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纹瓷器赏析

瓷器纹饰的萌芽、发展、兴盛、变化,与历史形势格局的变迁,与时代风气,总有着剪不断的联系。瓷器纹路在匠人笔下无声游走,却在沉默之间,述说了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浪花的气质魂魄。 其中,马的题材因具有吉祥幸福的寓意,而深受人们的欢迎。自古,马与人类就有着不解之缘,远行,行军,运物,邮差均靠骑马完成。除了在农业、军事上的使用,马也成为一种文化象征。我国大江南北各地窑场,碗、罐、瓶、钵、盆等器物上均绘有马纹。马被绘成浑圆、健美、体壮姿态。骏马寓意才俊,寄托了人们对未来充满向往、为美好人生努力奋斗的蓬勃情怀。正值马年,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瓷器上骏马的雄姿。

磁州窑白地黑花马戏图枕

清 粉彩刀马人物纹象鼻耳瓶

清嘉庆 珊瑚红地粉彩七珍供器马宝-象宝

清康熙 “刀马人”故事纹特大将军罐

清康熙 德化白釉印双马纹三足鼎式小炉

清康熙 绿地素三彩海水飞马图观音尊

清康熙 青花“海水飞马”图杯

清康熙 五彩刀马人物故事棒槌瓶

清 青花刀马人物笔筒

清雍正 斗彩龙马河图盘M.taOci52.cOm

明嘉靖 五彩天马纹盖罐

王步 洗马图瓷板

延伸阅读

古代瓷器:马纹瓷器:铁骑冰河入梦来


磁州窑白地黑花马戏清-粉彩刀马人物纹象鼻耳瓶

清嘉庆-珊瑚红地粉彩七珍供器马宝-象宝

清康熙-刀马人故事纹特大将军罐清

康熙-德化白釉印双马纹三足鼎式小炉

清康熙-绿地素三彩海水飞马清康熙-青花海水飞马清康熙-青花刀马人物大棒槌瓶

清康熙-五彩刀马人物故事棒槌瓶

清-青花刀马人物笔筒

清雍正-斗彩龙马河王步-洗马明嘉靖五彩天马纹盖罐

明清瓷器:赏析斗彩团莲纹高足杯


明成化斗彩团莲纹高足杯

高7.2cm,口径6.7cm,足径3.4cm。

杯口微撇,深弧腹,瘦底,下承以中空高足。内、外近口沿处各有青花弦纹一道,近足处有青花弦纹两道。杯外壁斗彩装饰,腹部均匀分布团莲纹四组,间以上下对称的变形花叶纹。足内沿署青花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横排款。

此杯纹饰采用勾勒平涂施彩,色彩均匀,微微凸起,富有写实感,时代特征鲜明。故宫博物院珍藏数件成化斗彩高足杯,制作皆秀美,花鸟纹者。

明成化斗彩的胎质洁白细腻,薄轻透体。其釉色乳白柔和,更能衬托出斗彩的鲜丽清雅。它的色彩丰富,青花呈色幽倩淡雅并有透明感,釉上彩色则有红、黄、绿、紫四大类十几种,彩色配制灵活自如。

古代瓷器:彭城窑元代鱼藻纹盆赏析


元代磁州窑生产仍然非常兴盛,彭城镇所属窑场遍及镇内及附近几个村庄,陶瓷生产蔚然可观。元代彭城磁州窑主要代表品种为厚唇碗、白磁盘、四系瓶、大盘、鱼藻纹盆、方形枕、龙凤坛、玉壶春瓶及梅瓶等。其中鱼藻纹盆为元代彭城窑最优美产品之一,彭城窑成为元代鱼藻纹盆生产最集中的基地。

