烧,然后二、三层地铺堆,一层比一层要宽,这样是防止柴堆倒塌以及上部向外漏,柴堆处理好后点火燃烧,点火后发出浓黄色的烟,经过约员远小时的煨烧后,把柴灰耙开,略微翻动,使上、下面的灰混合,待圆至猿小时让灰中柴梗基本烧完,让其自然冷却。釉灰烧好,要送到景德镇的灰行(镇上人通称其为“灰渣店”),灰行对购进的釉灰分别堆放在靠墙角落,经常洒水,保持湿润,并加入尿液,以助陈腐和解凝,经过一年之久才开始淘洗,淘洗中首批取的釉灰细浆叫头灰,沉淀木桶底部的粗颗粒是“灰渣”和“二灰”,通常老板把这些灰渣与购进的灰渣混入,再次淘洗,灰行加工成水灰后,才可出售给坯户使用。一般是头灰性燥,仅适用于普通瓷,“二灰”性纯,工艺性能好,广泛用于高级

细瓷。

水灰的使用面很广,民国时期曾覆盖全镇愿园豫的制瓷行业,四大名瓷中,除粉彩的白胎釉料后改用“灰不”作助溶剂外,青花、玲珑、颜色釉等名瓷,都一直离不开水灰配釉。当时的柴窑在还原性烧成中,能使青花纹样呈 色青翠,使玲珑“米通”通明剔透。尤其是各种高温颜色釉,辉映出斑斓迷离的色彩。

原始的烧灰,配釉制作方法在景德镇制瓷史上延续了好几百年,为景德镇陶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是景德镇手工制瓷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上个世纪缘园年代初期,随着公私合营,镇上各坯户联营后,全市成立了各大瓷厂。陶瓷制作的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了。各瓷厂设立了原料精制车间,这些车间根据本厂生产品种的需求,制作和配出釉料。配釉方式从原始转化为现代化。各厂根据需要,采取科学配方,不同的配方釉料,使瓷器的釉面产生不同的效果。现代的配料,以球磨机粉碎代替烧灰,加入氯化铵等化学成分,以适应于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

东方神韵釉画


最近几年釉画艺术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更多的人希望了解釉画艺术,亲近釉画艺术。但是,其他画种在世界艺术的顶端地位和釉画在中国的边缘化地位,落差巨大,这种落差也为釉画艺术在中国的未来蕴藏着巨大的潜力。釉画集其他画种优点于一身,必将复归它本身应有的地位和价值。釉画艺术不仅属于艺术市场,更属于社会文化,大众审美和学术研究。

釉画是用青花料,粉彩料,五彩料,颜色釉在瓷胎或瓷器上自由绘画,有独立绘画语言的绘画方式,是陶瓷装饰的一种。釉画是借助陶瓷载体经过釉上釉下釉中及其他工艺的一种绘画。其主体是瓷胎、青花料、五彩料、粉彩料、颜色釉、沙子、玻璃、玉石、釉、高低温烧制构成。是泥与火的艺术。

釉画的发展可以追溯到4500-5000年前,龙山文化就出现了黑陶挂釉,到西汉的铅釉陶器,第一次穿上了大红大绿的新衣,是釉画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东汉晚期真正的陶瓷出现了,是釉画发展史上里程碑,到了唐代有了挂色釉的唐三彩,宋的影青,元代的青花,清的五彩,粉彩,珐琅彩,清末民初的浅绛彩,浅绛彩的出现,釉画得到了空前发展。清末民初时,文人墨客聚集瓷都景德镇的珠山绘画瓷器,他们是那个时代釉画绘画的杰出代表。新中国成立后,釉画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国有瓷厂的美研室,到轻工业部、省市陶研所。当代的大师,院校教授,艺术家成为创作的主题。

釉画是陶瓷工艺完成的绘画方式,具有视觉艺术造型审美的艺术科学价值,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很强的绘画感和表现力,表现手法非常丰富,如吹、滴、泼、喷等手法,笔者的《东方神韵·层林尽染》基本上采用了喷,泼,洒等技法表现树干,枯枝,艾草丛和树叶,画面中,近景的深秋枫树,高高耸立,橙红一片,远景的高树苍润幽远,整个瓷板呈深红基调,片片红叶起舞在晚风中,整幅作品色彩丰富浓艳,光彩夺目,景物自然逼真,看不出人为的痕迹,乌金釉造树干的厚重,红釉妆扮的枫叶似火,真可谓秋天树林神姿仙态,作品层次感强,色彩丰富,变幻无穷,宛如一首歌颂深秋动人的歌。釉画的材料性能稳定,工艺精良,技术含量高。又如笔者的《东方神韵·唐韵》系列,采用滴、洒、泼等技法,塑造了数位身姿动人的仕女,使深宫女人相互倾诉?抑或是离别时执手相看眼泪互诉衷情?作品晕色自然流畅,达到了形似神更斯的艺术境界,留给观赏者想象的空间。

