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青花玲珑瓷的历史和工艺

景德镇青花玲珑瓷

玲珑,明彻的意思。玲珑瓷属于镂花的一种。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记载:"素瓷甚薄,雕花纹而映出青色者谓之影青镂花,而两面洞透者谓之玲珑瓷。"其制作方法是,先在生坯上按图案设计的花形,镂刻一个个小米孔,使之两壁洞透,有如扇扇小窗;然后糊上特制的透明釉,就像窗户糊纸一样;再通体施釉。经过焙烧,镂花处明彻透亮,但不洞不漏。这种透光的米粒状孔眼,叫做"米花";在日本则叫"米通""萤手"。有些陈设品如龙舟、花瓶之类,镂空处不糊釉浆,也叫玲珑。唐代洪州窑巳生产玲珑瓷;明永乐时,景德镇窑巳有玲珑产品。隆庆、万历其间,玲珑瓷风行一时。清乾隆时期,御窑厂也曾仿烧。主要器物有玲珑炉、玲珑盖碗、玲珑笔架和玲珑香奁等。

玲珑瓷是在瓷器坯体上通过镂雕工艺,雕镂出许多有规则的“玲珑眼”,然后以釉烧成后这些洞眼成半透明的亮孔,十分美观,被喻为“卡玻璃的瓷器”。因为“玲珑”的本义就是灵巧,明彻、剔透,所以以玲珑称这种瓷器是非常确切的。

玲珑瓷也有很悠久的历史,所以也是景德镇的四大传统名瓷之一。玲珑瓷往往配以青花图案,叫青花玲珑瓷。这种瓷器既有镂雕艺术,又有青花特色,既呈古朴、又显清新。解放后的玲珑瓷得到迅速发展,产品除中西餐具、茶具、具、咖啡具、文具等日用瓷外,又精制成各种花瓶、各式灯具等陈设瓷。

景德镇青花玲珑瓷是明永乐年间在镂空工艺的基础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已有500多种年间的历史。瓷工用刀片在坯胎上镂成点点米粒状,被人们称为“米通”,又叫玲珑眼,再填入玲珑釉料,并配上青花装饰,入窑烧制而成。它显得灵巧、明彻、透剔,特别高雅秀洁。

玲珑瓷启始于北朝末年至隋初。唐、宋、元未见,至明永乐年间景德镇窑有甜白釉玲珑瓷烧造,此后复现于清乾隆期,然而数量很少,至于永乐年间的玲珑瓷流传极少,很不易见。晶莹、幽雅的青花玲珑瓷,是景德镇传统名瓷。它既汲取了青花技术之特长,又采纳了镂雕艺术之妙法,具有精巧致密,素雅清新的特点。外国人称其为“嵌玻璃的瓷器”,数百年来一直誉满中外。

青花玲珑是一种下釉青花加玲珑雕镂的综合装饰。结合呈色青翠的青花纹饰,施釉入窑高温一次烧成。青花玲珑的装饰风格与众不同,它的玲珑釉色透明带绿,小孔处透明性强,仿佛开了一个个的小窗户,阳光和灯光透过,成瓷组成的玲珑眼的特殊纹样,艺术效果别具一格。加之与青花装饰相结合,在白中泛青的釉色衬托下,显得分外精巧细腻。朴素大方,清新明朗。

近年发展有彩色玲珑,薄胎玲珑皮灯等陈设瓷;玲珑眼也由单一“米通’,发展为圆,尖、扁、线)弯曲等形式。并能组成各种花鸟、水浪,云彩人物等形状,丰富了青花玲珑的装饰效果,使品种更加丰富多彩。1981年景德镇青花玲珑瓷荣获国家金质奖。

精选阅读

景德镇瓷器的历史


由于明末的战乱,清朝初期景德镇瓷业生产曾一度受到影响,处于停滞状态。可是到了康熙19年(公元1680年)以后,不仅恢复过来,而且在明代的基础上飞快发展。经过当时广大瓷工和艺人们的不懈努力,景瓷生产突飞猛进,以其取得的光辉成就,形成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业生产的鼎盛时期,跃上了历史的巅峰。瓷器"品质之精,造型之多,彩釉之丰富,无不登峰造极"。产品畅销国内外。清初的沈怀清说:"昌南镇陶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事陶之人动以数万计"。当时有一个叫"殷弘诸"的法国传教士,他在康熙51年(公元1712年)9月1日在饶洲发出的一封信中说:"昔日景德镇只有三百座窑,而现在窑数已达到三千座。……到了夜晚,它好象是被火焰包着的一座巨城,也象一座有许多烟囱的大火炉"。