这件出土于彭城二里沟窑址的鱼藻纹盆,器型硕大、雄浑、敦厚,其造型特征为圆唇、敞口、宽圆沿或折沿、斜腹、平底,口径46.5、底径27、高12.5厘米。盆口为台阶口,口沿平坦光滑,盆底非常厚实,厚度达2厘米以上。鱼藻纹盆采用拉坯成型制作,外施黑釉,内施化妆白釉,里白外黑对比分明。盆大容量自然大,宽大的口沿便于搬动。在使用功能方面,鱼藻纹盆与其他磁州窑产品造型意匠如出一辙,显示出其很强的实用特点。在盆的正中央由三条圈线形成的圆底内,画一条游动的鲤鱼,鱼张着鳍,活灵活现地向外吹着泡,鱼的两侧是由于鱼的游动,而被卷起的水草,形成一缕一缕状。鱼藻纹盆的盆壁上,以两对相对的大叶牡丹纹分割成两个开光,在开光框内绘有硕大、肥嫩的折枝菊花纹。鱼纹描绘用笔精细。鱼的嘴、眼、鳍、翅、尾、鳞等均清晰可见,生动、逼真。主题画面用墨畅酣淋漓,一鼓作气,一气呵成,洋溢着中国传统绘画的神韵。

由于元时统治者保留了游牧民族坐卧生活习俗,鱼藻纹盆造型成为颇具时代特点与民族风格的器型。鱼藻纹盆由于器型硕大,很方便进行大面积纹样装饰,多为白地釉下黑彩绘画装饰。自元代起,彭城窑装饰技法开始出现简略化倾向。白地黑花装饰中有的从釉下彩转向釉上彩,以适应快速和大批量生产需求,如碗、盘、甚至瓷枕均采用釉上彩装饰。不过出于对鱼藻纹盆产品使用功能考虑,则仍然采用传统的釉下彩装饰。由于纹饰居于釉下受到釉层遮盖,且在高火部位烧成,鱼藻纹盆由于烧成中熔釉多有向下沉积,故盆底往往呈现釉汁肥厚,具有炯亮闪光及很美的玻璃玉质感。

彭城窑画匠对鱼纹的描绘方法丰富多样。一是写实摹写,尽力真实反映生活中的鱼。二是对鱼纹更多采用艺术加工方法,将自然界中的普通鱼儿,创作成优美的极富民俗含义与吉祥图腾的艺术形象。

磁州窑画匠将各类优美的鱼纹绘在盆内,显示出他们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智慧与聪明才华。该鱼藻纹盆作为磁州窑典型且精美的产品,造型与装饰纹样形象珍同拱璧,均具有丰富的美学与欣赏价值,饱满、烂漫的菊花,象征着花开富贵,鱼纹则象征着连年有余的吉祥涵义。从这件鱼藻纹盆作品还充分显示出民窑磁州窑的卓越的技艺。

明清瓷器:顺治青花“老虎听法”纹盘赏析


这是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顺治青花“老虎听法”纹盘,盘直径21.2厘米,敞口,口沿施酱釉,圈足内有“玉堂佳器”四字款,盘内绘三位僧人,一人手拿佛珠,一人手拿菩提叶,一人手拿蒲团,前方一老虎正听闻高僧说法。只见它坐地虔诚地前掌抱拳似在合十,全然没有了虎啸山林的威猛。老虎听法、老虎皈依的故事在佛教界早有流传。十八罗汉中就有一尊“伏虎罗汉”,其现身是人虎和谐相处的典型,也是度化猛兽的范例。十八罗汉最初只有16位,主要流行于唐代,至唐末,开始出现十八罗汉,到宋朝时,则盛行十八罗汉了。十六罗汉是释迦牟尼的弟子,佛经上说他们是受了佛的嘱咐,不入涅槃,永住世间,受世人的供养而为众生作福田。佛教传到中国后,十六罗汉成为艺术家创作的题材,后来画家画成了十八罗汉,可能是把《法住记》的作者庆友和译者玄奘也画在一起,演变成为十八罗汉后很快就在中国流行了。南朝梁武帝时,有位僧人住拾宝岩,山中有虎,人皆不敢夜行。唯该僧毫无畏惧口中念诵经文夜行过山,老虎闻经则纷纷避去。帝赐号“伏虎禅师”。梁朝法聪法师8岁出家,在襄阳伞盖山白马泉筑室而栖。晋安王拟为其建造禅室,发现堂内有虎,十分惊惧,法聪法师以手按虎头,虎即闭目伏地。晋安王告诉法师境内有虎灾,法聪即入定,不一会17只大虎鱼贯而入。法聪命弟子给老虎颈项系上布绳,嘱咐老虎不要再惊扰乡民,果然自此无虎害。法聪法师居处夜放光明,不用灯烛,世寿92岁端坐而化,被人称为“伏虎罗汉”。“老虎听法”青花盘上的画法,是师承前朝画家的画作。明代画家丁云鹏就画过“伏虎罗汉”,画意与此盘类似。宋代有一幅“伏虎罗汉”图与此盘更为相像,画面为三位僧人,其中一头有光环的高僧,手抚摸虎头,老虎似在听闻高僧说法。可惜画家没有署名,留下了遗憾。