釉画的创作是一门综合艺术,是集传统工艺技术与当代绘画思想理念于一体的新型绘画。釉画的表现形势几乎囊括了所有的艺术门类,釉画既能表现油画色彩丰富,立体质感强的视觉效果;又能表现中国水墨画的墨韵、产生似象非象的物像特征,这种特征效果使人诱发丰富的遐想;还能表现漆画之美,美在朦胧,美在神秘;釉画在塑造和晕染不亚于色粉画,釉画的卓越表现在不久的将来会在全国美展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釉画是追求自由绘画语境的形式,用陶瓷材质为媒介出发,借用抽象的语言,以不同方式揭发出深层次的精神诉求。与传统绘画单一媒介不同的多媒介试验探索,打破了旧有画种的界限,激励出创造的灵感,形成新鲜的审美情趣,成为中国艺术生态的新的增长点。如笔者的《东方神韵·云山》颜色艳丽朦胧,色彩变幻无方,大气淋漓,气势恢宏,追求本真。蕴含着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追求一种哲理、诗情或神韵,往往给观者用心去感受,探索和领悟。经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釉画的颜色釉能表现抽象画 的本质,抽象是宇宙的本质,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在人的感悟里,抽象文化是生命文化,是人的生命天性和本质,是直接服务人的生命方式,通过视觉的形势审美,传递快感和美感,完成生命的视觉和精神享受。经过1300度的过滤后的产物本真,基于这种理念,又受到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笔者创作《东方神韵·禅》采用唐代泼墨的方式泼釉,由流动釉泼出观音的型,用不流动的釉作背景,绘制而成。在变幻的白云之间有一若隐若现的观音。做到了道法自然,大象无形。受到德国伯特?海灵格《现象学》的启发,笔者创作了《奈何桥》,画面灰和白为主色,白的抽象的人体,和灰的人体及幽蓝的头部,来表现宇宙的阴阳。生和死,爱与恨;虚幻和真实,文明与荒昧。是宇宙阴阳滋生万象,还是阴阳博弈的……,我只是一个观者!釉画的载体是陶瓷,它具有永久性。他的工艺材质比其他画种更稳定,有独立的艺术语言。釉画在景德镇经过一千年的发展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从瓷土,瓷胎成型,釉料,绘画,烧制,包装,物流,出版,画廊,院校等研究机构一应俱全。釉画已成为收藏界的新宠,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艺博会的展示,本土华艺拍卖公司的崛起,还有嘉德、保利、万隆、匡时、香港的佳士得等知名拍卖行的加入,更推动了釉画的发展,釉画是当代艺术品新宠,她卓尔不凡艺术气质,内在蕴藏巨大的潜能,必将问鼎世界艺术的宝座。

朱振洪 1973年生,山东沂南人,自由艺术家。从事陶瓷研究十余载,现居景德镇从事高温色釉研究与创作。作品色彩变幻丰富,率性挥洒而不失色彩造性法度,一任自然。追求本真,朴拙雄浑的艺术气息。

如何防止缩釉?


釉层卷曲、结块、脱离坯体的现象一般称为缩釉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是釉料中的灰尘和釉料本身的收缩。有些釉,特别是那些含氧化锡的釉,如果釉施得过稠,或施在一个脏的表面上,将会缩起,变成较大的结块。补救的办法的用湿海绵擦掉坯面上的灰尘。建立除尘间,避免灰尘落坯。若施釉需要适当增厚,可在釉料中添入少量(3%)的膨润土。釉下彩绘易产生缩釉缺陷,因为釉下彩绘的彩料类似于釉下留存了尘灰。针对这种情况,可在釉下粉料中混入少量的釉浆,或者少量的阿拉伯树胶。

第二个主要原因是釉料中塑性成分含量太多了,以至在干燥期间,釉层收缩过于严重,产生微细裂纹,使釉面开裂。在烧成过程中,易形成釉堆,结成块状,而不能均匀地熔融覆盖坯体。这种缺陷经常出在素烧过的坯件上。因此,这类釉一般适宜在未素拍打的生坯上。为了适应在素烧坯件上使用,可在釉料中适当地加入一些如煅烧过的粘土和瓷土以及方解石等非塑性原料量。加入的非塑性原料量等于减去了一定的塑性原料量。此外,用手指轻轻地摩擦干燥的釉面,使釉面变得光滑,也有助于消除一些釉面裂纹。在釉面干燥尚未达到要求时,加热过快也易产生堆釉的缺陷。

什么是裂纹釉?