清代的瓷器

清代的景德镇瓷器,不仅明代的工艺和品种应有尽有,而且还有许多发明创造。青花瓷的色彩呈宝石蓝,比明代的更鲜艳纯净,别具风格;釉上五彩因发明釉上蓝彩和墨彩,比明代的更丰富多彩,纹样清新,着色鲜明;斗彩的品种也比明代的多。雍正时期的青釉烧制达到历史最成熟阶段。更为可贵的是创制成功了很多名贵的新品种。如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创制了以"玻璃白"为填料,使画面色彩柔和、富有立体感的粉彩;引进国外彩料,专作宫廷御器的彩;直接用黄金装饰瓷器的金彩;在单色釉中添加其他不同成份,使之在高温烧炼中流淌变幻,形成流光溢彩,色彩奇幻,斑烂绚丽的"窑变"花釉等等。其他如釉下三彩、墨彩、乌金釉、天蓝釉、珊瑚红、松绿釉、胭脂红等等也都应运而生。此外,康熙期间,还恢复生产了明代中期以来几乎失传的铜红釉,其中尤以郎窑红、缸豆红最为著名。

景德镇工艺彩绘艺术瓷


每当我们说起锅、碗、盆、匙这些日用瓷,都会叹息景德镇已今不如昔,不要说与英国、德国、日本、韩国这些世界上发达的制瓷强国相比,就是国内的广东、湖南、山东、重庆也已远远超过了它。但是,如要说起青花、釉里红、斗彩、粉彩、珐琅、墨彩绘金等这些工艺彩绘艺术瓷,景德镇仍是世界首屈一指的,没有哪个国家和地方能超越、取代它的世界著名瓷都地位。

从元代景德镇制出精美的青花艺术瓷,一举成名而取代“五大官窑”至今的800余年,景德镇始终以艺术瓷闻名天下。这一文化“积淀”是历代手工制瓷艺人以及全国一批画家会集景德镇而共同铸就的辉煌艺术硕果,这其中有的是紫禁城造办处专为宫廷烧造的“秘活”、“绝活”,从来没有流传至宫外。所以在景德镇能恢复烧制出珐琅彩、粉彩轧道瓷是近几年的事。

在中国陶瓷城、国贸陶瓷市场、陶瓷大世界、南郊陶瓷苑这4个景德镇“主力”陶瓷市场,万余个经营户的瓷器中,绝大部分为青花、釉里红、粉彩、斗彩艺术陈设瓷,而能烧制珐琅釉、粉彩轧道瓷、墨釉描金这些宫廷“官窑”器的却是凤毛麟角,仅有三家。他们的制作技术和绘制艺术,从制坯、素烧、喷釉、轧道,到再素烧、贴纸、勾线、绘画、填色、写字、写章等近20道工序一一看来,与当年清宫造办处秘档的详细描述基本一致。

粉彩轧道瓷、珐琅彩瓷这两种官窑器是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的发明,工艺重,用料十分讲究,釉料是进口的,烧一件瓷器价格十分昂贵。如今也一样,同样一件艺术瓷,如青花或斗彩,它们的成本仅为粉彩轧道瓷的1/3,投入成本低且成功率高。这些都决定了粉彩轧道、珐琅彩瓷始终是价值连城,存世量少。

景德镇青花瓷分类


景德镇青花瓷主要分官窑青花、景德镇窑青花、和民窑青花等多种,这里景德镇窑又是个名词,并不是所有在景德镇的窑厂烧制的磁器都叫景德镇窑瓷,其所指的就是收藏者熟知的镇窑瓷器。除官窑和景德镇窑瓷外,没有特别注明的均属民(间)窑瓷器。