马未都:瓷纹反射时代信息


唐代的绞釉锦地团花“裴家花枕”款如意形枕,纹样绘制在这一时期蔚为大观。

北齐时期的绿釉贴塑人物联珠纹盖罐,纹样显得朴素稚嫩。

瓷之色、瓷之纹、瓷之形,作为中华文化精髓之一的瓷器,通过釉色、纹饰、形状等将极为丰富的身份信息镌刻于自身。日前马未都的观复博物馆开展的“瓷之纹——中国古代纹样瓷器展”,展出了汉代至明清各朝代近200件瓷器。每件瓷器上所绘制的龙纹、植物纹、动物纹、人物纹、山水纹,因蕴藏着深刻的时代环境背景,犹如瓷器的身份证。该展将展至2014年3月底。

当前收藏热下,如何收藏瓷器,辨清瓷器真伪,纹饰是不可忽视的辨识途径。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指出,在陶瓷千文万华的身后,有着一层又一层的社会背景和政治背景,“纹饰这一章节所包含的内容丰富翔实,实际上也是解读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最好资料。”

宋时期的黑釉龙纹梅瓶,龙纹在那个务实的年代不常见。

宋后纹入佳境

陶瓷上的纹饰很早便出现,在马未都看来这是先人充满期冀和自信的内心表达。不过尽管古已有之,但“中国陶瓷的纹饰自宋以后才渐入佳境。”

事实上,瓷器的纹饰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马未都将其分了几个阶段,类似早期彩陶的纹样多在传达人类文明童年时的幻想,稚嫩朴素。到了商周乃至汉朝,陶瓷纹饰则放弃画笔,选择了利器,刻划成为主流,模印也加入装饰手段,此时的陶瓷纹饰理念显然受高一等级的青铜文化影响。

到了唐代,南方最不传统的烧窑地区长沙异军突起,在瓷器上绘制纹样一时间蔚为大观,只是“唐代主要窑口的南越北邢都以素器著称,长沙窑的情感表达遂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马未都称,到了宋代,随着陶瓷美学分野,朝廷崇尚色泽,民间喜好纹样,富于创造性的中华民族由此时开始真正将陶瓷装饰导入绘制的轨道。

而此次展出的自汉代至明清各朝代近200件瓷器,则通过器物本身演说了这段瓷之纹的发展脉络。它们按纹饰划分为龙纹、植物纹、动物纹、人物纹、山水纹、文字纹、图案纹、宗教纹等几大类。瓷之纹背后也层次丰富地再现了那个时代、那个族群、那个个体的内心。其中不少重器为首次展出,包括距今约1500年的北齐绿釉贴塑人物联珠纹盖罐、唐代绞釉锦地团花“裴家花枕”款如意形枕等。

元青花大罐“鬼谷下山”,曾以2.3亿元人民币创全世界中国工艺品最高拍卖价。

元青花龙纹罐。充分体现了元龙的特点,细颈小头,利爪长鬣,颇具杀伤力。

元青花使瓷纹表达空前繁荣

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得拍出一件元青花大罐“鬼谷下山”,成交价为1568.8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2.3亿元,成为当时全世界中国工艺品中的最高拍卖价。如今元青花更是被视为瓷器收藏领域最火爆的门类。

元青花现在的火爆,纵然与国际拍卖市场有关。但追溯历史,元青花在元代本就是稀罕品。而具体到纹饰发展史来说,马未都称元青花使瓷器纹饰的表达空前繁荣。

元青花题材广泛,植物纹最为常见。其中花卉首推牡丹;而平面装饰则喜欢以荷花或莲池表现。

马未都更是指出,元青花在植物纹的细部表现也有独到之处,类似水草飘如空中丝带;牡丹叶呈葫芦形,俗称葫芦叶。而在题材上,元青花也开了后世永宣之先河,类似洞石芭蕉,就被后世文人所爱。