开片 开片本为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开裂的原因有两种:一是成型时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影响了分子的排列;二是坯、釉膨胀系数不同,焙烧后冷却时釉层收缩率大。因此开裂原是瓷器烧制中的一个缺点;但人们掌握了开裂的规律而制出的开片釉(即裂纹釉),变成为瓷器的一种特殊装饰了。宋代的汝、官、哥窑都油这种产品。开片又称冰裂纹, 按颜色分有鳝血、金丝铁线、浅黄鱼子纹,按形状分有网形纹、梅花纹、细碎纹等。

百圾碎 百圾碎为冰裂纹的一种,即裂纹釉中纹路繁密,开片较为细碎者。这个名称起于宋代之哥窑,景德镇窑仿哥窑之后,即一直沿用。

孔雀绿釉


孔雀绿亦称“法翠”,也叫翡翠釉或吉翠釉。釉色有深浅二种;深者色葱翠,釉内有细碎片纹,而且衬有酱白釉底,釉色鲜明艳丽;前者主要在彩釉中配合使用,如茄皮紫等釉器,常加上孔雀绿。若将孔雀绿敷盖于青花上,则青花色调变黑,颇有宋代磁州窑孔雀绿黑花的效果。孔雀绿是一种以铜为着色剂的低温色釉,宋、元时期的民窑创烧,最早见于宋代磁州窑。明成化时,景德镇开始在瓷器上摩烧单一的孔雀绿釉。其烧造方法有两种:一是以素胎直接挂釉烧制,釉面易开片剥落;一是在白釉器上罩釉烧成,釉面剥落者少。

釉点缀陶瓷的美


釉是生产瓷器最重要的原料之一,它见证了中国瓷器的辉煌。青釉中国瓷器最早的颜色釉是出现于南方的青釉。所谓“青釉”,颜色并不是纯粹的青,而是具有黄、绿、青等几种颜色,但多少总能泛出一点青绿色。同时,古人往往将青、绿、蓝3种颜色统称为“青色”,例如许之衡《饮流斋说瓷》称:“古瓷尚青,凡绿也、蓝也,皆以青括之。”我国历代的青釉都以铁为主要着色元素,以氧化钙为主要助熔剂,加了氧化铁的色釉,在氧化焰里烧成黄色,经过还原焰才成为青色。白釉白釉是瓷器的本色釉。一般瓷土和釉料都或多或少地含有一些氧化铁,器物烧出后必然呈现出深浅不同的青色来。如果釉料中的铁元素含量小于0.75%,烧出来的就会是白釉。古代白瓷的制作,并不是在釉料中加进白色呈色剂,而是选择含铁量较少的瓷土和釉料加工精制,使含铁量降低到最少的程度。这样在洁白的瓷胎上施以纯净的透明釉,就能烧制白度很高的白瓷。白釉出现于北朝。黑釉我国古代黑釉分为石灰釉和石灰碱釉两大类。东汉、东晋等早期黑釉都属石灰釉。唐代以后,基本上都改用石灰碱釉。就黑釉的品种而论,可以分为一般黑釉与花色黑釉两大类。油滴、兔毫、玳瑁、麻酱釉等即属花色黑釉。红釉红釉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北宋初年,但真正纯正、稳定的红釉是明初创烧的鲜红,到嘉靖时,又创烧了以铁为呈色剂的矾红。鲜红为高温色釉,矾红为低温色釉。红釉的种类很多,除鲜红外,又以浓淡而衍化出各种不同的品种。深者有宝石红、朱红、鸡血红、积红、抹红等。抹红带黄色的又叫杏子衫,微黄的又叫珊瑚釉,此外还有橘红和枣红。淡的一般称粉红,带灰色的叫豇豆红,灰而又暗的叫乳鼠皮,胭脂红也是粉红的一种。粉红中最艳丽的叫作美人醉。蓝釉蓝釉最早见于唐三彩中。但这时还是低温蓝釉,只有绮丽之感,缺乏沉着色调。高温蓝釉的出现是在元代。入明以后,特别是在宣德时,蓝釉器物多而质美,被推为宣德瓷器的上品。至清康熙时,更出现天蓝等多种新品种。绿釉含氧化铜的石灰釉,在还原气氛中呈红色,在氧化气氛中则呈绿色。我国传统的绿釉和绿彩都是以铜作着色剂,属于铜绿釉。我国在汉代就已用铜作着色剂烧铅绿釉,宋时瓷器上的绿釉已较普遍。但是,在明代孔雀绿烧成熟以前,所有的绿釉都呈深暗青绿色,没有达到亮翠的程度。所以,成功的绿釉都是明清时期的产品。如高温绿釉中的郎窑绿、苹果绿,低温绿釉中的孔雀绿、瓜皮绿和秋葵绿等等。黄釉黄釉最早出现于唐代,当时安徽淮南寿州窑、河南密县窑等都烧黄釉。但正色黄釉还是汝窑的高温黄釉———茶叶末釉。