先说官窑瓷,实际上到毛主席用瓷(7301瓷),也是严格地按照烧官窑瓷的方法炮制的。7301瓷现存仅三套,每套的价值都在百万元以上,制瓷作者在《昌南对话》电视节目中谈到,成瓷以后,他本人也可以奖励到一套7301的,但他说不想要,这一句“不想要”现在就值一百多万。这还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收藏品,足见在升值空间景德镇瓷的不可企及。7301瓷不是青花瓷也不属於官窑瓷。明、清两代的景德镇官窑瓷只出产在御窑厂,现景德镇中心位置已搬迁的市政府所在地。随着清宣统帝的退位,官窑瓷就以其不可复制、不可再生,存世数量只减不增而成为收藏界的抢手货。但御窑厂盗挖出来的官窑碎瓷片和以上三点并不起冲突,其原因就是:天子独一无二,御窑磁器除精心挑选运到紫禁城的,另一些是为保证瓷的质量陪烧的,这些落选的御窑瓷自然没有第二个人敢用,因此摔碎后成批就地掩埋。一朝一代往上累加,御窑厂的土层就成了一部官窑瓷的实物历史。中共建国以后,官窑瓷碎片盗挖现象疯狂,很多人在御窑长廊附近开一爿小店,并不做生意赚钱,为了什么,大家心知肚明。你到景德镇旅游,坐在珠山中路卖小孩子吃的肯德基,千万千万别用脚跺地,地底上可能就有一张纵横交错的地道网,盗挖的通道可以一直延伸到马路的斜对面御窑遣址处。即使是官窑瓷的碎片,因其摔碎掩埋时未经特别处理,现今挖出来后几乎都可按原样拼接和修补,在景德镇就有专门从事修补古瓷行当的,鄙人的母亲就会修补磁器。千万别以为我娘是补鞋出身的,你那是看了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我的父亲母亲》,片中有手艺人拿金刚钻补碗的特写镜头,那是用鞋钉补一支粗瓷碗(低温瓷)。古瓷的修补若用心不良,说白了就是在造假,摔碎的磁器先修补再重新用炉火烧,能补得让外行看不出一丝一毫曾经破损过的痕迹来,景德镇人厉害吧。有不法份子,盗挖了两瓷篓的官窑瓷碎片,暗地找手艺人修补,光修补的费用在前一、二十年前就得花上两、三万元,足见倒卖官窑瓷的利润能有多大。对普通百姓来说,收藏官窑、官窑青花瓷那肯定是不大现实的。

再说民窑瓷,民窑瓷也有精品,尤其是民窑粉彩,“月圆会”(即珠山八友)就是御窑厂停烧以后部份流落到民间的粉彩和瓷版画的高手。这里的“八友”分别是:王琦、王大凡、汪野亭、毕伯涛、何许人、程意亭、刘雨岑。这其中江西人除外,王大凡、何许人、和1904年出生八友中最年轻的艺人刘雨岑分别是徽州黟县、徽州歙县、和安徽太平人。要再算上徐仲南、田鹤仙,珠山八友实则是十个人,这并不前后矛盾。正如“江西诗派”也并不全是“江西人”一样,“以味不以形也”。月圆会“珠山八友”也可以是指一个画家群体,在绘画上他们追求清代中期“扬州八怪”的风骨。千禧年我在深圳看到的行情,“珠山八友”的作品拍卖价格也就在八千元到壹万元上下,当然这“八友”的作品升值空间我是敢打保票的。但一件普通的青花瓷叫价万元,你可以大胆地告诉那些奸商,滋味听了会很不高兴的。如果奸商谎称有“珠山八友”的粉彩作品,你也顺便让他们背一背上面那些聱牙的名字,以及他们的祖籍、寄居地和谁作画神速谁擅长翎毛花卉谁画雪景见长谁又在景德镇享有“鱼王”的美称。若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至少还是个勤学的景德镇人在蒙你。

说到民间青花瓷,不能不提王步,王步是比刘雨岑早一年辞世的艺人(王卒於1968年,刘卒於1969年)。在景德镇,王被看作是同珠山八友齐名的艺人,并享有“青花王”的美誉,依我看,称其为“在瓷器上作画的八大山人”也不为过。王步一生“著作”颇丰,60余年的瓷艺创作,作品达万件。王步的作品距今至少是四十年到百年间,因此可用鉴别古瓷的方法鉴别王步的青花瓷。其他的现代青花瓷,卖价在千元左右,商家已经是有利润了。别轻意相信名家名作,站在景德镇大街上甩块砖,砸到十个人,其中有九个就是陶艺界的名家——只要他上了岁数。真正的名家名作,都是些当大官的耀武扬威开着光荣的纳税人为他们配的小轿车亲自到景德镇名人家中寻访。

在市面上选购一件青花瓷,主要注意磁器是贴花的还是手工描摹的,前者就是用一张现成的花纸蘸上酒精端端正正贴在磁器表面扔进窑炉烧成的,数量上几乎到了要泛滥的地步,简单的鉴别方法就是仔细端详。景德镇人看得多了,凭直觉就能辨认出贴花和手工描绘瓷。当然买起东西来还要看个人喜好,尤其是女性,如同张爱玲看上胡兰成,王八看绿豆,看上眼了,自己喜欢就行,也就用不着这么费脑子的。