除植物纹外,元青花中的人物纹也极为辉煌,这与当时的元曲发达有很大关系。马未都称,南宋及金代后期,元曲已在民间诞生,至元代已非常成熟。元曲本身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两部分,其丰富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以此为基础,北方磁州窑与南方景德镇窑互相呼应,将带有故事性的人物纹尽情发挥。

与此同时,元青花为动物纹的表现也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元青花瓷器中的动物纹各式各样,龙凤、麒麟、狮子、绶带鸟,仙鹤,鸳鸯,孔雀、鳜鱼、鲤鱼、青鱼、螳螂、草虫……从神化到生活,从天上到地下,饱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

明成化斗彩海象纹天字罐在观复博物馆首次被展出。

明初人物纹消失六十年

在探究瓷器的过程中,马未都有不少新发现。如元代瓷器盛行的人物纹,在明初将近60年的时间里消失了,直到宣德年间才再度出现人物纹。这究竟是为什么?这几乎是被世人一直忽略的问题。马未都开始了自己的探寻:为何在朱元璋拿下江山后瓷器上反而没人物纹了。

马未都指出,元朝末年元青花上表现了较多的谋略题材,追韩信、鬼谷子下山、三顾茅庐等,是因为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下,急需这样的智慧。但等朱元璋拿下江山后,则下了政令。类似洪武二年,朝廷就颁布法令,禁止优人应试,“当时管理舆论很严,导致那时都不准演戏。而反映到瓷器烧造上,工艺师们为了避嫌,不画人物。因为画人物肯定出事,画花鸟、画草则问题不大。”

此外,马未都还留意到,宣德朝人物纹的题材有庭园仕女、仙女、婴戏等,“有趣的是,宣德瓷器上的人物女性多于男性。根据可查的资料表明,在全世界范围内总共只有3件瓷器画了男性。”马未都猜测人物纹对女性题材的青睐,可能是宣德皇帝好色的一个佐证,但也未可知。

马未都指出,观复博物馆此次展出的一件清康熙青花盘,是罕见的基督教题材瓷器,画面绘制的则是《新约·马太福音》中耶稣受洗的情节,大英博物馆藏有同类作品。

龙纹案例

宋龙务实元龙凶猛

瓷器纹饰中隐藏着诸多社会含义,读懂中国陶瓷史,也就读懂中国工艺品史,也就读懂中华文明史。

马未都指出,在陶瓷文明的进程中,龙一直伴随而生。历朝历代的龙都肩负着理想的使命,发出了体现时代个性的声音。

最初,新石器时代陶寺文化的龙纹陶盆,到隋唐时期典型的双龙柄瓷壶,龙纹逐渐丰满了自己的形象,包含的内容越来越详实。晚唐五代时期的龙纹有上佳表现,最终在陶瓷纹饰上占有一席之地。

宋代是一个务实的时代,瓷器上的龙纹数量较少,反映了宋人的慎重。受汉文化影响的辽金,龙纹亦表现得十分具体。元朝的龙似乎又回到唐朝风格,不过与唐龙相比,元龙在其灵动上多了一分凶猛。马未都称,元代龙纹形象已形成大致的规律是:细颈小头,蟒身鱼鳞,利爪长鬣,四肢发达,较之宋龙明显瘦身,态势强劲凶猛,具有杀伤力,这点与元朝国势吻合。

明清时期,龙纹则开始随着朝代更迭而各具特征。

洪武之龙角软无鬣,圆脸猫睛;永乐、宣德之龙形象生猛,四肢强健;龙首饱满,鬣毛冲天;成化、弘治之龙形象渐趋俊美;正德一朝独有翼龙形象;嘉靖、万历之龙身躯拧动,四肢夸张如舞蹈;崇祯之龙毛发细弱,老态龙钟。

入清后,顺治朝一龙三现,半遮半掩;康熙之龙额头高起,长须短鬣,四肢有力,形象强悍。雍正、乾隆之龙体态肥硕,角光鬣齐,五爪精美,一派盛世景象;嘉庆之后的龙纹日趋温和,毫无杀伤力。