浅谈釉上花鸟瓷画


自小喜爱画画的我如愿成为了一名陶瓷美术工作者,在瓷器上画画已成为我的日常生活。认为陶瓷是一门神奇而又独特的艺术,是泥与火的交融,是工艺与画作的交融。中国人早在约公元前8000~2000年就发明了陶器,陶瓷原料是地球原有的大量资源黏土经过淬取而成。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铝、高岭土等。陶瓷材料硬度较高,除了在食器、装饰的使用上,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亦扮演重要角色。

在距今14000年前,于万年仙人洞首次发现的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人类活动文化遗迹,其出土的栽培稻和陶器,距今一万年以前,是现今已知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遗存和原始陶器之一。在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完善成熟。图案形象直观性强,在当时具有标志性、装饰性等性能,所以对彩陶图案的研究也会给古文字研究提供佐证。中国自古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在原始时期,氏族部落更为繁杂,在特定的生产条件下形成了独特审美需求的文化特征,它们各自代表氏族文化的标志性形象,也产生着不可低估的精神凝聚力量。而随着氏族文化的盛衰变化,陶器装饰也出现了不同内容的形式。

黑格尔认为最早的艺术就是象征艺术,并且他认为这就是东方艺术的特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从《周易》开始,古人就已经按照自然来关照人和事,开启了我国绘画以象征为手段的先河。《易传》云:“八卦成列,相在其中矣。”说明了“观物取相”是汉文化的思维方式,也与儒家“兴起人意,能移精神”的补益功能相契合。中西绘画有着巨大的差异,首先我要说的是对于不同的绘画,我们要用不同的审美角度去观察,去体会,不能单一地说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中西方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构成了中西方绘画思想等各方面的差异,但是归根结底,对于美学的追求,人文精神的体现等,都是相似的,西画以其真实厚重的画面感,给我们以视觉上强烈的色彩享受,中国画以其古韵内涵的特色,让我们置身其中才能感受它的博大与气韵。西方人崇尚开拓进取,故重客观探索,重对景写生,还原真实存在。这种静态固定观物作画,形成焦点透视,出现近大远小的物理性透视空间,无论是真景写生还是画家创作某种想象和虚构的题材,观者总能给自己找到一个固定的位置,使人产生身临其境,如观真景的感觉。由于西方画家固定观察物,发现物象在固定光源影响下呈现出的那种相对稳定的明暗色彩变化关系,故西方画家重明暗法和自然光色塑造形象,以求立体感,正如米开朗基罗所说:“最好的绘画应该像雕刻”。观西方风景画有真景实境之感,观者可走进画面;再观中国山水画,有如人与山水合一之感,观者有身在画中,可游可居之感。

我最擅长的题材是花鸟,花鸟画在中国画中是三大科的一个大科。在原始社会的中国,人们对于花鸟的认识是处于一个“超自然力”的理念之上,在狩猎场面中,图腾表现中及体现神权意识所出现的花鸟图像都是鲜明的一种巫思行为。其中鸟的图像与当时巫思的鸟占活动有着很大关系,原始先民们根据鸟的自然习性和生物特性理解鸟禽类给人们带来的信息,进而“知天事,迈人命。”将鸟视为人与天之间的吉祥使者。中国花鸟画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发展起来,成为一种观念先行的图式艺术。史书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已有不少独立的花鸟画作品,如顾恺之的《凫雁水鸟图》,可以说明这一时期的花鸟画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虽然现在看不到这些原作,但是通过其他人物画的背景可以了解到当时的花鸟画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又如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飞鸟等。到六朝时期,已出现不少独立形态的花鸟绘画作品,其中如顾恺之的《凫雀图》、史道硕的《鹅图》、顾景秀的《蜂雀图》、萧绎的《鹿图》等。到了唐代,花鸟画业已独立成科,著录中计有花鸟画家八十多人。如薛稷画鹤,曹霸韩干画马,韦偃画牛,李泓画虎,卢弁画猫,张旻画鸡,齐旻画犬,李逖画昆虫,张立画竹等等,已能注意到动物的体态结构,形式技法上也比较完善。五代是中国花鸟画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以徐熙、黄筌为代表的两大流派,确立了花鸟画发展史上的两种不同风格类型,“黄筌富贵,徐熙野逸”。清代石涛、恽寿平、朱耷(八大山人)和扬州八怪等都在花鸟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八大山人以其独特的绘画语言,表现内心的忧伤与家国丧失之痛,其笔墨与造型均独树一帜。