景德镇陶瓷的兴起历史


一说到陶瓷,大家都会想到江西景德镇陶瓷之都,从汉朝开始,景德镇就已经开始烧纸陶瓷器材,到现如今,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古迹了。景德镇是"瓷器之国"的代表和象征,制瓷历史悠久,瓷器精美绝伦,闻名全世界,固有"瓷都"之称.景德镇生产瓷器的历史源远流长,唐代烧造出洁白如玉的白瓷,便有“假玉器”之称。在宋代御次殊荣,即皇帝宋真宗将年号景德赐给景德镇,于是景瓷驰名天下。

汉代:在东汉约公元25-220年,陶器“质甚粗,体甚厚,釉色淡而糙”,“只供迩俗粗用”,并不远销。因此,影响所及,极为有限。

五代:景德镇以为南方最早烧造白瓷之地和其白瓷的较高成就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从而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垄断局面和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

北宋:仿效了青白玉的色调和湿润的质感,创造性地烧造出了一种“土白壤而埴、质薄腻、色滋润”的青白瓷,使青瓷艺术达到了高峰。这种青白瓷大部分在坯体上刻暗花纹,薄剔而成为透明飞凤等花纹,内外均可映见,釉而隐现青色,故又称影青瓷。这种影青瓷当时则著行海内,天下均称为景德镇瓷器,从而使景德镇在南北各大窑之间,崭露头角,争得一席之地。

元代:工艺上出现了划时代的变革。在短短的一个世纪里,继宋代创青白瓷之后,又创烧成功具有高铝氧成分的白瓷、青花瓷、釉里红、青花釉里红等新品种,结束了我国瓷器以单色釉为主的局面,把瓷器装饰推进到釉下彩的新时代,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瓷器之特色。从而把景德镇瓷业推向遥遥领先的地位。

明代:是景德镇陶瓷的鼎盛阶段的开始,陶瓷艺术集历代瓷艺之精华,取得了更高的发展。凡前代已有的品种,此时应有尽有;大量新工艺、新的装饰手法,也先后涌现。如清新优雅,气韵生动,足与水墨画并驾齐驱的永乐、宣德青花;鲜红莹亮,色若朝霞,灿如霁日宣德霁红 ;釉下、釉上,互相掩映,柔和精巧的成化斗彩;薄如纸、莹如玉、吹之欲飞的永乐薄胎甜白;金碧辉煌,雍容华贵的嘉靖、万历五彩;还有黄、绿、紫相间成趣的素三彩,色如翡翠的孔雀绿、深沉幽净的霁青,娇艳柔美的浅黄,呈色稳定的矾红等等,都创始于明代,如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尽态极妍。

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的传承


兩年前,景德鎮市的市民滿懷激情地為這個著名的世界瓷都慶祝千歲生日。目前,正在公示的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上,景德鎮陶瓷製作技藝榜上有名,原因是這門古老的技藝雖然精彩卻面臨失傳之虞。

笔者日前看到一份「景德鎮手工制瓷工藝項目申報書」,其中專門列出了陶瓷傳統技藝的「傳承譜系」。這個「譜」根據目前健在老藝人的考証,列出了拉坯、利坯、施釉、畫坯和燒窯等5項手工制瓷工藝的傳承譜系共13位老者。

這個譜系中目前僅健在6人,其中有2人已轉行。另外,譜系列到第四代、第五代時,出現的絕大多數都是「下傳徒弟不詳」、「以下未授徒」。

72歲的王炎生老人從1945年從事陶瓷技藝至今,已經手工拉坯60年了,他也是目前健在的最早的手工拉坯師傅。

在景德鎮市古窯瓷廠,王炎生會給遊客們表演絕技:在轆轤車頭放一團瓷泥,他雙手相桴,隨著車盤的旋轉,5秒之內,一個碗的雛形就在他的手中出現了。

景德鎮傳統制瓷技藝還包括利坯、畫瓷、上釉、入窯等。據宋應星《天工開物》記載,一只普通的杯子細分起來工序達72道之多。煉泥的只管煉泥,拉坯的只管拉坯,彩繪者也是畫者畫而不染,染者染而不畫,如此明細分工提高了制瓷效率,也使景德鎮瓷器博得了中國歷代皇家的寵愛。

字串7

全國、全世界手工制瓷工藝保護如此完整的城市,可能只有景德鎮了。」景德鎮市文化局局長江華介紹。

上世紀70年代末,景德鎮市政府將老城區內的部分古作坊、窯房遷移至郊區,專門成立了陶瓷文化博覽區,並調集有特長的老藝人以「帶子傳藝」的方式生產、獻藝,以期達到「融文物保護、手工制瓷工藝展示與生產、旅遊於一體」的目的。