古代瓷器:汝窑经典文物天青釉无纹水仙盆赏析


天青釉无纹水仙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高6.9cm,口径23x16.4cm侈口、深壁,平底凸出窄边稜,四云头形足;周壁胎薄,底足略厚。通体满布天青釉,极匀润;底边釉积处略含淡碧色;口缘与稜角釉薄处呈浅粉色。裹足支烧,底部有六个细支钉痕,略见米黄胎色。全器釉面纯洁无纹片,系传世汝窑器中唯一无纹片者,仅略见未完全熔融的石英质流淌於釉中,益增釉色凝练的趣味。此种传世稀少、温润素雅的色泽,正是宋人所欲追求如雨过天青的宁静开朗的美感。器底刻乾隆书御题诗一首:官窑莫辨宋还唐,火气都无有葆光,便是讹传猧食器,蹴枰却识豢恩偿,龙脑香薰蜀锦\裾,华清无事饲康居,乱碁解释三郎急,谁识黄虬正不如。后署乾隆御题,并钤比德、朗润二印。

彭城窑元代鱼藻纹盆赏析


元代磁州窑生产仍然非常兴盛,彭城镇所属窑场遍及镇内及附近几个村庄,陶瓷生产蔚然可观。元代彭城磁州窑主要代表品种为厚唇碗、白磁盘、四系瓶、大盘、鱼藻纹盆、方形枕、龙凤坛、玉壶春瓶及梅瓶等。其中鱼藻纹盆为元代彭城窑最优美产品之一,彭城窑成为元代鱼藻纹盆生产最集中的基地。

这件出土于彭城二里沟窑址的鱼藻纹盆,器型硕大、雄浑、敦厚,其造型特征为圆唇、敞口、宽圆沿或折沿、斜腹、平底,口径46.5、底径27、高12.5厘米。盆口为台阶口,口沿平坦光滑,盆底非常厚实,厚度达2厘米以上。鱼藻纹盆采用拉坯成型制作,外施黑釉,内施化妆白釉,里白外黑对比分明。盆大容量自然大,宽大的口沿便于搬动。在使用功能方面,鱼藻纹盆与其他磁州窑产品造型意匠如出一辙,显示出其很强的实用特点。在盆的正中央由三条圈线形成的圆底内,画一条游动的鲤鱼,鱼张着鳍,活灵活现地向外吹着泡,鱼的两侧是由于鱼的游动,而被卷起的水草,形成一缕一缕状。鱼藻纹盆的盆壁上,以两对相对的大叶牡丹纹分割成两个开光,在开光框内绘有硕大、肥嫩的折枝菊花纹。鱼纹描绘用笔精细。鱼的嘴、眼、鳍、翅、尾、鳞等均清晰可见,生动、逼真。主题画面用墨畅酣淋漓,一鼓作气,一气呵成,洋溢着中国传统绘画的神韵。

由于元时统治者保留了游牧民族坐卧生活习俗,鱼藻纹盆造型成为颇具时代特点与民族风格的器型。鱼藻纹盆由于器型硕大,很方便进行大面积纹样装饰,多为白地釉下黑彩绘画装饰。自元代起,彭城窑装饰技法开始出现简略化倾向。白地黑花装饰中有的从釉下彩转向釉上彩,以适应快速和大批量生产需求,如碗、盘、甚至瓷枕均采用釉上彩装饰。不过出于对鱼藻纹盆产品使用功能考虑,则仍然采用传统的釉下彩装饰。由于纹饰居于釉下受到釉层遮盖,且在高火部位烧成,鱼藻纹盆由于烧成中熔釉多有向下沉积,故盆底往往呈现釉汁肥厚,具有炯亮闪光及很美的玻璃玉质感。

彭城窑画匠对鱼纹的描绘方法丰富多样。一是写实摹写,尽力真实反映生活中的鱼。二是对鱼纹更多采用艺术加工方法,将自然界中的普通鱼儿,创作成优美的极富民俗含义与吉祥图腾的艺术形象。

磁州窑画匠将各类优美的鱼纹绘在盆内,显示出他们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智慧与聪明才华。该鱼藻纹盆作为磁州窑典型且精美的产品,造型与装饰纹样形象珍同拱璧,均具有丰富的美学与欣赏价值,饱满、烂漫的菊花,象征着花开富贵,鱼纹则象征着连年有余的吉祥涵义。从这件鱼藻纹盆作品还充分显示出民窑磁州窑的卓越的技艺。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