国画花鸟画以其美好吉祥的深刻寓意,以其精美绝伦或是高洁淡雅的画面,以其画面所吐露出的芬香,和谐气质,让现代高压快节奏生活的人们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宁静与祥和,抛开一些生活碎片,净化内心与心灵,彻底融入到花鸟画的美好意境中,徐徐升华,慢慢沉淀。国画花鸟所给予人的,是近在咫尺的与自然的交流,它是喧嚣的尘世中可能保有的一份健康与活力,它会从精神上给予人们启发和满足,令人取得由静观万物而获无穷乐趣。礼数之外的闲暇,半分小园中的惬意,你可以做最本色的自己,无论你在参禅悟道,还是礼佛洗心,花鸟画都会是最超然的境界。然而,在西方,他们实际上是没有花鸟这一门分科的,他们的花鸟处于他们的风景画和静物画中。中国花鸟画与西方静物画既存在着某些相同的思想,更多的是体现着同一时期东西方体现在不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差异化精神内涵。就根本意义而言,无论中国的花鸟画还是西方的静物画,它们都不是为描绘对象而描绘对象的“绘形”之作,而是借助对客观对象的描绘表达人的精神、情感,表现人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是真、善、美的寓托,在这方面中西是没有区别的。

在陶瓷上作画,与在纸上或者是在绢上是有很大区别的。我一般画的是釉上花鸟,那么,什么又是釉上呢?首先,陶瓷就烧成分成釉上、釉下和釉中。釉上彩陶瓷又称“炉彩”。所谓釉上彩,就是先烧成白釉瓷,或者烧成单色釉瓷,也可以烧出多色彩瓷,在这样的陶瓷上进行彩绘后,再入窑经600~900℃烘烤而成。我国古代陶瓷器釉彩的发展,是从无釉到有釉,又由单色釉到多色釉,然后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发展成釉下与釉上合绘的五彩、斗彩。

一般来说,我画的都是釉上粉彩。粉彩瓷是珐琅彩之外,清宫廷又一创烧的彩瓷。粉彩作品无论人物、山水、花卉、鸟虫都显得质感强,明暗清晰,层次分明。采用的画法既有严整工细刻画微妙的工笔画,又有渗入淋漓挥洒,简洁洗练的写意画,还有夸张变形的装饰画风。甚至把版画、油画以及水彩画等姐妹艺术都加以融汇运用,精微处,丝毫不爽;豪放处,生动活泼。粉彩的绘制,一般要经过打图、升图、做图、拍图、画线、彩料、填色、洗染等工序。其中从打图到拍图,是一个用墨线起稿,进行创作构思,如绘瓷决定装饰内容与形象构图的阶段。正式绘制时的定稿叫“升图”,把描过浓墨的图样从瓷器上拍印下来叫“做图”。接着把印有墨线的图纸转拍到要正式绘制的瓷胎上去即“拍图”,这样就可进行绘瓷。粉彩是雍正彩瓷中最著名的品种之一,彩料比康熙朝的要精细,色彩柔和,皴染层次多。大多数在白地上、少量在色地上绘纹饰。以花蝶图为最多,牡丹、月季、海棠、四季花也极为普遍。

从古到今,尽管世界各民族对美的鉴赏千差万别,但是,却都能以某种方式获得对美的享受。美来自于生活,制瓷者正是从表现生活的角度,有寓意地间接地表现了人的思想和感情,或直接描绘了现实生活的风俗和风貌。

抹红釉的介绍


抹红亦属低温红釉,为珊瑚红的一种。它不是采用吹釉法上釉,而是刷抹釉,故称“抹红”。抹红釉层不均匀,并有刷痕,并色泽显得清丽温润。抹红出现于明代,而以清康熙时的成就最为突出。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