盡管這些舉措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仍無法從本質上起到承傳遺產、弘揚傳統的作用。在被推荐進入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景德鎮傳統制瓷、安徽省界首市彩陶燒制技藝、陝西省銅川市耀州窯陶瓷燒制技藝等12項陶瓷燒制技藝中,他們或多或少都面臨著瀕危,對其發掘與保護的工作迫在眉睫。

「機械化、現代化讓大量傳統的手工制瓷工藝及相關器具和設備被淘汰。」老藝人王炎生遊歷過國內眾多產瓷區,對傳統制瓷方式的丟失非常痛心:「大量的老藝人、老文化人紛紛故去,他們的技藝、他們的經歷連同他們的所見所聞都煙消雲散。」王炎生有個徒弟13歲跟他學藝,但已經故去。王炎生從此沒找到合適的傳人。「現在的年青人連當地的傳統文化都瞭解不多,技藝傳承自然危機四伏。」他說。

為了挽救景德鎮陶瓷業的頹勢和重現歷史輝煌,在中央有關部委和當地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景德鎮開始打造中國陶瓷產業的「教育、科研、產業、流通」四大基地。

目前,在教育部的支持下,景德鎮已初步建成了全亞洲獨一無二、完善的陶瓷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每年培訓各類陶瓷專業人才上萬人。

景德镇雕塑瓷与薄胎瓷的发展历史


雕塑瓷

雕塑瓷预名思义就是通过雕塑而烧制成立体陶瓷的艺术品,简称瓷雕。它的制作需经模印、锒嵌和镂、、堆、塑、雕刻等多道手工工艺操作自经高温烧炼才能完成。由于操作的方法不同,可分为圆雕、堆雕、镂雕、浮雕、雕镶、雕刻等种类。每类雕塑都有自己的特色,从陈列美术品到日用生活器皿以及玩具等都可通过使之具有诱人的艺术魅力。

景德镇的陶瓷雕塑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隋代就有狮、象大兽进献皇宫。两宋时期吸收陶、陶马、石刻、泥塑等雕塑艺术提高技艺。明代出现许多精雕细刻的瓷佛像,颇负盛名。清代的镂空转心瓶,公道杯等都是著名的瓷雕产品。新中国成立后,瓷雕更飞快发展,雕塑瓷厂生产的“散花牌”瓷雕产品获全国优秀新产品奖。“观音”、“关公”、“牡丹仙子”、“天女散花”、“八仙”、“三星”、“水浒”一0八将”等都是广受欢迎的名品。

薄胎瓷

薄胎瓷又叫“蛋壳瓷”,也叫“脱胎器”,因为它薄为蛋壳,轻若调纱,厚度只有0.5毫米,是驰名中外的又一传统名瓷。由于其薄,制作难度很大,技术要求很高,修坯时刀力安平稳均匀,轻重适宜,操作时甚至要凭耳听手模来测走厚薄,稍有不慎就坯胎粉碎,前功尽毁。

景德镇的薄胎瓷也是源远流长,始于北宋的影青瓷,那时就“滋润透影,薄轻巧”。到了明代吴昊十九的“卵杯”、器质就非常高超,确实是充分体现景瓷“薄为纸”的特点,所谓“只恐风吹去,还愁日觅销”,确实有这种强烈的感觉。解放以后,薄胎瓷有新的发展,产品大而且有粉彩薄胎瓷,还有青花薄胎、玲珑薄胎、色釉薄胎、不论薄度、白度、透明度都超过历史最好水平,艺术瓷厂生产的景德镇牌薄通顺瓷,获国家银质奖。现在又有了许多新产品,为双面彩绘,内外两层装饰纹样等。最大的薄胎碗直径达1.1米。

元代景德镇窑青花瓷


元·青花牡丹琛宝菱花口盘

元·青花仙鹿图玉壶春瓶

元·青花云龙纹象耳瓶

元代是景德镇瓷器生产最为繁荣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有四大成就在陶瓷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即青花瓷、釉里红瓷、卵白釉瓷及颜色釉瓷。当元代中后期,景德镇青白瓷走向衰落的时候,青花瓷器跃上瓷苑并最终取而代之,成为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产品之一。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瓷器生产中的重要发明之一,虽与元青花的制作工序相同,但技术含量更高,较青花的烧成难度大,产量也更低,色彩纯正的器物传世不多。枢府瓷在元代景德镇窑也达到高峰。釉面呈失透状,色白微青恰似鹅蛋色泽,又名卵白釉。此外,蓝釉、红釉、青白釉以及釉上彩绘画也制作极佳,为以后明清两代景德镇窑一枝独放、并成为皇帝御用瓷器烧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青花为瓷器釉下彩品种之一。其制作方法为用含有氧化钴的钴土矿为原料,在瓷器胎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透明釉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原料经高温烧造呈蓝色,故名“青花”或“青华”,又因花纹与地色蓝白相间,也称“青白花瓷”。青花瓷器,因其釉下彩绘,故色彩不会脱落,又因烧成率高,颜色鲜艳而极受欢迎。青花始烧于唐代。元青花除景德镇的官窑民窑以外,尚有云南的玉溪窑、建水窑。云南的青花瓷时代要晚一些,用当地的钴土料绘画,瓷胎用石英含量很高的瓷石作原料,釉是含钙较高的灰釉,经1 200℃高温烧成,釉质粗,白度不高,普遍发绿,与景德镇窑相比,青花不漂亮,水平不高。

青花瓷器的烧造至元代景德镇窑时极为成功,在中国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元代官府设置了督烧瓷器的机构——浮梁瓷局,据《元史·百官志·将作院》载:“浮梁瓷局,秩正九品。至元十五年(1278)立。掌烧瓷器,并漆造马尾棕藤笠帽等事。大使、副使各一员。”此时的民间窑场亦有烧造瓷器,如“兴烧之际,按籍纳金”,“窑有尺籍,私立者刑”,这些都为当时的民间窑场而设立。在此情况下,官、民窑的烧造均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元代的统治者并不是大量使用瓷器,如《马可·波罗游记》对于元朝宫廷生活用具描写道:“元代皇帝御用餐具是漂亮的镀金属制成品。”元朝著名学者苏天爵在《元朝名臣事略》卷五《杨忠肃公》中记载道:“元太祖使用的盛酒器皿是槽口镶金的金属制成品。”可见此时的蒙古贵族多使用金银器皿。而景德镇大量烧造的元代青花瓷器多用于外销。

此时的元代对外贸易极为繁荣,设立的船舶司管辖海外贸易,出口瓷器、丝绸和其他手工业品等。据《元史》记载,当时经海道和元朝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多达20余个,这其中有东南亚、西亚和南非等国。在这些国家出土的瓷器,既有具有伊斯兰风格的大盘、大碗,也有在东南亚出土的小罐等器。

元青花瓷器的造型大器粗壮,小器玲珑,如元青花的盘类既有制作硕大、口径多达40〜50厘米者,也有制作颇为精巧的小器。这些大盘分布较广,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外如日本、美国、法国,尤其是伊朗、土耳其等伊斯兰国家更是数量较大,这些纹饰繁密、造型多样的大盘正是适应当地穆斯林生活而制作的外销瓷。这些瓷器多为平折沿,或花瓣形口,或圆形口,均具有成型规整、不变形的特点。

元代碗的制作也是多样的,有大小之分。如土耳其所藏的青花杂宝纹大碗,碗口径为40.5厘米。碗为花口,腹下收,圈足较小,碗形如此硕大且口沿为花口,变化自如,可见元代青花瓷器的烧造技术之高。元代小碗的烧造亦极为秀美,或为撇口,或为折腰,或为高足。

元代青花罐的器型丰富,每种器型亦有数种变化,罐有大罐、小罐之别,大罐有高、矮、八棱等式。小罐有敛口四系方形、撇口双系瓜棱形、唇口双系鼓腹式、唇口溜肩圆腹双系式等。

元代壶式多样,有凤流壶、四系扁壶、八棱执壶、梨式壶、葫芦式壶、多穆壶、小执壶等。其他见有杯托、军持、鼎、罐、洗、船形水注、笔架式水盂、器座、瓷塑等。

元代青花的胎体洁白坚致,与当时的坯土细腻洁白有极大的关系,如元代孔齐《至正直记》载:“饶州御土,其色白如粉垩,每岁差官监器皿以贡,谓之御土窑。烧罢即封土不敢私也。或有贡余土作盘、盂、碗、碟、壶、注、杯、盏之类,白而莹色可爱,底色未着油药处犹如白粉,甚雅薄,难爱护,世亦难得佳者。今货者皆别土也,虽白而垩□耳。”其圆器类胎体细腻洁白,当为元代御窑之佳品。此时景德镇的窑工们成功地创造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的方法,使瓷胎内氧化铝的含量增高,这样有利于提高烧成的温度同时还不至于变形。另外元青花中景德镇官窑产品烧成温度在1 280℃左右。很多大型器物没有烧透,胎体有生烧现象。

元青花琢器底部多露胎,砂底,呈现金属斑点或不等的宽旋痕,圆器底部多有乳钉突出。琢器的颈、腹、底与胎体均为横接,除官窑精品外,大多因为各个部分接合不是很紧密而露出接胎痕。这可以从高安市出土的六件元青花梅瓶几乎件件腹部均有断璺中得到证明。也正是元代青花存在的这种技术缺陷为我们鉴定元代青花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青花的色调与釉的化学组成和熔融温度有关,为了使青花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釉的熔融温度不能太高,但透明度要更好,因此釉灰的用量要多些,但过多的釉灰也会使釉色发青,甚至发灰。元青花釉呈色初期的釉面呈色青白,并有透明的玻璃质感。元代末期的釉面呈色较为浑浊,呈色乳白。

元代早中期的青花呈色蓝中暗灰,中晚期青花烧造技术完全成熟,青花发色浓艳,蓝色深沉与鲜艳均有。纹饰绘画清晰优美,釉色透明白中泛青,光润透亮。元青花使用的钴料有两种,一种是进口青料,另一种是国产的青料。

进口料来自中东一带,通过丝绸之路或海上运输而来,在矿物学上属于硫砷钴矿或辉砷钴矿。其化学组成是低锰,含铜、砷或硫,进口青料绘制的青花色泽浓艳,所绘纹饰较为繁密,常常出现黑色结晶现象,表现在瓷器上是有黑色斑点。

国产青料的化学组成是高锰、钴,不含铜、砷、硫,氧化钴含量为1%〜4%。经过挑选和淘洗后的钴土矿,氧化钴含量可提高到7%,呈色较淡,发暗,没有黑斑。

成功烧造出青花瓷器要具备三个要素:胎体极为洁白,釉面透明程度极高,钴料的绘画极为成熟,而尤以最后一点至关重要。此时景德镇的工匠明显具备这三个条件,这也是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器大发展的原因所在。

元青花的装饰技法多样,有绘画、模印、堆塑、剔花以及镂空等多种技法。绘画有细腻与粗犷两种,或白地青花,或以青花为地留白纹饰。在具体的运用中,十分巧妙地将青花与刻花、印花、瓷塑、浅浮雕结合起来使用,表现了元代制瓷工匠的高超制瓷技巧。

元青花绘画大致呈两种风格,一种是极为繁密,纹饰流畅,常常将一件器物等分成若干个装饰区域,而每个装饰区域内绘有不同风格的纹饰,主题纹饰或龙纹,或渔藻,或缠枝花卉,或人物故事,而辅助纹饰则以蕉叶纹,海水纹来衬托主题纹饰。另外一种是较为疏朗的以主题纹饰为饰的器物,只在器物的口、颈、肩、胫等处饰以辅助纹饰,无论何种风格,均体现了密而不繁、疏而不稀、浑然天成的特征。

元青花的画面布局、内容和花纹内容都很丰富,花纹来源有以下几方面:中国历代瓷器传统的图案花纹,特别是磁州窑的白釉黑花花纹,吉州窑白釉黑花花纹;丝绸彩缎、缂丝刺绣花纹图案;金银器上的锤花纹图案;中亚、西亚地区优秀工艺品上的装饰图案。景德镇的工匠将外域工艺美术上的装饰图案,用中国传统的工艺技法作在青花瓷器上,表现出中国民族文化的风格和气派。青花艺术是中国民族文化强大吸收力和消化力的表现。元代的艺术形式多样,无论是戏曲、小说、绘画、丝织工艺以及金属工艺均对此时的瓷器装饰影响较大。元青花绘画题材丰富,有植物、动物与人物故事等。

元青花装饰内容有作为边饰的图案,如回纹、锦纹、龟背纹、变形莲瓣、莲花瓣里加折枝番莲、团菊、牡丹、流云,其他还有缠枝花卉、海涛纹、如意纹、如意纹内加海马、卷枝蔓草等。

作为主题花纹有以下几类:

花果类,有莲花、水藻、番莲、牡丹、松竹梅、牵牛花、芭蕉、瓜果、山茶花、石榴、葡萄、枇杷、海棠花、栀子花、萱草、灵芝、月影梅花等。香港天民楼珍藏的缠枝牡丹纹梅瓶上的牡丹花有两种画法,一是在肩部最宽广的部位画四朵大如意头连缀成云肩锦纹,内用四方连续构图法安排上下两朵牡丹花。二是腹部是二方连续的四朵硕大的牡丹花,盛开的牡丹花婀娜多姿,叶片肥腴纷披,簇拥着繁盛的花朵,富贵高雅。菊多在元青花上出现,以团形折枝花为主,也有缠枝形态,画得含蓄朴实,不争地位与风姿。菊花可以当药,清热解暑,也可以当茶让人品尝,花姿高雅,色彩缤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其可贵之处远不在此,菊花盛开的季节是深秋快入冬时期,渐渐寒气袭人,寒风萧瑟,万花凋落,而菊花却顽强生长,展露风姿,给大自然带来生机,令人遐想,在生存环境恶劣的元朝,给人们思想带来几分慰藉和希望。在繁密的官窑瓷器上,它可作主题花纹的内容,又可作陪衬花纹和边饰。而在一些民间青花瓷上往往一朵独放,简洁流畅,生机蓬勃。再说松竹梅在元青花出现得很多。梅花魁万卉,苍松耐岁寒,竹有擎天势,三友四时春。这是士大夫知识分子最喜欢用来表现个人或民族高风亮节的精神体现,在蒙古贵族暴政统治下的知识分子或汉族广大民众更从这些花卉或花卉组合中找到精神寄托。元青花瓷器上的松竹梅有的和其他花纹内容组成复杂的画面,也有构图疏朗,潇洒奔放的。制瓷工艺的精湛,青花意境的高尚,使青花艺术达到新的水平。还有,梅花的独立运用与月影相配,南宋吉州窑黑瓷上常有用犀利的剔花或花釉工艺作出折枝梅花,或月影梅花苍劲有力,简洁质朴,在黑釉的衬托下,格外醒目,刀锋所至,浑厚奔放,让人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操的升华。元青花上的月影梅花和吉州黑瓷的月梅纹相比色调更鲜艳,月影清晰,梅花简洁而铮骨突出,白瓷作地格外优美雅致。

动物题材有龙、凤、仙鹤、鸳鸯、鹭鸶、鹦鹉、奔鹿、狮子、麒麟、海马、兔子、游鱼、昆虫、孔雀等。日本出光美术馆珍藏元青花双耳龙纹扁瓶上的龙纹苍劲有力,活灵活现。元代青花龙纹绘画较多,龙刻划极为有力,有三爪、五爪两种。五爪应为御用之器,《元史》中禁止臣民使用双角五龙。这些动物、植物花卉与自然景观组成完整的画面,安排在最显眼的位置上,成为主题装饰内容。

元朝社会生活中,杂剧艺术、版画、元曲、民间传说故事很流行,工匠将民间生活的情景、杂剧版画、传说故事画在瓷器上,有浓郁的时代气息,这是以往瓷绘艺术不能相比的。元青花人物故事有渔翁、樵夫、蒙恬将军、萧何月下追韩信、吕布战马超、周亚夫细柳营、文姬归汉、昭君出塞、三顾茅庐、尉迟恭救主、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王羲之爱鹅、孟浩然爱梅、吕洞宾三醉岳阳楼、携琴访友以及一些佛教故事的内容。

人物故事题材丰富,多为历史故事、仕女人物、婴戏等。如梅妻鹤子、四爱图、昭君出塞、三顾茅庐、蒙恬将军、萧何月下追韩信、单鞭救主、吕洞宾等,这些或是历史故事,或是戏曲小说,或是神仙人物,均绘画精湛。元代盛行戏曲小说,故此类题材亦较为多见。

元青花以文字为饰的器物亦极为别致,如传统的“福”、“寿”和以姓氏、诗词为主题的“春有百花夏有月,秋有凉风冬有雪”和现藏于江西高安市博物馆的青花菊纹高足杯。杯为高足,内外均以青花绘画纹饰,外壁绘画菊花纹,内口沿绘卷草纹,碗心以青花书写草书“人生百年长在醉,算来三万六千场”诗句,书写流畅,此类题材当受磁州窑所影响。

元青花极少书有款识,故相当长的时期以来人们无法认清它的真实面貌,近年在全国许多地方出土的元代青花瓷器,或是遗址出土,或是窖藏,或是墓葬出土,根据这些有确切可考的元代青花瓷器,有确切铭文的如江西九江发与有“延戊午年至己未年”铭文地券墓葬,此墓有一件青花塔式盖瓶。景德镇陶瓷馆藏有“戊子年”铭的青花缠枝灵芝纹罐。我们可以通过上述有明确款识的元青花作为标准,再将那些没有书写款识,且绘画风格、器型相似,青料发色相同的器物排列归类。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